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苟延残喘的维持半壁江山
面对异族入侵,中原王朝覆灭,都得以偏安江南重建,一个是东晋司马睿,一个是南宋赵构,这是两个注定会绑在一起讨论的人。
他们不能算开国皇帝,都是国家面临外族入侵,一路南逃后临危受命,苟延残喘的维持半壁江山的皇帝。
宋分南北,晋分东西是后人定义的,对于当时人而言,他们只是南渡偏安,并没有另建新朝,所以司马睿的庙号是中宗,赵构的庙号是高宗。
但后人把晋宋以南渡为分界分成前后两部分,才有了318年,司马睿(276年5月27日-323年1月3日)称帝,东晋建立。1127年,靖康之难,北宋灭亡,赵构称帝,建立南宋。
从逻辑上说他就是南宋的开国之君,某百科直接把司马睿定义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好像也没有什么错,但在历史上这二位也确实没有开国。
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他们都是华夏文明薪火的守护者,于中华文化传统的延续有大功劳。从这个角度来比较,司马睿的功劳或许更大一些。五胡乱华,天下大乱,那是中华文明最危险的时刻之一。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司马睿的东晋守住半壁江山,今日是否还有中华文明?
北宋末年,金军凌厉南侵,中华文明再度命悬一线,是赵构的南宋,守住了华夏文明的根基。不过,话说回来,当时华夏文明之发达已非五代可比,再说金承辽制,辽部分继承唐制又高度汉化。所以说,即便金灭南宋,也未必就是华夏文明的绝境。一如后来的蒙元、满清故事罢了。
如果将东晋和南宋对比的话,两国都没有北伐成功。但东晋活得比南宋硬气,以正统自居,北朝对此也是承认,东晋更没有称臣纳贡,叫爹割地。但就两国开国而言,赵构(完颜构)开国的艰难程度,远比晋元帝司马睿要艰难得多,可以说,在此过程中,赵构表现出来一个合格君主的应有的素质。对比清兵入关之后,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不知道要强了多少倍。
赵构名声不佳是肯定的,都说岳王庙跪着的人里面少了一个人。但也不得不佩服赵构的运气。1127年,北宋突然爆发靖康之难,北宋皇室被打包带走,只剩下这一个漏网之鱼就是赵构,这是赵构能够成为南宋开国皇帝主要原因。徽宗皇帝的儿子,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当时由于赵构在外召集军队,没有被抓走。他带着军队绕着汴京跑了一大圈,从大名府跑到应天府,就是不去救汴京。结果,只能是保有实力的他来收拾残局另外,还有宋哲宗时期的孟太后,因为被废也逃过了被俘的命运。如果纵观整个南宋历史,从开局和结局来看,赵构开局是靖康耻,结局是保全宋室国祚。赵构挑选的继承人宋孝宗,是南宋唯一的明君。
赵构手上的牌开局很烂,大宋内忧外患,父兄亡国,对手又是鼎盛期的金朝,而南宋的皇帝又对军事将领的防范又是深入骨髓。结局上在北宋亡国后能复国延续又一个百年,保全了宋室江山,尽管历史上看这个“高宗”注水严重,但就当时来看还是担得起“高宗”之号的。南宋投降派和墙头草可以维护赵构的利益,他们一个是权欲熏心,一个是缺乏理想,无法指望他们去北伐,这无疑就会缘木求鱼。
就赵构个人来说,他开局只是个弃子,随时可以被放弃的那种。即便如此,这个开局也是他主动争取来的。一条求死之路,竟成就了一段开国历程的功名。这是赵构没有想到了,因此他倍加珍惜这得来的一切,当然他再窝囊再不济,终局也保全了赵宋一脉,比南明那些皇帝强多了。赵构是昏君和庸君,无胆识,无志向,无后的三无之君,性格上的缺陷,心里上个的阴影,导致他谁都不信任,赵构就只想偏安一隅做个儿皇帝。赵构不想收复失地,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
赵构最大问题在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只要自己小命无忧、皇权无事,保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凡事但求一个苟字。只要活着就好,许多决策都已经把利弊得失权衡清楚,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说白了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南宋的民政会沦落到连金国都不如的地步,则更是因为议和之后。彻底地丧失军事和政治技能,正是因为赵构杀了岳飞,失去底层的民心。就和赵构的个人生理问题一样。赵构能成事还有一点就是北宋立国已经一百多年了,还没到改朝换代的时机。孟太后是宋哲宗的废后,成了宋朝皇室仅存的皇室宗亲。她是赵构朝廷合法性的象征。再就是当时金的政权还是部落社会,不知道怎么统治中原。
公元1141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为界,代表着宋金关系的稳定,赵构彻底坐稳了皇位,保住了南宋的存在。赵构对内依旧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防范武将为要务,北宋为了防止武将反复搞事而确立的国策,赵构一点都没违背。如此一来南宋的统治又持续了一百多年,万幸的事。南宋的国祚比金朝长。南宋的统治持续了一百多年。不得不说,赵构政权比南明强百倍,这是现实主义中的最佳路径。
偏安一隅的憋屈皇帝,为何司马睿和赵构不愿意收复失地?
