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那比喝着黄连水同时还啃苦瓜的极苦人生

朱元璋那比喝着黄连水同时还啃苦瓜的极苦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486 更新时间:2024/1/8 5:03:02

明朝建立以后,在家中排行第四的朱元璋,会如何对待他的哥哥们?

在电视剧《洪武大案》中,明洪武年间,李立群主演的朱元璋不顾堂兄朱六九昔年的救命之恩,执意将其贪赃枉法的儿子:定远县知县朱桓处死。“韦蝠王”刘长生所饰演的朱六九,在剧中被朱元璋称为六哥,在入宫的时候坐在老朱龙床上都没有问题,最后却痛失爱子,这段情节想来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元璋对整肃吏治不遗余力。定远知县朱桓凭借“皇侄”的特殊身份,横征暴敛,强抢民女,可谓无恶不作。经由监察御史郑士元检举查证,朱元璋割弃亲情将“皇侄”处死。

朱元璋由中都回到定远县,提审朱桓等人。朱六九在府中接到报告,马上命人备马,为了保住朱桓的性命,准备大闹公堂。朱元璋于县衙提审朱桓、吴金德等人。

朱六九闻讯赶到县衙,被挡在门房不得入内。如此严厉的刑罚吓得朱桓浑身发抖,求朱元璋再饶他一次,情愿不再做官,回老家为朱元璋守护祖陵。

朱元璋念及朱六九的亲情和恩情,不想处死朱桓,却碍于刑律不能主动说出饶过朱桓的话,是以在堂上责令将朱桓重打一百棍。朱桓不堪重刑,昏死过去。

刑部侍郎唐铎上前求情。朱元璋虽不再行刑,却令人将朱桓绑到大堂的柱子上,要以箭射杀。射箭的武士知道朱元璋不愿处死朱桓,屡射不中。朱元璋离案,接过弓箭准备亲自射杀朱桓。唐铎等大臣急忙求请。朱元璋见此情景,遂传令将朱桓废为庶民,永不录用。

郑士元从惩贪大局着想,不赞同对朱桓从轻处罚,冒死进谏“若皇亲国戚便法外施恩,则将失信于民,久而久之,法将不法”,结果激怒朱元璋,被判处斩首。

然而事实上,朱桓的父亲朱六九,并不是朱元璋的亲兄弟,但他在朱元璋最落魄的时候,曾施以援手,算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朱元璋一直把朱六九的恩情记在心里,即使两人阔别多年,依旧不曾忘记,可见朱元璋是个知恩图报之人。那么事实真相是如何呢?

朱六九与朱元璋的关系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此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可以说是古代开国皇帝中,最惨的一个,那凄苦的程度,就好比喝着黄连水的同时还啃苦瓜,简直苦到极致了。明太祖朱元璋是贫农出身,属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还叫朱重八的他便为地主放牛贴补家用。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朱重八也习惯了这平淡的生活。但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命运给年仅16岁的朱重八开了个玩笑,这一年濠州大旱,没多久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朱重八的父亲、母亲、大哥都在半个月内先后去世,家里仅剩下二哥朱重六和自己了。哥俩穷得没钱买棺材,只能找几件破衣裳包裹尸体。

光为父母收尸还不够,还缺地下葬,朱重八便去求地主刘德,可刘德丝毫不念及朱重八为他放牛的苦劳,他认为当时饿死的人很多,如果这次破例借地了,万一以后人人都问他借地,岂不是乱了套了。所以不论朱重八怎么请求,刘德都没有丝毫怜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借地下葬。好在邻居刘继祖好心,让朱重八哥俩把父母安葬在了自家的土地上。安葬完父母后朱重八就去了皇觉寺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之后因为寺里香火不好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便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之后,很快得到了红巾军将领郭子兴的赏识,先是命他当自己的亲兵,之后,朱元璋表现出色,又提拔他做亲兵队长,到了至正十三年,由于朱元璋募兵募的不错,郭子兴为了奖赏他,直接升他当了镇抚。所谓镇抚,其实就是一个基层的带兵长官,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算是在红巾军中站稳脚跟了。

而就在当年,刘继祖的儿子,以及汪大娘的儿子,两人结伴来到了濠州城,找到朱元璋表示要投奔至他的麾下。直到这个时候,朱元璋才知道,刘继祖早已去世,并且汪大娘也死了好几年了。不过,虽说这两位对朱元璋有恩的人都已去世,但并不影响朱元璋回报他们,而如今他们的后人来到朱元璋身边,自然让朱元璋十分高兴。于是,朱元璋将这二人编进了自己的亲兵队伍,从此跟着朱元璋开始南征北战。

到了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击败了老对手陈友谅,次年,他在百官的拥戴下,自立为吴王,不过,当时他的另一个对手张士诚也自称吴王,因此,后世为了区分,便称张士诚为东吴王,这一时期的朱元璋为西吴王。称吴王的两年后,朱元璋开始围剿张士诚,最终历时三年,在公元1367年,张士诚兵败身死,随后,朱元璋又击败割据浙东的方国珍,至此,整个江南全数成了朱元璋的地盘。

而此时,距离他建立大明登基称帝,仅仅剩余一年时间。

古语云“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在登基称帝前夕,朱元璋决定回乡祭祖,一来说对自己父母的坟地进行修缮,二来则是看望一下自己的乡亲们。

