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明英宗,只要是对明朝历史稍有涉猎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土木堡之变,宠信王振,兵败被俘,无辜将士白白惨死。夺门之变,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罪行滔天。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他是一个历史上留下无数恶名的皇帝。但他临终前那一个决定,却让他劣迹斑斑的身上,闪烁出些微的人性光芒。
他下诏不让嫔妃殉葬,明朝殉葬制度,在他手里结束。
他死了,后宫的哭泣,无论真心与否,都是为了祭奠他的死亡。哭泣,不再有畏惧殉葬死亡不甘的悲号。
虽然他依旧不是一个好皇帝,为了皇室权利争斗,犯下了太多罪行。但也许他还有想做一个好人的人性观点。
你真的知道朱祁镇和钱皇后吗?钱皇后真的很受朱祁镇宠爱吗?
明初实行残忍的后妃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才废除。据说朱祁镇废除殉葬制度是为了钱皇后,那么钱皇后真的很受朱祁镇宠爱吗?
一、隆重的婚礼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代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此时他年仅八岁。
钱氏比朱祁镇大一岁,出生于高级武官之家,是淮安府海州人,她的曾祖父是燕王府的副千户,她的祖父因为战功被封为昭勇将军、世袭金吾指挥使,她的父亲钱贵承袭武职,跟随朱棣、朱瞻基北征时立下战功,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因为女儿成为准皇后,钱贵被擢升为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一品。
这是明代有史以来第一次为皇帝举办大婚典礼。
朱祁镇之前的五位大明皇帝在登基前都已成亲,明太祖朱元璋四十岁登基称帝,建文帝朱允炆二十一位即皇帝位(十八岁成亲),明成祖朱棣登基时四十二岁,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时四十六岁,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时二十六岁(十八岁成亲)。
在古代,男子娶亲从议婚到完婚有六种礼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到钱府行纳采、问名之礼的正使是武将中排名第一的英国公张辅,副使是文臣中位列第一的兵部尚书兼内阁大臣杨士奇。
行纳吉、纳征、请期之礼的正使是成国公朱勇,礼部尚书兼内阁大臣杨溥是副使。
朱勇的父亲是朱能,与张辅的父亲张玉一样是朱棣最信任的心腹爱将。
行亲迎之礼的正使是张辅,杨士奇是副使。
在成亲这天,钱皇后头戴九龙四凤冠,身穿真红大袖祎衣、红罗长裙、红褙子、红霞帔,在鼓乐齐鸣中,从大明门被迎入皇宫,与朱祁镇一起接受百官朝贺。
有人说,婚礼是对一个女孩最隆重的赞美,而钱皇后的婚礼无疑是当时最隆重地。
二、正统年间,钱皇后可能不是特别受宠
按照旧例,皇后的娘家要被加封爵位,比如明仁宗朱高炽张皇后的父亲被追封为彭城伯,明宣宗朱瞻基孙皇后的父亲被封为会昌伯,朱祁镇提出封岳父为侯爵,可是钱皇后坚决推辞。
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钱皇后的父亲钱贵去世,没有被追封任何爵位。此时朱祁镇二十岁,已经亲政,如果他执意追封,钱皇后可能拦不住,也许朱祁镇当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很爱钱皇后。
有一种说法认为,为了维护丈夫“英主”的名声,钱皇后再三拒绝朱祁镇为钱贵封爵的提议。
钱皇后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做主娶进来地,而张太皇太后和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孙太后是朱祁镇的生母,她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是胡皇后,史称“让皇后”,因为没生下儿子被废,而张太后十分同情胡皇后的遭遇,举行家宴时常让胡皇后参加,而且位居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为此十分不悦。
钱皇后夹在祖婆婆与婆婆之间,可能不太轻松。
胡皇后是个贞静温婉的贤德女子,而被张太皇太后亲自挑中的钱皇后可能与胡皇后性格相似。
钱皇后嫁进皇宫五个月后,张太皇太后去世,后宫大权从此掌握在孙太后手里。孙太后能让朱瞻基废掉胡皇后,册立自己为皇后,说明她可能是一个性格强势、有心机的女子,性格温婉的钱皇后在她面前也许只能唯命是从。
钱皇后在正统年间没有存在感,几乎找不到她在这段时间的事迹。
