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高句丽不是高丽?和朝鲜有什么区别呢?

为什么说高句丽不是高丽?和朝鲜有什么区别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48 更新时间:2023/12/6 1:01:13

不熟悉东北亚历史的人,往往弄不清楚,高句丽、高丽到底有什么区别!听到别人说高句丽不是高丽时,首先的第一个感觉是懵了为什么啊?不都是在朝鲜半岛吗?

很多人都知道高丽,高句丽,这是两个不同时期的王国,他们只差一个字,有啥关系吗?其实,他们没啥关系!

对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自从契丹灭了渤海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政权,占有部分朝鲜半岛土地)之后,基本上都被此后的中原王朝称呼为高丽。到了明清两朝,高丽的国号被改为朝鲜。

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谭其骧认为:“历史上的高(句)丽最早全在鸭绿江以北,有相当长一个时期是在鸭绿江、图们江南北的,后来又发展为全在鸭绿江以南。当它在鸭绿江以北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中国境内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的,这就是始建于西汉末年,到东汉时强盛起来的高句丽,等于我们看待匈奴、突厥、南诏、大理、渤海一样。当它建都鸭绿江北岸今天的集安县境内,疆域跨有鸭绿江两岸时,我们把它的全境都作为当时中国的疆域处理。但是等到5世纪时它把首都搬到了平壤以后,就不能再把它看作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了,就得把它作为邻国处理。不仅它鸭绿江以南的领土,就是它的鸭绿江以北辽水以东的领土,也得作为邻国的领土。”。

高丽和高句丽,只差一个字,两者没关系

我们先说下高句(gōu)丽(lí)。

高句丽建立于公元前37年,创立者叫做朱蒙。朱蒙是中国东北第一个政权扶余国的王室成员,因为内部争斗,朱蒙决定从扶余国出走,后来在今天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建立了高句丽国。

同是北方,竟然有两个政权,扶余国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高句丽国的征讨,发生了很多次摩擦,遗憾的是高句丽是最后的胜利者。公元494年,高句丽干掉了扶余国,疆域极大扩大,涵盖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部分地区、朝鲜全境、韩国部分地区。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非常密切,期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在隋朝,隋炀帝曾经三次举国亲征高句丽,结果活活拖垮了大隋朝。到了唐朝的时候,高句丽国欺负邻居新罗国,而新罗是唐朝的藩属国。这下子,唐朝不干了,你高句丽还敢欺负我的小弟,于是在正式向高句丽国宣战,一打就是20多年。

公元668年,唐朝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攻破高句丽首都平壤,高句丽作为一个国家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唐朝和新罗以大同江为界瓜分了高句丽的国土。

扶余国的主体民族是秽貊族,所以高句丽国民的主体民族也是秽貊族,杂糅了扶余人、契丹、鲜卑、汉人、新罗人(古代韩国人)等多民族。高句丽国灭亡后,国民融入了中原,最后被汉族同化。这个来自中国东北腹地民族建立的高句丽政权灭亡200多年后,又一个从朝鲜半岛南方崛起的王国建立了,他就是高丽国。

新罗借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朝鲜半岛中南部的统一,8世纪后期以后,新罗同其宗主国唐朝一样,陷入内乱与衰落的窘境。9世纪末,真圣女王统治下的新罗爆发了人民起义,导致新罗在朝鲜半岛的统治土崩瓦解。在各处的起义势力中,弓裔和甄萱两个乱世枭雄脱颖而出,最后弓裔统一了全境,建立了国家,取名高丽。

为啥取名高丽呢?弓裔想借着高句丽的余威,呼吁人们造反起义,其实他与高句丽一点关系也没有。后来,弓裔被手下大将王建杀死,王建成为高丽王朝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称的王氏高丽。

高丽历经34代君主,共475年,对外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契丹(辽朝)、金朝、蒙古(元朝)、明朝等大陆国家称臣,并曾与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爆发战争。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金为界。西北在12世纪的高丽睿宗时期达到鸭绿江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的恭愍王时期扩张到甲州(今朝鲜甲山郡)、吉州(今朝鲜吉州郡)一线。

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让王自立,建立了朝鲜王朝。

知道两个国家的来历,我们就知道了,两个王国其实没啥关系。

1、两者文化起源不同。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扶余族在东北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起源于吉林,后来才进入朝鲜半岛发展,文化归属感更接近于中原。高丽是古代韩国人王建所建立的政权,脱离于新罗国,起源于朝鲜半岛南部。

