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当代文字狱:台湾“诽谤韩愈”奇案

当代文字狱:台湾“诽谤韩愈”奇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983 更新时间:2023/12/16 20:55:11

1976年10月,台湾《潮州文献》杂志上,赫然登出文章《韩文公苏东坡给与潮州后人的观感》。作者郭寿华提及:“韩愈为人尚不脱古文人风流才子的怪习气,妻妾之外,不免消磨于风花雪月,曾在潮州染风流病,以致体力过度消耗,及后误信方士硫磺下补剂。离潮州不久,果卒于硫磺中毒。”

回眸历史,明朝以前并无“风流病”一说。嘉靖年间,方广所著《丹溪心法附录》首次提及,民间所谓杨梅疮,后世所称梅毒是也。此病由哥伦布舰队水手,从美洲传到西班牙,后经东南亚,最后辗转传到中国,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唐人韩愈再风流,恐怕也是与“风流病”缘悭一面。文人信笔所及,好似指控韩愈偷了邻人的“美钞”。唐代哪有“美钞”,如此“栽赃”,韩愈何其冤枉?

韩愈第三十九代孙韩思道,视为奇耻大辱,拍案而起。急忙翻阅“刑法”,查到第312条诽谤死者罪:对于已死之人,犯诽谤罪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罚金。此条其后解释是:所以保护死者后人之孝思也。我国风俗,对于死者,其尊重心过乎外国,故不可不立此条,以励俗薄而便援用。遂向台北地方法院,提起自诉。

刑庭推事(法官)认定:“自诉人以其祖先韩愈之道德文章,素为世人尊敬,被告竟以涉于私德而与公益无关之事,无中生有,对韩愈自应成立诽谤罪。自诉人为韩氏子孙,因先人名誉受侮,而提出自诉,自属正当。”判处被告罚金三百元。郭寿华不服上诉,台湾高等法院判决驳回,维持原判,该案遂告定谳。

判决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台湾社会轩然大波,学者专家,纷纷撰文陈述己见。法学家萨孟武指之为文字狱,作家柏杨评价说:“此乃六法全输。”小说家高阳痛斥:“诽韩案是名副其实的文字狱,所不同者,判罚金与族诛而已。”学术界中,唯有钱穆一人为判决缓颊。

萨孟武讥讽判决离谱:“韩愈到底得了什么病,有没有吃过硫磺,这都是无关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千余年以后,有人写了文章,考证韩愈的病,而司法机关竟为一千余年前的韩愈,判决现在著作人郭寿华犯了诽谤罪罚金三百元。我不知道这个判决是根据‘刑法那一条;根据‘刑法第309条么?此条所谓的‘人是指活生生的人。根据‘刑法第312条么?本条所谓‘已死之人,必有期间上的限制,否则我们随便评论一位古人,均将犯了诽谤罪。此风一开,我们不能批评王莽,不能批评曹操,不能批评秦桧,不能批评张邦昌。文人一执笔,一下笔,动辄得咎,那里尚有什么言论自由?”

蒋经国第一高参严灵峰,发表《公是公非,必须判明》一文,质问法院:“第一,我要问‘刑法哪一条哪一项,指人有风流病是犯罪行为?第二,韩思道是否韩愈的直系血亲?”

学术界清剿法官,钱穆颇不以为然。他在《联合报》副刊上发文《为诽韩案鸣不平》,加以声援。“昌黎韩文公,不仅为唐代一大人物,实系中国全史上下古今三四千年来少数之第一流大人物也。”

在钱穆看来,诽韩案要害,不只是攻击韩文公,而是要否定所有的古圣先贤,否定中国的历史。钱先生断言:“民国以来,竞务为崇洋谴华,在中国历史上不甘仍留一好人。孔子大圣,以子见南子肆嘲弄。岳武穆为武圣,以军阀恣诬蔑。韩公亦自不免。”最后感慨:“偶值诽韩风潮,以不免作不平鸣,然其声哑以嘶,其辞晦而抑,并不能鸣举国一世之盛,而特为国族往古鸣不平。”

法学家杨仁寿,也发表《恶法亦法?从古今中外法制谈直系血亲》一文,从法律角度,为判决辩护。强调韩愈千载之后人,有起诉权,这在现行法律是站得住脚的。原来“民法”制定之初,于亲属法审查意见书第三点,指出:“亲属不规定范围”。也就是说,直系血亲之亲疏,不作规定,由民刑及其他法律,视其情形,分别规定。

