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隋朝年间,武士彟经商致富,后成为鹰扬府队正。大业十三年(617年),他资助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授大将军府铠曹参军,然后随李世民军平定长安。唐朝建立后,名列“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李世民即位后,历任豫州、利州和荆州都督,任内治民有方,得到李世民嘉奖。贞观九年(635年),得知太上皇李渊驾崩,悲痛成疾,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李世民赐谥号为定。
武士彟死了之后,武氏母女被哥哥武元庆、武元爽赶走,于是12岁的武则天和母亲一起从荆州搬到长安。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做了十二年才人但是未受宠幸。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开始建立了感情。唐太宗去世后,武氏和其他未生育的嫔妃进入感业寺为尼。一次机会李治来祭奠先皇的时候两人藕断丝连的感情又重回了,正好此时无子的王皇后想让武则天回宫,唐高宗封昭仪,借她的手除掉情敌萧贵妃。果然,后来武氏怀上了孩子,也顺其自然的进了宫得到李治的宠爱。也许就是在这一段争宠耍心机的时期,在武则天心里播下了一个称帝的种子。
等到萧淑妃已经没有威胁的时候,武则天想着除掉王皇后。此时她生下了安定思公主,狠心的她竟然将自己生的公主生生掐死,然后再嫁祸给皇后。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李治有了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打算。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选拔人材,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通往皇帝之路武则天到底杀了多少人?),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武则天走上皇帝的这条道路上沾满了鲜血,杀了很多人,单是至亲,武则天前后共杀死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四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亲外甥女。为了争宠争权,实现她的皇帝梦,不惜杀害自己的亲人,可见这人阴毒至极矣。
嗜血的皇冠:武则天通往皇位之路,到底杀了多少人?
连她的亲生骨肉都难逃毒手。
武则天给后世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开创贞观遗风,为中国绝无仅有的“一代女皇”。事实上,武则天没有后世惯性思维中那么厉害和伟大,就因为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后世把武则天过分夸大。
武则天在对内文治方面确实有一点建树,但她重用酷吏这点一直备受争议。另外,武则天在对外武功方面确实失败,几乎把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扩张的西北一带的领土全部丢掉,所以真实的武则天没有后世想象中那么了不起,甚至根本不配称一代女皇只是唯一的女皇。
不可否认,权力斗争会让人丧失理智和人性,武则天是通过权力斗争,最终登上皇帝宝座,她的夺权之路就是通过杀人来铺平的,就连她自己的亲生骨肉都难逃她自己的毒手,已经可以用灭绝人性来形容。
性格凶狠残忍的武则天为了做皇帝,到底杀了哪些人?
武则天从感业寺被唐高宗接回皇宫之后,开始和唐高宗的王皇后、萧淑妃争宠,虽然后来王皇后和萧淑妃联手对付武则天,但武则天的心计和手段是两人远远都比不上的,唐高宗在武则天的魅惑下,逐渐疏远王皇后和萧淑妃。
