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首辅张居正作为一个贤臣为什么会被抄家

明代首辅张居正作为一个贤臣为什么会被抄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258 更新时间:2023/12/8 22:33:13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张居正一死标志着万历改革的终结。人走茶凉,很多言官和之前的政敌,立刻将矛头对准张居正,雪片一般的弹劾奏章,飞到了万历的办公桌上。

万历皇帝随即下令,剥夺了张居正上柱国、太师的封号,只要是张居正提拔过的官员,全部被贬斥或者罢黜。张居正的家也被封了,不允许进出,等到开门的那天,发现张家人中已经有十几个人被饿死。

张居正的家被抄出十多万两白银,一万两黄金,长子张敬修忍受不了严刑拷打,最终自缢身亡,张居正本人险些被刨棺虐尸。这大致就是张居正的结局,不仅是晚节不保、名声扫地,家人也是死走逃亡,极为悲惨。

作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他那么到底错在了哪里呢?

张居正出身普通。张居正1525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草市镇,军户出身。爷爷是是辽王府的一名护卫,父亲是一名落魄秀才,身世平常,毫无背景。

少年神童。12岁参加童试,深得时任荆州市委书记的怜爱,赐名居正。13岁参加乡试受到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器重,为了磨砺他让他乡试落榜,赠玉带传成佳话。16岁成为举人,这个难度不亚于于今天考上清北本科。23岁考中进士,二甲第九名,全国第十二名。如此考试奇才,整个历史都罕见。中国人是重视教育的民族,望子成龙悉心培养一以贯之,有多少陪灯苦熬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走张居正的路。

官场逢源。26岁翰林院毕业后,张居正走入官场,拜内阁重臣徐阶为师,研讨治国之法。当时正值嘉靖皇帝执政,夏言,严嵩,徐阶,高拱,整个中国历史都数的上的能臣大乱斗。张居正如履平地,左右逢源,和谁都能保持比较好的关系。29岁他请假回家,32岁重回翰林院,39岁做帝王讲师,41岁做内阁大学士,48岁做内阁首辅。

李太后是明神宗的亲生母亲,属于明朝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太后之一,其与张居正是政治盟友,甚至在野史上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而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清算张居正,并不是李太后不想出面阻止,而是李太后已经死了,无法出面阻止了。李太后死于万历六年(1578),此时张居正的宰辅地位根本没有动摇,而是时隔四年后的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后,神宗皇帝才开始对其清算。

政治有仁义,到头还是交易

先帝明穆宗原本有两个宠妃一个是正宫陈氏,一个是太子朱翊钧(万历皇帝)的生母李氏。明穆宗驾崩,神宗登基后,以太监冯保为首的后宫为了讨好新皇帝,通过各种方式暗地里向张居正传达两后并立的意思。张居正是什么人,捕捉到这个信息后,赶紧在朝会上提建议,加封李氏为皇太后,后宫由正偏房走向两房并立的局面。

政治方面,之所以张居正和李太后能够走到一起,纯粹是出于政治交易。当年作为先帝明穆宗的几大托孤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高拱不是李太后的人,李太后也对高拱有着一大堆意见,相对而言张居正就显得懂事乖巧许多,至少张李二人相处时,还是有很多政治共识。

这种政治共识的基础是权力来源不正,李太后的后位本身就来得不正,虽然她是皇帝的生母,但不是正宫,张居正作为托孤大臣之一,但不是首辅。两人出于对权力的相互成就才走到一起,而且也达到彼此共同的期望。二人走向权力的过程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但不可否认合作推行的万历中兴,却是给明朝带来一次全方位的振兴。

据史学家统计,张居正变法中的"一条鞭法"改变明朝困扰多年的财政危机,彻底清查出民间私有土地的亩数,朝廷国库逐年增加,最多是达到一千三百万石。同时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巩固边防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张居正也因此顺利坐上首辅大臣的座位,但接下来张居正才发现首辅做起来实在艰辛,一方面要打理朝政,一方面还要做太子老师。

愿望莫过张老师,只为李后背黑锅

张居正可能是历史上最冤枉无奈的老师没有之一,张居正给皇帝朱翊钧当老师期间,真是头都大了。皇太后李氏是个严格教子且又教子无方的母亲,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恐吓。

