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朝中重臣“三杨”都相继离世,宦官王振开始兴风作浪。这一年蒙古瓦剌部大举率军侵占明朝境内,在王振的煽动下,朱祁镇御驾亲征,最终却在土木堡不幸被俘。
朱祁镇被俘后,皇帝做了俘虏,这也算是奇耻大辱了。明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臣于谦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朱祁镇在异乡被遥尊为太上皇。
朱祁镇在异国他乡一年中,凭借自己的亲和力取得身边人的信任,就连看守他的士兵都成了他的朋友。
但命运总是喜欢给朱祁镇开玩笑,在此后的日子里,朱祁镇像一个肉票,不断地被瓦剌人用来向大明勒索钱财,除了最初得到些钱财之外,瓦剌人发现自己手里的肉票不值钱了。
按照通常理解,瓦剌人凶残成性,那恼羞成怒之下还不把朱祁镇给撕票了呀,但是并没有,朱祁镇的命实在是太好了,也可能是这个人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总能在困境中让人产生同情,这不是唯一的一次。
瓦剌的首领想把朱祁镇杀掉时,他的弟弟却多次为朱祁镇求情,甚至还想助他重新登上皇位。瓦剌无法从朱祁镇身上获得好处,于是准备将他放回以换取些金银财物。
结果在明朝第一大忽悠杨善的超级出使模式下,瓦剌人居然放朱祁镇回到了北京,为什么说杨善是个大忽悠,因为他这次来根本就没带钱,来赎人居然不带钱,就连国书上也没有明确写明要带太上皇朱祁镇回去。
没错,这个称呼的变化是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被俘的皇帝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了,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皇帝换是很好找的。
现在的皇帝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很显然他不喜欢朱祁镇回来,于是赎金也没有,国书也没有写明,但就是这种奇葩出使,杨善先生居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的把太上皇给迎了回来。
只能说大明真是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呀,但朱祁镇干出了瓦剌的牢笼,就又进了北京的囚室,他的弟弟朱祁钰,也就是现任的皇帝,显然不喜欢这个哥哥,连做做样子都不肯。
朱祁钰自然是不待见这个哥哥的,一番假意问候之后,一顶小轿迎太上皇回宫,一个破旧的地方让他住着,别看这地方破,但有个气派的名字,南宫,而且安保措施那也是顶级的,外面的人想见太上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将朱祁镇幽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为什么历史上有些当权者喜欢赶尽杀绝,这有时候跟个人道德没关系,主要是有些人只要活着,你哪怕是看管得再严,只要主人还活着,就能掀起巨浪,朱祁镇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有人知道他活着,就会有人想走捷径,通过朱祁镇来走向辉煌。
很快几个在朝里混得很惨的人就组成了小同盟,他们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徐有贞是当年瓦剌人打进来的时候,主张南迁的人。石亨是当年在土木堡之变中,逃回来的将领,曹吉祥是个不得志的太监,这几个人凑在一起,目的就是想要朱祁镇重现掌权,这样他们几个才能翻身。
朱祁钰继位三年后,废掉了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转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一年后朱见济病死了,太子之位就空了出来,之后朱祁钰也病倒了。
人人都在私下讨论谁会成为新一任明朝皇帝,这时武将后亨、文臣徐有贞等人审时决意助朱祁镇复辟称帝。
明代宗信任的大将,为什么去帮助明英宗复辟?
景泰七年(1456年),正月十七早上,天已经微微亮,大明皇帝朱祁钰拖着病躯起床洗漱,他打算今天临朝,安排后事。可是就在朱祁钰准备临朝时,他听到皇宫处撞钟擂鼓,还以为是于谦造反了。然而,太监传回来的信息却令朱祁钰愤怒不已,原来造反的不是于谦,而是被他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
就在前一天夜晚,朱祁钰最信赖的武将石亨带着太上皇朱祁镇,兵不血刃的通过东华门,进入皇宫,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就这样,大明的皇权完成更迭,史称“夺门之变”。从过程来看,朱祁镇的政变异常的顺利,这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石亨,这位朱祁钰最信赖的武将身上。那么,石亨为何要背叛信赖自己的朱祁钰,帮助明英宗复辟呢?