后来武则天生下了长女安定思公主,无儿无女的王皇后过来探望。等到王皇后离开之后,武则天心生一计,趁着无人,亲手把安定思公主弄死了,然后陷害王皇后杀害了安定思公主。唐高宗得知后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就废掉了王皇后,武则天趁机把萧淑妃也牵扯进来,导致萧淑妃也被废。
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掉后打入冷宫软禁,软禁期间被武则天砍掉手脚,泡在酒缸里折磨致死。
萧淑妃死后,她所生的儿子李素节(唐高宗第四子)、李上金(唐高宗第三子,妃嫔所生)、原太子李忠(唐高宗长子,妃嫔所生)等唐高宗的亲儿子,全部被武则天设计杀死。
唐高宗要改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包括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反对,武则天设计陷害长孙无忌等人,导致长孙无忌等多位大臣或被杀、或自杀。
唐高宗和武则天所生的长子叫李弘(唐高宗第五子),因唐高宗在位后期身体欠佳,作为皇太子的李弘代理国事,武则天趁机把持朝政,引起李弘的不满,他多次阻止武则天参政。武则天为了铲除自己夺权的障碍,找人毒死了李弘。
随后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李贤(唐高宗第六子)做皇太子,他几乎重蹈李弘的覆辙,都是不满武则天,被武则天杀害。
武则天称帝前夕,唐太宗第八子李贞起兵讨伐武则天,却被武则天派兵击败,被迫自杀,武则天把他枭首示众,并趁机把其他反对她的唐朝皇室宗亲一网打尽,这些唐朝皇室宗亲被杀的被杀,自杀的自杀。
至此,武则天扫除了称帝路上的所有障碍,正式在公元690年登基称帝,但武则天称帝之后,并没有停止杀戮,仍以各种原因杀掉了多位文臣武将。
武则天所杀的人,包括自己的亲生女儿安定思公主、亲生儿子李弘、李贤;后妃有王皇后和萧淑妃,可能还有其他妃嫔;大臣有长孙无忌等数十人;唐朝皇室宗亲有皇子李忠、李上金、李素节、藩王李贞等数十人,加起来不下上百人,而且还有这些被杀的人受株连的亲属没有算进去。
阻碍武则天做皇帝的人,一律杀杀杀!
武则天为了做皇帝,到底杀了哪些人?
武则天自14岁入宫成为太宗的才人,到成为高宗的皇后、唐朝的皇太后,再到废唐建周,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中间走过53年的历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宫廷生活中,为生存、为权势,漫长而残酷的斗争终于将武则天变为残酷无情、冷血嗜杀的狠角色,其通往皇权宝座之路,洒满了失败者或无辜者的鲜血,她头上的那顶皇冠真可谓是“嗜血的皇冠”。
武则天为夺权及稳固位子杀了很多人,其具体数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林语堂先生所著《武则天正传》统计,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93人(不包括死者亲朋),其中死在她手里面的亲人共23人、李唐宗室共34人、朝廷大臣共36人(不包括党羽)。今天我们就按照情敌、政敌、亲人的分类,来简单看一看武则是如何铲除“绊脚石”的。
首先,对情敌。武则天皇权之路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是如何爬上皇后之位,为此她很自然的便和王皇后及萧淑妃产生了矛盾。王皇后出身名门,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朝廷重臣拥戴、保护的对象;萧淑妃出身齐梁皇室,加之紫色妖媚,极度受宠。无论哪一个,对刚刚进入高宗后宫的武则天来讲,都像是难以翻越的“山”。
王皇后与萧淑妃成为第一批受害者
为此,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机关算尽,用尽各种阴损毒辣的手段终于搞掂了两位情敌,不仅让她们废居冷宫,还将两人的手脚斩断,放入酒缸中,美其名曰“醉骨”,比当年吕后施之于戚夫人身上的“人彘”还要惨毒!没多久,王、萧二人备受折磨而死,死后武则天还觉得不解气,于是发挥改恶名的特长,把两人的姓分别改为“蟒”和“枭”,意为蟒蛇和猫头鹰。妇人心肠之阴毒,何至于斯?
