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年号,从汉武帝开始创设,主要用于纪年,比如建安三年、贞观元年、雍熙元年,等等。早期的年号比较随意,一个皇帝可用很多年号,比如汉武帝、武则天、宋太祖等等,都有很多年号。从明朝开始,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才正式固定下来,继任的皇帝在第二年改年号,叫做改元,意味着新的开始。
说年号前,我们先说一说与年号密不可分的两个历史名词谥号和庙号。在封建王朝时期,提到皇帝的称呼时,往往会将年号,谥号,庙号这三者相互联系起来。例如庙号有明太祖,唐高祖,清世祖等。谥号有周幽王,孝惠帝,隋炀帝等。年号有洪武,顺治,康熙等。
那怎么区分“庙号”、“谥号”、“年号”呢?一般说:凡称××祖、××宗的就是庙号,凡称××帝的便是谥号,称呼××皇帝的是年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
汉太宗是谁?唐文帝是谁?清高宗是谁?其实都是赫赫有名的皇帝:汉太宗是汉文帝,唐文帝是唐太宗,清高宗就是乾隆皇帝。可见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皇帝的称呼是不一样的,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清朝时为了避讳玄烨(康熙帝)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比如: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谥号长得令人发指,谥号和庙号死了才有,年号可以称当朝,实在是方便。当然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既也没有谥号、也没庙号。“溥仪:朕的大清都亡了,说这些有什么用?”
明朝皇帝年号及在位时间
明朝皇帝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在位时间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
洪武
1368年-1398年
朱允炆
1377年-?
建文
1398年-1402年
朱棣
1360年-1424年
永乐
1402年-1424年
朱高炽
1378年-1425年
洪熙
1424年-1425年
朱瞻基
1398年-1435年
宣德
1425年-1435年
朱祁镇
1427年-1464年
正统
1435年-1449年
朱祁钰
1428年-1457年
景泰
1449年-1457年
朱祁镇(复辟)
1427年-1464年
天顺
1457年-1464年
朱见深
1447年-1487年
成化
1464年-1487年
朱祐樘
1470年-1505年
弘治
1487年-1505年
朱厚照
1491年-1521年
正德
1505年-1521年
朱祐杬
1476年-1519年
-
-
朱厚熜
1507年-1566年
嘉靖
1521年-1566年
朱载垕
1537年-1572年
隆庆
1566年-1572年
朱翊钧
1563年-1620年
万历
1572年-1620年
朱常洛
1582年-1620年
泰昌
1620年
朱由校
1605年-1627年
天启
1620年-1627年
朱由检
1609年-1644年
崇祯
1627年-1644年
朱由崧
1607年-1646年
弘光
1644年-1645年
朱聿键
1602年-1646年
隆武
1645年-1646年
朱聿鐭
1605年-1647年
绍武
1646年
朱由榔
1623年-1662年
永历
1646年-1662年
明朝建立之前,采用小明王的龙凤年号,1367年用吴元年,1368年正式建立“大明”,改元“洪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到1644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统治时间长达276年,正朔历16位皇帝,正式年号有17个。这17个年号又有着不同的寓意,聊一聊明朝十六位皇帝年号中的美好寓意,看看明朝皇帝的年号和背后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
第1个年号:洪武(1368-1398年)。
朱元璋是明朝第1位皇帝,在位31年,年号“洪武”。曾经因为太穷,当过和尚、要过饭。当皇帝后把皇宫里的空地都变成菜园,种满了蔬菜。
明朝第一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总共31年。洪武,字面解释就是洪大的武功。朱元璋从一个叫花子开始,一个破碗开局,先后通过武力或武力威胁手段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明升等政权,扫荡群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并且将失去430余年的幽云十六州重新纳入汉人政权管理之下,大体恢复了汉唐旧疆,建立了大一统的明王朝,可谓盖世武功。建元洪武,洪荒之武力,合情合理,符合实际。
洪武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元
1368年
1369年
1370年
1371年
1372年
1373年
1374年
1375年
1376年
1377年
干支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洪武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公元
1378年
1379年
1380年
1381年
1382年
1383年
1384年
1385年
1386年
1387年
干支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洪武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公元
1388年
1389年
1390年
1391年
1392年
1393年
1394年
