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各朝代的国号是如何确定的?有何意义?

历史上各朝代的国号是如何确定的?有何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115 更新时间:2023/12/20 1:11:02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这些朝代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号呢?这些国号又有着怎样的由来呢?下面嘻嘻网历史频道(chaodai.xixik.com)一一道来。

主流观点认为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

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如唐朝人张守节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也就是说夏是大禹的封号。不过也有的说“夏”是由地名演变为部落名,最终成为国名的,相比较而言,这种说法更为可信。

商:

始祖受封于商邑,以地名为部落名。商汤灭夏,国号为商。

关于商朝的国号来源有一个传说。相传有娀氏女简狄与二个女子洗澡,有玄鸟飞过堕其卵,简狄取而吞食,因而怀孕生下契。契就是商人始祖,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也是由地名演化为部落名。夏朝末年,商族的首领汤起兵,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又被称为殷。

周:

部落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以地名为部落名。姬发灭商,定都镐京,国号为周。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国号仍为周。

周朝的祖先早先并无“周”的概念,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因受周边民族的侵袭,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后来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开创周朝。周平王因为迁都洛邑,因此称为东周,之前的阶段称为西周。

西周初年,嬴姓一支游牧于渭水流域,后因非子养马有功,受封秦谷。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领有宗周故地。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灭六国后称帝。

秦朝的国号同样来自于地名。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秦始皇统一后,仍然以秦为国号。

秦朝灭亡后,刘邦受封汉中、巴、蜀,建立汉王国,定都汉中南郑,汉中地名又源于汉水。新莽末年,刘玄、刘秀等汉室宗亲先后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最终刘秀统一全国。

项羽大封诸侯王,将刘邦封在汉中,号为汉王。此后刘邦与项羽进行了楚汉争霸之战。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仍用“汉”为国号。公元8年,王莽夺取政权,他“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定国号为“新”。公元25年,汉朝皇族刘秀称帝,因前汉的都城在西,故史称西汉;因洛阳在东,故史称为东汉。

王莽受封为新都侯、加九锡;且西汉末年人心思变,王莽以新德自居,立志除旧迎新。

曹魏

曹操先任丞相,后“封魏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领有魏郡等十郡,后加封为魏王。曹丕继任魏王,接受禅让后称帝,国号为魏。

魏国的国号来自一则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后来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在魏地建国。此后曹丕称帝,因而以魏为国号。

蜀汉

刘备为汉室宗亲,占据巴、蜀、汉中后自称汉中王(轨迹与刘邦相似),曹丕称帝后以恢复汉室的名义称帝,国号为汉。

蜀国实际上的国号并不是蜀,而是汉,刘备以汉朝继承人自居,后人因它处于蜀地,故称其为蜀汉。

孙吴

东汉末年,孙策受封为吴侯。曹丕称帝后,孙权受封为吴王、加九锡,后自行称帝,国号为吴。

吴国的来源是因为孙权的封地在吴郡,因此被封为吴侯、吴王,后来以吴为国号。

司马昭受封,“进相国,封晋公,加九锡”,领有太原等十郡,后加封为晋王。司马炎继任晋王,旋即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晋。317年,司马懿曾孙、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次年称帝,国号仍为晋。

晋朝的国号同样来自爵位。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先封为晋公,后封为晋王,最后由他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因此以晋为国号。五胡乱华后,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南迁建康,重建晋朝。因建康位于东南,后人称为东晋。而司马炎的晋朝都城在洛阳,因此被称为西晋。

东晋过后是南北朝,南朝有宋齐梁陈,他们的建立者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以自己的爵位来确定自己国号的。北朝的魏以正统自居,所以将国号确定为魏,而北周、北齐是因为他们的开国皇帝之前的爵位是周公、齐王,又因北朝地处北方,所以后人在其国号前加北字。

