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古代历史上的巅峰,大家第一想到的大概就是唐朝。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说起唐朝,人们总能想到的是强大和繁荣,那么为什么唐朝能够从诸多的历史朝代当中,成为最受人们喜欢的那个朝代呢?
说唐朝吧!
那么,穿越回唐朝,是种怎样的体验呢?
在唐朝这个open的年代,穿得不时尚都不好意思出门,所以,先得换身衣服。
“胸前如雪脸如花”
欧阳询《南乡子》
唐代的女性流行丰腴美
电视剧中的袒胸装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有身份的人
才能袒胸露臂
武则天时期的女性还穿男装、打马球挑战传统和男权
唐朝男装则受胡服影响,流行襕袍与襕衫,这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最大特点是下摆处加一横襕。
后来为了便于行动,演变成缺胯,平民百姓穿成这样。
公务员们则在袍衫上定制图案,也称为铭袍、铭衫。
袍前的纹饰鸟兽
代表着职位高低
帽子也是不可缺的时尚单品
常见的叫幞(fú)头
是一种包裹头部的沙罗软巾
通常为青黑色,也叫乌纱帽。
其造型多变,例如狄仁杰戴的款式
就是“武家诸王样”
唐初幞头的两个小尾巴垂着下放
晚唐时便兴起了硬脚幞头
在饮食方面
唐朝人十分喜欢喝茶
而且茶里必须要放盐、姜、苏椒等
喝起来相当酸爽
“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无茶也”
唐代《膳夫经手录》
在吃方面,做菜几乎离不开蒜
“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
寒山《诗三百三首》
如果想吃得高档点
就点生鱼片
为了避李唐的讳
唐朝禁吃鲤鱼
但仍然止不住人们对鲤鱼的热情
史书里还有大量对切鲙高手的记载
高手切出来的鱼片甚至能
轻到吹起
尽管有米饭,但主食则以面食为主
饼类更是多达数十种
唐代《因话录》里就提到“世重饼啖”
当时西红柿、土豆等蔬菜还未引进
吃饭搭配果品很是流行
肉食则以羊肉为主
所以去膻味的胡椒地位极高
唐代宗下旨抄元载的家时
曾发现了八百石胡椒
举!朝!震!惊!
当时的鸡鸭鹅等家禽还不算“肉”
因为唐初禁止御史到地方吃肉
有人举报明相马周到地方吃鸡
于是唐太宗就怒了“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
除了喝酒吃肉,不会吟诗可是大忌
唐朝可是诗人们的盛世
就好比你参加诗人们的户外party
这个时代盛产诗人大V
全民老少一言不合就聚会飙诗
我们熟知的《咏鹅》
就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
所以建议穿越时随身带一本
《唐诗三百首》
毕竟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意淫
总的来说可以粗略分为四大类
田园有宅男:
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
送别满基情:
只要熟听他们的专辑,多参加他们的线下作诗聚会,在这个诗人的国度绝对吃得开。
唐朝持续了289年,在历史上这也算是一个持续时间非常长的朝代了,唐朝明显是经过了两个阶段,前半段盛世辉煌,一片灿烂,后半段异常辛酸而且战事不断,唐朝是毁在了自己的手里,而且这个朝代也没能逃脱历史的命运,最终仍然是被农民起义给榨干了灵魂。
如何评价唐朝,其实很多人都喜欢这个朝代,因为在唐朝总能发生一些比较奇葩的事情,人们都好奇,所以唐朝的话题本来就多,再加上大家的好奇心,因此唐朝就成为了很多中国人都熟悉的朝代。
其实唐朝当然不想发展成这样,之所以变成这样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唐朝的统治者对于自己的内部事就不太擅长管理,这就好比一个天天在外打仗的英雄,他们不太有那个细心能处理好家庭当中的事物,所以自己的家庭和后院就经常会起火。
唐朝是比较颠覆传统的时代,在唐朝儒家思想其实并没有很好的体现,相反反而叫佛学思想和道家精神给代替了,这有点像现在的泰国,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其实这是好事也是个坏事,因为儒家思想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而宗教则可以很好的解放人们的思维,所以在统治上,其实唐朝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已经相对弱化,百姓的自由程度也很高,所以唐朝才呈现出了一片盛世,其实本身上来说,唐朝统治者也并不想这样,但是就像前文说的那样,唐朝大部分的统治者都不太细心,所以这些事也就放任自由了。
其实如果能生活在唐朝,我想这应当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了,因为唐朝人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安定的生活下往往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乐趣,在加上百姓的思想也逐渐解放,所以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日常活动,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很新奇的东西在里面,这也是专属于唐朝才有的乐趣。
