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8位获谥“文正”的大臣 “中兴四臣”唯有曾国藩

清朝8位获谥“文正”的大臣 “中兴四臣”唯有曾国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36 更新时间:2024/1/2 23:45:44

谥号”,指人死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予以的“或褒或贬或中性”的评价文字,乃系对死者一生的高度概括。在中国古代,谥号制度拥有非常超然的地位,哪怕是皇帝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去随意更改一个人的谥号,这是社会根据一个人一生的贡献做出评价;谥号总计有上百种之多,按种类来说分为美谥、中谥和恶谥。不过谥号也是分等级的,比如文臣的最高谥号是“文正”,武将的最高谥号是“忠武”,既然是最高等,获得的难度肯定也是最高的,别的不说,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里,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也仅有8人而已。

清朝谥文正的人是哪几位?

清朝谥号文正的官员

清朝谥号文正的人有哪些?

清朝谥号文正的八个人

清朝文正谥号有多少人?

清朝时期,朝廷对于官员的“谥号”有着明确规定:1、一品大臣,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给予“授谥”;2、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

一般而言,清朝时期正途出身(翰林出身)或者获封“大学士职衔”的一品官员、享受一品待遇的封疆大吏才能获得“文”字谥号。而在以“文”字开头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最为尊贵。所以,自唐朝以后,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要得到一个谥号,那就是“文正”。对于清朝的文官而言,更是如此。

当然,如此显贵的谥号,皇帝也不会轻易授予,必须拥有“正色立朝、德被后世”的品行操守;于朝中拥有极高声望、极高地位和特殊恩宠的“柱国之臣”,才能获得皇帝特旨追谥“文正”。

有清一朝的两百余年间,仅有8位大臣获得了“文正”谥号,如此谥号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清代大臣形象

那么,这8位获谥“文正”的清朝大臣都是谁?相比较而言,谁又是朝廷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所在呢?

8位“文正公”中,若论谁最牛,还真不好说;但若论谁最差,谁最名不副实,结果却显而易见。

第一位:汤斌

汤斌,其先祖汤宽曾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而后世代为官,直到汤斌这一代。

汤斌出身旧族,家教甚严,但他的家人却被李自成所害;在清兵入关后开科取士,汤斌考取了进士,成了清朝的一名官员,后官至工部尚书。而且汤斌还曾拜孙奇逢为师,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研读宋明理学,并成为《明史》总裁。但是在去世前,汤斌却被人诬陷,直到雍正皇帝时期,汤斌才得以平反,并入贤良祠;乾隆皇帝继位后,赐予汤斌谥号“文正”;在道光皇帝时期,汤斌从祀孔子庙,成为清朝时期从祀孔子庙仅有的三位大臣之一。

康熙二十三年,时任“内阁学士”的汤斌被康熙皇帝钦点为“江宁巡抚”(也就是后来的江苏巡抚)。汤斌在巡抚任上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康熙皇帝将汤斌调回京城出任“太子师傅”的时候,江宁百姓“停市三天,哭泣挽留”,甚至烧香叩头为其送行。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汤斌升任“工部尚书”;十月,61岁的汤斌病逝于任上。根据时人笔记记载,汤斌去世时“体卧板床、身着陋衣,唯余俸银八两”,在同僚好友的资助下,汤斌的葬礼才得以举行。

曾任“江宁巡抚”、“工部尚书”的汤斌,临终仅余俸银八两,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被追谥“文正”。奈何,汤斌生前受到“明党”攻击,无辜蒙冤,康熙皇帝并未给予其该有的谥号待遇。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为其平反;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其追谥“文正”,算是还了汤斌一个公道。

第二位:刘统勋

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影响,乾隆朝名臣刘墉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中,刘墉绝不是和珅的对手,也从未将和珅视为对手,甚至在担任“左都御史”(也就是中纪委书记)期间,仍然静默自守、得过且过。而且,历史上的刘墉也远没有他的父亲刘统勋声望高、影响大。

刘统勋的父亲和祖父都曾高中进士,而且都是官员,刘统勋出生于这么一个书香官宦门第,踏上仕途是情理之中的;在雍正二年时,刘统勋考取进士,此后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后猝死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根据《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刘统勋去世二十多年后,时任“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仍被嘉庆皇帝称为“刘相之子”。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先生曾在《清代通史》中如此评价刘统勋:“服官五十余年,居相位十余年,朝廷依赖之如肱股”;《清史稿》对其的评价为:“有古大臣风,亮哉”;《中国名人志》对其的评价为:“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逝于上朝的路上,乾隆皇帝亲往吊唁、悲痛落泪并将其评价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真宰相”,并下旨追谥“文正”,号召朝臣向其学习。