其次,对政敌。武则天夺权之路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其中反对声最强烈的莫过于李唐宗室。为此,武则天的对策很简单,就是一个字:杀!武则天当政时期,高祖、太宗的后代几乎被杀光,很惨很恐怖。不仅如此,武则天在杀掉这批王爷、王子后,还给他们都改了丑恶的姓氏,比如越王李贞、李冲父子,死后被削籍,改姓为“虺”。“虺”是一种长相丑陋的龙,也有的说是蜥蜴,总之是很难听。
即使贵为皇帝亲舅,长孙无忌依然遇害
对武则天来讲,朝廷重臣同样也是其必须铲除的“劲敌”,其手段跟对待皇室一样,也是简单一个字:杀!从登上后位,到登上帝位,武则天对李唐重臣宿将的铲除便一直没有停歇过,死难者中极有名气者不仅包括高宗的亲舅舅、托孤重臣长孙无忌,还有一大批声震海内的贤臣名将:宰相褚遂良、韩瑗、来济、柳奭、裴炎……;名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总之敢于挡路者,一概处死。
第三,对亲人。只要是反对她的人,武则天都无差别的秉持“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原则,真正的做到了六亲不认、冷酷绝情。比如她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武元庆,还有两位堂兄武惟良、武怀运,虽然靠老妹的关系当上大官,但却经常不甩老妹的面子,结果都遭到杀害。其中,武元爽、武元庆哥俩被流放到安南而死,武惟良、武怀运被杀,死后都改“武”姓为“蝮”,意思是蝮蛇,可见武则天对他们怨恨之深。
武则天子女中,只有太平公主相对安全
甚至是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但凡武则天认为他们碍眼,或者觉得可以作为夺权的工具,她都会毫不顾惜的去摧毁或利用。武则天一共生有四子两女,其中长子李弘、次子李贤都因为做过太子,被武则天是为自己皇权之路的竞争者,前者被毒杀,后者被逼令自杀。剩下的俩儿子李显、李旦都做过皇帝,结果前者被废黜流放,后者被迫“禅位”幽居,几次三番都面临被杀的境遇。
两个女儿中,长女安定公主尚在襁褓之中便被武则天掐死,以此嫁祸王皇后,以此使高宗对皇后恨之入骨。幼女太平公主虽然最受恩宠,但在母亲执政期间活得也是战战兢兢,经常要靠取巧讨好来消除威胁。对待自己的亲骨肉都如此狠毒,他人的境遇可想而知。
武则天杀人名录
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人们)。
其中武则天的亲人就有二十二人,可谓皇家自古无父子,权利永远大于亲情。来看看她到底杀了哪些有据可考的近亲。
经过武则天残酷的屠戮,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子嗣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到武则天称帝时李唐宗室已经没有能力再反抗了。
1、文明元年(684年),故太子李贤被逼迫自杀。调露二年(680年),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校检李贤居所。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贤,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
2、垂拱二年(686年)杀安南王李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李颖,唐高祖李渊之孙,密王李元晓之子,封南安王。
3、垂拱四年(688年),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举兵败死,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被逼迫自杀。
4、大足元年(701年),永泰公主和邵王李重润被构陷处死。
李重润(682年-701年),原名李重照(因避武则天之讳,故改名李重润),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母韦皇后。永淳元年(682年),李重润被立为皇太孙。光宅元年(684年),唐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李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魏王武延基私下里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擅政之事,为人谗构,被武则天赐死,死时年仅19岁。