有一次,明神宗在宫里开宴会,喝得稍微有点高,就让近侍们唱歌听。近侍说自己不会唱,明神宗一听火冒三丈,拔剑就要杀近侍,幸亏左右拦住。此事传到李太后耳朵里,李太后命人把神宗皇帝喊来,一顿训斥,细数他几十条过错。

母亲教育儿子从来都有,可是李太后居然迫使明神宗下罪己诏。罪己诏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下的,皇帝得犯下很大的政治失误才会向天下人低头认错,也等于是让天子向臣民们作检讨。如此一来,神宗皇帝感觉自己颜面扫地,但惧怕于母后的威严不得不下罪己诏。

更为可笑的是,野史传闻神宗皇帝少年时期,开始对两性有些好奇,进而临幸一个宫女。这事又被李太后知道,后宫一时炸开锅。李太后可能是情绪太过激动,居然对神宗皇帝说,你如果不听话,就让张居正一班朝臣废掉你。李太后虽然处于爱子心切的角度,但是这句话一旦说出,无异于将张居正等人推向君臣矛盾的顶尖。李太后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神宗皇帝自然无可奈何,但是张居正是臣子,神宗皇帝就会觉得自己一个君王,每天都要活在被一帮大臣说废就废的危险中。所以,明神宗对张居正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仰仗、恐惧、厌恶、憎恨、感恩等等,可谓是百感交集,任何矛盾的积蓄始终都会有一个限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君臣之间越来越接近矛盾的爆发点。

人死清算,可悲可叹

这种矛盾的心里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神宗皇帝一直没有发作。直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终于在朝中异己者挑唆下,明神宗带人直接把张居正家抄了底朝天,居然查出黄金万两,白银十多万两,万历皇帝面对恩师张居正如此庞大的财产,脑海里又浮想起恩师生前对自己谆谆教诲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爱民如子的皇帝,一时悲愤之余削去张居正生前的所有名分。

张居正属于明朝期间知识分子的缩影,教条顽固、倔强不知变通的性格在其仕途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死后抄家家产庞大,我们暂且不说,毕竟这些都是张居正的政敌所撰写,其中的真实与否,已经无从考究,单纯拿他和李太后主张的改革来说,虽然没有被贯彻至终,但也为明朝神宗执政期间带来短暂的繁荣。

一、张居正对万历要求太严格,导致万历生出逆反心理

张居正死后,决定他死后命运的就是万历,只要万历捧张居正,那么张居正就不会被抄家,如果万历恨张居正,那么张居正就不会有好下场。

万历皇帝十岁即皇帝位,在这个年龄是无法处理国家政务的,所以需要有人扶持,辅助万历皇帝的便是李太后和张居正。李太后本身对万历就很严厉,慈母多败儿,李太后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错。

史料记载“帝尝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翼日,太后闻,传语居正具疏切谏,令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长跪,数其过。”

万历皇帝正值年少轻狂,难免干出点荒唐事,一次,万历皇帝在西城曲宴喝酒,让侍从唱歌,侍从不会唱,万历就拔出宝剑要杀人,好在旁边人劝说,才割了侍从的头发以示惩戒。

这种事在封建王朝本就司空见惯,并不稀奇,但被李太后知道后大怒,不仅告诉了张居正老师,还要求万历皇帝起草罪己诏,而且还要求其长时间跪在门前,数落其过失。

一个人长大之后的性格,和其童年时期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张居正官居内阁首辅,位高权重,而他原本就是万历的老师,于是对万历的教育常常是极其严格。张居正想培养出一名贤德的君主,但其做法有些过分。

一次,万历在学习中读错一个字“勃”,张居正当中众臣的面,大声吼叫万历,万历被吓得瑟瑟发抖,就连旁边的大臣们都面露惧色。严师出高徒,但这条真理在万历身上不太适用,年幼的万历被管教太过严格,以至于性格发生扭曲,从后面的万历怠政可以看出,严苛的教育反而害了万历。

正是由于张居正的“暴力”,导致万历生出了逆反心理,等到其亲政前后,逐步领悟到这其中的问题,既然他万历是皇帝,是九五之尊,那么就没有人可以呵斥他,张居正官职再高,那也只是个臣子,哪里有大臣呵斥天子的道理?