1395年
1396年
1397年
干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洪武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公元
1398年
1399年
1400年
1401年
1402年
干支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建文帝朱允炆真相已失传此画为后人补画
第2个年号:建文(1399-1402年)。
朱允炆是明朝第2位皇帝,在位4年,年号“建文”。
朱元璋的孙子。崇尚儒家思想和施行仁政,却担心叔叔们手握兵权威胁到他,一年就削夺五个亲王。
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总共4年。建文,字面意思很好懂,就是崇尚文化,建立文治。主要是与洪武朝高压的政治氛围相区别。朱元璋在位31年,采取高压血腥统治,仅仅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空印案、蓝玉案)就屠杀15万官员及其家属,被充军、发配边远地区的更是不可胜数,全国人民活在朱元璋精心编制的牢笼里,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文帝才用了与洪武针锋相对的建文年号。可惜好景不长,4年后,建文帝就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朱棣继位后,废除建文年号,将建文元年(1399)改为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直到200多年后的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朝廷才恢复建文年号。
建文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西元
1399年
1400年
1401年
1402年
干支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明成祖朱棣
第3个年号:永乐(1403-1424年)。
朱棣是明朝第3位皇帝,在位22年,年号“永乐”。
提倡大家要说真话,可听到有人说要效忠建文帝的时候,就大开杀戒了。
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总共22年。永乐,意思就是百姓永享安乐。原本想用的年号不是永乐,而是永清,后来改为永乐。为什么不用永清?因为用永清的政治意图太明显,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年号叫永清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靖难、永清。为此,朱棣决定将永清改为永乐。管他是是靖是清、是武是文,大家先乐一乐,大家永乐,把生活搞好才是第一位的工作。真是高明!
永乐
公元
干支
元年
1403年
癸未
二年
1404年
甲申
三年
1405年
乙酉
四年
1406年
丙戌
五年
1407年
丁亥
六年
1408年
戊子
七年
1409年
己丑
八年
1410年
庚寅
九年
1411年
辛卯
十年
1412年
壬辰
十一年
1413年
癸巳
十二年
1414年
甲午
十三年
1415年
乙未
十四年
1416年
丙申
十五年
1417年
丁酉
十六年
1418年
戊戌
十七年
1419年
己亥
十八年
1420年
庚子
十九年
1421年
辛丑
二十年
1422年
壬寅
二十一年
1423年
癸卯
二十二年
1424年
甲辰
明仁宗朱高炽
第4个年号:洪熙(1425年)。
朱高炽是明朝第4位皇帝,在位10个月,年号“洪熙”。
朱高炽是位“舌尖上的皇帝”,贪吃,胖到连翻身都很困难。
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只有1年。洪熙,意思是国家日益强大兴盛,治理成效好的意思。前面有洪武,这下有洪熙,洪熙有文武兼备的意思,比如“雍熙之治”。此时明朝建国已经57年,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建国五六十年是最好的时期,洪熙这个年号承载着明仁宗的美好愿望,可惜仅仅一年就去世了。
洪熙
元年
公元
1425年
干支
乙巳
明宣宗朱瞻基
第5个年号:宣德(1426-1435年).
朱瞻基是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10年,年号“宣德”。
重农抑商,限制商业、打压商人,爱好玩蛐蛐,到处买,使得蛐蛐价格暴涨。
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总共10年。宣德,意思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宣德二字在历史上却多次出现过,南北朝时期齐国有宣德太后,洪武年间有宣德侯。这个时候,正直盛年的明宣宗正想好好治理国家,怀柔四方,“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虽然朱瞻基本人比较心狠手辣,但是当皇帝还是不错的,他在位期间的治理成绩和父亲明仁宗加起来被称为“仁宣之治”。
宣德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426年
1427年
1428年
1429年
1430年
1431年
1432年
1433年
1434年
1435年
干支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明英宗朱祁镇长相甚是英武
第6个年号:正统(1436-1449年)。
朱祁镇是明朝第6位皇帝,在位22年,年号“正统/天顺”。
朱祁镇魅力堪比今天的流量明星,看押他的瓦剌二把手都成了他的粉丝,要求释放他。不幸的是,贴身太监却叛变通敌,投靠了瓦剌。
