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

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56 更新时间:2023/12/22 2:17:11

关于得国正不正这件事,历来统治者都非常在乎。明朝一直以来都强调自己得国最正,从刚开始的把自己和汉朝相提并论,“得国最正,惟汉高祖与明太祖”,到逐渐演变为“历来得国最正者,惟我朝太祖”。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以下,又都言之凿凿的说我大清朝才是得国最正的,你们都不够正大光明。

为什么从皇帝到文人,都如此在乎得国正不正这件事呢?得国正不正究竟如何评价呢?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王朝,都跟代议制政府没有半毛钱关系,根本不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行管理权力的组织,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全都缺乏合法性。其本质,乃是暴力集团控制下的汲取性政治制度,从法理的角度讲,自然毫无合法性所言。用吴思先生的话说,其实就是暴力团伙以生命为筹码博来的江山。但马上得天下则可,马上治天下则不可,所以不管是草莽大哥还是世家门阀,坐上皇位之后,都要想办法来宣告世人,这个位子就应该我来做,毋庸置疑。

既然法理上没有办法证明合法性,那只好寄希望于道德。尤其是在中国的传统儒家语境下,道德与法律往往边界模糊,甚至有时候道德更重于法律。于是,如何从道德层面,证明自己当仁不让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如此,站在国家的角度,从道德考量的层面去看,得国到底正不正呢?

评价一件事,首先要有标准。得国正不正,两个标准评价足矣。其一,要看国从何处得来;其二,要看国如何得来。

国从何处得来?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从老东家处得来。开国者本为先朝重臣,既得利益者,后来逐渐做大反客为主,耐不住寂寞取而代之。这种最为人所不齿,然而最为简单也最为常见,曹魏代汉、司马代魏、赵匡胤陈桥兵变,乃至袁世凯被称为窃国大盗,都跟这个逻辑不无关系。儒家讲究忠臣孝子,贞洁烈妇,既然已经是先朝重臣,最终又起兵造反,如此不忠不孝之事,自然为儒家和历代统治者所深恨之,所以不管如何英明神武,在汗青中往往名声不美。

第二种,先朝败亡,天下嗷嗷,一股新势力趁机雄起,终得天下。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汉高祖明太祖都符合这一条,匹夫起于微末,既无背主之污名,又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英雄豪气,自然为史家为儒家所称道。

第三种,为民族斗争,一民族势力携肥马利刀,席卷而来,推翻老团伙,建立新政权。这种情况比较典型的有元之灭宋,明之灭元,清之灭明。然各种情势又颇有不同。元灭宋,被正统视为大灾难,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也,自然谈不上得国正不正了。清灭明,虽然同属以夷灭夏,但满人入关以后,迅速融入华夏文明,此与元朝又大不同。其中最正者,当属朱元璋灭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但光复汉家河山,而且把有送一代都没能收回来的汉家故地,全都收入囊中。因此,从国自何处得来这一条来看,朱元璋之得国,可谓最正,不但无背主之名,而且还是匹夫起于微末,吊民伐罪,救民水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拯救华夏文明与既倒。夸张一点说,为生民立命,为民族革新,为往圣继绝学,其可当之。

国如何得来?改朝换代,乃最凶残之暴力革命,当然少不了刀光剑影战火熊熊,即便是谈笑间上下异位,背后也暗伏着凶险杀机。这其中,一刀一枪一城一地的打下来的天下,自然比朝堂之上以强凌弱夺来的江山,更伟大更光明。

只要看一下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就可以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了。

秦朝得国:周朝臣子灭周是其污点

战国时期,七雄频繁发动战争,百姓苦不堪言,时代走到这一步后,已经开始呼唤一位英雄出来终结战争,当时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取天下”的文字,但关东六国不思进取,唯独秦国励精图治,最终秦始皇一统华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成为万世之表。秦始皇东巡时,在琅琊等地留下一些石刻,上面记载心怀止戈息武与让天下和平的政治理想。

