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弱,始于安史之乱;
唐朝之亡,始于黄巢之乱。
我们常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藩镇割据,但严格来说,真正的藩镇割据其实是从黄巢之乱开始的。而在这之前,除了河朔三镇外,其余基本上还是听命于中央的。
唐朝由强变弱,是由于地方节度使的做大;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然可以存续近150年,同样是由于地方藩镇的拱卫和制衡。
但,黄巢起义改变了这一局面。
公元878年,黄巢响应王仙芝,起兵于山东菏泽。黄巢,本出身盐商之家,从小善骑射,通笔墨,且少有诗才,却屡试不中。唐朝末年由于关东大旱,贪官污吏又强迫老百姓缴苛捐杂税,于是黄巢便扯大旗聚灾民造反了。
唐朝末年风雨飘零,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已经濒临灭亡。黄巢的农民起义,转战大半个唐王朝的版图,更是直接加速了这个王朝的死亡。
起义,在我国古代屡见不鲜,造反的原因也大同小异。正如黄巾起义动摇了大汉王朝的根基一样,黄巢几乎遍布天下的流动作战使大唐开始土崩瓦解。而大唐的掘墓人朱温,原本就是黄巢的下属。朱温(852年12月5日~912年7月18日),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
唐朝中央政府已经无力应对这场起义,只能倚重日益强盛的藩镇力量。在这个混乱的大舞台上,最终朱温和李克用两个人成为了最具实力,最引人注目的主角。二人从初次交手就充满戏剧性,终其一身都视对方为最主要的对手。
两人不能算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朱温平民出身,起先参加黄巢起义,在起义军中迅速崛起。在起义军前途无望时,果断选择接受招安,并转变身份开始镇压起义军。朱温具备一个枭雄应有的特质:政治头脑很高,手腕灵活,毫无道德底线,手段狠辣。
李克用为突厥沙陀部首领出身,沙陀部以征战为生,这就导致李克用始终是个武夫。其战略眼光和权谋水平很低,军事指挥水平也一般。唯一可取之处,练兵水平和培养军事人才的能力不错。在道德品质上对比朱温,还有些底线。举个例子:唐昭宗被朱温杀害,李克用听闻后向着南方痛哭,令三军穿上白色的丧服悼念唐昭宗。即使有作秀成分,但当唐朝气数已尽,李克用没有趁人之危篡位,始终以臣子自居。
李克用培养出来的接班人李存勖非常出色,连朱温都感慨道:“生子当如李存勖,李氏不亡矣!我家的儿子不过都是猪狗而已”。
毛对李存勖也极度赞赏,道:“生子当如李亚子”,并手书清代诗人严遂成《三垂冈》: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01
1、黄巢起义军小卒后逆袭称帝,实现黄巢灭唐梦想
公元882年,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今陕西渭南大荔县)防御使,但同州需要朱温自己攻取。朱温攻下同州后,唐将王重荣领兵来战。之后,朱温被王重荣击败,遂向黄巢求援。
然而由于朱温的数次奏章均被黄巢的左军使孟楷隐报,朱温在左右亲信的劝说下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并赐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名字全忠。五代第一个皇帝朱温:子孙后代不以为荣反以耻
02
2、沙陀人李克用归唐
李克用(856年10月24日-908年2月23日),字翼圣,本姓朱邪,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氏,沙陀族,神武川新城人(今山西雁门北部)。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也称之为“飞虎子”。镇压黄巢军有功,获封晋王。
沙陀人属于西突厥别部,本是唐朝末年的边患,李克用和其父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对大唐时叛时降,唐军在公元880年大败李克用,李克用逃奔大漠。
黄巢起义后,一时间,起义军风头无两,唐军节节败退。黄巢军连下洛阳、长安,唐僖宗不得不在田令孜挟持下逃亡四川,他也成为继唐玄宗之后又一个被逼逃亡四川的唐朝皇帝。
皇帝跑了,唐军士气更加低落,能打仗想打仗的没有几个了。没办法,任何一支由能力平叛的军队都纳入了大唐天子的视野,唐僖宗就把那些能打仗的人都拉拢了过来,不管他以前是干什么的,只要能把黄巢干掉就行。包括李克用的沙陀兵,党项人拓跋思恭的党项兵。
这两支军队都在平定黄巢之乱的过程中立下战功,并都被赐姓“李”,拓跋思恭(即李思恭)便是西夏李元昊的先祖。