既然要回乡,自然要带上亲人,史料记载,当时跟随朱元璋回乡的,除了有他的侄子朱文正以及外甥李文忠之外,还有就是汪大娘的儿子和刘继祖的儿子。

而在回去之后,朱元璋除了下令修缮父母的陵墓之外,还做了几件令人颇为称道的事情。

首先,他将汪大娘的儿子和刘继祖的儿子任命为守陵官,安排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负责守护朱元璋父母的陵墓,每月单独拨给他们极高的俸禄。

其次,朱元璋又将并将把陵墓周围二十户人家,全部设为了守陵户,当然,为了凸显皇恩,朱元璋还下令对他们赐予土地不等,并免除了十年赋税。

朱元璋回家,家乡的老百姓都很高兴,唯独地主刘德十分忧心,他想起当年自己的所作所为,怕得睡不着觉,认为朱元璋这回肯定不会饶过自己。

朱元璋也没有想找刘德报仇。而且刘德充其量只是没有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一把,算不上什么大仇。如果因为这点小事就将刘德下狱,势必会遭到天下百姓唾弃,认为这个新皇帝与前朝暴君没什么两样。相反,如果朱元璋将之前的恩怨一笔勾销,就会在百姓面前展现出自己的大度,得到一个好口碑,有益于稳固江山。

所以不论朱元璋在心中是否憎恨刘德,他都要装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他对刘德说道“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就是说刘德所作所为也符合人之常情,他也不会想到当年贫困的朱重八会成为今日的皇帝。朱元璋不仅没有责罚刘德,还下令赏赐刘德30亩的土地,免除赋税,刘德对此也是感激涕零。

这样一来,朱元璋算是在完成当年心愿的同时,又回报了汪大娘以及刘继祖等一帮乡亲们。

等到了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的次年,朱元璋又下令,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并加大扩建父母陵墓的规格,至此,凤阳也成了明朝的皇陵之一。

而刘继祖与汪大娘的后人,便世世代代在这里守卫着凤阳皇陵。

当然,这还并不是朱元璋对刘继祖回报的全部,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再次对刘继祖当年的慷慨义举大为赞赏。

“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朱元璋

因此,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也带着回报刘继祖的想法,在当年朱元璋下诏,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刘继祖的妻子娄氏为侯夫人。

之所以这么做,用朱元璋本人的话来说,就是“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所以,他才要“存故旧,报德施”。

由此,刘继祖的后人便一直承袭了“义惠侯”的爵位,世世代代的守护着凤阳皇陵,并且由此刘家也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福泽了子孙三百年,与明朝相始终。简单来说,刘继祖做梦也没想到,他当初送出去的一块荒地,会换来极其巨大的回报。

《洪武大案》里的朱六九不过是电视剧的演绎而已,这个刘继祖就是朱六九的真实原型。因为朱元璋称帝的时候,无论是他的堂兄还是亲哥,都已经不在人世。那么老朱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已经去世的哥哥们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朱家的悲惨遭遇

说起朱元璋是哪里人,大家基本都会脱口而出:安徽凤阳人呀。这话自然没错,但从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论起来,老朱家的籍贯是:金陵句容通德乡朱家巷(现属江苏省句容市),家里原本是元朝的淘金户。所谓淘金户,说得简单点,就是替官府开采金子的人。

这个职业,听上去十分不错,毕竟再怎么说都是和金子打交道的人,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古代的淘金户,一般是那些无田地无产业的人才会去干的,因为没有产业,但又需要生存,因此不得不选择当淘金户。

但问题是,金子这东西,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淘到的?一般来说,要么是深山老林,要么是大江大河,只有这些地方,才有可能淘到金子。

而这些地方在古代,意味着人迹罕至,意味着猛兽出没,总之非常危险。

因此,不少淘金户都会在淘金的过程中,因为不小心而丧命,而这还不算最悲惨的,最悲惨的是古代官府对于这些淘金户的苛刻要求。

举个例子来说,在元代末年,当时朝廷对于这些淘金户就制定了标准,只要你这一家属于淘金户,那么不管你能不能淘到金子,每月或者每年到了日子,就得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金子。

有人会说,那我淘不到金子怎么办?那官府不管,到日子交不上,直接抓人。

因此,当时很多淘金户,为了能按期缴纳上官府所规定的金子,就不得不将家中的谷物变卖成银子,然后再高价购买金子,最后交给官府。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你把谷物全数变卖换成金子交给了官府,这方面的问题是解决了,但一家老小吃什么呢?难道喝西北风吗?

那就只能逃跑了。朱元璋的祖父实在是缴不起了,最终只得带着一家老小,抛弃田产,放弃房屋,一路逃荒到了江苏盱眙县一代,

于是乎朱初一脚底板抹油,带着两个儿子朱五一和朱五四逃往了邻近的盱眙县,在此暂时安家落叶。

不过,即使是逃荒到了这里,日子还是不好过,想着当佃户种田为生,却总是遇到黑心的地主,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到头了地主百般挑刺儿,不是克扣收成,就是恶意加租子,总之忙活一年,所有该缴的租子和赋税交完之后,剩余的米粮还不够一家人吃小半年。

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以供岁赋。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朱氏世德碑记》

不过朱家父子在盱眙县也没有待上很久,朱初一去世之后兄弟二人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一番商量之后,老大朱五一往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孤庄村迁徙,老二朱五四继续留在盱眙县生活。为了讨生活,朱五四一辈子搬了好几次家。然而现实很骨感,朱五四很快就生计无着,先是迁往五河县,最终只能前往钟离县投奔大哥。这么说有证据吗?当然有,因为朱元璋御制的《朱氏世德碑记》中记录了他们兄弟几个的出生地,其中老大朱重四出生于盱眙,老二朱重六、老三朱重七出生于五河,老四朱重八(即朱元璋本名)则出生于凤阳,这活脱脱就是一部老朱家的逃亡路线图。