但秦国本是周朝诸侯,是周朝的臣子,却在战国晚期灭了周王室,至少在名义上是犯上作乱,不忠不义。

总体来说,秦朝得国较正,但在对待周王室时,却多了一些无情与冷漠,这是难以抹去的污点。

汉朝得国:刘邦担任亭长是其污点

秦朝末年,天下已经陷入瓦解土崩之势,瓦解是一块一块的分离,土崩是像土一样粉碎,于是刘邦顺天应民,与项羽等人推翻秦朝。

秦朝之前,中国是战国七雄混战,只有几个大诸侯,但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必然会导致天下比之前更加混乱,因此无论从大一统的历史使命来说,还是从百姓安居乐业来说,项羽都是逆时代而动。

因此,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得国无疑很正,但刘邦本是秦朝臣子,虽然官职不高,却也是正儿八经的亭长,也属于大秦帝国的基层公务员,秦朝对刘邦还是有恩的,推翻恩主的行为还是有些不够忠义。

王莽篡汉一直被后世不齿

两汉之间的新王朝,王莽以外戚篡夺帝位,成为历代文人最为不齿的开国之君,而他的新王朝也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一帝而亡;

东汉开国之君刘秀虽然以布衣身份起事,但他好歹还是汉室宗亲;

曹丕开了禅让把戏

魏朝的曹丕以臣迫君,逼迫汉献帝禅让,得逞之后还说道:“朕终于知道舜禹之事了”;

后来的司马炎有样学样,复制了他的举动,迫使曹家交出了政权。

南北朝的几位君主,如刘裕、萧道成、萧衍等几位,都是禅让制的受益者,而他们中间最为恶劣的要数刘裕,曹丕对于汉献帝以及司马家对于曹家,虽然逼迫其交出帝位,但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相反还厚待他们,给他们封地,让他们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面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汉献帝死后,曹魏还以天子之礼将其厚葬。然而,刘裕却不是这样做的,他开启了大杀前朝宗室的先河,将司马皇室杀得精光。后来的萧道成也有样学样,在逼迫刘家交出皇位后,同样将他们刘姓皇室杀光。

得位最不正的是隋文帝杨坚

本来这天下是没有他杨坚什么事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他的一系列举措使得本来弱小的北周迅速崛起,一举灭掉了强大的北齐,一统北方,大有再灭陈朝,统一全国之势。

此时的杨坚在北周的地位还很低,宇文邕也根本没料到他将会是一个大大的威胁。当有人在他耳边说杨坚将会篡夺北周的江山的时候,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好景不长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他三十六岁的黄金年龄英年早逝,其子宇文赟继位,是为周宣帝。

和他父亲不同宇文赟却觉得杨坚是个大威胁,千方百计想要除掉他。好几次,他想对杨坚下手,但杨坚的表现无懈可击,让他找不着杀他的把柄。

在度过了几年的提心吊胆的日子后,杨坚的机会终于来临。宇文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暴卒,没有指定任何的辅政大臣。面对孤儿寡母的局势,当时的天元大皇后杨丽华不知所措,她也有意让自己的父亲杨坚助其一臂之力。于是,御正下大夫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诏书,让随国公杨坚接受遗命,辅佐朝政。得益于自己祖上显赫的家世和女儿为周宣帝皇后的外戚身份,杨坚在周静帝年幼的情况下,进入朝廷成为了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从此成功的总揽了北周的朝政。

仅仅两年之后,杨坚就成功的逼迫自己的外孙周静帝禅位,从而自己改朝换代,建立了隋朝。

杨坚篡位的手段和以往通过起兵自外而内的方式不同,先控制中央集权,然而逐步扫清外部反对势力。

首先,杨坚设计将北周宇文家族的五位皇室成员骗到京城,将他们全部杀掉,然后出兵消灭掉反对自己、忠于北周的大将尉迟迥。

在做完这一切之后,杨坚便接受了外孙周静帝的禅让,改国号为大随,宣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而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周宣帝的皇后,虽然很想拯救宇文家族的皇权势力,但苦于没有实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父亲夺走自己儿子的天下,最后郁郁而终。隋文帝杨坚是得位最不正的开国之君。

对于杨坚这样的行径,清朝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深表感叹:“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其时虽有尉迟迥、宇文胄、石愻、席毗、王谦、司马消难等起兵匡复,隋文犹假周之国力,不半载殄灭之。于是大权在手,宇文氏子孙以次诛杀,殆无遗种……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