第三位:朱珪

朱珪是乾隆皇帝时期的官员,在乾隆晚年时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乾隆朝后期为数不多敢同和珅叫板的“刚直铮臣”之一。一生在朝为官五十多年的宦海中,以“养心、勤业、敬身、虚已、致诚”为箴言,一生清廉不钱,爱国爱民,品格端方,光明磊落,关心庶民百姓的疾苦,为国事呕心沥血,不惜个人一切利益,是古代官吏之楷模。

朱珪也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嘉庆皇帝亲政后,朱珪被调回京城并迅速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监管工部事务”。嘉庆十一年,朱珪病逝,嘉庆皇帝号啕痛哭并给予了“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的至高评价,而后将其追谥为“文正”。

嘉庆朝初期的朱珪,到底拥有多高的朝廷地位?《清代通史》曾经如此评价:

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刘”,即刘墉;“王”,即王杰。但刘墉或有“静默自守”,王杰亦或有“刚愎自用”,唯独与二人地位相当、影响相当的老臣朱珪,“可谓国之柱臣耳”。

第四位:曹振镛

曹振镛是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据说他祖上乃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魏武帝曹操;于乾隆四十六年高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并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去世后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乾隆年间,曹振镛官至“侍读学士”,一个正厅级的高级秘书;嘉庆年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成为兼任常委的住建部、水利部部长,行政级别为正国级;道光元年,成为朝廷首辅兼领班军机大臣,正式开始了长达15年的朝廷一把手生涯。

曹振镛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能身历三朝而不倒,而且能得道光帝如此信任和倚重呢?

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为官50余年,始终谨慎小心、唯唯诺诺,既没有突出政绩,也无大的过错,正应了后世对其的评价:“八方无事岁岁丰,无灾无难到三公”。清官可敬,贪官可恨,但像曹振镛这种身居高位却毫无作为的“庸官”,才是大清王朝真正的害群之马。

可“英明”的道光皇帝偏就觉得曹振镛“人品端方、最可倚重”,甚至在其死后还美其名曰“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而无愧”,予以了“文正”谥号。

只是,曹振镛这种庸官都能得“文正”谥号,到底是褒奖,还是羞辱呢

第五位:杜受田

杜受田,咸丰皇帝的老师,也是教导咸丰皇帝“藏拙示孝”以赢得皇位之争的关键人物。

除去“帝师”这个尊崇身份外,杜受田还享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其所在的家族被后世称为“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家世异常显赫。

道光三年,杜受田延续了家族荣耀,以“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的傲人成绩,成功进入仕途。助咸丰皇帝夺得皇位以后,杜受田被晋升为“吏部尚书”兼领“太子太傅衔”,而后升任“协办大学士兼领礼部尚书”。

根据《清史稿·杜受田传》的记载:

“受田虽未入枢廷,国家大政及进退大臣,上必谘而后行。”

也就是说,杜受田的官职虽不显赫,也从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但却能直接影响咸丰皇帝对军国大政、人事任免的决定,地位特殊、影响巨大。

咸丰二年,杜受田病逝,咸丰皇帝“伏案痛哭,如丧考妣”,并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前往祭奠。除了将杜受田追谥为“文正”外,咸丰皇帝还给予了其一项极为特殊的恩宠,将其追封为“太师大学士”。清代文臣能追赠“太师”者,唯杜受田耳;清代文臣,能追赠“太师大学士”者,唯杜受田耳。

第六位: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被后世评价为“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国人精神之典范”。

同治三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南京,天平天国宣告失败,此时的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时期坐拥江南财赋之地,手握三十万雄兵,天下督抚大半出自其门下。如果此时的曾国藩挥师北上,能不能推翻晚清政权不好说,但绝对能造成致命打击。

当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但按照咸丰皇帝临终“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的遗命,凭借一己之力为大清强力续命数十年的曾国藩仅被晋封“一等毅勇侯”已属委屈,死后追赠“太傅”,追谥“文正”也属必然。

第七、八位:李鸿藻、孙家鼐

为什么要将这两位“文正公”放在一块?

