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朱雄英不死朱允炆就没戏 朱棣靖难也没戏

如果朱雄英不死朱允炆就没戏 朱棣靖难也没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524 更新时间:2023/12/17 11:17:20

明朝历史剧《山河月明》大火,剧中除了陈宝国、张丰毅这些老戏骨外饰演的朱元璋、徐达外,还出现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家伙”,例如童年时代的朱允炆、朱柏等。剧中,朱元璋的长孙朱雄英也有登场,不过他的镜头似乎比弟弟朱允炆要少。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这个人,大家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不是性格优柔寡断,也不会落得国破家亡的地步。很多人都知道,朱允炆之所以能继承皇位,是因为朱元璋“皇长孙”这个身份。但事实上,朱元璋的皇长孙另有其人。如果他不死,朱允炆根本没资格继承皇位。此人就是朱标嫡长子朱雄英。若当初继承皇位的是朱雄英,那朱棣靖难还能成功么?

在历史上,朱雄英是一个存在感不强的皇孙,他是朱标的嫡长子,但因为中途夭折,因此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有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朱雄英”这个名字中不仅不含“允”字辈,更没有“火”字旁,他似乎有些特殊。实际上,朱雄英的确很特殊,他不仅仅错过了皇位,他人生中错过的东西还有太多。

不讨论剧情,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让大家了解朱元璋最特殊的孙子、大明朝的虞王朱雄英。

在朱标还没去世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这位嫡长子朱雄英。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错过了皇位。明朝朱元璋是非常看重太子朱标的,而朱标也非常看重自己的嫡长子朱雄英,可惜造化弄人,他们早早的便去世了,这也让他们错过了生命中太多美好的东西。

一、年龄虽小,但后台够硬

关于朱雄英,笔者想先从元朝末年的一段往事讲起。

元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四月,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渡江,在经过和县的时候,从田间突然跃出一名大汉,这大汉点名要加入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原本以为大汉是因为饿肚子没饭吃才要参加义军的,因此表现得十分冷淡。

一个月后,朱元璋把将士们的家眷留在和州陈迪家中,然后带领众将渡江攻打采石,上述那位名大汉一马当先,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大汉就是后世如雷贯耳的“常十万”常遇春。

正在朱元璋和常遇春等人在前线拼杀的时候,留在和州的家眷们也没有闲着,朱元璋的妻子马氏和常遇春的妻子蓝氏都挺着大肚子,其他家眷就调侃她们:若你们生下一儿一女,就结为亲家吧。

不久后,马氏生下一子,取名朱标,朱元璋在前线得到消息后大喜,还在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字。而常遇春的妻子蓝氏,果真生了一个女儿,后世不知此女闺名,暂且叫她常氏。

这段娃娃亲的故事并不是我杜撰的,因为若干年后,在常氏的墓志铭上明确写道:

上以义兵伐群雄定天下,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实为开国元勋,女曰某,与储皇同年,爰自襁褓,即结姻好之约。

意思是,朱标和常氏同年,两人自襁褓时期,就已经有了婚姻之约。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登基,建立大明。同日,朱元璋册封马氏为皇后。另外,朱元璋还规定大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这就奠定了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

所以,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被册封为太子,这一年,太子朱标13岁。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古代帝王之家更是对子女有着过高的期望,明朝更是如此,朱元璋建国之后将手中一部分的权力交由太子朱标,朱标也实在是历史当中为数不多的把太子做的如此出色的人。

历届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嫌隙是比较大的,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就曾因为和太子心生嫌弃,怕太子夺权而杀了太子。清朝康熙年间,康熙更是两次费掉太子,都是因为和太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嫌隙造成的。假如太子朱标造反,朱元璋会不会很高兴呢?