面对千疮百孔的故土和异族的铮铮铁骑,晋元帝司马睿和宋高宗赵构都选择了南渡重新建立王朝,从此仅仅自保守成,同井底之蛙般做着偏安一隅的美梦。当“拓土”成为王朝的反面教材,偏安南方才是政治正确时,自觉憋屈的司马睿和赵构为何宁愿醉生梦死,也不愿再度收复失地?
一、帝室疏族,王马天下
司马王室中不乏野心勃勃之辈,尤其是继立的晋惠帝司马衷还是个公认的“傻子”,由宗室、外戚相互争权残杀的“八王之乱”上演。虽然司马睿的祖父司马伷得到司马懿的器重,但仅仅只是庶子的身份,被猜忌也是正常的。哪怕司马伷立下再大的功劳,其子司马觐都只能做一个空有显赫地位,却终身碌碌的吉祥物。在同宗相残时,自知并非宗室核心的司马睿同样选择暂避锋芒,安静地做着避世的琅琊王。随着“八王之乱”进入高潮,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都在积蓄自己的实力,谋划与对方决战。琅琊国与东海国相邻,晋惠帝在司马越手上,加上司马颙、司马颖先后表现出来的暴行,于是司马睿投入司马越的阵营。
司马睿日后仰仗的大臣王导,此时正和家族成员们居住在琅琊国,这也为后来司马睿与王导主导的“王马共治”奠定基础。司马越和司马睿的联军被司马颖打败后,司马睿仓皇逃回了老家,当司马越再度整兵以图复起的时候,他把司马睿留下来看管后方。此时司马越不知道,司马睿和王导已经开始谋划如何南渡自保。江东在吴国的经营下富庶安定,吴人不得志于晋室,甚至有意光复吴国。为了司马睿顺利东渡,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笼络江东豪族,并号召诸州拥立司马睿为帝,两人共同构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政治格局。
二、硕果仅存,变乱继位
金人认为赵氏官家不过是些懦弱之辈,直到他们见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康王赵构,才稍稍收起了轻视之心。靖康元年(1126),眼见难以攻下东京,金帅完颜宗望狮子大开口,除了割地赔款外,还要求将北宋的一位亲王和宰相送到金营为质。赵构弓马娴熟,“三矢一连中”,身处金营时也宠辱不惊,让金人怀疑这是个假的亲王,赵构因此被放回。这次和平盟约可没过多久,金人再度进军并攻克汴京,徽宗、钦宗在内的皇室、皇族、贵戚、近臣、各种工匠等万余人被掳走,赵构竟成了唯一一位自由身的赵氏亲王。
早有继位之心的赵构手握重兵,却坐视故土和百姓饱受金人凌辱。在名将宗泽的建议下,赵构南退,于宋太祖赵匡胤兴王之地的南京应天府称帝改元,表示:“朕当与卿等独留中原,训练将士,益聚兵马。都城,可守;虽金贼,可战。”就这样,南宋王朝拉开了序幕。然而这不过是赵构嘴上说的漂亮话罢了,早已胆寒的赵构自知难以抵抗金国,积极致力于与金国议和而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失。
三、捉襟见肘,不敢北伐
司马睿借助王导掌控了江东,但他深知自己也受限于王导,尤其是王导与王敦兄弟一内一外,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司马睿想要有一番作为也难以行动。无论是做一个中兴之主还是乱世昏君,司马睿知道自己的第一步是夺权,于是他任命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人为心腹。虽然王导心向司马睿,但王敦却是个野心勃勃的人,想更进一步的他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攻入东晋都城健康,逼迫司马睿说出“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这样的话来,不过依旧无法打消王敦的嚣张气焰。直到司马睿忧愤病逝,他都没能扳倒王敦和王氏,更别说后来的东晋皇帝,在与权臣的内耗中也削弱了自己的实力,让北伐成为空想。
比起司马睿,赵构要幸运得多,至少无论是求和派还是主战派都是听从自己的,不像司马睿那般虽自号天子,政令连皇宫都出不去。然而哪怕明面上重用抗金有功的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手握精锐的主战派将领,可赵构自己害怕,在见识了金人的残忍后,赵构宁愿沉醉于江南水乡,亲近投降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甚至一退再退,卑躬屈膝向金人“祈请”求和。眼见南宋和赵构如此软弱,金太宗不仅不予接受,反而发动南侵。宋人饱受金人的欺凌,身为皇帝的赵构不仅没有同士卒同仇敌忾,而是发挥了自己优秀的逃跑技能,一路从建康逃杭州,再逃越州,从明州入海逃到舟山群岛的定海县,又从定海逃温州。除了议和就是逃跑,南宋难以北伐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吗?
