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号带“大”的政权魔咒:要么短命要么偏安一隅

国号带“大”的政权魔咒:要么短命要么偏安一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643 更新时间:2023/12/24 13:26:54

几千年来,中国人凡事讲究名正言顺。《论语子路篇》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名”这个东西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包含了太多内涵,所以大家都十分的重视。

现代人讲到中国历史上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喜欢加个“大”字:大秦、大汉、大唐、大宋,乃至大辽、大金等等。现在大家习惯了这种叫法,似乎觉得理所当然。但在当时,众多王朝的官方称谓都并没有前面这个“大”字,秦楚汉魏汉吴晋魏齐周宋齐梁陈隋唐宋国号都无“大”,虽然大唐、大宋等说法也见诸史料,但那都是别国对它们的尊称,而非正式的国号。也就是说,要说正式的国号,只有秦、汉、唐、宋这些。就好比如今我们是中国,大中国是一种夸赞,而不会用于正式场合。

这个情况持续到元朝,从元朝起,国号变得不谦虚起来,正式国号由一个字变成了两个字,也就是“大元”。

中国最后三朝大一统王朝自称“大”:“大元”,“大明”,“大清”。当然还有割据政权大金,大夏等一堆割据政权,只是没人认账。

古代政权的国号

和人一样,历代王朝政权的建立,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政权取个名字,也就是国号。

但是取名字,可不是那么随意的。因为凡事都必须有合法性和正当性,特别是像立国这种翻天覆地的大事。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名字,大家对他的认同感就会降低。翻开中国历史,有多少人为了这个“名”,不知道做了多少事,希望自己名正言顺。

比如自秦以来的传国玉玺被人争得头破血流。可到头来,很多人依然逃不了“来路不正”这个诅咒。

取国号有什么依据呢?无非就是四种。

首先就是政权的开创者原来就在旧政权有官职和封地。

比如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就是原来北周的隋国公,封在隋地。然后就是李唐王朝的开国之君唐高祖李渊,原来就是隋朝的唐国公,封地在唐地。

然后是政权开创者的创业之地。

汉朝的开国君主汉高祖刘邦,就是封为汉王,因为封地在汉中之地,之后就建立了汉朝。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就是在宋州(今天的河南商丘)。

其次就是统治者在认同的文化思想中找到合适的名字。

比如元朝和清朝。

元朝的国号大元,根据《元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取意中国的《周易》中的“大哉乾元”的意思。而清朝的国号大清,其在满文中的借词“代清”,取意至高无上之国的意思。

元朝版图

最后还有一种,就是集齐以上三种元素,之后再加上一个“大”字,这样就成了一个新的国号

。比如辽国人建立的政权国号就是大契丹,后来又改成大辽国。

其实最奇怪也最右玄机的就是第四种,那些喜欢在用“大X”做国号的政权,也有很多出奇一致的地方。

何为“大”

“大”字,最早的象形文字里,就有记述。就是一个人伸开了双臂和双手,还伸开了双脚。这里的意思就是这天地之间,除了天地之后人最大。

然后就是在古代文字里,大字通“太”,取意尊贵和重要的意思。

当然我们在古代文献中,见到很多记载,都有什么大唐、大汉、和、大宋、大明等等称呼,这些其实都是当时身处在这个王朝里的人,对自己的王朝的一种吹捧和奉承,当然你还别说,其实反而增加了我们的民族自信。

到目前为止,我国有正式的史书二十四部,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朝代,而这些史书被合称为二十四史。

这些史书中,明确自己的国号中有“大”字的王朝只有两个,元朝和清朝。除此之外,其他的国号都平平常常,但是这些政权王朝大部分都是全国性的政权。

但是史书中有记载那些在国号中带有大字的政权,都像有一股魔咒套在他们的身上。什么魔咒?

那就是他们要么是寿命很短,要么就是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

难道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名字取太大镇不住?还是说真有一种魔咒无法打破?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阴阳谶为之说只是一种迷信,肯定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作为现代的人怎么会这么想?

闪亮登场的“大”字国号政权

现存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有26个国号以“大”开头的政权。元朝和清朝除外,那到底还有哪些?

