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便有三省萌芽,侍中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中唐后变为虚衔

汉朝便有三省萌芽,侍中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中唐后变为虚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473 更新时间:2023/12/21 5:57:49

尚书省

尚书省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它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

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汉武帝刘彻时,进一步强化君权,政事不专任二府(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尚书因主管文书,省阅奏章,传达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渐重要。武帝游宴后庭,为便于出入宫禁,用宦者主管尚书事务,称为中尚书令,简称中书令,又兼谒者之职,因称中书谒者令。但在宦官为中书时,也有士人任尚书之职,如张安世曾于武帝时任尚书令,五鹿充宗于元帝时任尚书令。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先后为中书令,“权倾内外”。由宦官典尚书的制度,受到大臣激烈反对。到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终于专用士人。由于尚书在西汉已成为政府机要部门,所以凡是掌握实权的大臣都领尚书事,如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王凤以大司马领尚书。

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它和汉代尚书有渊源关系。汉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君权,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宣帝末弘恭为中书令,石显为仆射;元帝时石显为中书令,牢梁为仆射,均专权用事,为朝臣所恶。成帝时废除由宦者担任中书之制,此后至东汉末,改以士人为尚书。尚书台独掌枢要,地位日益崇重。但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者总要防止臣下的权力过大,以免威胁到自身。东汉末,曹操受封为魏王后,在建置魏国百官时,便设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其官员由士人充任,与西汉时用宦者充任的中书不同。从此以后,中书省与尚书台并立。原来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中书监、令的品秩虽低于尚书令、仆射,但与皇帝的近密程度过于尚书,故机要之权逐渐移于中书省,尚书台的地位因之削弱。

门下省

门下省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发展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而立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

门下省的组织历代不尽相同,但均以侍中为其长官,黄门侍郎(或称给事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为其副。门,指皇宫内门,因其门户漆以黄色,故又称黄门。至唐,其下属有给事中、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谏议大夫、奉朝请等官职。这些官职大都来源于汉代宫廷侍从。门下省所统的下属机构,历代也不一致。如刘宋、萧齐时有公车、太医、太官及骅骝厩等机构;隋代有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六局;唐代则只有城门、符宝二局和弘文馆。

侍中在秦代是由丞相派赴殿中往来奏事的府史,因其在宫殿内供职,故称侍中。汉代成为加官,凡加此官号者,便可出入宫禁,为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并分管皇帝服用之物,下至虎子(便器)、唾壶之类也包括在内。内外朝官多可获得此种称号,并无员额,多至数十人。侍中由于在皇帝左右,有代皇帝“省尚书事”的责任,因此能参预决策。但在东汉后期宦官专政,比侍中更为接近皇帝的中常侍、小黄门等掌握了“受尚书事”的权力,侍中在政治上的作用受到限制。东汉末,宦官被诛后,献帝于即位之初,设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六人,在皇帝左右省尚书事。从此侍中、黄门侍郎有了定员和专责,地位逐渐重要。魏晋时期,侍中定员四人(用作加官的侍中不在此数内)。三国时,侍中在魏、吴、蜀的政府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黄门郎(即黄门侍郎)成为士人羡慕的要职。魏齐王芳时,王弼以未能在门下为黄门郎而遗憾。吴孙权用胡综是仪为侍中,专典机密,“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蜀相诸葛亮出师北伐时,上表嘱咐后主刘禅要信任侍中、侍郎郭攸之、董允,“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些事例都足以说明侍中、黄门侍郎的重要地位。西晋时,侍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武帝用任恺为侍中,委任他综管大小事务,当时连最有权势的开国元勋贾充也十分惧怕他。到了东晋以后,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即皇帝颁发诏书,一定要先通过门下省,从而形成了门下省的封驳权(即审核权)。这种封驳权发展到唐代,达到它的最高点。

侍中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以北魏更为显著。北魏早期官制脱胎于部落制度。什翼犍时,置左右近侍,侍值禁中,传宣诏命,以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为之。无常员,或至百数,其职位类似侍郎。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其职位类似于侍中。后来,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建国,模仿魏晋官制,于是这种与门下省制度大致相当的内侍长、近侍之职,便取得了侍中、散骑侍郎等名称,并继续享有重要地位,太武帝时,穆寿、张黎均以侍中辅政。宣武帝末,于忠为侍中兼领军,既居门下,又总禁卫,秉朝政,权倾一时。北齐时宰相执政者也多兼侍中之职。

北周实行六官制度,不置门下省,其天官府御伯中大夫(后改名为纳言)即相当于侍中之职。

隋朝废六官制,恢复门下省,原先的侍中即名为纳言,隋炀帝时又改纳言为侍内,这时因为避隋文帝父杨忠讳的缘故。唐初复名纳言,武德四年(621年)才复名侍中。以后,门下省及侍中又有数次改名:龙朔二年(662年)门下省改名东台,侍中改名左相;光宅元年(684年)省名改鸾台,侍中改名纳言;开元元年(713年)省名改黄门省,侍中改黄门监,但不久都恢复原名。唐代前期,侍中是真宰相,宰相议政的政事堂,最初也设在门下省,以后才移到中书省。侍中是政事堂的当然成员,但由于此官品高望重,轻易不以授人。中唐以后,侍中成为授与勋臣节将的荣誉职称,逐渐变成虚衔。