为什么人们经常会说大唐盛世?其实人们把唐朝称为大唐盛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第二个原因则是女皇武曌的登基。第三个原因就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唐朝皇帝李世民,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大家从他在统治时期所做到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同时他也是我国著名的敢听大臣忠言直谏的皇帝,采用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这么一种治国方式,非常的重视百姓,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也正是因为他重视百姓,所以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们的配合度极高,唐朝迎来了第一个小高峰,也就是贞观之治。而且李世民执政三年之后就打退了,当时频频来袭的突厥。打响了唐朝在国际上的老大哥地位,一时间,唐朝涌来无数的外来使臣。纷纷前来朝见,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日本的遣唐使了,全面的学习了唐朝的文化。
武曌她显然在历史上是一个异数,当时的人们几乎想象不到一位女子居然也能当皇帝,并且稳坐帝位十几年。其实从武曌登基这件事情,有非常多的人认为她可能是靠运气,但是更多的还是靠她的实力。
虽然武曌只是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官宦家庭的女子,但是她自小却十分的聪明,之后又站在了唐高宗的一方,得到了唐高宗的信任,因此唐高宗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从来不避讳武曌,甚至有时还会让她垂帘听政。也正因为武曌得到了这个机会,所以武曌之后才彻底的激发出了自己的政治才华。
唐玄宗作为武曌的亲孙子,自然也是继承了李皇以及武曌本人的政治才能,虽然武曌统治过江山,但是最后还是把皇位还给了李家,这就给了唐玄宗登基的机会。唐玄宗登基之后成功的。结束了唐朝内部的四分五裂状况,积极的采取政策措施,创造了著名的开元盛世。
不过也正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不是之前的那个样子了,不过对于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都有动乱,这也就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了。
大唐秋色有多美?在诗人笔下,见识另一个盛世花季
十月,秋入山河,人间已过半。我们却需要停一停,听听秋声,回首来时路。
今天,就和四月一起穿越回大唐,看看那时的秋天,感受那时的秋意。
大唐的秋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唐朝就会默默欢喜,嘴角上扬。
或许是年初时一出《唐宫夜宴》,几个女孩子穿着红绿衣服,画着斜红妆容,在玩闹中跳舞,圆嘟嘟的很灵动,我们为之感到欣喜与欢乐,我们看见了唐朝活泼的世界。
是啊,谁能拒绝这样饱满的精神,充足的元气,更何况那是一整个时代都如此活力。
如果说宋朝像月亮,给人灰暗中的星光,唐朝则像一个太阳,总是热情拥抱世界。哪怕时入深秋,无边落木萧萧,他们说秋天的风景是「云霞」。
秋山里,点染着深红、浅红、浅黄、赭色、墨色和螺青的色彩,绚烂如春。更有那「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菊花,香气冲天穿透了长安,满城满郭尽是黄金甲。
蒋勋在《说唐诗》中讲到:「我常常用‘花季形容这个历史时期……(它)让我们感觉到整个生命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绽放开来。」
唐朝人的秋天,是另一个花季。它包容着秋天所有的热情,让生命有机会地尽情释放自己。
01
大唐秋色
宋玉在《九辩》里提到:「悲哉,秋之为气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秋成了落寞孤独的角色。
直到唐代刘禹锡说:「我言秋日胜春朝。」理由很简单。一只仙鹤猛地振翅一飞,冲入云霄,推开层层密云,秋空疏朗,诗人看见了「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人眼中的秋色很直接,红便是红,黄便是黄,既饱满,又极致,鲜有我们印象中诗人扭捏的情致。
/霜叶红于二月天/
在今日的长沙岳麓山中,有一座「爱晚亭」,是后人为纪念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而命名。
唐朝的一个深秋,杜牧正在驱车赶路,忽然撞见一片红叶,点点火红,撩得整个山头都火热了起来。
是的,天再晚,露再寒,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路也顾不得赶了,他只坐了又坐,看了又看。
唐人对红叶,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情愫。他们在红叶上题诗,「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他们扫起地上的红叶暖酒,「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他们的一颗心,仿佛像红叶,一簇簇地,一坡坡地,一山山地,就要斑斓纷繁,映衬着蓝天、白云与秋水,就要红叶配酒,映衬着内心火红的热情。