首先就是历代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喜欢用这样的国号。

比如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公元880年,黄巢带领的起义军攻破长安,屠杀李唐宗室,灭亡了唐朝。同时建立了政权,其国号为大齐

元末农民起义,群雄并起,大家都各自称帝,建立自己的政权。比如张士诚的政权国号为大周明玉珍在蜀地称帝,国号为大夏

还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他在西安称帝,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顺

甚至是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在为自己造势的时候,都使用过“大楚”这样的口号。

众所周知,这些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都是在短时间内,因为各种原因迅速灭亡。因此基本上没有得到后世的承认。

然后就是在乱世割据的政权中,很多人也喜欢用这样的国号。

比如在五胡乱华时期,这样的例子就很多。比如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四川地区的成都王李雄建立了政权,国号大成,史称“成汉”。苻坚在公元351年称帝,建立前秦,国号为大秦。除此之外,还有比如吕光建立的大凉

唐朝灭亡之后,五代中五个朝代的国号都冠以大字。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被彻底剿灭之后,梁王朱温在开封府称帝,建立后梁,国号大梁。当时天下还有一个燕人建立的大燕和蜀人建立的大汉(史称“天汉”),以及广东人建立的大越

后梁灭亡之后,后唐建立,其国号为大唐。这时候朝中有福建人延均建立的大闽政权。之后又有人见人延政称帝建立大殷

北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人建立的契丹,统和元年改其国号为大契丹,之后在公元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改国号为大辽

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金人完颜部落建立了金国,国号为大金。就在金国攻打辽国的时候,辽国的箫干自立为帝,国号为大奚。

说起来你不信,在公元1052年(北宋皇祐四年),南方的交趾入侵宋朝边境,一名叫侬智高的壮族人奋起抵抗,因为北宋皇帝的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占领邕州(今天的南宁)之后,自立为帝,国号为大南国

而且他们甚至带兵进攻广州,最后是被北宋难得的帝国名将狄青打败,后被灭族。

北宋灭亡之后,也就是靖康之耻之时,金人立张邦昌为帝,国号为大楚(张邦昌无愧于开封百姓更没对不起赵宋怎么就成卖国贼了?),后世称为“伪楚”。之后还立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后世称为“伪齐”。夹在北宋和南宋之间还有两个政权:伪楚和伪齐

金国末年,金国的宣抚使富鲜万奴在辽东称帝,国号为大真

你看看以上的政权,其实大部分都是属于地方割据政权,抑或是虽然有中央政权之名,但是无法统一全国的实名,属于名不副实的政权。

“大”字的良苦用心

其实这样做法用心可以理解的是农民起义战争。

因为给自己的政权取这样的国号,其良苦用心就是希望有一个尊贵的名字,让大家更容易接受。也是给自己找一个可以让人理所应当接受甚至参与进来的正当理由。

那些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战争,农民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日子很难过,为了生存万不得已才拉起起义的大旗。

可是面对自己的对手,那个早已取得合法性的政权,起来反对它甚至推翻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一个正当合法的理由。比如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

这个国号怎么来的?取自于《易经》的“天之所助者顺”。

至于那些地方割据政权就更是如此。他们大多都是因为中央王权统治瓦解,无法对地方进行有力控制,因此才对地方拥有军事力量的人起了割据之心。

他们也想着自己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顾。

另外也有个人的雄图伟业梦,因为他们的眼光和战略早已冲出自己地盘,面向全国。

他们只想用这样的国号,来证明自己的受命于天,成为天命之子。

比如五胡乱华时代的前秦皇帝苻坚,他的国号大秦。但是他曾经一统北方,然后想统一全国,于是领军南征消灭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惨败,之后一直败退到了中国西北方。

对于这样的人物,我们还是报以强烈的同情和赞赏。

但是更多的人,哪有什么雄图伟业,无非是自己的无耻皇帝梦和权力梦。

比如李雄的成汉、契丹人的大辽国、金人的大金国。

越是这样的想法,越容易让人感觉到可笑和滑稽。为什么?因为正统性这个词还真不是什么响亮的国号能获得的。

正统王朝的合法性来源

纵观中国的历史,一个新的政权的合法性来源,有以下几个。

其一就是顺位继承。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儒家思想推崇的禅让制。比如魏国取代汉朝,西晋取代魏国,隋朝取代北周等等。正史记载他们的皇位都是前朝皇帝下旨禅让获得的。

他们虽然实际上都是拥有强大的力量,然后通过采取强硬的手段来获得政权。但这表面的合法性就足以让大多数人接受。

其二就是直接武力推翻前朝,并且终结乱世,实现华夏的大一统。这里典型的例子比如像汉朝、唐朝、明朝。他们都是在自己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治才能,推翻前朝的统治,并且在乱世中消灭所有的对手,完成天下的统一,这是一个艰苦的创业过程。

一个国号就能获得正统性,只怕是痴人说梦。

综上所述,虽说儒家先贤提出了“名正言顺”的思想,也得到后世大众的认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认可这样的思想传统。但是国号只是一个代称而已,那种简单以为取号称帝就能成就一个王朝?要想成为真正合法合理的政权,它必须是民心所向,能为百姓谋福利。否则这样的政权即使再强大,人民都会奋起反抗,起来推翻他们,把他们彻底埋葬。所以不要太执着一个名字,我们要看的是一个“名”之下的真实存在。

