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熟悉西学只是为了嘚瑟 就说明他有多自私

康熙熟悉西学只是为了嘚瑟 就说明他有多自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838 更新时间:2023/12/25 18:47:21

许多爱国人士在眼看着祖国一步一个脚印“超英赶美”时,难免要对充满遗憾的一段历史作出一番感慨:要是当年满清不是那么愚昧无知,但凡对西方科技有那么一点了解,那么中国也就不至于在一百年后,还需花费那么大精力追赶强国的步伐了。

紧接着,人们会痛心疾首,把矛头指向带头海禁的康熙。

可是,康熙当真如人们所说的那般愚昧,对西方科学一无所知吗?

历史往往不会如人们所想象的一般刻板、生硬和绝对。

相反,爱新觉罗·玄烨本人就非常熟悉西方科学,而且多次在大臣面前显摆卖弄,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满清“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了。

01刻苦学习、研究西方科学,并发表了关于三角形的论文

被公认为是明君圣主的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擒拿鳌拜,在位时间长达61年。在这61年的时间里头,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平定蒙古准格尔,册封西藏班禅。在发展经济方面,他也有效遏制了贵族的圈地行为,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可以说,古代成功帝王的文功武略,他几乎样样都占齐全了。

对待西方科学,康熙虽然比不上同时代的彼得大帝那般较真,但多少还是下功夫去了解了的。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

在文化学习方面,作为皇帝的康熙,自然是以传统的儒学为主,注重帝王之术。但是除此之外,历史给了他接触西方科学的机遇。

从明朝末年开始,很多西方的传教士开始来中国传播天主教,于是也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生物、农艺、工程等先进技术。在传播西学方面,明朝末年,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已经在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很多文人、士大夫都有幸目睹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到了清朝,康熙自然不会少接触这些,因为自利玛窦之后,西方传教士已经发现,通过获取皇帝的信任,再开展传教活动,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方面,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就是杰出的代表。

1660年,南怀仁从陕西调往北京,帮助任职钦天监监正的汤若望神父从事历算工作。后来,康熙在擒杀鳌拜后,开始向南怀仁学习天文、数学、几何等知识,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这样的学习方式坚持了两年,直到康熙御驾亲征,离开京城才中断。

据南怀仁所著《欧洲天文学》一书记载,康熙非常勤奋好学,尤其对数学感兴趣,在向南怀仁学习期间,他每天除了完成传统的四书五经的学习,其余时间都分给了数学。曾发表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熟悉了数学这一科学工具,康熙开始自己推演天象,而且还能指出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关于天文方面的错误之处。

有一次康熙下江南,当地官员为了讨好康熙,就向他说:“老人星见,天下太平。”谁知道康熙回应,老人星在南天,到了江南,自然就能够观察到,与天下太平不太平并不相干。此语一出,在场的官员非常惶恐,同时又对康熙的天文学知识佩服至极。

康熙对三角形知识理论推崇备至,甚至还亲自写了一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査慎行曾在他的《陪猎笔记》中记载,1703年,他和汪灏、钱名世等人随同康熙出塞,往返有3个月的时间,康熙少不了要卖弄自己的科学知识。

査慎行记载:“午刻传旨,(康熙)令各举所知。臣等回奏云,不敢妄举。少顷发下《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一篇,阅毕仍缴上……(康熙说)昨日《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末后复补一段,赐臣等共阅。”

《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愿望呢

《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写出了康熙对传统勾股术和西方数学的看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康熙对历法非常重视,认为历法需“根基于算术”。

这不像是一个完全不懂西方科学的皇帝的论调。对西药颇有研究,赐西药给曹寅

我们知道,在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对汽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很有意见。而康熙就不同了,就算是外出巡游,都要和传教士住同一顶帐篷,和他们同席吃饭,为的是能够多学一些西方科学。

康熙40岁那年得过疟疾,服中药不能痊愈,结果用了西药金鸡纳霜,很快就好了。于是他随即命令传教士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而且在宫中设立实验室,亲自督导试制药物。

有一次,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也得了疟疾,中药治不好,于是就上奏向康熙讨药。

康熙回复道:“尔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泻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每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金鸡纳霜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往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除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需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万嘱!”