立法者一时疏忽,于制定“刑事诉讼法”第234条第5项时,仅规定:“‘刑法第312条之妨害名誉及信用罪(诽谤死者罪),已死者之直系血亲得为告诉。”未就直系血亲之亲疏设有限制,以致法院成为代罪羔羊,未免冤枉。

直系血亲之亲疏,是否应设限制,答案不言自明。地不分中外,时不分古今,无不如此。传统中国法中,素有九族之称。所谓九族,是以己身为准,从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到子、孙、曾孙、玄孙。逾此范围,既非属于“法律上”之直系血亲。

果不其然,民间有人追究起来,黄正模告发韩思道“伪造文书”。原来后者所出具《韩氏宗谱》,系民国二年二月所修。谱中能确定的先人,不过是“相传文公二十四代孙玉珍”。韩玉珍系从传闻而被认定,尚无法确定他与韩愈的血亲关系。那么从韩玉珍算起,又过十五代的韩思道,算得上什么?又凭什么有“告诉权”?且家谱最后一页,笔迹与原谱根本不一样,法院为什么不予追究?案外案,更是闹得满城风雨!

杨仁寿先生后来态度转变,坦承:“此件判决,至今思之,未免可哂。平心而论,此号判决仍在‘概念法学阴影笼罩之下。审判者一味专注于概念逻辑,只知‘运用逻辑,为机械的操作,未运用智慧,为‘利益衡量,才会闹此笑话。”

这一则奇案,后人戏称为最后一桩文字狱。细究起来,本是骚人墨客,发思古之幽情,用不着认真,更不值得提出诉讼。文史学者今后除非不动笔,否则难免误蹈法网。除非将来学文史的个个先读完法律系,学到法律防身术,遇到韩思道之流告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自身利害计,学者只有歌颂伟大的自由,而无臧否是否的自由,试想学术到了这步田地,岂不可悲?

历史上,吕后、武则天远的不说,清代多尔衮与太后的叔嫂暧昧,慈禧太后的私生活,“可怜天子出天花”的同治,最好不要研究,更不能编成电视剧、电影、小说,否则爱新觉罗氏的直系血亲,准跳出来告你诽谤。考古学家切勿发掘古墓,其后代子孙定会来争夺财产所有权,还会控你盗墓罪。

有关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都要让法官来审判,那还得了?法院恐怕除了民庭、刑庭之外,还得增设一个历史法庭。法官案牍劳形,每月办案数以百计,本已不胜其苦。若不自量力,贸然受理此案,侵犯学术研究领域不说,难免费力不讨好,被讥为文字狱。

司法界大抵认为法官依法断案,并无成见。即使对学术研究不无影响,那也不是自己的责任。薛尔毅法官在《异哉,所谓文字狱!》文中,担忧:“我们的法治,还在起步阶段。实在经不起士林学者无心的践踏。”似是而实非。司法不能确认历史,司法也不能创造历史,训诂考证此类学术问题,原非法官之所长。法官匆忙下判,置学术自由于不顾,岂能教人心服?何况恶例一开,后患必多。

郭寿华所言,即使失慎失实,也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吾国明代之前,民间言论颇为自由。君不见,杜甫《石壕吏》痛斥赋税之苛;《兵车行》谴责兵役之重;白居易《长恨歌》讽喻玄宗“重色思倾国”,而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来天子是否以“大不敬”罪名相绳诗人?

自古文人多风流,又何必细究?学者高谈阔论,法院与我何有哉?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奇在偏偏有后人起诉,殊不知,唐末天下大乱,谱牒罕存,家谱真假难辨,攀龙附凤者所在多有。

此案报纸几度渲染,对簿公堂之外,又在报刊上开辟第二战场。多位学者撰文,学界泰斗、法界名流,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护道派、护法派、自由派斗得不亦乐乎,韩愈老先生一干琐事全抖了出来。官司纵然打赢了,公道自在人心,究竟是得是失?“匹夫而为百世师”的韩愈,若地下有知,一定也会斥责其子孙太不知风趣幽默。

古人的名誉,今人的权益,法官的威信,学术的自由,何者为轻?何者为重?本不难分辨,历史的公案,亦唯有历史能裁判。一言以蔽之,法治不容曲解,学术必须自由,或许正是当时台湾街头巷尾,人人津津乐道的“诽谤韩愈案”,带给人们的最大示。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比较学院)

