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秦至清各代为何都称为“朝” 而不叫“国”呢?

从秦至清各代为何都称为“朝” 而不叫“国”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977 更新时间:2023/12/14 1:58:32

从秦至清,为何各代王朝都称“朝”,而不叫“国”?

严格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只是一个国家,因为至三代以来中国的法统、道统就没有断绝过。从夏商周到民国,只是中国四千年的不同国号、不同政权。四千年的历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国期间短暂的断代过一次和南北朝分裂过一次。

只有继承了法统和道统的君主才有资格被承认为“天子”,也才有资格称为“朝”,不是随便一个国号或政权都可以称作“朝”。自古以来中原大地能够称“朝”的只有,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十二朝。

曹魏有法统,但没有完全控制九州(缺:杨荆益雍),不算中央政权,所以不能称“朝”。更多被认为是汉晋的过渡政权,与秦汉之间的“西楚”差不多。

(辽、金)尽管占领中原之地,但是未继承中原法统,更不被中原道统承认,以中国古代视角的历史的叙事形式,只能称他们为“辽国”、“金国”。

以汉朝为例,“汉”指的是“汉朝封建中央政权”,性质类似“人民共和国”一样。中国古人喜欢言简意赅,不会称为“中华大汉帝国”什么的。“汉”,国号。跟“德意志第三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一样,主要用于跟独立政治实体进行外交时使用。

“汉代”,汉朝统治时期的意思。只有“汉代”才包含了“时代”的意思,而“汉朝”不包含“时代”的意思。

从秦朝至清朝,一共跨越了2000多年的时间,江山易主、王朝更迭,更是达到数十个之多。在这千年的岁月里,这些政权国家的代名词,都是用“朝”或者“国”来代指。

只是不知道大家在翻阅史书的时候,是否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春秋战国年间,称呼一个国家政权都是用“国”来代替,可是到秦朝大一统以后,国家政权的称呼转变成为了“朝”,在接下来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周边政权用“国”来代指以外,一直都沿用着朝代的说法,这到底是何原因呢?

先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入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不同,“朝”的含义为“面对、面向”,可以引申为上朝、君臣朝见等意,所以“朝”特指一个国家政权或者是政府。而后世的史学语言家认为,“朝”所指的就是在中原上确立了政权的各个王朝。

“国”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一个国家,但是这个字在古文中仍然包含着“疆域、领土”的意思,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它还特指某一个地方的“都城”,所以“国”字主要指领土主权,是客观存在的政治实体。

至于从秦朝至清朝,为何不使用“国”字,其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点:与古人的传统思想有关。《周礼》中曾有记载:“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西周的周天子实行的是分封制,所以追溯“国”的最早的本意,就能够知道它指的是分封以后的诸侯国。

这个时候的诸侯国,是为了拥护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存在的,所以“国”的概念,在古人的心中要远低于“朝”。因为“朝”在秦统一六国以后,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统治政权的代表,“朝”指的是血脉相连的帝王,将自己的皇帝之位世代相传。

从这一点上来看,“朝”的地位要远高很多。因为古时候人们所指的“国”,其实只是依附于一个王朝的“藩属国”,比如汉朝时出现的齐国,明朝出现的朝鲜,这些“国”不仅每年要给中央朝贡,他们的地位也是远低于中央的。即便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史学家都是按照这些政权的正统地位,来决定它们是“朝”还是“国”。

第二点:就从上文所提到的两个字的含义入手。“朝”字倾向于指国家的历史时间段,而“国”字指的是一个国家客观存在的疆域。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从夏商西周,再到中华民国,除了五代十国和南北朝分裂,让国家出现了短暂的断代以外,在这4000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有不同的国号、不同的政权在主导着国家历史走向,但是整个国家的法统、道统,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断绝。

“朝”在历史中横跨的是一个时间段,而“国”只是出现于历史中的某一块政权疆域,并不是“一家之天下”,从这两个方面看,“朝”的地位在封建政权存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要远高于“国”。所以为了称呼这些封建政权,才会用“朝”不用“国”。当然,为了跟国际接轨,鸦片战争后,满清后期自称“大清国”,“大清帝国”。大英帝国那个时候如日中天,既然都要学习人家,那就干脆一起学过去咯。不过那个时候他有资格这样叫吗?大清后期宗主国地位消失殆尽,藩属国都没有了,自己叫自己帝国,由他去吧……清朝外交自称中华大清国。

