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自古就有封建传统,就是开国后对本家族和其他家族的开国功臣予以封爵封地,因为秦始皇之前国君只称王,所以封的爵位不同,秦始皇没有实行封建制度,但自汉朝开始就实行封王封地的政策,有很多朝代是遵循这制度,也有的如唐宋封王而不封地,但封为王的属于优先提拔要职的后备力量。
臭乞丐朱元璋建立明朝,他说要吸取以前朝代教训,认为宋朝和元朝就是没有给宗室封王封地,以至于君弱臣强,故决定给宗室封王。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朱棣害怕其他藩王以后学自己夺权,所以强化中央集权,限制藩王权力,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
那么明朝宗室分封形成自己特点,与其他各朝的宗室分封都不同,明朝宗室有三个特点,那就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
明代的王府分散在各地,明帝的儿子一律封亲王且世袭罔替,并不递降,但亲王只有嫡长子继承,亲王的其他儿子都封郡王。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历代皇帝皇子成年后,若不能成为太子,就要被封王然后“之国”,也就是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居住,都是一级的大城市,终生在那里度过,不许随便出城或回京。
明朝只有是皇帝的儿子就封王,但明朝对异姓王非常严格,朱元璋是对各功臣大开杀戒,几乎是一网打尽,连命都保不住,所以就没提封王了。封的唯一异姓王,是朱棣北伐时候封的一个投降的蒙古人。这人就是金忠,元朝太保,原名也先土干,是元朝的蒙古王子,在元朝也是名门望族。在元朝灭亡之后,金忠成了鞑靼、瓦剌之外的另一股势力,为阿鲁台所忌惮。朱棣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当时鞑靼远避不战,导致朱棣颜面扫地。多次北伐都没有什么成就,反而一直劳民伤财被人说成穷兵黩武。正当朱棣要无功而返的时候,死活也没想到金忠竟然带着部队来降了。朱棣搞了几次北伐也没任何战果,这会算是天上掉馅饼,见金忠投降,就破了明朝的例封他为“忠勇王”。之于南明小朝廷封过郑成功为延平王,那一般南明都不认可,自己都无法保命,封王的事情也不被人重视。只是郑成功一家为割据宝岛的时候,算是自称。
明清两个朝代的很多制度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强化了君主专权制度,取消了宰相。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清政府通过设置军机处进一步提高了皇权的地位,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康乾盛世时期达到了巅峰。
而清朝的封王就不一样,在宗室内部非常严格,因开国功劳非常大,才封了八大铁帽子王,其中还两位是级别低一级的郡王。比较巧合的,也有一位是开国的皇帝的侄子,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朱元璋则是封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靖江王在规制等级上也是明朝最特别的藩王,与其他因是皇子封的藩王在政治、经济待遇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据《明史》记载,“(靖江王)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
明朝诸藩王国都以始封之王为始祖,然而靖江王国却是以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朱文正为二世,首任靖江王朱守谦反而成了三世。其中,南昌王朱兴隆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兄,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死于灾荒。朱元璋为纪念这位长兄,特追封其为南昌王,列祀家庙,后诏祀为靖江王始祖。此外,朱元璋另外两位兄长也都早逝,唯有长兄朱兴隆留下一子,名为朱文正。朱元璋待这位侄子视若己出,然而他却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后软禁至死,死时留下幼子朱守谦。
清中后期封的四个铁帽子王,说是因亲,也因为当时委以重任,做了很多重要事情,也应说是因功。清朝封的不属于世袭罔替的王也比较严格,皇帝需要对几个儿子考核,即使封的王以后也是递降,不属于世袭罔替,而且并非所有儿子都封王,有很多皇帝儿子也是不给封爵位的。
但蒙古对蒙古新疆等民族地区的王还是沿袭以前习惯,原来是王还是封王。
对满汉的异姓王,要比明朝宽松一些。
清朝的异姓封王,严格说分为生前封王和去世后赠王。
生前封王的一共六王,而且均是汉族。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孙可望、张勋。
去世后赠王的有四位,扬古利、黄芳度、傅恒、福康安,有三位满洲人,另还一位汉族人,黄芳度(父黄梧初为郑成功总兵),与郑氏集团作战中,英勇战死于漳州,死后赠郡王,谥忠勇。
关于清朝王,早期有议政王会议,各王是掌握大权的。但顺治掌权以后,逐渐限制了王权,而且清朝的王都居住在京城,所有严格说后来即使算是王,也只有的名声,但没有王的权利了。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实封亲王中,十六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晋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复封,齐王、谷王复而再废。岷、荆、唐府有亲王因事被废,由世子或旁支继位,因未除封而未计入),十五位亲王因绝嗣而除封。至崇祯朝明亡,共计有亲王三十四位。
明代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晋府封28郡王,燕府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周府封75郡王,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齐府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鲁府封23郡王,蜀府封21郡王,代府封29郡王,肃府封10郡王,辽府封24郡王,庆府封20郡王,宁府封11郡王,岷府封27郡王,谷府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韩府封36郡王,沈府封28郡王,唐府封19郡王,伊府封8郡王,汉府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赵府封17郡王,郑府封15郡王,襄府封13郡王,荆府封14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德府封19郡王,崇府封7郡王,吉府封7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徽府封24郡王,益府封40郡王,衡府封14郡王,荣府封8郡王,潞府封1郡王,福府封2郡王,桂府封2郡王。
潭、湘、安、郢、梁、秀、兴、岐、雍、寿、汝、泾、景、瑞、惠等府仅传一世,未分封郡王。
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
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靖江王,米二万石,钞万贯,馀物半亲王,马料草二十匹。
公主未受封者,紵丝、纱、罗各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绵二百两;已受封,赐庄田一所,岁收粮千五百石,钞二千贯。
亲王子未受封,视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紵丝五十匹,纱、罗减紵丝之半,绢、冬夏布各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钞千四百贯,其缎匹于所在亲王国造给。
皇太子之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必俟出阁然后岁赐,与亲王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与亲王女已嫁者同。
凡亲王世子,与已封郡王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钞五百贯,馀物半亲王女已受封者。郡王诸子年十五,各赐田六十顷,除租税为永业,其所生子世守之,后乃令止给禄米。
洪武二十八年诏以官吏军士俸给弥广,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
乃更定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
公主及驸马二千石。
郡主及仪宾八百石。
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
宗室有罪革爵者曰庶人。英宗初,颇给以粮。嘉靖中,月支米六石。万历中减至二石或一石
袭爵
亲王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
亲王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滥妾所生之子,降二等为辅国将军。
镇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所有儿子,皆封奉国中尉,以此爵位世袭罔替。
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朱元璋大封诸子后,亲王是有兵权的,这是出于拱卫疆域的考虑。但燕王靖难之后,朱棣多多少少体会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感受,所以开始剥削藩王兵权,甚至宁愿把宗室子弟当猪养。
清代总结明代宗室时,就一句话。
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封你爵位,但可能没有土地,给你土地却不让你管理百姓,享受俸禄却不处理公务。
别看明朝亲王加郡王好几百,但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以及无法预料的疾病,再加生不出儿子被没收土地的诸多情况下,明朝不缺土地封赏。(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些王府因无子而绝嗣,有的却儿孙多到需要国家清查。)
但明朝真的缺钱,因为土地可以不给,可吃穿用度必须保证。所以明朝财政,说是被皇室拖垮的,也有几分道理。
失控
明朝中后期,很多皇族早已失去了全部的继承权,不能继承皇位,又没亲王位,连郡王的位置都不可能。外加又不能做官,从事其他行业,所以他们自发的举办了生殖竞赛,看谁生孩子的数量又多又快,反正国家给钱养孩子。
这种光明正大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对大明财政,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大明弘治五年的年底,山西巡抚杨澄筹向明孝宗皇帝汇报了一个很可怕的消息。
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八月,他已生育子女共九十四名。他的儿子也努力的开枝散叶,孙子也奋发图强,紧追爸爸和爷爷的脚步。
明孝宗朱祐樘览奏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他有点好奇,这些王爷能记清自己的儿女吗?