原本,朱五四想着,在这里靠着自己给地主家卖苦力,好好种地,同时几个孩子给地主家放牛割草砍柴,就算日子苦一点,但好歹一家人能在一起,也算生活能过得去。但不曾想,还没等他实现这个心愿,一场巨大的灾难席卷而来。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导致田里的庄稼基本全被晒死,就连大地都干裂出一道道口子。这样一来,收成肯定是指望不上了,但这还不算完,旱灾过后,弥天漫地的蝗虫扑面而来,把地里仅剩的一些谷物吃得干干净净。而朱五四所在的太平乡孤庄村,正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有道是祸不单行,正当村里的人们发愁该怎么办的时候,又发生了一场范围极广的瘟疫,最开始大家还不在意,到了后来,一个村一天死几十个人,甚至出现家家死人的时候,这才让所有人感到慌张。史料记载,当时瘟疫之凶猛,让太平乡的十几个村子,在短短几天之内,就闹得人烟寥落,鸡犬声稀。

至于朱五四的家里,当时更是凄凉一片。最开始,是六十多岁的朱五四因为瘟疫先病逝,三天之后,朱五四的大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也死了。紧接着,也是在当月,朱元璋的母亲陈氏病逝,前后仅半个月,朱家一连死了三口人。而这一切,就活生生的发生在尚且十几岁的朱元璋面前。

原本,朱元璋的家里还算是人丁兴旺的,朱五四一共生了四儿两女(朱元璋还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老大朱兴隆结婚最早,并且也有了儿子,二哥朱重六同样也结婚生子,三哥朱重七虽说倒插门当了上门女婿,但也算是有个老婆孩子热炕头。

此外,朱元璋的大姐嫁到了不远处隔壁村的王家,二姐则嫁给了盱眙李贞,并且都有了孩子。

这么一算下来,朱元璋家里连老带小,加上闺女女婿等,一共就有十六七口人,也算是人丁兴旺了。

但随着旱灾、蝗灾以及瘟疫来袭,偌大的一个家,转瞬间七零八落,除了朱元璋的父母、大哥病死之外,朱元璋的二嫂以及二嫂家的孩子,以及三嫂和三嫂家的孩子,全都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

不仅如此,朱元璋的大姐一家,满门死光,二姐也是病死,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保儿逃荒不知所踪。

至于朱元璋的三哥,在老婆孩子没了之后,也是下落不明。

总之,在当时,原本人丁兴旺的一个大家庭,转眼间就仅剩下了朱元璋,以及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还有朱元璋的大嫂和侄子朱文正了。

并且,不久之后,朱元璋的大嫂又带着儿子文正回了娘家,也就是说,朱家就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了。

就这样,朱元璋眼睁睁看着亲人死的死、亡的亡,失踪的失踪,但是他却无能为力。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没太多时间去悲伤,因为父母的遗体还在屋子里放着,古人有云入土为安,当下想办法赶紧把父母安葬了才是最要紧的事。

但说起来容易,具体做起来就极为困难。

为什么呢?前文讲过,朱元璋一家是从外地迁徙到太平乡孤庄村的外来户,而这就意味着他们一家在这里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田地,平常就是靠着给地主刘德家里种田为生。

而没有田地,就意味着没地方挖坟,没地方挖坟,那就无法安葬父母。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随便找一个荒山野岭,刨一个坑把亲人埋了不就完了吗?有必要这么犯难吗?

说这话的人,只能说认知度太低。

古代有句话,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这天地下的土地,都是皇帝家的,而落到各个地方上的话,那每一寸土地,都是有主人的。

哪怕是荒山野岭,照样也不例外。

如果随随便便就能找一个无主之地,那朱元璋的父亲为何非要给地主当佃户,而不是去自己开荒种一块地呢?

就是因为没有一块地是无主的,河道、山沟,犄角旮旯,总之,方圆百里之内,所有的地,都能找到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朱元璋去哪里随便刨一个坑?也许没等他动手,就有人找上门来了。

因此,当务之急,朱元璋必须得有一块地,才能挖坑埋葬父母,但是要说花钱去买,肯定不现实,第一朱家没钱,第二人家出的价,朱元璋也买不起。

思来想去,朱元璋和二哥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去求地主刘德。

之所以想着去求刘德,主要朱元璋觉得,自己的父亲为他中了多年的田地,也算是老相识,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去求求刘德,说不定他会大发慈悲,赏给自己一块地。

但结果,却狠狠打了朱元璋的脸,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他去了之后,还没说几句话,就被刘德连打带骂赶了出来。

所以,求刘德赏赐一块地的想法,算是彻底行不通了。

那么怎么办呢?朱元璋和二哥也没办法,两人只能是守着父母的遗体抱头痛哭,那个凄惨,让周围的邻居看了,无一不心酸无比。

最后,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伸出了援手,帮了朱元璋哥俩一把。

这个人就是刘继祖,朱元璋的同村人,史料记载,他是太平乡孤庄村本地人,其家境虽说一般,但也比朱元璋家里好上不少。

而他在听说朱元璋家里出了这么大变故之后,便和妻子一商量,把家里的一块荒地,送给了朱元璋,好让其安葬父母。

这下,朱元璋算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哥俩对着刘继祖又是叩头又是拜谢,而刘继祖也是纯粹出于好心,因此也没指望朱家的小哥俩对他感恩戴德,一番客套之后,便就此离去。