这朱批乍一看看上去,好像是专职医生的嘱托,由此可见康熙对于西药的研究并不陌生。重视火炮研究,凭此打赢吴三桂

康熙之所以重用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制造出先进的火器。

康熙年间,由于全国发生多起叛乱事件,在人数上不占优的满清,迫切需要先进的武器来帮助平叛。据记载,康熙十四年至康熙六十年(1675-1721),清政府制造各类火炮达905门,而且这些火炮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质量、性能方面,都达到了清朝火炮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西方传教士不想制造杀人的武器,但是迫于皇帝的压力,也只好勉为其难了。据记载,南怀仁帮助皇帝制造大炮至少有566门。1674-1676年,南怀仁制造木炮及红衣铜炮共132门;1681年,他又为清朝制造神威将军炮240门,红衣大炮53门,武成永固大将军炮61门,神功将军炮80门。

最后,南怀仁因为造炮有功,官至工部右侍郎。

南怀仁制造火炮,也应用到了很多西方科学知识,他曾在《神威图说》中提出以“准绳之法”来提高射击精度,并在《形性之理推》一书中,推出“炮弹远度比例表”、“炮弹高度表”、“推重物道远近高低之仪”、“炮弹起止所行顷刻秒微之表”以及“三率法”计算公式等。

康熙作为南怀仁的学生,自然对这些知识有所耳闻。设立蒙养斋算学馆,向八旗子弟推广数学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命人于畅春园之蒙养斋设立算学馆,“简大臣官员精于数学者司其事,特命皇子、亲王董之,选八旗世家子弟学习算法”。

虽然算学馆的招生对象仅仅是八旗世家子弟,但从侧面也看出了康熙对数学的重视。况且,梦养斋算学馆也出过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那就是蒙古正白旗人明安图。明安图因为才华出众,成为了得宠的官学生,还曾跟随康熙在皇宫内听西方传教士讲授测量、天文、数学知识。经过了三十年的研究,明按图写出了数学名著《割口密率捷法》。

设立算学馆,这是康熙开的好头。到了乾隆时期,朝廷另于钦天监附近地方,专立算学一所,额设学生满洲、汉人各十二人,蒙古、汉军各六人,共三十六人。也就是说,这些有别于传统的儒家知识的科学,汉人也可以接触到了(当然数量非常有限)。

02为什么康熙没有广泛推广西方科学?

虽然康熙对西方科学非常感兴趣,但是没能广泛推广科学,而他的子孙后代更是逐渐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被西方国家远远甩在身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康熙为什么不让科学广泛应用于民间,让国家生产力发展起来呢?担心汉人趁机造反,威胁满清统治

在康熙继位初期,由于郑成功占据台湾,于是清朝实行了海禁政策,沿海30里的居民必须内迁,片板不准下水,否则杀无赦。这样一来,中国东南沿海的滨海地区,就成为了无人区。

康熙无非是想阻止大陆居民和郑成功串通造反。但这么一来,中国民间和外国人交往的机会也就大大减少了。后来,历史学家认为,这项政策所带来的后遗症,远远超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不过1683年收复台湾后,康熙便下令停止海禁,并开设了粤、闽、江、浙四大海关。

但好景不长,到了1717年,康熙又怀疑南洋地区成为了汉夷勾结、反清复明的窝藏地点,于是再度颁布“禁海令”,只允许商船前往东洋贸易,南洋吕宋等地都不许前往。

康熙屡次禁海,都是本着同一个目的:稳固满清的统治。清王朝作为一个异族政权,要统治一个在数量上远超自己的民族,康熙想到的唯有“窒塞民智”(梁超语)这条路。为了防汉制汉,康熙不仅仅是实行海禁,还千方百计遏制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堵塞西方科学在汉民族中的传播和发展。

据传教士张诚的日记记载,康熙禁止西方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在康熙看来,如果汉人学会了西方科学,学会制造先进的火炮,那以汉人压倒性的数量,吴三桂可能就造反成功了,反清复明的计划也就可能达成了。

正是因为这样,梦养斋算学馆的招生对象只有八旗子弟,没有汉人什么事。相对于一个亿以上的人口,满族人占比是非常低的。再者,参与科学知识学习的满族人,大多是纨绔子弟,不事生产,所以科学根本无法推广到民间去。

没有流传于民间的科学,是无法促进生产力的。略懂西方科学的皮毛,只是用来慑服汉人

康熙学习科学,兴趣爱好自然占最大的成分,但这当中还包括他的政治目的。

梁启超说,康熙学习科学,是用来打击汉族官员的。面对满汉政治、文化产生冲突的局面,作为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满族代表,康熙只有通过学习汉人不太懂的西学,以突显君主的才能,提高满人在汉人心中的地位。

有一次,康熙问大臣李光地:“识得老人星否?”李光地无言以对。于是康熙非常得意,就跟李光地说:“老人星在北京自然看不见,在南京就可以看见。到了你家闽广,连南极星都可以看见。”一头雾水的李光地,随后就被贬官了。

