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直被认为是全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以为皇帝必定也是最有钱的人,事实上绝非如此。
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但是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非常多的限制,银钱方面也不例外。虽然国库内的银钱数量非常可观,但是皇帝却不可轻动。
如果是富庶的朝代,由于国库充足,皇帝本人的花销限制自然不那么大;但若是个比较贫弱的朝代,又遇上权臣当道,皇帝的日子就会非常惨。
那么皇帝怎么搞钱?卖官啊!
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也大多荒淫无度,汉灵帝就是其中的“翘楚”。他干过的荒唐事可以说是真不少:第二次党锢之祸,更加重用宦官,卖官鬻爵,等等。尤其卖官鬻爵一项也算是让他“青史留名”了,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崔烈买官便是其中之一。崔烈花了五百万钱买官,事后汉灵帝认为自己赔了,这是为什么呢?汉灵帝赔了,难道崔烈就真的赚了吗?接下来让我们还原一下这件荒唐事。
汉灵帝过分贪财,将许多官爵拿出来买卖
东汉末年的多位皇帝,都是这样的命运,他们不仅没有办法挥霍国库,就连日常的生计都成问题。
东汉倒数第三个名正言顺的皇帝汉桓帝在位早期,由于窦氏外戚掌控大权,汉桓帝本人既无权也无钱。
虽然汉桓帝贵为皇帝,但他的出身并不高,甚至可以算是皇室中比较穷苦的出身。
这样的出身会被选为储君,自然是因为窦氏外戚认为只有这样的宗族子弟好拿捏。可惜汉桓帝并没有如窦氏外戚的心愿,上位后一段时间就利用宦官等势力斗倒了外戚势力。
自从汉桓帝开始真正掌权后,他既担心窦氏随时会卷土重来,同时又忧虑自己日后是否会因为政治斗争失败重新回到从前的穷苦生活。
出于这些考虑,他开始卖官敛财,不过他也清楚不能做得太过分,否则很容易引起国本动摇。
汉桓帝的卖官行为,说起来有些羞耻,实际上卖的大多是些闲职,对江山社稷的影响还不算太大。可到了他的继任者汉灵帝上位后,一切都开始朝着无法掌控的方向发展。
汉灵帝并不是汉桓帝的子嗣,因为汉桓帝一生无子,所以他去世后,皇室从宗族子弟中选出了汉灵帝作为继任者。
汉灵帝对治国没有什么概念,看到汉桓帝卖官敛财赚了一大笔,他也动了心思。
刚刚登基没多久,汉灵帝就开始卖官,而且越卖越没有底线。
他没有经历过同外戚夺权的过程,对得来的皇位根本不珍惜,只希望靠这个位置更多地敛财供自己娱乐,就连三公的位置都被汉灵帝拿出来买卖。
汉灵帝能想出卖官这一招数也是“被逼”的,他实在太爱钱,又太缺钱了。汉灵帝是以宗室身份入继大统的,原本是侯爵,家境穷困。他当了皇帝后,原来的苦日子过怕了,就想积攒自己的私房钱,先在西园造了个万金堂,把国库里的钱帛都放进去,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直接变公为私,这波操作在历史上也找不到几个了。
汉灵帝虽然是个守财奴,同时也不忘记享受,不仅到处修园林,还大肆建宫殿,天天开party,想法让自己过的舒服。他还好“胡风”,也就是凡是来自国外的东西,不管吃的用的,他都喜欢,音乐歌舞更不消说,胡箜篌、胡笛、胡舞就是他的心头好。
汉灵帝后宫美女数以千计,每天开销就达数百金,天天从自己大金库里往外拿钱供别人哪怕是自己老婆吃喝,时间长了就不乐意了。为了让大金库只进不出,汉灵帝就打起了卖官的主意。
光和元年(178年),他专门在西园设了一个卖官机构,叫作“西邸”,各类官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比如二千石(郡守级官职,类似今日省级官员)要价两千万钱,四百石(县级官职,类似今日县级官员)要价四百万钱。这还不够,汉灵帝直接出售三公九卿的官位,公类要价千万钱,卿类要价五百万钱。三公分别是司徒、司空、司马(西汉称作太尉),这是掌握汉代国家军政大权的官员,要天天和皇帝面对面商讨军国大事的人。如此级别的官员汉灵帝都拿出来买卖,简单来讲,汉灵帝疯了,想钱想疯了。
名士崔烈起心动念,买官后却被众人嫌弃
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是古代地位最高的官职合称,在不同时期对应不同的具体官职名,不过其地位始终不可撼动。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汉灵帝眼中也只不过是个可以交易的名头而已。
鉴于三公的特殊地位,汉灵帝为其开出了一个天价:一千万钱。
其实刚刚听说三公被拿出来卖的时候,很多官员都动了心,毕竟这是难得的平步青云的机会。可是一听说三公的价格,很多人都止了念头。
没想到当时的名士崔烈竟然非常动心,崔烈出身东汉世家,祖父崔骃深受肃宗朝权臣窦宪的重视,从弟崔寔是有名的文学家和农学家,代表作《四民月令》。父亲崔瑷又是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草书,后人评价极高。大书法家张芝还曾专门学习他的书法,进益颇大。崔烈本人通《左传》,擅长写文章,在当地颇有名声,也担任过不少官职,“有重名于北州,历位郡守、九卿”。
汉灵帝认为自己“赔本”了
崔烈手中的银钱不够,居然托汉灵帝乳母程夫人同汉灵帝讨价还价,希望能用五百万钱的价格换取一个三公职位。汉灵帝很快就答应了,崔烈就这样得到了官职。
在崔烈就职当天,汉灵帝也亲自去了,看到崔烈春风得意的样子(毕竟拿到了50%的折扣,开心也是在所难免的),汉灵帝顿觉得自己亏了,对身边人说:“悔不小靳,可至千万。”意思是自己再坚持一下,就再有500万钱进账了。
作为中间人的程夫人当然不爱听了,这话显然是说自己收好处了,尽管自己确实收好处了,但被皇帝当众说出来,面子不要的吗?怎么也得找补回来啊!程夫人大言不惭地说道:“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言外之意就是皇帝您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人家崔烈是冀州名士,爱惜羽毛,要不是我给崔烈做思想工作,人家还不买官,您哪有500万钱的收入?
