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或许会知道这样一件事情。明朝末期,崇祯帝之所以会焦头烂额,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手里没有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朝的灭亡,正是因为明朝财政的入不敷出,导致财政制度彻底崩溃,继而毁灭了国家。
没钱的皇帝,连兵都使唤不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龙袍都打补丁了,而东南的官绅,却可以躺在银子的海洋中畅游,这种朝代不亡,实在是没道理。
对此,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如果当时崇祯手里的财政情况稍好一些,明朝极有可能在他手里实现中兴!
对金融无知的朱乞丐及后世子孙
但是,你知道吗?明朝财政制度的崩溃,其实并不是崇祯皇帝所能改变的。其实,这个问题,要是真的想要追根溯源的话,恐怕要追溯到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不抗元躲在后方发展,最后摘桃子夺得天下这是他自己承认的,一再申明自己“取天下于群雄,不在元氏之手。”也就是说我不是从元朝而是从群雄手中夺得天下的。可就是因为其出身之低,没读过书,半文盲水平,对金融、财政、贸易等一窍不通又极度自信,且又不能听取精英集团们的纳谏,一意孤行,使得朱元璋在设计国家的财政制度的时候,眼界有些过低,太过一厢情愿了。或者可以说,是太过理想主义。他奠定的明朝财政制度也是最保守、最落后的。倘若明朝政治能够灵活多变,实事求是地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明朝财政也不至于一塌糊涂。可惜的是,朱元璋强调后世皇帝不能擅自改变他设立的制度,变通的途径被彻底堵死了。
不,他对财政完全没有认知。他看到的,只有唐宋时期的财政政策,造成了地方比朝廷强大的一面,却没考虑到,要是地方和朝廷都没钱,这游戏要怎么玩下去。
举个例子,洪武八年,当时朱元璋虽然已经统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区,但北方的战事依然在持续。元顺帝虽然逃回了北方,但北元的实力依旧不容小觑。因为当时国家还处于战争状态,很多矿山还没有真正恢复开采。尤其是铜矿,更是产量极少。
当时的铜矿产量,根本不足以满足国家的铸币需要。
大家都知道,虽然在很多影视剧当中,古人经常使用银子作为货币。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真正大规模使用银子作为流通货币,其实是从明朝晚期开始的。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登上了美洲大陆,带来了大量白银。而在此之前,中国因为是一个银矿很少的国家,所以极少使用金银作为流通货币,更多用的是铜币。
但是在明朝初年,因为铜矿开采产量不够,国家铸币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这个局面,朱元璋一拍大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印纸币啊!
纸币的生产,可比铜币的生产容易太多了。朱元璋设计发行“大明宝钞”,强行将钞币面值同铜钱挂钩,并锁死了铜、银、金之间的汇率。朱元璋认为不需要什么大量的准备金,只要以自己皇权作保障,再加上国家机器的严刑酷法,就能够保证纸币的流通。于是“大明宝钞”就先天不足的诞生了。
但问题是,出身放牛娃,还曾经当过和尚要过饭的朱元璋,战场上打仗,或者朝堂上治国,都是一把好手,但对于经济,恐怕就是两眼一抹黑了。在老朱的脑子里,大概是没有准备金这个概念的。
对于当时这种印刷出来的纸币,老朱只是单纯的想要通过立法,来推行这种纸币。老朱要求,第一民间自己印假钞的,一律斩首;第二,所有超过百文钱以上的交易,一律只能用纸币,不能用金银。如有违背,抓住了就严罚。
首先大明宝钞没有准备金制度,所有的纸币无法兑换相应的金银铜等硬通货,官方只允许百姓拿真金白银兑换纸币,却严格禁止百姓拿纸币换回金银。纸币从一开始就成了朝廷榨取金银的凭证,难以进入社会和市场流通。同时为了防止百姓们私藏金银,不去兑换纸币,朱元璋发布皇令,禁止百姓私下里金银交易和以物易物,如若被查到直接打入大牢。其次在纸币的发行上,皇帝不设置上限,一有财政赤字,就开动印钞机器。最后朱元璋强行规定无论农业税,还是商业税都必须使用纸币纳税,同时要求官府花钱时尽量使用纸币,收钱时则尽全力少收纸币。为了少收纸币,收税时官府要求老百姓不能全部使用纸币纳税,纸币只能占比七成,剩下的三成必须使用金银铜。这使得金银铜等硬通货迅速升值,纸币的贬值不断加速。虽然纸币的实际价值已经低得不行了,但是朱元璋仍然要求民间按照纸币最初发行的标准用金银兑换。