石亨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一己私欲,他帮助朱祁镇复辟,正是他的反击,也是明朝武将势力的反击。在土木堡之变以后,朱祁钰对于武将的观感一般,他更倾向于任用于谦、王直等文官。朝中的文官和武官本是相辅相成的,但在政治斗争中,他们往往势同水火,相互倾轧。朱祁钰重用文官,武将的地位自然不断下降,这令以石亨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心生愤懑。
而且,在朱祁钰病重以后,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立储,可是谋议之权在文臣手中,不论朱祁钰立谁为皇帝继承人,功劳都轮不到石亨等武将的头上。既然朱祁钰快要病逝,立其他继承人对他们也不利,石亨等人就决心将宝押在被软禁的朱祁镇身上,他们相信,只要帮助朱祁镇复辟,他们将是首功。于是,石亨在刚听完朱祁钰嘱托,离开皇帝寝宫以后,便立即与宦官曹吉祥、都督张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卿许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商议谋反之事。
正月十六白天,兵部尚书于谦会同群臣商议,决定上奏请皇帝复立沂王为太子。当奏疏写成以后,已经日落西山,众人不想打扰重病在床的朱祁钰,于是决定在次日朱祁钰临朝时上疏。可是就在当天晚上,石亨带着众人,拥护着朱祁镇发动政变,不过数个时辰,朱祁镇重新坐上帝位,皇权易主。
朱祁镇上位当天,就下旨逮捕于谦、王文等人,并以谋逆罪将明朝的功臣于谦和王文冤杀,抄没其家,于谦推荐的官员基本上也都遭受打击。帮助朱祁镇复辟的石亨、徐有贞等人则得到朱祁镇厚赏,权倾朝野。
朱祁镇虽然早年听信宦官谗言,但是在第二次当上皇帝后,他任用贤臣,还废掉了明朝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誉为德政。
明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还有一件重要的制度废掉嫔妃殉葬制度。自从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祁镇在临时前做出这一重要决定,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宽厚、心善的人,正是这样的人格魅力使他被俘后可以安然无恙,被弟弟囚禁后还有大臣主动为他出力,帮他复辟。
朱祁钰为何不杀掉朱祁镇
从朱祁镇的角度来看,这个人的一生跌宕起伏,富有经历,那么我们从被复辟之时被废掉的皇帝朱祁钰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朱祁钰囚禁朱祁镇这么久,却不把这个威胁直接杀掉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朱祁钰的角度来看了。我可以毫不留情地说,朱祁钰这个人做皇帝也是完全不适合的,并不比朱祁镇强到哪里去。不论是从身体上还是从心智上,这个人真的特别差,差到完全不适合在皇位上呆着。
我们从他登基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朱祁钰在被拥立的时候,还以为是大臣们要作乱杀他,直接吓得尿裤子,完全没有王者的风范,可见这个人心理素质是非常的差,而且也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但是当时的局势必须要抬出一个人做皇帝,哪怕朱祁钰在弱智,也要让他坐上皇位,稳定全国的民心,因此他的作用就是个木偶,当时的大明朝还是于少保带领着一众文官来暂时治理的。
朱祁钰这个人年纪轻轻从20多岁的时候,就不止一次的病危,儿子也早死,说明他的身体真的是非常的差。不管从智力上还是从体力上,他都没有治理一个大帝国的能力。而且当时群臣看着这个吓尿裤子的皇帝,想起了上一任即使被抓走,但是起码有勇气御驾亲征的皇帝,这样一对比更显得出来现在的这个皇帝没有用,对其非常失望。
那么朱祁钰究竟有没有想过杀掉朱祁镇呢?这个我们真的说不准,也许他想,但是他并没有什么能力能把这个事做得很漂亮。而且像这种事如果他第一时间做不得的话,越拖就越没有理由去做了。