但刘继祖却不知,他的这个无心善举,为他和他的家族带来了多么大的福荫。

之后,在解决了坟地问题后,朱元璋又犯起了难,为什么呢?这坟地有了不假,但却没钱置办棺材,更别提像样的葬礼了。

最终,哥俩还是在邻居汪大娘的帮助下,好歹给父母的遗体收拾了收拾,又找了几件破衣裳,包裹住父母的遗体,就这样抬到了坟地,准备就此安葬。

而在安葬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极为奇特的事情。

根据《明史稿.太祖本纪》中的记载,当时朱元璋哥俩在将父母的遗体抬到坟地之后,还没开始动手挖坑,突然风雨交加,并且电闪雷鸣,整个天空一瞬间变得犹如黑锅底一般。

这下,把哥俩吓得够呛,两人赶忙躲到一旁的大树下面瑟瑟发抖,过了大约有一顿饭的时间,这狂风暴雨才停。

而两人出来一看,被眼前的情景惊得合不拢嘴。

他们看到什么了呢?原来,由于雨下得太大,导致山坡上的泥土松动,并在雨水的冲刷之下,把一个小土坡都给冲塌了。

而小土坡冲下来的泥土,不偏不倚,刚刚好把朱元璋父母的遗体全部掩盖住,并且上面还露出了一个小土包。

这件事,在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父母所写的《皇陵碑》中,同样也有提到。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浆!”---朱元璋《皇陵碑》

总之,朱元璋的父母,就是这样被草草安葬,不管过程如何,但总算是了却了朱元璋哥俩的一个大心愿。

不过,父母大事已了,摆在朱元璋和二哥眼前的,就是他俩往后的生计问题了。

最终,哥俩一商量,觉得在家里这么下去早晚都得饿死,因此,二哥出门逃荒,至于朱元璋,在邻居汪大娘的帮助下,准备了点香烛、礼物,来到了家里不远处的皇觉寺,自此出家,当了一个小沙弥。

至此,朱元璋走上了另一种的人生,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而当时任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孤苦无依的小沙弥老四朱重八一飞冲天,取代了元朝统治,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历史上恐怕没哪位皇帝的身世有朱元璋那么惨,而在朱元璋登基之时,他的伯父和四个堂兄,父母和三个哥哥都早已不在人世。他本人的亲戚(不算子女)在世一共就还剩七个人,兄妹姐妹们都没了,后辈仅剩一个侄子,一个外甥,马皇后只剩表亲武氏。在朱元璋渡江成为一方小诸侯之后,他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便相继前来投靠,可以推断他的长辈以及同辈兄弟此前便已离世。偌大一个朱家,短短几年时间便只剩下朱元璋和朱文正两个男丁。

追封郡王的小心思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登基当天,就追尊四代先祖为皇帝。其中祖父朱初一庙号熙祖,生父朱五四庙号仁祖。从理论上讲,熙祖的长子长孙以及仁祖的儿子们,都应该追封为亲王。就连老朱的外公陈公、岳父马公都分别被追封为杨王和徐王,那么他的亲兄弟、堂兄弟们的爵位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

伯父朱五一追封为寿春王。四个儿子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分别追封为霍丘王、下蔡王、安丰王和蒙城王。几个堂侄朱铁哥、朱转、朱记、朱臊、朱润分别追封为宝应王、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和英山王。

至于亲兄弟们,追封情况如下:大哥朱重四追封为南昌王,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分别追封为盱眙王和临淮王。侄子朱圣保和朱旺追封为山阳王、昭信王。

当年八月,朱元璋又制定了亲王从享仪。我们要注意老朱在这里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也就是名义上他将伯父、大哥等人算作亲王,但实际上从他们追封的爵位来看,分明就是郡王。这样的安排,自然是大有玄机的。

从享以皇伯考寿春王、皇伯妣寿春王夫人刘氏,皇兄南昌王,皇兄霍丘王、皇嫂霍丘王夫人翟氏,皇兄下蔡王,皇兄安丰王、皇嫂安丰王夫人赵氏,皇兄蒙城王,皇兄盱眙王,皇兄临淮王、皇嫂临淮王夫人刘氏,皇侄宝应王,皇侄六安王,皇侄来安王,皇侄都梁王,皇侄英山王,皇侄山阳王,皇侄昭信王,凡一十九位。春孟月于仁祖庙东庑,夏、秋、冬孟月及岁除于德祖庙东庑,各设牌位西向。《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五》

对于这些已经去世的伯父、兄弟、侄子们,给一个亲王的爵位本来也无所谓。但是大哥南昌王朱重四留下了一个孙子朱守谦,这给朱元璋出了一个难题。假如追封大哥为亲王,朱守谦是不是应该袭封亲王?既然父亲朱五四已经被追尊为了皇帝,朱守谦作为仁祖的长子长孙,难道不是老朱家的嫡系大宗?比朱元璋本人更有资格入继大统呢?