更多文章

  • 汉昭帝在霍光辅佐下扭转汉武帝晚年的颓势,缔造了中兴之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霍光汉昭帝简介,汉宣帝与霍光关系,霍光死后汉宣帝的态度

    刘弗陵即位为汉昭帝,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决断朝政,继续实行武帝晚年的政策,与民休息。短短几年内,流民稍迟,田野益辟。始元六年(前81年)命桑弘羊征召贤良文学召开盐铁会议,问民之疾苦,贤良文学力主罢盐铁、酒榷、均输官,以示节俭,对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起了促进作用。元凤元年(前80年),燕王旦、上官

  • 汉文帝宽以待民、减轻刑罚,但对匈奴持防御态势且过于纵容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匈奴十大美女,匈奴相当于现在哪个省,匈奴伊稚斜

    说实话,这13个盛世中,还是有不少水分的。一般太平盛世,再怎么说也得维持半个世纪的时间吧?可这里面的昭宣之治持续了40年,光武中兴持续了32年,开皇盛世只持续了19年,贞观之治持续了22年,永徽之治持续了6年,开元盛世持续了30年,仁宗盛治持续了42年,洪武之治持续了30年。永乐盛世持续了22年,仁

  • 汉元帝“柔仁好儒”,即位后大权旁落,未及时更换继承人导致西汉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景帝刘启收兵权,皇权旁落西汉,刘秀后面的继承人

    汉宣帝给儿子请了5个儒家大师,因此汉元帝少好儒术,不类已。但终因许望后原因未换太子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汉宣帝故剑情深让原配许平君成了皇后,但许平君仅做了三年皇后就被霍光妻毒死,4岁的刘奭失去母亲。汉宣帝觉得法治是国家治理根本,然而在给太子选择老师时,他却未以法学大师为主,却给

  • 月氏被匈奴攻击后一分为二,小月氏与匈奴融合,建立北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

  • 三国时期春节有个习俗,魏国也延续这一习俗,可司马懿却暗中利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后期魏国控制不住司马懿,司马懿掌握魏国军权,三国时期魏国人民的生活

    三国时期的春节期间也不例外,天子也要祭拜祖宗和天地。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因为这个习俗,魏国的大臣司马懿利用了这次过年的机会发动了政变,掌握了魏国的大权。[var1]公元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了他,曹丕建立了魏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国;又过了几年后,孙权也建立了吴国;三国时代正式

  • 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仲,而不是姜子牙、李斯等其实这句话里深藏暗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管仲经典名言100句,诸葛亮管仲简介,姜子牙与管仲

    [var1]那么为何诸葛亮非要自比管仲呢?姜子牙其实比管仲牛,属于辅佐主公,开辟出一片新江湖的超级大牛。其实这就是区别!就是诸葛亮自我推荐的暗语!其一,当年管仲只是辅佐齐桓公,第一个登上了春秋五霸的擂台。但春秋五霸再猛,当时周天子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如同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无论怎样汉天子那是皇上,虽

  • 失去才知道珍贵,罢相吕不韦之后,嬴政才发现仲父有多么强的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得到的不知道珍惜,得不到的又觉得很好。当你讨厌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在你眼中这个人就是到处是毛病,怎么看都不顺眼。但是一旦失去了,就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人有那么多的优点。嬴政的疑似亲生父亲的仲父被罢相之后,嬴政才真正地明白自己的这位丞相是有多么大的能力。在吕不韦被罢相离开咸

  • 秦国相国吕不韦和秦朝丞相李斯,两人谁更胜一筹?用历史来说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斯为什么害吕不韦,李斯简介,李斯醉酒论六国

    [var1]1、历史上一位成功的商人吕不韦的先祖并不姓吕,而是姜,所以也就有了他是姜子牙后裔的传说。而他在商人地位低下的时代,靠着自己聪明的头脑,早早地赚得富甲一方。可是,商人地位是最低的,他不满足于这样的情况,于是有了更大的目标。当吕不韦在邯郸遇到了秦国在赵国的质子异人之后,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 诸葛亮才智过人,但六次北伐却不能消灭魏国,原来其中有两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为什么几次讨伐魏国,诸葛亮为什么六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怎么打魏国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优秀军事家、政治家,特别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深深打动了人们,后人对其非常尊重。诸葛亮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罗贯中刻画成了一位料事如神的智谋人士,因此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变得更加光辉灿烂。可是诸葛亮虽然才智过人,但六次北伐却不能消灭魏国,这让人们难免觉

  • 他是吴国唯一能打平庞德的人,也是吴国真正的高手,却一直被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庞德武力排名,孙武离开吴国后吴国下场,曹操得知庞德之死视频

    孙策创立江东基业的时候,一个仪表堂堂的十八岁年轻人慕名而来投靠孙策。这个年轻人就是庐江人陈武。据《三国志》记载,陈武投靠孙策以后,跟随孙策东征西讨,为孙策开创江东基业立下来赫赫战功,因此深受孙策喜爱,被封为别部司马。后来孙策死后,陈武又跟随孙权南征北战,并且屡立战功,因此被孙权加封为偏将军。[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