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将陈赓受命创建哈军工,曾与清华北大齐名

大将陈赓受命创建哈军工,曾与清华北大齐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73 更新时间:2023/12/23 9:15:38

东海路、西海路、郑和路、奥列霍夫路、世昌路……独特的道路名称将这所学校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与担当书写得淋漓尽致……67年前,陈赓大将以军事家和教育家的胸襟气魄在这里建成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所以又简称哈军工。哈军工因强国兴军的使命而诞生,由于为共和国培养了众多国防科技人才,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从这里走出了200位将军,50名省部级干部,曾与清华北大齐名。

欣然受命,哈军工应运而生

朝鲜战争打响后,敌人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反观志愿军武器装备与敌军形成鲜明的反差。于是,新中国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培养技术人才的需要愈显迫切。1952年3月18日,聂荣臻和粟裕向中革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标志着哈军工的筹建工作正式开始。

而事实上,早在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斯大林就向毛泽东建议,办一所集陆海空三军为一体的军事学院。朝鲜战争打响后,我军使用的坦克、飞机和火箭炮都是苏制,也缺少专门的技术维修人才,这使毛泽东感到军队现代化的紧迫性。毛泽东在听取了彭德怀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汇报后,更加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军事技术与现代兵器的重要,因此需要培养大批军事技术人才。

1952年3月26日,主席在呈送的《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上批示:“同意”。

1952年6月23日,正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的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收到一纸调令,指示他回国述职,同时任命邓华为志愿军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当时,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把美军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之后,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敌我双方正处于胶着状态……在战争难以推进之时,调司令员回国述职,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奉调回国,负责筹建并担任院长兼政委,拟设于哈尔滨,培养陆海空军高级技术人员,决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原为西南军政大学)、华东军区司令部科学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部分干部为建院的组织基础,要求1953年9月1日开学。

学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防化系。

哈军工在1953年开始建设,当时的定位是培养我军国防科技人才的最高学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最顶尖的军校,比清华北大还要牛。由于培养了一大批拔尖人才,其中包括40多位两院院士,百位省部级领导和将军以及数以千计的研究所领导,所以哈军工其实是声名远扬的,甚至曾被美国称为“远东最强军校”。

在朝鲜战争及新中国国防建设过程中,哈军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人民解放军所使用的许多武器装备都发端于哈军工。

1952年7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在中南海召见了陈赓大将。毛泽东说:“我们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要你来当这个院长兼政委。”陈赓当时没有丝毫思想准备,连忙站起来说:“不行不行,我是行伍出身,办学与打仗隔行,我恐怕办不好。”毛泽东说:“你办不好,谁能办好?有困难找总理给你解决,还有苏联顾问的帮助,凭你陈赓的才智和干劲,一定能干好。”周恩来也说:“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干不了,别人恐怕连你这点儿经验也没有。就这么定下了。”陈赓不再推辞,欣然受命。其实,在朝鲜战场时,亲眼看着我军战士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燃烧弹打坦克车,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想法早就在陈赓心中落地生根了……考虑到为了保密,周恩来建议去掉“技术”两个字,就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3年8月,毛泽东在为哈军工签发的训词中写道:“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技术……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因强国兴军的使命而诞生。从那一天起,这所学校便与国家意志、国家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了起。

选址哈尔滨,党政军聚首齐献策

北京市西城区灵境胡同41号是陈赓的故居。当年,筹委会的办公地点没有落实以前,这里就是哈军工最早的筹备处。据说陈赓每天在这个小四合院里调兵遣将,指挥各路人马向北京集中。

1952年7月底的一天,陈赓迎来了第一批苏联客人,他们就是哈军工的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及随行的4人专家组,包括一名炮兵少将、一名内燃机专家、一名海军上校和俄文翻译。陈赓随后与他们一同北上,将校址最终锁定在了哈尔滨。

哈军工校址之所以选在哈尔滨,主要是尊重了苏联专家的意见。这一年夏天,苏方奥列霍夫中将在对中国北方和南方几个大城市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提出校址的选择应本着邻近现代国防工业及工科大学、距国防前线较远、有较集中及适合教学要求的房舍可资利用等这样几项原则展开。其中的工科大学指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对此,陈赓在1953年的一份报告中证实:“军委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时,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哈尔滨有一所经中央指定的作为全国工业大学典型示范的哈工大。”另外,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援助中国的大批重点国防建设项目许多都集中在哈尔滨,也为哈军工的办学和学员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正是因为哈尔滨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缘优势,使之被选定为哈军工的最佳办学地点。