果然,是认不清的。朱钟镒那一年,他自己、他儿子、他孙子,祖孙三代夜夜笙歌,庆王府附近每夜地震。到年底山西巡抚上表的时候,四代同堂,一共七百多位。外加女眷,王府共有一千多位主子。
(我就单纯的好奇,这种事情肯定是关上房门做的,那么在每间屋子都会发出声音的情况下,会不会导致那些下人血气涌动,然后开始给主子带绿帽。)
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朱钟镒的儿孙,大多都继承了朱钟镒强悍的生育能力,所以……
明武宗朱厚照刚登基时,就接到一份奏折,也是庆成王发来的(这位是朱钟镒的后代,生育能力比朱钟镒还猛。这位也是明朝皇族生育竞赛的冠军,是的,冠军。)
奏折中希望皇帝派人来清查自己王府的子嗣数量,因为他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曾孙、曾孙女的数量,外加老婆、小老婆、儿媳、孙媳等女眷,整个王府的主子数量,已经破了四位数。这位王爷不信自己子孙有这么多,怀疑有人冒充。希望皇帝派人,从前几代人开始查,一直清查到他的全部后代,看看有没有被人带了绿帽。
到了明朝末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应该算吧)徐光启先生,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明朝宗室,人数增长大概三十年翻一倍。太祖洪武年间,宗室人数大约六十人左右。到了永乐年间,数量成了一百二十七人。
嘉靖皇帝时期,一万九千六百多人,万历三十二年,八万多余。
虽说有人宣称朱元璋后代有一百多万,但也有男丁才十万有余的说法,这里不做深入考究。
最可怕的,是各地巡抚发现本州府一年的收入,根本无法供养当地宗室的花销。所以就出现了明明是皇族,却生活艰苦的现象。
宗室二千人,岁食藩司禄米五万两,故藩贮不足供,而靖宗亦多不能自存者。王士性《广志绎》
从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勺,即便是最低级别的奉国中尉,也是皇室贵胄。明代又没五代而减之类的做法,导致很多宗室子弟一出生,就没有人生追求了。
解决办法
数量爆炸增加的宗室子弟,也给大明天子带来了很多心烦意乱的事情。明代皇族子孙享有特权,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爵位世袭罔替,公侯大臣见了都要趴下去行礼。最过分的是无需交税,甚至可以在地方收税、鱼课、盐店。
部分宗室仗着特权对地方官员横加欺凌,甚至出现了王府管家殴打布政使,在司法特权下,随意杀人,强抢民女更是不计其数。外加这每年下猪崽一样的生育速度,大明哪怕开拓疆域到欧洲都没用。
所以时间一长,各地巡抚纷纷表示没钱,请皇上自行钱生钱。所以当财政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当地宗室数量后,大明天子就开始琢磨怎么把钱弄出来。一开始想先用传统手段克扣。
可是克扣这种事情,也是讲亲疏远近的,克扣兄弟儿子,怕是要被老妈殴打,老婆踹下床。但克扣已经疏远的亲支,那就快准狠了。
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三十岁了都不结婚,死了十年不下葬)
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是所有明朝宗室都只会生孩子,他们也得考虑自己的生计。可是朱元璋早有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国家养终身。(注意是不必。不需要从事。)
朱棣靖难后,为了防止再发生像自己这样兵变夺权的事情发生,对宗室成员的限制更多了,皇族谋生的路都被限制死了。
明孝宗时期,因为宗室子弟的问题,有大臣上表,称可以让宗室子弟考取科举,代价是取消他们的爵位。也就是从不事劳作的皇室子弟,变成为国效力的臣子。但当时,礼部以有违祖制,直接拒绝了。(最开始是疼爱和宠爱,可随着时间的过渡,这种爱变成了束缚和钳制,是溺爱。)
到了明神宗时期,对于宗室子弟实在没办法了,就算违背祖宗教诲也没办法了。一开始,允许将军、中尉外的宗室子弟(亲王、郡王的子嗣),有志于科举者,可与一般生员同场应试。
之后又陆续放宽限制,宗室成员中,将军和中尉等爵位的皇族子弟(除了被关进皇家监狱的以外),都可以和生员一同应试。
到了此时宗室成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了:
一是世袭罔替的路子,仍向朝廷请给封爵,继续养猪大业。
二是科举入仕,考中后放弃世袭爵位,由吏部任官,靠自己的能力养活一家老小。
但颇具讽刺的是,明朝的宗藩开科,从神宗开始,五十余年,三年一次的科举,宗室成员考中进士者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因为明朝的科举,八股取士,还有犯上、犯下之说。就算是从小读四书五经的生员,也有终身考不上的例子,何况是养了上百年猪的大明宗室。
犯上、犯下:指考生参加科举时,所做的文章不得越题。例如《论语》中“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倘考官出题“杀鸡为黍而食之”,则考生文章如果涉及“止子路宿”,就是犯上,涉及“见其二子焉”,就是犯下,都不许可。
一条路是继续现在的生活,国家不可能不管你。一条路是放弃现在的生活,勤学苦读,悬梁刺股。即便是现代人,恐怕也不一定会选的比大明宗室要好。
另一个方法,就是满门抄斩某个皇族。
这方法来钱快,效果是立竿见影,一刀子下去百姓开心,当地官员放松,皇帝也愉快。
前文说到很多皇族拼死命的生孩子,但不是所有皇族都能子孙满堂。一部分皇族尽管再努力,也是没儿子,或是儿子生了,又没了,导致膝下无子。对于某个宗亲没有继承人继承爵位的情况,大明天子是听到一个就舒心,听到一对就能高兴的跳起来。
只要没有继承人,立即就可以撤销他的封地和爵位,朝廷一下子就省了一大笔钱,地方财政也能减缓压力,百姓头上也少了一点压迫。
所以,为了延续本宗的爵位,为了保证自己还能享受荣华富贵,有些绝嗣的皇族,选择冒险抱养别人的孩子,假装是自己的,企图以此保证自己的富贵长存。
大明天子也不是蠢货,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故而明朝对于宗室的爵位继承,是严之又严的。要是平日里子孙满堂,那爵位继承是没什么疑问的。要是某个宗室本就子嗣单一,又突然多出一个婴儿说是遗腹子,那么就别怪大明的锦衣卫无情了。
根据大明律例,如宗室抱养他人之子,以此来混淆视听,希求爵位延续的,一律拉去屠宰场(口误,是刑场。)
涉案皇族处死,主谋拉去凌迟,然后全家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韩王府汉阴王因绝嗣,为延续王位,便抱养他人子嗣,冒充己子。后来事情败露,已故的汉阴王朱征鍉被追削为庶人,王母妃平氏、王妃周氏、以及冒封的郡王、县主全都赐死。王妃之父周恂凌迟,其妻妾子女皆斩首。
晋王府方山王朱钟铤之弟、镇国将军朱钟鏕也取夫人之弟媳所生子为己子。死后事情败露,追削封号,夫人张氏和冒充为子的朱奇漺赐自尽,张氏父母皆斩。
方山王朱钟铤知情而为其扶同,革爵。(晋王一脉,钟字辈的人,是大明有名的炮王。前文说到的炮王朱钟镒,就是钟字辈的。)
由于大明对皇族的宽大待遇,导致此类冒充皇嗣事情,层出不穷。即便是民间,也有几个胆大包天的人,敢冒充皇族。对于平民,就更严格了。
比如齐王一脉都被拉去大明皇家监狱关无期徒刑,结果民间有人冒充齐王后裔,被发现后株连了几百条人命。
而大明天子,也在一次次的灭门中,逐渐掌握精髓。
多说一句,历朝历代的亲王、藩王、郡王虽然很多,但实际上能延续下去,世袭罔替的极少。不是在权利斗争中失利被杀被废,就是没儿子继承爵位。自己嗑药嗑死,或是纵情享乐玩坏身体的也不少。
明代亲王爵位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鲁王一脉。从朱元璋第十子,鲁荒王朱檀出生两月便受封鲁王开始(公元1370年),直到第十二代鲁王朱弘桓被清朝迁入山西,剥夺爵位中止(公元1683年)一共313年。
末代鲁王朱弘桓,于大明永历三十七年,大明崇祯五十五年,大清康熙二十二年,因台湾失守,不愿剃发易服,接受大清迁徙内陆的命令。鲁王朱弘桓慷慨陈词,绝不国亡独存,自焚而死,成为最后一个殉国的明宗室。
明代藩王爵位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靖江王一脉(就他一个藩王)朱元璋大封诸子为王时,也顺带将自己大哥的孙子,他的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王。从王爵的字数上来说,靖江王是二字王,相对于最顶级的一字王,级别上差了一截。
古代王爵一般只有两种,一字王位亲王,是除皇帝外最高的王爵。内部细分之下也分世袭与不世袭。但相对于二字的郡王而言,在身份与待遇上自然高出很多。
靖江王在明代是很特殊的爵位,因为他高于明代郡王,但又低于明代亲王。上文我也列举了明朝宗室的待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靖江王的待遇是亲王待遇的一半,但又比郡王待遇好很多。
所以,这里就引出了一个不怎么算争议的争议,和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亲王和因功被封的藩王,是否可以笼统的算在一起。
朱元璋大哥的孙子,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他的靖江王一脉,是我国两千年封建王朝中,延续时间最长的藩王爵位。(13701650)一共两百八十年,从大明洪武元年,到大清顺治七年(末代靖江王被清将孔有德所杀)。
靖江王王府所在地,现为广西师范大学
靖江王墓是我国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世系最全的藩王墓区。
孔有德,大清定南王,崇祯年间大明三叛臣之首。顺治九年兵败自杀,其独子被李定国斩首示众。
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外国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宁靖王朱术桂。
施琅攻陷澎湖后,朱术桂明白大势已去,台湾迟早沦为大清的属地,大明已彻底回力无天,故决心殉国。
朱术桂死前书于壁曰:“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外国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
加翼善冠,服四团龙袍,束玉带,佩印绶,将宁靖王麎钮印送交郑克塽。(朱术桂是末代辽王,宁靖王是南明封的)