李克用率沙陀军一路狂奔至长安,协同其他唐军对据守在此的黄巢起义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李克用的沙陀军从鸟不拉屎的大漠,来到了富饶的关中平原,对上黄巢的起义军,自然是可劲卖力,战斗力几番爆表,把黄巢起义军打得招架不住。
李克用,在收复长安之战中军功居首,被唐僖宗任命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从此,河东,也就是山西之地成为李克用沙陀集团的大本营。
03
3、雨夜,朱温谋杀李克用
黄巢之乱的平定,使地方势力崛起,代表人物便是北方四雄:晋王李克用、梁王朱温、岐王李茂贞、燕王刘仁恭。
李克用在山西
朱温在河南
李茂贞在陕西
刘仁恭在河北
这,便是唐末乱局的开端,而实力最大的便是李克用和朱温两人。
在平定黄巢之乱的过程中,李克用打得很卖力,也很开心,因为黄巢从长安被赶走之后,进了河南朱温的地盘。
黄巢自然看朱温这个叛徒不爽了,盘踞在河南,朱温打仗打得很辛苦,只能请其它实力派帮忙,包括李克用的沙陀兵。最终,在各路节度使的联手攻击之下,黄巢败走,最终被杀。
叛军平定之日,往往便是又一争端出现之日,黄巢死了,但朱温和李克用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大。朱温有不臣之心,李克用当然是最大的绊脚石。
公元884年(唐僖宗中和四年)五月十四日,也就是黄巢起义被平定的那一年,朱温在开封的一个大雨之夜犒劳李克用,
《旧五代史·武皇纪》详细记载了这一“盛宴”。
是月,班师过汴,汴帅迎劳于封禅寺,请武皇休于府第,乃以从官三百人及监军使陈景思馆于上源驿。是夜,张乐陈宴席,汴帅自佐飨,出珍币侑劝。武皇酒酣,戏诸侍妓,与汴帅握手,叙破贼事以为乐。汴帅素忌武皇,乃与其将杨彦洪密谋窃发,彦洪于巷陌连车树栅,以扼奔窜之路。时武皇之从官皆醉,俄而伏兵窜发,来攻传舍。武皇方大醉,噪声动地,从官十余人捍贼。侍人郭景铢灭烛扶武皇,以茵幕裹之,匿于床下,以水洒面,徐曰:“汴帅谋害司空!”武皇方张目而起,引弓抗贼。有顷,烟火四合,复大雨震电,武皇得从者薛铁山、贺回鹘等数人而去。雨水如澍,不辨人物,随电光登尉氏门,缒城而出,得还本营。
汴帅,就是朱温;武皇,就是李克用。
在这个大雨滂沱之夜,朱温与其将杨彦洪密谋诛杀李克用,而李克用喝的大醉。伏兵到来之时,侍从用冷水洒在李克用的脸上才醒。之后,李克用在数人的簇拥之下、在大雨如注的夜里,狼狈逃回了大本营,李克用的监军陈景思、大将史敬思都在这一战中被杀。
一路奔逃的黄巢起义军虽然实力有所下降,但战斗力依然强大,到了河南后,不断攻城略地,占领了许多战略要地。而就任汴州节度使的朱温,以汴州为大本营,与黄巢在河南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唐僖宗中和四年的春天,朱温所部与黄巢的起义军再次发生大战,黄巢的攻势很猛,朱温就有点吃不住了,急忙找到兵强马壮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江湖救急,快来助我!
见朱温这里形势危急,唐僖宗便下旨让李克用率军支援,李克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率兵强马壮的沙陀兵来到了河南,也就是汴州节度使朱温的地盘上。
这个时候的朱温与李克用相当一心,毕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黄巢。二人合兵以后,大败黄巢,逼得他不得不败走山东。而逃到泰山的黄巢,却被部下杀死了,然后把人头送到徐州交给了唐军,黄巢起义也就黄了。
得胜的李克用,带着自己的沙陀兵回河东,路过朱温的老巢汴州,打算在这里打尖歇息。
这一天是中和四年五月十四日,一个注定不寻常的一天。
李克用大军过汴州,作为地主的朱温自然是慌忙赶到封禅寺迎接,然后把李克用和监军使陈景思等300余名随从人员安排到了汴梁城里的上源驿馆里。
当晚,朱温设宴,好酒好肉招待李克用一行人。
席间,二人是相谈甚欢,酒热耳酣之际,李克用也不顾身份了,不但与朱温府上的戏子们打情骂俏,还与朱温勾肩搭背,看起来很是和谐。
不一会儿,两个人就聊到了攻打黄巢的事情上来,聊着聊着开始话不投机了。
为什么会话不投机呢?因为李克用打心底里看不起朱温,认为他就是一个叛降,不值得尊重。
这只是表面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李克用与朱温的理念不同。怎么个不同呢?李克用始终是奉大唐为正统的,自己想做的也是像当年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那样的人。而朱温就不同了,李克用潜意识里认为他不是一个良善之辈,更不是对唐朝忠心耿耿之人。
这就是两个人冲突的根本所在,不可调和。
所以,在朱温对李克用敬酒的时候,喝多了的李克用不但没有接上,反而斥责朱温,你算个什么东西,要不是你投降得早,老子在灭黄巢的时候,早就顺势把你也灭了,哪轮到你这个家伙在这里和我一起吃酒?
