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以建筑或装饰门楣的方式表彰守节女子的话,秦始皇时就已经有了。
中国是宋代之后,才有了贞节牌坊这类糟粕。如果纯粹是问“牌坊”这个形式的话,是从明太祖时开始的。
首先,宋代之前,妇女再嫁是很正常的事情。宋以后理学风气日益高涨造成了社会风气的保守和原教旨主义化。
其次,牌坊建筑到宋代才成为现在的形制,之前的模样可以参见日本现在的“鸟居”,还是比较原始的风貌,建筑本身不具有表彰和意识形态意味。
贞节牌坊是怎么立起来的
△牌坊
说起中国传统建筑类型,那一定少不了牌坊。牌坊作为中华特色建筑文化,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是它最为主要的用途之一。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贞节牌坊,“贞节牌坊”,顾名思义,是指封建时代为表彰守节、殉节的妇女建立的牌坊。
贞节牌坊,无论是对于古代节妇还是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十分重要。今天编者就在这里为大家从头讲来。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第一次在历史上是以什么姿态出现的呢?
秦始皇时期,巴郡地区有一个名叫清的寡妇,在丈夫死后继承了庞大家业,没有选择再嫁,守节从一而终,继续发展家族企业,最终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跻身战国七大富豪榜。由于在先秦时期,两性问题相对开放,女子丧夫再嫁实属常事,有的再嫁多次亦无人非议。巴寡妇清实属少见,秦始皇称其为“贞妇”,并为之修建了女怀清台,。“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就是最早的贞节牌坊。中国历史上皇帝为表彰一个女子而修台纪念是秦始皇的独创,这或许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因为秦始皇的母亲与丞相吕不韦专权,淫乱宫闱,后又与情夫嫪毐生下私生子企图为私生子谋反夺位。秦始皇用“贞”表彰巴寡妇清可能有对太后的讽刺之意。
△巴寡妇清
01
汉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天子汉宣帝刘询曾下诏赏赐给贞妇一些丝织品,汉安帝刘祜不仅赏赐给贞妇粮食十斛,还会在门楼上刻字表彰。民间也有独立成书的刘向的《列女传》,班昭的《女戒》对于贞节的倡导。但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并没有受太大影响,还是比较开放,对于女子的贞节观念并没有严格的控制,寡妇再嫁并不会被视为不符合礼教的规范而严加指责或禁止。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被休的刘兰芝才回到家中十多天县令和太守就先后派人说媒。东汉著名的才女蔡文姬一生也曾三次嫁人,并未遭到任何非议。由此可见,汉代时期的贞节观念是十分淡薄的。
△刘兰芝
02
唐朝就更不用说了,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批唐代文献中保存着不少唐人的“放妻书”(离婚证书),单从这一点,整个唐朝的风气也就可见一斑了。在唐朝,贵族妇女能成群结伙地骑马外出郊游,男女交往也十分开放,是其他朝代不可比拟的。晚唐五代以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皇权也被极大削弱,社会上追求物欲,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盛行。大家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
△《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
从这一纸休书来看,赵宗敏在离婚时并没有对妻子恶语相向,也并未说明妻子犯了“七出”中的哪条,只道是“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并且祝愿妻子“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
此外,赵宗敏在离婚后还负担了前妻的三年衣粮,在离婚之时便一次性付清了。
《赵宗敏谨立休放妻书》全文如下: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
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
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
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
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从史实来看,唐朝时期女子提出离婚的并不在少数,女子离婚或是在丈夫去世后改嫁的情况也是非常正常的,这种现象在北宋初年时也是较为常见的,虽然有少数人认为女子应“从一而终”,觉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当时的社会在婚姻上并没有过多的约束女方。
另有《宋初留盈放妻书》,虽说是“放妻书”,其实却是妻子阿孟向丈夫富盈提出的离婚,里面便也写有:“今亲姻村老等,与妻阿孟对众平论,判分离,别遣夫主富盈讫,自后夫则任娶贤失,同牢延不死之龙;妻则再嫁良媒,合卺契长生之奉。”
意思是父老乡亲为阿孟主持公道,判决两人离婚,此后富盈可任意迎娶贤良,成家过日子、传宗接代,阿孟也可另嫁佳偶,享受幸福快乐的一生。
可为何说是“放妻书”?因女子婚嫁,是住到了丈夫家,成为了家中的一员,离婚后女子也是从夫家离开,所以无论是妻子向丈夫提出离婚,还是丈夫要与妻子离婚,书上一般写的是“放妻书”,多数敦煌学专家学者在研究这些“休书”后,认为其中的“放”的意思是放归本宗。
在敦煌出土的12件离婚证书(放妻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如夫妻相别书文样、女及丈夫手书样文等。
贞节观念的转折程朱理学的开始
到了唐朝,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社会风气十分开放的朝代,有记载唐朝的公主改嫁过的共有23人,甚至其中还有三婚的,连皇室贵族都对改嫁稀疏平常不以为意,更遑论民间了。当时的社会男女自由交往十分普遍,大诗人白居易还写过《妇人苦》,他认为要妇人守节是不公平的。