次年,常遇春在北征归来的途中,病逝于柳河川。朱元璋悲痛万分,在常遇春大丧之期重提当年的婚约。洪武四年,常遇春丧期一过,朱元璋便命礼部下旨,册封常遇春长女常氏为太子妃,并为二人完婚。

因为太子妃常氏的父亲常遇春已经去世,她的弟弟常茂年纪尚幼,所以,当时代替常家迎接礼部官员的正是常氏的舅舅蓝玉。

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太子妃常氏的品行十分优秀,在东宫之中也很得朱标宠爱,马皇后对这位长媳也十分看重。《东宫妃常氏圹志》记载:

东宫元妃,勤俭孝敬,不以贵富骄,盈妇德之懿,诚天下之表仪也。

三年后,19岁的常氏生下一子,这是朱标的嫡长子,也是朱元璋孙子辈中第一个孩子。朱元璋当时非常激动,亲自到东宫,为长孙取名为朱雄英,取雄冠群英之意。

实际上,一个多月前,朱元璋的宠妃郭惠妃刚为朱元璋生下一位皇子(十三皇子朱桂),但朱元璋看孙子总比儿子顺眼得多。

早在朱雄英出生之前,朱元璋便命礼部编纂了《皇明祖训》,其中明确规定:

“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

当时朱元璋规定,明朝皇太子的诸位儿子成年后都可享受郡王爵位,皇太子的嫡长子成年后可封为“皇太孙”。

也就是说,从朱雄英刚出生起,他就已经被默认为朱标未来的继承人了。这也是朱元璋格外重视朱雄英的原因。

综上所述,朱雄英生于洪武七年,他虽然仅仅是一个婴儿,但后台已经足够硬:爷爷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父亲是明朝第一任太子朱标。外公是明朝最凶悍的将领常遇春。另外,他还有一位在后期大放异彩的舅姥爷(舅外祖父)蓝玉。

按照理想状态,如果他顺利长大,他将会是大明朝的第三代主人。这就是朱雄英,一个万众期待的婴儿。只是,让人痛心的是,这样一位被寄予厚望的皇长孙,竟然只活了8岁。

二、虽是皇孙,但视如皇子

做女子不易,做古代的女子更为不易,常氏虽然贵为太子妃,但她也要生儿育女。根据《东宫妃常氏圹志》记载,太子妃常氏在生下朱雄英后,又连续生下两女一子(次子朱允熥,长女江都公主,次女宜伦郡主)。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在生下第二子朱允熥后,气血衰弱,一个月后薨逝。

朱雄英生于洪武七年十月,朱允熥生于洪武十一年十一月。也就是说,在4年的时间里,太子妃常氏连续生下4个孩子。连续的生育导致的休养不足,或许是她去世的真正原因。

对于明朝皇位的传承顺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训》(成书于洪武六年)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即皇位传承不得“弃嫡立庶”。按照这个原则,朱允炆却并非第一继承人,可以说是朱元璋一手将其扶上的储君之位,并最终使其顺利登上皇帝宝座。

常氏去世时,太子朱标已有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三子。其中,次子朱允炆是侧妃吕氏所生。即便朱雄英早夭,也应该是嫡次子的朱允熥继位。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允熥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

当年,礼部奏请说“东宫之坤位不可无主”,而侧妃吕氏又生育皇孙有功,因此,朱元璋便下旨将太子侧妃吕氏(她为朱标生下三儿两女,生有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长女朱氏(未封)、次女南平郡主)扶正,成为朱标的第二任太子妃。这样一来,朱允炆的身份从庶子也就变成了嫡子。

朱雄英在第二任太子妃吕氏的照料下,又生活了4年。在这4年里,朱标请名儒为朱雄英蒙,对朱雄英的教育极为严苛,朱雄英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一名敦厚勤奋的皇孙。

然而,明朝洪武十五年五月,意外来临了,皇长孙朱雄英突发疾病,不治身亡。

他的去世,让朱标和朱元璋都非常伤心,朱标恳请厚葬朱雄英,朱元璋下旨宣称“皇嫡长孙视为皇子”,最终以皇子之礼下葬,追封虞王。《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