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

汉赵(匈奴汉、前赵):匈奴首领刘渊为汉朝和亲公主后人,自认为汉室外甥,以兴复汉室为名,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祭祀刘邦以下三祖五宗,称帝建国,国号为汉。后来汉国内乱,刘渊族侄、中山王刘曜继位,改国号为赵(疑似因为谶语),以匈奴为祖先、祭祀冒顿单于。

后赵:羯族首领石勒,被刘曜封为赵公、加九锡,领有十三郡,次年加封为赵王。后石勒独立建国,灭前赵之后称帝。

成汉:巴氐族首领李雄占据蜀地,称成都王,后称帝,国号为成。堂弟李寿平定内乱后称帝,改国号为汉。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

337年,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皝,因领地为燕国旧地,自立为燕王(随后东晋册封予以承认),352年,慕容儁灭冉魏后称帝。淝水之战后,慕容氏分别建立后燕、西燕、南燕,都以燕为国号。409年,后燕将军、汉人冯跋自称天王,仍以燕为国号,史称北燕。

赫连夏: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自认是夏后氏后裔,国号为夏。

前秦:351年氐族首领苻健占据关中,因领地为秦国旧地,自称大秦天王,国号为秦。

后秦:淝水之战后,羌人首领姚苌占据关中,自称万年秦王,国号为秦。

西秦:前秦解体后,鲜卑乞伏部占据陇西,首领先后自称大单于、秦王,国号为秦。

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

张寔、吕光、秃发乌孤、李皓、段业等人先后建国,因居凉州刺史部旧地,以凉为国号。

冉魏:349年后赵石虎去世,冉闵平乱后,于次年称帝,因邺城为魏国旧地,国号为魏。

桓楚:桓温受封南郡公,桓玄继任南郡公。因为南郡江陵为楚国郢都旧地,所以桓玄以楚为封号,随即“进相国,封楚王,加九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领有南郡等十郡。旋即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楚。

PS:十六国时期,北方动乱不止,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没有禅让这一说,从南方桓楚开始,禅让程序开始流行。

南北朝

宋(刘宋)

刘裕祖籍彭城绥舆里,西汉楚王刘交后代。东周时期,彭城曾经长期归属宋国。西汉初年,刘邦封弟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因为桓玄抢先注册“楚”,刘裕以宋为封号,随即“进相国,封宋公,加九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领有彭城等十郡,随后加封宋王,最后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宋。

民间有谶语曰“金刀利刃齐刈之”,萧道成认为“齐代刘(劉)”,随即“进相国,封齐公,加九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领有齐郡(侨置?)等十郡,随后加封齐王,最后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齐。

萧衍掌权后,“进相国,封梁公,加九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领有梁郡(侨置?)等十郡,随后加封梁王,最后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梁。

史书记载,陈霸先祖籍颍川,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在他掌权后,“进相国,封陈公,加九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领有陈留(侨置?)等十郡,随后加封陈王,最后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陈。

PS:陈的国号直接来源于封号,但是封号与姓氏联系密切。周武王灭商后,封舜帝后裔妫满为陈侯,以祭祀舜帝,妫满以封地为氏,号位陈胡公,即陈氏得姓始祖。齐帝诏书中提到“且重华大圣,妫汭惟贤,盛德之祀无忘,公侯之门必复。是以殷嘉亶甫,继后稷之官,羲和,纂重黎之位。况其本枝攸建,宜誓山河者乎?”便是说陈霸先是舜帝后裔,应该受封陈公来延续舜帝祭祀。另外春秋时期,留邑原属郑国,后归属陈国,故名陈留,南朝曾侨置陈留。

北魏

315年西晋朝廷封鲜卑拓跋部首领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继任代王,设置百官,正式建国。386年前秦分裂,拓跋珪复代国,后改称魏王,并于398年称帝。“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也”。东魏西魏乃是北魏分裂产物,彼此互不承认。

北齐

史书记载,高欢祖籍渤海蓚(渤海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领地),后被封为渤海王。547年高欢去世,高澄继任渤海王。高澄掌控局势后,随即“进相国,封齐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领有渤海等五郡。高澄被刺杀后,高洋被封为齐王,次年接受禅让后称帝,国号为齐。