她会把不少反对她的人,流放、斩首、分尸、株连,不管你是什么身份。
杀亲生女儿,成功挑动高宗与皇后之间的嫌隙。
杀王皇后、萧淑妃,杀的原因不讲都知道。
褚遂良,太宗时的功臣褚遂良,因为反对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被高宗贬谪到潭州,再贬桂州,再贬爱州,最后忧郁成疾而逝。
杀韦季方、长孙无忌、韩瑗、柳奭、褚彦甫、褚彦冲,反对我当皇后。
李忠(唐高宗长子)、王伏胜、上官仪、上官庭芝,密谋废黜后,杀。
武元庆、武元爽(武则天异母兄)、武惟良、武怀运、武则天同母姊韩国夫人武顺及其女儿(韩国夫人之女)、儿子贺兰敏之(韩国夫人之子),影响我当皇后,杀。
李弘(武则天长子)、裴氏,儿子也不行
李贤(武则天次子)、赵道生(李贤的养户奴,男宠),也是儿子,必须死。
杀李明(唐太宗第十四子)。武后久掌大权,已连太宗的血脉都敢处置。
赵氏饿死,太子李哲的老婆赵氏,其母亲是常乐公主,武后就迁怒她女儿赵氏,寻到事由将她禁闭,却不给饭吃,活活饿死。
唐高宗李治,郁闷而死,和武则天有直接关系。
李素节(萧淑妃之子)
刘妃(李旦正妻)
窦德妃(李旦侧室,唐玄宗生母)
永泰公主李仙蕙(唐中宗李显第七女)
武延基(武承嗣之长子,武元爽之孙,武则天侄孙,元爽兄元庆子武三思之同宗从子,安乐公主再婚驸马武延秀长兄,唐中宗女永泰公主李仙蕙驸马)
还有就是裴炎、胡元范、徐敬业、魏思温、薛璋、程务挺、王方翼、刘祎之、李孝逸、李冲、李贞、李规、裴守德及妻子、李元嘉、李撰、李灵夔、常乐公主、李绪、李融、李元轨、李慎、薛顗、薛绪、薛绍(太平公主第一任丈夫)……。
武泽天加快称帝步伐,改国号“永昌”,强力扫除李氏有生力量。
自“永昌”元年至次年“天授”元年,一年时间共诛杀唐宗室人员和唐之拥臣:
王公23人:
汝南郡王李玮、鄱阳郡公李諲、广汉郡公李谧、汶山郡公李蓁、零陵郡王李俊、东平王李续、广都郡公李璹、……
其他宗室人员12人:李直、李敞、李然、李勋……。
大臣33人:御史大夫骞味道、天官侍郎邓玄挺、内史张光辅、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张嗣明、陕州刺史郭正一……
以上所有被杀之人的家属,均被流放边远地区。
武则天杀自己的亲属有多少?
武则天一共杀死了几个亲生子女?
据记载,武则天一共杀死了3个亲生孩子,两儿一女,其中安定公主是野史记载存有争议,而其他均是正史里记载了。
1、传说武则天掐死了女儿安定公主,以此嫁祸王皇后,连累萧淑妃。
2、据史书《新唐书》和《唐会要》记载,武则天极大可能毒死了大儿子太子李弘,主要原因是两人意见不合,母子矛盾严重。其中有两件事可以佐证:
第一件,萧淑妃去世后,她生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就被武则天软禁,直到20多岁都没有婚嫁,要知道,一般唐朝女子13岁就可以出嫁了,而20岁就已经是大龄剩女了。李弘发现后,将此事禀告父皇李治,恳请父皇恩准两个姐姐出嫁,李治同意并让李弘为两个姐姐张罗了婚事。这件事就是严重违背了武则天的意志,她对太子十分不满。
第二件,太子李弘未婚妻问题。李治和武则天最初为李弘选择的太子妃是当朝中书令杨思俭的大女儿。但是就在即将完婚的前几个月,杨姑娘竟被武则天的外甥周国公贺兰敏之侮辱,太子的婚事无奈推迟并另寻良家,而贺兰敏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从此李弘对母后的娘家人恨之入骨,连带对武则天也恨意渐生。
最终母子之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为了自己的权利,也为了武氏家族的利益,最后武则天用“丹顶红”毒死了太子李弘。
3、太子死后,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这一年他20岁。李贤性格宽厚仁慈,自然有很多政见和武则天不和。与太子李弘类似,母子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怨气越积越深。终于在8年之后,武则天动手了。她令人栽赃陷害李贤谋反,将其废为庶人,而且流放四川巴州。第二年,派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逼死了李贤,时年仅二十九岁。
仅留下了李显和李旦,但也是废立多次,二人日日生活在忐忑焦虑之中,最终也没有大的作为。但是,李旦之子李隆基日后继承大统,成为了一代雄主。
武则天又谋杀了多少其他近亲呢?