唐代得国:李渊公然造反污点极大

再来说说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唐朝,李渊的称帝之路同样算不上十分的光彩。他不仅是隋朝的臣子,还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关系,他们的母亲都是独孤氏,是亲姐妹。在隋王朝摇摇欲坠的关键时刻,他非但没有力挽狂澜,反而趁火打劫,从晋阳起兵,一举拿下长安,以后荡平群雄,建立了唐王朝。从我们现代人角度来看,李渊此举也是无可厚非,毕竟是杨广这个败家子在短短十几年间将大好江山败个精光,李渊不想成为陪葬品,乘势夺取政权,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古时的史家来看,这实属大逆不道,杨隋待李渊恩重如山,逐步将他提拔重用,所以李渊才能积聚造反的兵马,所以唐王朝的建立也委实算不上“正”。更为恶劣的是,李渊将隋恭帝杨侑给杀害了。可怜的杨侑,作为杨广的孙子,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年纪轻轻地才十五岁就死了。说李渊为了终结乱世也好,说李渊为了百姓福祉也罢,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渊确实造反了,因此唐朝得国过程中自然就存在了污点。

宋代得国:欺负孤儿寡母让人不齿

而宋太祖赵匡胤则更为“不正”了,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都对他有知遇之恩,在短短几年间将他从一个小兵提拔成威名赫赫的大将。按理说,赵匡胤应该知恩图报,肝脑涂地地报答后周朝廷。然而,他却乘着柴荣死后,主少国疑,一举导演了“陈桥兵变”,来了个黄袍加身。这样的得位,又岂能说是“正”呢?当然,赵匡胤还算比较的仁慈,没有对柴家大开杀戒,而且赵宋三百多年间对文人也都不错,所以文人也乐得去歌颂他,并没有太为难他。

有明粉歌颂朱元璋是彻底的赤贫,长期的理想则是能吃顿饱饭。没当过前朝的官,所以他起来造反,就不算背叛前朝,就理直气壮。朱元璋后来做的第一个小官,就是在反抗元朝统治的义军中当上的。说朱元璋没有任何倚赖,不借助任何先天的力量,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打下来的天下,所以叫作叫作一得位最正。他是中国历史上得位最正的开国皇帝。那就太扯了,没有郭子兴女婿的名头,没有开始的那些兵,哪有他后来?他开始造反的时候,就不是社会最底层人士了。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争霸,江南有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方国珍等人,大家在彼此征战的同时,又与残元眉来眼去。

朱元璋对元朝的统治态度比较暧昧,并没有全盘否定和刻骨的仇恨。当他的势力壮大以后,还曾经主动向残元示好,残元方面派出户部尚书张昶等来见朱元璋,给他官爵。朱元璋留下了张昶,并委以重任。

吴元年九月,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打下苏州,消灭了张士诚。苏州城里有元朝的宗室神保大王和黑汉等九人。朱元璋派人把他们送往北京,并分别致信元朝皇帝妥欢帖睦尔和王保保。

在信中,朱元璋称元主妥欢帖睦尔为殿下,提起元朝当年灭亡金国和南宋时,将宗室、亲王、驸马全部消灭,太过残忍。朱元璋说自己不会这样做,“所获元氏子孙,悉皆放归。”

李文忠打下杭州时,俘获了叛将蒋英和元朝的平章丑的长寿等人,一起押送到南京来。朱元璋把蒋英处死,把丑的长寿等元朝臣子放走。

但是,客气归客气,当朱元璋羽翼丰满时,他还是要出兵北伐,对元政权下手。妥欢帖睦尔只好放弃北京,逃往大漠。

洪武三年的正月,征虏大将军徐达和副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人,率领明军分路北征。其中,李文忠和中书左丞赵庸率军向应昌进军。四月二十八日,元主妥欢帖睦尔死在应昌,也就是今天内蒙古的赤峰一带,他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承了皇位。