北周

556年,宇文泰托古改制,仿《周礼》设立六官。当年宇文泰去世,西魏封宇文觉为周公,领有宗周故地。旋即,宇文觉接受禅让称天王,国号为周。

杨忠受封随国公,杨坚继任随国公。581年,杨坚掌权,“进相国,封隋王,加九锡”,领有十郡。旋即,杨坚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隋。因为“随”有忽走忽停的意思,所以杨坚改为“隋”。

隋唐之际诸国

魏:李密祖父李曜为北周魏国公,瓦岗军占据洛口后,李密自称魏公,设置百官,后来皇泰主杨侗册封李密为隋朝魏国公。

郑:隋朝越王杨侗(皇泰主)即位后,封王世充为郑国公。次年王世充掌权,“进相国,封郑王,加九锡”,旋即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郑。

夏:窦建德得到一枚玄珪后,手下说大禹也曾经得到玄珪,于是自称夏王,后来皇泰主杨侗册封窦建德为夏王。

许:宇文述受封许国公,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立杨浩为帝,次年废杨浩称许帝,以父亲封号为国号。

梁:萧铣为梁武帝后裔、西梁政权宗亲,以梁为国号。

楚:皇泰主杨侗册封杜伏威为楚王,后来李渊册封杜伏威为吴王。唐朝分封过哪些异姓王?为什么唐朝异姓王如此之多?

西秦:薛举起兵于陇西,属于秦国旧地,以地名为国号,自称西秦霸王。

凉:李轨起兵于河西,属于凉州刺史部旧地,以地名为国号。

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昞继任唐国公。517年,唐国公李渊进军关中,立代王杨侑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随即“进相国,封唐王,加九锡”。次年接受杨侑禅让称帝,国号为唐。

唐朝国号的来自与隋朝相同,唐高祖李渊继承父亲唐国公的爵位,即位后以“唐”为国号。

PS:自东汉末年以来的、精致的禅让程序,到唐朝基本走到头了,后世禅让程序大大简化。

武周

武氏为周平王后裔,唐高宗追封岳父武士彟为周国公,且武则天名义上崇尚周礼。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复国号为唐。

五代十国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曾被封为梁王,因此建国以此为国号。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祖上为沙陀族,原姓朱邪,后被赐姓李,为拉拢人心李存勖一直以唐室自居,重建唐朝。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因姓刘而认定自己是汉室后裔,因此国号为汉。后周郭威以周朝后裔自居,因此以周为国号。

后梁

黄巢起义中,朱温降唐后有战功,任宣武军节度使(治所汴州),后封梁王。唐帝下诏“进相国,封魏王,加九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领有宣武等二十一军,朱温拒绝接受相国、魏王、九锡之命。次年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梁。

后唐

黄巢起义中,沙陀首领李克用勤王有功,任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后封晋王。李存勖称帝,祭祀李渊、李世民等四帝,以唐室后人自居,改国号为唐。

后晋

后唐大将、沙陀人石敬瑭任任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封赵国公,认耶律德光作父、割让幽云十六州,被耶律德光册封为帝,国号为晋。

后汉

后晋大将、沙陀人刘知远任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封北平王。后晋灭亡,称帝,祭祀刘邦、刘秀,以汉室后人自居,国号为汉。

后周

后汉大将郭威任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后汉内乱,隐帝死于乱军,郭威任监国,黄旗加身后接受“禅让”(太后下诏)称帝。因郭氏为周文王弟弟虢叔后裔,国号为周。

吴(杨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927年,吴王杨溥称帝。

南唐:935年,杨吴权臣徐知诰受封齐王(后唐灭亡后)937年接受禅让称帝,939年恢复李姓、改名为昇,自称李唐宗室后裔,改国号为唐,祭祀李渊、李世民等。

前蜀:903年,西川节度使王建被唐昭宗封为蜀王。907年后梁代唐,王建称帝。

后蜀:933年,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被李嗣源封为蜀王。同年李嗣源去世,次年孟知祥称帝。