为了避免今后出现皇室内讧的隐患,也为了变相保护朱守谦这位侄孙,朱元璋没有让他继承大哥南昌王的爵位,而是另外册封其为靖江王。老朱一面强调南昌王是靖江王家族的始祖,一面又不让朱守谦继承其祖父的爵位,其中自然大有深意。

今朕既为天子,追念吾兄。以尔守谦,兄之孙也。俾王靖江,以镇广海之域。《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

朱元璋登基后,活着的平辈的一个是他大嫂王氏(南昌王妃,朱兴隆之妻,朱文正之母),一个是他二姐夫李贞。

小辈外甥李文忠,以及两个侄女,即亲侄女福成公主(大哥朱兴隆之女)和堂侄女庆阳公主(亲大伯的孙女,堂兄朱重四的女儿)。

孙辈的朱守谦(大哥朱兴隆之孙,朱文正之子)。

姻亲还有就是马皇后的六表舅武从真,即丰山武氏族人。

大嫂王氏。

大哥朱兴隆之妻,朱文正之母,靖江王朱守谦之祖母。朱元璋起事后,带着朱文正前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以长姐侍之。朱元璋后囚禁侄子朱文正致死后,叔嫂关系变得淡漠。朱元璋称帝后,册封大嫂王氏为南昌王(朱兴隆追封南昌王)妃。

二姐夫李贞。

封二姐夫李贞(二姐朱佛女夫)为驸马都尉,恩亲侯,之后又加封荣禄大夫,右国柱,曹国公,并且可以免上常朝,赞拜不名,赐穿五爪龙袍。(笔者)1378年6月李贞去世,朱元璋辍朝三日,躬身亲奠,葬于盱眙县灵迹乡斗光山之原,出殡之时,朱元璋望哭于西城楼。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并赠李贞“三世皆王爵”,(曾祖李五二,中奉大夫、陇西王;祖父李六二,资善大夫、岐阳王;父亲:李七三,荣禄大夫、陇西王)享年七十六岁。

朱守谦。

洪武三年被封为靖江王(南昌王三世),赐地桂林,藩屏广西,成为明太祖第一批授封子侄里唯一的郡王,也是除了他的儿子之外唯一的藩王,朱守谦赴藩地后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肆为淫虐,国人苦之”。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把他找回京城训斥羁押,七年后复封其爵位,改封地为云南,朱守谦到了云南不仅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骄奢淫欲,杀人掠获,私派使臣。最终被召回南京后安置于凤阳,但依然我行我素,骚扰乡民,朱元璋只好像对他父亲(朱文正)一样被禁锢,洪武二十五年正月,31岁的朱守谦去世,被埋葬在泗州。

桂林靖江王府

此外对于建国后仍然在世的大嫂王氏,史书上记载“上事之甚谨”,就是朱元璋对其非常恭敬。洪武三年九月,老朱册封大嫂为南昌王妃。王氏何时去世,史书未载,但至少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的时候这位南昌王妃依然在世。当年五月,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的王妃谢氏去世。作为洪武朝第一个去世的亲王妃,依然在世的皇帝和皇室长辈该如何服丧呢?最终礼部官员经过一番研究,提出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南昌王妃服大功。所谓“大功”是丧服五服中的第三等级,位于斩衰、齐衰之后,小功、缌麻和之前。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古时一般由长辈为子妇、侄妇等丧所服。晋王妃对于朱元璋和马皇后来说是子妇,对于南昌王妃来说是侄妇,所以礼部的安排非常妥当。

当年十一月靖江王朱守谦之国桂林府,其祖母王氏应该也随同而行。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朱元璋因为侄孙在封国内胡作非为,写信去将其大骂一通,其中提到了王氏,说明这位南昌王妃此时仍然在世。

尔从孙守谦之父文正者,不听朕教累恶不知改。务在寅昏出入同游者,皆是无藉小人。所游处不过强淫人妻女,强取人财物。即目见在尔本宫中金银之类,多系非礼之财。所以令收入宫,使尔常见之,尔祖母必有所谕尔。《太祖皇帝钦录》

侄女福成公主与庆阳公主。

福成公主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重五)的女儿,庆阳公主是朱元璋长房堂哥朱重四的女儿。亲大哥朱兴隆被追封为南昌王(郡王级),堂哥朱重四被追封为蒙城王(郡王级),按等级说郡王的女儿应该是宗室县主,(笔者)但朱元璋依旧按照皇女的标准册封两女为公主,同时授福成公主之夫(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庆阳公主之夫(淮安卫指挥使)黄琛为驸马都尉。洪武四年三月礼部上疏奏请将两位公主将爵为郡主(亲王女儿级别),但朱元璋说:“我就这两个侄女,不忍将她们降级。”只是把她们的俸银降到了公主级别的三分之二(五百两),驸马则只发其本职官俸。

庆阳公主的驸马黄琛官至中都留守,死在了任上,儿子黄铉官至都督佥事。到了建文帝时,降为庆成郡主,靖难之役时期,庆成郡主还被派往北军处和堂弟朱棣议和。永乐二年,庆成郡主去世,朱棣为她素服辍朝一日,派皇子治丧。

李文忠。

朱元璋钦定的开国五大功臣外戚之家,明开国第三功臣。朱元璋二姐朱佛女(李贞)之子,跟随太祖之后骁勇善战,功勋显赫。其父李贞带着李文忠一路逃难,艰难的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随军征战,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其子李景隆(李贞之孙)因靖难之役被褫夺公爵(其女李氏,嫁晋王朱棡次子平阳王朱济熿为郡王妃),李景隆因国戚之家未被论死,革爵抄家,被囚禁于家中一直活到永乐末年。后世降为世袭临淮侯,十世孙临淮侯李弘济在南京降清。

武从真。

朱元璋嫡妻马皇后的六表舅,马皇后生母郑媪的表弟,马皇后自幼就和武家非常亲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封马皇后的父亲马二公为徐王,马皇后的母亲为徐王夫人。但马皇后生身父母,养身父母皆亡,也没有兄弟姐妹,唯剩武氏表亲让她日思夜念。明太祖朱元璋命人遍寻探访,终于找到了马皇后的六表舅武从真。