于是等到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开始展开疯狂的报复,比如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是希望培养一个合格帝国继承人,却培养出来一个怠政狂人。

二、张居正得罪了不少朝廷大臣

张居正要改革,就必定要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

史料记载“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

明朝的御史好比中央特派员,到了地方上那可谓是风光无限,御敌到了地方就像钦差大臣,正是因为权力较大,御史们经常欺辱地方抚臣。为此张居正要严加整治这不良风气。有些人为某些御史求情,张居正一律予以重罚,不是下狱就是罢官发配。

张居正当政期间,那些不服气的人也只能忍气吞声,毕竟张居正太强大了,强大到他们根本惹不起,而张居正一旦去世,那便是树倒猢狲散,于是大家一起落井下石。张居正在整顿吏治方面并没有做错什么,这些都是为国家着想,但在有意无意间得罪了大量官员。

如果张居正去世之后,没有人弹劾他,那么张家人的下场也不会那么悲。然而,要改革就不可能不得罪人,改革代价就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创造出更大的利益。在万历前十年,张居正形象是光辉、伟岸的,国库、粮草充足,一改前朝旧势,明朝焕发出新的活力。

正是由于张居正的改革,万历才有了怠政的资本,否则大明王朝的灭亡可能还要提前。

三、张居正的生活腐化问题

张居正不同于海瑞,海瑞刚正不阿,从不妥协,而张居正则不同,在尽心竭力治理国家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享受生活。

戚继光是抗倭英雄,但也是张居正的左膀右臂,戚继光曾给张居正写信,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并经常给张居正进献财物、美女、珍宝。张居正被抄家时,还是被抄出不少钱,可见张居正还是有很明显的生活作风问题。

据说,张居正有一顶巨大的轿子,需要三十二人才能抬起来,这轿子内部不仅有办公区,还有休息区、卫生间等等,另外还有两位侍从,张居正从京城到江陵丁忧,就是坐这顶巨无霸轿子回去的。其中的张扬、炫耀之感,可想而知。

张居正自己享受奢侈的生活,却一直要求万历要勤俭节约,等到万历亲政,发现原来张老师这么有钱,这跟他所受的教育形成巨大反差,在万历眼中,张居正就是个不称职的老师。于是乎万历一怒之下,抄了张居正的家。

二年,公元1622年,明王朝江河日下,感念忠贞,天启皇帝下旨为张居正平反。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大明王朝覆灭的前四年,为激励士气,崇祯皇帝给张居正的子孙复官复荫。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下张居正的老家江陵,强迫张居正第五子张允修出来做官。张允修不许,自杀。

明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战败死于广西。据说在行刑的时候,张同敞衣冠整齐,昂然站立。死前留自诀诗:“破碎山河休葬骨,颠连君父未舒眉,魂兮莫指归乡路,直往诸陵拜旧碑。”

张居正,不是一个完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际遇之奇,勋业之高,人臣里,整个中国历史唯有诸葛丞相可堪与之比拟。可诸葛丞相实在是太完美,还是一个道德楷模,可敬却不可近。

张居正的毛病我们都有,张居正的能耐我们又有几分呢?

张居正为大明王朝殚精竭虑,死后却被抄家,悲剧原因在哪里?

纵观整个明朝,不是昏君胡作非为,就是奸臣乱政。鲜有政吏清明,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倒是在明朝后期,有十年时间,由于张居正的出现,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度使国家扭转了颓废的局势,让大明王朝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但是为大明王朝做出巨大贡献的张居正,生前风光无限,死后万历否定了他一切荣耀和功绩并被抄家,落得个家破名裂的下场,如此悲剧实在让人费解。张居正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招人痛恨?根源又在哪里?我们从张居正的整个人生经历和他的才华政绩,以及带来的影响中来寻找答案。

张居正人才出众,被重臣赏识,人生历练丰富,仕途顺遂。

普通人家出身的张居正,少年英才,在老家湖北荆州地区小有名气,被人称为“神童”。15岁中举人,以文才名声在外,当时的巡抚顾璘赞叹他为未来之"国器也",前途不可限量。23岁时高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人生。

当时的内阁重臣徐阶相中张居正的才华和人品,把他当做重点栽培对象。张居正也积极表现和推销自己,他曾向嘉靖帝上奏《论时政疏》,针砭时弊,但没有回音。从此张居正认识到,“时政之弊,非强人智者不可易也”。