另外,中国这个称呼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狭义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中央人民政府建立的国号。而广义的“中国”是指中华民族建立的一系列国家的统称。古代的王朝,如汉唐宋明等,国号就是大汉大唐大宋大明,从来不会叫什么中华大唐帝国之类的。当王朝覆灭时,伴随的就是国家的灭亡。所以应该是中华文明一直绵延不绝,而不是中国一直绵延不绝。另外,古代的“朝”只是指某一位帝王在位的一段时间,比如嘉靖朝、万历朝等。

“朝”和“国”代表中国人的正统观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跨越了2000多年的时间,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到清末溥仪退位,中间江山易主,王朝更迭,政权多达数十个,这些政权国家都用"朝"或"国"来代指。

但纵观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称呼各国政权都是以"国"来代替,但在秦朝大一统之后,国家政权的称呼便转换成了"朝",而在之后里历史进程中,除了大一统的正统王朝用"朝"来称呼外,各个割据势力或者周边政权都以"国"来代指,这是为何呢?

"朝"指的是"面朝、面向",意欲为朝见,特指一个的正统国家政权,指的是在中原上确立了政权的各个王朝,如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都是大一统的正统王朝。

而"国"字包含这疆域,领土的意思,但在先秦时期,还特指某一个地方的都城,指的主要是领土主权。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是诸侯国,是西周分封制的产物,即分邦建国,实际上还有一个天下共主的周天子。

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强大,周王室大权旁落,权威荡然无存,而诸侯国经过争霸和统一,秦国脱颖而出,统一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为秦朝后世2000多年朝代更替,正统王朝皆称为"朝"。

其实"国"与"朝"的称呼与古人的思想有关,《周礼》中记载"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西周分封制下,"国"的最早本意,指的是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为诸侯国。

而周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诸侯国的存在是为了拥护周天子的地位,诸侯国应被称做"属国",后来简化为"国",领导人称为"王",所以"国"的概念,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远远低于"朝"。

而秦朝以后,分封制会分散中央权力,而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使分封制度越来越少,但还是存在了很长时间。如汉朝皇子们都有自己的封国,汉献帝被曹丕给废了之后被封为山阳国的往,他的后代一直继承着王位,直到晋朝五胡乱华时才灭亡。

而随着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发展,封国的王逐渐演变为藩王,"国的"称呼开始淡出了历史舞台,而"国"的含义也开始有了变化,不再指"属国",而是指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统一政权。

"国"只是代表这特定的范围领地,而"朝"指的是在"国"的范围内的统一政权,这些政权会进行更替,更替的新政权的统治者所在的时代,在此前加上国号,就形成了新的朝代,如秦朝,汉朝等之后的大一统时代的朝代。

而晋朝之后的南北朝以及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让朝代出现短暂的断代,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个政权同时并存的现象,彼此征伐不断,南北分裂。在南方先后出现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北方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等政权出现。

这时期虽被称为南北朝,但全国地域范围内并未出现大一统的情况,只在各政权所在领土内实现了统一,"国"未统一,而出身于北周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国"内的"朝"没能统一,互不承认为正统,而后世史学家为了便于记载,将此时期的各个政权统称为南北朝。

而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封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意思高度自助的王国。而唐朝灭亡后,地处华北地区实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了中原,形成了五代,这五个依次更替的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由此可见,"朝"在历史中横跨的只是一个时间段,而"国"是出现于历史中某一块政权疆域,并不是一家之天下。"朝"的地位在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里,要远远高于"国",所以为了称呼这些政权,才会用"朝"而不用"国"。

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统治者,我们发现,有的称为“朝”,比如秦朝,汉朝,有的称为“国”,比如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楚国、魏国等,还有与赵宋并立的辽国、金国。那么为什么有的称为“朝”,而有的却称为“国”呢?

其实这里面主要存在一个“正统”的问题。

所谓“正统”,指的是一脉相承、统一全国的意思。古代改朝换代频繁,新王朝建立时,往往宣扬自己是“正统王朝”,以取得官员和百姓的认同,而且在制度上也大体沿袭旧王朝的做法,这样新王朝更容易保持稳定。

汉·班固《典引》:"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建立王朝是承袭上天旨意,取代旧朝也是众望所归。

简单地说,“朝”就是正统,“国”就是非正统。

中国能称为“朝”的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其中,夏商周是王朝肇始,夏以前是部落联盟时期,既没有一脉相承,也没有建立起统一全国、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政权,自夏朝开始,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区域的中原地区有了强有力的国家政权,而且周围没有与之匹敌的政权形式,所以,夏便可以称其为“夏朝”了。此后商代夏,周代商,皆是如此。