穿戴完毕后,朱术桂亲自前往大关帝庙从容赴义。郑克塽率文武至,嗟叹别之。朱术桂拜辞天地祖宗。又在砚背题辞世诗曰:“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书罢,结帛于梁自缢,且曰“我去矣。”侍宦两人亦从死其旁。
台湾人民为防清军毁坏宁靖王墓地,故造一百伪墓,以混淆清军。
如今的宁靖王墓,古榕参天,花木扶疏,节假日常有游客前往,感吊末代王孙。
清朝受封及袭爵者多达1978人,包括亲王140人、郡王94人、贝勒63人、贝子53人、镇国公88人、辅国公209人、镇国将军148人、辅国将军249人、奉国将军261人、奉恩将军673人。是整个清朝近三百年总共才那么多人有爵位,而明朝是光算万历三十二年活着有爵位的就有八万多人,是清朝的的40多倍了。注:溥仪曾经登基过三次,第二次登基的时候给张勋封王
清朝宗室人口高达20万人,辽宁省档案馆保存溥仪时期的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女性并未记录其中。按正常计算,总数不会低于20万人。土地兼并也非常严重。恭亲王之子毓在回忆录中说说他家里以前有近万顷土地。
溥杰在《大清王府》里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肃亲王府的‘地册被烧了,比房子被烧了更要命。后来用三年才把地册制定出来。庆亲王府的汪荣方估计说以“带地投主‘方式依附在庆王府名下的土地超过一千顷。
清朝宗室无恶不做还能不考科举就能当大官任要职。如嘉庆二十二年,热河副都统宗室庆杰因其子死向下属索银250余两。
明朝封王只有皇族朱家。清朝不同,还包括蒙汉人。
明朝的各地封王,多富甲一方,更有欺压百姓拥有很多良田的。
清朝满族王多住北京,蒙古王世袭,汉族王中断。后来的曾国藩他们也只是公侯爵
曾国藩,左宗棠,平定叛乱的功劳,如此之大,紫禁城方面却没有履行承诺,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若依照咸丰遗命,曾国藩应授王爵。清廷以大清旧制没有文臣封王的先例为由,将“克复金陵者封王”的恩赏一拆为四,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曾国荃为一等毅威伯,李臣典为一等子,萧孚泗为一等男。后来有人为他“喊冤叫屈”鸣不平,是憎恨他没有“拥有如此强大的军力而反清复明”,挑拨民族关系罢了。和之前的林则徐等人一样,他们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不计个人得失。其德行为千古传颂。后来左宗棠平定新疆,有人提出给左宗棠封一等公,而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则认为,左宗棠功劳虽大,但他以前是曾国藩所举荐,若给左宗棠封公爵,则显得之前给曾国藩封的爵位太低。所以,最后还是给左宗棠封了侯爵,而且要比曾国藩低一等,为二等恪靖侯。左宗棠一生自负才名,处处不肯居曾国藩之下,但没想到生前爵位被曾国藩压一级,连死后的谥号“文襄”,也比曾国藩的“文正”差一等。倒是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会做人,深得慈禧宠信,死后被封一等肃毅侯,享受到了和自己老师平起平坐的殊荣。
明清藩王数量对比
明朝藩王
序号
封号/谥号
姓名
封国
简介
01
靖江王
朱守谦
广西临桂
明仁祖朱世珍曾孙
02
秦愍王
朱樉
陕西长安
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03
晋恭王
朱棡
山西阳曲
明太祖朱元璋三子
04
燕王
朱棣
北平宛平
明太祖朱元璋四子
05
朱橚
河南祥符
明太祖朱元璋五子
06
朱桢
湖广江夏
明太祖朱元璋六子
07
齐恭王
朱榑
山东益都
明太祖朱元璋七子
08
潭王
朱梓
湖广长沙
明太祖朱元璋八子
09
鲁荒王
朱檀
山东滋阳
明太祖朱元璋十子
10
蜀献王
朱椿
四川成都
明太祖朱元璋十一子
11
湘献王
朱柏
湖广江陵
明太祖朱元璋十二子
12
代简王
朱桂
山西大同
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子
13
肃庄王
朱楧
陕西兰县
明太祖朱元璋十四子
14
辽简王
朱植
湖广江陵
明太祖朱元璋十五子
15
庆靖王
朱栴
陕西宁夏
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
16
宁献王
朱权
江西南昌
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
17
岷庄王
朱楩
湖广武冈
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
18
谷王
朱橞
湖广长沙
明太祖朱元璋十九子
19
韩宪王
朱松
陕西平凉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子
20
沈简王
朱模
山西长治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一子
21
安惠王
朱楹
陕西平凉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二子
22
唐定王
朱桱
河南南阳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
23
郢靖王
朱栋
湖广长寿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四子
24
伊厉王
朱木彝
河南洛阳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五子
25
吴王
朱允熥
浙江钱塘
明兴宗朱标三子
26
汉王
朱高煦
山东乐安
明成祖朱棣次子
27
赵简王
朱高燧
河南安阳
明成祖朱棣三子
28
郑靖王
朱瞻埈
河南河内
明仁宗朱高炽次子
29
越靖王
朱瞻墉
浙江西安
明仁宗朱高炽三子
30
襄献王
朱瞻墡
湖广襄阳
明仁宗朱高炽五子
31
荆宪王
朱瞻堈
湖广蕲春
明仁宗朱高炽六子
32
淮靖王
朱瞻墺
江西鄱阳
明仁宗朱高炽七子
33
滕怀王
朱瞻垲
云南昆明
明仁宗朱高炽八子
34
梁庄王
朱瞻垍
湖广长寿
明仁宗朱高炽九子
35
卫恭王
朱瞻埏
河南河内
明仁宗朱高炽十子
36
德庄王
朱见潾
山东历城
明英宗朱祁镇次子
37
秀怀王
朱见澍
河南汝阳
明英宗朱祁镇五子
38
崇简王
朱见泽
河南汝阳
明英宗朱祁镇六子
39
吉简王
朱见浚
湖广长沙
明英宗朱祁镇七子
40
徽庄王
朱见沛
河南阳翟
明英宗朱祁镇九子
41
兴献王
朱祐杬
湖广钟祥
明宪宗朱见深四子
42
岐惠王
朱祐棆
湖广安陆
明宪宗朱见深五子
43
益端王
朱祐槟
江西南城
明宪宗朱见深六子
44
衡恭王
朱祐楎
山东益都
明宪宗朱见深七子
45
雍靖王
朱祐枟
湖广衡阳
明宪宗朱见深八子
46
寿定王
朱祐榰
湖广安陆
明宪宗朱见深九子
47
汝安王
朱祐梈
河南汲县
明宪宗朱见深十一子
48
泾简王
朱祐橓
山东沂州
明宪宗朱见深十二子
49
荣庄王
朱祐枢
湖广武陵
明宪宗朱见深十三子
50
申懿王
朱祐楷
四川宜宾
明宪宗朱见深十四子
51
景恭王
朱载圳
湖广安陆
明世宗朱厚熜四子
52
潞简王
朱翊镠
河南汲县
明穆宗朱载坖四子
53
福忠王
朱常洵
河南洛阳
明神宗朱翊钧三子
54
瑞王
朱常浩
陕西南郑
明神宗朱翊钧五子
55
惠王
朱常润
湖广江陵
明神宗朱翊钧六子
56
桂端王
朱常瀛
湖广衡阳
明神宗朱翊钧七子
整个明代藩王共有50位,其中有21位藩王因“无子”“继位”“谋反”“有罪”等原因在明亡前就被除国,到明末时期藩王为29位。多亏了朱元璋后继承皇位的子孙们不太能生,否则……
明朝郡王到了末年还剩下多少?
给明王朝带来巨大压力的不是这些亲王,而是那个不合理的宗室分封制度,尤其是历代王府分封的924位郡王和不计其数的将军和中尉。
将军中尉的数量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因此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明朝宗室制度待遇第二好的郡王,最起码这个群体还是数的清的。
由于明王朝宗室制度中亲王和郡王这两个爵位未设置降等袭爵制,因此亲王和郡王是可以无限制的延续下去的。也就是说只要大明朝存在一天,朱家人能生出儿子,明朝就会有不断的亲王和郡王产生。
明朝除了靖江王这个郡王是洪武皇帝直接封的以外,剩下的郡王都是各大亲王府中产生的。
明朝实封亲王一共有六十五位,到了明末崇祯年间只剩下三十二位亲王。这些亲王分别是秦、晋、周、楚、鲁、蜀、代、肃、庆、岷、韩、沈、唐,赵,郑、襄、荆、淮,德、崇、吉,益、衡,荣,潞,福、瑞、惠、桂,定,永王共32位亲王。其中瑞、惠、定,永四王无嗣,因此崇祯年间有28个王府拥有郡王,再加上辽府,宁府,伊府和徽府未被除封的郡王,郡王数量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在这里,我们就为大家来算一下到了明末究竟还剩下多少位郡王呢?(郡王不包括追封的,明朝灭亡后封的)
秦王
秦府封地位于陕西西安府。
秦府共分封15位郡王,分别是永兴,保安,兴平,永寿,安定,渭南,富平,宜川,临潼,郃阳,汧阳,镇安,隆德,崇信,紫阳王。
其中保安,安定王犯罪除国
兴平,汧阳王无嗣除国
渭南,富平,临潼,镇安,隆德,紫阳王进阶秦王
明末还剩下永兴,永寿,宜川,郃阳,崇信5王。
秦府郡王存活率为33%
晋王
晋府封地位于山西太原府。
晋府共分封28郡王,分别是高平,昭德,平阳,宁化,庆城,永和,广昌,交城,阳曲,西河,方山,临泉,云丘,宁河,闻喜,和顺,榆社,徐沟,河东,太谷,义宁,河中,襄阴,新化,安溪,靖安,旌德,荥泽王。
其中交城,阳曲,方山,闻喜,和顺王犯罪除国
高平,广昌,临泉,云丘,宁河,徐沟,太谷,义宁,襄阴,安溪,旌德,荥泽王无嗣除国
平阳,榆社王进阶晋王
昭德王改封平阳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宁化,庆城,永和,西河,河东,河中,新化,靖安8王。
晋府郡王存活率为28.5%
周王
周府封地位于河南开封府。
周府封75郡王,分别是汝南,顺阳,祥符,新安,永宁,汝阳,镇平,宜阳,遂平,封丘,罗山,内乡,胙城,通许,原武,鄢陵,河阴,项城,宜阳,颍川,义阳,汝阴,临汝,睢阳,沈丘,上洛,鲁阳,临湍,堵阳,河清,新会,义宁,平乐,崇善,海阳,安定,曲江,博平,聊城,汾西,鲁阳,信陵,邵陵,莱阳,东会,富阳,会稽,浦江,丽水,应城,益阳,奉新,南陵,京山,华亭,宝坻,汤溪,瑞金,商城,临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洧川,宁阳,安乡,永寿,仁和王。
其中汝南,新安,临湍,新会,平乐,,富阳,犯罪除国