张居正在京期间经历了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四位有名的首辅,见识了宦海的沉浮和险恶,从四位首辅身上懂得了官场的立身哲学,变得圆滑通透,开始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嘉靖32年(1553年)张居正在徐阶的推荐下成为裕王朱载坖的侍读,对裕王的影响极大。朱载坖认为他“其才具不输周公、卧龙也”。朱载坖(隆庆帝)登基后,张居正倍受重用,被封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开始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隆庆帝在位六年时间里,张居正慢慢地稳定了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和万历生母李妃、司礼监大太监冯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他后来上位建功立业打下了人缘基础。到年幼的万历继位时,他已经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此时的张居正也被首辅高拱所看重,所以左右逢源,但他审时度势,对高拱只是敷衍,把李太后和冯宝作为真正的靠山。

不久高拱因主张撤销司礼监一事被张居正出卖,李太后在张居正和冯宝的撺掇下旨罢免了高拱,张居正成功上位,被任命为新的内阁首辅,由于皇帝年幼,张居正事实上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他感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

张居正任首辅后,十年改革成就辉煌,出现了“万历中兴”局面。

上任不久,张居正认为当务之急是改革吏治。随后他颁布"考成法",也就是将官员的职责和任务定期进行考核。查处了一大批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官员,官场面貌焕然一新。考成法大大提高衙门办事效率,怠政和贪腐风气大为收敛。国家税收也得到了提高,万历初年的赋税每年要比隆庆时期多出两百多万两。

在财政上,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重新丈量土地,清查出两百余万顷瞒报的田地,增加了国库税收。推行"一条鞭法",田赋、徭役等项目全部可以折算为银两替代上交国库,简化了税制,财政收入大为提高,充盈了国库,改善了多年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另外张居正也十分重视节流。他多次上书劝谏万历皇帝带头行节俭之风。万历皇帝多次想维修宫殿、组织大型灯会等都被张居正制止,节省了大量的开销。

在军事上,张居正重用了许多有能力的将领,如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等,在军事上增加投入,引入了大批战马,增强了明军骑兵的战斗力;边境上筑建烽火台,加固工事等。对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女真等恩威并施,保证了北方的安定。通过张居正十年的治理,大明王朝出现了中兴局面,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史载当时情况"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明神宗实录》)

万历皇帝亲政后,起动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后来还几十年不理朝政,大明王朝虽然再次颓废,但仍然可以维持。如果没有张居正给他积累的财富和军事上的成就,万历三大征是不可能胜利的,可能万历皇帝都没有开打的底气。如果没有张居正所取得的成就,万历皇帝几十年的懒政行为会使得大明王朝早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说张居正延续了明朝几十年的国运一点都不过分。

张居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按理说大明朝廷以及老百姓应该对他感恩戴德才对,然而不是这样,在他生前许多人甚至万历皇帝都不敢表现出来对他的不满,在他死后万历皇帝在群臣的建议下开始清算张居正,否定了他的功绩,查抄了他的家,儿子被迫自杀,大部分家人被流放。如此下场是张居正在世不会想到的,到底是他罪有应得还是被人暗算,以下主要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对少年万历皇帝要求过严,激起了逆反心理,对他心生怨恨。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年少的万历皇帝对张居正非常尊敬,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皇帝,张居正也是用心良苦。张居正经常教导万历皇帝要有治世之才干,要识人用人,亲贤能远小人,体恤民情,勤俭节约等。同时对万历非常严厉,全然不顾作为小孩的万历帝能不能理解,在封建王朝帝师中张居正的严苛是有名的,而且万历的母亲李太后也非常配合张居正,严重限制万历的自由。

史载:“帝擅出游,张居正告知太后,令跪之”(《明史》)

有时连正常的要求都被张居正横加干涉,至大声呵斥万历皇帝,这些都在万历皇帝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阴影,滋长了叛逆心理,心生怨恨,导致后来万历的报复行动。张居正做的所有一切没有私心,他希望国富民强,建不世之功。他没有觊觎皇权之意。殊不知他不懂得心理学,不懂得因势利导,导致了最后的人生悲剧。