徐王马二公(朱元璋岳父)的爵位无嗣继承,也无嗣奉祀,洪武二十设祠祭署,明太祖便以武从善的长子武忠为奉祀,武从真的长子武聚为禩丞,并昭告天下封丰山武氏为大明国戚,世受国恩。

朱元璋登基前去世的亲戚

朱元璋称帝后追尊天祖之后为皇帝,三代(伯,兄,侄)的宗亲追封为郡王。

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朱元璋天祖)

朱仲八生子三人

长子朱六二。

次子朱千十。

三子明德祖朱百六(玄皇帝,朱元璋高祖)

明德祖朱百六生子两人。

长子朱四五。

次子明懿祖朱四九(恒皇帝,朱元璋曾祖)

明懿祖朱四九生子四人。

长子明熙祖朱初一(裕皇帝,朱元璋祖父)

朱初二。

朱初五(朱孝)

朱初十。

明熙祖朱初一生子两人。

长子寿春王朱五一(太祖皇伯考)

次子明仁祖朱世珍(朱五四,朱元璋父亲)

寿春王朱五一(太祖皇伯考)生四子。

长子霍丘王朱重一(太祖堂兄,生两子,长子高沙王朱赛哥,次子宝应王朱铁哥)

次子下蔡王朱重二(太祖堂兄,无子)

三子安丰王朱重三(太祖堂兄,生四子,长子六安王朱转儿,次子来安王朱记儿,三子都蒙王朱臊儿,四子英山王朱润儿)

四子蒙城王朱重四(无子)

明仁祖朱五四(淳皇帝)生四子两女。

长子南昌王朱兴隆(朱重五)(太祖皇兄,生子两人,长子山阳王朱圣保,次子大都督朱文正。朱文正生靖江王朱守谦(太祖侄孙,原名朱铁柱,后赐名炜,后赐名守谦),封国桂林。

次子盱眙王朱兴盛(朱重六)(太祖皇兄,生子昭信王朱旺儿)临淮王朱兴祖(朱重七,无子)

太原长公主。

曹国长公主朱佛女(夫陇西王李贞,生子曹国公李文忠)

外祖父陈公。

追封母亲陈二娘(淳皇后)的父亲(朱元璋外祖父陈公为扬王,外祖母为扬王夫人,并在太庙之东立祠祭祀,大学士宋濂题写碑文)

岳父马二公。

追封马皇后的父亲马二公为徐王,马皇后的母亲为徐王夫人。

朱元璋大哥二哥大姐和二姐

大哥朱兴隆封为南昌王

朱元璋家里当时是非常贫穷的,从小就是给地主家放牛,他的哥哥也好不到哪里去,和父母是为地主打工,好的时候还可以吃饱饭,到年景不好的时候不仅还要为地主种地,甚至连自己的饭都没得。

当年元朝末年一场饥荒蔓延着全国朝廷腐败无能,在这样的条件下,父母和大哥就这样饿死了,朱元璋也被迫当了和尚,甚至当乞丐来乞讨。

洪武三年四月七日(1370年),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终于想起了自己的大哥,还有自己的一家人,于是就开始进行了分封。

明仁祖朱世珍,娶陈氏,生四子:长子南昌王朱兴隆,本名朱重五;次子盱眙王朱兴盛,本名朱重六;第三子临淮王朱兴祖,本名朱重七;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后改朱兴宗;朱世珍还生有二女: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李文忠之母)。

说起朱兴隆他有一个儿子叫做朱文正,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军,为朱元璋打下了江山,但是因为朱元璋封封的时候,朱文正感到不公平进行了造反,最后是失败了,朱元璋没有杀死他,反而是把他软禁了起来。

朱文正里有一个儿子叫做朱守谦,朱元璋封他为靖江王,这还是看在大哥的份上,给了他子孙一个郡王当,明史记载:“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洪武九年定“靖江王,每年米二万石,钞万贯,余物半亲王”。

朱兴隆的子孙享受还是非常不错的,不是朱元璋这一脉,但是也是一个郡王,能够享受很好的待遇,要是朱兴隆当时还活着的话,待遇可能会更好。

二哥为盱眙王

朱元璋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朱兴盛早逝的儿子朱旺为昭信王。这是朱元璋最倒霉的一个哥哥,当年兄弟俩感情非常的好,没想到哥哥连儿子都没有,可以说是彻底断了子嗣,朱元璋在心里也是非常难过。三哥朱兴祖为临淮王

朱元璋的这一个哥哥,当年和周元章埋葬了父母之后,两个人就分开了,但是这一面却是兄弟俩最后一面在那个乱世之中,只有朱元璋苟活了下来。

朱元璋后来当上皇帝也是没有忘记这个哥哥,封他为临淮王,可惜的是这个哥哥也没有子嗣,只有他大哥朱兴隆有一脉保存了下来。

朱元璋兄弟姐妹六个(我皇考、皇妣,生我兄姊及朕六人),大哥朱兴隆,二哥朱兴盛,三哥朱兴祖,大姐姓名不详,二姐朱佛女。朱元璋本名朱兴宗,在兄弟姐妹们中最小。

至正四年,也就是朱元璋16岁那年,淮北发生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又伴随瘟疫大流行。在那场罕见的天灾摧残下,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大哥朱兴隆相继饿死。

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没钱,买不起棺材,连下葬的墓地都没有。亏得邻居刘继祖发善心,将自家的地划出一块,送给朱家做墓地,哥俩才用破衣服将亲人们包一下,草草下葬。安葬完亲人,朱元璋和二哥、大嫂、侄子各自分散讨生活,他去了皇觉寺落发为僧。