除了谋杀亲生骨肉之外,武则天还毒杀了外甥女魏国夫人贺兰敏月,赐死外甥贺兰敏之(不是因为李弘未婚妻的事),谋害了亲姐姐韩国夫人,杀了侄儿武惟良、武怀运,赐死女婿薛绍,鞭死亲孙子(中宗李显的爱子)李重润,赐死孙女永泰郡主李仙蕙和丈夫武延基(武承嗣的儿子)。
此外,还杀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还有高宗李治其他妃子生的儿子们,通过几次谋反案件株连杀害了宗室李直、李英、李志业、李知言、李敞、李然、李勋、、李黯、李元、李元贞、李策、李越等。
武则天虽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她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为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武则天为了这个皇位,也牺牲了众多的亲情。就像她陵前的无字碑,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称帝遭到李唐宗室反对举起屠刀屠杀李唐宗室
唐永淳二年(683年),高宗李治驾崩,遗命: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四天后,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李显继位后,由于不当的言论被武则天废黜,降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武则天仍然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将李旦立为皇嗣,赐姓武氏。
自李治去世到武则天称帝,这中间有七年的时间,武则天一直在为称帝做准备,期间开启了告密之风,任何人都可以告密,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都是通过告密被授予掌管制狱的官职,就连狄仁杰都遭到过酷吏的陷害。
武则天改唐为周,李氏宗亲自然不答应了,一部分李氏皇族联合起来反抗武则天,这些人有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三人均是唐高祖之子、李贞叔父)、李元嘉的儿子黄国公李撰、李元轨的儿子江都王李绪、李灵夔的儿子范阳王李蔼、虢王李凤的儿子东莞郡公李融,和越王李贞、李贞之长子琅玡王李冲等人。
李贞父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起兵反抗武则天,最终只能失败,琅琊王李冲起兵七天便兵败身死,越王李贞亦兵败自杀。李贞父子起兵彻底激怒了武则天,她派酷吏周兴审问涉事的李姓诸王,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长乐公主等人自杀,他们的亲信也被杀,李姓也被改为虺姓。
在越王李贞父子起兵之前,其长子李弘已经去世,有种说法是被武则天害死的,次子李贤被她废杀。
李贞父子起兵之后,大批的李唐宗室开始被武则天屠戮,不完全统计,被屠戮的李唐宗室如下:
长乐王李循琦,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之子,兄弟六人一起被陷害入狱;
一代明主却育子无方李世民14个儿子的悲惨命途
蒋王李炜,太宗第七子蒋王李恽之子,垂拱年间被武则天所害;
零陵王李俊,太宗十四子曹王李明长子,与其弟黎国公李杰一起被害;
濮王李欣,太宗四子李泰的长子,被酷吏陷害贬为昭州刺史;
蜀王李璠,太宗六子蜀王李愔之子,流放成州而死;
舒王李元名,高祖第十八子,与其子豫章王李亶一起被丘神绩构陷被杀;
杞王李上金(高宗第三子)和许王李素节(高宗第四子)被武承嗣指使酷吏周兴诬告谋反,押解途中李上金自杀,李素节被人暗杀,李上金诸子被流放显州,李素节年龄大的儿子全部被杀,年龄小的长禁于雷州。
南安王李颖,高祖二十一子密王李元晓之子,于垂拱二年被杀,同年章怀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也被鞭杀。
武则天随即颁布诏令,说她要在十二月的时候亲临洛水举行受图大典,然后祭祀上天,答谢上天赐下宝图的恩典,祭祀之后,还要在她的和尚情夫薛怀义主持修建的明堂里接受百官朝贺。这可是一系列大典,因此武则天特别要求各州的都督、刺史及李唐宗室、外戚等,要在典礼举行之前的十天到洛阳集合!