再看宋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人们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各界名人纵情声色,就连许多的文人都是终日流连青楼。这样放纵的社会风气下,宋朝女性的生活和思想,也变得十分的“开放”。
许多人家都不以自己的女儿当侍妾、歌女为耻,颇有“笑贫不笑娼”的味道。这样的伦理观念直到宋朝中期,程朱理学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才使女性的贞节回到大众的伦理纲常中。
宋朝虽然因为朱熹的大力提倡,理学得到传播,但并未能真正地深入人心,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程颐对社会风气有感而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即便是程颐自己,也并未尽遵所言:他的外甥女丧夫之后,他怕姐姐过度悲伤,就把外甥女接到家中,然后再嫁给他人。
而元朝贵族虽然依然骄奢淫逸,但是开始在民间宣扬妇女贞洁的观念,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开始深入人们的内心,并且要求妇人除了自己的丈夫之外是不能接触任何男人的,如果违背了这点就会被人指指点点不守妇道。
封建观念的极端,贞节牌坊的愈演愈烈
到了明代,“贞节”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以至于到了压迫的程度,明太祖朱元璋还颁布了关于妇人守节的一系列法规法令,又是这个畜生。在那种条件下,违反伦理纲常,重则是要被浸猪笼甚至凌迟处死的。
后来经过金,元,明三朝对于贞节观念的极端倡导,再加上理学日趋兴盛。
到了清朝,贞节的含义就变得十分狭隘和偏执了。夫死守节成了天理,就算未过门,有婚约,夫死也要尽节,被男子调戏亦要寻死以表清白。这不仅仅是因为女子的观念被统治者、被世俗、被《内训》《训女宝箴》《古令列女传》等读物改变,而且各地官府也把贞节牌坊当作一种政绩,以此为荣,大的家族往往也会视节妇为一种荣誉,因此就算是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家族也会为了荣誉而劝诫甚至于胁迫女子守节。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朝只有51人,宋朝增至152人,明朝竟达到了27141人,而到了清朝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竟然高达100万人,妇女获得旌表成为一种宗教性风潮。而这还是有清晰记录的人数,没被记录下来的又有多少呢?
△《古今图书集成》
在那种社会条件下,对于女子的贞节不仅是倡导,而且对“失贞”的女子要严加惩罚,轻则赶出族门,重则施以沉河、火烧甚至凌迟处死等酷刑。清朝乾隆时期,山西有个姓李的人,是个不举之人,他的妻子陈氏不安于现状,常常逃回娘家。有一天,她的父亲陈维善亲自把她送到夫家,然后回去,可是走到半路,女儿又跑口来了。陈维善气得不得了,就活活地把女儿缢死,自己也上吊死了。这类事也并不少见。
那么,一位失去丈夫的女子怎样才有可能得到一个贞节牌坊呢?在这个过程中她又要忍受些什么呢?
清代《礼部则例》规定:节妇,即“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由此来看,不论其他,单单是守节这一条就至少要满十年。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呢?
而成为节妇的生活想来也是不会好过的。大多数人,因为失去了丈夫,没有了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孩子也还尚小,姑舅年事已高,还有父母亲需要赡养,这一切生活重担就自然而然落在了这位女子一个人身上,只能求个生存,温饱可能都难以保障。
比如清朝张尚谦妻姚氏,“二十七,夫亡,三孤皆幼,粮无隔宿,隆冬裂裙以蔽儿体”,饶一舟妻张氏二十七岁守寡,“家徒壁立,忍饥抚孤,守节五十二载”。令人唏嘘不已的还有,有的节妇由于没有财力安葬亡夫,以致于不得不变卖衣饰甚至卖儿葬夫:清朝江日昊妻张氏,“昊亡汉阳,氏鬻衣饰携儿扶榇归”。这是作为节妇物质上所要忍受的。
除去物质,精神上的痛苦更加让人难以忍受。女子守节,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几十载。除却艰难的生计问题,心里慰藉问题,外界的精神压迫才是女子漫漫几十载守节路上的煎熬。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节妇,她们除了要克制生理需求,避免各种外界的闲言碎语外,还有可能会遭到兄嫂或者地方势力的强制改嫁。而她们自证清白的方式不外乎是自残或者自杀。
△历史范例
这里编者需要说明一点,节妇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她们被强制改嫁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族人想要争夺家产,如明朝丁廷宝妻梅氏,“夫亡守志抚孤,族利其产,迫欲嫁之”。吕天赋妻黄氏十九岁守寡,“姑舅双亡,子方一岁,家产被欺占”。还有可能是地方恶势力的仗势强娶,如清朝吕积葵妻汪氏二十三岁夫亡,“誓死无二,有某侍富强娶,汪氏截发投塘”。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贞节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也至少是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载的青春。从古人对贞洁牌坊的态度我们也可以一窥古人贞洁观念的变化。
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转变
回到现代社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女性各种各样的节日礼物,丈母娘索要天价彩礼,妻管严等的出现,田园女权的盛行,男女之间开始出现对立,然而,这并不能提高女性的地位。真正的女权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papi酱孩子随父姓会被网友群嘲将女权进行到底
贞节观念的变迁
在谈到贞节观念之前想先给大家讲讲婚姻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原始的生育崇拜,女性在社会中受到尊重,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母系氏族时期。在这一时期,整个婚姻制度经历了一种由纯自然的满足生理需求的不固定的杂婚到血缘群婚(集团内婚制)到集团外婚制(族外婚)再到对偶婚的变化过程。(对婚姻制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搜索,里面有详细介绍)而在这一过程中,子女处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状态。