后来的经济学家告诉我们:没有准备金的纸币,只是一张废纸。
在宋、金、元时期,虽然各个朝廷都利用国家机器滥发纸币来对冲巨额财政赤字,导致货币贬值、纸币崩溃,但乱象基本上都出现在王朝灭亡的前夕。而且三个朝代的中央财政机构,都懂得纸钞的运行原理,在朝廷里有着较为严密的准备金制度。所以在宋、金、元三个朝代期间,纸币都能够维持相当一段时间,起到激活市场和缓解社会矛盾的积极作用。
在朱元璋推行这种纸币以后,虽然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时间稍微一长,市面上顿时假币泛滥。而且因为国家可以无节制的印刷纸币,使得明王朝开始经历极速的通货膨胀。就这样,这套由朱元璋亲自设计的货币制度,不健康的财政制度无法同经济规律相抗衡,仅仅二十年后,大明宝钞的制度就崩溃了。公元1394年,《明实录》记载宝钞就贬值了六倍还多,五十年后,宝钞成为了废品,烂大街都没人要。明代金融陷入了混乱。
而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金银又不得参与实际的交易。所以最后明朝人实在没办法,就只能恢复到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当时洪武年间的朝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庙堂上三品四品的大佬,到了月底从国家领来的薪水,既不是银子也不是铜钱,而是丝绸之类的实物。然后等到这些大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下了班以后,还得去市场上自己摆摊,把这些换成自己家需要的柴米油盐之类的东西。
在张居正改革之前,明朝的税收混乱不堪,交的都是实物,很难统计。再加上对百姓的税赋降低,对有钱的官绅、商贾却不怎么收税,还采取的是定额税收制度,明朝的财政能力极弱。哪怕是清朝,还有个盐税支撑,明朝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几乎就靠农税。
这一幕,显然荒诞至极,但明朝的时候,确实是真实发生过的。
后来,在上百年的时间里,明朝政府都没有想到过太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后来,随着大量的白银从南美流入到中国,市面上的白银越来越多,才稍微缓解了这个问题。再加上后来张居正改革的时候,提出了一条鞭法,彻底让白银作为货币合法化。这个问题才终于解决。
但也正是因为张居正的改革,后来张居正去世后,因为明朝当时的万历皇帝,为了抓紧权力,不得不推翻张居正的一切成果。连带着,当时张居正制定的正确的财政制度,也被推翻了。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崇祯的时候,国家的财政制度一塌糊涂的原因所在。
明代的税收几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实际上是不断减少,农业税减少,商业税减少的更多)。国家财政困难,导致发生饥荒,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致饥兵作乱。饥兵与饥兵结合导致大规模的国内叛乱。政府军队缺乏战斗力,导致国家既无法消除外部侵略,也无法肃清内部叛乱。财政危机导致军事危机,军事危机导致更大的财政危机,如此恶性循环,明朝最终走向灭亡。
明朝的定额税收制度,是最大的弊端。明朝在洪武年间之后也偶尔进行过小的调整,但基本定额从来没有被摈弃。于是以后,不管耕地增加多少,人口又上升多少,生产力进步多少,明代农业赋税始终就维持在这个水平左右。换句话说,猪肉都涨价了,明朝的税收还是那么多!
此外,商业税不断降低甚至在一些地方接近取消的事实是肯定的。但关于商税降低这一点也没有必要多说,因为即便在明初商税很大程度也没有认真征收。商税在整个明代始终都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甚至还有的商贾本身就是官绅,他们支持禁海,却自家海上走私牟取暴利。他们支持减税,家里却良田万亩。可见,明朝的税收已经弱到了什么地步!这样的税收,直接让官绅阶级把税收转嫁给农民。
朱元璋对商业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措施,定商税“三十税一”,还规定书籍笔墨农具、舟车丝布之类皆免税,并下令裁撤税课司局364处,使商税较元末大大简约。“三十税一”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商税只有3.33%!今天的商税多少?起码有17%增值税!看看,这差距是多少倍?