2、两者民族成份不同。高句丽的民族成分杂糅了扶余人、契丹、鲜卑、汉人、新罗人(古代韩国人)等多民族;高丽人的主体则是新罗人,民族归属感更倾向于三韩部。

3、高句丽是曾经统治过朝鲜半岛北部的中国古代地方政权,而高丽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两者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根本不是同一个国家和民族,完全没有继承关系。

高句丽、高丽与朝鲜族到底有何区别?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她的族源不是单一的,有主源非主源之别。她的主源应是秽貊族解体后东迁的各支后裔高夷、夫余、沃沮、小水貊(梁貊)、秽等。

高句丽壁画

高句丽出自秽貊族系,不仅有汉安帝在建光元年(121)诏书中称高句丽为“秽貊”可证,而且直到5世纪后期,还有南齐官员称之为“东夷小貊(《册府元龟·外臣部·备御二》,《南齐书·高丽传》)。

此外,还有一批非秽貊族系的成员先后融入高句丽族,如古代朝鲜遗民、汉族人、鲜卑人、肃慎人,还有荇人、盖马、契丹、百济人等。

高夷人最先使用了高句丽这一称号。高句丽在古籍中也作高句骊,学者们对高句丽名称来源的解释也各有不同,有喜居山城、其地山高水丽等等。高句丽称号在前109年汉武帝征朝鲜前就已经存在。《后汉书·高句丽传》明确说:“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汉书·地理志》也载玄菟郡中的居民有“句丽蛮夷”。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左臂”(《史记·韦贤传》)。玄菟郡始设使领有高句丽、西盖马、上殷台诸县。高句丽县之名应该是因高句丽人聚居而得。此后,汉玄菟郡不断加强对高句丽县等地方的管理。

也可以说,高句丽人至迟在汉武帝时已生活在玄菟郡内,成为汉政权管辖之下的编户齐民。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高句丽人在他们居住的中心地区建立起民族政权,尽管称高句丽国,一直也没有脱离汉玄菟郡和辽东郡的管辖区域。

随着中原政权更迭,对北方管理机构及政策的变化,高句丽政权在玄菟、辽东地区发展、扩张,始终没有改变其作为我国东北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性质。这从高句丽同中原及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不断接受中原及北方甚至江南政权的册封,不断臣属、朝贡等方面可以得到证明。

668年,高句丽国灭,高句丽族民流入中原、东北和朝鲜半岛各族之中,尤以融入汉族的占大多数。

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家们有时记为句丽、高丽。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史家和高句丽人大都习惯称高句丽为高丽。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由于918年朝鲜半岛又出现一个高丽王朝,人们往往将其混淆,其实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权。

高句丽简称高丽,这个民族和政权都兴起于汉玄菟郡,其王族以高为氏,活动区域在今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半部。

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因其第一代王是王建,人们称其为“王氏高丽”。我们不否认王建政权以“高丽”命名有兴灭继绝之意,然而它却是在高句丽政权灭亡250年后建立的,都城开京(今朝鲜开城),其活动范围没离开朝鲜半岛。

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王氏高丽无论从时间上、活动地域上,还是从王族姓氏上、治下臣民的组成上都存在着根本区别,是不应该混淆的。

现代的朝鲜族人是在高句丽国家灭亡以后,经过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与交流,以新罗人为主体形成的。在融合过程中也包括留在朝鲜半岛上的少数高句丽人后裔、渤海人、汉人等。19世纪中叶以后,一部分朝鲜人从半岛迁入我国,成为今日我国境内的朝鲜族。

通过以上叙述,高句丽、高丽和朝鲜族是有区别的,不应混同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高句丽民族和国家在7世纪中叶以前漫长的岁月和历史发展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遗迹遗物。辽宁省桓仁县有高句丽第一个都城遗址下古城子、五女山城,那里有高句丽古墓、壁画、遗迹、遗物。

丸都山城了望台址

吉林省集安市有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洞沟古墓群、高句丽古墓壁画、好太王碑和大量出土文物。从吉林省的延沩、吉林、通化、白山,直至辽宁省本溪、抚顺、铁岭、沈阳、丹东,都保存着不同数量的高句丽古城、古墓和各种遗迹、遗物。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高句丽文化层叠压在汉文化层之上。

这些遗迹、遗物不是现代朝鲜族的文化,也不是王氏高丽的文化遗迹,而是我国东北古代民族高句丽人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是我国的文物古迹。196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将洞沟古墓群(包括好太王碑)、丸都山城、五女山城、凤凰山城等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宁、吉林两省各级政府也将有关高句丽遗址公布为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北亚,最早出现的政权名称是:箕子朝鲜商纣王帝辛的兄弟箕子在商亡时率领部分商族人东归所建立的。依据《史记宋微子世家》中的索引解释,朝鲜是水名,应该是河水的名称“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索隐】:潮仙二音。地因水为名也。而不臣也。”、“集解张晏曰:“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於此也。””(《史记朝鲜列传》。