顺阳,永宁,汝阳,镇平,宜阳,封丘,罗山,胙城,项城,宜阳,汝阴,崇善,安定,聊城,汾西,鲁阳,信陵,会稽,丽水,益阳,南陵,宝坻,汤溪,商城,临安,柘城,洧川无嗣除国
祥符,通许,睢阳王进阶周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遂平,内乡,原武,鄢陵,河阴,颍川,义阳,临汝,沈丘,上洛,鲁阳,堵阳,河清,义宁,海阳,曲江,博平,邵陵,莱阳,东会,浦江,应城,奉新,京山,华亭,瑞金,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宁阳,安乡,永寿,仁和39王。
周府郡王存活率为52%
楚王
楚府封地位于湖广武昌府。
楚府共封20郡王,分别是巴陵,永安,寿昌,崇阳,通山,通城,景陵,岳阳,江夏,东安,武陵,黔阳,大治,缙云,长乐,保康,武冈,宣化,新安,汉阳,兴国王。
其中崇阳王犯罪除国
巴陵,寿昌,景陵,岳阳,大治,缙云,保康王无嗣除国
武陵,黔阳,长乐王进阶楚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永安,通山,通城,江夏,东安,武冈,宣化,新安,汉阳,兴国10国。
楚府郡王存活率为50%
鲁王
鲁王封地位于山东山东兖州府
鲁府共封23郡王,分别是巨野,邹平,安丘,乐陵,东阿,东瓯,郯城,馆陶,翼城,滋阳,阳信,高密,归善,新蔡,东原,宝庆,福安,富平,常德,宁德,泰兴,长泰,永福王
其中东阿,东瓯,郯城,馆陶,归善,福安,长泰,永福王无嗣除国
宝庆,富平,常德,泰兴王进阶鲁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巨野,邹平,安丘,乐陵,翼城,滋阳,阳信,高密,新蔡,东原,宁德11国。
鲁府郡王存活率为47.8%
蜀王
蜀王封地位于四川成都府。
蜀府共封21郡王,分别是华阳,崇宁,崇庆,保宁,永川,黔江,罗江,内江,德阳,石泉,汶川,庆符,通江,南川,江安,新宁,东乡,隆昌,富顺,太平,安乐王
其中崇宁,崇庆,永川,黔江,德阳,新宁王无嗣除国
保宁,罗江,通江王进阶蜀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华阳,内江,石泉,汶川,庆符,南川,江安,东乡,隆昌,富顺,太平,安乐12国。
蜀府郡王存活率为57.1%
代王
代府封地位于山西大同府。
代府共封29郡王,分别是广灵,潞城,山阴,襄垣,灵丘,宣宁,怀仁,隰川,昌化,定安,博野,和川,宁津,枣强,饶阳,武邑,乐昌,吉阳,溧阳,进贤,泰顺,河内,富川,宝丰,砀山,泰兴,太平,新宁,永庆王。
其中灵丘,定安,饶阳,武邑王犯罪除国
襄垣,宣宁,隰川,昌化,博野,进贤,河内,宝丰,砀山王无嗣除国
泰顺,泰兴,太平,新宁王进阶代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广灵,潞城,山阴,怀仁,和川,宁津,枣强,乐昌,吉阳,溧阳,富川,永庆12国。
代府郡王存活率为41.3%
肃王
肃府封地位于甘肃兰州府。
肃府封10郡王,分别是洵阳,汾州,淳化,铅山,金坛,会宁,延长,开化,会昌,延安王。
其中金坛王犯罪除国
延安王无嗣除国
洵阳,汾州王进阶肃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淳化,铅山,会宁,延长,开化,会昌6王。
肃府郡王存活率为60%
辽王
辽府初封辽东广宁,后移国湖广荆州府。隆庆二年因罪除国。
辽府封24郡王,分别是长阳,宁靖,远安,兴山,巴东,潜江,宜都,松滋,益阳,湘阴,衡阳,应山,宜城,枝江,沅陵,麻阳,衡山,蕲水,申泽,肃宁,长垣,光泽,广元,句容王。
其中远安,巴东王犯罪除国
潜江,宜都,衡阳,应山,宜城,枝江,沅陵,麻阳,衡山,长垣,广元王无嗣除国
兴山,申泽,句容王进阶辽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长阳,松滋,益阳,湘阴,蕲水,肃宁,光泽7王。
辽府郡王存活率为29.1%
庆王
庆府初封陕西韦州,后移国宁夏银川府。
庆府共封20郡王,分别是靖宁,真宁,安化,岐山,安塞,平原,歧阳,弘农,丰林,落交,巩昌,寿阳,桐乡,延川,华阴,绥德,镇原,蒙阴,龙祥,潭水王
其中安化,巩昌王犯罪除国
靖宁,真宁,岐山,安塞,丰林王无嗣除国
平原,歧阳,落交,桐乡,绥德王进阶庆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弘农,寿阳,延川,华阴,镇原,蒙阴,龙祥,潭水8王
庆府郡王存活率为40%
宁王
宁府初封大宁,后移国江西南昌府。正德十四年谋反除国。
宁府共封11郡王,分别是临川,宜春,新昌,信丰,瑞昌,乐安,石城,弋阳,上高,钟陵,建安王。
其中宜春,瑞昌,钟陵王犯罪除国
临川,新昌,信丰,石城,弋阳王无嗣除国
上高王进阶宁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乐安,建安2王
宁府郡王存活率为18.1%
岷王
岷府初封岷州,后移国湖广武冈州。
岷府共封27郡王,分别是镇南,江川,广通,阳宗,南渭,安昌,黎山,沙阳,山阴,充城,唐年,遂安,长寿,绥宁,南漳,广济,江陵,南安,南丰,善化,建德,建昌,汉川,祁阳,南充,青林,常宁王。
其中广通,阳宗,南渭,沙阳,山阴,充城,唐年,遂安,长寿,南漳,广济,建昌,汉川,青林王无嗣除国
镇南,江陵,南充,常宁王进阶岷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江川,安昌,黎山,绥宁,南安,南丰,善化,建德,祁阳9王
岷府郡王存活率为33.3%
韩王
韩府封地位于陕西平凉府。
韩府共封36郡王,分别是襄陵,临汾,乐平,开城,西乡,平利,褒城,通渭,高陵,汉阴,广安,彰化,高平,西德,渭源,陇西,宁远,长泰,永福,建宁,长洲,昆山,长乐,高淳,休宁,庆阳,通安,长吉,崇明,保德,绥平,咸阳,商丘,固原,汶阳王。
其中汉阴,高平,永福王犯罪除国
临汾,平利,褒城,通渭,陇西,长泰,昆山,休宁,庆阳,保德,绥平,咸阳,商丘,固原,汶阳王无嗣除国
开城,西乡,高陵,广安,彰化,渭源王进阶韩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襄陵,乐平,西德,宁远,建宁,长洲,长乐,高淳,通安,长吉,崇明11王。
韩府郡王存活率为30.5%
沈王
沈府封地位于山西潞州。
沈府共封28郡王,分别是武乡,陵川,平遥,黎城,稷山,沁水,沁源,清源,辽山,内丘,广宗,唐山,永年,西阳,灵川,宜山,宿迁,吴江,定陶,云和,福山,德平,镇康,安庆,保定,德化,灵寿,六合王。
其中平遥,黎城,广宗,宿迁,吴江,云和,福山,镇康,德化,灵寿王无嗣除国
武乡,西阳,灵川王进阶沈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陵川,稷山,沁水,沁源,清源,辽山,内丘,唐山,永年,宜山,定陶,德平,安庆,保定,六合15王
沈府郡王存活率为53.5%
唐王
唐府封地位于河南南阳府。
唐府共封19郡王,分别是新野,舞阳,三城,新城,承修,荡阴,颍昌,淅阳,文城,郾城,卫辉,福山,清源,安阳,宝庆,永兴,永寿,德安,南阳王。
其中新野王犯罪除国
三城,新城,荡阴,颍昌,淅阳,郾城,卫辉,清源,宝庆王无嗣除国
舞阳,文城王进阶唐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承修,福山,安阳,永兴,永寿,德安,南阳7王。
唐府郡王存活率为36.8%
伊王
伊府封地位于河南河南府,嘉靖四十三年因罪除国。
伊府共封8郡王,分别是洛阳,光阳,郏城,方城,西鄂,济源,万安,安乐王。
其中洛阳,光阳,西鄂,安乐王无嗣除国
郏城,济源王进阶伊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方城,万安2王
伊府郡王存活率为25%
赵王
赵府封地位于河南彰德府。
赵府封17郡王,分别是安阳,临漳,汤阴,襄邑,雒川,南乐,平乡,汝原,昆阳,清流,广安,江宁,光山,秀水,获嘉,成皋,寿光王。
其中汤阴,襄邑王犯罪除国
汝原,昆阳,江宁,光山,秀水,获嘉王无嗣除国
安阳,清流,寿光王进阶赵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临漳,雒川,南乐,平乡,广安,成皋6王。
赵府郡王存活率为35.2%
郑王
郑府初封陕西凤翔府,后移国河南怀庆府。
郑府封15郡王,分别是新平,泾阳,朝邑,盟津,东垣,河阳,信阳,宜章,繁昌,庐江,丹阳,真丘,保平,德庆,崇德王。
其中新平,泾阳,朝邑,河阳,信阳,宜章,丹阳,真丘,德庆,崇德王无嗣除国
保平,盟津王进阶郑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东垣,繁昌,庐江三王。
郑府郡王存活率为20%
襄王
襄府初封湖广长沙府,后移国湖广襄阳府。
襄府封13郡王,分别是宁乡,枣阳,阳山,镇宁,光化,安福,隆庆,郧城,永城,兰阳,福清,贵阳,进贤王。
其中宁乡,枣阳,镇宁,永城王无嗣除国
阳山,安福王进阶襄王
隆庆王因为和朝廷年号相同,改封郧城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光化,郧城,兰阳,福清,贵阳,进贤6王。
襄府郡王存活率为46.1%
荆王
荆府初封江西建昌府,后移国湖广蕲州府。
荆府封14郡王,分别是都昌,都梁,樊山,虞城,洛安,桐城,岷青,广济,富顺,永新,永定,德安,泰宁,安城王。
其中虞城,洛安,广济王犯罪除国
桐城,岷青王无嗣除国
都梁,永定,泰宁,安城王进阶荆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都昌,樊山,富顺,永新,德安5王。
荆府郡王存活率为35.7%
淮王
淮府初封广东韶州府,后移国江西饶州府。
淮府封17郡王,分别是鄱阳,永丰,清江,南康,德兴,顺昌,崇安,高安,上饶,吉安,广信,嘉兴,绍兴,建昌,金华,华容,荣昌王。
其中鄱阳,崇安,广信,绍兴,华容,荣昌王无嗣除国
清江,建昌王进阶淮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永丰,南康,德兴,顺昌,高安,上饶,吉安,嘉兴,金华9王。
淮府郡王存活率为52.9%
德王
德府封地位于山东济南府。
德府封19郡王,分别是泰安,济宁,东平,历城,临朐,高唐,临清,宁海,堂邑,利津,安陵,纪城,嘉祥,清平,广宗,某国一,永年,宁阳,某国二。(某国代表确有此郡王,但是史料缺失封号记载)
其中济宁,历城,高唐,堂邑,利津,安陵,永年,无嗣除国
东平,广宗,某国一进阶德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是泰安,临朐,临清,宁海,纪城,嘉祥,清平,宁阳,某国二9王。
德府郡王存活率为47.3%
崇王
崇府封地位于河南汝宁府。