从这段记载看,在至正四年前,他三哥朱兴祖很可能已经去世了,没有子嗣。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的当年,追封朱兴祖为临淮王,入家庙。

二哥朱兴盛跟朱兴祖,都出生在五河县(蚌埠地区),有一子朱旺。但史书并未记载朱兴盛与朱旺的生平,推测朱旺应该是早夭,朱兴盛死于朱元璋从军前,因而他这一脉也断绝了。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朱兴盛为盱眙王,朱旺为昭信王,入家庙。

按照古人的常规操作,朱元璋儿子多,他应该选择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二哥和三哥,以延续他们的家族脉系。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任由两个哥哥绝嗣了。

大哥朱兴隆出生在盱眙:“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

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是盱眙人,朱世珍应该是迁居到盱眙后,娶了陈氏。在盱眙生下两个女儿和长子后,全家搬到五河,在那里生下朱兴盛和朱兴祖,又流浪到凤阳,在那里生下朱元璋。

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混出点名气的时候,大嫂领着侄子朱文正,一路找寻过来,投靠在他的门下。朱元璋很高兴,朱文正是哥哥们仅剩的骨血,那时候他的长子朱标也还没出生。也就是说,朱文正来到朱元璋身边时,老朱家就朱文正一根独苗。

所以,朱元璋将这位仅比他小八岁的侄子,当亲儿子对待。朱文正也很争气,打仗非常勇猛,为朱元璋攻克南京立下大功。

在与陈友谅的作战中,朱文正再次立下大功。不料,正因为这些“天大”的功劳,却成了叔侄嫌隙的开始。原来,战后朱元璋对常遇春等人大肆封赏,唯独“忘记”了朱文正,引起了朱文正的不满,以至于“失常度”,屡屡纵兵劫掠。

不久,朱元璋接到按察御史李饮冰的密奏:朱文正存在叛逃陈友谅的可能!老朱大吃一惊,对侄子的心理变化他是知道的,可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于是老朱不敢怠慢,亲自乘船赶到前线,将朱文正带回南京拘押。

经调查后,老朱发现侄子确实做了违法的事,震怒之下就准备处死朱文正。亏得马皇后出面劝阻:这孩子就是个倔驴,管不住自己,其实心眼不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还是饶他一命吧。就这样,朱文正被叔叔囚禁于安徽桐城,没多久就郁郁而终。

朱文正死后,留下一个幼子朱守谦,老朱怕孩子受惊吓,安慰他说,铁柱(朱守谦小名)啊,你别害怕,你爹是你爹,你是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老朱家好孩子:

“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

等到朱元璋称帝,他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后改靖江王)。朱文正因为犯罪,且已经不在世了,不可能继承爵位了,于是老朱下旨,由朱守谦继承爷爷朱兴隆的靖江王。

恐怕连朱元璋都没想到,他这个决定创造了一项历史记录。靖江王一系,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居然一直生存到顺治七年(1650年),比大明王朝的寿数还要长!

二姐朱佛女:孝亲公主(后改为陇西公主)

顺便再介绍一下朱元璋的两个姐姐。大姐出生年月不详,二姐比朱元璋大了13岁,姐俩都嫁到了母亲的家乡盱眙。

不过,朱元璋对两个姐姐的待遇差别很大,他登基后,立刻追封已经去世的二姐朱佛女为孝亲公主(后改为陇西公主),姐夫李贞为驸马都尉、恩亲侯,两年后又封他为曹国公。

李贞一直活到洪武十一年,享尽荣华富贵。朱元璋对二姐夫可谓关怀体贴,在皇城内赐给他一套房子,以方便可以经常看到他。用李贞自己的话来说,他“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

李贞的儿子李文忠,一直被朱元璋当作义子收养,还赐姓朱。当然,李文忠也很争气,他为舅舅浴血沙场,屡立战功。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被朱元璋追谥“岐阳王”,配享太庙。那位“帮”惠帝朱允炆弄丢了江山的李景隆,就是李文忠的儿子。

大姐:太原长公主

相对于二姐,朱元璋对大姐则“刻薄”了点。直到洪武三年,李文忠回乡祭奠,在家乡找到大姨和大大姨夫破烂不堪的灵柩后,朱元璋才下旨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

后人说,朱元璋之所以厚此薄彼,是因为二姐一家,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总是接济他们,而大姐对他们不闻不问。甚至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有一次遭到追捕,跑到大姐家避难,竟然被拒之门外。朱元璋因此心怀怨恨,如果不是李文忠奏请,他可能就当没这个姐姐了。

其实这个猜测不可靠。按朱元璋的说法,“期未久,与夫相继而亡”,意思大姐嫁给王七一没多长时间,夫妇二人都去世了,而且没留下一儿半女。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是至正十二年,就在前一年,二姐朱佛女去世。二姐去世时36岁,大姐至少比她大一岁,到这一年,大姐与王七一至少已经成婚十七八年了吧?