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一个年号,共14年。正统,从大的方面解释,是大明朝是一统中国的华夏王朝,是中华的正统王朝;从真实情况来解释,因为明英宗朱祁镇登基时才9岁,是明朝第一次出现幼年天子,9岁的孩子当皇帝面临统治危机。当年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宗训6岁登基,不久就被赵匡胤抢了皇位。为此,朝廷将年号定为正统,意思是说,别看皇帝年纪小,但是人家是正经八百的正统天子,你们不要居心叵测觊觎皇位。
正统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436年
1437年
1438年
1439年
1440年
1441年
1442年
1443年
1444年
1445年
干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正统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公元
1446年
1447年
1448年
1449年
干支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明代宗朱祁钰
第7个年号:景泰(1450-1457年)。
朱祁钰是明朝第7位皇帝,在位8年,年号“景泰”。
曾因吃不了苦、不想打仗而拒绝做皇帝。哥哥朱祁镇从蒙古回来后要他让位,他硬是把哥哥关了七年。
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总共8年。景泰,意思就是国泰民安。为什么用这个年号?因为明朝刚刚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在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的时候被俘虏,朝廷损失20万大军,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国家危难之际,于谦等大臣拥立明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抵御外敌入侵。所以景泰这个年号很合适,期望国泰民安,江山永固。后来明英宗复辟,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但是景泰年号一直没有被废除。
景泰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公元
1450年
1451年
1452年
1453年
1454年
1455年
1456年
1457年
干支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的另一个版本画像
第8个年号:天顺(1457-1464年)。
明英宗朱祁镇第二个年号,共8年。天顺,字面意义就是奉天顺意、一切顺利、天随人愿。明英宗朱祁镇在1449年被蒙古人俘虏,一年后回到北京,又被弟弟朱祁钰关在南宫7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复位,四天后改元天顺。坐了8年牢,不敢说缺吃少穿,但绝对是缺衣少药,8年的苦日子,8年的磨难,8年的牢狱之灾,如今再次当上了皇帝,真是感谢老天爷,期望老天爷此后多加照顾,今后的道路更加顺一点。
天顺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西元
1457年
1458年
1459年
1460年
1461年
1462年
1463年
1464年
干支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天顺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西元
1457年
1458年
1459年
1460年
1461年
1462年
1463年
1464年
干支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明宪宗朱见深
第9个年号:成化(1465-1487年)。
朱见深是明朝第8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成化”。
从小口吃,脾气出奇的好,大臣说错话也不发怒,只叹气了之。
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共23年。成化二字出自《文子·道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就是成果理化的意思,这个年号倒不是很特别,也没有很针对性的意义。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真正的衰落不是从“土木堡之变”开始的,而是从成化年间开始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纲纪废弛,特务横行,太监掌权。成化成化,本想春风化雨,文治天下,但事与愿违。
成化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元
1465年
1466年
1467年
1468年
1469年
1470年
1471年
1472年
1473年
1474年
干支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成化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纪年
1475年
1476年
1477年
1478年
1479年
1480年
1481年
1482年
1483年
1484年
干支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成化
21年
22年
23年
纪年
1485年
1486年
1487年
干支
乙巳
丙午
丁未
明孝宗朱祐樘
第10个年号:弘治(1488-1505年)。
朱佑樘是明朝第9位皇帝,在位18年,年号“弘治”。
一个专情的皇帝,不立妃、不纳妾,独爱一位皇后。平时常常加班,睡觉都顾不上。