崇府封7郡王,分别是瑞安,庆元,怀安,归德,泰和,南阳,河阳王。
其中瑞安,庆元,归德王无嗣除国
泰和王进阶崇王世子
到了明末,还剩下怀安,南阳,河阳3王。
崇府郡王存活率为42.8%
吉王
吉府封地位于湖广长沙府。
吉府封7郡王,分别是常山,光化,龙阳,长沙,谷城,德化,福清王。
其中常山,光化,龙阳王进阶吉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长沙,谷城,德化,福清4王。
吉府郡王存活率为57.1%
徽王
徽府封地位于河南钧州府,嘉靖三十五年因罪除国。
徽府封24郡王,分别是兴化,太和,遂昌,景宁,建德,阳城,安邑,嘉定,新昌,庆云,隆平,伍城,浦城,太康,阳夏,德平,荥阳,怀庆,咸平,延津,孟津,上蔡,安阳,万善王。
其中景宁,安阳,万善王犯罪除国
遂昌,庆云,伍城王无嗣除国
兴化,安邑,浦城王进阶徽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太和,建德,阳城,嘉定,新昌,隆平,太康,阳夏,德平,荥阳,怀庆,咸平,延津,孟津,上蔡15王。
徽府郡王存活率为62.5%
益王
益府封地位于江西建昌府。
益府封35郡王,分别是崇仁,金谿,文昌,玉山,安东,舒城,阜平,铜陵,黎丘,浦阳,淳河,华山,筠谿,罗川,安仁,德化,德安,郧西,丰城,泸溪,峡江,安义,新建,奉新,嘉善,仁化,兴安,和顺,延宁,永宁,嘉祥,德兴,钟祥,兴化,进贤王。
其中崇仁,嘉善王进阶益王
玉山,黎丘王无嗣除国。
到了明末,还剩下金谿,文昌,安东,舒城,阜平,铜陵,浦阳,淳河,华山,筠谿,罗川,安仁,德化,德安,郧西,丰城,泸溪,峡江,安义,新建,奉新,仁化,兴安,和顺,延宁,永宁,嘉祥,德兴,钟祥,兴化,进贤31王。
益府郡王存活率为88.5%
衡王
衡府封地位于山东青州府。
衡府封14郡王,分别是江华,玉田,新乐,高唐,齐东,邵陵,汉阳,东昌,武定,平度,宁阳,昌乐,寿张,商河王。
其中汉阳,昌乐,寿张,商河王无嗣除国
江华,东昌,武定王进阶衡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玉田,新乐,高唐,齐东,邵陵,平度,宁阳7王。
衡府郡王存活率为50%
荣王
荣府封地位于湖广常德府。
荣府封8郡王,分别是福宁,惠安,永春,富城,贵溪,肇庆,仁和,咸宁王。
其中福宁,永春王无嗣除国
肇庆王进阶荣王
到了明末,还剩下惠安,富城,贵溪,仁和,咸宁5王。
荣府郡王存活率为62.5%
潞王
潞府封地位于河南卫辉府。
潞府封1郡王,初封长垣王,后改封为宝丰王。
明末宝丰王存活,因此潞府郡王存活率为100%
福王
福府封地位于河南河南府。
福府封2郡王,分别是德昌,颍上王。
明末二王均存活,因此福府郡王存活率为100%
桂王
桂府封地位于湖广衡州府。
桂府封3郡王,分别是安仁,永明,永兴王
明末三王均存活,因此桂府郡王存活率为100%
最后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明王朝在276年的历史中,各大亲王府共实封590位郡王(不算燕府,齐府,谷府,汉府的郡王)。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存活下来的郡王共有永兴,永寿,宜川,郃阳,崇信(秦);宁化,庆城,永和,西河,河东,河中,新化,靖安(晋);遂平,内乡,原武,鄢陵,河阴,颍川,义阳,临汝,沈丘,上洛,鲁阳,堵阳,河清,义宁,海阳,曲江,博平,邵陵,莱阳,东会,浦江,应城,奉新,京山,华亭,瑞金,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宁阳,安乡,永寿,仁和(周);永安,通山,通城,江夏,东安,武冈,宣化,新安,汉阳,兴国(楚);巨野,邹平,安丘,乐陵,翼城,滋阳,阳信,高密,新蔡,东原,宁德(鲁);华阳,内江,石泉,汶川,庆符,南川,江安,东乡,隆昌,富顺,太平,安乐(蜀);广灵,潞城,山阴,怀仁,和川,宁津,枣强,乐昌,吉阳,溧阳,富川,永庆(代);淳化,铅山,会宁,延长,开化,会昌(肃);长阳,松滋,益阳,湘阴,蕲水,肃宁,光泽(辽);弘农,寿阳,延川,华阴,镇原,蒙阴,龙祥,潭水(庆);乐安,建安(宁);江川,安昌,黎山,绥宁,南安,南丰,善化,建德,祁阳(岷);襄陵,乐平,西德,宁远,建宁,长洲,长乐,高淳,通安,长吉,崇明(韩);陵川,稷山,沁水,沁源,清源,辽山,内丘,唐山,永年,宜山,定陶,德平,安庆,保定,六合(沈);承修,福山,安阳,永兴,永寿,德安,南阳(唐);方城,万安(伊)
临漳,雒川,南乐,平乡,广安,成皋(赵);东垣,繁昌,庐江(郑);光化,郧城,兰阳,福清,贵阳,进贤(襄);都昌,樊山,富顺,永新,德安(荆);永丰,南康,德兴,顺昌,高安,上饶,吉安,嘉兴,金华(淮);泰安,临朐,临清,宁海,纪城,嘉祥,清平,宁阳,某国二(德);怀安,南阳,河阳(崇);长沙,谷城,德化,福清(吉);太和,建德,阳城,嘉定,新昌,隆平,太康,阳夏,德平,荥阳,怀庆,咸平,延津,孟津,上蔡(徽);金谿,文昌,安东,舒城,阜平,铜陵,浦阳,淳河,华山,筠谿,罗川,安仁,德化,德安,郧西,丰城,泸溪,峡江,安义,新建,奉新,仁化,兴安,和顺,延宁,永宁,嘉祥,德兴,钟祥,兴化,进贤(益);玉田,新乐,高唐,齐东,邵陵,平度,宁阳(衡);惠安,富城,贵溪,仁和,咸宁(荣);宝丰(潞);德昌,颍上(福);安仁,永明,永兴(桂)加上靖江王共274名郡王。
其中洪武系亲王府分封的郡王共有164名,占比60%,永乐系及以后亲王府分封的郡王共有109名,占比40%,郡王存活率一共为46.4%。
明末共有32名亲王,平均下来每个亲王府要养8到9名郡王。
这些郡王多吗?真的是太多了。根据规定,每个亲王一年俸禄一万石,郡王两千石。
也就是说,明朝末年一年花在亲王的禄米是32万石,而花在郡王的禄米为54.6万石。光是郡王消耗的粮米就比亲王多二十多万石,这还没包括以万计量的将军中尉。况且这些郡王的婚礼,丧葬等礼仪支出还得由国家为其买单,更是加重了王朝的负担。
将军中尉还要世代降等袭爵,但是亲王和郡王就不用。除了犯罪,无嗣和进阶,郡王的封号将会绵延不断的流传下去。
和明朝相比,清朝就聪明多了。在清朝267年的历史上就只直接封了32名郡王(郡王数量为满族皇室宗亲,不包括蒙古王爷和宗室亲王降等袭爵的郡王),而且这些郡王还不是想当就能当上的,基本上凭着自己的本事当上。当上郡王后,爵位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要降等袭爵。这也导致了清王朝的宗室爵位数量比明王朝更少,含金量也更高。
抛开太平天国期间的封爵闹剧不谈,明王朝的王爷数量几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多的一个王朝。上百个王爷和不计其数的将军中尉,给了明王朝多大的财政压力。上面令人眼花缭乱的郡王封号,正是明王朝宗室制度最失败的体现之一。
清朝亲王
清朝有多少亲王
截止光绪时期统计,宗室亲王41个,蒙古亲王13个。清朝的亲王数量共54位。
其中世袭罔替,永不降级袭爵的“铁帽子王”,共12个。
所谓的降级袭爵,其实有些被刻意夸大了,清朝宗室爵位一共12级,袭爵时降到最后一等就不再降了,然而整个满清才一共十二个皇帝,如果只从进关后开始算,那么才只有十个皇帝。也就是说,大多数袭爵的直到满清末期也没降多少等。
根据《爱新觉罗宗谱》及《清史稿.诸王传》,清朝爱新觉罗宗室亲王140人。皇太极规定,从其祖父塔克世以下的直系子孙为“宗室”
太祖努尔哈赤到咸丰共有皇子113人,同治、光绪、溥仪无子,这些人当中被始封为亲王的39人。亲王分两类,一类是逐代降袭的,比如到了第二代就是郡王了,第三代就是贝勒了,一直降到将军,绝大多数皇子封的亲王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这类亲王有九位,他们是清初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承泽裕亲王硕塞、怡贤亲王允祥,以及清末的庆禧亲王永璘、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这九大铁帽子亲王一直世袭到清末,共101人。
历代皇帝本人生的皇帝是
太祖有5位,他们是礼亲王代善、饶余亲王阿巴泰、英亲王阿济格、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
皇太极有3位,他们是肃武亲王豪格、承泽裕亲王硕塞、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
顺治有4位,他们是裕宪亲王福全、荣亲王(未名)、恭亲王常宁、纯靖亲王隆禧
康熙有9位,他们是理密亲王允礽、雍亲王允禛(世宗)淳度亲王允祐、履懿亲王允祹、怡贤亲王允祥、廉亲王允禩、庄恪亲王允禄、果毅亲王允礼、诚亲王允祕、
雍正有5位,他们是端亲王弘晖、宝亲王弘历(乾隆)和亲王弘昼、怀亲王福惠。
乾隆有9位,他们是定安亲王永璜、履端亲王永珹、荣纯亲王永琪、质庄亲王永瑢、哲亲王永琮、仪慎亲王永璇、成哲亲王永瑆、嘉亲王永顒(嘉庆)庆禧亲王永璘
嘉庆有3位,他们是智亲王旻宁(道光)、和硕惇亲王绵忻、和硕惠亲王绵愉。
道光有2位,他们是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
清代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亲王是第一级,享有极高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待遇,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和精英力量。清初前几代的始封亲王和承袭亲王,大都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比如礼亲王代善、饶余亲王阿巴泰、英亲王阿济格、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武亲王豪格、承泽裕亲王硕塞、裕宪亲王福全、安亲王岳乐等。清末的恭亲王奕,还有礼王府、肃王府的几代承袭王也都大有作为。政治上军事上无作为的,有的成了作家、艺术家,比如承袭礼亲昭琏写了有名的《啸亭杂录》,成哲亲王永瑆的书法自成一体,作为清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画造诣是倍受肯定,创“拨镫法”,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
亲王们一般比较优秀的原因有二,一对父母及老师的教育领悟得好同,二皇帝在封亲王的时候,除了恩宠的因素之外,基本上是高标准严要求,公推与钦定相结合。如果德才不及,也难以封上亲王。比如清初主要靠战功,中后期有的凭战功,有的凭文才,情况不一。但无才无德的皇子,绝对无缘于亲王这个最高爵位。
明清国家都养哪些人?