△母系氏族
01
到了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逐步形成,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逐渐超过女性并居于主导地位。为了保障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必然要求婚姻制度的变化。由此以父性为主的一夫一妻制形成。而为了确保血统的纯正,就要保守女子的贞节。
最初的朴素的贞节观在父权私有财产继承制下应运而生。正因此,此时的贞节观只是对婚姻持续期的女性做出要求。但因为宗法制的确立,女性的地位开始明显下降。《诗经·小雅·斯干》有言:“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女性地位的下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低下,夫妻间形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男女关系的不对等,让贞节观念更多的成为了女性单方面的束缚,不仅如此,它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对女性的身心都产生了迫害。
△宗法制示意图
02
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男性作为统治者对女性有了要求。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继续强化宗法制度,秦始皇在整风齐俗的过程中,就十分强调女性的贞节问题。他在巡行四方的过程中立了很多刻石,比如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考古发现这些刻石都有提及女子的贞节问题。
例如会稽刻石有云:“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史记·始皇本纪)而他为巴寡妇清修建的女怀清台亦是为了劝导贞节。自此,社会上的贞节观念开始明确。
△会稽刻石
03
汉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备受推崇,社会上形成了推重礼法之风。汉朝沿袭了秦朝褒奖贞节的传统,不仅如此,还出现了所谓检验贞节的方法,即“守宫虫”。将一种小蜥蜴用朱砂喂养。等它长大到一定时候,身体就会变成朱红色,将变红的小蜥蜴捣碎调制好点在女性身上,这个红点便是“守宫砂”。倘若红点消逝,以此推断某女性不守贞节。
△影视剧中的守宫砂
04
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游牧民族带来了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的文化。因此,这一时期,从后妃公主到平民百姓贞节观念都十分淡薄,改嫁现象非常之普遍,贞节这个枷锁并没有带给她们束缚。隋唐时期整体来看也是如此,特别是唐朝前期,社会风气开放,贵族妇女受胡风影响较大,还能成群结队地骑马外出郊游。
但广大下层妇女百姓,她们则较少受胡风影响,更多地承袭了儒家的贞节观念。到了北宋初年,儒学复兴运动兴起,贞节观念较之前朝有了加强,但整体来说,对于女子改嫁依旧保持着宽容的态度。在此之前,可以说都是贞节观念的一个宽松期。
如果把中国古代女性的贞节观念划分为几个时期,那宋朝中期以后就是所谓的严格期。由于程朱理学的盛行,传统礼教的重视程度不可比拟。
三纲五常也成为了被大肆宣扬的内容。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说臣子要听君主的,儿子要听父亲的,妻子要听丈夫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妻子和丈夫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而是与君臣一样,具有从属关系。妻子成了丈夫的“附属品”,字里行间中无不透露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来。
“夫为妻纲”也被朱熹所重视,他认为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得以产生的基础所对应的行为规范是“节”。由此,他极力赞扬节妇,并排斥夫死改嫁的做法。
周敦颐的《通书》中也曾有言:“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朱熹像
到了明朝,妇女的贞节观念进一步加强。甚至于官方直接出台了妇女守节的奖励政策。《明会典》规定只要是寡妇守节到了五十岁,不但本人可以得到旌表,家人还可以得到奖励,免除差役。
正是因为官方的错误引导,女性的贞节观念慢慢变质,不再是单纯的道德上的束缚,变成了一种获取实质奖励免除差役的手段。也因此,守节人数急剧增加,由最初的几十人激增到了上万人。
△《明会典》
经历了宋中期以后的严格,明朝的极端倡导,女性的贞节观念到了清朝不可能不狭隘和偏执。从官方到民间女性都被一种守节的观念笼罩。每年各地政府都要向官府推荐节妇烈女给予表彰,这俨然成为了其“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各地也开始大肆修建节孝祠、贞节牌坊等标志性建筑物,成为地方民俗观念的代表,以此彰显所辖区域的精神面貌。事迹特别突出的女性还会被皇帝题匾赏赐,列入正史和地方志。
如此一来,贞节观念似乎成为了一种全社会的宗教性信仰。女性的生命也彻底被贞节纠缠在一起了。夫死守节成了天理,就算未过门,有婚约,夫死也要尽节,被男子调戏亦要寻死以表清白,酿成了无数人间惨剧。
正是因为宗法制的一步步发展以及儒家伦理这一方面的僵化,贞节观的作用范围慢慢扩大。它逐步演变成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的政治手段。女性的贞节从单纯的个人问题演变成了社会问题,从道德伦理变成了社会伦理。女性就这样一步步被贞节观念所“绑架”。现在来讲,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忠贞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个人选择,但偏激的守节观念就是我们应当批判的封建思想。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对贞节观念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