这道诏令一出来,谁反应最强烈呢?李唐宗室。他们首先坐不住了,他们觉得,太后用意不善啊。唐高宗死了以后,武则天废了一个皇帝,软禁了一个皇帝,杀了一个顾命大臣,现在又搞自我造神运动,这一系列活动含义太明显了,傻瓜都明白她的真实目的是想要改朝换代,何况是在政治旋涡中摸爬滚打的李唐皇室呢。现在,武则天又让他们到洛阳集合,李唐宗室认为这恐怕是想要趁机把他们一网打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他们之中,有人就开始暗中运作,想要造武则天的反了。那在当时的李唐宗室中,谁最有能力造反呢?总的说来,谁跟皇帝的血缘关系近,谁的地位就高,实力相对也就更强。跟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当然就是皇帝的儿子了,这个时候,唐朝前三代皇帝活着的儿子一共有十个。其中,唐高祖的儿子活着的有四个,唐太宗的儿子活着的有两个,唐高宗活着的儿子有四个,但是武则天生的两个儿子李哲和李旦都处于囚禁状态,另外两个庶子也早被监视起来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十个人当中还有活动能量的只剩下了六个,李唐王室如果还想有所作为,希望就寄托在这六个人身上了。
这六个人之中,唐高祖的儿子韩王李元嘉声望最高。这个人早年就号称神童,相传可以同时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目数群羊,口诵经史,兼成四十字诗,而且足书五言绝句,六件事一起完成。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为了安抚宗室,让李元嘉晋封太尉,这是全国最高的官职。李元嘉之外,第二号人物就是唐太宗的儿子越王李贞了。他以才干见长,当时官封太傅。这两个人最先动起来了。
怎么行动呢?他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恐吓宗室诸王,使他们深信自己除了造反别无选择。韩王李元嘉让自己的儿子李譔给越王李贞写了一封信,说:“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这看起来是普普通通的一封家书,内人就是指妻子,说我妻子病了,而且病得挺重的,得早点治,如果拖到今年冬天,恐怕就治不好了,所以咱们得早点动手,你接到信之后,给我一个回话。实际上这封信可不同寻常,这个内人不是指他的妻子,而是指身居大内的武则天,说武则天脑子有病,她想把我们干掉,而且她这个想法越来越迫切了,所以我们恐怕得早点下手控制她,如果到了今年冬天,也就是武则天召集我们到洛阳集合的时候,恐怕就来不及了。所以你接到我的信之后,同不同意,干不干,给我一个回话。这两个人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再由李元嘉给宗室们传话,说:“大享之际,神皇必遣人告诸王密,因大行诛戮,皇家子弟无遗种矣。”武则天这一系列活动早就引起宗室的疑虑了,现在德高望重的韩王李元嘉又传出话来,宗室就更像惊弓之鸟了。好多人都相信,自己伸头也是一死,缩头也是一死,哪能坐以待毙呢!这样一来,恐吓实际上也就是动员了。在韩王李元嘉牵头之下,宗室之间的反武则天同盟就结成了。
第二步是伪造玺书,以皇帝的名义要求宗室起兵。李譔先伪造了一封皇帝玺书给李贞的儿子李冲,说:“朕被幽絷,王等宜各救拔我也。”李冲接到这封假信之后,觉得还不够明确,这里只提到皇帝,没有宗室的事儿啊,他怕宗室还下不了决心,因此自己又伪造了一封皇帝玺书,说:“神皇欲倾李家之社稷,移国祚于武氏。”武则天要改朝换代了,江山要成武家的了,这样一来,李家的人就谁也跑不掉了。把这封玺书转发给各个宗室成员,让他们依照皇帝的旨意,一同出兵。接到玺书之后,宗室之中也确实群情激奋,比如说唐高祖第七女常乐公主就对使者说:“你回去告诉越王,如今他只许向前,不许后退。你们宗室诸王如果还是男人的话,早该起兵了,还能等到今天吗?我常听老人说,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的天下时,尉迟迥作为周皇室的外甥,仍然起兵相州,维护周皇。你们都是宗室皇亲,难道就不能学学尉迟迥吗?”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唐代女子的果敢和坚毅由此可见一斑。中国能在唐朝出现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这种时代风气使然吧。
