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日常都戴什么帽子呢?是黑色的乌纱帽,还是金色的翼善冠,亦或者是其他帽子。帝王的生活总是能起人们的好奇心。这次,我们就来谈谈皇帝的帽子之谜吧。
明朝皇帝日常所戴的帽子有几种呢?从早期万历皇帝定陵中所发掘的文物来看,有四种是已知的,分别是乌纱翼善冠、冕冠、皮弁冠和金翼善冠。
明朝皇帝的常服冠戴是乌纱翼善冠,所谓“常服”,就是皇帝日常上早朝、午朝时所穿戴的服饰,这也是皇帝日常所戴次数较多的帽子。
乌纱翼善冠分前屋后山,左右缀有双龙戏珠金饰,龙身为金丝垒制,龙体矫健有力,作腾飞状。且嵌猫眼石、黄宝石各二块,红、蓝宝石各五块,绿宝石二块、珍珠五颗。二龙之间嵌以金垒丝制成的长方形帽花。后山附金折角一对,下部为金质扁筒形插座,正面浮雕有升龙,下为三山形,龙首还托“万”、“寿”二字,堪称精美华贵。
乌纱翼善冠的造型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前屋、后山和折角三部分。乌纱翼善冠与明朝官吏日常所带的官吏乌纱帽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翼善冠的两个折角是向上的,而乌纱帽的折角是水平的。折角向上,就像“善”字的两个点,下面前屋部分像是一个“口”字,所以整体看跟“善”字很接近,所以被称为“翼善冠”。
从明朝历代皇帝的画像来看,早期的乌纱翼善冠造型很简单,颇有极简主义风格。通体黑色,没有任何装饰,中后期皇帝的乌纱翼善冠装饰就比较复杂了,增加了像二龙戏珠等精致的造型,材质由纯金和各种宝石、珍珠组成,更加漂亮,也更为奢华。
乌纱翼善冠设计成“前屋后山”的造型,主要是跟古代蓄发有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古代汉人蓄发的原因。蓄发就要绾成髻,那戴帽子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帽子的造型了。乌纱翼善冠后面的“后山”正好可以把发髻放里面,这样帽子戴着很舒服。
其实,乌纱翼善冠并非明朝才有,翼善冠和乌纱帽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唐太宗曾下诏,皇帝与百官士庶,平时都要戴乌纱帽。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戴的就是乌纱帽。唐代的乌纱帽并非官员所专用,老百姓也可以戴。
真正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灭掉元朝之后,很重视恢复汉族礼仪制度。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诏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乌纱帽被定为了官帽,普通老百姓也就不能再戴乌纱帽了。这个畜生,文化不高,就是爱管东管西。
有人说金翼善冠是皇帝死后的陪葬品,生前是不能戴的。其实不然,金翼善冠与乌纱翼善冠一样,也属于常服,应该是皇帝夏天上朝时所戴。因为乌纱翼善冠里外好几层,夏天戴肯定很热,金翼善冠是金丝镂空设计,戴着透风凉爽。金翼善冠造型更为复杂和精致,全部用金丝手工编织而成,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超高技艺。
在明十三陵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金光闪闪的皇冠顶级国宝,那就是定陵出土的明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金丝编织冠饰(又名金丝翼善冠)。万历皇帝就是那个20年不上朝的懒惰皇帝。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也不能说就是平庸之辈。毕竟他执政期间,亲自布置完成了万历三大征(指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同时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哱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万历皇帝是何时起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可是,其间从万历皇帝主持朝政十四年至此后的二十年里,却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普遍说法认为,万历是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而不理朝政的。最后明十三陵就他的陵墓被挖了。
金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重826克。金丝翼善冠由三部分组成,前屋、后山和两角。前屋指的是帽壳部分,工匠是用“编灯笼空儿”的方法,从上至下用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由于工匠的技艺纯熟,编的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中间无小结,看上去薄如轻纱,半圆形的帽山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即两角,俗称“纱帽翅”,后山的正前方是精彩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伟,这也正是金冠制作过程中最难做的一部分,据专家鉴定,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制成后,进行整体图案的焊接组装完成的。冠上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令人叹为观止,充满王者气派!这就需要工匠在焊接时不但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还要以积累多年的工作经验,掌握适当的火候,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艺制品,因此说金冠之珍贵除质地全为金丝外,还在于整体的拔丝、编织、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金丝翼善冠整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屋、后山和两角。通俗点讲,前屋就是皇冠罩在头上的部分,后山是皇冠后方高起的部分,至于两角嘛,就是帽子顶端像两只兔耳朵的部分,也被称作“纱帽翅”。