要是风调雨顺的年间,农民还能活。但是,随着明朝时的小冰河时期到来,天灾频发,自耕农不断减少,社会矛盾已经埋得太深了。一旦大规模天灾出现,饿肚子的农民就要造反,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可惜,明朝只有皇帝上心,官绅阶级该怎么垄断还是怎么垄断,该怎么逃税还是怎么逃税。
以万历早期的一些数据在整个明代比较有代表性:“商业税收入包括盐税250万两,茶税10余万两、市舶税4万两、通过税60万两、营业税20万两,总额不过340万两”(后来一度有所增加,但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对比一下,明朝的领土面积,人口数量都远远大于北宋,然而北宋从盐、酒、茶三项中获得的财政收入就接近六千万贯,也就相当于四五千万两白银的价值。哪怕是时代不同,白银的兑换比例不一,可三百多万两白银和几千万白银的对比,还是一目了然的。
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完全没有预料到,财政政策有多么重要。
大明宝钞不仅压榨百姓,更加压榨朝廷官员。朱元璋出身贫民痛恨贪官,本身就给官员的俸禄较低(他真的让官员们把“为人民服务”深入到了骨髓了),到了明太祖后期,又把俸禄的一部分用钞币代替。到了明成祖时期,官员俸禄大部分都使用钞币,随着钞币的不断贬值,官员的俸禄缩水严重。明宣宗之后,大明宝钞成为了皇帝赏赐官员的礼仪性用品,每逢佳节皇帝就赏赐官员大量钞币,大臣们全部表面上“谢主隆恩”,私下里骂娘。到了明宪宗时期,朝堂一品官员的俸禄还不如唐朝时期的七品官,更不用说和宋朝官员比了。于是官员们为了生存并维持体面的生活,开始了官商勾结补贴家用,都学会一身贪腐的本领。可以说,大明宝钞的使用是明代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
真正白银是这样样子,不是电视上那些光滑圆润的
明代的银本位时代
明英宗时期,皇帝迫于民间私自使用白银的压力,第一次宣布解除用银禁令。虽然之后禁令屡屡恢复,但银子成为了民间经济通用货币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止了,明朝进入了银本位时代。明神宗时期,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在实质上彻底废止了朱元璋的财政体制,再次加速了银子的货币化,巩固了明朝的“银本位”地位,银子开始作为货币大范围使用。明朝成为了东亚大陆上渴望白银,而且能够持续引入白银的国家。
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促进了明朝社会工商业的发展,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繁荣的商业社会提供了保障。可以说,正是白银的货币化拯救了财政体系崩溃的明朝,维持了其将近百年的王朝统治。但同时,也正是白银货币化带来的商业福利,掩盖了明朝在金融和财政上的巨大失败,也掩盖了广大农民小农经济的衰退和崩溃。
除了掩盖社会深层问题之外,白银的货币化也掩盖了国家在货币主导权上的严重不足。从国家的视角来看,明朝的银本位并不是朝廷主导的,它是明朝自己的纸币体系崩溃后,民间自发形成的体系。银子作为货币参与市场的流通,其价值取决于白银的供应量和存储量。而供应量只有屈指可数的三个途径,一是本土银矿的开采,二是日本银矿的白银输入,三是17世纪西班牙在美洲银矿大开采后通过东南亚进入明朝的白银输入。
到了明朝后期一连串看上去遥远的事件,成为了明朝内部崩溃的导火索。公元1634年1636年,迫于欧洲国家形势的变化(英国开始同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西班牙限制了美洲白银从菲律宾进入明朝的数量,公元1639年冬,在马尼拉的中国人同西班牙人爆发了暴力冲突,两万名中国人被屠杀,直接导致从菲律宾流入的白银数量锐减。同年日本德川幕府也迫于白银外流的压力,急需改变常年的贸易逆差,也开始拒绝同澳门来的明朝人做生意,从日本方向输入白银的途径也被关闭了。
白银输入的锐减,直接导致白银价值的飙升,紧紧卡住了明朝帝国的咽喉。一方面赋税必须使用白银交付,白银价格的上涨让赋税显得额外沉重,很多商贾富户因此破产,江浙地区接连发生“人去屋塌”的现象。另一方面白银的紧缩,让银铜的兑换比例迅速增加,之前还能使用铜钱兑换银子来购买粮食勉强度日的百姓,现在连粮食都吃不起了,让本来就生活在温饱线的百姓雪上加霜。最后气候的变化成为了压倒明朝的“最后一刻稻草”,公元17时期正逢小冰期,北方中原地区的粮食大幅度减产,粮食的价格暴涨,一时间“流亡载道”、“人相食”,农民暴动成为了必然的结局。
失败的国际贸易