到这两步为止,韩王和越王做得都不错,如果宗室成员真的能够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群起响应的话,也确实能对武则天形成很强的威慑力。因为他们联络的这些宗室都担任州刺史,他们所在的州,就分布在洛阳的东南西北四面,可以形成对洛阳的包围。但是,就在他们即将迈向关键的第三步起兵的时候,出事了。出了什么事呢?有人告密了。告密的人正是韩王李元嘉的侄子李蔼。李蔼也是这次宗室谋划政变的一个核心人物,什么事都没瞒过他,他曾经跟李贞说过,只要四方一起响应,肯定能够成功。可是真到了关键时刻,李蔼害怕了,他一想到起兵失败的后果,就不寒而栗。一旦失败,武则天会怎么对待他们呢?是剥皮还是抽筋?结果是越想越害怕,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李蔼做了一件背信弃义的事情,把宗室起兵的计划全盘报告给了武则天。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李蔼这么一告密,宗室可就麻烦了。他们约定的起事时间还没有到,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怎么办呢?越王李贞的儿子博州刺史李冲觉得事情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自己就先行动起来了。垂拱四年八月十七日,李冲就在准备不充分,跟其他宗室也没沟通好的情况下,率领五千人马在博州起兵了。博州就是现在山东的聊城,他想打过黄河,可还没到黄河边,就在博州下属的武水县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武水县令本来是李冲的下属,可他觉得李冲造反,这是跟国家作对,不能与之同流合污,于是就把城门给关起来了,闭门拒守。李冲没有办法,只有打了。当时正刮南风,李冲想顺风点火,火攻南门,等南门被烧坏之后,五千人马蜂拥而入,这城不就拿下来了吗?可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刚刚还刮南风呢,火一点着,突然又变成北风了,没烧到城门,反而把自己人给点着了。整个队伍跟着全乱了,更重要的是人心也散了。给李冲带兵负责攻城的将领董玄寂说:“琅邪王与国家交战,这是造反呀。”李冲一听他这么动摇军心,气坏了,马上把董玄寂给杀了。这一杀不要紧,招募来的五千人马呼啦一下子跑得差不多了,李冲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就剩下几个家僮、奴仆跟着他。李冲一看大势已去,只好返回博州。博州城的守门人一看这位落魄王爷,带着残兵败将垂头丧气地回来,觉得这真是天降富贵,正好拿着他的人头向朝廷邀功请赏,一刀下去就结束了李冲的性命。此时距起兵只有七日,武则天派来的镇压部队还没有到,李冲已经命丧黄泉了。
李冲失败了,其他诸王怎么样了呢?李冲起兵之前,曾经派人分报诸王,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起兵了,希望他们接到信后也立刻起兵接应,共取东都。但是我们知道,古代通讯系统不发达,诸王得到消息的时间相差很大,而且都还没准备好,一接到消息都慌了神,谁都不敢动。只有李冲的父亲越王李贞,因为是父子之亲嘛,不得不硬着头皮帮忙,他就在当刺史的豫州,也就是现在河南的汝县起兵了。可是李贞起兵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二十五日了,他们刚刚打下一个小城上蔡,李冲败亡的消息就传过来了,而且,武则天也派出了十万大军前来镇压,李贞只有五千兵马,两军相差如此悬殊,这不是以卵击石吗?所以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把自己绑了,去洛阳宫向武则天请罪。正在这时,他手下的一个县令带了两千兵马赶来帮忙,李贞一看这支人马又来了精神,又不想投降了。要说他这人也真不大聪明,五千人的时候,他嫌人少,现在增加两千人,他就觉得人挺够用了,接着跟朝廷打吧。他封锁了李冲失败的消息,声称李冲已经攻破数州,拥兵二十万,正赶来会合。
怎么打呢?李贞的策略就是关起豫州城来,在这儿守城。他的人马不是加起来有七千吗?为了鼓舞士气,他一下子任命了五百多个官儿,其余的战士也都戴上了避兵符,相当于护身符,说只要戴着这符,就刀枪不入,他还找了一帮道士和尚念经做法,祈求神灵庇佑,说只要他们一念,敌人就打不进来了。可是避兵符也好,道士念咒也好,一遇到真刀真枪,马上就失灵了,战士一看,还是该死的死,该伤的伤啊。所以没有人再信李贞的话了,豫州城的老百姓,还有他的七千士兵,纷纷弃城逃跑。眼看回天无力,李贞的左右对他说:“王岂能坐待戮辱!”李贞长叹一声,和妻子、儿女、女婿一同自杀,从起兵到失败,前后不过十七天。
武则天临终前取消帝号,恢复皇后身份
武则天靠杀戮登上帝位,又靠杀戮巩固位子,在宝座上待了15年,最终也没躲过被推翻的命运。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斗争了一辈子,自信可以操控天下的一切,但等到合眼时才发现,原来这江山终究不能带走一分,辛苦一生依旧不过是一场梦。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兜兜转转,终点又回到起点,何苦来哉呢?