到了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此时不管是哪个“国家”,顶多称为“国”,因为此时仍以周天子为正朔。齐国也好,鲁国也罢,甚至秦国,也不过都是一方诸侯,既没有继承周朝的势力,也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即便没有周天子,这些也顶多算是割据政权。

后来东周朝廷分裂,其国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至此东周王朝覆灭。尽管秦国灭了周朝,但它并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此时的天下,成了诸侯林立,相互征伐的局面,谁都想成为下一个朝代。

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至此秦朝正式建立。

秦朝二世而亡,汉朝兴起,西汉与东汉的地盘比秦朝还要广大,周边各国各邦均来朝贡,因此两汉称为“朝”毫无异议。

而东汉以后的三国时期,魏蜀吴鼎立,谁也不服谁,谁也没有成为“正统”,所以它们只能被称作“魏国”、“蜀国”、和“吴国”。

三国归晋后,全国又统一,因此晋称为“晋朝”,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东晋,尽管仅得半壁江山,且地处江南,但规则制度仍袭自西晋,而中原地区陷入五胡十六国混战,民不聊生,因此后世史家仍奉东晋为正朔,称其为“晋朝”。

东晋后期,北魏崛起逐渐统一北方,据有中原,且衣冠制度靠拢汉族政权,因此有的史家也将北魏称为“魏朝”,但北魏之后北方重新割裂,又陷入混战局面,因此多数史学家将北魏同后面的西魏东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而同一时期南方政权也发生变化,宋齐梁陈依次登场,史家将其统称为“南朝”。南北朝虽然名为“朝”,其实并没有“朝”的气象,实质上仍是“国”。

隋唐都是大一统王朝,因此称为“朝”并无异议,而五代十国之后的两宋称为“朝”,史家多有争议。北宋时期,虽然据有中原以及江南大部,但当时与之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国都仿照中原汉族政权建立了国家制度,只不过因为这几个国家暂未染指中原,所以人们仍以北宋为正朔,而将其它少数民族都称为“国”,当做割据政权来对待。至南宋时,即便金国已经得到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狭隘历史观的影响下,史家仍称南宋为“朝”,将其当做北宋的遗产继承人,而金只能仍旧称“国”。然而,可笑的是南宋的赵构皇帝却是金国册封的。赵宋软弱可欺丢人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

大金皇帝册封赵构为宋国帝诏书:皇帝若曰:咨尔宋康王赵构。不吊,天降丧于尔邦,亟渎齐盟,自贻颠覆,俾尔越在江表。用勤我师旅,盖十有八年,于兹。朕用震悼,斯民其何罪。今天其悔祸,涎诱尔衷,封奏狎主,愿身列于藩辅。今遣光禄大夫、左宣徽使刘筈等持节册命尔为帝,国号宋,世服臣职,永为屏翰。呜呼钦哉,其恭听朕命。

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是大一统王朝,因此称为“朝”是合适的。

本来也是没有“朝”,也是没有“国”的

首先明确一点,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取国号时为自己加上“朝”、“国”等字样。

“朝”是后人为了方便表示时间加的,因为“国”只能代表空间,而“朝”还代表了时间。在当时不叫“朝”的,而是叫大唐、大明……到了清后期为了接轨,对外就叫大清国了。

朝是时代,是时间上的;国是国度,是空间上的。在当时就是,“国”,“朝”,比如大唐国太宗皇帝朝,大明国嘉靖朝等等。

本身就是空间和时间两个概念没可比性,而不是现在所谓的“朝代”,现在所说的朝代就是整个王朝,在当时的人们就是纵向的时间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才是国号的关系。

“朝”,不代表就只有一个“国”!而“国”,就是一个国家!因此,从这个角度“朝”比“国”大。

“国”在不同的年代应该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周朝的“国人暴动”,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全国都暴动了呢,原来只是首都市民暴动,那时候“国”指的是周天子的首都或诸侯国之类的。

简单来说,诸侯为“国”,大一统为“朝”(有时也包括局部统一)。

如元朝国号曰“大元”,《元史·世祖本纪》载:“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明朝国号曰“明”,《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