五月十六日,李文忠率军进入应昌,爱猷识理达腊逃走,李文忠俘获他的儿子买的里八剌等人,收降五万多人。

李文忠把买的里八剌等人押送南京,一起送来的还有元朝的一些重要宝册,并向朱元璋通报说,元主妥欢帖睦尔已经死在大漠当中。

朱元璋又下令,北伐军对元军胜利的捷报传来时,曾经在元朝做过官的大臣,不许拜贺。他又说,元君入主中原将近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又说:“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

有些大臣提议,搞一个隆重的献俘仪式。朱元璋表示不忍心,他身穿朝服端坐在奉天殿上。买的里八剌穿着蒙古人的服饰,被引进来朝见,向朱元璋行五拜礼,再去东宫拜见皇太子。

然后朱元璋赐给他明朝的服饰,赐给他宅院,封他为崇礼侯,各方面都给予厚待。

对于朱元璋来说,元顺帝之死象征着元朝的统治已经正式结束,所以他祭告太庙,并诏告天下。他向大臣们谈起元朝的灭亡,说了这样一句话:“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什么意思呢?他认为,元末天下大乱,元朝的统治早已经土崩瓦解,群雄割据各地,自己把他们逐一消灭,并从他们手中得到土地和人口,最终统领天下。这一切都不是从元朝那里得来的。

朱元璋作为抗元义军,面临张士诚、陈友谅对抗元庭,他坐山观虎斗,等待他们被元庭收拾了,再稳扎稳打,先后灭掉南部、西部、最后追杀元军残余,轻易获得天下。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这是朱元璋自己承认的。

朱元璋起自岳父郭子兴行伍,后奉韩宋年号,奉韩林儿为主。等到廖永忠迎接韩林儿的时候,沉船于瓜州,韩林儿溺亡。论者多以为朱元璋既承认韩宋的上下级关系在前,溺杀韩林儿在后,此所谓弑君也,何敢言得国正呢?

在古代君臣名分上,没有实际大于名义这种说法。要说杀傀儡皇帝不算弑君,那项羽杀楚怀王怎么说?

而且朱元璋奉韩林儿为主可是捞了不少好处的。没有这个名分,他兼并小股红巾军势力哪有那么容易?甚至“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都是韩宋政权的口号。

就好像曹操,如果不是协天子,泰山臧霸、宛城张绣等中小级军阀、世家会这么容易投降?真的是"挟天子以令厅局级干部"……,没办法谁让大汉招牌值钱呢

再看曹魏,一代魏王曹操迎献帝的时候汉已实亡了,曹操也没有献帝的实际帮助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二代曹丕虽为汉臣篡位,但他的皇位是献帝正儿八经禅让的(虽不是自愿但起码有这么个增强合法性的步骤),之后封献帝山阳郡公;许他在封地祭祀大汉宗庙,用天子旌旗,上书不称臣,四子皆列侯,比起溺死小明王高下立判。你不能因为大明一统长盛,曹魏短命割据就唯结果论倒过来洗明的法统。

朱元璋与元朝媾和事,意为称臣于先,谋反于后,可谓逆臣。

朱元璋得国怎么会最正?

清朝“得国最正”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明朝两百多年以后,多尔衮率军进入北京,在写给南明大学士史可法的一封信中,多尔衮说:“国家抚定燕都,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时间相隔两百多年,朱元璋和多尔衮说了几乎同样的话,用意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尽量减少对前朝遗民的刺激,消解他们对新朝的敌意,使他们更愿意合作。

清朝时期,康熙一直宣称清朝“得国最正”,历朝历代中最具合法性的王朝,但如此评价从康熙口中说出,未免没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更何况从清朝得天下的过程来看,远谈不上得国有多正。

其实,得国正与不正,简单地说一是看是否顺天应民,一是看与前朝(合法政权)的关系,两者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用吴思先生的话说,其实就是暴力团伙以生命为筹码博来的江山。但马上得天下则可,马上治天下则不可,所以不管是草莽大哥还是世家门阀,坐上皇位之后,都要想办法来宣告世人,这个位子就应该我来做,毋庸置疑。真是的。