1952年9月5日,哈军工筹委会成立后的第5天,应陈赓请求,国务院召开联席会议,专门讨论学院的筹建问题。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财政部部长薄一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以及军委4总部主要负责人和空、海、炮、装、工各军兵种司令员等数十位党政军领导人同室而坐,为办学献计献策,为中国教育史上之首例。

在会议上,陈赓向大家一一抱拳道:“我才疏学浅,寝食难安,祈求各位军政首长,扶我一把……”陈毅最先声援,其余人也纷纷表态,愿意鼎力相助。在散会前,陈毅忽然收敛笑容,认真地说:“诸位老总,我还有一条建议。今后,我们的子女高中毕业了,要带头报考军工,这样就会影响社会,使青年学生们也跟着报考军工,让全社会都知道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意义。”言毕,全场掌声雷动。

呕心沥血为哈军工

1953年4月25日,陈赓大将挥臂铲了第一锹土,揭开了哈军工校园建设工程的序幕。

哈军工校区是在南岗区原哈医大传染病院的旧址上进行建设的。在最初进行校区勘定与规划时,陈赓看到院区内有3000多个坟墓后说:“一个也不能留在校区内。”他又走进文庙,说:“这是应保留的文物,可利用它做图书馆,把大成殿作阅览室,让孔夫子陪伴咱读书。”他说:“咱们办的是亦文亦武的军事大学校,能在文庙阅览图书,还可以使教员、学员常常想到孔子教导他的门生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要学员上课好好学理论,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深学好学扎实。”

在马家沟河边,陈赓说:“就以小河为界,南岸做职工宿舍区,北岸是教学区。”他从文庙街向西走到一曼街,说:“这条文庙街要作为院内道路,教学区里要肃静。以后教学区、院办公大楼建成后,院直机关要全部集中在一个大楼里办公,这样联系方便,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陈赓在转了一大圈后,建筑总体布局就基本上定下来了。

1952年9月,苏联将中长铁路交还中国,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的苏联专家陆续撤走,空闲下来许多房子,其中就有大和旅馆。

陈赓得到消息后,立即给周恩来总理写报告提出,援助哈军工建设的苏联专家正陆续到达哈尔滨,请批准将大和旅馆交给哈军工,作为苏联专家的宿舍使用。

11月5日,陈赓回到北京,拿上报告亲自去找周恩来。当时周恩来正在开会,趁着总理中间上厕所,他站在厕所门口等总理出来,送上报告说:“请总理批一下吧,晚了怕抓不到手。”周恩来一边接报告,一边说:“什么事这么急,连解手的时间你都不放过。”陈赓说:“你不是要求我抓紧时间建设哈军工吗?”周恩来开玩笑地说:“你真有办法,找到厕所来要我办公,这是你的一个发明,以后应写到你的自传里。”

哈军工有着闻名全国的五大教学建筑楼群,分别为一系空军、二系炮兵、三系海军、四系装甲和五系工程兵。每个系都可从其楼角的装饰看出这是什么系,比如空军系,楼角飞檐上是一排飞机雕塑;炮兵系是大炮雕塑;海军系是军舰雕塑;装甲兵系是坦克雕塑……这五栋教学大楼皆为灰瓦大屋顶,屋脊上的“仙人骑凤”均以我军骑兵的形象取而代之,脊兽则将传统的龙改为啸天虎,这个设计备受陈赓大将的称赞。如今,这5栋楼的风采依旧,已经成为哈军工的象征。

在紧张地建造这五座教学大楼时,每个工位都有陈赓的足迹,每个楼的脚手架都有陈赓的手印,每一层楼板都留下了陈赓的脚印和汗水。哈军工院舍建筑速度快、质量高,这与陈赓亲自在第一线“督战”是分不开的。钱学森来学院参观时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短短三四年时间能这样快地建成一流现代化军事工程学院,这在世界上也是个奇迹。

“两老办院”留下宝贵财富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举行了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中央军委代表张宗逊副总参谋长在开学典礼上宣读了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写的《训词》,并授予学院军旗。陈赓立正敬礼,双手接过《训词》和军旗,军旗立即转交给李懋之副教育长,由护旗兵举旗立正站立在队列排头。