受到李克用的讥讽,朱温心里自然不爽,但表面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加上他本就忌惮李克用,唯有唯唯诺诺一番,把李克用讥讽的话遮掩了过去,
当然,一向大大咧咧的李克用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并不担心朱温会对自己不利。一班人喝得醉醺醺的,宴席结束后就回驿站睡觉去了,对朱温的安排没有任何防备之心。
实际上,朱温早已经预料到二人之间早晚是要爆发矛盾的,只是没有想到是在这种场合。恼羞成怒的朱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暗地里让老部下杨彦洪用战车和树栅将驿馆所有可能逃生的路全部堵死,准备在这里把李克用等人一网打尽,彻底扫除阻碍自己宏图大业的绊脚石。
这个时候,李克用一班人都已经酩酊大醉,一个个在驿馆里睡得和死猪一样,根本不知道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
不久朱温的士兵就开始进攻驿馆,一时间喊杀声充斥夜空。但这个时候李克用醉得有点深,外面的动静并没有影响他继续酣睡,要不是他身边那些根本没有喝酒的亲兵薛志勤、大将史敬思和贴身卫士郭景铢十几个侍从拼力保护,浑然不知的李克用早就成了朱温的刀下之鬼了。
汴梁军攻打很猛,但李克用依然酣睡不醒。郭景铢此时见李克用依然昏睡,就用围布把他裹了起来,藏到床底下,然后用凉水浇在他的脸上,一个激灵,李克用终于清醒了过来。
清醒之后的李克用,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不妙,很不妙,很有可能明年的今天就是自己的忌日了!、
大怒的李克用怒骂朱温这个王八蛋,竟然想害死我!
在巨大的愤怒之下,李克用愤然起身,开弓引箭,对着依然在外面围攻的朱温人马一顿狂射。
朱温见小小的驿馆居然久攻不下,就下令采用火攻,看我不烧死你们!
不一会儿,驿馆燃起了浓烟大火,李克用等人眼看就要成为火中屈死鬼了。
但也许是李克用命不该绝,也许是老天爷也看不惯朱温的阴险,火势正旺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开封城居然在这个时候下起了瓢泼大雨!
朱温一看,这咋这么巧呢?难道有老天爷罩着李克用吗?看来今天是拿不下李克用的命了啊。
而李克用呢,自然是喜出望外,天不绝我啊!
他的侍从薛铁山、贺回鹘等人见机很快,这绝对是逃出生天的好机会,当即保护着李克用趁着大雨的掩护逃出了驿馆。
雨越下越大,道路上雨水横流,每个人的都被雨水浇得如落汤鸡,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李克用借闪电的光芒,在大将史敬思的掩护下,和部下跑到了汴梁城的南门尉氏门,然后被部下用绳索吊着逃出了开封城,回到了自己在郊外的大营里,而断后的史敬思独木难支,死于汴梁兵的刀枪之下。
其余的大部分沙陀兵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因为那个设计刺杀李克用的朱温手下杨彦洪,向朱温提了个馊主意,之所以说是馊主意,后面就知道了。杨彦洪说,雨太大咱不是分不清敌我吗?这些胡人善于骑马,逃跑的时候肯定是骑马的,叫手下人见骑马的就射杀,可能会有错杀的,但保管不会漏掉一个。
朱温正在郁闷呢,好好的火攻,咋突然就下起大雨了呢?真是想不通!一听杨彦洪的主意,感觉甚妙,当即下令见骑马者即格杀勿论!