霍建华演的朱祁镇电视叫《女医·明妃传》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发生土木之变,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掳走。
此时,朱祁镇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而且王惠妃已经怀孕,于次年生下朱祁镇的第四子朱见淳。
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出生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十二月,生母是周贵妃;第二子朱见潾出生于正统十三年,生母是万宸妃;第三子朱见湜出生于正统十四年,生母也是万宸妃。
朱祁镇的长女重庆公主出生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生母是周贵妃;第二女嘉善公主出生于正统十二年,生母是王惠妃;第三女淳安公主出生日期不详。
值得一提的是,周贵妃、万宸妃、王惠妃的封号都是朱祁镇复辟之后册封的,也就是说,在正统年间,朱祁镇的后宫之中很可能只有钱皇后有封号。朱祁镇这么做,也许是为了给钱皇后一些心理安慰。
朱祁镇出生三个月时便被册封为皇太子,他的生母孙贵妃被册封为皇后,朱祁镇并没有急于册立庶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也不曾以没有生下儿子为由废掉钱皇后,而是给了钱皇后充分的时间生育嫡子,比较而言,朱祁镇的确对钱皇后十分友善。
此时钱皇后已经结婚七年,却始终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如果朱祁镇真的很宠爱她,这似乎很难解释得通。
当初被朱瞻基废掉的胡皇后虽然没有生下儿子,却生下了两个公主。
三、相依为命的七年南宫生活
皇帝朱祁镇被瓦剌大军俘虏的消息很快传来,很多官员陷入恐慌,孙太后当时是大明皇室地位最高的人,她是个坚强的女子,也许她没有多少政治才干,也许她有自己的私心,不过,五十岁的孙太后没有病倒,她主持召开御前会议,让郕王朱祁玉监国,然后册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同意朱祁钰登基为帝。
患难见真情,虽然钱皇后远没有孙太后坚强,但她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交给孙太后,作为赎金,幻想着把丈夫救回来。
钱皇后是个痴情的女子,她没有能力救丈夫脱离险境,陷入绝望,整日以泪洗面,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只能磕头祈求上天的怜悯,跪着祈祷。
钱皇后以折磨自己的方式充分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情,可是她这样做除了让自己的身体落下残疾,再也无法生育外,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瓦剌大军不会因为钱皇后的哭泣而退兵。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朱祁镇回到了北京,随后被幽禁在南宫,从此和钱皇后以及一群妃嫔相依为命,过起了胆战心惊的太上皇生活。
朱祁镇尊重发妻,钱皇后也倾心相报,以夫为天,不仅想方设法宽慰丈夫,帮他排解心中的苦闷,有时候吃穿不足,钱皇后做些手工活,托人拿到宫外去卖,改善丈夫的生活。
朱祁镇在南宫生活了七年,每天都惊恐不安,钱皇后陪着他度过这些难熬的日日夜夜。
七年间,朱祁镇生了三个儿子,四五个女儿。
朱祁镇的第五子朱见澍出生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二月,生母是高淑妃;朱祁镇的第六子朱见泽出生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生母是周贵妃;朱祁镇的第七子朱见浚出生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六月,生母是万宸妃。
朱祁镇的第四女崇德公主出生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生母是杨安妃;朱祁镇的第五女广德公主出生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生母是万宸妃;朱祁镇的第六女宜兴公主,生母是魏德妃;朱祁镇的第七女广德公主出生于景泰五年(公元1455年),生母是高淑妃。
在这七年里,几个在身边服侍的大龄宫女相继成为朱祁镇的妃子,比如比他大十三岁的樊顺妃、比他大两岁的高淑妃、比他大很多却备受宠爱的刘敬妃、无法确定年龄的杨安妃、魏德妃。
接连宠幸身边的宫女,很难说朱祁镇有多爱钱皇后,也许只不过是相依为命、抱团取暖。也许,对于钱皇后而言,在当时的情况下,与丈夫相互扶持着生存下去是第一位的,爱情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