1953年9月1日是军事工程学院诞生之日,第一期开学之日,也是“榜上有名”、直归中央军委领导、正式列入解放军序列之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和庆祝的日子。

陈赓大将后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但一直兼任哈军工院长。他不时地奔走于京哈两地,对学院工作关怀备至,为培养最高水平的技术干部耗尽了心血,直到1961年3月16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

作为创办者,陈赓大将为这所学校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陈赓院长的重要办学理念,其中著名的“既要承认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即“两老办院”的主张成为哈军工办学成功的思想基础。

“两老”是指老教师(高教六级以上的知识分子)、老干部(从部队调来的领导干部)。陈赓认为老教师和老干部都是学校的主力,只有这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办好学校,因此他要求老干部们要团结好专家和教授,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不要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而轻视他们……在1952年底召开的一次全体党员干部会议上,陈赓特别强调:我们学院,既有经历长征两万五的八角帽(指老红军),也有经历十年寒窗苦的四角帽(指博士),八角帽上过井冈山,四角帽去过旧金山,都是国家的宝贝,是建设国家的财富。我们要办好军事工程学院,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既要依靠老干部,也要依靠老教授,我们的口号是“两老办院”,大家必须要团结一致,必须借助这两部分人才的力量才能将学院建设好。

陈赓大将尊重知识分子、关心老教授,并身体力行,给哈军工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哈军工刚筹建时,住房非常紧张,陈赓院长下令让教授们住有暖气、煤气,上下水条件相对较好的房子,而自己却住在小平房里。一些老教师回忆说:“那时,陈院长是教师家的常客,他脚上负过伤,拄个拐棍成天在大院里转。哪个老师家水龙头不好使、下水道不通、暖气不热、墙上有霜他都知道,并亲自打电话叫营房处去修。”来院工作的绝大多数老教师十分感激陈赓大将的知遇之恩,从陈赓大将和其他领导干部身上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人民解放军。一些教师由不安心变为安心,由做客思想转化为主人翁思想,决心在学院干一辈子。在陈赓重视、信任、关心知识分子的作风影响下,哈军工上下形成了“两老办院”的好局面、尊师重教的好风气。哈军工能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学,是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即“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分不开的。

陈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1952年6月,陈赓正式接手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然而他所面临的,却是两手空空,学校地址选在哪儿?老师从哪儿来。教材设备从哪里弄?7月底,苏联政府派来了4人专家设计组,帮助拟定筹建军事工程学院的方案。陈赓带领着专家组跑遍了中国各大城市,最后选定了哈尔滨,随后,占地60万平方米的哈军工拔地而起。

校舍有了,可是老师从哪里来呢?陈赓得知在华东军区司令部有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军事科学研究院,里面的专家都是国内一流的研究人员。于是陈赓立即向中央请示,马不停蹄地跑到南京,陈毅和粟裕倒是很慷慨,大方地把军事科学研究院交给了陈赓。有了这几位人才加持,陈赓心里顿时踏实多了,但是对于创办一所学校来说,这点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陈赓找到这几位专家,恳请他们提出可以调来的师资人员名单,其中弹道学家张述祖被陈赓求贤若渴的精神所打动,一个人就给了37人的推荐。

陈赓拿着这些名单,开始各大高校地跑了起来,刚开始学校领导听到陈赓来了还非常高兴地接见,可是一听他是来“挖墙脚”的,就开始躲着陈赓走了。陈赓没办法,只好请出了“尚方宝剑”,他拿着名单找到了周总理,直接把忙碌的周总理堵在了厕所门口。周总理一出来,就看见陈赓拿着一摞资料,巴巴地在门口盯着他。周总理哭笑不得,接过陈赓手中的资料,“你就不能等我出去着?”“等你出来,怕是接着就走喽。”说话的功夫,陈赓赶紧给周总理递上笔。靠着周总理的签字,陈赓终于请来了一大批专家教授。

曹鹤荪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知名教授,那个时候,曹鹤荪刚到南京刚组建的华东航空学院准备任教,结果有周总理签署的调令就落到了他的手中。华东航空学院忍痛可爱,当天晚上就给曹鹤荪教授举行了欢送会,,曹鹤荪回到上海后,告诉还在收拾东西,准备搬到南京的夫人:转道去哈尔滨。