深秋萧瑟么?当然,因为有霜,霜落百草枯。但又如何,唐人偏爱秋天的火红。
/人间杏黄爱纷飞/
想到唐人秋色,便就想起了西安观音禅寺的银杏树。
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植,至今已有1400余年。每到深秋,整棵树就会变成通体金黄,若从高处看,周围统一的灰暗色调中一株银杏黄,明亮得让人眼前一惊。
深秋的树叶中,我独爱银杏。它的叶子像蝴蝶,扇形的翅膀,长风一送,就呼啦啦地从华盖上出发、跌落,最后旋转落地。银杏的谢幕,是跳着舞的,而那种熠熠闪耀会让人欢欣激动。
银杏生命的最后,都是用最闪亮的颜色善待自己这一年的旅程,都是用最动人的舞姿谢幕人间。
这种骄傲,是唐人之秋。这种骄傲,就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精彩。
02
大唐秋游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大唐,这是一个比中秋节还重要的节日,是官方认定的「三令节」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三月初三上巳节。
爱重阳,是因为他们要尽情玩耍。
这一天除了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皇帝还会赐给臣僚「鞭、秋千、气毯」。其中「鞭」,是马鞭,代表打马球,「秋千」是女性爱玩的荡秋千,「气毯」据说是现代足球的前身。
与宋朝喜欢平淡的不同,唐朝更喜欢折腾与出走。
/九月九日清秋节/
唐朝人把重阳节称为「清秋节」。唐代《千金月令》记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畅秋志」,就是好好玩乐。他们携着老人孩童,带着酒酿佳肴,在重阳日登山,席地而坐,互相碰杯。
除了登山,他们还有登高楼,登高台。
王之涣《登鹳雀楼》,看见黄河依山尽、入海流,他明白要想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脚步就不要停。杜甫登泰山,同样发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感慨,命运如何谁能知道,但是我心有此愿,就应该努力实现。
还有李白,只要长风吹来,只要大雁飞过,就该把愁啊苦呀抛却脑后,就当开心地在楼上喝酒,「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秋,唐朝人总是以高来面对它。也许正是秋风吹尽繁密的树叶,我们登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才能拥抱宽广。
/人需要一次壮游/
王维有一句诗我们很熟悉,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初读时,和《红楼梦》的香菱一样不解:「想来烟如何直?」
平常我们见到的烟,风一吹就散了,很难直,但当你真正去到塞外,烟是直的,因为足够平坦辽阔。见过宽广的人,更爱宽广,就像大唐之人爱出游,更把它称为「壮游」。
追寻唐人壮游的最佳之地,或许在西北。
那里李白去过,他见到的明月不是挂在隐秘的树林间,不是细微、羞涩、朦胧,而是雄浑、苍茫、悲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首诗叫《关山月》,是思念之诗,却没有一贯的含情羞涩,而是又干脆又直爽,只愿浩荡的长风一送,越过几万里,吹过玉门关,告诉家中的妇人,「我想家了」。
大唐的秋月,圆的结实;大唐的秋情,爱的直接。
03
大唐秋城
寻找大唐秋城,是很难的,哪怕我们都知道今日的西安是长安,可一千余年过去,古建筑早就已经摧毁的摧毁,脱落的脱落。
在西安,没有像明清,保留了紫禁城,当路过红色城墙,还能触摸明清的气息。大唐的建筑不多,哪怕是古城墙,所保留的更多是明清那一段。
但却印象深刻地记得在西安公交车上,听到了广播喊:「下一站,乐游原。」恍然一惊,这会是唐朝人的乐游原么?
乐游原是唐时长安一个高地,人们总是喜欢登上这里,瞭望长安城。杜牧曾经独自骑马爬上去,雁过风起,吹开了密叶,远处的大明宫隐约可见。
李商隐也曾在一个秋天心情不好,爬上来,秋天长安的阳光不烈,他直直呆到西下,再依依不舍送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还有大雁塔的钟声,兴庆路与兴庆宫,既细碎又片段,却能梦见古老的唐时秋。
越古老越不易寻找,但越古老却越厚重,而越厚重,寻找它就只需要惊鸿一瞥。
只有曾经足够绚烂繁华,千年以后才仍有余温。
在《唐人时代》里,作者这样说:「梦回唐朝,似乎并非一个梦那么简单,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一种理想。」
理想在于,唐人好像永远有使不尽的力气,永远底气足得很。即使面对萧瑟深秋,也不怕,向高处去,喊出来,放开来。
图12|清凉地儿-了琹©
对秋天,唐人是毫不掩饰的,
喜欢的时候,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难过的时候,
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正视自己的情绪,
无论开心,不开心,
都是自己。
物道:使物有悦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每天早上8:00,用文字诉说美好生活方式,为你搜罗全世界匠心好物。在这里,找回你想要的精致生活。
本文照片仅作素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