四、复位后,朱祁镇对钱皇后的维护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
钱皇后没有生下儿子,这年三月,被景泰帝废掉的太子朱见深重新被册立为皇太子。
宫里一些人闻风而动,钱皇后身体残疾,没有子嗣,是不是应废掉钱皇后而册立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氏为皇后?太监蒋冕向孙太后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并且得到了孙太后的默许。
朱祁镇怒斥蒋冕,拒绝废后,以回报钱皇后的不离不弃、共度患难。
四月,朱见深的生母周氏被册封为贵妃,朱祁镇宠幸过的其他后宫女子也被册封为妃。
不过,虽然钱皇后的两个兄弟钱钦、钱钟在土木之变中阵亡,朱祁镇并未给钱皇后的娘家追封爵位,只是把钱家世袭的正三品指挥使提升为正二品都指挥使。
周贵妃自然是不甘心落败,使尽浑身解数想把钱皇后拉下马,朱祁镇虽然从未惩罚周贵妃,却同意钱皇后收养二皇子朱见潾,而且听取钱皇后的建议,恢复无子被废的胡善祥的皇后称号,还设法提高朱见潾的地位,“德王见潾出居诸王府,命文武百官赴府朝见”(《明英宗实录》)。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朱祁镇病重
朱祁镇不仅在遗诏里叮嘱太子善待钱皇后,还废除了,而且留下遗言让钱皇后与他合葬。
尽管朱祁镇与钱皇后的感情并不一定像传说中的那样深厚,可终究善始善终,朱祁镇在临终时还是想到了钱皇后以后的生活处境,而且设法维护。
钱皇后或许不如孙太后坚强,不如张太皇太后有才干,不过她在丈夫陷于危难时不离不弃,始终坚守在丈夫身边,不为娘家谋取私利,称得上是一位十分贤惠的皇后。
明英宗去世前宣布废除殉葬,为维护钱皇后?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六,明英宗驾崩。他短暂的三十八年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出生百日成为储君,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的生涯,令他不识愁滋味。少年的意气风发,换来的是一年南冠,八年幽禁。历经磨难之后复辟成功,二度登基为帝,经过八年挽尊,终于挽回了些许声名。临终前留下遗诏:“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明英宗实录》)。
殉葬制度犹如黑夜中划破长空的一道光,让他的生命陡然变得璀璨,令后世不惜笔墨的予以歌颂。《明史·英宗后纪》盛赞:“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王世贞也在《弇山堂别集》中称:“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
废除野蛮、残酷的殉葬制度,当然是一项无论怎么歌颂都不为过的德政,不过明英宗如此做的初衷是出于对殉葬者的共情而于心不忍,还是仅仅因为不愿自己的后妃被殉葬?
明朝初年的殉葬制度
殉葬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陪葬,即用人、俑或器物等陪同死者下葬;狭义特指人殉,即用活人为去世的上位者陪葬。我们平常所说的殉葬特指狭义的殉葬,即人殉,是一种惨无人道的残酷制度。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古人认为人死以后,会以灵魂的状态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是以葬礼就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则举办,将死者的近亲、近臣、近侍,以及战争中的俘虏等殉葬,以供其在“另一个世界里”驱使。
殉葬肇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夏商周三代,战国时期开始式微,汉代以后基本在中原绝迹。明朝初叶,阴魂未散的殉葬陋习再度死灰复燃,在宫廷与王公大臣中间流传起来,主要目标为死者的妻妾等女性。从洪武到天顺这近百年间,皇帝及外藩诸王死后,有大批嫔妃殉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虽然在遗诏中提到“丧祭仪物,毋用金玉”,还说“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要求节俭操办身后事。不过继任的建文帝朱允炆,为扮演好自己孝子贤孙的角色,进行了殉葬。