上感悼辍朝,葬钟山,臣皆素服,徒步送葬,追封虞王,谥曰怀。

意思是,朱雄英被葬在了钟山,朱元璋为其辍朝,命诸臣徒步为皇长孙送葬。辍朝、封王、徒步送葬,朱雄英的葬礼规格,足以说明他的地位。

很多人臆测朱雄英是被吕氏谋害的,其实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没有任何史料朱雄英之死提出过质疑,其次在朱元璋和朱标的眼皮子底下,想要干这种事,估计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

而很多人之所以会如此臆测,是因为朱雄英的死,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朱允炆,因为朱允炆在朱雄英死前就已经由庶子身份变成了嫡子身份,在朱雄英死后,又一跃成为了嫡长子,根据朱元璋确定的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则,朱允炆一旦成年,他就将被册立为皇太孙,成为大明王朝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朱雄英,这个在世间匆匆而过的少年,虽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事迹,但是如果他没有夭折,他必然会成为大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孙。如果他没有夭折,他极有可能会代替朱允炆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离去却是深深地影响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走向。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朱雄英错过了皇位。事实上,他错过的,远不止皇位这么简单,因为他太特殊了。

朱元璋在位时一共有26位皇子,在26位皇子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想要和朱标站在对立面去争夺皇位。主要是因为这位太子实在太贤能了,这也是朱元璋心中最完美的候选人。

其中不仅是惧怕朱元璋的,更是因为太子朱标在各方面都十分优秀。谋划方面,朱标能够涡旋在刘基和胡惟庸两任宰相之间游刃有余,和各方势力打起交道来,为人也是谦和恭敬,朝堂当中上上下下都十分尊敬他。

就连后来造反的朱棣在朱标当太子期间,也没有想要和朱标相互竞争的想法,而是想要安安心心的做一个就藩的王爷。而朱雄英正是拥有了这样一位父亲的嫡长子,朱标和父亲朱元璋十分相似,对待自己的嫡长子都十分疼爱。

在朱雄英很小的时候,朱标便为他找了一位很好的开蒙老师,对待朱雄英的成长教育朱标是十分重视的,甚至还拿着未来太子候选人的方向去培养这个孩子,而他对孩子的培养也并不是一味的娇惯纵容,在朱雄英很小的时候,朱标就给他灌输要勤政爱民的思想。

一个几岁的孩子便要接受这样成熟的思想,可见朱标对朱雄英有多重视了,更难得的是他不仅有朱标这样一位好的父亲,同时还有一个强大的外戚家族,古代帝王之家。对外亲是十分看重的,如果未来能当上皇帝,有一个强大的外援团也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朱雄英的母亲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朱雄英的母亲常氏本人是一位知书达理很有教养的女子。而常氏的父亲更是明朝一等一的人物,那便是人称常十万的常遇春,常遇春和徐达一样,都是朱元璋还未创立明朝之前便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人。

后来常遇春去世,常氏的哥哥常茂代替了常遇春的位置,成为了朱雄英背后新的靠山,而朱雄英的舅舅就是大名鼎鼎的蓝玉,帮助了大明平定了边界战乱。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继位的是朱雄英,大将蓝玉不会被朱元璋剥皮处死。有蓝玉这样强大的外戚辅佐,朱雄英若是当了皇帝,可能也没有几人能撼动他的位置。

可就是因为朱雄英死了,朱标又死了……

此时的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培养新的大明王位继承人,而此时的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到了暮年。于是朱标侧妃吕氏的儿子朱允炆便以皇太孙的身份出现了。朱允炆“颍慧好学,性至孝”。朱允炆之所以赢得最终的胜利,他的性格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其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伺候,昼夜不离一步,而持续时间更是长达两年。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允炆又因哀伤而消瘦,朱元璋见状,甚至亲自劝说道,“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此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的朱允炆,在性格方面与朱标也极为相似,同样的温文尔雅。这些,不仅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而且令其极为满意。与朱允炆不同的是,自幼丧母的朱允熥根本毫无露脸机会,久而久之,朱元璋自然不敢将大名江山交给这个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皇孙手中。而这一点,朱允炆的母亲毫无疑问起到了关键作用。