而且虽然他是一个木偶,也是要在乎名声的。公然把太上皇杀死,也是落得一个无道昏君的称号。而且他并没有预料到这个废帝会有一天把皇位夺回去,如果他能预料到,可能真的就不会在乎这么点儿名声了。况且朱祁镇在被囚禁几年一点事情都没有闹,也没有给朱祁钰抓到什么把柄,也没有什么由头公然杀掉他。
说到这个把柄,还真的有一个案子,在景泰年间,金刀案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卢忠喜欢宦官王尧的金刀,这刀是朱祁镇送给宦官阮浪,再由阮浪送给王尧的。卢忠因为想谋取金刀,竟然举报朱祁镇和王尧勾结,这个刀就是证据。
所以在这个案子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朱祁钰在疯狂查到底有没有勾结,他对此案的关心程度足以说明他非常想要抓到一个把柄,然而。阮浪和王尧两个人非常讲义气,在酷刑的逼宫下仍然没有说出来朱祁镇的什么口实,只是坚持说这是送的礼物,没有勾结,此案也就不了了之了。
为什么他作为一个皇帝非常需要一个理由呢?那是因为他的权力并没有其他皇帝那么大,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皇帝并没有达到集权的巅峰,大多数还是文官有一定的话语权,而在朱祁钰这里,他是属于一点权力都没有了,他能上皇位主要是得益于于谦等群臣的扶持,当上皇帝之后,自然于谦等群臣也能限制他的权力。
有一些朱祁钰的粉丝都会说,朱祁钰当皇帝期间,政治清明,政绩稳定,但是如果我们客观来看的话,这跟朱祁钰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在位的时候完全放权给了以于谦为首的群臣,这些都是于谦等人完成的。于谦的能力,我们有目共睹,他治理下的国家,肯定会有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朱祁钰没有权力这件事,我们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想废掉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都不可以,而是想办法贿赂群臣,取得群臣的同意,但是并没有成功。
所以我们综合来看的话,朱祁钰不杀朱祁镇的原因有很多。
也许他在乎自己的名声,而且如果想杀没有理由,就算有理由,可能权力也达不到,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最终导致了这个结果,也就导致了这场政变让朱祁钰自己也丢失了性命。
要是朱祁钰有一点魄力,做的雷厉风行的话。他也自然就不是朱祁钰了,也就不是这个下场了。毕竟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很多时候不能太在意名声。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能力是第一位的,就像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没人会因为他杀兄弟而去说他哪里不好。
因为权力的巅峰不可以以世俗的眼光去评判。
为何没人支持朱祁钰?导致朱祁镇却能轻松夺回皇位?
明代宗在位时间虽不长,但他在历史上的口碑,却比其兄明英宗朱祁镇好太多。
清修《明史》,如此高度评价朱祁钰,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
著名明史历史学家吴晗认为,“景帝是个好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朱祁钰之所以能够在土木堡之变后,安定社稷,开创治世,自然是因为他能力突出,至少远在朱祁镇之上。
清代学者袁枚说,“宣宗以社稷人民付正统,正统不能守;付景泰,景泰能守之。吾又读《宋史》而叹明之不亡,非谦贤,实景泰之贤也”。
袁枚认为,土木堡之变后,朝廷能够安定社稷,不是因为于谦贤能,而是因为朱祁钰贤能。袁枚的话不无道理,试想,如果朱祁钰不贤能,便做不到知人善任,于谦还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吗?