孝陵殉葬的规模及嫔妃等级历来有不同说法。明代官方典籍《大明会典》记载孝陵葬有四十妃嫔其中“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注意用词是“丛葬”,可以是殉葬,也可以是自然死亡后陪葬。到了《万历野获编》,却变成了“按太祖孝陵,凡妃嫔四十人,俱身殉从葬,仅二人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即葬于孝陵的四十个嫔妃中,除了两个死的早逃过一劫,其余的都在朱元璋死时被一波带走了。《明朝小史》则称,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也就时候后宫的所有全部被殉葬了。三则记载一则比一则深入。
明末清初史学家毛奇龄,则在其所著的《彤史拾遗记》中表示:“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即孝陵陪葬有四十六位嫔妃,但多数属于死后陪葬,而非被殉葬,当然孝陵之中确实存在殉葬,所殉之人为十多名地位相对低下的宫人。这一说法还是由理论依据的。
《明史·后妃传》记载:“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
从这一条史料可以看出,朱元璋入葬孝陵时,确实进行了殉葬,只不过所殉之人主要为宫女(估计是于朱元璋有过交集的)。事后,朱允炆对这些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使他们成为可以世袭官职的“朝天女户”。对这些人,朱棣及其后继者也都给予了承认。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明成祖朱棣去世,同样进行了殉葬。至于长陵殉葬的妃子数量,《大明会典》称有16人,用词依然是“从葬”,朝鲜的《李朝实录》称多达30余人。
“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李朝实录》)
《李朝实录》不仅点明了人数,还罕见的披露了殉葬的惨况:殉葬前,先好吃好喝的供他们饱餐一顿,之后明仁宗亲自前来与其诀别,事后所有人被带到专用的房间内,站到一张特制的小床上,把头套进早已悬挂好的绳套中,在猛然撤去小床。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明仁宗朱高炽去世,殉葬嫔妃共有5人。所殉者包括无所出或只生了女儿的王丽妃、谭顺妃、王淑妃、黄充妃。
最让人意外是,朱高炽生前最宠爱的妃子,恭肃贵妃郭氏也成了殉葬人员之一。郭贵妃不仅是明朝开国之臣郭英的孙女,还为朱高炽生下了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三个儿子,不符合殉葬规则。所以对于郭贵妃的殉葬之谜,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发生在明英宗时期的殉葬
以上三次都发生在明英宗出生前,与他无关,但他在位期间殉葬并没有停止。明朝宫廷的五次殉葬,有两次就发生在英宗朝。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殉葬嫔妃共有10人。殉葬者中除惠妃何氏外,其余诸人皆无妃位,地位较为底下。
正统元年八月,朱祁镇对这批殉葬的庶母进行了追赠加谥:追赠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淑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
通过追赠加谥册文中的“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一句,可以明白无误的确认,她们在死后之所以能获得此殊荣,是因为殉葬了。
朱瞻基后宫还有一位叫郭爱的嫔妃,是明代有名的才女,因此成为了《明史·后妃传》中唯二留下姓名的,唯一留有字号的后妃。可惜的是,她入宫仅仅二十来天就死了。自知命不久矣的她在临去前写了一首词: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由于《明史·后妃传》中郭爱的记载,与记载景陵诸妃的内容是紧挨在一起的,认为她也是殉葬队伍中的一员,并将这首词命名为《绝命词》。
实际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郭爱因染病去世,并非被殉葬,这首词的真名为《病革自哀》,表达的是一个妙龄女子病中对生的眷恋。这点从她的封号为嫔,而非妃就可以看出。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所编《名媛诗归》中的略注可作为佐证:“郭爱,凤阳人,字善理,性颖敏巧慧,宣宗闻其贤,徽至京师,寻病卒,后封国嫔。”其中清楚写到郭爱因染病去世,后来被追封为嫔。
如果说朱瞻基去世时,朱祁镇尚且年幼,只是挂了个丧主的名头,一应治丧事宜皆由其母孙太后及朝中大臣操办,所以怪不到他头上。那么发生在天顺元年的这场殉葬,则完全是在他主导下举行的了。
土木堡之变后,太上皇朱祁镇,与取而代之的明代宗朱祁钰兄弟俩,因皇位之争反目成仇,被囚禁于南宫艰难度日。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改元天顺,废朱祁钰复为郕王,将其囚禁于西苑,并废其寿陵。