更多文章

  • 蒙古历史演变:从匈奴时期到满清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蒙古历史演变,蒙古历史,蒙古

    匈奴时期早期的亚洲大陆腹地的蒙古地区有三大以游牧为生的部落:月氏、匈奴、东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建立了蒙古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匈奴成为强大的游牧部落,并与中国的秦朝、汉朝长期对立。然而,强大的游牧帝国并没有长久。经过激烈的内部纷争和外来的军事打击后逐步走向衰落,虽然在东汉初期由于中国内战

  • 朱元璋那比喝着黄连水同时还啃苦瓜的极苦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六九,朱五四,朱元璋,朱元璋兄弟姐妹

    明朝建立以后,在家中排行第四的朱元璋,会如何对待他的哥哥们?在电视剧《洪武大案》中,明洪武年间,李立群主演的朱元璋不顾堂兄朱六九昔年的救命之恩,执意将其贪赃枉法的儿子:定远县知县朱桓处死。“韦蝠王”刘长生所饰演的朱六九,在剧中被朱元璋称为六哥,在入宫的时候坐在老朱龙床上都没有

  • 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得国最正者,汉朝,明朝

    关于得国正不正这件事,历来统治者都非常在乎。明朝一直以来都强调自己得国最正,从刚开始的把自己和汉朝相提并论,“得国最正,惟汉高祖与明太祖”,到逐渐演变为“历来得国最正者,惟我朝太祖”。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以下,又都言之凿凿的说我大清朝才是得国最正的,你们

  • 最后的大宋:三位“宋少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少帝,宋朝末代皇帝,宋朝皇帝

    “宋少帝”赵昺(1272年-1279年)是宋度宗赵禥第三子,他与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昰合称“宋末三帝”。赵昺只活了8岁,只当了313天皇帝,也是赵宋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金国已经不存在了。在被蒙古元兵与南宋联手、实行南北夹击战略后,不

  • 朱元璋的自卑心理:性格扭曲心理变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朱元璋自卑心理,自卑,明朝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帝王。有人说他是贤君、豪杰、聪颖、节俭、亲民、勤政、严惩贪官、法不避亲;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专制、残虐、阴险、惨刻、多疑、喜怒无常、恐怖统治……同是开国皇帝,刘邦、刘秀、司马炎、李世民、赵匡胤等相对来说宽容大度,能善待功勋。然而他中

  • 明朝开国朱元璋封的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及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明朝,朱元璋杀功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这在《明太祖实录卷之五十八》中有着最初原始的记载。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1370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一),大封功臣。上御奉天殿,皇太子、诸王侍,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率文武百官列于丹阶左右。上召诸将臣,谕之曰:“汝等其听朕命,朕今

  • 朱元璋给三十四位功臣免死铁券,却成了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免死铁券,丹书铁券

    免死铁券,又称免死金牌,在文艺作品中,这可是件“威力巨大”的东西,家里有此物者即使犯了死罪,也可凭此免去一死,就连皇帝也无可奈何。例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紫砂记”中,恶霸班得五仗着家里有皇太极赐下的免死金牌而横行霸道、鱼肉乡邻,康熙想要杀他也没有办法,

  • 朱元璋:自卑的人最喜欢虚张声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自卑,朱元璋,自卑

    虚张声势是动物们的生存之道。人类也是如此,并且,越自卑的人,越喜欢虚张声势。出生卑微或某些方面能力有欠缺的人,一旦走上大位,就难免产生疑心和自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代君王无不如此,汉高祖刘邦成就大业,杀韩信,宋徽宗,一条白绫赐死岳飞,但明太祖朱元璋嗜杀成性,不仅仅是要除掉那些功高震主

  • 万历年间矿税民怨沸腾 是苛政还是续命强心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万历矿税,万历皇帝,明神宗,矿税

    “矿税”为何民怨沸腾?他能让大明续命?所谓“矿税”是明王朝的针对一些种类的有色金属所征收的特别税,他早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存在了。最早发明矿税的是正德皇帝。明朝实行的封贡制度造成了明朝金银大量外流,因此明朝从朱棣时期开始就在大力开矿。这些开矿行为由于明朝官

  • 宦官专权从来都是忌讳,为何陈矩赢得百官尊敬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陈矩,宦官专权,宦官,太监

    “身体的残缺,让宦官们的心理变得幽暗阴郁,于是,他们见不得太阳和阔大。”太监是中国封建帝制几千年来的特殊产物,他们就像是帝制的“藤蔓”,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太监特殊的“人生经历”,身体的残缺造就了大部分太监的心理也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