清朝国号曰“大清”,《清史稿·太宗本纪》载:“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

现代人讲到历史上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喜欢加个“大”字:大秦、大汉、大唐、大宋,乃至大辽、大金等等。现在大家习惯了这种叫法,似乎觉得理所当然。但在当时,众多王朝的官方称谓都并没有前面这个“大”字,秦楚汉魏汉吴晋魏齐周宋齐梁陈隋唐宋国号都无“大”,虽然大唐、大宋等说法也见诸史料,但那都是别国对它们的尊称,而非正式的国号。也就是说,要说正式的国号,只有秦、汉、唐、宋这些。就好比如今我们是中国,大中国是一种夸赞,而不会用于正式场合。

这个情况持续到元朝,从元朝起,国号变得不谦虚起来,正式国号由一个字变成了两个字,也就是“大元”。

中国最后三朝大一统王朝自称“大”:“大元”,“大明”,“大清”。当然还有割据政权大金,大夏,没人认账。

而之所以会出现汉朝、宋朝、元朝、明朝等这样的称呼,乃是后人强加上而已。就好比东西两汉,其实他们的国号都是“汉”,之所以会出现东汉、西汉,只是后人为了区别他们,而“擅自”添加的一个称呼罢了。

西汉东汉北宋南宋这样的称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汉朝晋朝宋朝分两段: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

当然后人所添加的“朝”、“国”也不是随便添加的,而是有其含义所在。

首先朝和国最基本的区别在于,“朝”乃是天下政权,而“国”乃是割据政权。如周朝、秦朝、汉朝、晋朝、隋朝等,这些都是当时全国性的政权,而如魏国、蜀国、吴国、晋国、闽国、吴越国等,这些都是当时的割据政权。

再是后人所认为的这个国家是继承中国正统地位的,那么后人就会赋予它“朝”的定义。

就是如果这个国家是名正言顺的从上代王朝继承帝位的,亦或者是已经是一统天下的,那么它就会被视为“正统”,然后赋予“朝”。

就好比宋朝,其实它并非是一统天下的朝代,被视为正统王朝的宋朝为什么不是中国大一统朝代?那是宋辽金夏辽蒙古对峙的时代,至少如今的十个省不在北宋管辖下。南宋时期,管辖仅限于江南大部分地区,还不是全部的地区。

宋朝分两宋,是为北宋和南宋,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大三国分裂时期,当时的主要朝代其实不只是宋朝,还有辽朝、金朝;可以说辽金宋,是那个大分裂时期是主要朝代,这点在元朝为前朝修史时体现的最明显,是“三国(宋辽金)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意思宋辽金俱为正统,可以看作另一个南北朝了。

但因宋朝开国皇帝的帝位是从上个汉家王朝的手上名正言顺的继承而来的,所以也就称它为“宋朝”。

无论疆域国力还是法统宋都不如辽金,尤其是南宋,连中原都丢了居然是大国?原来大国就是年年给别人称臣进贡,然后偏安一隅?

而反之,如果被视为不正统的,且它的开国皇帝的帝位来路不正,也没有一统天下的,那么它就会被赋予“国”的定义。

接续了国祚的朝代是“正朔”,是得到认可的,自称建立了国祚的是“伪朝”,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分别是三种代表情况:1、蜀汉政权,他们不承认自力建国,自认为延续的是第四王朝的国祚,不承认第四王朝正朔已经转移;2、曹魏政权,有法理依据继承了第四王朝的正朔,建立了第五王朝,在他们看来,第四王朝国祚已绝,这是他和蜀汉政权最大的分歧;3、孙吴政权,也承认第四王朝国祚已绝,但自力建国,所以是个“伪朝”。

再者“朝”和“国”有时候是有从属关系的,比如汉初,楚国、齐国、燕国、赵国、代国这些都是汉朝的诸侯国,它们效忠于汉朝,每年也都需要朝贡于汉朝。中国历史上的四次“藩王之乱”一次成功登基!

朝与国是两个不同的划分概念,以时间为划分就叫朝,以地域划分便称国。

当然,以上都只是最浅显的区别,真正要说的话,恐怕一时半会很难解释清楚。再者其实中国真正被公认是王朝的就只有秦汉晋唐宋元朝清这8个王朝,其余的一般都称国,当然说白了这些都是我们后人定的,不是一定要去遵循,比如宋朝,其实你完全可以叫他宋国,再不如五代十国的后梁,你完全可以叫他梁朝。

其实没有谁规定一定要对这些朝代以“朝”和“国”来叫,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叫,事实上现代赋予每个王朝都有着数种不一样的叫法,比如刘邦的汉就有多达数种叫法,如西汉、大汉、汉朝、刘汉、季汉等,终之就是每个叫法都有原因,你可以随便选一个来称呼,且都是对的。