回顾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从隋唐以来,对外贸易一直能够为朝廷带来丰厚的利润。特别是宋朝,建立了一整套海外关税和专卖制度,将国际贸易的收益最大化。倘若明代能够发扬并维持之前的贸易体系,财政问题也不至于全部依赖外部的白银输入。
可惜的是明朝皇帝继承了朱元璋的文盲基因,他们对金融的无知,让这个利益丰厚的买卖,变成了一单又一单的赔本生意,国际贸易反而成为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朱元璋强调农业、轻视商业,他规定明代的边境官吏不得放开贸易,要限制贸易行为。在对待贸易的态度上,一改唐宋金元时期互利互惠的贸易精神,仅仅强调对外贸易是天朝上国对外的一种恩赐。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明太祖虽然继承了唐宋金元海外贸易的制度基础,却完全没有自己的一套海外贸易规则,他压根就没有想从贸易中获得利润。他不向海外船只征税,也不允许海外商船自由贸易,他把所有前来贸易的商团都视为外交使团,将运来的商品全部由朝廷以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入,从而彰显天朝国威。于是在朝贡体系下,国际贸易不仅不能赚钱,还反而成为了越做越赔钱的买卖。
在这种制度下,国外的商人非常乐意参加各种使团来华朝贡获得丰厚利润。最会利用这种方式牟利的就是日本人商人,他们冒充日本使团络绎不绝的朝贡,并在途中夹带大量走私货物。而且还通过虚报价格,获得高额赏金,一次朝贡往往能够获得十倍的利润。之后,发现漏洞的明朝十分恼怒,不仅限制了日本朝贡的次数和人数,还严格压低了日本货物价格,直到最后演变成了对日本商人的特殊歧视,这也间接诱发了倭寇问题。
随着倭寇问题的频发,朝贡贸易制度成为了明朝政府热议的话题。朱元璋原本想控制贸易、安抚外国人的朝贡制度,最终演变成了明朝的沉重负担,并引发了一系列军事、财政问题。随着明朝社会问题不断地演变,对商业和海外世界的偏见与敌视,逐步刻在了明朝所有人的心里。明朝的对外贸易,终于惨淡收场。于是在明朝政府对商业和国际贸易越来越敌视的舆论下,闭关锁国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明朝的财政政策虚弱到什么地步呢?
这么说吧,中国历史上许多比明朝小得多的国家,进行更大规模的连年军事行动,尚且游刃有余。战国时期的诸国就不必说了,赵国、秦国,许多次战争都动用几十万大军,以后的三国、五代十国等等,都可以举出许多例子。
反观明末,不说名义上军队数量多少,真正实质意义上动用军队十万进行一次战争,已经是接近极限,超过十万一点还可以,如果接近二十万,则国家财政就已经无法维持。
一个这么大的国家,一个耕地面积十亿亩以上,人口接近二亿的国家,赋税收入,居然少到连招募二十万真正有战斗力的精兵都做不到,那这样的赋税收入,只能说已经少到了不正常的地步!
为什么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以及发生饥荒的时候,赈济灾民没有任何问题,而到了明末就不行了呢?
难道是因为明初的经济比明末更发达,明朝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经济处于不断衰退中?这显然背离了事实。
任何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以及任何当时人的记载,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明朝的经济,越到后期,就越繁荣发达。甚至,历史书上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
万历时期,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发达,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明初与之相比,望尘莫及。即便在连续发生了自然灾害后的崇祯年间,尽管相对于万历时期,经济有所衰退,但在总体上,远远高于明初,则是不成问题的。经济是更繁荣了,生产力是更发达了,而国家的财政,却是更加困难了,这是什么道理?
明朝末期的财政困难,是因为国家的赋税,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收入基本不变,开支却随着人口的增多,而不得不增多,这样当然就造成了困难,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还有一点,如果说赋税收入,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那么至少每个人感觉到的税收压力,应该远远低于明初吧?可为什么反而明朝末期,到处都是一片对赋税过高的抱怨,到处都是叫苦连天的声音呢?