司马睿难以收复失地,是他根本没有能力考虑到这一层,哪怕他再想有所作为,也需要有权力来做。然而司马睿南渡靠的就是王导、王敦,本就捉襟见肘,江东世族偏安习惯了,更不可能远离故土和你一个空降皇帝去北方拼命。加上东晋能够拓土的权臣都是野心勃勃的人,不甘居下的权臣碰到不甘大权旁落的皇帝,除了内耗外没有第二个结果。相比司马睿,赵构要幸福得多,在他的手上不乏能征善战且愿意北伐的将士,但哪怕将士们再浴血奋战,也难以叫醒“装睡”的赵构,累累白骨不过是谈判桌上的筹码罢了,有着这样一心投降的皇帝,南宋北伐大业又如何实现呢?
才干不好比,但是赵构各方面都比司马睿强太多
首先如果要论出身的话,那么晋元帝司马睿的出身比起宋高宗赵构的出身还是要差一些的。司马睿出生为皇族偏支,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在辈分上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堂侄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的堂兄弟,晋愍帝司马邺的堂叔,也就是说晋元帝司马睿和西晋皇室的关系并不算最亲近的,而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儿子(第九个儿子),宋钦宗赵桓的兄弟,也就是说宋高宗赵构在北宋末年的地位比起晋元帝司马睿在西晋末年的地位还是要高一些的。
其次如果要论早年经历的话,那么晋元帝司马睿也比宋高宗赵构要“命途多舛”。因为晋元帝司马睿在十五岁成为琅琊王之后,正赶上惠皇后贾南风执政,所以他只能努力的隐藏自己,以免遭受杀身之祸。当赵王司马伦篡位使中原大乱后,晋元帝司马睿和他的堂兄――晋惠帝司马衷先被东海王司马越挟持参加“荡阴之战”,后又被军阀石超挟持到邺城,晋元帝司马睿还差点被自己的堂兄弟――成都王司马颖杀死,晋元帝司马睿的亲叔叔――东安王司马繇也被成都王司马颖杀死,晋元帝司马睿的母亲夏侯光姬、妻子虞孟母,两个儿子晋明帝司马绍、宣城公司马裒也差点被军阀张方杀死在西晋首都洛阳,等到晋元帝司马睿成为傀儡皇帝后,他也已经四十一岁了,结果还是没办法“大展宏图”。而宋高宗赵构做皇帝时也才二十多岁,他在北宋末年的生活也算顺风顺水,也就是在出使金营的时候比较危险罢了。
再者就是,如果要谈论个人才能和人品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不好比较。比如说关于晋元帝司马睿,虽然房玄龄在《晋书•元帝纪》开头的说法是:“晋元帝司马睿以琅琊王身份到达东吴故都建邺城后,他重用了王敦、王导、甘卓、卫展等人平定了石冰、华轶、杜弢、王如、孙璠等人的叛乱,稳定了江左的局势”,但是房玄龄在《晋书•元帝纪》的结尾也说了:“因为晋元帝司马睿刚到东吴故都建邺城的时候经常喝的烂醉如泥,所以王导不停的劝谏他要振作起来,也是因为王导的不断劝谏,所以晋元帝司马睿才慢慢的振作起来的”,更何况晋元帝司马睿能够即位还是得到王导大力支持的,不然的话王敦早就另立新君了,所以说江左的各种叛乱主要还是王敦、陶侃等人在平定的,晋元帝司马睿唯一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存在的而已,而晋元帝司马睿唯一比较值得称赞的地方也就是生活比较简朴,懂得轻徭薄赋的道理了。比如说晋元帝司马睿刚过江的时候,他就经常把自己灌的酩酊大醉,亦或者整天唉声叹气的说:“因为我作为一个在中原生活了三十年的人,如今来到了江左,寄居在别人的地盘上,却要反客为主,所以我心里常常感到非常惭愧,不知道如何面对江左的臣民!”因为骠骑将军顾荣觉得晋元帝司马睿再这样消沉下去是不行的,所以顾荣就对晋元帝司马睿说:“臣听说古往今来的帝王都是以天下为家的,于是商朝的君主才会多次迁都于耿、亳等地,周武王姬发也把九鼎东迁到洛邑,正因为如此,所以臣希望大王不要因南迁的事情而过度伤感!”,也正是因为王导、顾荣等人的帮助,所以晋元帝司马睿才能慢慢的振作起来的:
〖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刘宋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元)帝性简俭冲素,容纳直言,虚己待物。初镇江东,颇以酒废事,王导深以为言,帝命酌,引觞覆之,于此遂绝。有司尝奏太极殿广室施绛帐,帝曰:“汉文集上书皁囊为帷。”遂令冬施青布,夏施青綀帷帐。将拜贵人,有司请市雀钗,帝以烦费不许。所幸郑夫人衣无文彩。〗――房玄龄《晋书•晋元帝司马睿本纪》
虽然已经四十多岁的晋元帝司马睿只能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式的傀儡皇帝存在,但是晋元帝司马睿还是做了一些抗争的。比如说晋元帝司马睿将自己的宠妃郑阿春的三妹嫁给御史中丞刘隗的侄子刘佣,又将郑阿春的女儿寻阳公主司马氏嫁给颖川荀氏的公子荀羡为妻,再聘颖川名士庾琛的女儿庾文君为晋明帝司马绍的太子妃,这就是晋元帝司马睿想要通过联姻方式,让东晋皇室拥有足够的力量去抗衡琅琊王氏的。虽然晋元帝司马睿的这些措施没有在他在世的时候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但是在晋明帝司马绍做了皇帝后,颖川庾氏、颖川荀氏倒是对抗衡琅琊王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只是可惜晋明帝司马绍寿命太短了,不然的话东晋或许是可以收复失地的。相比之下,宋高宗赵构手中的权利肯定是要比晋元帝司马睿大的多的,不然宋高宗赵构也不可能把正在前线打仗的大将军岳飞诏回来杀死的。其实我觉得,题主将晋明帝司马绍、宋孝宗赵昚这两位想要收复失地的皇帝相比较一下,或许更有意义。毕竟虽然晋元帝司马睿以他的状态多活几年也改变不了时局,但是我相信,如果多给晋明帝司马绍几年寿命的话,那么历史是一定会改变的。
最后就是,如果要论后世影响力的话,那么宋高宗赵构的后世影响力应该还是比晋元帝司马睿大一些的,至少对于江南地区来说,宋高宗赵构建立的南宋王朝的影响力肯定是要更大一些的,毕竟南宋朝廷几乎是实际统治了襄阳、荆州、四川等地区的,而晋元帝司马睿建立的东晋朝廷对江南的影响力比较有限,特别是对于益州的影响力就更小了。虽然南郡公桓温在东晋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春正月收复了益州,但是因为益州随后又有萧敬文、邓定、司马勋等人的叛乱,所以我们可以说,益州在东晋时期是一个被叛军长期控制的地区,也是东晋朝廷的诏命根本进不去的地区。同时东晋时期的襄阳、荆州一代也是流民起义不断,也不是东晋朝廷能控制的,更何况东晋首都建康城还差点被广州刺史卢循的流民军队攻破过,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说东晋朝廷对江南的影响力真的还是不如南朝廷的。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春正月乙卯,桓温攻成都,克之。丁亥,李势降,益州平。林邑范文攻陷日南,害太守夏侯览,以尸祭天。夏四月,地震。蜀人邓定、隗文举兵反,桓温又击破之,使益州刺史周抚镇彭模。丁巳,邓定、隗文复入据成都,征虏将军杨谦弃涪城,退保德阳。……秋七月,范文复陷日南,害督护刘雄。隗文立范贲为帝。……十二月,振威护军萧敬文害征虏将军杨谦,攻涪城,陷之。遂取巴西,通于汉中。〗――房玄龄《晋书•晋穆帝司马聃本纪》
司马睿,虽然我认为他是六朝开国皇帝(吴东晋宋齐梁陈)里面垫底的存在,但是那是因为对比的对象太强,没办法只能垫底了。但平心而论,司马睿也是个明事理的皇帝。
首先司马睿知错能改,在刚下江南的时候司马睿因为好酒如命而荒废政务,但是在好友王导的劝谏下,司马睿先倒满一杯酒,继而洒掉,从此改正。而之后司马睿对政务处理也很上心,江东在他和王导的治理下慢慢稳定下来。同时司马睿十分节俭,对于臣子一些铺张浪费的建议予以拒绝,后宫妃子的穿着也都相对朴素,而且司马睿体桖民情,关注民生,抑制豪强。
史称“帝性简俭冲素,容纳直言,虚己待物。”