二月十九,在夺门之变前就罹病的朱祁钰薨逝,死因众说纷纭。朱祁镇对朱祁钰那是相当的不待见,在废位诏书中就指斥他“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待其死后亲赐谥号为“戾”,按亲王礼将他葬于北京西山。
葬礼规格虽然降低,但殉葬依然进行。至于规模,据生活于英宗、宪宗时期的黄瑜,在其《双槐岁抄》中记载:“天顺元年二月癸丑,郕王薨,葬祭礼如亲王,谥曰戾,唐氏等妃嫔俱赐红帛自尽,以殉葬。”
由此可知,朱祁钰死后,殉葬规模应当不小,只不过现在有据可查的仅有他生前的宠妃,历史上第一个皇贵妃唐氏一人。最初,朱祁镇甚至打算把对自己一家子有恩情的朱祁钰原配汪废后都给殉了,在李贤规劝下才作罢。
“景帝崩,英宗以其后宫唐氏等殉,议及后。李贤曰:‘妃已幽废,况两女幼,尤可悯。帝乃已。”(《明史·后妃传》)
汪废后侥幸躲过一劫,朱祁钰后宫的其他嫔妃就没这么幸运了。朱祁镇一声令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如花般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迫殉葬,香消玉殒。
明英宗废除殉葬的主要目的
英宗朝的殉葬,不仅只有迫使朱祁钰后宫嫔妃殉葬一事,连藩王妃嫔殉葬也在宣德朝变得兴盛,并于英宗朝达到了高潮。
洪武朝连带懿文太子朱标在内,共有五位皇子去世。这其中只有死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的秦王朱樉,其王妃王氏被殉葬。王氏是蒙元名将王保保的妹妹,《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原形,她被殉葬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原因。
永乐朝共有11为亲王去世。只有郢王朱栋的王妃郭氏殉葬。郭氏殉葬的原因是,朱栋无子,郢藩封除,自觉老无可依的她,伤心欲绝下于丈夫死的次年自尽殉葬。所以郭氏与其说是殉葬,倒不如说是殉情。
宣德朝共有8位藩王去世,其中滕王朱瞻垲未成婚,有两王死后出现殉葬。宣德元年十月,唐靖王朱琼烃去世,此前已经选汝州郏县的高氏为王妃,但尚未获得册封。高氏听闻朱琼烃去世后,自杀殉葬,被追封为唐王妃。宣德六年九月,蜀靖王朱有堉去世,王妃李氏、侍姬黄氏皆自经殉葬,事后黄氏被恩赠蜀靖王夫人头衔。
宣德朝对殉葬案例给予了褒奖,使得英宗朝(包括景泰朝)藩王死后殉葬之风变的越演越烈。与前朝相比,英宗朝的殉葬者还获得了赐谥号的待遇。正统三年十月,卫恭王朱瞻埏去世,卫藩由于无子封除,王妃杨氏殉葬,被赐谥贞烈。正统四年六月越靖王朱瞻墉去世,无子封除,王妃吴氏殉葬,被赐谥贞惠。景泰五年七月,赵惠王朱瞻塙,继妃邵氏殉葬,被赐谥贞顺。
这股风还蔓延到了郡王一级。正统四年正月,宁藩信丰王朱盘去世,王妃刘氏自谥殉葬,被赐谥贞烈。正统十二年五月,周藩河阴王朱子坛去世,王妃巩氏自谥殉葬,被赐谥贞肃。
整个英宗朝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凡此种种,与朱祁镇弥留之际所说的“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反差太大。所以先上朱祁镇废除殉葬的遗诏全文,再对照着分析分析。
“己巳,上大渐召皇太子及太监牛玉、傅恭、裴当、黄顺、周善至榻前,谕之曰:自古人生必有死,今朕病以深傥言,有不讳,东宫速择吉日即皇帝位,过百成婚。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德王等王俱与善地俾之国。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歛时湏沐浴洁净,棺内装用袍服系腰绦环,皇后同东宫自选带皮鞓者易以绦鞓,衣服不湏多,纵多亦无用。择好地建陵寝,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此言俱要遵行,毋违。”(《明英宗实录》)
整个遗诏共讲了七件事:1、对太子朱见深的安排;2、要求善待原配钱皇后;3、诸子之国;4、废除殉葬;5、安排自己的葬礼;6安排钱皇后身后事;7安排诸妃身后事。
一、三、五与无关不去它,第二、第六、第七件事都与殉葬,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说钱皇后。
朱祁镇和原配钱皇后感情很深。天顺年间,钱皇后与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斗得很厉害。周贵妃在得到婆婆孙太后的默许后,想有样学样的吧钱皇后赶下台,而后凭借母以子贵坐上中宫之位。在朱祁镇的反对下,没能成功。而钱皇后则在婆婆孙太后去世后,打算给周贵妃来个釜底抽薪,用养子朱见清替换掉朱见深这个太子,一举解决这个心腹之患。在李贤等重臣的反对的下,也没能如愿。