如果说,是后来增加的军饷,或者额外的加派过多,这也不通。要知道,明成祖时期,修建紫禁城、营建武当山建筑群、郑和七下西洋、五十万大军五次北伐蒙古、几十万大军屡次南征越南,这几个事件,随便单独拿出一项来,所造成的财政开支,就远远高于崇祯时期所有的赋税收入、辽饷剿饷练饷的加派,以及地方上额外的加派的总和。但为什么明成祖时期,百姓对负担虽有一定抱怨,总体上却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社会保持安定,而到了明末,增加赋税,造成的反对声音,会这么巨大?
这里,能得出的结论就是:明朝农税低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商业税等同于没有。而富人根本没有交税。“所以在工商业异常繁荣的前提下,明朝的财政还是走向了崩溃。
后来崇正皇帝没办法,准备加税的时候,文官集团和基层不断的抵抗阻挠。为啥?因为文官集团知道,加税其实农民身上已经加不了多少了,要加就是他们出。从谁的口袋里掏钱容易的?所以,他们极力阻挠。崇祯从没有出过北京,根本不知道世道是怎么样的,他只能听这些文官胡吹,最后断送了江山。
可以看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税收最低,对社会的管制最宽纵、最无力的一个社会!明代的最大问题,不是政府收的税太多,而是政府收的税太低;不是政府对社会控制的太严密,而恰恰是政府对社会控制太无力!
低税再加上明朝的基层官员少,想要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就相当困难了。所以很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往往交给社会基层单位自己进行。在朱元璋时期,地方官员甚至不许亲自下乡。乡村建立起自治组织,选择老人承担起乡村民众的教化。……皇帝的俭省政策使得政府的预算与管理费用降到了最低程度。当时,军队要自己生产粮食,村落要实行自治以减少政府的职能,通过减少人手以节约管理经费。
因为税收不足,明朝政府很少能够造福于民。甚至连治水这种中国政府最应该表现出莫大关心的事情,明朝政府也做的远远不够。
政府人员不足,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中层后勤保障能力不力,公共投入不足(这些情况都是导因于低税政策),所有这些原因使得国家根本无力动员帝国的全部财力,其所能控制的资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诸如盐课、海关税、内陆关税、林木出产税以及矿银等都面临这样的情况。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和许多人想象的明代是一个对社会实施严密控制的专制社会相反,明代恰恰是一个把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压缩到最低限度的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朝倒是很符合现在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自由主义”信徒的理想。
经济的发展运行,基本上不受政府的干涉控制,对私人经济力量的发展,明朝朝廷无心、也无力管制约束。
要不是张居正改革为明朝强行续命,恐怕明朝早就该亡了。可惜张居正改革也是人亡政息,没能挽救大眀江山。
于是,在闯王李自成这最后一根稻草的压力下,明朝走向了灭亡。其中,罪魁祸首就是这财政政策的失败,还有文官集团的贪婪。所以,崇祯才会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就是说,君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
诸如此类的昏聩政策,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说,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下令,所有皇族,一生都不得从事任何工作,只能由国家出钱养着。在最开始几十年里,因为朱姓皇族还比较少,这个制度没有任何问题。但到了明末,当时的朱姓皇族已经有几十万人,就算把整个国家的赋税,都拿来养他们,也填不满这个窟窿。所以,后来的崇祯皇帝手里没钱,也是因为很大一部分税收,都只能用来供养这些没用的皇族了。
再比如,朱元璋是典型的重农抑商思想,对于商人印象极其不好,管理制度也极其严格。这就使得后来明朝根本不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其他国家想要买到明朝的东西,就只能通过最基础的朝贡体系。但是在朝贡贸易当中,明朝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国威严,往往做的都是亏本的买卖。给予朝贡国家的东西,要远比他们的贡品价值多上很多很多!单单是这种朝贡贸易体系,每年明朝就要损失大量的财富。
最要命的是,朱元璋对于自己,还有一种迷之自信。他在位时曾下令,凡是他制定的这些政策,都算是祖制!后世的皇帝,也因此根本没胆量去改,只能看着老朱当年定下的制度,对国家产生越来越坏的影响。
就这样,到了明朝崇祯年间,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北方的女真虎视眈眈,国内很多地方又经常遭遇天灾。作为皇帝的崇祯,手里却没有钱!即发不出军饷,也拿不出赈灾的款项。最终,传承了两百多年的明朝,便毁在了一个钱字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