二是改革触及了太多人利益,而他以强权压制,没有及时疏导,大部分人不理解,导致树敌太多。

对于明王朝来说,吏治清明,国库富足,军事力量强大,国防巩固,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统治者都愿意看到的局面。但是也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考成法对官员进行了限制,不能再无所事事混日子,而且非法收入也减少了,在嘉靖朝,明朝官员腐败成风,突然的改变让大部分人不能接受,于是造成很多官员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地方士绅的利益损失也是很多,瞒报土地现象在明朝中叶已经非常普遍,士绅们通过瞒报土地避免交税,张居正丈量土地无疑使他们多了一项开支;推行的一条鞭法,减少纳税名目和流程,统一纳税,让地方士绅和官员难以中饱私囊,利益损失也是巨大的。

张居正的这些改革都是在他的高压下强制推行的,大部分人没有他这样的眼光和抱负是自然的,他没有意识到大部分人的不理解会对他和他的事业造成障碍和伤害,而且他高高在上,没有把别人的不满当回事,所以从内心反对记恨他的人占绝大多数。

三是过于强势,专横跋扈,而且后来奢侈腐化,虽然功劳巨大,但其德行不能服众。

张居正在朝堂上特别放肆,几乎是一个人说了算,他可以对百官指责怒骂,甚至鞭笞,有时候连皇帝都看不过去。张居正曾说:“吾非相,乃摄也”,可见他有多狂妄。

史料记载“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居正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下诏狱,杖戍。”(《明史》)

张居正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关系很好,凡是对张居正不服的人,不用张居正开口,冯宝就会指使东厂或西厂特务给以教训或除掉,而张居正总是默许,从不追究。到了张居正晚年,由于自我感觉功劳和权力巨大,滋生了侈靡享乐习气,自然也就有了贪污受贿的事。

据说他有一顶32人抬的轿子,里面应有尽有,一般官员8人大轿已经够豪华的了,可见张居正有多奢侈。吃饭时总是满桌子的山珍海味;后院妻妾成群,张居正要求各级官员从全国各地为他进贡补药,有野史记载张居正的死就是因为为了应付这些妻妾吃补药吃多了而死的。

当然这些说法不一定是真的,但说张居正奢侈之事肯定存在,只是有些夸大其词而已。万历查抄张居正家时,搜出的财产虽然超过他的正常收入,但不及严嵩、冯宝的十分之一,可见世人对他多少有些误会。

再一个就是张居正为了推行新政,在他父亲死时,没有回老家“丁忧”,而是“夺情”继续为官,让那些所谓儒家正统的人认为他不配为人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万历五年,皇帝已经十五岁,完全可以亲政了,可张居正依旧把持朝政,让万历皇帝和朝臣大为不满,看不出张居正的公心何在。

基于这些原因,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也许万历知道张居正问题不大,但张居正的名噪一时,皇帝在老百姓心中位置已经不重要,如果不处理张居正,难以树立皇帝的威信。

处理了张居正,皇权回到了皇帝手中,表面上给大臣们敲响了警钟,重建了皇帝权威。但万历是不明智的,因为他损失了大明王朝的整体利益,因小失大。后来万历皇帝废除了张居正的一切改革措施,十年的改革成就很快消失殆尽,大明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后人都说“明亡实亡于万历”是有道理的。

张居正的悲剧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他过于自信和狂妄,他没有认识到,在皇权至上的大明王朝,他之所以能集大权于一身,并不是源于他超人的才干、威望和强势,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万历年幼不能亲政,他才能有这样一展宏图的机会。没有皇帝的支持,他的一切努力不管是有利于社稷和黎民还是出于私心,都可以成为清算他的罪证。

不管怎么样,张居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后来的影响,认为他是一代名相一点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明史》、《明神宗实录》、《明朝那些事》

张居正错在哪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他作为嘉靖皇帝的湖北老乡,他为在隆庆和万历皇帝的江山做出了不少贡献。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明史》中评价张居正: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说张居正通晓时世变化,敢于担当事任。神宗初年主持朝政,使国家由衰弱中振兴,不能说没有济世的才干。操持显赫大权后,几乎威震皇帝,最终招致死后祸患家嗣。那我们就来看看,张居正到底错在了什么地方,以至于最后被抄家灭族。