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总共18年。弘字有辉煌、光大的意思,治字有治理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希望通过大力治理实现天下大治。因为这个时期的明朝,经过成化后期的乱政,国力凋敝,民不聊生。以弘治为新年号,说明明孝宗朱祐樘很想把国家治理好。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勤于政事,宵衣旰食,驱逐奸佞,任用贤能,将明朝治理的算是井井有条,史称“弘治中兴”,朱祐樘对得起弘治这个年号。
弘治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元
1488年
1489年
1490年
1491年
1492年
1493年
1494年
1495年
1496年
1497年
干支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弘治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公元
1498年
1499年
1500年
1501年
1502年
1503年
1504年
1505年
干支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明武宗朱厚照
第11个年号:正德(1506-1521年)。
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在位16年,年号“正德”。
因为姓朱又属猪,下令全国不准杀猪、喂猪、养猪、吃猪,自己却照吃不误。
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共计16年。正德二字出自《尚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就是期望通过皇帝美好的德行和良好的行政,造福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没想到朱厚燳这人是个荒诞不经的浪荡皇帝,经常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出来,到处游山玩水,眠花宿柳,耽误了不少正事,德不配位,最后死于肺部积水,无儿无女。
正德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西元
1506年
1507年
1508年
1509年
1510年
1511年
1512年
1513年
1514年
1515年
干支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正德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西元
1516年
1517年
1518年
1519年
1520年
1521年
干支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明世宗朱厚熜
第12个年号:嘉靖(1522-1566年)。
朱厚熜是明朝第11位皇帝,在位45年,年号“嘉靖”。
热衷修道炼丹,二十年不上朝。平时喜欢撸猫,还为它们一一封号。
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总计45年。嘉靖二字出自《书·无逸》:“不敢荒宁,嘉靖殷邦。”朱厚熜的皇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因为堂兄明武宗朱厚燳去世后,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弟弟继承皇位,按照祖训的有关规定,就轮到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位。一开始,朱厚熜要认伯父明孝宗朱祐樘为父亲。
当时,内阁为新皇帝朱厚熜拟了3个年号:绍治、明良、嘉靖。绍治,绍字有继承的意思,绍治就是绍“弘治”之政的意思,内阁希望朱厚熜能继承孝宗朱祐樘的遗志,继续沿着“弘治中兴”的道路前进,把大明中兴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阶段。但朱厚熜觉得不能躺在伯父朱祐樘的阴影里,所以没有选择这个年号。
明良是个中性的年号,平平庸庸,没有特色,加上明字与国号相同,所以朱厚熜也没有选择这个作为年号。
朱厚熜选择了嘉靖作为年号,嘉靖的意思大体就是不敢懈怠、认真治理国家的意思。
可是朱厚熜后来躲在西内20余年不上朝,重用奸臣严嵩父子,国事搞得乌烟瘴气,嘉靖成了家净,家家干净,老百姓家徒四壁,没有钱花。
嘉靖
公元
干支
元年
1522年
壬午
二年
1523年
癸未
三年
1524年
甲申
四年
1525年
乙酉
五年
1526年
丙戌
六年
1527年
丁亥
七年
1528年
戊子
八年
1529年
己丑
九年
1530年
庚寅
十年
1531年
辛卯
十一年
1532年
壬辰
十二年
1533年
癸巳
十三年
1534年
甲午
十四年
1535年
乙未
十五年
1536年
丙申
十六年
1537年
丁酉
十七年
1538年
戊戌
十八年
1539年
己亥
十九年
1540年
庚子
二十年
1541年
辛丑
二十一年
1542年
壬寅
二十二年
1543年
癸卯
二十三年
1544年
甲辰
二十四年
1545年
乙巳
二十五年
1546年
丙午
二十六年
1547年
丁未
二十七年
1548年
戊申
二十八年
1549年
己酉
二十九年
1550年
庚戌
三十年
1551年
辛亥
三十一年
1552年
壬子
三十二年
1553年
癸丑
三十三年
1554年
甲寅
三十四年
1555年
乙卯
三十五年
1556年
丙辰
三十六年
1557年
丁巳
三十七年
1558年
戊午
三十八年
1559年
己未
三十九年
1560年
庚申
四十年
1561年
辛酉
四十一年
1562年
壬戌
四十二年
1563年
癸亥
四十三年
1564年
甲子
四十四年
1565年
乙丑
四十五年
1566年
丙寅
明穆宗朱载垕
第13个年号:隆庆(1567-1572年)。
朱载坖是明朝第12位皇帝,在位6年,年号“隆庆”。
后宫佳丽众多,曾找户部借款,要给妃嫔买珠宝首饰,户部却答:买可以,钱不借!