在请调名单中,还有一位专家叫做沈毅,新中国成立后,沈毅以权谋私,贪污巨款,已经被判了死刑,还没有执行。人才易失难得,陈赓舍不得放弃这个人才,但是当他跟哈军工的同事们商量时,大家却沉默了。陈赓又找到了周总理,在周总理的授意下,领导“三反”运动的薄一波枪下留人,沈毅带着手铐被押送到了哈军工戴罪立功。沈毅见到陈赓时,当场想要下跪表示感谢,陈赓赶紧把他扶起来“我保你,是想让你通过自己的才干,为人民服务才是。”

在请各大专家教授入驻哈工大的同时,陈赓还邀请了许多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老干部。他们都是实打实的拥有作战能力的人才,同样是建设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当这些老干部和老教授聚集在一起时,却出现了矛盾。一些老干部对于陈赓尊重、爱护专家教授的态度,表示不理解,认为不能把这些“知识分子”捧得太高,有些人甚至闹着要回部队去。陈赓注意到了这些老干部反常的情绪,开始给这些老干部们做思想工作。

陈赓推出“两老办院”的口号,表示老干部和老教授一个都不能手,大家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办好学校才是。为此陈赓还专门请来了京剧演员们唱了一出《将相和》,把两老办院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专家教授中,还存在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的问题,陈赓直接拿自己举例:“我家就是大地主,我当过当过蒋介石的侍卫官,在东征讨伐陈炯明时,我把蒋介石背出重围,救了他一命。”陈赓已在要求专家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他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搞好教学工作。

图:哈军工第一期毕业生

陈赓大将对哈军工乃至国家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高标准、高速度创建了中国一流大学哈军工。在陈赓大将的推动与带领下,哈军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一片荒地上一跃成为当时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它的高起点创建与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二是推动了哈军工与时俱进,勇攀高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促进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立巩固的国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三是培养了哈军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模范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好传统,成为哈军工及其后继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四是以毛泽东主席的《训词》为统领,提出了以“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为核心的治校理念,使哈军工在建院初期顺利完成了顶层设计。

1961年3月16日,年仅58岁的陈赓大将因病去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我国最艰难的那些岁月里,哈军工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重任。时至今日,仍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军事人才。

哈军工的拆分

因为哈军工地处哈尔滨,筹建的时候中苏是蜜月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这座地处中国北方的学校受到了很多国人的关注,更多人担心一旦中苏爆发战争,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安全,所以这所学校的命运也就发生了变化。

1966年,哈军工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改建和新建了火箭工程系、计算机系。1969年,根据林彪关于战备的“一号命令”,学院内迁,1970年正式分迁。

不过,我们再看这所学校衍生了多少所名校,就知道这所学校的实力有厉害了。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985

哈军工电子系、计算机系等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归广州军区领导,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4月,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升格为大军区级单位,直属中央军委管辖。

如今,这所学校是985高校,被称作军中清华,是很多高三学生的梦想天堂。

2、西北工业大学985

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部分并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成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的一部分。如今,这所985高校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等航空专业,不仅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也是中国航空类高校中的顶尖专业。

3、哈尔滨工程大学211

哈军工内迁后,海军工程系在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归”七机部“领导,学校是工信部直属的“国防七校”之一,以“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深海工程、核动核电)为办学特色,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单位。

如今,这所继承哈军工旧址的哈工程已经入选211工程。

4、南京理工大学211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二系)迁到武汉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1962年迁至南京,1966年退出部队建制,改名为华东工程学院。1984年改名为华东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现隶属工业与信息化部,是工信部直属的“国防七校”之一,以兵器与装备、电子与信息、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为办学特色.

5、装甲兵工程学院:

1961年,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四系)迁至西安扩建为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北京改称为坦克技术学校,1978年又改建成装甲兵技术学院,现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6、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

1961年,原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五系)迁至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南京改名为工程兵技术学校,1978年恢复为工程兵工程学院。1997年,与原通信工程学院、空军气象学院、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并组建解放军理工大学。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7、防化指挥工程学院

1961年,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基础上,在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1962年南京军事学院防化学系并入该院.并更名为防化学院。1969年防化学兵学院与防化学兵学校合并.在北京成立防化技术学校,1975年更名为防化学校。1977年9月,扩编为防化学院。1986年改名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现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8、海军工程大学(部分专业)

9、解放军理工大学空军气象学院(部分专业)

10、空军工程大学(西安)(部分专业)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部分专业)

12、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部分专业)

哈尔滨军工大学内迁后为啥没有回到哈尔滨再重新组建呢?