这顶由纯金花丝镶嵌工艺编结的皇冠,看上去也是非常透气凉快呢,也就是说皇帝即使在闷热的夏天,戴上这顶皇冠也不会感觉太憋闷。有人说纯金皇冠吸光导热,我想皇帝应该不会站在炎炎烈日下佩戴这顶纯金皇冠吧。
而且细密均匀的金丝网孔打造的皇冠,也会比非网孔的实心金皇冠,相对更轻便一些。因此,这顶皇冠既有富丽堂皇的王者气派,也兼顾了皇帝佩戴的舒适体验。
在皇冠的后山部分,双龙戏珠的造型,象征着真龙天子的尊贵身份。这栩栩如生的双龙造型,据说是由工匠单独制造完成后,焊接在皇冠上的,而双龙身上的龙鳞就有8400片,每一片龙鳞都是手工焊接上去的,可见工艺的精密不凡。
然而,关于这顶富丽堂皇的皇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不是万历皇帝平时会佩戴的皇冠,因为从见在皇帝的画像中见到过,皇帝佩戴这顶金丝皇冠,以前也没见过这种先例,所以认为这是专门定制的陪葬品;
金丝翼善冠与乌纱翼善冠
但是,也有人认为,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这顶金丝皇冠应该是万历皇帝生前所佩戴的。因为万历皇帝的遗体上,佩戴的是一顶乌纱翼善冠,而这顶金丝翼善冠是珍藏在旁边一个圆木盒子里,这恰恰说明了金丝翼善冠不是特制的陪葬品。
万历皇帝冕冠服像
冕冠属于皇帝的礼冠,仅在举行祭祀大典时穿戴。冕冠由冕板、帽卷和旒等部分组成。冕板的前后两段分别缀有12串旒,旒由五彩玉珠串成,12旒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而五彩玉珠则象征着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旒垂在帝王眼前,有“弊明”的作用,表示帝王要不视非、不视邪,对邪恶的诱惑视而不见。
万历皇帝通天冠服像
皮弁冠是仅次于冕冠的一种礼冠,是皇帝在正式会见使节、大臣或到寺院进香时戴的。皮弁冠最外层覆一层黑纱,上面有12条缝,每条缝内钉包金竹丝一缕,并缀有不同颜色的玉珠。冠的发髻处穿有玉簪,并系红丝带。
从上面看,明朝皇帝日常所戴帽子大约有四中,也都有着不同的用处。其中乌纱翼善冠所戴时间最长,不同时期,明朝皇帝所戴翼善冠造型也不相同。明朝建国初期,以休养生息为主,皇帝所穿戴的服饰也以简约朴素为主。中后期由于经济发展,国力越来越强,皇帝所穿戴的服饰也由朴素变为奢华。从明朝皇帝所戴帽子的变化,也能看出明朝社会发展的变化。至于金翼善冠是冥器的说法,存在争议。
金丝翼善冠真的是冥器吗?
我也更倾向于不是冥器。
存在争议,因为没有文献证明有过金丝冠,画像里也没有发现过。
金丝翼善冠是存在的,万历皇帝(明神宗)墓葬出土的,但当时戴在皇帝头上的是黑色翼善冠。金丝翼善冠为陪葬品。实录,会典,典礼志,各种相关书籍也未有此记录。
到目前为止,没人知道它的正确用法到底是什么?甚至出棺时戴着的也不是这顶金丝翼善冠。
那为啥有些人就信誓旦旦的说是冥器?那就不能得出是冥器的结论,经常看到有人说那是冥器,我实在不敢苟同。
就算不是冥器也没什么人戴这玩意儿?
明代金丝发罩挺流行的……
那应该是神宗生前收藏的稀奇玩物,不是实用件。神宗生前平日戴的什么帽子可以看看画像御容、定陵发掘记录以及明会典。
估计是皇帝兴致使然弄了个,可能就是自己在没人的时候戴着玩玩。
本人比较倾向央视专家的说法,夏日冠说。
另有礼冠说
冠:用乌纱翼善冠,后于冠上加二龙戏珠,金质,镶宝石,折角边沿亦用金。另有金丝翼善冠,当为大礼时用,或谓乃明器,其详待考。作者:撷芳主人
出土了六顶帽子分别为两顶冕冠一顶皮弁冠三顶翼善冠其中一顶乌沙戴头周遭分布着五顶帽子有人推测是对应金木水火土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多以下葬生前所用之物
我认为不是冥器,金丝翼善冠,制作工艺极其复杂,绝不像随葬的锡制冥器那样可以在短期制作完成的。当然如果作为“寿衣”提前预备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种“寿衣”的设想好像存在一种缺陷,就是万历皇帝有为自己准备(或者说臣子为他准备)的一顶价值更高、意义更明显、属性更强(特意准备的“寿衣”)的金质高规格寿衣不用,而要选择一顶相对普通的乌纱翼善冠作为入殓的正式穿戴,而将金丝翼善冠仅仅作为冥器(注意,它的位置在棺内,和棺外木箱中随葬的锡制冥器位置有根本不同),是否有舍本求末、身价大跌的意思?就好比,万历皇帝,明明预备了金丝楠木的棺椁,但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俭朴,仍然装进了柏木棺椁里,然后把楠木棺当做冥器随葬,摆在旁边。作为冥器,在定陵出土文物中能看到许多用低级品代替高级品的情况,比如锡制壶、盆、折椅,以及代替活人殉葬的木俑等,但是无论皇家还是平民,除了生前用品外,其他随葬的冥器,用高级品代替低级品的情况,仿佛道理是说不通的。因此,我认为金丝翼善冠可能是凉帽或出席某种活动时的特殊服饰,作为万历皇帝生前用过之物一同随葬。
我觉得不是冥器,因为明朝有地位的女人会带金丝?髻的。
妇女带的金丝?髻,这说明金丝类的戴头的非常普遍。金丝编的?髻根本不算什么稀奇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