因为李鸿藻和孙家鼐并不是因为“正色立朝、德被后世”的品行操守,才被追谥“文正”,而是因为一个惯例:

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师傅得之,则成惯例矣,其人盖尚无大过。

同治朝以后,曾任“帝师”的一品大员,如果没有大的过错,一般都能得到“文正”谥号。当然,同治朝以后,也只有李鸿藻和孙家鼐两位帝师而已。

后记

“正色立朝、德被后世”,至高无上的评价,不容挑剔的操守,能被追谥“文正”就足以说明了这个人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但就8位“文正公”的生平事迹来看,曹振镛绝对属于名不副实,甚至和“文正”背道而驰的所在。李鸿藻和孙家鼐这两位“帝师”虽然都没教出好学生,但一位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强力主战;一位则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也算“德被后世”,总比曹振镛强了太多。

所以,如果要为清代8位“文正公”排名,那么“临终唯余俸银八两”的汤斌,应属首位;而一生奉行“少说话,多磕头”的曹振镛,最适合垫底!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稿》、《清代通史》、《中国名人传》

标签: 清朝谥号文正中兴四臣曾国藩

更多文章

  • 被权欲毁掉的母子之情:武则天与她的四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则天儿子,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四个儿子的争帝大战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还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武则天,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十四岁进入宫,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获赐号“武媚”,后人称之为武媚娘。武才人伺候李世民13年,没有生

  • 女人的心大海的针 盛唐的“改名狂魔”——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改名,武则天

    武则天作为五千年华夏史上唯一一位正史承认的女皇帝,千秋功过不必细说,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她的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爱好-改名字。这位女皇是除了大兴文字狱的那几位满清皇帝外,最喜欢也最擅长玩文字游戏的皇帝了。武则天不仅给自己改名字,还给别人改名字,比如情敌,恶亲还有外敌,还热衷于改官名,年号,下面我们就来盘点

  • 说“清朝人不知洋人的腿能不能弯”是谎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下跪,清朝,马戛尔尼,乾隆皇帝

    这个还真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诚如问题提出者所说,“在清朝前期一直有洋人在清廷内任职,比如南怀仁,乾隆时期也有洋人”,即乾隆和大臣们当然是知道洋人的腿是可以下跪的!实际上,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乾隆君臣不但知道马戛尔尼一行的膝盖能弯,还千方百计想要

  • 长恨歌诗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恨歌,杨贵妃,杨玉环,唐玄宗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们用图片重读《长恨歌》,让思绪飞一会……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

  • 朱元璋:一个挥舞着屠刀的理想主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面,只管晓晓问姓名。朱元璋的水平也就写出这种打油诗。明朝被明粉们吹嘘是中国历史上最铁骨铮铮的王朝。无汉之合亲,唐之结盟,宋之纳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放屁!明朝都干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王朝?甚至不如南宋&ldq

  • 汉高祖长子刘肥的后代 9人封王7人造反1人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高祖,刘肥,刘邦,藩王,分封

    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刘肥(?-前189),刘邦庶长子。汉六年(前201年)立为齐王,死后谥号“悼惠”。刘盈(前210-前188),刘邦嫡长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5-前188在位)。谥号孝惠皇帝。刘如意(前205-前194),汉七年(前200年)封代王,后徙为赵王。终被吕

  • 善良温厚的宋仁宗赵祯有几位妃嫔?为啥没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仁宗赵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妃子,后宫,后宫佳丽

    “狸猫换太子”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其实是根据历史上已有的事件改编的,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太子”就是北宋皇帝宋仁宗赵祯。宋仁宗坐像轴,绢本设色,188.5x128.8cm,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像上仁宗头戴幞头,黑鬓发,长须,目光炯炯有神,身着赭袍

  • 刘秀为何认汉元帝为父,“夹塞”进了嫡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秀,汉元帝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中间虽然因为王莽篡汉导致汉朝被中断过一段时间,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但是由于王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太过激进,使得民怨四起,统治基础分崩离析,导致各地叛乱不断,最终号称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的刘秀平定了天下,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用

  • 李白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彻大悟!同唐明皇杨贵妃那些密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白,唐明皇,唐玄宗,杨贵妃

    大起大落,来得太过于刺激!大唐盛世的李白还不是一个游戏里骑着葫芦的刺客老六,而是浪漫豪迈、潇洒不羁的诗中之仙YYDS。谁能想到这短短的三年里,李白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大起大落。天宝元年,在贺知章的引荐下,唐明皇李隆基看了李白的诗,这一看不打紧啊,皇帝也被李白的才华给征服了,说这小子是写的不错

  • 电视剧里的“我孝庄”虽然离谱 但是又可以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我孝庄,孝庄太后,谥号

    《康熙王朝》这部剧,剧情主要讲述的是顺治皇帝由于鄂爱妃的离逝,大受打击,从此看破红尘,遁入空门。顺治毫无留念地将担子甩给了老母亲和他还不到8岁的儿子,之后便穿着一身僧衣,离宫而去……顺治落幕,孝庄太后扶持了8岁的孙儿玄烨上位,属于康熙的时代来临,可是此时的玄烨年仅8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