可惜,朱祁钰享国不长,在位时间不过短短八年,而且,他最后是被其兄朱祁镇夺位。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很好奇,既然朱祁钰的能力远超朱祁镇,为何会被朱祁镇夺位?而且,朱祁镇夺位似乎非常轻松,一夜之间,便摘下了朱祁钰头顶上的冠冕,并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
更值一提的是,朱祁镇的复位,几乎是兵不血刃。
在人们印象中,复位是一场改天换地的宫廷政变,必然掀起腥风血雨的宫廷厮杀。所以,按常规的复位情形,朱祁镇应该先调集兵马,打败朱祁钰的禁卫军,然后以武力胁迫朱祁钰退位,进而朱祁镇宣布复位。
可事实上,整个复位过程,宫内都没有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
据《明史》记载,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决定拥护朱祁镇复位,于是他们率领卫士一千多人,控制长安门、东华门,并将软禁朱祁镇的南宫大门打开,然后护送朱祁镇前往奉天殿,再然后朱祁镇宣布复位。
这些大臣们惊讶地发现,坐在龙椅上的人是朱祁镇,他的那些支持者们就只是喊了一句,太上皇复辟了,于是满朝的文武在短暂的惊讶之后,就跪地磕头,山呼万岁。
这简直跟八年前土木堡之变一样,让人难以置信,就这么就换皇帝了?
那么,朱祁镇究竟为何能如此轻易便取得成功?在得知朱祁镇复位后,朱祁钰又为何不调兵镇压?
据《复辟录》记载,朱祁镇复位时,朱祁钰正患病,而且病得比较严重,以至于连床都下不了了。所以,朱祁钰即使想镇压朱祁镇的复位,也有心无力,他根本打不起精神来平定一场“叛乱”。
这也正是徐有贞等人敢拥护朱祁镇复位的原因。他们就是欺负朱祁钰已经是个萎靡不振的病秧子。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朱祁钰才是大明天子,他在位八年,在群臣中颇有威信,不可能没有几个忠臣。
朱祁镇复位时,为何没有大臣忠心护主,甚至起兵“勤王”?
为何大臣们纷纷作壁上观,甚至陡闻朱祁镇复位,马上俯首称臣?
为何连他最器重的兵部尚书于谦,也选择了沉默?
朱祁钰的帝王魅力,不会比建文帝朱允炆差,为何朱棣篡位时,在建文帝已经失踪的情况下,还有大批忠臣宁死不降朱棣,而朱祁镇复位时,朱祁钰明明还活着,而且就在宫中,大臣们却无一人效忠?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但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朱祁镇原本就是皇帝,而且还是宣德帝朱瞻基的嫡长子。
这种立储传统,看似很不理性,万一嫡长子是个白痴呢?但是,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那就是保证皇位传承的稳定,避免发生争权夺位的宫廷内乱。试想,如果皇位是贤者居之,便无异于告诉皇子们,皇位就是无主的野鹿,谁抢到属于谁,如此一来,岂不宫廷大乱?
因此,从明朝的皇位继承传统而言,虽然朱祁钰能力在朱祁镇之上,但朱祁镇比朱祁钰更适合做皇帝。
在大臣们看来,拥护朱祁钰即位,不过是土木堡之变后的权宜之举,一旦朱祁镇回归,朱祁钰还是应该退位。
事实上,终朱祁钰在位期间,朝堂上都为太子问题争吵不休。按说,朱祁钰是皇帝,太子自然是朱祁钰的儿子,可朝臣们却认为,朱祁钰应该立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可见,朝臣们确实只把朱祁钰当作临时皇帝。
历史上认为,是朱祁钰虽然很贤明,但是有一件事做得很差,就是废黜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转为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第二年,他立为太子的这个儿子朱见济,又夭折了。这一件事,让原本在大臣们心目中形象很好的朱祁钰,一下变得形象很差。最后当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大臣石亨、徐有贞才拥立明英宗复位。造成景泰帝被废,身后无名。
朱祁钰和于谦,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为何朱祁镇能轻易复位?