“国”是分封制度的产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古时候中国人认为全世界都是中国的,所以只有朝代更替,不存在国家之说。区别只是直接管理设为郡县,间接管理封为藩国。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是诸侯国,这是西周分封制的产物,也即分邦建国。实际上还有一个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周天子,只不过,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强大,周王室大权旁落,权威荡然无存。

诸侯国经过争霸和统一战争,秦国因变法革新,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公元前221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统一天下,成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也成为第一个皇帝。

此后经过王朝更迭直至清朝,都是朝代。当然在这些时期,部分朝代还存在分封制,比如西汉,比如西晋,比如明朝,但分封制的局限性决定它始终是王朝稳定的隐患。西汉出现七国之乱,西晋出现八王之乱,明朝出现靖难之役不是没有原因的。

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期间一共经历了2100多年,各个朝代不断更替。那么为什么从秦朝到清朝都称“朝”,而不称“国”呢?

古代的“国”跟“朝”的区别,跟政权更替没关系,跟地域大小没关系,更实力大小也没关系。古代的“国”跟现代的“国”含义不太一样。古代“国”其实应该叫做“属国”更为恰当一点。

“国”其实就是分封制度的产物。所谓“国”就是“属国”,拿“属国”这个词语跟“朝”做比较,其中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实行分封制度的朝代,会分封一些土地作为一些宗室或者大臣的封地,这些个封地都叫“封国”或“属国”,后来叫的简化了就叫“国”,而这些“国”的领导人就叫做“王”。这就很清晰了吧,“国”是有上级领导的,这个上级就是“朝”。而“朝”就是代表了最高统治者,天底下他最大,所以他的领导人叫“天子”。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朝”不给力了,尽管各个“国”不怎么尊敬“周朝”这个上级,但是“周朝”名义上还存在着,所以他们只有称“国”的资格。三国时期的情况也类似,不过三国各家都是自己给自己封国称王,后来还把“天子”给废了,即便如此历史上也只给他们“国”的称呼。

秦朝以后,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流行,因为分封制度会分散中央权力,所以分封制度越来越少,但还存在了很长时间。比如汉朝的皇子们都有封国,汉文帝刘最开始就是代国的王,后来才继承了天子。比如汉献帝被曹丕废掉以后,做了山阳国的王,他的嫡系后代一直继承山阳国的王位,一直到晋朝“五胡乱华”的时候才灭亡。

随着各朝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发展成熟,封国的王逐渐演化为藩王,“国”的叫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再后来出现的近代“国家”的概念则是满清从西方列强那里进口来的。

国家,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统一政权。而这个政权是会有更替的,这些更替的统治者们所在的时代,就是朝代。秦朝到清朝,都是在“中国”范围内,不断更替的朝代。所以,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统时期的朝代。此时,国家没有变,只是统治者变了。

春秋战国,由于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出去的诸侯,都以国的形式存在。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只是一个行政区划。

“国”这个感念,在秦朝才开始树立起来。春秋战国时期,与郡县制相对应,“国”只是表示“城邑”的意思。所以,春秋战国的国家,可以称为国!不能成为朝,因为春秋战国的名义统治者是“周天子”,天下都是属于周朝。

汉朝时,“中国”代表了世界的中心。指的就是华夏民族生存的这片土地。

另外天国自称为朝,外邦称我为国,如辽人称宋为宋国,朝鲜称明为明国,列强称清为清国。

就如同英国,这一个国家,前后存在了十个王朝,按时间顺序分别是:诺曼王朝、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汉诺威王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和温莎王朝。

“朝”、“代”和“国”区分

聊到历史上的朝代时,经常会提到类似“秦朝”、“汉朝”、“金国”、“楚国”、“宋代”、“元代”这些词,这里面的政权中后缀一般有三类“朝”、“代”和“国”,不过从正史和后世史学家的记载中,出现最少的就是“国”这个称呼。

除了金国、辽国这些之外,再次出现的时候就是“中华民国”了,而从秦到清,绝大多数的大一统王朝和割据政权,都不会使用“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朝”、“代”和“国”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朝”字不是想加就能加

1、三者之间的关系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整理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先来看看“朝”,从字典的解释来看,就是“面对”和“面向”的意思,引申义为“君臣朝见”以及“朝会所在”的意思,通俗的讲即为君臣们见面,去处理国家大事。