在明代殉葬制度下,明仁宗的张皇后,明宣宗的孙皇后,由于后继者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然没有被殉葬之忧。可钱皇后不同,她一生无所出,又与即将继任的庶子母子关系不谐。虽然在遗诏中对钱皇后之后的生活做了种种安排,但在诸王正妃殉葬可以获得荣耀这股风潮,特别是朱祁镇当年差点将有女儿需要抚养的汪废后给殉了的情况下,搞不好朱见深母子会视遗诏为无物,逼迫钱皇后殉葬。
再说其余嫔妃。
按照明代的殉葬制度,至少诸妃中没有子嗣的,必然会成为殉葬的牺牲品,这点是无须怀疑的。
他朱祁镇对别人的女人可以下狠手,可以视若无睹,但对自己的女人却下不了这个狠心。既然如此那么只能废除殉葬了。所以他废除殉葬固然有出于共情的因素,但更大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女人们,否者也无需在去世前一天才下这样的诏书了。
从这一点来是,朱祁镇对自己的女人还是有情有义的。
废除殉葬虽然出于朱祁镇的私心,但无论如何明朝宫廷的殉葬制度在他手上被废除了。他儿子明宪宗朱见深也算是孝子,不仅遵照了他的遗嘱,还对其进行了深化。
成化时期,宫廷殉葬制度自然已经废除,可个王府依然殉葬惨案发生。成化十年七月,辽王朱豪墭给朝廷打报告称:嫡长子朱恩鏋(荣穆世子)病故,其继配冯氏、侧室曹氏俱无所出,应该令她们殉葬,请求朝廷恩准。
朱见深在回复中,引用朱祁镇遗诏,对宗室的殉葬风俗做了盖棺定论“先帝上宾,顾命毌令后宫殉葬,可以为万世法。况王府前此亦未尝有用殉者。今辽王葬其子乃欲以其妇殉之,何其戾邪?礼部其移文所司启王勿用殉,迁其妇别室,使无失所。”(《明宪宗实录》)
从这点来说,胖胖的明宪宗还是很有爱的。
为何说朱祁镇是命好结局也好的皇帝
有没有朋友和我一样觉得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大起大落,但总是能安然无恙。当然,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他有一个超级爱他的母亲。所以虽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朱祁镇,但实际上是在说这位孙太后。
早年的孙太后
这位孙太后在史书中虽然笔墨不算浓重,但她在大明整个276年的国祚中绝对算得上一个重要人物了。
她历经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见证过大明盛世,也经历了明代的由盛转衰,甚至说她还是大明代由盛转衰的参与者都不为过。
公元1399年,也就是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那一年,孙太后出生在了济南府一个普通主簿的家里,可以说孙太后的出身是非常普通的。
奈何朱元璋熟读历史,深知外戚的危害,于是规定大明代的皇帝不能立勋贵、高官家的女子为皇后,所以孙太后这个寻常家的女孩才有了攀上高枝的机会。
但就算如此,这位孙太后的名讳也没有在史书中出现,可见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残酷。
这位孙太后的成后之路也算是一个传奇故事了,他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簿,但眼光可以说是非常的毒辣,靠着同乡的关系结识了一个老太太。
这个老太太虽然衣着华贵,但大明代这样的女性虽然不多,但也不算少,可偏偏这个老太太的身份可以碾压百分之九十九的大明勋贵。
她就是张氏的生母,而这个张氏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所以提起孙太后父亲的眼光就不得不小小的佩服一下。
靠着这层关系,加上孙太后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所以在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被这个老太太推荐到了太子府。
太子府虽然是太子的住所,而且这个时候孙太后年纪还很小,显然是不可能成为太子的女人了,但太子府可不只有太子居住,太子的一家子都在里面。
恰好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在年龄上和孙太后相仿,从小就一起长大,这是什么神仙关系?要了解后来从小和嘉靖帝一起长大的陆炳都混了锦衣卫指挥使,何况孙太后是一个漂亮的女子,朱瞻基对她是不是一见钟情不敢说,日久生情那肯定是少跑不了。
艰辛上位史
按理说朱瞻基和孙太后这种关系,长大后成亲应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既然把孙太后拿出来说了,那么事情自然就没那么简单。
果然,朱瞻基到了成亲的年纪,爷爷朱棣大笔一挥,朱瞻基的元配另有其人了,这个人就是胡氏。至于为什么不是孙太后,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
大概就是孙太后是朱瞻基元配张氏那一家人领进门的,儿媳妇、孙媳妇就相当于是一路人了,朱棣不得防着点?