南汉:917年,静海军节度使、南海王刘龑称帝,国号为越,次年改国号为汉。

楚(马楚):907年后梁代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被朱温封为楚王。

吴越:902年,镇东、镇海节度使钱镠被唐昭宗封为越王。907年后梁代唐,被朱温封为吴越王。

闽国:909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被朱温封为闽王,次子王延钧于933年称帝

荆南/南平:924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被李存勖封为南平王。

北汉:951年,郭威灭后汉,后汉宗室、河东节度使刘崇称帝,仍以汉为国号。

宋(赵宋)

赵匡胤曾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宋州)。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随即接受禅让称帝,国号为宋。靖康之耻后,康王赵构渡江建国,国号仍为宋。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因他曾担任宋州节度使,因此将国号定为宋,将宋州定为南京。1127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临安,史称南宋。

周公封殷商贵族于商丘,建立宋国,所以殷、商、宋之间可以互称。而古商丘逐渐演变为宋州,赵匡胤父亲又恰好名叫赵弘殷。种种巧合下,以宋为国号,就被认为是天命所归

PS:魏晋至隋唐的禅让程序,在五代十国中迅速消失,朱温以梁王接受禅让,相对完整;郭威无爵位,仅以监国身份,接受太后禅让,不伦不类;赵匡胤无爵位,接受禅让,异常仓促。

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汴州,灭亡后晋,称帝,改国号为辽。

当时并立政权辽金,他们国号也有一种说法。完颜阿骨打曾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

PS:20世纪30年代,冯家昇在《契丹名号考释》一文中曾详细考绎“契丹”、“辽”两国号之蕴义,认为“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西夏:黄巢起义中,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勤王有功,被赐姓李,封夏国公,担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宋太宗削藩,李继迁起兵割据,长子李德明受封为西平王,长孙李元昊称帝,国号为夏。

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完颜部认为“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国号为金。

大元

1271年,忽必烈称帝,他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改国号为“大元”。

大明

1368年朱元璋在称帝,建国号“大明”,有的说是为表示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也有的说是因为明朝建立者因为明教的缘故;还有的说,根据五德终始说,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大金→大清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关于清朝国号的来历说法也不少,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另一种认为“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

周:“周”是族名,据甲骨文和金文,周字本义为田间种禾,与种植有关。周是一个重农的民族。其始祖弃,即后稷,教人耕种。

秦:按《说文》,秦为禾部字,本意为一种禾名,用作牲畜饲料。所以秦本意是一种谷子的名字。秦的祖先是靠种”秦“养马而受封的,所以就把秦作为国名。

汉:刘邦被立为汉王,都于南郑,为秦汉中郡,汉指汉水。战国文字中,汉水的汉有美义,古人又将银河称作天汉。根据“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本应为关中王,却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刘邦盛怒,萧何安慰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就接受了汉王称号,并且统一后继续作为国号。

新:改旧、更新的意思。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故国号为新。

魏、晋、隋、唐都是以先前受封爵位为国号。

宋:赵匡胤曾任宋州节度使,便以宋为国号。

大元:取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乾为纯阳之卦,能以阳刚之气始生万物,并使之亨通畅达,和谐顺利,居正不偏。元为四德之首。

大明:朱元璋曾追随白莲教韩山童,其倡言”明王出世“。其子韩林儿尊为“小明王”,朱元璋国号大明承袭韩林儿”小明“

大清:”大“字沿袭前朝,清有清平的意思,即太平盛世,有王者风范。或者也有认为以五行相克来说,明属火,明国姓朱色赤,为火色,清字带水,水克火,寓意灭明。总之取清字有压制明的意思。

各朝代国名含义:

一、与春秋战国相关

郑:祭祀之城国。

燕:初名“郾”,隐秘之城国。后通假为“燕”,飞鸟之国。

秦:捣谷子之国。

唐/晋:本名“唐”,借用古唐国之名(响亮之国)。后改为“晋“,弓箭射日之国。

齐:盛产谷子之国。

楚:丛林之国。

宋:安定之国。

吴:本名“句吴”,大声说话之国(同音借用)。

越:本名“於越”,渡过中原之国(同音借用)。

蜀:善于养蚕之国(可能为同音借用,可能为他称)。

鲁:日出地之鱼国。

卫:取自卫地,拱卫之国。

陈:取自陈地,列兵之国。

梁:取自梁地,意为小桥流水之国。

隋:分享祭祀物品之国。

赵:疾走之国。

魏:取自魏地,高地之国。

韩:取自韩地,被围绕之国。

二、其他国名

夏:高雅之国。

商:火鸟之国。

周:农耕之国。

汉:取自汉水,银河之国。

凉:取自凉州,凉爽之地。

辽:取自辽水,辽阔之国。

契丹:镔铁之国。

金:取自按出虎水,黄金之意。

蒙古:火之国。

元:全称大元,音译自蒙古语“辽阔”(“大哉乾元”为一语双关)。

明:取自明教,光明之意。

清:全称大清,音译自蒙古语“战士”。

1.爵位为国号

汉:高祖刘邦曾为汉王

2.宗教为国号

大明:朱元璋曾追随白莲教首领明王韩山童,所以国号大明,承林儿【韩山童之子】小明也

3.地区为国号

秦:古时陕西称为三秦之地

主要还是以爵位改国号为主

意义在于皆本所兴昌之地,重本不忘始

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朝,这个最好理解,六国为秦国所灭,秦国统一天下,叫秦朝,自然而然。至于秦国,因为秦人先祖被周王分封在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而得名。

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所建,因灭秦以后,刘邦曾经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统一天下之后,定国号为汉。

刘邦建立的汉朝后世史学家称为西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史称新莽。这里国号“新”有革旧为新的意思。

新莽末年,汉室宗刘秀起兵推翻新朝,统一天下,国号仍为“汉”,后世称为东汉。

汉末三国,魏国,是因为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升为“魏王”,封地在魏郡,今河南北部安阳一带。曹操死后,曹丕承袭魏王,废汉献帝自立,建魏国,后世称曹魏。

三国之蜀汉,刘备所建,因刘备为汉宗室后裔,沿袭汉室,国号仍为“汉”,后世称为蜀汉。

三国之东吴,孙权所建,因长江下游江浙一带,古称“吴”,孙权父亲孙坚是吴郡人,孙策掌权时被汉献帝封为“吴侯”,孙权掌权时,一度臣服于曹魏,被曹魏封为“吴王”,故孙权自立为帝后,国号为“吴”,后世称为东吴,或孙吴。

曹魏时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杀了曹氏权臣大将军曹爽,将皇帝曹奂掌控于鼓掌之间,从此曹魏大权转移到司马家族。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昭被皇帝曹奂封为晋公,后加封晋王。所以司马炎(司马昭之子)称帝后,定国号为晋,首都洛阳。后世称为西晋

西晋被灭,衣冠南渡,司马睿于建邺(南京)称帝,继续晋朝,后世称为东晋。

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这里王朝太多,更替太频繁,略过。

隋,汉以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因为开国皇帝杨坚,为前代北周的“随国公”,故称帝后国号为“随”,但是觉得随字里有“走”字,不吉利,于是改国号为“隋”。

唐朝疆域图

唐朝,因李渊被隋朝封为“唐国公”,后升为“唐王”,所以建国后国号为“唐”。

武周,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废唐自立,国号为周,有“效法周朝”的意思,历时十五年。武则天死后,恢复唐朝。

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又一个乱世,这里也不一一细说了。

宋朝,因为赵匡胤为后周朝归德军节度使,驻军在宋州(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即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后被金朝所灭,皇子赵构南渡,在杭州称帝,延续宋朝,史称南宋。

与宋同期的还有辽和金。辽朝,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建,最初定国号为“大契丹”,后改为“大辽”,据史书记载,辽的国号曾经多次反复更改。取“辽”,通常说法为取自契丹发源地的“辽水”,有争议。