【诏曰:“王室多故,奸凶肆暴,皇纲驰坠,颠覆大猷。朕以不德,统承洪绪,夙夜忧危,思改其弊。二千石令长当祗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州牧刺史当互相检察,不得顾私亏公。长吏有志在奉公而不见进用者,有贪惏秽浊而以财势自安者,若有不举,当受故纵蔽善之罪,有而不知,当受暗塞之责。各明慎奉行。”】
接着司马睿虽然史书说他雄武不足,但从史书中一些片段我们也能看出来司马睿并非一个懦夫,也不想沦为傀儡。
比如在后期司马睿和王导在执政理念就起了冲突,王导的无为而治实际是在纵容大族违法乱纪,这种做法在初期能起到平稳江东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对国家危害很大,所以司马睿重用刘隗、刁协,行“察察之政”。为了增强国家的军力,打击豪门大族,司马睿下诏让豪门大族隐藏的奴仆要参军,从这里就能看出司马睿改革的决心的勇气。
【诏曰:“昔汉二祖及魏武皆免良人,武帝时,凉州覆败,诸为奴婢亦皆复籍,此累代成规也。其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
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在王敦兵指建康时,因为叛徒出卖,石头城落入敌手,司马睿当即下令全军发动猛攻与王敦决一死战。
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司马睿就算不是勇士,也绝不是懦夫。
而且司马睿身上也有着人性的光辉,诸如王敦叛乱,在京城的王导家几百口人的生死都在司马睿一念之间,虽说有政治考量,但也不能排除司马睿念及他和王导的情谊,于是司马睿并没有对王导一家加以惩处。
还有当王敦攻破建康时,司马睿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跑路或者躲起来,而是给自己的两个亲信刘隗、刁协准备马匹,叫他们赶紧跑。在当时的情况下,谁也不敢保证王敦接下来会做什么事情,然而司马睿选择面对而不是逃跑,说明他想保证身为一名君王的体面。而他不跑,却帮亲信出逃,在历史也是少见,说明即使在危急关头他也想保全昔日支持自己大臣。
接着再说话有关北伐的事情,实际上司马睿的对北伐并不热衷,我们常常提到的祖逖北伐,司马睿就没给他太多支援。但是司马睿虽然不热衷北伐,但也并不反对北伐,他对祖逖的行动也不加约束,让他自由发挥。而且在司马睿南渡初期,对内要安抚江东大族和北方南渡的士族,对外要兼并江州和荆州。对于司马睿来说江州和荆州是扬州的命脉,当务之急是集中军力拿下上游,而不是和石赵争雄中原。
但是随着司马睿改革的推进,他和世家大族,特别是二王的矛盾愈发突显。比起北方的石勒,身处自己上游的王敦威胁更大。司马睿也意识到他和王敦必有一战,而为了确保胜利,他就需要军队,所以就发生了司马睿让亲信戴渊都督祖逖一事。
在司马睿看来,自己的朝廷将有累卵之危,主要矛盾是击败王敦,而北伐之事是次要的,如果建康失守,北伐又有什么意义?除了让戴渊都督祖逖,司马睿还让郗鉴率领流民军南下保卫京师,这都是为了对抗王敦。
但司马睿让戴渊都督祖逖虽说是出于局势所迫,但也不能说对,因为祖逖本身就是遏制王敦的一股力量,而司马睿的做法又让祖逖愤懑,以至于祖逖不久就病逝了。这样的事态发展也是司马睿不愿看到的。
司马睿的最初设想很可能是,因为祖逖一直自由发挥,祖逖和司马睿关系也不密切,所以司马睿对祖逖的态度不放心,所以司马睿想通过戴渊都督祖逖这种方式来控制祖逖,这样就能在后面和王敦争锋中确保自己又有一只兵马可用。
另外北伐的最大阻碍源于二王和司马睿的政治斗争,其中王敦是首要责任人,王导为次司马睿再次。
可以说司马睿所处的环境比赵构还要恶劣,而司马睿也确实比赵构有勇气,且司马睿也深刻意识到如今国家危难,自己要努力要节俭。
另外要是岳飞在司马睿麾下,也不用那么憋屈了。
相关问题
司马睿和赵构哪个能力更强?0个回答
司马睿和赵构是开国皇帝吗?3个回答
为什么称司马睿和赵构是开国皇帝明明不是啊?