就这样,那些没有第一时间随李克用逃出生天的沙陀兵,一个个都成了朱温的箭下之鬼。
骑马都被汴梁兵杀死了,当然出这个主意的杨彦洪,也被自己的主意收割了性命,因为朱温杀红了眼,把雨中骑马奔走的杨彦洪也一箭给射死了!你说对杨彦洪来说,是不是个馊主意?
此役,朱温诛杀李克用的阴谋因为天气突变而功亏一篑,而李克用虽然得以逃命,但他手下那几个忠心耿耿的部下如监军陈景思、大将史敬思都死于朱温的刀下,憋屈得很。
这边,朱温杀得昏天黑地,好不快活,那边侥幸生还逃回汴州城外沙陀大营的李克用则是气炸了肺,当下集结兵力,发誓要为自己的部下报仇雪恨。
这个时候,李克用的老婆却很清醒,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去找朱温拼命,绝对讨不到好。这里是朱温的地盘,自己的兵在城外,而且已经死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将士,在缺少攻城准备的情况下,能不能拿下汴梁城,还是未知数,搞不好会把大家都交代在这里,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如先找朝廷申诉,让皇帝去收拾朱温。
李克用一听,那股在头上使劲撺动的热血逐渐冷了下来,这个时候自己的处境的确不利,好汉不吃眼前亏,先看看朱温怎么给个解释吧。
实际上,这边朱温也在头疼,毕竟李克用跑了,他在城外的沙陀兵还有数万,真打起来,自己未必能够讨好,得想办法让李克用消消气。
李克用要求朱温给一个解释的信函一到,就给了朱温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他回复到,这不怪我,都是杨彦洪这厮出的馊主意,让你我之间发生了误会,和我没有关系啊,不信你看,我已经把他杀了。
李克用一看朱温这样解释,也没有办法,但总算也是一个解释,就灰溜溜气哼哼的班师回河东自己的老巢了。
回到河东的李克用并不打算善罢甘休,毕竟自己吃了这么大一个闷亏,害死了那么多部下,不找回点场子是不行的。于是,他便给唐僖宗上表,要求处罚朱温。
问题是,唐僖宗能节制住朱温吗?答案显然是不行的,自己能从四川回到都城长安,一部分功劳还是朱温的,再说自己也没有惩戒朱温的实力。
于是,唐僖宗只能和稀泥,让李克用戒急用忍,不要冲动,和为贵,并且给了李克用一个陇西郡王的头衔,才算勉强让李克用消停下来。
这事虽然算是揭过了,但李克用与朱温之间的梁子是彻底结了下来,而且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朱温对那天未能把李克用烧死,后悔了一辈子,而李克用对没有及时报仇,心中始终像扎着一根刺,凡是能让朱温出血的事情,李克用都义无反顾地出手,让朱温苦不堪言。
但李克用并没有活过朱温,也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干掉朱温。在其临死之前,把自己的接班人李存勖叫了过来。他说,儿子啊,这里有三支箭,代表了我此生的三件恨事,我已经来日无多,完成我这三个心愿的事情,就只能靠你了,你要替为父完成。
李克用的三件恨事说起来都是泪,第一个就是朱温害他之仇,第二个是契丹背弃之耻,第三是负义之人刘守光的幽州之地未取。
至此,朱温和李克用之间有了不共戴天之仇。而两人之间的争斗也决定了大唐帝国灭亡之后的历史走向。
04
4、藩镇割据,朱温实力暴涨,李克用艰难自保
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朱温的后梁
李克用在汴州上源驿遭朱温袭击后,逃回晋阳(今太原西南),割据河东,长期与朱温等藩镇交战。公元895年,率兵入关中,平息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邠州节度使王行瑜及华州节度使韩建等藩镇,进犯长安的叛乱,护卫唐昭宗。唐昭宗赐号“忠贞平难功臣”,进爵晋王。几年后,因与朱温攻战不利,兵势渐衰。901年,其婿王珂失守河中,晋阳亦受朱温军队围攻。次年,朱温军又攻晋阳城,李克用欲退守云州,为部将劝止。晋阳城虽固,但终因兵少力疲,不敢与朱温正面相争。
朱温成为一方节度使,通过不断的与其他节度使征战。从公元883年到公元902年结束,朱温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中原大部分地区,连唐旧都长安也被他纳入领土范围。公元903年,朱温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手中抢走唐昭宗,为报答朱温,唐昭宗封其为太尉兼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使,又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名号。公元904年8月,朱温派军士入宫,将唐昭宗杀害。公元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帝位,自立国号称梁。终结了近300年的大唐帝国,史称“后梁”。黄巢起义军小卒后逆袭称帝,实现黄巢灭唐梦想,即位后改名朱晃。
与此同时,李克用以河东为根据地,以兴复大唐为号召,沿用大唐年号天祐,讨伐朱温。
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逝,享年53岁,安葬在雁门(15年后,后唐建立,被追封为太祖,陵墓称建极陵。位于山西省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其子李存勖继位,相传李克用在临死之前,将李存勖叫到身边,并拿出了三支箭,说道:
“梁贼朱温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而燕王刘仁恭是我所立,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约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投靠朱温。我未能灭此三贼,死有余恨。我给你三支箭,你将来一定要消灭这三个敌人,以告慰我在天之灵。”
后来的历史证明,李克用的三支箭确实有用,其子李存勖后来确实平燕、败契丹、灭后梁,一时所向披靡,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武功最盛的帝王。当然这是后话。
李存勖,并没有辜负老爹李克用的期望,率军把朱温打得屁滚尿流,逃回洛阳后不久就被自己的次子朱友珪杀了,这一年是公元912年。第三个仇报了。朱友珪即位后,其行为荒淫无度,闹得人心沸腾、民怨四起。913年,朱温的外甥、女婿、四子朱友贞与一些将领密谋政变,率领禁军杀入宫中,朱友珪被杀死。朱友贞即位,是为后梁末帝。923年十二月,后梁政权亡于宿敌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之手。
公元913年,李存勖率大军灭了桀燕,公元914年,刘仁恭、刘守光父子被枭首。第一个仇报了。
公元921年底,李存勖率军与契丹军作战,赶跑了耶律阿保机,算是为李克用报了第二个仇。
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正式称帝,国号依然是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亡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
907年李克用得了重病,同年,后梁篡唐,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其子李存勖继位,李存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李克用死后,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公元923年,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所以说,李克用生了一个好儿子,而朱温就悲剧了,几个儿子没有一个争气的,朱温长子朱友裕早死,从建国称帝以来,始终未立太子,其他几个亲子又不堪重用,仅养子朱友文尚可成气,因而决定传位于他。912年六月,因不满朱温欲立养子,其次子朱友珪穿上庶装,装扮成庶人进入宫中,联合宫中守将,将朱温杀害,时年61岁。当然朱温自己也不是啥好鸟,也算是死有余辜吧。
李克用和朱温之争,实际上也是晚唐时期两条路线的争夺,一个是尽力维护唐朝的正统地位,一个是试图篡权夺位,自立为王。
争夺的结果,不但把本就苟延残喘的唐王朝扫进了坟墓,更是开启了为乱中国数十载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交趾国正式脱离了中原王朝中央的直辖而独立。
而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军阀的祸乱,也直接导致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影响深远的取强干弱枝政策,大宋也因此走上了既辉煌而又耻辱的历史。
但李克用留下的三支箭太少了,李存勖在报了这三大仇之后,便纵情声色,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将后唐的大好局面白白葬送了。
05
5、沙陀集团依然笑到了最后
后唐,并未统一天下,但后唐的沙陀集团最终却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936年,立国不过13年的后唐便被石敬瑭的后晋所取代。石敬瑭,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后唐的河东节度使,后来由于君臣猜忌而起兵造反,通过割让燕云十六州取得契丹人的支持,最终取后唐而代之。
后晋建立之后,以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也是沙陀人。而河东节度使这一职务在五代时期至关重要。
公元947年,后晋立国不过11年,便被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所取代,这便是后汉。
郭威,本出身于李存勖的亲兵,后来协助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并被授予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等职。后来由于地位显赫,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遂于公元950年发动兵变,攻破开封,建立了后周。
郭威兵变,以北伐契丹为名,大军刚到澶州,士兵便发生了哗变,众人将郭大帅从大帐里拉出来,把龙袍披在了郭大帅的身上,郭威虽然口中说不愿意,但还是穿上了那件早就准备好的龙袍。
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政权,后来赵匡胤依样画葫芦,在陈桥也来了次黄袍加身,将后周变成了北宋。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历史是相似有轮回的
因此,朱温与李克用之争,决定了大唐灭亡之后的走向,而开封大雨之夜的暗杀,使这一矛盾彻底不可调和。
最终,战无不胜的李存勖使河东沙陀集团提前胜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都出自这一军事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