朱元璋担心朱雄英舅舅那一派不忠臣,造反,拥立朱允熥(太子妃,常遇春女儿常氏出),朱允熥的外戚太过强大。朱标作为储君,朱元璋对他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不仅为其配备了极为豪华的东宫辅臣,在婚配上也是极为重视。朱标的正室,即朱允熥的母亲常氏,乃是常遇春的长女,虽然外公常遇春和大舅常茂均已去世,但二舅常升、三舅常森却仍然在世。朱元璋在朱标去世之后,常常担心后世子孙压制不住这些开国功臣,甚至为此不惜大肆屠戮,对于外戚势力极为庞大的嫡孙朱允熥,他自然极不放心,而朱允炆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母亲吕氏乃是太常寺卿吕本的独生女儿,外戚实力并不强大。故把淮西勋贵一网打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功勋卓著的凉国公蓝玉,被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定为死罪,将蓝玉剥皮实草,传示各地,案件涉及一万五千余人被杀,大明开国功臣李善长在早已远离庙堂之际也被“蓝玉案”牵涉其中,一家老小七十余口均被杀死。

朱元璋之所以杀掉蓝玉,不单单是因为蓝玉居功自傲,甚至李善长作为文官集团的代表,从朱元璋起兵初期便跟随朱元璋,也不能幸免于难,一切都只是因为他们都是前太子朱标集团班底。

蓝玉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也就是朱雄英的外公,蓝玉便是太子妃的舅舅。

蓝玉等人在太子在世时,极力维护太子朱标的储君地位,如今朱雄英,朱标相继去世,而朱允炆成为大明皇位的继承人,蓝玉等人自然就成为了一股不可控制的势力!

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如果想要坐稳皇位,长久稳定大明江山,那就必须要除掉太子朱标生前的利益集团,因此以蓝玉为首的太子利益集团受到了太祖朱元璋的清算。

朱允炆在太祖朱元璋给自己扫清障碍之后,顺利登上了皇位,但是即位不到三个月,重用齐泰黄子澄等猪队友,便开始大肆削藩。

那么如果当时的嫡长子朱雄英不死,毫无疑问朱雄英会成为皇太孙,朱元璋即便是要杀死蓝玉,也不会株连这么多人,反而会给朱雄英留下这些有功之臣,来辅助朱雄英成为后世之君,以蓝玉为首的利益集团也会极力维护朱雄英的储君之位,对于后来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估计也是不大可能成功了!

别看朱棣最后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但他其实是险胜,打得无比艰难。靖难后,更换主将,李景隆投降……一连串好运交织在一起,最后造就了朱棣成为中国唯一藩王造反且成功的。如果对阵的是蓝玉,朱棣只有举手投降的份。除了蓝玉外,朱雄英的舅舅们也是他非常大的助力。有这些武将班底在,朱棣取胜的可能性非常小。

自古便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作为国家的未来皇帝,储君之事不得不慎重,可惜朱元璋最终还是看走了眼,朱允炆虽然是个好孩子,可惜不是个好皇帝。而且,从其对藩王下手的时间来看,我嫉妒怀疑他的“性至孝”可能是在母亲授意下装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可是上了大当了。

另外从继承大统的合法性来讲,朱棣面对朱雄英根本找不到任何借口。

朱雄英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孙,继承法被写到了大明法典里。朱棣说破天,也无法否认朱雄英的正统性。

但朱允炆就不同了,朱允炆是庶子出身,按理说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当时的朱棣,如果在蓝玉家族,常遇春家族等太子利益集团麾下的名将活着的情况下,燕王朱棣还能有靖难的胜算吗?也不可能有永乐大帝明成祖继承皇位的可能了!朱雄英的死影响了大明近300年的历史。

三、虽有名字,但不太合群

很多人都知道,大明皇族子孙的名字都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而且还有严格的辈分规定。就拿朱标的儿子们来说,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他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火”,而中间也有个“允”字辈,而朱雄英的名字里既不含“允”字辈,又不含“火”字旁,他似乎显得有些“不合群”,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笔者注:古代汉字的四点底是“火”的变体,例如煎、熬、蒸、煮等都是如此,所以朱允熙、朱高煦等名字实际上都是从“火”)。

这个问题要从上文提到的《皇明祖训》说起。《皇明祖训》编纂于洪武六年,它最初的名字叫《祖训录》,洪武八年和洪武九年,朱元璋通过两次修订,将它改名为《皇明祖训》,其中,就规定了朱元璋后代的取名规则。《皇明祖训》写了啥?明朝皇帝有遵循祖制吗?