即朝鲜的名字,来自洌水。朝鲜是“洌”的古汉语发音。

第二个出现的政权,是王满朝鲜。战国燕国全盛时,真番、箕子朝鲜曾经作为燕国的属国。秦国灭燕国后,属于秦国辽东外缴。西汉初年,以浿水为界,在浿水西修复秦时的辽东要塞而驻守。燕王王倌叛汉造反,逃入匈奴。王满没有跟随王倌逃跑,而是聚集部下一千多人,并拉拢当地土著民族,一起渡过浿水,在浿水东部秦时辽东外缴地带修建城塞。慢慢的,王满征服真番、箕子朝鲜、土著民族:濊、貉、肃慎等,以及战国时因为燕亡、齐亡而逃过去的华夏人。王满自立为王,建都在王险。

西汉孝惠帝、吕后时,辽东太守承认王满朝鲜的合法性,以王满朝鲜作为屏障保辽东哈哈,所谓的战略缓冲从汉朝就开始了,真的是源远流长啊?!。当时王满朝鲜地方数千里。后汉武帝发兵灭王满朝鲜国,分其地位四郡:真番、临屯、乐浪、玄菟。

但是要请大家注意的是:即便王满朝鲜被汉灭国,箕子朝鲜依然没有被灭国的可能性很大。王满朝鲜和箕子朝鲜的关系是:箕子朝鲜是王满朝鲜的属国。王满朝鲜被汉灭国,但箕子朝鲜北迁,应该是被汉忽视因为没有多大影响,对汉朝来说和其他土著民族没有区别。

东汉末期的高句丽地图

第三个政权是高句丽国。高句丽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07年灭王满朝鲜后,以高句丽王统辖区域为玄菟郡高句骊县,承认高句丽王统治合法性。韩国历史以12世纪一个石碑上的文字记录,认为高句丽建国是在公元前37年。

根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东夷列传》的记载,高句丽(原文为“高句骊”,统一称呼为高句丽)是对王、国家政权的称呼。其种族的称呼为“句骊”,即后来的句丽。种族和国家是分开称呼的。《后汉书》书中,“句骊”、“高句骊”两个名称还同时在用。只是后面习惯了,高句丽就成为了种族、国家名称的固有称呼。

也就是说高句丽在汉武帝时已经存在,并且疆域也不小,否则不会以县来分封。

公元208年高句丽被公孙康灭国,随后高句丽王伊夷摸重新复国。

公元242245年曹魏时期,毌丘俭三次攻打高句丽国,二次屠高句丽国都,高句丽王高位宫逃亡。

公元389年前燕慕容元真攻破高句丽,高句丽王高钊逃亡。

从此之后,高句丽和北魏、北齐、北周、隋都是友好往来。直到公元612614年,隋炀帝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国,中原王朝和高句丽的和平时期才结束。

公元644648年唐太宗李世民三次征讨高句丽国。公元654668年,高句丽主战派盖苏文于公元666年5月去世之后,高句丽才被唐朝灭国。

唐高宗李治总共花费了14年的时间,才灭高句丽国。唐朝总共花费18年的战争才灭了一个李世民认为“高丽地止四郡,我发卒数万攻辽东,诸城必救,我以舟师自东莱帆海趋平壤,固易”的国家。

高句丽国自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建县承认到公元668年被李治所灭,虽然中间国家磨灭几次,总共持续774年之久!

第四个政权:渤海国。渤海国王族和高句丽王族没有血缘关系,但渤海国文化是继承高句丽国,因此,渤海国是高句丽国的继承国,如同中原的朝代更替。在种族上,高句丽族主体是貊、濊、肃慎(即马韩)、靺鞨(白山靺鞨为主),渤海国民族主体是靺鞨、高句丽族;在王族血缘上,高句丽国是扶余种族,渤海国是靺鞨族。

公元698年,大祚荣在故高句丽国桂娄部的东牟山,自立为振国王(或:震国王)。公元713年,唐睿宗李旦派使者承认大祚荣的合法性,封为渤海郡王。从此大祚荣以渤海为国号。

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耶律阿保机所灭。渤海国持续228年。

唐朝时渤海国与新罗国地图

第四个政权:新罗国。新罗国是以东汉时的秦韩(辰韩)国为基础;百济国是以马韩国为基础。在百济、高句丽两个国家被唐高宗李治所灭之后,新罗统一了大部分的朝鲜半岛,北边的一部分土地被渤海国占据。渤海、新罗两国时期,在韩国历史上,被称为“南北朝”时期。