所以,“朝”在历史上就具备了政权或者政府的意思,在古代史学语境下,就专门用来指代中原王朝,尤其是正统的、继承了传统法统的中央政权。

再来看“国”,最基础的解释就是“疆域”的意思,在先秦时代有“都城”之意,后来渐渐转变成了土地、人口和政治的结合意,说白了,这个时候就和现代的理论解释差不多了,是领土、人口和专权的代表。

最后是“代”,《辞海》释义为“人际之迁移”,属于传承之中的某一节点,后来慢慢有了事务革新、取代的意思,史学语境下有大发展之下某个时代、年代的意思。

2、谁能在后面加上“朝”

秦朝不作“秦国”,清朝不作“清国”,为什么呢?说两个点,其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从先秦到现代,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最关键的一个点在于自夏、商、周开始中华之道统、法统和血脉,主体都没有断绝过。

虽然历朝历代的称呼以及主政者不同,也有类似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短暂的分裂期,但是无伤大雅。

其二,在古代,只有继承了中华道统和法统的才会被视为真正的天子,这个时候政权才有资格被称之为“朝”,所以不是随便一个人建立个什么政权,就会被称为“某朝”的。

按照这个标准算下来,从先秦到近代,只有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十二个政权可称之为“朝”。

二、最常见的一些历史误区

1、“朝”、“代”、“国”的应用

对于很多非专业的朋友来说,在看史书和聊与历史相关话题的时候经常会碰触一些“历史误区”,这里简单说几个例子吧。

像大家津津乐道的三国时代,曹魏是最后统一北方的政权,不管是什么方式方法,曹丕也确实获得了东汉献帝的禅位,这就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原正统。

事实上曹魏确实有法统,但没能彻底统一古之九州之地,算不上是完整的中央政权,因此不能称之为“朝”,大多数时候都被视为汉朝到晋朝之间的过渡。

再比如,辽国、金国,他们从根本上就没有继承中华法统,更不被视为中华道统的继承,因此站在古代史学视角下,只能冠以“国”,而非“朝”。

以汉朝为例再来展开说一下,所谓“汉”,就是汉朝封建中央政权,这和当今世界上美之“合众国”,英之“联合王国”是一个意思。古人不喜欢捣鼓这一套,因此不会写成什么“中华大汉帝国”之类的称呼。

换言之,汉即国号,同后世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这一个简简单单的“汉”字是独立主权实体的象征,而在史书上有时候会见“汉代”之说,这个时候就在“汉”的基础上囊括了时代的意思,是一个历史阶段,这个就有别于“汉朝”二字了。因为王莽的“新朝”仍属于“汉代”,武则天的“周朝”也仍属于“唐代”,他们只是在“代”延续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转折点而已,并没有发展到了下一代。

大一统的政权称为“朝”,比如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地方割据的和藩属的政权称为“国”,比如东汉末年的魏蜀吴(割据)和朝鲜国、倭奴国(藩属)。这里有个特例宋朝。宋朝疆域不算辽阔,其中南宋更是偏居一隅,北方长期有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蒙古与之并存。然而宋朝是中华正统,当时的历史是以它为主线的,所以称为朝。而辽金等政权虽然强大,但也只能称为国。至于匈奴突厥东胡鲜卑蒙古女真都是原始部落,连国都称不上。关键是要有个相对完善的统治体系。从现在的角度看,文化传承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朝”与“代”的区别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基本就明白了“朝”和“国”的区别,也大体上清楚了秦朝、清朝为什么不说成是“秦国”、“清国”了,不过为了让大家把这些问题全部搞清楚,这里还是有必要说一下“朝”和“代”的明显区别,以防大家在今后仍旧有误区和误解。

王莽建立了新朝(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脱离现实,违背本质),武则天则把唐朝改为周朝(正统思维:短命王朝新朝武周被承认又不被承认),用史学家的话说,这都是典型的“谋朝篡位”,换言之,是你明目张胆夺取了以前天下公认“天子”的皇帝宝座,从而控制了中枢权力,并且改变了国号的行为。

这样看,是赤裸裸的“非法行为”了,那么为什么还会称之为“朝”呢?甚至是历史学家也对此毫无异议,这里的关键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不管是王莽的新朝还是武则天的周朝,都维持了汉与唐的疆域。

第二,手段虽然被诟病,但中华法统仍在,这就了不得了,说白了就是大家公认的大一统国家,因此可以直接称之为“新朝”和“周朝”,这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他们都继承了“朝”,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延续了前朝的法统,正统思维:中国有两个既被承认又不被承认的朝代,性质上是没有改变的,最终还是要把法统还给汉的刘氏和唐的李氏,因此新和周只能算是改朝了,而没有做到换代。