明穆宗朱载垕的年号,共计6年。隆庆,简单地说就是吉祥喜庆的意思。为什么要吉祥喜庆呢?嘉靖皇帝终于死了,应该放个鞭炮庆祝一下,大喜事啊。
此外,隆庆这个年号确实有问题,本身很一般,加上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七个女儿之前早已被封为隆庆公主,重号了。当时,甘肃一个官员名字叫隆庆,被朝廷勒令改名字。
隆庆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公元
1567年
1568年
1569年
1570年
1571年
1572年
干支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明神宗朱翊钧
第14个年号:万历(1573-1620年)。
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皇帝,在位48年,年号“万历”。
小时候被严格要求天天早起读书,继位后就下令整顿学校、诏毁天下书院、裁减学生数量。
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共计48年。万历,字面意义很好理解,一世而万世为君,当然也有皇帝万寿无疆的意思。主要是万历皇帝幼年登基,登基时朱翊钧才9岁,加上大明朝立国已经205年,危机四伏,内阁希望大明朝能万万年,希望年幼的天子能长命百岁。虽然后来万历皇帝只活了57岁,但在明朝皇帝里面已经算是长寿了,排名第四。而且,万历作为年号是明朝在中国境内使用最长的年号,也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明光宗朱常洛
第15个年号:泰昌(1620年8月-12月)。
朱常洛是明朝第14位皇帝,在位1个月,年号“泰昌”。
从小一直得不到父皇关心,谨小慎微地熬了三十九年终于即位,一个月后竟因吃错药而驾崩了。
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年号,仅仅用了5个月。泰昌,就是国泰安昌的意思。此时的明朝,经过万历皇帝30余年的怠政,真的已经危机四伏,民穷财尽,加上前一年刚刚在辽东被努尔哈赤歼灭了5万多人,国家风雨飘摇,国势一蹶不振,非常有必要治理好,再造一个国泰民安的大明朝。没想到,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去世了,空留遗恨。
泰昌
1年
公元
1620年
干支
庚申
明熹宗朱由校
第16个年号:天启(1621-1627年)。
朱由校是明朝第15位皇帝,在位7年,年号“天启”。
偏好和工匠们一起干活儿,曾因为嫌睡的床太笨重,而发明了木质折叠床。
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共计7年。天启,字面意思就是奉天启示的意思,朱由校登基时的形势内忧外患。钱从哪里来?兵从哪里来?大明朝这艘巨轮要驶向哪里去?恳请上天明示。天启皇帝朱由校后来真的探索出一条攘外安内之道,构筑宁锦防线,稳住辽东;限制宗室开支,筹措经费;打压满嘴跑火车的东林党,重建中央权威;等等。一套组合拳打的让人眼花缭乱,短短7年时间,就改变了万历后期以来国势颓废的状态。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22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因病去世,聪明才智没有机会继续发挥下去,真是造物弄人。
年号时间
公元日期
干支日期
天启元年
公元1621年
辛酉年
天启二年
公元1622年
壬戌年
天启三年
公元1623年
癸亥年
天启四年
公元1624年
甲子年
天启五年
公元1625年
乙丑年
天启六年
公元1626年
丙寅年
天启七年
公元1627年
丁卯年
明思宗朱由检
第17个年号:崇祯(1628-1644年)。
朱由检是明朝第16位皇帝,在位17年,年号“崇祯”。
传说,用来修大殿的巨石卡在城门外进不来,他听后生气地说:石头不听话,重打六十棍!
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共计17年。崇祯,字面上解释就是崇尚祯祥。朱由检继位时,内阁拟定了乾圣、兴福、咸嘉、崇贞4个年号供皇帝挑选。朱由检认为,乾圣太大了,自己不是圣人;内外交困,谈何兴福?咸嘉的咸里面有“戈”,不吉利。崇贞谐音为重振,这个不错,朱由检选择采用,但是改“贞”为“祯”,即后来的崇祯。愿望是美好的,重振大明江山,但是,后来,朱由检为了攘外安内,不得不增派剿饷、练响,崇祯没有重振,变成“重征”,重复征收赋税。重复征收也没有用,大明朝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寿终正寝。但是崇祯的年号在朝鲜一直用到清朝末年,崇祯二百多年,这是真事。
崇祯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628年
1629年
1630年
1631年
1632年
1633年
1634年
1635年
1636年
1637年
干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崇祯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公元
1638年
1639年
1640年
1641年
1642年
1643年
1644年
干支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南明年号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后,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并建年号,史称“南明”。
隆武帝朱聿键不是真相,是后人追画的
另外: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还用了3个年号。
明朝灭亡2个月后,崇祯皇帝的堂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第一个小朝廷,年号弘光,大体是想着重复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但是一年后就灭亡;
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宣布改弘光元年为隆武元年。隆武和洪武大体是一个意思,还想着老祖宗的丰功伟绩,可惜也是一年后就灭亡。
1646年,崇祯皇帝的堂弟朱由榔称帝,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永历和万历是一个意思,不管是万历还是永历,能没能如愿,朱由榔的永历政权在颠沛流离中坚持了16年,1662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的手下在缅甸抓获,被押往昆明处死。台湾郑氏政权使用永历年号一直到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这一年郑克塽投降清朝,台湾郑氏政权结束。永历成为南明最后一个年号。
南明年号
皇帝
年号
时长
起止
干支
备注
安宗朱由崧
弘光
1年
16451645
乙酉
隆武二年被杀于北京
绍宗朱聿键
隆武
2年
16451646
乙酉
闰六月改元
文宗朱聿鐭
绍武
丙戌
绍武年号并未正式使用
昭宗朱由榔
永历
16年
16471683
丁亥
永历十六年昭宗为吴三桂所杀,台湾郑氏沿用该年号至三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