其实,在闽广地区,是看不到南极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虽然涉略甚广,但却未必对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入的研究。据为康熙刻制过中国地图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回忆,康熙自负精通音律和数学,实际上他对音乐是“一无所知”,而且在数学方面也只是略懂皮毛。1712年,传教士傅圣泽写了一篇《阿尔热巴拉(代数)新法》,呈上去给康熙看,里面有关于符号代数的介绍。康熙看不懂,就说这种提法很可笑,并下令不准传播推广。康熙晚年主编的《数理精蕴》,他将此书视作当时(1713-1722)的数学百科全书。然而,西方的微积分在1665年就已经提出来了,而这本书却对此只字不提。

此外,在对俄战争期间,清军缴获了俄国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结果康熙只留下两支自己把玩,其余的全部销毁了。也许是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么一个玩意儿,再配合好的战术,会在威慑力、机动性方面比火炮还强。

1692年,康熙还精心上演过一场“科学秀”。他召集大臣,在寒冷的天气中给他们讲解科学。康熙侃侃而谈,从音乐到数学,再从数学到天文地理,直到把在场的大臣都侃晕了为止。他还当着大臣的面亲自演示测量日影,运用三角形知识,做到了准确无误。在场的官员看了,都叹服不已,而康熙也通过此来“立威”,体现自己无所不知的优越性。

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南巡,驻跸德州,向李光地索取当地的历算书籍来看。于是李光地进呈了梅文鼎的《历学疑问》。康熙对汉人的评价是“于算法一字不知”,看了梅文鼎的大作,也只是评价“无疵谬误,但算法未备。”这让李光地备受打击。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在山东亲自召见了梅文鼎,和他讨论历象算法。经过这些年,梅文鼎确实很卖力去研究,得到了康熙的赞许:“历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学今鲜知者,如文鼎真仅见也。”

梅文鼎受宠若惊,写了一首感恩诗来称赞康熙:“圣神天纵绍唐,观天几暇明星灿。论成《三角》典谟垂,今古中西皆一贯……”

梅文鼎把康熙比作舜,而康熙在汉人官员中立威的目的也顺利达成。西方科学还没有体现出绝对的碾压性优势

从清初到19世纪中叶,虽然西方科学在认知层面比中国丰富,但是大多数也仅仅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应用到实践层面,他们跟中国传统儒学一样,也会手足无措。

在当时,西方科学更多停留在理论的层次,还没有体现绝对的碾压性优势。

在17-18世纪,远赴重洋前来中国的传教士,关于医学方面,大多数人其实也只是半路出家而已。为了顺利传教,必须有悬壶济世的技能,所以在传教之前,西方的传教士会对医学知识进行恶补。有的人学的是耶稣会带来的医书,有的人甚至学习的是中国的本草知识(参考董少新《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

有一本出版于1683年的书籍,封面画的是欧洲人在研究科学,用望远镜观测天文,用烧瓶来研究化学。乍一看,这样的配置在当时算是高大上了,绝对算得上是现代科学的先驱。可是事实上,他们探索的不是天文,不是化学,而是医学。他们认为,观测天上的星星,可以预测疾病。当时的西方科学大概就处于这样的水平,用“形神之间”来描述非常恰当。

所以说,在面对连中医也束手无策的疾病时,当时的西医虽然可能知道病源,但也没有办法治愈。

况且,在康熙的年代,传过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科学,还有藏传佛教的一些知识,里面也有很系统、全面的医学知识。如西藏的《医学广论药师佛意庄严四续光明蓝琉璃》,已经将人体的静脉血络画得很准确了。

西藏人体脉络图(左)和同时代的西方人体解剖图(右)

所以,对于康熙来说,西方传教士向他传递的西学,不过是外邦人士介绍的多元性文化当中的一种而已。西方人会造火炮,会天文、数学,而西藏喇嘛也可以超度亡灵,也有系统的世界观。

当时的社会,还没有能力、没有意识要去创立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范式),用以辨别新出现的命题的真伪。著名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称这种情况为前范式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只能将学到的西方科学知识视作是自己已有的、多元知识当中的新成员,它很难对当时的社会造成全面性的冲击。

直到后来,西方科学知识开始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惜那时候,酷爱科学的康熙已经不在世上,而他的子孙后代再也没有人如他一般热爱西学了。

就算知道西方已经日新月异,清朝的异族统治者,也不会将先进的武器、生产技术应用于以汉人居多的民间,这才是真正矛盾所在。在满族人看来,只有愚民政策,才能不断稳固岌岌可危的统治。

那么,熟悉西方科学的康熙,却没有推广科学,算是自私自利吗?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更多文章