所以我们在看史书的时候会发现,新被称为“新朝”,而不是“新代”,周为“周朝”而不是“周代”,换个说法,在历史学的角度上,新本身属于“汉代”,周本身属于“唐代”,是其中的一部分。

此外,历史上也有换代了但没有改朝的例子存在,最典型的是秦汉之间的“楚”,太史公把秦朝灭后的时间点作为“汉元年”的起点,这距离刘邦建国还有5年的时间,但是从历史时间轴上看,已经进入到了“汉代”。

中国传统史观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政权被称为“朝”:比如秦朝、唐朝;有的政权则被称为国比如战国时代的魏国、赵国。此外,同一个政权,时代不同称呼又不同:比如秦孝公时代的秦被叫做秦国,而秦始皇灭六国以后的秦则被叫做秦朝。

造成这种原因,是因为这一表达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史观的基础上。

朝廷与诸侯

中国传统史观,最早的萌芽,是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学者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寄托在五帝和夏商方面,事实上,考古资料显示,很多春秋时代学者对夏商时代的叙述,事实上是结合了周朝的现实与学者期望的基础上的一种投射,并非真正的夏商时代真实情况。

春秋时代的华夏格局是这样的:周朝天子作为天下共主而存在,其他的政权则属于天子下边的诸侯,周天子宛如太阳,全世界有且只能有一个天子。而天子则代表正统。正统的政权,则被视为朝廷。朝廷之外的政权,则属于国诸侯国。

短暂的秦灭亡后,汉朝保留了分封制度,汉朝时期,华夏大地上,汉的朝廷和诸侯国并存。三国初年,魏文帝曾册封孙权为“大魏吴王”,法理上说,此时魏属于朝廷,而吴则是诸侯国。

到了隋唐时代,天子不在本土进行分封,但是,朝和诸侯国的概念继续保存,只不过,天子将自己统辖之外并且和自己有联系的政权,册封为诸侯比如唐朝曾册封过“流鬼国”的国王(一般认为是勘察加半岛的部落酋长)爵位;宋朝时期,大宋皇帝甚至还将“大食国”(阿拉伯帝国)视为自己的朝贡国(诸侯)。

在分封制时代,天子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诸侯国的国君无可厚非,但是,到了明清时代,明清君主将所有外国视为自己朝廷的纳贡国,则属于夜郎自大了。

朝廷的认定

如果华夏处于大一统状态,或者虽然分裂状态下,但是天子的地位得到割据势力公认,那么,朝廷的地位可以确认,但如果处于分裂状态呢?该确定谁是朝廷?

这种情况,往往要从两方面来看待:既政权继承角度和最终获胜者角度,其中南北朝就是典型的例子。

南北朝局面的由来,要从西晋崩溃说起:西晋崩溃后,西晋宗室在江左延续晋朝统治,这便是东晋。东晋继承于西晋,因此其朝廷地位被后世承认(史官写这一时期的史书,使用东晋纪元而不用北方各国纪元)。

东晋之后被南朝取代。从这个角度说,西晋东晋南朝是一脉相承的,朝廷属性毋庸置疑。

而与此同时,北方的代国的后身北魏,逐渐统一中国北方,之后经过辗转变化,北魏政权的法统传承,经过西魏、北周时期,到了隋朝,而隋则灭亡南朝,统一中国。

隋作为大一统王朝,是无可争议的朝廷,但如果隋这个朝廷所继承的政权不是正统朝廷,那传统史官则无法维持其传统历史观念,于是,传统的史官选择了照顾双方:既同时承认南北政权都是朝廷。就这样,中国历史上有了南北朝。

“朝”、“国”、“代”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出现过“朝”、“国”、“代”的说法,但“国”除了中华民国和“金国、辽国”等外,秦到清这段时间没出现过。

解释下这三个之间的关系:

朝,为“面对、面向”的意思。引申为“君臣朝见”和“朝会”,即君臣相见处理国家政事。所以,“朝”是“政权”、“政府”的意思。在史学语言下,特指中原王朝继承了法统的中央政权。

国,乃“疆域”的解释,先秦时期有特指“都城”。以后又慢慢的转变成“有土地、人口、政权的政治实体”的意思。接近类似国际政治的国家概念,即“领土、人民、主权的政治实体”。

代,拆开解释为“人”与“戈”的意思。本意是“人际的迁移”,有特指传承过程中的某个节点,后面引申为事物发展的改革(取代、代替),并特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代、年代、世代。