早年好评如潮的张居正

《明史》中记载张居正从小就聪明绝伦,15岁就已经考取了生员,长得眉清目秀的,胡须直至腹部,办事勇敢自称为豪杰,但是城府极深,一般人都看不出他的心机,可见张居正长得帅气,聪明办事比较果断,因此得到很多人的称赞,少年时期更是得到巡抚顾璘奇的称赞:“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取进士后,深得徐阶等人器重。

由于张居正能力出色,成为裕王朱载坖官邸的讲学,深得裕王赏识被提拔为讲学院士,在嘉靖皇帝死后徐阶招张居正共同商议,草拟遗诏等重大活动,在裕王登基以后张居正进入内阁,先后被封为东阁大学士、英武殿大学士,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此时进入权力中枢的张居正,开始有些趾高气昂的看待别人了。《明史•张居正传》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居正最后入,独引相体,倨见九卿,无所延纳。间出一语辄中肯,人以是严惮之,重于他相。是说“当时的首辅徐阶、李春芳等人都是礼贤下士,唯有这最后入阁的张居正,把自己看作是丞相,傲慢的接见其它大臣,不引荐其它人,也不同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当时的人们害怕他,因此把他看的比其它丞相重。

徐阶作为张居正的引路人,知道张居正是有才华的人,更是知道张居士也是个内心比较很的人,比如张居正离开首辅位置以后,就指示他的三个儿子谨慎侍奉张居正,《明史•张居正传》徐阶既去,令三子事居正谨。可见张居正此人在当时心狠令人害怕,那怕是他的老师也是有些担心的。此后张居正为了得到整个内阁权力,与司礼监的冯保联合起来对抗高拱,这个曾经和张居正一起斗严嵩一党的战友,在万历皇帝登基的机会,冯保利用两宫的圣旨直接,将高拱从首辅位置上拉下来,换成是张居正为首辅。

得到空前权力的张居正,借助整顿官场的机会,大肆贬斥所有不称职与依附过高拱的人。使得当时整个朝廷的大臣都得谨言慎行,怕一不小触怒了张居正。《明史•张居正传》大计廷臣,斥诸不职及附丽拱者。复具诏召群臣廷饬之,百僚皆惕息。慢慢的整个明朝的中枢就张居正的一言堂,内廷还有司礼监冯保帮忙,使张居正获得了明朝的实际统治权,满朝都阿谀奉献张居正的人,在治理天下的同时培植自己的党羽,任何有不满张居正的人都会被锦衣卫、或者冯保的东厂给收拾掉。俗话说物极必反,权力太大的张居正,自认引起了万历皇帝的不满,只是他没有立即处理张居正。

张居正在获得实际最高统治权的时候,嚣张放肆,在其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期满也不回京城而是上奏说,其母亲受不了炎热不能走,要等到天气凉的时候才能走,这使得万历有些文件不得不从北京送到江陵,中间万历皇帝的怨言可想而知,那些大臣都是张居正提拔当然不会有怨言,可是那些言官御史上书,也被万历皇帝压着。违反丧葬礼制的张居正越发偏激和放纵,所做之事全看心情,选拔官员都通过贿赂上任,没有当初的考核细节。《明史•张居正传》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不久之后张居士正就病逝了。

这时候万历皇帝召回了自己喜爱的太监,这个曾遭到冯保和张居正打压被贬出京城太监张诚。因他在出京时万历皇帝曾让他,秘密调查张居正和冯保二人,张诚的汇报让万历皇帝很担忧,因此开始彻查,张居正和冯保二人,京城里的官员是树倒猢狲散,纷纷开始举报张居正的各种不轨行为,最后使得刚入土不久的张居正被削爵、去职,子弟被流放,推荐的官员被撤职查办,名誉扫地以至于万历时期的朝臣都不敢张居正。

个人觉得张居正随然在,政务处理非常有建树,但是在处理群臣关系上,高傲的姿态令他得罪了许多大臣,也有些居功自傲忘记了,身为人臣应当注意的分寸,使得万历皇帝都感到害怕,不得不慢慢的调查他,最终因为他曾经得罪的人反扑,至使他身败名裂。用尚书中的话就是“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大臣不要把皇帝的宠幸当作自己的成就事业”,可以不作训诫吗?