明代:皇脉一系。
清代包含:
一,宗室(黄带子)和觉罗(红带子)。分别指: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俗称黄带子。努尔哈赤的叔伯兄弟的旁系子孙叫觉罗,俗称红带子。
二,蒙古藩王,包含内蒙古藩王和外藩蒙古藩王。
三,回爵。指编入札萨克的哈密、吐鲁番两地的王公、台吉。
四,八旗子弟。
明朝
明初皇室人员为58人。
截止到明末,明朝皇室成员约20万左右,皇室总支出为160万两,约占总岁入的8.66%
太祖高皇帝真是养猪高手
清朝
清初皇室人员:爱新觉罗开始时是一个很小的姓氏,男性约100人不到。到了黄台吉时期,约150人左右。入关之后,康熙朝约有500人左右。
八旗入关时18万人。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每旗7500人,共8×3=24旗,八旗共计18万人。
对比明朝的58人,以上人员自入关后就开始赡养。
清末
到清末时仅八旗人数:
正黄旗: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
正红旗: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
镶红旗: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白旗: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蓝旗: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各旗人口加起来超过105万
清末,满清宗室的后裔有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计有后裔超过14万人。
清中后期仅八旗支出约1500万两2100万两左右(数据可能不太准确,大致是这一数字)。
根据《明实录》《明史》《清史稿》等文献的记载,明朝的藩王宗室的制度大体框架如下:
明朝宗室享有很高的爵位、官品和俸禄,明制宗室爵有八等,皇帝嫡长子为皇储外,其他诸子阶封亲王;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爵位,其余诸子皆封郡王;郡王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诸子阶封镇国将军。以此类推共分八等,最低中尉爵位。
太子以外的皇子授予亲王,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余儿子都封为郡王;
郡王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余儿子都封为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都封为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都封为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所有儿子,降一等,都封为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降一等,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都封为奉国中尉;
以此爵位世袭罔替;
到了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亲王为一品官,岁禄一万石,一万担的购买力折算到今天的大米的价格2元一斤就相当于年薪377.6万元。郡王为二品官,岁禄二千石,相当于75.5万元,镇国将军官籍三品,岁禄一千石,相当于37.8万元。辅国将军八百石,往下依次递减。
换句话说如果一位亲王生了10个郡王,那么每个郡王从一出生就可以领到75.5万元一年的费用,那么亲王府的总年收就是1132万,如果每个郡王再生10个镇国将军呢?年收入就是4840万。如果镇国将军每人再生10个呢?那亲王府家庭总收入就是41847万元,就是4.2个亿。
皇帝的姊妹封为长公主,皇帝女儿封为公主,女婿封为驸马都尉;亲王的女儿封为郡主,郡王的女儿封为县主、孙女封为郡君、曾孙女封为县君、玄孙女封为乡君,而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的夫婿都封为仪宾。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将原本的藩王宗室的俸禄待遇降低,并形成了定制,用粮食的单位进行计算:
亲王每年一万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镇国将军每年一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则逐级递减二百石,辅国中尉、奉国中尉逐级递减一百石;
公主及驸马每年二千石,郡主及其仪宾每年八百石,县主、郡君及其仪宾逐级递减二百石,县君、乡君及其仪宾逐级递减一百石。
按照这个制度,即使是最低等的奉国中尉和乡君每年都会有二百石的俸禄。二百石是个什么概念呢?
由于历朝历代的粮价不固定,难以准确统计,我们可以参照一下明朝官员的俸禄进行比较,明朝正七品官员(一般是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每年的俸禄只有九十石,而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的考证,明朝一石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八十斤左右(不同的文献测量方法有很大出入)。这么看,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后代可谓是相当地好啊,给了极高的待遇!他给那些给大明王朝拼命干活的官员们给的工资可都不高,明朝是反腐最严重的朝代也是贪腐最严重的朝代。朱元璋指定的酷法《大明律》,官员贪赃枉法者,一贯钱以下,杖刑五十,每五贯钱加一等最,八十贯处以绞刑。监守自盗者,不分首从,一贯以下,杖八十,四十贯处斩刑。威慑力是不够的。
终明世,共有八十七亲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五王(一王后为帝系,七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四王(一王为追封,三王被废),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废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绝嗣四王,废一王),明宣宗封一王(后即位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废一王、绝嗣三王),明宪宗封九王(绝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实封亲王中,十六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晋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复封,齐王、谷王复而再废。岷、荆、唐府有亲王因事被废,由世子或旁支继位,因未除封而未计入),十五位亲王因绝嗣而除封。至崇祯朝明亡,共计有亲王三十四位。南明三帝及监国鲁王实封三王、追封七王、赠封(郡王死后加封亲王)一王。
明代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晋府封28郡王,燕府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周府封75郡王,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齐府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鲁府封23郡王,蜀府封21郡王,代府封29郡王,肃府封10郡王,辽府封24郡王,庆府封20郡王,宁府封11郡王,岷府封27郡王,谷府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韩府封36郡王,沈府封28郡王,唐府封19郡王,伊府封8郡王,汉府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赵府封17郡王,郑府封15郡王,襄府封13郡王,荆府封14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德府封19郡王,崇府封7郡王,吉府封7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徽府封24郡王,益府封40郡王,衡府封14郡王,荣府封8郡王,潞府封1郡王,福府封2郡王,桂府封2郡王。潭、湘、安、郢、梁、秀、兴、岐、雍、寿、汝、泾、景、瑞、惠等府仅传一世,未分封郡王。
清朝宗室待遇
清朝皇室成员的爵位大致分10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另外一种排列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这些爵位每传一代降一级,比如某亲王,传到儿子应赐爵某郡王,到孙子为某贝勒,依次降低,但最多降4级,也就是说亲王的子孙降爵位到镇国公后,就不再降低,一直为镇国公;而郡王子孙最低到辅国公;依此类推。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朝廷特批,例如钦赐“世袭罔替”,也就是所谓的“铁帽子王”,他的子孙将永远保持亲王的爵位。
宗亲年俸禄米
亲王10000两10000斛
郡王5000两5000斛
贝勒2500两2500斛
贝子1300两1300斛
镇国公700两700斛
辅国公500两500斛
镇国将军410两410斛
辅国将军310两310斛
奉国将军210两210斛
奉恩将军110两110斛
清朝末年有多少亲王,养这些亲王每年需要多少钱?