“期未久”就是说大姐与大姐夫结婚没多久,这就表明,夫妇二人早在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前十多年就去世了,不可能有朱元璋逃避追捕,大姐不接纳的事发生。

那么,朱元璋为何没有第一时间追封大姐呢?我觉得,应该是大姐岁数比朱元璋大很多,朱元璋很可能这辈子就没见过大姐,感情相对淡漠。加上大姐家很穷,也帮不上他们家,所以联系很少。更有甚者,朱元璋出生时,大姐已经不在世了。

从李文忠回乡祭祀的描述,也验证了这个推测,王七一夫妇俩跟朱元璋一样穷,穷到四处流浪,亲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若不是李文忠找寻,甚至没人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朱元璋在不知道大姐家庭现状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贸然封赏?所以,他不是不封,而是需要找到大姐一家人才能有结论。

总的来说,老朱对家人还是相当不错,唯一让人疑惑不解的就是他没给两位哥哥续上后嗣。

总结:

历史上朱元璋并没有一个兄长,还能在大明建国之后依然称他为“重八”。作为史上最重亲情的皇帝之一,老朱对几位过世的兄长都给予了极高的身后哀荣。但在追崇逝者的同时,考虑到现实利益,老朱只给了大哥一脉的独苗朱守谦一个郡王的爵位。靖江王虽然在明初的时候各项待遇都比亲王差不了多少,毕竟还是有所区别。到了后期由于朱守谦本人不成器,靖江王的待遇更是一落千丈,最终比正枝郡王要抵上一等。

说了这么多,朱元璋对自己的哥哥姐姐还是很不错的,就算哥哥姐姐后代里面有人造反了,可是对于朱元璋来讲,出生于贫困的家庭之中,血脉的亲情关系对他而言是更加重要的。

虽然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在历史上他杀了很多功臣,做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是对于亲人他是用尽了能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对于子孙也是一样。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得国最正者,汉朝,明朝

    关于得国正不正这件事,历来统治者都非常在乎。明朝一直以来都强调自己得国最正,从刚开始的把自己和汉朝相提并论,“得国最正,惟汉高祖与明太祖”,到逐渐演变为“历来得国最正者,惟我朝太祖”。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以下,又都言之凿凿的说我大清朝才是得国最正的,你们

  • 最后的大宋:三位“宋少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少帝,宋朝末代皇帝,宋朝皇帝

    “宋少帝”赵昺(1272年-1279年)是宋度宗赵禥第三子,他与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昰合称“宋末三帝”。赵昺只活了8岁,只当了313天皇帝,也是赵宋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金国已经不存在了。在被蒙古元兵与南宋联手、实行南北夹击战略后,不

  • 朱元璋的自卑心理:性格扭曲心理变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朱元璋自卑心理,自卑,明朝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帝王。有人说他是贤君、豪杰、聪颖、节俭、亲民、勤政、严惩贪官、法不避亲;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专制、残虐、阴险、惨刻、多疑、喜怒无常、恐怖统治……同是开国皇帝,刘邦、刘秀、司马炎、李世民、赵匡胤等相对来说宽容大度,能善待功勋。然而他中

  • 明朝开国朱元璋封的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及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明朝,朱元璋杀功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这在《明太祖实录卷之五十八》中有着最初原始的记载。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1370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一),大封功臣。上御奉天殿,皇太子、诸王侍,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阶左右。上召诸将臣,谕之曰:“汝等其听朕命,朕今

  • 朱元璋给三十四位功臣免死铁券,却成了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免死铁券,丹书铁券

    免死铁券,又称免死金牌,在文艺作品中,这可是件“威力巨大”的东西,家里有此物者即使犯了死罪,也可凭此免去一死,就连皇帝也无可奈何。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紫砂记”中,恶霸班得五仗着家里有皇太极赐下的免死金牌而横行霸道、鱼肉乡邻,康熙想要杀他也没有办法,

  • 朱元璋:自卑的人最喜欢虚张声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自卑,朱元璋,自卑

    虚张声势是动物们的生存之道。人类也是如此,并且,越自卑的人,越喜欢虚张声势。出生卑微或某些方面能力有欠缺的人,一旦走上大位,就难免产生疑心和自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代君王无不如此,汉高祖刘邦成就大业,杀韩信,宋徽宗,一条白绫赐死岳飞,但明太祖朱元璋嗜杀成性,不仅仅是要除掉那些功高震主

  • 万历年间矿税民怨沸腾 是苛政还是续命强心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万历矿税,万历皇帝,明神宗,矿税

    “矿税”为何民怨沸腾?他能让大明续命?所谓“矿税”是明王朝的针对一些种类的有色金属所征收的特别税,他早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存在了。最早发明矿税的是正德皇帝。明朝实行的封贡制度造成了明朝金银大量外流,因此明朝从朱棣时期开始就在大力开矿。这些开矿行为由于明朝官

  • 宦官专权从来都是忌讳,为何陈矩赢得百官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陈矩,宦官专权,宦官,太监

    “身体的残缺,让宦官们的心理变得幽暗阴郁,于是,他们见不得太阳和阔大。”太监是中国封建帝制几千年来的特殊产物,他们就像是帝制的“藤蔓”,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太监特殊的“人生经历”,身体的残缺造就了大部分太监的心理也变得

  • 文革破四旧,故宫博物院是如何度过十年文革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故宫,故宫博物院,文革,文化大革命,文革破四旧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半,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是国之瑰宝,但又是封建皇宫,在许多反对封建的革命者头

  • 刘伯温看到朱元璋的睡姿,欣然跟随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伯温,朱元璋,明朝

    中国人对于古代的智者是非常崇拜的,比如诸葛亮,虽然只是辅佐刘备建立并不算强大的割据政权,也被推上了神坛。又比如刘伯温,在民间的传说比诸葛亮只多不少,被视为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其实,大明的地盘比蜀国大得多,但刘伯温的功劳和地位远比不上诸葛亮,按照明朝初年论功行赏的爵位来说,刘伯温在功臣中的排序甚至在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