金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所建立,建国号时以:“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于是定国号为“金”。

金灭辽,元灭全部(金、西夏、南宋,当然还包括中原地区以外的西域、漠北等大批国家)。元朝,起始于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元世祖忽必烈正式把国号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的之意,史书记载:“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意思是,我的地盘太大了,再不能用什么汉、唐这类封地什么的做国名了,干脆用“元”,表示最大最开始的意思。

明朝锦衣卫飞鱼服

明朝,农民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定国号为“明”,取“明教”的“明”字。因为朱元璋队伍里面有很多明教的教徒。当然,这个说法并不是定论,有争议。

大清王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但努尔哈赤建国时,因为金国同源,所以国号仍然定位“大金”,后世称为后金。皇太极时期,有汉族大臣进言,说宋代以来,中原广大地区的百姓和金国、女真为世仇,如果要统一中原,必须缓解民族矛盾,所以把女真改为满族,把金改为大清。至于为何改为“大清”,则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清史稿里也没有记载。有说“清”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信萨满教,萨满教崇尚青,加水字符合“五德说”,明主火,清主水,水能克火,意味能灭了明朝统一天下。

清朝八旗

由此看来,我们知道的历朝历代的国号,大部分来源于开国君主的封地或者封号,少部分是取含义,有特定的吉祥的寓意。

中国历史唯一用姓作为国号的朝代是哪个?

国号带「大」字(大明、大清)始于哪个朝代?

为何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国号如此相近?

中国史上用的次数最多的国号,一共竟被用了10多次

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有些国号特别受到青睐,如周、魏、汉、梁、宋等。

所有国号中,用的次数最多的国号是“汉”,历史上总共用了10多次,分别是西汉、东汉、玄汉、蜀汉、赤眉汉、赵汉、成汉、侯汉、匈奴汉、后汉、朱汉、北汉、南汉、郝汉、陈汉等。

西汉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的政权,到公元8年王莽篡权止,存国210年。

玄汉

玄汉王朝,公元23年~25年存在,新朝末期至东汉建立前期间由反新农民起义武装为恢复汉朝而建立的政权,因由西汉皇族成员绿林军“更始将军”刘玄掌权执政,故称“更始政权”。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也称“汉更始帝”。

东汉

刘秀于公元25年光复汉朝政权,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存国195年。

蜀汉

三国时期由刘备于公元221年建立,公元263年被曹魏所灭,存国43年。

赤眉汉

新朝末年,建世帝刘盆子所建的政权,史称赤眉汉。

赵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渊于公元304年建立汉,后改为赵,史称赵汉。公元329年被后赵石虎所灭,存国26年。

成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李寿于公元339年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公元347年,成汉为东晋所灭,存国9年。

匈奴汉

西晋时,匈奴左贤王刘渊(刘豹之子)称帝建“汉”,史称“匈奴汉国”或“匈奴汉”,刘曜称帝时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赵汉或汉赵。在唐朝所编的《晋书》中,称之为“伪汉”。

侯汉

南北朝时,侯景篡夺南梁政权所建。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汉”,称南梁汉帝。

朱汉

唐朝中期将领、叛臣朱泚所建的政权,公元783年称“秦”,公元784年改称“汉”。百日之内,被逼造反连做秦、汉两朝皇帝的朱泚

南汉

南汉(917~971),五代时十国之一。曾称大越国。刘隐、刘龑所建。都番禺,称兴王府;盛时疆域有60州,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及云南的一部分。

北汉

五代时十国之一,一称东汉。刘崇(又名刘旻)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四主,共二十九年。