在清朝规定的爵位中,亲王是第一等的爵位,享有朝廷最优等俸禄,以及最高待遇。既然如此特殊,就不是寻常人可以获得分封。
清朝的时候,得到亲王爵位的途径极少。乾隆年间曾定下明确规定,宗室中亲王的分封,只有两个来源。
一种是凭着功劳获得亲王爵位的,被称为“功封”。这种方式获得的亲王爵位,可以世袭罔替。父亲是亲王,儿子也是亲王,爵位不减。
另一种是凭着血缘关系,获得的亲王爵位。这些人大多是皇帝的兄弟、儿子。这种方式获得的爵位,会代代递减。父亲是亲王,儿子就成了郡王。
因为清朝满族皇室跟蒙古族有非常紧密,所以,清朝也会分封外藩蒙古的上层贵族为亲王爵位。不过,在蒙古族中,亲王爵位并不是第一等的。因为在亲王上面,还有蒙古汗的爵位。
经过二百余年的历史,到光绪时期统计,清朝的亲王数量有54位。其中蒙古亲王13个,其余宗室亲王是41个。54个亲王,跟清朝全部的人口数量相比,当然是不多。
但是,清朝对于亲王的极高待遇,让国库每年都要为这些亲王,付出大笔财政支出。跟过去朝代不同。清朝没有为亲王分封藩地,而是把他们都集中在京城。这么做也有好处。
清朝从关外定立天下,需要有宗室的力量,帮助皇帝站稳脚跟。皇帝需要赋予宗室足够的权利。这也是为什么,清朝会出现摄政王、议政王的现象。
但是,清朝在赋予宗室足够大的权力时,也会担心一个问题。如果把宗室分封到地方,又授予足够大权力后,掌握军政大权。很可能就会出现,皇帝无法管辖他们。
从而坐视宗室力量崛起,对皇帝产生威胁。所以,清朝需要把宗室集中在京城一带,同时赋予他们足够的权力和财富,用来消除他们的不满,换取他们的效忠。
按照《大清会典则例》,朝廷为亲王爵位的宗室,每年规定俸禄为一年一万两白银,大米五千石。五千石的大米,相当于现在50万斤重量的大米。
这个数字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清朝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开销,每年大概在一百两左右,口粮以每个月50斤大米统计,每年口粮大概在600斤左右。
当然,这个是可以满足温饱的家庭。那些贫困线上挣扎的清朝百姓,明显没有这个待遇。所以,清朝供养一个亲王的花费,就相当于上百户普通百姓一年的开支。不过,跟宗室亲王相比,外藩蒙古亲王的待遇,明显会下降很多。
清朝初期,顺治十四年时规定,内蒙古亲王中,科尔沁图什业图、桌里克、翰尔达三亲王,每年待遇俸银二千五百两,绸缎40匹;其余亲王,每年俸禄银子二千两,绸缎25匹。外蒙古亲王俸禄是每年二千两,绸缎二十五匹。
对于内外蒙古亲王的待遇差距,雍正皇帝层级说过,因为蒙古王都是住在本地,花钱的地方也不多。现在国库又穷,只好委屈大家了。
(扎萨克蒙古王公等之俸比在内王等少给者,并非内外轻重分别,因蒙古王等人多在蒙古地方居住,费用有限,国帑不足,故少给伊等之俸)
当然,两千两左右的俸禄待遇,有不算太差了。如果从光绪年间的亲王数量统计,国库每年至少要为这些亲王支出超过43万两白银,300匹绸缎,2050万斤大米。这是一笔巨额的开支。
以晚清光绪时期,朝廷筹建的北洋海军作为参考。当时北洋海军的主力号,镇远号和定远号两艘舰船,每艘耗费大概在140万两左右。而北洋海军耗费十余年建成,中间几度缺少银子。而这些清朝亲王、宗室十余年的俸禄开支,已经远远超过建造一支海军需要消耗的费用。
而且,朝廷是不产丝绸的,宫里也不可能一针一线缝制。清朝虽然每年开春都要让皇帝象征性的下地干活,用来鼓励农桑。可是,这些大米都是需要农民去辛苦耕种的。
至于那些银子,同样是各地收缴上来的。除了这些朝廷规定的俸禄待遇,朝廷每年也会给这些亲王各样的赏赐。那些赏赐的东西,价格就不知道有多少了。这些负担,最后都要压到百姓身上,由百姓去承担。
八旗子弟是兵吗
你见过哪里的兵是没当兵就开始分土地,当兵后领饷外加各种补贴,一直领到死的?
八旗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兵,但中后期以后打仗就很少了,具体的分界线我认为应该是雍正年间的“辛亥败兵事”之后。
乾隆打仗时候还是会调八旗兵,但发现太过拉胯,后面打廓尔喀时候就开始从关外调索伦兵,并且为了让处在东北的人有战斗力,清朝对待这个地区的人待遇一直很差。
北京是八旗驻防的主要地方,也是八旗兵最多的地方。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七日,发生的著名的“天理教禁门之变”时,天理教众一直攻入了皇宫里,请问兵在哪里?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入侵。咸丰逃亡热河,请问兵在哪里?
1900年8月14日,北X城沦陷,八国X军进XX,请问兵在哪里?
甲午海战是北洋打的,太平天国是湘军打的,请问兵又在哪里?
现在大声的告诉我,你们是不是兵?
各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明朝
有大规模封地的,只有万历年间的福王、璐王,之前还有个景王。不能拿着极端的例子来代表整个明朝。
明朝皇庄是什么,分给福王的土地并不是等于这些土地就是给他了,他享有的只是这些土地的税费而已,万历为儿子争取的,是这些土地的供养钱。
实际上按黄仁宇的考证,福王每年真正拿到的代表这些土地的银子连二万两都没有满,“大部田土折银每年未逾2万两”
清朝
清初时有专门的名词,叫更名田。
这些更名田就是明朝时期皇室享受赋税的土地,清朝全部接管并成为私产,当时在种这些地的农民投充为奴。
除了更名田,还有跑马圈地。
一个官方数字:清朝圈地总共圈了22.96万顷
明末和清末各自的表现
清末我就不说了,因为实在想不起来有什么反抗的记录。
甲午战争期间的海城反攻战,依克唐阿和长顺就带领着八旗兵去作战,在日方的记录里,这对八旗兵毫无战斗力,战斗意志也极其薄弱,根本不敢进入日军的火炮射程,一旦日军开始进攻,直接遇敌即溃。
因为这帮八旗不敢进攻,溃逃又太快,日军甚至都无法判断他们的战斗目的,到底是不是真想收复海城。
这是战斗力差到让敌方主将都开始怀疑人生了,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也算是战斗史上的一朵奇葩了。
更可怕的是:依克唐阿手下的八旗兵,还是八旗中战斗力最高的了,好歹能打死几个日军。当时参战的其他一些八旗,比如岫岩的八旗,则是直接不战而全军溃逃,日军毫无伤亡就拿下了岫岩。
其他一些,比如八旗的后备军西丹兵,他们的表现就更没法看了:对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威力比日军都可怕。
平日里只领饷,不做任何事。
当时在辽阳布防的徐庆璋都对此无语了,直接说这种部队对打仗毫无用处,只会扰民,千万别再派旗兵过来了,只要别派过来,一切都好说。
吉林将军长顺,在写信给荣禄的时候,说自己了解他们的底细。这帮八旗兵是无用之士卒,养着属于浪费资源。
说到打太平天国,就更没八旗什么事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只能依靠民间团练,曾剃头就是这么起家的。
圈地,只讲清初康熙以前,不讲康熙亲政后停止圈地,将所圈土地还给百姓。
“跑马圈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马能跑多远,那马跑过的地就全归马主人所有。
刚入关仅仅几年,京城周边五百里内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圈地,总面积达到近17万顷。以直隶省密云县为例,县内原本有2733顷土地,圈占后只剩下582顷。
可八旗又不会种地,于是就将农民“投充”为奴,结果每年都有无数的奴隶被打死,一年仅上报上来的案件就有2000多起,于是经常发生奴隶逃跑的事件,对此康熙还专门发布了“逃人法”令。
名义上康熙年间就发布了停止圈地的法令,但实际上圈地这种掠夺行为,一直到公元1745年才最终停止,前后持续达百年之久。
直接圈占的田地,举几个例子:
太原八旗的驻防点圈占了484顷。
德州八旗圈占了30695亩田地,约合307顷。
除开直接由满清直接强占的田地还有各地八旗自己强占的田地。如江宁京口两地满城将沙州充做八旗公产,江宁八旗的八卦州15310亩,京口八旗的征人州7980亩,德兴州7970亩。各地驻防八旗的校场,以及满城普遍每处在100顷上下,全国合计1900顷。
在最早被满人圈占的汉地辽东,圈占更是触目惊心。
其中辽东盛京驻防点共24个,分别为兴京、辽阳、宁海(金州)、盖平、广宁、抚顺、铁岭、巨流河、白旗堡、小黑山、闾阳驿、锦州、义州、小凌河、宁远、中前所、中后所、熊岳、岫岩城、复州、牛庄、凤凰城、旅顺。
据乾隆朝《钦定盛京通志》记载,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盛京地区总计有耕地18167711亩,其中民地有3510957亩,约合3510顷,旗地14656754亩,约合146567顷。
1801年5月,盛京将军清查出马场地近39万亩,令各城旗兵开垦升科。次年八月,盛京将军富俊等奏报,“自上年九月至今,业据旗民首报地,约计二十一万余亩”。这1802年,辽东旗地就高达15万2千567顷。
在《清代白莲教研究集》中,开篇点题到清代官田,旗地达到史无前例的90万顷。
明末
1、永寿王朱存梧,永历五年联络陕西义军抗清失败,被清军所杀。
2、崇信王朱谊?,永历四年起兵惠州抗清,被清军所杀。
3、晋王朱审烜,崇祯十七年为李自成所俘,后降清,永历二年被清军所杀。
4、西河王朱敏淦,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5、周王朱伦奎,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6、遂平王朱绍焜,永历元年抗清失败,被清军所杀。
7、原武王朱肃氵?,永历元年起兵淮安抗清失败,被清军所杀。
8、鄢陵王朱肃汭,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9、颍川王朱在钅集,隆武二年降清,斩于京师。
10、堵阳王朱在?鐻,永历二年起兵和州,被清军所杀。
11、召陵王朱在钺,福州城陷后三度起兵抗清,永历六年奉命联络福建义师,被清军所杀。
12、东会王朱肃泳,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13、保宁王朱绍火巳,依益王抗清,后降清,被清军所杀。
14、东平王朱在钅其,永历八年起兵反清,被清军所杀。
15、楚王朱华壁,隆武二年衢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16、楚王朱华尘,将乐城陷,被清军所杀。
17、通山王朱蕴钺,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18、江夏王朱蕴铗,永历十三年入广西联络土司抗清,被清军所杀。
19、东安王朱盛蒗,依附夔东十三家,夔东覆灭,被清军所杀。
20、嵫阳王朱弘懋,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21、巨野王朱寿钅朐,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22、邹平王朱寿碒,衢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23、乐陵王朱以泛,永历三年十月被执,被清军所杀。
24、翼城王朱弘橺,福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25、阳信王朱弘楅,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26、石泉王朱奉钅舍,永历十六年五月马湖沦陷,被清军所杀。
27、山阴王朱鼎济,永历三年二月抗清兵败,被清军所杀。
28、延长王朱识钅穿,永历二年抗清被执凉州马家坪,被清军所杀。
29、辽王朱术雅,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30、松滋王朱俨钅宰,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31、益阳王某,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清军所杀。
32、光泽王朱俨铁,为安南人执送清军,被清军所杀。
33、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抗清,隆武二年被清军所杀。
34、翼王朱议氻,永历三年被执,被杀。
35、瑞昌王朱议沥,隆武元年被杀。
36、宜春王朱议衍,永历三年十二月兵败被执死。
37、乐安王朱议淜,永历八年八月起兵江西,兵败被杀。
