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民干又名崔干,若不是墓志铭出土,和李世民的一次刻意打压,估计他在历史上连个水波纹都留不下。
崔民干的履历很简单,他在隋朝时任礼泉县令,李渊攻入长安后,他主动献款,被提拔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皇帝的近侍,相当于行政秘书,中唐之后改为门下侍郎,地位大幅提高,初唐时期也就是个中低级别的官员。
崔民干在这个不太起眼的工作岗位上一呆就是十五年。贞观七年,他第一次走出长安,出任宋州刺史,并于永徽元年卒于幽州刺史任上,先后为李唐效劳32年。
李世民为何要打压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官员呢?
贞观十二年,李世民下旨,由司空高士廉、中书侍郎岑文本和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牵头,重新刊定《氏族志》。
从魏晋开始,每个朝代都要修订《谱牒》,其形式就跟民间的《家谱》类似,只不过《谱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它是朝廷选拔任用官员的依据,是九品官人法的实施依据。
九品官人法也叫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朝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它依据被考核人的“家世”和“行状”,给他们“定品”为九个等级,一个人能做多大的官,就由这个品级决定。
所谓“家世”就是出身,即他所在的家族门第、阀阅,所谓“行状”就是个人的才华和德行。可在实际操作中,“家世”高贵的人一定处于上三品,“家世”寒酸的人一定处于下五品。因此九品官人法其实就是士族集团垄断官场的武器,庶族集团被合法地压制在底层。
《谱牒》就是衡量一个人“家世”的法律依据,所以它不是为了“拜祖”,而是为了“官印”。
唐朝初年虽然已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可是科举制尚不完善,是一个推举与科举并存的时代。李唐本来就是在士族集团的支持下才得以建国,所以皇权必然离不开士族集团的掣肘。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谱牒》在李唐初年依然扮演着重用的角色,李世民下令刊定的《氏族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由哪些家族来执大唐政权的牛耳。
高士廉等人大量查阅史料,本着“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的原则,将新修订的《氏族志》呈送给李世民。李世民粗略翻了一下目录,只见列为一等的是崔、卢、李、郑山东四大家族,他就立刻生气了:
其一,我跟这四大家族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下面的话不存在任何偏见;
其二,山东四大家族和江南的王、谢两家,早已经衰微没落,也早就退出了朝堂高位,他们仅仅靠家族的余晖,以“卖婚”榨取钱财,才能和德行都拿不出手。我很不理解,这样的家族凭什么得到尊重?
其三,我本想以当朝的官阶为标准,让你们这些为大唐开国作出贡献的人显贵,你们为何却让崔民干这么个小人物位居一等?
其四,当年汉高祖匹夫出身罢了,取得天下后主尊臣贵,至今传为美谈,难道我李唐的官爵就不值钱?
其五,按当今官爵高低重新修订《氏族志》。
于是新的《氏族志》天翻地覆,它把陇西李氏皇族、外戚和功臣家族的地位列为一二等,而将崔民干为首的山东四大家族降为第三等。
整个事件中,崔民干其实一言未发,更没有资格参与其中,就被李世民隔空打牛狠狠地尅了一顿。
请不要小看这份《氏族志》,它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是李世民有意挑起的一场政治洗牌。
南北朝在中国形成了四大区域性士族集团,即关陇集团、代北集团、山东集团和江南集团,其中代北集团和江南集团在隋朝建立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关陇集团在隋炀帝的打压下也日暮西山,唯独山东集团依旧傲然挺立。
请注意,这里的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包括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山东集团的四大豪门,包括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和荥阳郑氏。李世民为何要打击山东士族集团呢?
首先,山东集团不是李唐开国的主力。
李唐开国的政治基础是关陇集团,尤其是陇西李氏等家族,以及庶族集团。山东集团以洛阳为中心,长期控制在王世充、李密、窦建德等军阀手中,一直在割据政权与李唐之间摇摆。
李唐建国过程中,多次出现降将复叛的情形,大多都发现在山东地区,其背后都有山东士族集团的影子。因此,李世民是不可能允许山东集团来摘胜利的果实。
其次,山东集团曾经被李建成控制。
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曾经以联姻的方式,拉拢了一部分山东士族集团,比如韦氏。但他在山东的主要政治力量还是庶族集团,而不是士族。
正是李世民在山东的经营,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政治基础,所以在平定刘黑闼叛乱时,率军出征的是李建成,而不再是李世民。
当初魏征力主李建成出征刘黑闼,很多人认为是为了给太子立军功,其实这个说法太肤浅。魏征一针见血地说,此番出征就是为了跟李世民争夺河北的士族集团。
在山东四大家族中,崔、卢、李都是河北人,唯一一个河南郑氏,还是太子妃郑观音的母族。可见,这次征刘黑闼,李建成应该基本控制了山东士族集团,起码控制了河北集团。
因此,作为隐太子的政治势力,山东士族集团必不容于李世民。
其三,山东集团会对皇权形成威胁。
李世民熟读史书,不会不知道东汉是如何被士族集团玩残的,也不会不知道关陇士族换皇帝跟换尿布一样容易的往事。李唐建立虽得益于士族,但坐上皇位的他一定会致力于打压士族,这一点李世民跟隋文帝、隋炀帝其实一致的。
在隋朝的打压下,关陇士族已经奄奄一息,李世民的箭头必然对准山东士族,尤其是崔民干一族!
其四,崔民干的特殊地位让他成为靶子。
崔民干出身清河崔氏,北魏晚年,他的祖父崔猷跟随北魏孝武帝出奔关中,从此崔民干这个家族脚跨山东和关陇两大政治势力。
你可能说,崔民干职务并不高,能掀起多大浪?不能这么想,李渊在反隋之前也就是个晋阳留守,地位也不算高,他的成功就是因为他背后有关陇士族集团。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李治不断打压山东士族,甚至下旨规定“五姓七族”四十四家不得通婚,企图拆散这个隐性的政治势力,但收效甚微,包括房玄龄、魏征、李勣等人,都争相与他们联姻。
山东士族也牛气得很,他们轻易绝不与外族通婚,皇帝不允许就偷偷摸摸嫁女,甚至干脆让女儿当老姑娘,终生不嫁。到中唐以后,他们甚至连李唐皇室都看不起,拒绝跟皇家通婚。
所以搞到最后,这个“禁婚家”其实名存实亡,根本执行不了。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背景,即便是皇权也要对士族势力低头,因此崔民干不代表个人,其背后的家族实力足以让李世民心惊。相对而言,那些没有家族背景的庶族,才是皇权最可靠的帮手。
《氏族志》以官爵高低代替门第阀阅,其实就是想抬高庶族集团的政治地位。只不过李世民并未能靠《氏族志》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也不大可能解决,治大国如烹小鲜,急火猛料恐怕就会重蹈隋炀帝覆辙。
李唐对士族集团最猛烈的一把火是谁烧的呢?李家媳妇武则天。武周之后,士族集团深受打击,如果能继续秉承武则天的政策,李唐的历史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可后来的唐玄宗时期,士族势力又开始抬头,中唐之后,士族势力和宦官势力、藩镇势力一起,共同拆碎了李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