更多文章

  • 22张地图快速看汉朝历史(西汉和东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历史,汉朝,西汉,东汉

    在我国历史上,汉朝是继秦朝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且和唐朝一向并称“强汉盛唐”。汉朝分为西汉、东汉,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公元220年结束,去掉中间王莽篡汉的15年,汉朝一共享国407年。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大汉王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秦末天下大乱,义旗遍地,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

  • 东北军消亡史:张作霖时叱咤风云张学良烂尾解体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北军,张作霖,张学良

    文章饰演的少帅张学良抗日战争爆发后,以东北为基本阵地的奉系军阀是一个的军队。众所周知,东北军是由辛亥革命后东北的保安部队和新军组成的。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什么张学良这20万的东北军消失了呢?东北军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以东三省为根据地,或

  • 古代重大事件干支纪年命名之考 清朝末年最流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干支纪年,天干地支,清朝

    提个历史问题,为什么对古代早前的重大事件命名都是诸如安史之乱、官渡之战等,而到后来又屡屡出现诸如甲午海战、戊戌变法等命名。先看下古代各个时期或朝代的重大事件命名,各列五个,具体如下:1、远古与三皇时期:女娲补天、伏羲八卦、开天辟地、钻木取火、神农百草2、五帝时期: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仓颉造字、尧舜之

  • 食盐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古代为什么要控制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食盐,盐业专卖

    现代人由于食盐过多在某种意义上会增加患高血压和胃癌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正因为如此“控制钠盐的摄入量”成了很多人关注的事除了在饮食中减少食盐量以外选择不同品种的食盐也是不错的办法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市面上最常见的有:海盐、低钠岩盐、湖盐、竹盐、无碘盐…&hel

  • 矮子里拔高个儿 16个明朝皇帝综合能力大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皇帝排名,明朝皇帝,明朝,皇帝

    乞丐朱元璋自立为帝,建立了明朝政权以后,鉴于元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发展生产,鼓励垦荒,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抑制豪强,促进了明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安定。中期开始由盛转衰,明朝末期,由于东临党争和自然灾害,国力衰落,农民起义爆发,1644年明朝灭亡。要评价这个王朝,可以先评评明朝皇帝的历史功过,在明朝

  • 盘点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这几人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明朝,朱元璋杀功臣

    明朝开国后论功行赏,封六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凡事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毫无疑问明朝六公爵最后只有徐达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余五个公爵不仅地位不及徐达,功劳不及徐达,关键还居功自傲不懂得明哲保身,所以朱元璋自然要将其处决不让

  • 明朝宫廷秘方片仔癀贵过黄金 看看明朝皇帝寿命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片仔癀,明朝宫廷秘方,明朝皇帝,明朝皇帝寿命

    单价贵过黄金、限购、线上预约线下排队,还不一定买得到……这说的不是奢侈品爱马仕皮包,而是有新一代“神药”之称的中成药片仔癀。神酒茅台之后,片仔癀登上神药宝座。本月下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中国各地片仔癀线下店均出现断货情况。据中国媒体报道,在官

  • 历史上澳门恰是“不割地”的大明时期被被割让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澳门,澳门什么时候被割让,明朝

    割让澳门之谜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的第二十年纪念日,今天就来回顾一下澳门被侵占的历史。其实最早来到我国的葡萄牙人,并不是公元1553年,而是公元1514年的明朝正德九年。有一支葡萄牙军队来到广东珠江口沿海。他们占领了屯门岛。屯门岛是珠江出海口的中心地段,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是广东连接南洋的必

  • 关于“秦国”和“秦朝”的十二个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国,秦朝

    秦军乃虎狼之师真相一秦兵打仗勇猛因为激励机制有的人问:秦朝既然那么暴戾,为什么秦军的官兵打仗都抢着冲锋、毫不怕死呢?他们为什么要为秦始皇卖命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激励机制。是的,他们不是为秦始皇卖命,他们是为自己卖命。秦始皇虽然暴戾,但他和他的班子,对于治军打仗,是很有一套的,当时秦军实行的是&l

  • 朱祁镇废除殉葬固然不错 不是长情之人也非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品牌,价值,老字号

    朱祁镇,明英宗,只要是对明朝历史稍有涉猎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土木堡之变,宠信王振,兵败被俘,无辜将士白白惨死。夺门之变,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罪行滔天。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他是一个历史上留下无数恶名的皇帝。但他临终前那一个决定,却让他劣迹斑斑的身上,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