重建晋室的司马睿为何这么弱?
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睿于咸宁二年(276年)生于洛阳,司马睿出生的时候,曹魏已经被西晋王朝取代了。当然,对于晋武帝司马炎来说,还没有消灭东吴。
公元280年,西晋大军消灭了东吴。在这场战役中,司马睿的祖父司马伷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而被司马炎拜为侍中、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事等职。司马睿的父亲司马觐,是司马伷长子,初拜冗从仆射,后袭爵琅琊王。平生碌碌,地位显赫。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琊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对此,在笔者看来,晋武帝司马炎的去世,无疑成为西晋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即位的司马衷没有能力执掌朝政,这导致西晋可谓内忧外患。面对这一局面,司马睿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西晋斗争的旋涡。
在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这次内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众所周知,对于八王之乱,加快了西晋王朝的灭亡进程。
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起兵下邳,准备西迎晋惠帝时,起用琅琊王司马睿为平东(后迁安东)将军兼徐州诸兵马,留守下邳,看管后方。司马睿受命后,请王衍从弟王导为司马,委以重任。而对于王导来说,最终成为了东晋开国功臣。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马睿和王导等人渡江至建邺,来到了原先东吴的都城。在此背景下,晋朝的朝廷,自此逐渐南移浇S兰文隙珊螅醯汲て谥凑瞥⒋笕ǎ屯醵乩此担蛟谕庹鞣ァ6源耍诓簧倮费д呖蠢矗?晋朝廷的建立,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也成为司马睿最终大权旁落的重要原因。
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这意味着西晋正式走向灭亡。在西晋灭亡之前,司马睿就已经在建邺重建晋室了。因此,东晋和西晋之间,几乎是无缝衔接的。
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建兴五年(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登基称帝之后,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农历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朝官吏刘琨、段匹磾、刘翰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建武二年(318年)4月23日,晋愍帝去世的消息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同年4月26日即皇帝位(“上尊号”),改元太兴。对于东晋王朝来说,占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厍馄涫岛?三国时期的东吴比较相似。当然,东晋的疆域,还是要大于东吴的。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自己在皇室中的威望不是太高,再加上八王之乱等事件,已经对西晋皇室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所以,司马睿登基之后,就面临着皇位不稳的问题。换而言之,司马睿不是靠着征伐逐步建立东晋,而是靠着王导、王敦等士族的扶持,这才登基称帝的。所以,在笔者看来,司马睿的实际权力,连南宋的开国之君赵构都比不上,更不用说和其他著名的开国君主相提并论了。
因为自己能够登基称帝,离不开王导的支持。所以,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不过,对于缺乏手段和权谋的司马睿,这样只会导致自己成为一位傀儡皇帝。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东晋四分之三的文臣武将,都和王氏家族存在一定的关系。另外,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
当然,在意识到大权旁落之后,司马睿也不是没有反抗的。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被架空的处境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家族。不过,在笔者看来,单靠司马睿自己的力量,实际上改变不了局面,这就如同三国时期,汉献帝、曹髦等皇帝的反抗一样,终究是一场徒劳。