更多文章

  • “辫帅”张勋不仅是复辟怪人,而且还是炒房狂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勋,辫子军

    1917年6月中旬的一天,一个身着纱袍褂、黑红脸、浓眉毛、胖乎乎的花甲男子,来到毓庆宫,叩拜正在等候老师上课的溥仪。半个月后的7月1日早晨,这位仍然留着花白色辫子的男子,又来到紫禁城,在养心殿对溥仪说了一通“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的话语,接着对外宣布溥

  • 科举不仅仅只有状元榜眼探花?科举考试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科举,状元,榜眼,探花

    不仅仅状元榜眼探花?记住科举考试流程关于科举考试,你是不是只知道状元、榜眼、探花?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你是不是还傻傻分不清?下面一个清新脱俗、毫不做作的沙雕小故事带你走进明清时期的科举世界。考试流程我叫孙大壮,奶奶说贱名好养活。今年18岁,暴发户,相貌堂堂,传说中的高富帅。

  • 秦始皇“千古一帝”说法提出者:朱元璋才是“千万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千古一帝,朱元璋,千万古一帝,皇帝

    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盖棺定论指的是一个人死后,人们便会对他的是非功过做出结论,但有些人可能始终无法盖棺定论的。比如说秦始皇,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他无疑已经是名垂青史。但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呢?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朝虽短命二世而亡,秦朝制度

  • 诗词小讲堂 | 林升《题临安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题临安邸,林升,南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它在历代朝代中也算是个比较有特色的朝代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只是宋州归德军的节度使后来因兵变被拥上帝位因为自己就是靠兵变上位的赵匡胤生怕以后也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把他拉下马也为了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的再次出现于

  • 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孙朱瞻基:他爷爷因他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瞻基,明宣宗,皇太孙

    你敢想象吗?漫漫历史长河中,作为国之储君之一的皇太孙,只正式册封了十位。而这些皇储中,或废或杀,真正继承大统的也政绩平平。但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太孙却被后人口口歌颂,他就是明朝永乐帝的皇太孙朱瞻基。朱瞻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是当时燕王朱棣的长子长孙。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曾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皇帝朱

  • 景泰帝都当了八年皇帝了 囚禁南宫的朱祁镇为何能复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夺门之变,景泰帝,朱祁钰,朱祁镇,明英宗,复辟

    正统十四年,朝中重臣“三杨”都相继离世,宦官王振开始兴风作浪。这一年蒙古瓦剌部大举率军侵占明朝境内,在王振的煽动下,朱祁镇御驾亲征,最终却在土木堡不幸被俘。朱祁镇被俘后,皇帝做了俘虏,这也算是奇耻大辱了。明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臣于谦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朱祁镇在异

  • 我们为什么喜欢唐朝?在唐朝生活是种怎样的体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唐朝历史,生活在唐朝

    要说古代历史上的巅峰,大家第一想到的大概就是唐朝。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说起唐朝,人们总能想到的是强大和繁荣,那么为什么唐朝能够从诸多的历史朝代当中,成为最受人们喜欢的那个朝代呢?说唐朝吧!那么,穿越回唐朝,是种怎样的体验呢?在唐朝这个open的年代,穿得不时尚都不好意思出门,所以,

  • 明朝山海关军事城防有多完美 架不住吴三桂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山海关,吴三桂

    已故山海关画家常开愚先生曾创作过一幅《万里长城山海关古建复原图》,就悬挂在“天下第一关”镇东楼内,以国画水墨的形式重现了明朝末年山海关城的旧貌,我们讨论这座历史名城的军事城防设置,不妨就从这幅画说起。在图画中我们可以从全景中清晰地看到,山海关古城所在之地“大山北峙

  • 国破家亡遭遇不爱国的皇上:不靠谱的南明弘光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弘光帝,南明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天下”体制,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就是皇帝肯定是爱国的。这是因为中国人习惯上认为人都是爱自己的家产的,“家天下”的政权是皇帝的家产,所以皇帝爱国也似乎理所当然。大约皇帝也自认为天下是自家的,所以有时候就为所欲为,最终变成了一个不爱国

  • 公元1644年是中国转折点 这年中国有四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公元1644年,年号

    公元1644年4月22日,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也应该是每个汉人,都要刻骨铭心记下的日子。纵观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历史,公元1644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且意义重大的一年。这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值得人们铭记于心?朝代变迁是历史规律的必然。然而,在1644年,中华文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当时的人们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