唐亡后宗室去了哪里?为何不起来复兴李唐?
唐朝灭亡后宗室去哪了为何没像明朝一样复国?
其他类似问题
武则天杀了多少唐朝宗室的成员/李唐皇族?
武则天杀了多少李唐皇族?
对武则天的评价
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
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后,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关于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也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不以为耻。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唐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唐朝
《载初元年沙州歌谣》:千龄所钟,万国攸向。浩浩海渎,神皇平之。福兮祐兮,在圣母兮;盛兮昌兮,在神皇兮。圣母皇皇,抚临四方。东西南北,无思不服。秃发狂瞽,侵我西土。皇赫斯怒,爰整其旅。荒徼之外,各安其所。穆穆圣君,受天之祐。圣皇为谁?神皇圣母。
宋之问:我金轮圣神皇帝垂妙觉,抚鸿勋,出轩宫而镇紫微,卷翚衣而袭元衮,释罘祝网,万族咸宁。革故维新,五刑不用,润玉律而含元气,转金浑而调顺晷。(《早秋上阳宫侍宴序》)
崔融: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洒以甘露,覆之庆云。制礼作乐,还淳返朴。宗礼明堂,崇儒太学。四海慕化,九夷禀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岳。巍乎成功,翕然向风。(《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沈既济: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通典》引)
陆贽:后收人心,擢才俊,当时称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廿二史札记》引)
李绛:后命官猥多,而开元中名臣多出其选。(《廿二史札记》引)
五代
刘昫:①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旧唐书》)
②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旧唐书》)
宋朝
鲁宗道: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宋史》引)
欧阳修:夫吉凶之于人,犹影响也,而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凶者有矣;为恶者未始不及于凶,其幸而免者亦时有焉。而小人之虑,遂以为天道难知,为善未必福,而为恶未必祸也。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新唐书》)
司马光: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资治通鉴》)
洪迈: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而巫蛊之祸,罗织之狱,天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后世闻二武之名,则憎恶之。(《容斋续笔》)
明清
孙承恩:力乘阳刚,才济阴慝。运用四海,驱使百辟。今古大变,宇宙穷凶。虐熖一时,秽名无穷。
李贽: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藏书》)
顺治帝:唐高宗以其父太宗时之才人为后,无耻之甚,且武则天种种秽行,不可胜言。
赵翼:①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符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廿二史札记》)
②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然则区区帷薄不修,固其末节,而知人善任,权不下移,不可谓非女中英主也。(《廿二史札记》)
翟蔼:武氏以一妇人君临天下二十余年,是不比于母后之称制者,而直自帝自王也,此其智有过人者。(《九畹史论》)
近现代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隋唐史》)
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咏武则天》)
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毛泽东: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翦伯赞: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中国通史纲要》)
崔瑞德:对于这位敢于推翻李唐皇室并像男人一样泼辣地实行统治的女人,尽管儒家历史学家都进行恶毒攻击和抱敌对态度,但是武曌显然具有特殊的才能,对政治具有天赋,并且非常善于操纵宫廷的权力结构。她之所以能非凡地攫取到权力,是由于她的杰出的才能、坚毅的决心和识别人的能力,再加上她的冷酷、肆无忌惮和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她对敌人和对手表现出的残忍和报复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