最后,永昌元年(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对此,在笔者看来,王敦此举,表面上是清君侧,实际上就是杀鸡儆猴,让司马睿放弃反抗。在王敦之乱中,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甚至要把皇帝之位让给王敦。
当然,王敦和司马懿一样,并不打算称帝,因为王敦在东晋的权力,已经在皇帝司马睿之上了。同年四月,王敦还师武昌,遥控朝政。此后,王敦更加猖狂,以至于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摆设。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氏家族的权势,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皇宫,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对此,在笔者看来,自东汉末年开始,权臣架空皇帝的情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不过,开国皇帝被权臣挟持,应该要以晋元帝司马睿为第一位了。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晋元帝司马睿忧愤病逝。终年47岁,在位6年。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睿原本可以在位更长的时间,但是,因为长期处在忧愤的情绪下,司马睿最终只在位六年,就告别了东晋历史的大舞台。所以,在笔者看来,在古代历史上的开国之君中,司马睿的在位时间也是比较短暂的。司马睿去世后,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建平陵(江苏江宁)。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
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为何那么弱势?第一,司马睿个性懦弱无能。第二,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做皇帝,不在于能力,而是贵人相助。
第一
司马睿世袭琅琊王。他的祖父司马伷作为司马懿的庶子,虽说他们家也算皇族,但到了司马睿这个时候,威望不足。而且,在西晋短暂的历史上上,司马睿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在八王之乱中也没有什么贡献,很早就去了南方。而他这个人本身也没有什么能力,个性懦弱无能,从哪个方面看,他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开国皇帝。
第二
司马睿死活都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够做皇帝,可是,他之所以能够做皇帝,可不是刘邦和朱元璋那样的打下来的天下,他甚至都不如赵构。赵构虽说是漏网之鱼,唯一以为皇族了,但赵构在登基前后没有受到别人的控制,他不是傀儡。可司马睿当皇帝,完全是王导和王敦谋划安排,如果没有这两位的帮助,司马睿压根做不了皇帝。
东晋建立前的许多事,都是王导做的,王家也占据了重要部门,司马睿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斤两。说白了,司马睿就是一个傀儡,当家不做主。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皇宫。
其实他也挺郁闷的,但他又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现状,永昌元年(323年1月3日),王敦之乱后,早已被权臣架空的司马睿,郁郁而终,时年四十七岁。
赵构从来就不是傀儡
南宋诗人尤袤记载,宋高宗赵构,常常以光武帝刘秀自比,一时间,崇尚刘秀的风气在整个杭州城中洋溢。那么为什么,赵构喜欢自比刘秀,而不是司马睿呢?赵构好像从没提过司马睿。
赵构是个怎么样的皇帝呢?赵构算是成功皇帝,稳住宋的阵脚,避免了灭亡和军阀割据,消灭了农民起义,最后议和成功,还政太祖一系。虽赶不上刘秀,却比司马睿强多了。
很多人会以为他是历史上无能,昏庸,懦弱的皇帝代表。赵构并不是一个昏君,虽然他重用奸臣秦桧,与秦桧合计陷害忠心耿耿的岳飞。可你们是否知道他杀岳飞是用自己的原因的,坐在天子之位上,他就不得不面对一些很现实的问题。当时岳飞手下有10万精兵名叫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岳飞治理军队也十分严格,他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他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下属,以身作则,是军中无数将士心目中的大英雄。就连金兵也赞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大力抗金,收复失地,在当时岳飞的威望远远高于赵构,得民心多着自然也是岳飞。当皇帝的最怕有人功高盖主,因此赵构出于这个思想,还是杀死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这也是赵构今后一直让人诟病的原因。