  • 当代文字狱:台湾“诽谤韩愈”奇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诽谤韩愈案,韩愈,当代文字狱

    1976年10月,台湾《潮州文献》杂志上,赫然登出文章《韩文公苏东坡给与潮州后人的观感》。作者郭寿华提及:“韩愈为人尚不脱古文人风流才子的怪习气,妻妾之外,不免消磨于风花雪月,曾在潮州染风流病,以致体力过度消耗,及后误信方士硫磺下补剂。离潮州不久,果卒于硫磺中毒。”回眸历史,

  • “辫帅”张勋不仅是复辟怪人,而且还是炒房狂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勋,辫子军

    1917年6月中旬的一天,一个身着纱袍褂、黑红脸、浓眉毛、胖乎乎的花甲男子,来到毓庆宫,叩拜正在等候老师上课的溥仪。半个月后的7月1日早晨,这位仍然留着花白色辫子的男子,又来到紫禁城,在养心殿对溥仪说了一通“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的话语,接着对外宣布溥

  • 科举不仅仅只有状元榜眼探花?科举考试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科举,状元,榜眼,探花

    不仅仅状元榜眼探花?记住科举考试流程关于科举考试,你是不是只知道状元、榜眼、探花?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你是不是还傻傻分不清?下面一个清新脱俗、毫不做作的沙雕小故事带你走进明清时期的科举世界。考试流程我叫孙大壮,奶奶说贱名好养活。今年18岁,暴发户,相貌堂堂,传说中的高富帅。

  • 秦始皇“千古一帝”说法提出者:朱元璋才是“千万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千古一帝,朱元璋,千万古一帝,皇帝

    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盖棺定论指的是一个人死后,人们便会对他的是非功过做出结论,但有些人可能始终无法盖棺定论的。比如说秦始皇,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他无疑已经是名垂青史。但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呢?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朝虽短命二世而亡,秦朝制度

  • 诗词小讲堂 | 林升《题临安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题临安邸,林升,南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它在历代朝代中也算是个比较有特色的朝代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只是宋州归德军的节度使后来因兵变被拥上帝位因为自己就是靠兵变上位的赵匡胤生怕以后也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把他拉下马也为了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的再次出现于

  • 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孙朱瞻基:他爷爷因他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瞻基,明宣宗,皇太孙

    你敢想象吗?漫漫历史长河中,作为国之储君之一的皇太孙,只正式册封了十位。而这些皇储中,或废或杀,真正继承大统的也政绩平平。但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太孙却被后人口口歌颂,他就是明朝永乐帝的皇太孙朱瞻基。朱瞻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是当时燕王朱棣的长子长孙。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曾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皇帝朱

  • 景泰帝都当了八年皇帝了 囚禁南宫的朱祁镇为何能复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夺门之变,景泰帝,朱祁钰,朱祁镇,明英宗,复辟

    正统十四年,朝中重臣“三杨”都相继离世,宦官王振开始兴风作浪。这一年蒙古瓦剌部大举率军侵占明朝境内,在王振的煽动下,朱祁镇御驾亲征,最终却在土木堡不幸被俘。朱祁镇被俘后,皇帝做了俘虏,这也算是奇耻大辱了。明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臣于谦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朱祁镇在异

  • 我们为什么喜欢唐朝?在唐朝生活是种怎样的体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唐朝历史,生活在唐朝

    要说古代历史上的巅峰,大家第一想到的大概就是唐朝。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说起唐朝,人们总能想到的是强大和繁荣,那么为什么唐朝能够从诸多的历史朝代当中,成为最受人们喜欢的那个朝代呢?说唐朝吧!那么,穿越回唐朝,是种怎样的体验呢?在唐朝这个open的年代,穿得不时尚都不好意思出门,所以,

  • 明朝山海关军事城防有多完美 架不住吴三桂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山海关,吴三桂

    已故山海关画家常开愚先生曾创作过一幅《万里长城山海关古建复原图》,就悬挂在“天下第一关”镇东楼内,以国画水墨的形式重现了明朝末年山海关城的旧貌,我们讨论这座历史名城的军事城防设置,不妨就从这幅画说起。在图画中我们可以从全景中清晰地看到,山海关古城所在之地“大山北峙

  • 国破家亡遭遇不爱国的皇上:不靠谱的南明弘光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弘光帝,南明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天下”体制,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就是皇帝肯定是爱国的。这是因为中国人习惯上认为人都是爱自己的家产的,“家天下”的政权是皇帝的家产,所以皇帝爱国也似乎理所当然。大约皇帝也自认为天下是自家的,所以有时候就为所欲为,最终变成了一个不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