原因很简单,中国高层意识到不能将军工行业并入某一所大学,而是应该分散培养,避免在紧急情况下再出现内迁的情况。此外,哈军工内迁后,组建的各个学校已经有了新的领导层,从他们的本义来说,也不愿意再整合到一起。因为没有强有力人物的推动,所以哈军工就成为了历史。

哈军工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哈军工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没有陈赓大将,就没有哈军工的奇迹与辉煌;没有陈赓大将,就没有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那些跋涉的艰辛已成过往,但陈赓大将当年所提倡的办学理念和军工作风都已经深深浸入到了每一个哈军工继承者的思想里。哈军工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哈军工的精神将一直被发扬光大。

标签: 哈军工陈赓

更多文章

  • 《皇明祖训》写了啥?明朝皇帝有遵循祖制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明祖训,朱元璋,明朝皇帝

    朱元璋这个人论出身是所有皇帝中最低的,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出身,决定了他所建立的大明帝国,跟宋朝的气质完全不一样无比的小农思想,无比的low。尽管当年起兵的时候,朱元璋喊出的口号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但是朱元璋恢复的却并不是原来的那个宋朝,而是大量的继承了元朝的制度,而且从一个农民的视野和角度,来统筹和

  • 为什么宋代百姓不喜欢“交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交子,纸币

    说一说北宋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与四川的铜产量不足有直接关系。因为缺铜,北宋初期的四川曾通行铁钱,这种钱的特点是币值小份量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当时流通的铁钱有大小两种。大铁钱每贯百个,重量超过十二斤;小铁钱每贯千个,重量超过二十五斤。换算也很

  • “举人”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举人,学历,研究生

    金榜上一小步,就是人生一大步。历史提问“举人”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答: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各阶层里,“举人”常常是小老百姓眼里“惹不起”的存在。比如鲁迅小说里,那位因为一本书就打断孔乙己腿的“丁举人&rd

  • 汉文帝陵墓被认错七八百年,霸陵就是江村大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文帝陵墓,汉文帝,皇帝陵墓,霸陵,江村大墓

    提起“灞陵”这个词,想必爱好古诗词的朋友都不会陌生。它和“琴瑟”、“长亭”、“梧桐”、“羌笛”、“杨柳”等词一样,广泛地运用于古诗词之中,久而久之,成为了古

  • 苏联解体分裂成几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苏联解体,苏联,前苏联,俄罗斯

    苏联解体一事是二十世纪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的事件。1990年3月11日,作为苏联十五个加盟国之一的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各国纷纷效仿;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独立

  • 历史上各朝代的国号是如何确定的?有何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朝代,国号,国号的来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这些朝代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号呢?这些国号又有着怎样的由来呢?下面嘻嘻网历史频道(chaodai.xixik.com)一一道来。主流观点认为以部落名为

  • 日本战败后,为何没有像德国一样分而治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日本战败

    历史上会经常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流言,一些流言经过以讹传讹的演绎,几乎都和正史混为一谈了。其中关于二战,就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那就是盟国在日本战败后本打算像分区占领德国一样对日本也实行分区占领。为此还煞有其事地画好了一张分区占领图。只可惜这张图是历史上有名的假地图。盟国想像分区占领德国一样分区占领日本

  • 朱元璋自卑人治的法治 对明朝法治体系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大明律,唐律疏议,大诰

    明紫禁城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帝制社会中,对于法治工作的建设总是不太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学者看来,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处于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的根本原因。不过在明朝的时候,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对法治建设十分上心,这也让明朝前期的法治建设在封建王朝中堪称翘楚。、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构建法律体系的时候不但重视

  • 盐是生活必需品 在古代为何一直那么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盐,官盐,私盐,食用盐

    生活必需品的盐,在古代为何一直那么贵,穷人买不起盐的时候吃什么从古至今,盐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长时间不吃盐,人的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学过的“大脖子病”。但是盐的价格却一直是贵的时候多,便宜的时候少。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盐的价格为什么那么贵,再来说一

  • 元朝丞相专权皇帝走马观花 但是历史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朝历史,元朝

    说起元朝,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其实他创立的是大蒙古帝国,其孙忽必烈创立的才是元朝,而且元朝只是大蒙古帝国一部分而已。即便如此,元朝的版图仍属历代之冠,《元史》记载其疆域“东尽辽左,西及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元朝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