堂堂国家官员就像菜市场上的白菜萝卜一样,可以买来买去,还能讨价还价,如此朝廷不亡,简直没天理。事实证明,天理还是有的。
汉灵帝卖官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隐患巨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通过买官得到官职的官员,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捞回本,想方设法盘剥百姓,巧立名目,征收各类赋税,只会搞得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军起义就是卖官的恶果之一,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还是成了东汉灭亡的催命符。东汉王朝看似是亡于汉献帝之手,实则祸根早就在灵帝这儿埋下了。
名士被人退避三舍嗤之以鼻
在崔烈看来,自己这笔巨款花得非常值得,买官后也确实有不少同僚一见到自己就退避三舍。可事实上,在外人眼中,崔烈不仅是个冤大头,还显露出了自己节操有失的内里。
买官之前,外人对崔烈的评价非常好,认为他是难得的名士;买官之后,众人对崔烈甚至有些嗤之以鼻的感觉。唯独崔烈本人一直沾沾自喜,没有意识到同僚们的真实想法。
由于崔烈一直夸耀自己买官之事,认为这笔买卖性价比很高,所以身边的人一直不敢向他说明实情。
花大钱的崔烈的“损失”了
偏偏崔烈此人非常喜欢同旁人讨论这件事,当他同自己的儿子崔钧说起此事时,崔钧的反应让他非常恼火。
有一天,他假装和自己儿子崔钧闲聊,问起来外人对他现如今有啥看法?“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他主要是希望儿子说几句好听的话,减轻自己的焦虑,奈何儿子太耿直,一点不客气,直接说道:“父亲您的名声本来是很好的,觉得您应当位列三公,但现在您真的位居三公,大家却对您很失望。”崔烈不解,追问原因。崔钧说:“论者嫌其铜臭。”意思是天下人都觉得您的官位散发着铜臭气。这话可算是戳到了崔烈的痛处,他怒气上涌,举起手杖就要打崔钧。崔钧撒腿就跑,崔烈大骂,说:“父亲打你,你跑算什么孝子?”崔钧边跑边回头说:“舜被他的父亲打的时候,如果是小杖就挨打,大杖就逃走,这不是不孝顺啊。”舜大杖便逃跑,是为了防止陷父亲于不义。崔烈听罢才无可奈何停手了。
从这一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买官一事对崔烈的影响:起初崔烈或许是开心的,朝廷风气如此,曹操之父曹嵩也是花钱买了三公职位。他也不过是随大流,何况又是以如此低价买到了高位。但是,买官必然为正道人士所不齿,崔烈本就是一名士,他打心眼里在乎自己的名声,当这些关于他买官的负面言论传到自己耳朵里时,他肯定心里难受。儿子崔钧将外人议论如实相告后,他无处发泄,只好拿打儿子出气,这才产生了父亲追着儿子打的闹剧。
虽然他事后也认为自己有些惭愧,但是对买官一事并没有后悔。直到凉州叛乱爆发后,崔烈才意识到自己的决定如此错误。
在此之前,崔烈一直被同僚们排挤,他却并没有太大感觉。
凉州叛乱爆发后,他在朝堂上提出的建议被其他臣子厉声否决,此时他才明白,买来的官职终归无用,根本无法换来同僚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欣赏,更不可能靠这样的官职得来真正的权势。
即便花了五百万钱,崔烈的仕途依然不算顺遂,买官后仅两年,他就被免职了。到了崔烈晚年时,曾经指出其官职带有“铜臭”的儿子崔钧参与讨伐董卓的叛乱,崔烈自然遭到了牵连。
若是没有买官之事,或许一些倾慕其名望的官员还会设法搭救一二,可惜买官之事后,崔烈的名望大跌特跌,根本没人愿意施以援手。就这样,被儿子连累的崔烈入了狱,在狱中承受了不少刑罚。直到两年后董卓被诛杀,崔烈才得以离开监狱。
出狱后的崔烈被授予一个城门校尉的职务,算是补偿他此前遭受的苦难,同时也是给他一个可供养老的地方。可惜崔烈没能安稳多久,意外再次发生。
同年六月,李傕与郭汜率领的凉州军攻破长安城,崔烈与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越骑校尉王颀等人壮烈殉国。
身为城门校尉的崔烈在战斗中身死,被后世认为属于殉国牺牲的壮士,也算挽回了一些名声。
纵观崔烈一生,出身好,本人又有才干,从他最后为国牺牲也可看出他恪守忠君爱国的士人本分。买官一事,真可谓是崔烈履历上的一大败笔。
自从崔钧评价崔烈的官职带有“铜臭”之后,这个词就逐渐演变为了骂人的话。
人们将那些唯利是图的小人形容为满身铜臭,用铜臭来辱骂他人过分爱财,这个词语一直沿用至今日,词性从未改变。因为指代意味非常明显,所以铜臭的含义至今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