为什么新罗国比渤海国要出现得早,却排在渤海国之后呢?因为在高句丽被灭之后,虽然新罗基本统一了朝鲜半岛,但影响力却不及渤海国。新罗的格局始终在朝鲜半岛范围之内,不像渤海国如此蓬勃、有野心。

第五个政权:王氏高丽。公元900年,甄萱建立后百济。公元901年弓裔建立后高句丽。朝鲜半岛开始回到后三国时代。公元918年,高句丽王族后裔王建取代弓裔,创建高丽。公元932年,王建派使者来后唐,后唐明宗李嗣源封王建为高丽国王。当时渤海国已经被契丹灭国8年。公元1392年明朝朱元璋时,李成桂废高丽王,自立,国号朝鲜。王氏高丽持续475年。

第六个政权:李氏朝鲜。李氏朝鲜直到清末被日本灭国。就不多说。

总结:在北齐公元550年之前,高句丽的国号称为高句丽、种族为句丽,后统称高句丽;公元550年高句丽王被北齐文宣帝高洋封为高丽王之后,高句丽一直被称呼为高丽,直至高句丽被灭国为止。

因此说高句丽不是高丽的观点,并不完全对。北魏之前,高句丽国号是高句丽,北魏及之后到国灭,高句丽就是高丽

唐末王建建立高丽后。高句丽不是高丽的说法才正确。

另外,还要说的现在的韩国名字,并非取自中国战国时期的韩国,而是来自东汉时的“三韩”:马韩、秦韩、弁韩。三韩之地,这才是韩国名字的来由。

箕子朝鲜,是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文明开者;王满朝鲜是东北亚霸权的开启者;高句丽是箕子朝鲜文化和王满朝鲜霸权的继承者,成为东北亚第一个文明霸国;渤海国继承高句丽,继续成为东北亚的文明霸国,新罗国是岛国心态;王氏高丽、李氏高丽是新罗国的继承者,以岛国心态存在;渤海国后,除开契丹、金、元三朝,日本渐渐成为东北亚文明霸国,尤其是元亡东北重新回到游牧时代之后。

高句丽、百济、新罗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

朝鲜半岛三国时代(谚文:????)是朝鲜半岛427年到公元660年之间高句丽(前37年-668年)、新罗(前57年-935年)、百济(前18年-660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三国的文化和语言相通。宗教原本共同崇尚萨满教,但在中国文化的日趋影响下,儒家文化和道教传入。4世纪时,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并迅速传播,一度成为三国的国教。668年,新罗于唐朝帮助下征服百济后灭高句丽,因而结束三国时代,并进入统一新罗时代(一说南北国时代)。

在三国时代之前存在的小国家和民族国家包括东濊、沃沮、扶余、伽倻、于山国、耽罗等国,以及有争议的倭人政权任那。

百济

传说高句丽建立者朱蒙的两个儿子因继承问题逃离王国到马韩,大致在今首尔的位置建立了百济王国。

百济吞并了马韩部落,并在4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后受到高句丽扩张的进攻,都城被迫迁往熊津(今公州),后又再次迁往泗沘(今扶余郡)

位于济州岛的耽罗服属于百济,向百济纳贡,双方维持着紧密联系。百济的宗教和艺术方面也对高句丽和新罗产生过影响。

佛教在384年从高句丽传入百济,受到百济欢迎,此后,百济在传播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将许多文化传播至日本,包括汉字和佛教。660年百济为新罗和唐朝的联军所灭。

新罗

据朝鲜史书记载,前57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且吞并了辰韩部族,从而立国,国号为徐罗伐。《三国史记》称新罗是三国中最先建立的国家,而在其他的记载和考古发现中表明新罗可能是三国中最后一个建立的国家。

503年,王国正式更名新罗。6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倻。新罗最初是高句丽的盟友。随着高句丽的南部扩张,新罗改与百济联盟。在从百济抢到汉江流域后,新罗与唐朝联盟。新罗和唐朝的联军征服了百济和高句丽后,新罗又将唐朝的军队赶出了朝鲜半岛,并最终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地区。

新罗的都城金城今属韩国庆州。528年佛教定为国教。新罗的文化与高句丽和百济一样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新罗早期的黄金制品也显示其独特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

其他国家朝鲜三国时代之前及期间内,存在着其他的一些小国:

伽倻,最终为新罗所吞并。

东濊、沃沮、扶余,皆被高句丽所灭。

于山国,附属于新罗。

耽罗,附属于新罗。

任那,控制新罗的倭人政权。

标签: 高句丽高丽朝鲜

更多文章

  • 剪不断理还乱 中国帝王为何对丞相“又爱又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丞相,相权,宰相,皇帝

    相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把成为相作为自己的终极人生目标。可是在作为统治者的君主眼中,相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相权作为补充和制衡皇权的存在,两千多年来让历代君主是又爱又恨。一、“相”存在的政治意义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区产生的文明,中国产生的文

  • 重读中兴之主汉宣帝 也为西汉政局埋下严重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汉宣帝,汉朝,外戚专权,宦官专权

    引言:在汉代历史上,还有一次公认的中兴,这就是“昭宣中兴”。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半个世纪的统治后,“户口减半”面临崩溃边缘的汉朝迎来了汉昭帝和汉宣帝的时代,与汉昭帝时政权被权臣霍光把持不同,汉宣帝,这位从小在监狱中长大的传奇天子事必躬亲,为西汉迎来了最后

  • 古代臣子见君王真的都下跪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跪拜,下跪,叩首,磕头

    影视剧中只要涉及到古代,不管哪个朝代,上朝的时候,臣子见到皇帝,莫不战战兢兢,汗出如浆,乃至于三拜九叩,臣子见皇帝就要下跪、磕头,好像自来有之,然而……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而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清朝灭亡,中国经历了2000多前的封建王朝,但不管哪个朝代,皇帝想要治理国

  • “南京是安徽省会”不只是个梗,这梗是有依据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京是安徽省会,南京,安徽省会

    江苏和安徽的历史纠葛在今天,江苏与安徽是并列的南方两省,网友对江苏与安徽的讨论还是网络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江苏省会南京离安徽近在咫尺,与南京交界处的安徽居民去江苏省会南京要比去自家省会方便得多,以至于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欢乐的梗“南京是安徽省会”,细品之下,这个梗

  • 冶金工业部撤销后…… 中国不缺钢铁产能过剩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冶金工业部,钢铁

    当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建设工业企业,先后成立了很多专门的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电子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第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等等),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部委,仅是机械工业就曾同时有过好几个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hellip

  • 古代皇权传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外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权,世袭

    世袭制的诞生世袭制是指帝位、爵位等职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世袭制的产生和私有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在远古氏族时期,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对于私有财产的占有欲滋生了对权力的渴望。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严格意思上的世袭制度,但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到了有史可考的商朝,世袭制已经出现雏形。商朝的世袭制和后世略有不同

  • 贞节牌坊是怎么立起来的?中国贞节观念的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牌坊,贞节牌坊,贞节

    如果是以建筑或装饰门楣的方式表彰守节女子的话,秦始皇时就已经有了。中国是宋代之后,才有了贞节牌坊这类糟粕。如果纯粹是问“牌坊”这个形式的话,是从明太祖时开始的。首先,宋代之前,妇女再嫁是很正常的事情。宋以后理学风气日益高涨造成了社会风气的保守和原教旨主义化。其次,牌坊建筑到宋

  • “九锡”是什么?为何多数得到九锡的人篡位称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加九锡,篡位称帝,权臣

    西汉末年,王莽被汉平帝刘衎赐九锡,之后便篡位称帝,建立新朝;东汉末年,曹操被汉献帝刘协赐九锡,之后其子曹丕便篡位称帝;曹魏末年,司马懿、司马昭父子都被曹魏皇帝赐九锡,之后他们的子孙司马炎便篡位称帝。后来的很多权臣,也被皇帝赐九锡,然后篡位称帝。那么“九锡”是什么东西?为何多数

  • 明朝十六帝哪个皇帝谥号最霸气,非朱元璋莫属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十六帝,明朝皇帝,明朝皇帝谥号

    前言: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但是只有对国家立有大功的先王才会上庙号,以便后世子孙立庙永远祭祀。商朝灭亡后,周朝并没有继承庙号制度,反而发明了谥号来称呼先王。可能周人觉得庙号稀少,后世之人难免以名字来直呼没有庙号的先王,未免过于不敬。到了秦始皇手上,他老人家以为不管是庙号还是谥号,都是"子议父,臣议君

  • 其实都是想篡位称王 为何董卓落得个乱臣贼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篡位,董卓,乱臣贼子

    开启三国大幕的人,谁排第一?说出来你不信三国乱世,你方唱罢我登场,扰攘百年。谁开启了三国大幕?有人说是张角三兄弟,有人说是董卓,有人说是袁术,有人说是曹操、刘备、孙坚等人。三国时期是指公元220年--公元280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