胡氏成为了朱瞻基的元配,要说孙太后心里没点啥那是不可能的,好在她和朱瞻基有绝对的感情基础,而且当时朱棣已经没几年了,朱高炽更是仅在位了10个月就嘎嘣了。
朱瞻基一下子就从大明的皇孙变成了大明的天子。有了权势后,朱瞻基就开始琢磨废后的事情了,但这事就算他是皇帝也不能说废就废,必须要有个噱头。
而这个噱头很快也就来了,生在皇家,传宗接代的意义比之普通人家更为重大,毕竟关乎到帝位的传承,胡氏作为皇后,为朱瞻基生了一堆女儿,却一个儿子没有。
而就在孙太后为朱瞻基诞下一个男婴后,这个男婴就是我们的主角,大明英宗朱祁镇了。朱瞻基的机会来了,马上就废了胡氏,扶孙太后上位了,而朱瞻基这个当事人可没少因为这件事被后人诟病。
不管怎么说,孙太后上位了。虽然我只用了短短几句话,但这背后要没点血雨腥风,我是不相信的,相信熟读各种宫斗大戏的各位朋友也一定不会相信,甚至在《明史》这部正史中都有朱祁镇是孙太后从宫女那抱来的狗血记载,不过由于缺乏其他一些史料的佐证,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宠儿狂魔上线
惋惜朱瞻基完美遗传了他老爹朱高炽,年仅37岁就没了,孙太后这下是真的太后了。儿子朱祁镇虽然继位了,但年纪太小,按照正常情况来看,皇帝年纪小,太后临政顺理成章。
惋惜,这时孙太后头上还有个张氏,张太皇太后,也就是他的婆婆,朱高炽的元配张氏,这个张氏其实也是个不输历朝历代那些贤后的人物,只是不管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都还算是英主,所以她没有发挥的余地,但到了英宗朱祁镇继位的前几年,除了“三杨”就是这个张太皇太后在背后主持大局了。
而且那个著名的大太监王振都差点被张太皇太后给咔嚓了,所以孙太后这段时期又回到了猥琐发育的阶段,直到张太皇太后去世。
随着长太皇太后的去世,孙皇后也开启了她宠儿狂魔的一生,孙皇后对朱祁镇这个儿子的宠爱可以提起达了极致。
儿子要亲征瓦剌,她不但不阻止,而且还在儿子被俘后封锁消息,希望可以通过交赎金换回自己儿子,直到瓦剌军队带着朱祁镇来到北京城下,明代的大臣们才恍然大悟。
在于谦于少保的力排众议下,景泰帝即位主持大局。这个时期,孙太后虽然失去了自己的最大依仗自己的儿子,但她却依旧能在北京紫禁城中潇洒的生活,可见她的手段并不一般。
而且景泰帝登基前,孙太后就把太子的位子给了自己的亲孙子朱见深,虽然在局势基本稳定后朱祁钰把太子改成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可这位太子7岁就没了,朱见济死了也就算了,朱祁钰在位8年,却没有在诞下一儿半女,蹊跷不?你要说背后没有孙太后的影子,我是不信的。当然,还是因为缺乏史料佐证,不多赘述。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见朱祁镇都不是皇帝了,觉得没什么价值了,就把他给放了回来。这里面虽然有瓦剌故意的嫌疑,但要说孙太后在背后没出力,也是不太可能的,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
儿子回来后虽然被朱祁钰软禁在了南宫,但朱祁镇和他儿子朱见深却能安然无恙地活到夺门之变爆发,这里面就更能看出这位孙太后的不一般了。毕竟只要和朱祁钰做下换位,只要有能力,谁会让朱祁镇爷俩活着?
夺门之变
而夺门之变,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大概就是朱祁镇已经被软禁,何德何能还有实力发动夺门之变?这里面有大明代廷中的派系斗争没错,但大家都忽略了这位孙太后,可以说夺门之变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这位孙太后。
而在帮助自己儿子夺回皇位后的第五年,孙太后去世了,结束了她叱咤大明的一生。
结语
之所以说朱祁镇是历史上命运最好,结局也最好的皇帝,就是因为他有孙太后这个母亲。毕竟如果孙太后没有把天赋点都加到宫斗上,她能不能当上朱瞻基的皇后都两说,更别说朱祁镇能继位了;如果没有孙太后,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能否或者都两说,更别说安然回到紫禁城了;如果没有孙太后,已经大权旁落的朱祁镇是不可能再即帝位的,更别说传位自己儿子朱见深了。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因为有了孙太后,朱祁镇一个庶子继承了皇位,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九死一生后回到了紫禁城并发动夺门之变回到了皇帝的宝座上,还顺利将皇位留在了自己这一脉。虽然美中不足的是朱祁镇和他爹一样只活了37岁,但这并不能阻碍他成为历史上命运最好、结局最好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