为什么朱祁镇能够复辟?答案很简单:朱祁钰的亲儿子死后,朝中人心混乱,投机者心思开始活泛。
“夺门之变”的过程其实乏善可陈,无非就是有兵权的将领和宦官,勾搭了有智谋的大臣,一起做了一次豪赌,好运的是,他们赌成功了。
但是这份“好运”的背后,其实是景泰朝中后期人事变动的后果。
从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被蒙古瓦剌部绑走后,他的威望几乎跌到了谷底。尽管英宗生母孙太后及其英宗后妃们多方筹款,妄图用钱财赎回英宗,但朝中的大臣都明白这完全是“妇人之念”,没有任何实际的政治效果。至始至终,没有任何一个大臣敢提用国库的钱去“赎买”英宗。
孙太后唯一做了点有用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亲孙子朱见深立为太子,并且以太后懿旨,明确了英宗同父异母弟朱祁钰作为监国的权限。
当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后,有领导之功的朱祁钰,其个人声望同样达到了顶点,他的皇位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巩固的。以下把朱祁钰称呼为代宗,朱祁镇称呼为英宗。
其实代宗作为没有根基的在京藩王,继位之初那几年,他做得很好。
一来,他笼络大批前朝旧臣。比如胡濙,比如王直等几朝老臣,提职称,涨待遇,并且默许了他们在朝中的现有政治势力;二来,他利用于谦的军功和人气,迅速重用了一批以于谦为核心的少壮派。这批人被代宗安插在各个要职,借以制衡朝中老一派官僚的影响;三来,他笼络皇族。对英宗生母孙太后恭敬有礼,对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并没有下死手,即便是后来英宗回朝被软禁在南宫,代宗依旧没有彻底狠下心来把英宗做掉。相反,英宗在南宫的那几年,生下的儿子无一不被代宗所封赐。一方面可能是他心软,另一方面也是他需要给天下皇族留点颜面。
以上种种的操作之后,代宗的皇位越来越稳固,才终于开始起了换太子的念头。念头一起,从试探到最后成功更换太子,尽管手段看起来不是那么高明,但在很短的时间代宗就达到了他的目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代宗皇位稳固的重要表现。
代宗的儿子朱见济成为太子后,朝中的人心就安定了。人们不用再去纠结选择朱见深还是朱见济,本质上也就是不用再被迫表态,支持代宗还是支持英宗。因为如果朱见深还是太子,一旦这个太子日后成为皇帝,会不会为自己父亲英宗重新洗白?会不会清洗之前景泰朝的代宗旧臣?现在,这个顾虑没有了。
而在朱见济仅仅做了一年的太子后,就忽然夭折了,偏偏这是代宗唯一的儿子。这一下子朝中人心又乱了。因为代宗百年之后,这个皇帝一般来说,很可能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来坐。
于是有人为了打消这个顾虑,就向代宗建言,我们还是把朱见深重新立为太子吧。但这话终究是触碰到了代宗的逆鳞。代宗就一直拖着,迟迟不肯在继承人这事上下决心。
不立太子就不立太子吧,可代宗的身子骨却越来越弱,而在南宫的英宗仍然健朗。朝臣们开始焦虑了,一旦代宗忽然撒手人寰,且没有立太子,那么国本何在?大臣们只想安安稳稳地做官,踏踏实实地捞钱,不想再有什么大的政治动荡了。
于是渐渐,朝中分为了两派。一派打算说服代宗立朱见深为太子,因为起码朱见深做了皇帝,可以和大臣们重新培养感情,而且也符合一开始孙太后的意图;另一派打算支持英宗重新复辟,重新宣誓效忠英宗。当然,后者属于少数,且政治风险极大。
于谦这批人是拥护朱见深的,老官僚一派因为“德高望重”,明面上也偏向朱见深,但实则算是中立派,因为谁上台都得卖面子给他们;真正拥护英宗重新复辟的,是那批支持孙太后的皇族,未被清洗干净的“王振余党”,和打算搏一把出位的几个朝臣。曹吉祥,徐有贞,石亨,就是这群赌徒的典型代表人物。
朱祁镇被囚禁了7年,而朱祁钰的皇位也做了八年,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一夜之间什么都变了呢,这个问题看其离奇,但实际上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朱棣的造反。
朱棣造反的时候,其实很多地方的政权都很暧昧,要投降可以,只要你朱棣能进得了南京,说白了对于大臣和大明王朝而言,谁做皇帝无所谓,皇位的争夺不过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家事而已。
这是古代皇帝一家统治天下的必然结果,不就是换另个一姓朱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所谓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棣攻入南京城之后,一切都变了别的地方纷纷承认朱棣的合法性,跟没事人一样,有的也只是有个别的忠臣宁死不屈,但那是个人行为,绝大部分地方政权都是同样的态度,我只听皇帝的,谁是皇帝我就听谁的,谁是皇帝我也不在乎。
老朱家换皇帝玩,可怜了于谦,一个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人,最后死在了自己拼死保卫的朝廷里面,只能是一声长叹呀。
那么回到文中的开头,为什么我说这是人事的安排?