38、石城王朱议氵?,永历三年十一月守将军寨,城陷被杀。
39、弋阳王朱议澳,入连州山区结寨抗清,永历四年城陷被杀。
40、岷王朱禋氵纯,永历元年刘承荫挟之降清,被清军杀武昌。
41、南安王朱企钰,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42、邓王朱器?,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43、安阳王朱器埈,与弘光一起械送北京,次年被杀。
44、赵王朱由棪,永历元年反清,被清军所杀。
45、郑王朱常瀓,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46、荆王某,械送北京。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47、荆王朱常巢,永历二年三月城陷被杀。
48、永丰王朱由桐,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49、高安王朱常淇,隆武二年十二月兵败被杀。
50、嘉兴王某,永历元年起兵江西都昌,兵败被杀。
51、金华王朱由?,福州沦陷后起兵饶州,兵败被杀。
52、德王朱由栎,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53、泰安王朱由木弼,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54、崇王朱慈爚,隆武二年六月衢州陷,被杀。
55、长沙王朱常淠,永历二年全州陷,被执死之。
56、谷城王朱由木害,起兵兵败被杀。
57、德化王朱常汶,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58、新昌王朱载墇,隆武元年九月起兵海州云台山,被杀。
59、隆平王某,康熙二十八年起兵福建浦城,兵败被杀。
60、怀庆王朱常濯,永历二年七月在浙江被俘,被杀。
61、益王朱慈炲,广州城陷被杀。
62、铜陵王朱由榳,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63、筠溪王某,永历二年三月于沙珵被执,被杀。
64、德化王朱慈烨,永历三年十一月兵败被杀。
65、郧西王朱常潮,永历二年三月兵败被杀。
66、泸溪王某,永历五年六月被执潮州,被杀。
67、新建王朱由模,永历四年三月兵败被杀。
68、仁化王朱慈?,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69、嘉祥王朱慈莹,隆武元年八月兵败被杀。
70、衡王朱由棷,崇祯十七年五月起兵复青州,七月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71、玉田王朱常洦,自山东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被清朝勒令自杀。
72、齐东王朱常漎,自山东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被清朝勒令自杀。
73、荣王朱由桢,自苗峒土司被执,被清军所杀。
74、贵溪王朱常滮,永历元年冬起兵永宁,兵败被杀。
75、潞王朱常淓,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76、惠王朱常润,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77、福王朱由崧,隆武二年五月被斩于北京。
78、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六年六月被缢杀于昆明。
79、永王朱慈炤,康熙四十七年在山东汶上县为清廷捕获,全家处斩。
为何明朝频繁出现藩王武装造反的事情,而清朝王爷就安分守己呢
虽然清承明制,然而,明清两朝的皇亲国戚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公元1399年,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目标直指朱允炆的中央政府,经过3年激战,朱棣推翻朱允炆的政府,于1402年登基,改年号为永乐。自此,明朝皇位从原太子朱标一脉转到燕王(明成祖)朱棣一脉,朱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依靠暴力夺取皇位的亲王。朱棣驾崩后,明朝又在宣德和正德年间发生了多次藩王叛乱事件,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就在正德年间亲自镇压宁王叛乱。
明朝藩王叛乱非常频繁,但清朝的王爷就没法武装造反。从顺治帝入关登基到宣统帝退位,清朝皇位传承虽然出现了“九子夺嫡”这样的政治风波,但清朝始终没有出现某位亲王带兵勾结大臣,公开起兵造反将皇帝赶下龙椅的事情,这一点和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差别。
那么,为何明朝频繁出现王爷武装造反的事情,清朝王爷就没法武装造反呢?
上图_明代官制简表
第一,明朝初期实施类似于汉朝的同姓诸侯王制度,朱元璋让所有皇子掌管天下一方,这些藩王手里都有军队,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入京“勤王”,这就为明朝藩王起兵对抗中央埋下了伏笔。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出现“靖难之役”那样威胁皇权的内战,清朝政府不允许藩王离开北京,更不允许亲王拥有自己的军队。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长达276年的大明帝国。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先后两次对明朝官制进行改革,取消丞相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皇权、相权和军权的矛盾。然而,历朝历代地方割据势力,尤其是元朝后期河北军阀察罕帖木儿的割据势力给朱元璋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
为了防止明朝像唐朝后期那样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况,朱元璋让自己的20多个儿子到地方担任类似于诸侯王的藩王。比如,明太祖四子朱棣在北平担任燕王,明成祖第17子朱权在今天的内蒙古多伦担任宁王。藩王手里都有军队。
上图_明太祖朱元璋坐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朱元璋驾崩后,藩王尾大不掉,和汉景帝登基后面临的形势极其相似。登基的明惠帝朱允炆削藩策略不当,迫使燕王起兵反叛,朱允炆投入数十万军队和燕王的军队展开激战。最终,朱允炆被赶下了龙椅,朱棣成功坐上了龙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依靠武装内战夺取皇位的亲王。
公允来说,朱元璋让各地藩王手里有军队,其本意上肯定不希望藩王起兵造反,但朱元璋的这个制度却给藩王的造反埋下了伏笔。朱棣登基后,其本人又给其他藩王开了个“造反好榜样”,使得明朝多次出现藩王造反的事情,比如朱瞻基在位时期的明宣德年间,朱高煦就发动叛乱,朱瞻基带兵御驾亲征将叛乱平定。朱厚照在位时期的明正德年间,宁王起兵反抗中央,王阳明出兵将宁王叛乱镇压下去。
上图_《满洲实录》中太祖建元即帝位图,努尔哈赤身边的威武侍卫
相比较明朝藩王的频繁叛乱,清王朝对王爷的限制就非常严格。清朝建立之前的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建立的政体带有点“贵族共和”的色彩,后金的王爷不仅能带兵打仗,还能和努尔哈赤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皇太极登基后出于稳定宗室的需要,就和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3位王爷并列而坐,共同商议国家大事。但随着皇太极权力的日益稳固,以及阿敏屠城等其他客观原因,“四大贝勒并列而坐”就变成“皇太极单独而坐”。公元1636年,皇太极正式建立清朝,设立六部,建立起像明朝那样的大一统专制政权。
清朝入关后,为了建立起全国性的大一统国家,清朝政府吸取明朝藩王叛乱频繁的教训,严格限制王爷的权利。朱元璋让王爷到全国各地镇守一方,还有军队,而清朝却让王爷全部留在北京,给很好的待遇养起来,但不准到其他地方任职。
清朝还规定,除了礼亲王代善一家、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家、睿亲王多尔衮一家等8个铁帽子王,其他王爷的爵位等级都是按照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一代代向下降的。而且,即便8个铁帽子王,也不能干预朝政。
上图_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为了防止亲王图谋不轨的行为出现,清朝皇帝还在皇权传承这件大事上采取了全新的策略秘密立储制。康熙晚年,皇八子胤禩到处结党,图谋皇位,搞得康熙帝晚年的政治生态一团乱麻。雍正登基后,其对皇八子党进行坚决镇压。
为了防止其父皇万年“九子夺嫡”的事情再次出现,雍正设立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生前写好太子的人选,将太子名字写在纸上装入盒子里,放到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皇帝驾崩后从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取出盒子,由皇帝生前早已定好的太子登基。这种制度在最大限度上就防止王爷勾结大臣,图谋不轨威胁皇位的情况。
上图_清朝密折和折盒
第二,朱棣登基后虽然采取一系列措施压制藩王,但没有根除藩王拥有军队这个客观现实,再加上朱棣和宁王朱权之间的矛盾等原因,导致朱棣驾崩后明朝出现了多次藩王叛乱。而清朝对亲王的限制对清朝入关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其对亲王的限制是长期的,体系化的,系统的限制。
1402年朱棣登基后,采取内迁驻地、将不法藩王废为庶人、取消藩王军队等措施限制藩王。但是,朱棣并没有在根本上取消藩王拥有军队这个客观现实。朱棣一方面打压宁王、岷王、代王等兄弟亲王,另一方面却扶持朱高煦、朱高燧等王爷打压太子朱高炽。
后由于朱高煦多行不法,朱棣对朱高煦予以了较大的限制,但还是没有根除朱高煦的威胁。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鼓动手下发动叛乱,但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朱瞻基带兵亲征等原因,朱瞻基很快粉碎了朱高煦的叛乱。朱高煦最后自己作死,故意绊脚朱瞻基,朱瞻基忍无可忍将朱高煦放入大缸子,活活烤死。
上图_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朱棣和宁王朱权也有矛盾,朱权的朵颜三卫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朱棣还许诺登基后和朱权“平分天下。但朱棣登基后将朱权从大宁迁到了南昌,朱权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在朱棣在位时期不问政事,直至明英宗登基后善终。但朱权的后代朱宸濠可就对自己祖先的不公正待遇心怀不满,于1519年六月发动叛乱,王阳明出兵,用了43天将叛乱平定下去。
明朝藩王造反频繁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朱棣削藩留尾巴,又有朱棣和宁王一脉之间的矛盾等政治原因。而清朝对亲王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控制,其还设立宗人府专门管理宗室,这一整套管理亲王的制度从清朝入关一直保持到清末,导致清朝王爷在清朝入关后的200多年间即便有谋反之心,也没有谋反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