后汉

五代十国时期的五代之一,公元947年刘知远所建,公元951年为郭威所灭,存国4年。

郝汉

金朝末年,郝定所建的农民政权。郝定,亦作郝八。金末红袄起义军首领,于公元1216年建立大汉政权,自称皇帝。

陈汉

是元朝末年由陈友谅在湖北、江西建立的一个王朝,后被明朝所灭。

标签: 朝代国号国号的来历

更多文章

  • 日本战败后,为何没有像德国一样分而治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日本战败

    历史上会经常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流言,一些流言经过以讹传讹的演绎,几乎都和正史混为一谈了。其中关于二战,就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那就是盟国在日本战败后本打算像分区占领德国一样对日本也实行分区占领。为此还煞有其事地画好了一张分区占领图。只可惜这张图是历史上有名的假地图。盟国想像分区占领德国一样分区占领日本

  • 朱元璋自卑人治的法治 对明朝法治体系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大明律,唐律疏议,大诰

    明紫禁城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帝制社会中,对于法治工作的建设总是不太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学者看来,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处于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的根本原因。不过在明朝的时候,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对法治建设十分上心,这也让明朝前期的法治建设在封建王朝中堪称翘楚。、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构建法律体系的时候不但重视

  • 盐是生活必需品 在古代为何一直那么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盐,官盐,私盐,食用盐

    生活必需品的盐,在古代为何一直那么贵,穷人买不起盐的时候吃什么从古至今,盐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长时间不吃盐,人的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学过的“大脖子病”。但是盐的价格却一直是贵的时候多,便宜的时候少。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盐的价格为什么那么贵,再来说一

  • 元朝丞相专权皇帝走马观花 但是历史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朝历史,元朝

    说起元朝,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其实他创立的是大蒙古帝国,其孙忽必烈创立的才是元朝,而且元朝只是大蒙古帝国一部分而已。即便如此,元朝的版图仍属历代之冠,《元史》记载其疆域“东尽辽左,西及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元朝的历

  • 朱元璋这个倒霉儿子 在大明是个笑话却名垂青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儿子,朱橚,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出生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幼子朱楠出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出生时间跨度长达39年;虽然朱元璋与马秀英两人之间感情极好,但并不是说朱元璋的后宫生活就不丰富,朱元璋也是男人,是男人就喜欢美女,他性生活同样出色。《明会典》称,“太祖四十妃嫔,惟

  • 河北省50多年换了11次省会 最后落地石家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河北省会,石家庄,保定

    河北,称之为"大河之北",在古代当中指代的是黄河中下游的区域。如今的河北与原来的地点有点偏差,现在的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环抱首都北京天津,西边紧贴太行山北边接触燕山。是我国唯一的拥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滨海的省份。然而在一个如此地形丰富的地方却面临着多次的省会变迁在现代时期更是如

  • 从宋元到明清,中华文明在明朝巨大倒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倒退,明朝,朱元璋

    从宋朝至明朝,站在中华民族的视角,是一个空前的巨大的倒退,是文明走向野蛮,是开放文明走向专制野蛮。历史学界明确定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残暴、最腐朽的家天下。如果说,入关跑马圈地的八旗是畜牲,那么朱明则是畜牲不如。在这个回答里,我详细列举明朝相对于宋朝的全面倒退:古代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废除殉葬

  • 这所中国大学历经三朝!改名18次!搬家18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南交通大学,全国更名最多的大学

    这所大学居然改过18次校名你可能不知道,中国迄今为止改名最多的大学,从创立至今足足有18次改名。它就是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学校累计搬迁18次,校名更换18

  • 什么是工农兵大学生?一共有多少工农兵大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

    工农兵大学生:中国教育史上短暂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国有科举制度开始就是以科举选拔人才,到了近代,封建王朝被推翻,科举制不复存在,但人才的选拔不能停止,除了选拔人才,还要将人才培养出来,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1966年5月16日,一则《五·一六通知》传遍华夏大地,中国开始了长达10年

  • 历史不是都是进步的,中国历史上三次文明倒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倒退

    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几次文明大倒退!如果不是这几次重大的打击,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甚至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加速,先于欧洲突破到近代文明。第一、五胡乱华三国归晋后,中国有了一段短暂的和平,但经过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之后最终被匈奴灭国,之后五胡入主中原,大肆屠杀汉人,甚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