朱元璋26个儿子及世系

首先,朱元璋制定了一个世系表,每个儿子拥有一个分支,每个分支有20个字,代表从明朝第三代宗室子弟的辈分。

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明朝第一个皇太子朱标被朱元璋害得快绝嗣

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房: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房: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房: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房: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房: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房:赡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房: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房: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房: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房:徽音膺彦誉,定幹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房: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房: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房: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房: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房: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房: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房: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八子潭王无子,封国取消,无谥。

九子赵王朱杞幼殇。

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无子。

还规定如果后期字数不够再由朝廷统一延续。例如,太子朱标这一支系的辈分是: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的支系是: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熥等,都是“允”字辈;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奎、朱文圭则是“文”字辈。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燧等,都是“高”字辈,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墡则是“瞻”字辈。

朱雄英的名字中之所以不带“允”字,是因为他出生得早。

《皇明祖训》虽然编纂于洪武六年,但在洪武八年、洪武九年经过两次大修,也就是在洪武八年,朱元璋才把“世系表”定下来,朱雄英出生于洪武七年,他出生时,“世系表”还未诞生,所以他未能按照“世系表”来取名。

对比之下,朱元璋的第二位孙子朱济熺(朱棡长子,出生于洪武八年)和第三位孙子朱允炆(朱标次子,出生于洪武十年)则是严格按照“世系表”来取名的。

其次,朱元璋还规定子孙后代取名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来取名,即,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要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来选字。例如,朱标这一辈从“木”,朱允炆这一辈从“火”。因为按照道家五行的说法,“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笔者曾看过一个资料,说朱雄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本来应该是“煐”,应该是《明实录》误把“煐”字写成了“英”字,要不然和“五行相生”对不上。

笔者认为,这有些牵强了,因为朱雄英取名字的时候,《皇明祖训》还没有这个规定。试想,如果大明朝连皇长孙的名字都能写错,那也太笑话了。所以,他本就叫朱雄英,这就是他的特殊之处。

所以,作为朱元璋的长孙,朱雄英错过的,可不只是一个皇位,他还错过了“皇明祖训”中的皇族取名规则,没有这个规则,让朱雄英的名字显得非常突兀。

四、朱雄英的后记

朱元璋确立了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可是,皇长孙朱雄英去世了,就是拥有这样完美家庭的朱雄英却没能走上帝王之位,虽然此时的朱标还未生白发,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心情,他也是有的。

后来皇长子朱标也去世了,这让朱元璋有些措手不及。

为了把皇位留给长房一脉,因为齐泰几个奸臣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非要立皇孙(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立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21岁的朱允炆上位了,朱允炆上来因怀疑就杀叔,不孝,位子未稳就削藩政治上无脑,不孝又装孝还无脑(中国历史上三位悲苦的惠帝都是白痴平庸之辈),又身边小人成群必败无疑。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没想到的是,朱允炆登基后急迫地削藩,按照建文帝一年弄死几个叔叔的速度,朱棣不反难道等着死么?最终逼反朱棣,让皇位易主,大明朝的皇位因此从长房转移到四房一脉。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朱允炆不被夺权会是好皇帝?