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在代宗的儿子成为太子后,代宗把朱见济的生母抬到了皇后的位置,并且这个外戚之家的大量亲属都被安插到了军队和锦衣卫系统。这两个系统,一度成为了拱卫代宗皇权的重要依托。
但朱见济一死,皇后一家马上就失势了,代宗开始倾向于谦一派,这个时候于谦的女婿成为了锦衣卫的头子。
我们再来看“夺门之变”。锦衣卫守卫的皇城,为什么英宗能够如入无人之境地穿过重重宫门?为什么第二天大臣们看到英宗的时候,已经是在大殿上?石亨和曹吉祥带的那点嫡系部队,就能这么容易拿下整个内城?还是锦衣卫内部出了问题。比如门达,天顺年的锦衣卫指挥使,在“夺门之变”的时候就是皇城守门的一个小头目,是参与到了复辟行动的。
这么一说,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英宗朱祁镇能够轻易复辟,说到底还是利用了人心,逐步渗透了代宗身边的人,最后顺利完成复辟。
朱祁镇复辟后,仅一个月,朱祁钰就死了。怎么死的?不知道。清朝查继佐在《罪惟录》中有个记载:“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也就是说,朱祁钰是被太监勒死的。
而且朱祁钰死后,明英宗下诏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并且不允许把朱祁钰埋在祖陵。
朱祁钰简直就是亡国之君的样子。
他是亡国之君吗?如果没有朱祁钰,大明江山还能保住吗?
而朱祁钰当皇帝,朱祁镇被放回来后,朱祁钰又是怎么对他的呢?仅仅是把他软禁起来,派人监视他而已。朱祁钰只是防范朱祁镇,并没有伤害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没有短缺。还是不仁不义吗?
从后来朱祁镇成功复辟可以看出,朱祁钰方法是有道理的。还有,朱祁钰采用这种方式防范,实在是太累了。他要是像朱祁镇那样,下狠手,还有朱祁镇的复辟吗?
我们再看看两人对待对方旧臣的态度。朱祁镇一上台,就处死于谦等在与瓦剌军力挽狂澜的正直大臣,完全不讲道理。其他人无论如何,都还能找出来一点点理由,但是朱祁镇杀于谦,实在是一点点正当理由都没有。于谦在大明王朝最危险的时候,用老弱病残抵挡了瓦剌人的进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用自己的心行动,印证了自己写的那首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不但是挽救了大明王朝,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这次瓦剌一旦攻破北京,这又是一次北宋的惨剧,不但明朝会失败,从此之后定都北京几乎已经不可能。于谦挽救了大明,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于谦是挽救了北京城,而且北京保卫战之后,给于谦的封赏他都没要,只是要了一个少保的虚衔,而且他为官清廉,当时朝野上下都把于谦视为明朝的定海神针,那为什么朱祁镇要杀了于谦呢?
而朱祁钰并没有这样做。如果他像朱祁镇那样排除异己,先把石亨、徐有贞这些人除掉,哪还有石亨、徐有贞拥立朱祁镇复辟的这桩事呢?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看不惯,连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都看不惯。朱祁钰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是朱见深居然不恨他,觉得他是人之常情,还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5个字。又下令按皇帝的规格重修其帝陵。
后来南明弘光时期,再次给他定庙号为代宗,把他的谥号,增加成和其他明朝皇帝一样的17个字。
后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说朱祁钰为什么会失败的话,根本原因是他没有朱祁镇狠,没有朱祁镇无耻,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