我个人觉得宋高宗这个皇帝能力不算差,在和平年代应该算个合格勤勉的好皇帝,不过在动荡年代做帝王此能力是不够的,既不能开拓疆土,又不能保全领土,政局未稳,血仇未报,却开始削减功臣军权,制造冤案树立皇权,根本原因还是能力不够。纵观历史也只有开国君王有此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具有开国皇帝的能力每个朝代也有一二个。
初期只知道逃跑不思抵抗(赵构逃跑时坐的是当年吴越留下的船,如果吴越当年留下的是宇宙飞船,估计他能逃到火星去),完全被金军吓破了胆,最后他的亲军都看不下去发动叛乱,让他让位给太子,这闹剧一样的叛乱最后被几大军事集团给平定下去了,但是赵构却不能生育了,因为他被叛乱吓得翘不起来,彻底萎了。后来唯一的儿子又没了,连番打击下来他竟然没有崩溃,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心理素质真不是盖的。
要知道在北方苦寒之地又作为战败方人质,归国遥遥无期,绝不可能自动申请去。被选中必须父兄最讨厌之人,而如今角色互换,心中的恨在所难免。
1162年金国撕毁协议,进攻南宋,赵构因害怕被迫退位,宋孝宗继位,启用主战派,战事各有胜负,一年后金国内乱狼主完颜亮被杀,暂时平息战事,曾有一次去灵隐寺喝茶,一行者对他关心无微不至,便问才知那行者被罚成庶人,他于是说跟皇帝(宋孝宗)说情,但宋孝宗查出来那人贪赃枉法,没杀他就算好了,可赵构硬是要宋孝宗给他复职,由于宋孝宗以孝著称,十分尊重赵构意见,于是照办。
我们看出赵构是位专权的皇帝,所有的事以个人为中心,很自私,态度反复无常,目的只有一个,保自己的权位,唯我独尊。不过他在位三十五年,它不像司马睿一样没有实权,而秦桧也只不过是他的棋子,最终大权还是在皇帝的手上。在政治上积极抗金,在经济上推行经界法,所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南宋的轻工业,文化产业,外贸和金融都异常的繁荣。南宋的稳定繁荣他功不可没,航海技术进一大步,造船业领先世界,所以我认为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既有功,也有过。既要他昏庸一面,也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
完颜勾是什么梗?完颜九妹是什么梗?
赵祯坊间称他为“面团祯”。在宋朝皇帝种种绰号中,侮辱性最强,杀伤力最大的是完颜构,完颜九妹。
完颜是金国皇族的姓氏,网友叫赵构完颜构是讽刺他是金国的人,老是干损宋利金的事。完颜九妹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妹是嘲讽赵构软弱无能,毫无血性,怂包一个,应该是说他阳痿的意思,羞辱他没种。
建炎三年逃亡的过程中让高宗的好色生涯就此终结。这一年的三月,金人派兵突袭扬州,前锋距离扬州城仅有数十里。消息传来时,高宗正在扬州的行宫中行乐,闻听此消息,不由惊慌失措,起身就跑,虽然侥幸逃脱,但由于惊吓过度,却留下了终身的后遗症,就此丧失了生育能力。从此被称为完颜九妹。
赵构本来是宋徽宗第九子,论皇位继承权来说,怎么都轮不到他身上,但是他老爹和老哥很会玩,把国家给玩没了。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国大军攻陷北宋首都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初六日,他老爹宋徽宗和他大哥宋钦宗全都被金人掳走。北宋正式灭亡,史称靖康之耻。而福大命大的赵构侥幸逃了出来,带着一帮大臣南渡临安府建立了南宋。南宋向金国称臣,金国册封宋高宗为皇帝,宋高宗称金国为伯父,同时南宋每年向金国纳贡岁币25万两银、25万匹绢的岁币。为了达成绍兴和议,宋高宗不惜自毁长城,伙同秦桧冤杀抗金名将岳飞。赵构可能是历史上最孬的皇帝,不过别看人家孬,但是人家福大命大,执政三十多年,活了81岁,是历史上比较长寿的皇帝了。
赵构南下之后,最初迫于民间舆论,象征性的派岳飞、韩世忠等人北上企图恢复江山,但是当岳飞真的数次击败金国之后,真要恢复江山,还徽宗和钦宗父子于朝堂之上时,赵构害怕了,老爹和大哥真要回来,这皇帝谁来当?于是赵构开始转风,转向支持秦桧这些主和派人士,任由他们打压主战派岳飞和韩世忠等人,最终甚至任由秦桧将岳飞害死。后期金国人甚至主动想将年纪已老的赵构大哥宋钦宗赵桓送回南宋,结果被赵构断然拒绝,任由大哥赵桓继续在五国城苦寒之地饱受折磨,最终赵桓被金人折磨致死。所以赵构也被现代网友送上了完颜九妹的称号,用来形容他的怯弱无能。不过该怎么说怎么说,人家赵构就是福大命也大,轮不到他当皇帝,人家都能当上皇帝还天天享福。南宋初期经济承接北宋,还是非常富庶繁荣,虽然偏安一隅,但是论享受赵构可比北方金国那些皇帝享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