朱元璋的传位计划,就像他制定的《皇明祖训》一样,太过理想化。岂不知,人生无常,何况皇家。

朱雄英之殇,是个意外,但是,峥嵘岁月就是由无数个意外构成的。与其规划好“子孙万代”为王,不如把每一代子孙治国理政的教育规划好,以民为本,以社稷为本,施仁政、务正业,如此,王朝才能长兴,《皇明祖训》才能用得上。

标签: 朱雄英朱允炆朱棣

更多文章

  • 刘庄是刘秀第四子,他是靠什么超越哥哥上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庄,汉明帝,刘秀,光武帝

    刘秀在重建汉朝以后,第一任皇后叫郭圣通,郭圣通的长子刘疆为太子。然而在刘秀去世后,刘疆却并没有继承皇位,继承皇位的,是刘秀的第四子刘庄。这个刘庄到底有何本事,他是靠什么超越哥哥,当上东汉太子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刘庄的生母,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阴丽华。阴丽华出身显赫世家,乃是春秋名相管仲的后代。刘秀

  • 朱元璋重启嫔妃殉葬,觉得这是羡慕不来的荣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殉葬,明朝,明朝皇帝

    人殉即以活人殉葬,作为古代葬礼中的陋习,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期,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开始式微,汉代以后基本绝迹,但在辽金时期却再度死灰复燃,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依旧沿用此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才彻底废除。朱元璋为何要重启人殉制度,目前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源于元朝时期对

  • 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八大古都,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古都并称演变四大古都:洛阳、西安、南京、北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古都正是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建政前,学术界公认的“四大古都”有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六大古都: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上世纪60年代,浙江大学著名教授陈桥驿先生提出两宋的都城开封和杭州

  • 刘知远:建立了五代中最短命的正统王朝后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知远,五代十国,后汉

    在中华民族长达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权和朝代。从夏朝开始算的话,一直到今天,正统的朝代一共出现过近七十个,如果算上割据政权各种藩王势力,那就数也数不清了。在这些政权朝代中,有的朝代延续了很长时间,比如东西两周一共八百多年,也有非常短命的王朝,比如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刘知远建立的后汉王朝,

  • 庙号君王死后才有,为何魏明帝生前就要给自己定庙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庙号,魏明帝

    庙号是东亚地区,君主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一般都是君王死后,由新皇帝所定。就比如我们常见的“太祖”、“太宗”、“仁宗”等等,这些就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但后来被废止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汉朝才逐渐恢复。不过在汉朝,并不是所

  • 朱祁镇差点亡了大明 哪点英明为何被称为英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祁镇,明英宗,庙号

    提到明朝发展的历史,就不得不提一位明朝的皇帝,因为他在明朝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明朝在他在位期间,差一点就提前亡国,除此之外,他更是明朝唯一一位登基两次的皇帝,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明朝皇帝朱祁镇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

  • 乾隆皇帝那么好大喜功,为何不敢学康熙称“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庙号,庙号,清高宗

    论狂妄自大,史上鲜有皇帝能与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匹敌,作为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他心中敬仰的皇帝无外乎唐高宗、宋仁宗、外加爷爷康熙帝,就连父

  • 台州医院恩泽医局旧址:反映中美同盟两国友谊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台州医院,恩泽医局旧址

    台州唯一!“恩泽医局旧址保护利用”获评省优秀案例2021年6月25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全省第三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和入围案例名单。全省21个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19个案例被评为入围案例,其中,台州临海市文物保护所申报的“恩泽医局旧址保护利用案例&rdq

  • 刘姓子孙爱用“汉”作为国号 而刘裕为什么用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姓,刘裕,刘宋,宋朝,国号

    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人,而也正是他建立了南朝的刘宋王朝,可以说是结束了南方的割据局面,使南方在百年都没有出现过的统一局面终于出现了。不过刘裕其他的事情都还好,只有一件事情一直都是人们议论的话题,那就是他杀尽司马氏的举动。他杀掉了晋安帝,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后来司马德文又禅让皇位给了刘裕,

  • 辛亥革命后,大总统为何必须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辛亥革命,袁世凯,孙中山,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1年10月12日,正在美国为革命筹款而奔波的孙中山从报纸中得到了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为了获得列强国家的支持,孙中山压制住了心中的喜悦,辗转多国一直到12月25号才坐轮船抵达上海。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总统,17省各投1票,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至此,孙中山当选为中选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