标签: 得国最正者汉朝明朝

更多文章

  • 最后的大宋:三位“宋少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少帝,宋朝末代皇帝,宋朝皇帝

    “宋少帝”赵昺(1272年-1279年)是宋度宗赵禥第三子,他与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昰合称“宋末三帝”。赵昺只活了8岁,只当了313天皇帝,也是赵宋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金国已经不存在了。在被蒙古元兵与南宋联手、实行南北夹击战略后,不

  • 朱元璋的自卑心理:性格扭曲心理变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朱元璋自卑心理,自卑,明朝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帝王。有人说他是贤君、豪杰、聪颖、节俭、亲民、勤政、严惩贪官、法不避亲;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专制、残虐、阴险、惨刻、多疑、喜怒无常、恐怖统治……同是开国皇帝,刘邦、刘秀、司马炎、李世民、赵匡胤等相对来说宽容大度,能善待功勋。然而他中

  • 明朝开国朱元璋封的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及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明朝,朱元璋杀功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这在《明太祖实录卷之五十八》中有着最初原始的记载。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1370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一),大封功臣。上御奉天殿,皇太子、诸王侍,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阶左右。上召诸将臣,谕之曰:“汝等其听朕命,朕今

  • 朱元璋给三十四位功臣免死铁券,却成了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免死铁券,丹书铁券

    免死铁券,又称免死金牌,在文艺作品中,这可是件“威力巨大”的东西,家里有此物者即使犯了死罪,也可凭此免去一死,就连皇帝也无可奈何。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紫砂记”中,恶霸班得五仗着家里有皇太极赐下的免死金牌而横行霸道、鱼肉乡邻,康熙想要杀他也没有办法,

  • 朱元璋:自卑的人最喜欢虚张声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自卑,朱元璋,自卑

    虚张声势是动物们的生存之道。人类也是如此,并且,越自卑的人,越喜欢虚张声势。出生卑微或某些方面能力有欠缺的人,一旦走上大位,就难免产生疑心和自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代君王无不如此,汉高祖刘邦成就大业,杀韩信,宋徽宗,一条白绫赐死岳飞,但明太祖朱元璋嗜杀成性,不仅仅是要除掉那些功高震主

  • 万历年间矿税民怨沸腾 是苛政还是续命强心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万历矿税,万历皇帝,明神宗,矿税

    “矿税”为何民怨沸腾?他能让大明续命?所谓“矿税”是明王朝的针对一些种类的有色金属所征收的特别税,他早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存在了。最早发明矿税的是正德皇帝。明朝实行的封贡制度造成了明朝金银大量外流,因此明朝从朱棣时期开始就在大力开矿。这些开矿行为由于明朝官

  • 宦官专权从来都是忌讳,为何陈矩赢得百官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陈矩,宦官专权,宦官,太监

    “身体的残缺,让宦官们的心理变得幽暗阴郁,于是,他们见不得太阳和阔大。”太监是中国封建帝制几千年来的特殊产物,他们就像是帝制的“藤蔓”,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太监特殊的“人生经历”,身体的残缺造就了大部分太监的心理也变得

  • 文革破四旧,故宫博物院是如何度过十年文革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故宫,故宫博物院,文革,文化大革命,文革破四旧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半,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是国之瑰宝,但又是封建皇宫,在许多反对封建的革命者头

  • 刘伯温看到朱元璋的睡姿,欣然跟随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伯温,朱元璋,明朝

    中国人对于古代的智者是非常崇拜的,比如诸葛亮,虽然只是辅佐刘备建立并不算强大的割据政权,也被推上了神坛。又比如刘伯温,在民间的传说比诸葛亮只多不少,被视为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其实,大明的地盘比蜀国大得多,但刘伯温的功劳和地位远比不上诸葛亮,按照明朝初年论功行赏的爵位来说,刘伯温在功臣中的排序甚至在百名

  • 朱元璋——被自卑作践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自卑,朱元璋,自卑

    凡是熟读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宋代的皇帝都已软骨病著称,而明代的皇帝则以疑心病闻名。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疑心病是怎样作践了他。贫憎皇帝的诞生朱元璋的自我超越朱元璋出身赤贫,早年被迫为僧。庙里断食时又被赶出,四处化缘乞食。他在外游历了三年,饱尝了世间的冷暖人情,无比憎恨那些贪官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