标签: 朝代国号国号的来历正统割据

更多文章

  • 国号带“大”的政权魔咒:要么短命要么偏安一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国号,国号魔咒,朝代,大一统王朝

    几千年来,中国人凡事讲究名正言顺。《论语子路篇》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名”这个东西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包含了太多内涵,所以大家都十分的重视。现代人讲到中国历史上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喜欢加个“大&rdqu

  • 蒙古历史演变:从匈奴时期到满清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蒙古历史演变,蒙古历史,蒙古

    匈奴时期早期的亚洲大陆腹地的蒙古地区有三大以游牧为生的部落:月氏、匈奴、东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建立了蒙古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匈奴成为强大的游牧部落,并与中国的秦朝、汉朝长期对立。然而,强大的游牧帝国并没有长久。经过激烈的内部纷争和外来的军事打击后逐步走向衰落,虽然在东汉初期由于中国内战

  • 朱元璋那比喝着黄连水同时还啃苦瓜的极苦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六九,朱五四,朱元璋,朱元璋兄弟姐妹

    明朝建立以后,在家中排行第四的朱元璋,会如何对待他的哥哥们?在电视剧《洪武大案》中,明洪武年间,李立群主演的朱元璋不顾堂兄朱六九昔年的救命之恩,执意将其贪赃枉法的儿子:定远县知县朱桓处死。“韦蝠王”刘长生所饰演的朱六九,在剧中被朱元璋称为六哥,在入宫的时候坐在老朱龙床上都没有

  • 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得国最正者,汉朝,明朝

    关于得国正不正这件事,历来统治者都非常在乎。明朝一直以来都强调自己得国最正,从刚开始的把自己和汉朝相提并论,“得国最正,惟汉高祖与明太祖”,到逐渐演变为“历来得国最正者,惟我朝太祖”。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以下,又都言之凿凿的说我大清朝才是得国最正的,你们

  • 最后的大宋:三位“宋少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少帝,宋朝末代皇帝,宋朝皇帝

    “宋少帝”赵昺(1272年-1279年)是宋度宗赵禥第三子,他与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昰合称“宋末三帝”。赵昺只活了8岁,只当了313天皇帝,也是赵宋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金国已经不存在了。在被蒙古元兵与南宋联手、实行南北夹击战略后,不

  • 朱元璋的自卑心理:性格扭曲心理变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朱元璋自卑心理,自卑,明朝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帝王。有人说他是贤君、豪杰、聪颖、节俭、亲民、勤政、严惩贪官、法不避亲;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专制、残虐、阴险、惨刻、多疑、喜怒无常、恐怖统治……同是开国皇帝,刘邦、刘秀、司马炎、李世民、赵匡胤等相对来说宽容大度,能善待功勋。然而他中

  • 明朝开国朱元璋封的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及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明朝,朱元璋杀功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这在《明太祖实录卷之五十八》中有着最初原始的记载。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1370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一),大封功臣。上御奉天殿,皇太子、诸王侍,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阶左右。上召诸将臣,谕之曰:“汝等其听朕命,朕今

  • 朱元璋给三十四位功臣免死铁券,却成了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免死铁券,丹书铁券

    免死铁券,又称免死金牌,在文艺作品中,这可是件“威力巨大”的东西,家里有此物者即使犯了死罪,也可凭此免去一死,就连皇帝也无可奈何。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紫砂记”中,恶霸班得五仗着家里有皇太极赐下的免死金牌而横行霸道、鱼肉乡邻,康熙想要杀他也没有办法,

  • 朱元璋:自卑的人最喜欢虚张声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自卑,朱元璋,自卑

    虚张声势是动物们的生存之道。人类也是如此,并且,越自卑的人,越喜欢虚张声势。出生卑微或某些方面能力有欠缺的人,一旦走上大位,就难免产生疑心和自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代君王无不如此,汉高祖刘邦成就大业,杀韩信,宋徽宗,一条白绫赐死岳飞,但明太祖朱元璋嗜杀成性,不仅仅是要除掉那些功高震主

  • 万历年间矿税民怨沸腾 是苛政还是续命强心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万历矿税,万历皇帝,明神宗,矿税

    “矿税”为何民怨沸腾?他能让大明续命?所谓“矿税”是明王朝的针对一些种类的有色金属所征收的特别税,他早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存在了。最早发明矿税的是正德皇帝。明朝实行的封贡制度造成了明朝金银大量外流,因此明朝从朱棣时期开始就在大力开矿。这些开矿行为由于明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