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十六帝哪个皇帝谥号最霸气,非朱元璋莫属

明朝十六帝哪个皇帝谥号最霸气,非朱元璋莫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88 更新时间:2023/12/4 20:56:46

前言: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但是只有对国家立有大功的先王才会上庙号,以便后世子孙立庙永远祭祀。商朝灭亡后,周朝并没有继承庙号制度,反而发明了谥号来称呼先王。可能周人觉得庙号稀少,后世之人难免以名字来直呼没有庙号的先王,未免过于不敬。到了秦始皇手上,他老人家以为不管是庙号还是谥号,都是"子议父,臣议君",成何体统,故而一并废除,只称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此类推。

秦朝二世而亡,从汉朝开始将庙号和谥号一并恢复。在西汉,庙号制度得到了严格的遵守,连创建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都没能捞着一个庙号。东汉时庙号有泛滥迹象,但在汉献帝时汉和帝刘肇的庙号穆宗、汉顺帝刘保的庙号敬宗等都被取消。

从三国开始,皇帝死后都有庙号,庙号一下子变得不值钱起来,反而皇帝的谥号更能反映其一生功过。因此对于唐朝以前的皇帝,我们一般称其谥号,如汉武帝、魏文帝、晋武帝、隋文帝等。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难以记忆,反而简洁明了的庙号让人一目了然。因此对于唐朝以后的皇帝,我们一般称其庙号,如唐太宗、周世宗、宋太祖、元世祖等。

简单介绍了庙号和谥号的由来,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明朝十六位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之中都有些什么玄机。

一、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他起自布衣,没有受到祖上任何的恩惠。明太祖的“洪武”年号,其来历众说纷纭该年号并非像通常那样,由大臣们引经据典提出备选方案,而是朱元璋直接拟定的,因而皇帝基于什么理由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传教士也提供了一种说法:“他创建大明王朝,作为王朝的第一个皇帝,他自命为洪武,意思是‘著名武士。”

因此在其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5月10日去世之后,其孙朱允炆谥朱元璋为曰“钦明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孝陵。太祖一般都是给予王朝的开创之君,如前世的宋太祖赵匡胤。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之所以只称高祖,是因为李家的基业实质上是其祖父李虎所开创,所以唐太祖是李虎而不是李渊。而"高"这个谥号同样的给予开国之君,因此太祖高皇帝这样一个庙号加谥号的组合,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实至名归。

而在朱棣篡位之后,为了尊崇太祖以太高自己身份的目的出发,认为建文年间"高皇帝"的谥号过于简单。永乐元年(1403)六月十一日丁巳((公元1403年5月15日),朱棣为乃父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而到了嘉靖十七年,又将朱元璋谥号增加到23个字"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南京唯一的明朝皇陵:明太祖朱元璋所在的孝陵

二、惠宗让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明年年号为建文。但是朱允炆很不幸成为了大明王朝第一位非正常死亡的皇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率领的靖难大军攻破金川门,朱允炆在皇宫奉天殿自焚而死。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

朱允炆死后,朱棣虽然以天子礼将其安葬,但既未透露其陵寝所在,又不为其上谥号及庙号,在一切官方文件中只以建文君指代,等于剥夺了朱允炆的皇帝身份。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直到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后世称为明惠帝,弘光帝才追谥其为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谥号中一个"嗣"字表明了朱允炆正统皇帝的身份,而一个"让"字则多少为先祖朱棣遮掩了一下颜面。而惠宗则有治国无方,江山残破的意思。

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

兴宗康皇帝朱标画像

顺便说一句,朱允炆继位后追谥其父懿文皇太子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兴宗有守成之君的含义,"康"则有短命怜悯的含义,还是比较符合其父朱标的生平。至于朱允炆自己,如果没有发生靖难战争,那么他的谥号一定是文皇帝,庙号则是太宗。

三、成祖文皇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和乃父朱元璋相比,朱棣所取得成就不遑多让。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7月18日,朱棣在北伐途中于榆木川(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三道沟林场境内)驾崩。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后,于9月10日为朱棣上谥号为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太宗是王朝第二任皇帝最好的庙号,文皇帝的谥号也体现二世皇帝以文继武,开创盛世的功绩,可以说是朱棣本人最认可的谥号和庙号。

但是到了嘉靖年间,为了自己生父在太庙中的位置,明世宗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谥号则改为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一个"启"字坐实了朱棣反贼的身份。当然明世宗这样做的目的很复杂,并不像传闻所说不敢把朱棣的牌位迁出太庙,所以给他一个成祖的庙号。事实上在明世宗的伯父明孝宗弘治年间,便已经定下了太祖朱元璋和太宗朱棣的牌位在太庙中百世不佻的原则,至于明世宗为何要这样,以后有时间再慢慢展开。

朱棣所在的长陵

四、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

朱高炽虽然只做了短短不到一年的皇帝,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极高的评价。皇太子朱瞻基登基后,为朱高炽上谥号为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于十三陵献陵。"昭"是圣闻周达、声闻宣远的意思。在议论谥号的时候,行在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对于朱高炽的评价是

"经纶大经,建立大本,咸出乎至诚。宣昭义闻,彰信兆民,实由乎明德。弘敷文教,则礼乐备而人才兴。敬修武事,则中国安而外夷顺。"

确实符合"昭"的美誉。而朱高炽继位后废除了朱棣任内的诸多苛政,"仁宗"这个庙号也是名副其实。

五、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这位赫赫有名的"好圣孙",从小就得到了祖父朱棣的悉心培养。宣宗继位后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总体表现良好。但是在他手上接连丢失奴儿干都司、交趾以及开始培养宦官读书,不能不被读书人视为过。皇太子朱祁镇登基后,为朱瞻基上谥号为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十三陵景陵。"宣宗"这个庙号实际上是"有功有过"的意思,"章"在谥法中有"法度明大"的意思。太师、英国公张辅等人在朱瞻基的谥议中有"奉遵成宪,无间钜微"的评价,所以这个"章"字还是比较符合的。

明宣宗朱瞻基所绘《武侯高卧图》

六、英宗睿皇帝朱祁镇

朱祁镇,明朝唯一两次登上帝位的皇帝,一手制造了"土木堡之变"的惨案,被认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直接责任人。皇太子朱见深登基后,为朱祁镇上谥号为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英宗"听上去是个不错的庙号,但实际上含有贬义,多指空有创业之心但无创业能力的皇帝,历史上的宋英宗赵曙、元英宗硕德八剌无不符合这个庙号的描述。至于这个"睿"字,深思远虑曰睿,圣知通微曰睿,好像挑不出什么毛病。不过当时礼部尚书姚夔等人在评价朱祁镇时连"武功服乎外夷,罔不革心而效顺。"这样不知廉耻的话都说了,上个"睿皇帝"的谥号更是小事一桩。

七、代宗景皇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本来只是郕王。朱祁镇被俘后,由于皇太子朱见深年幼,朱祁钰被临时推上皇位。没想到他皇帝越做越过瘾,哥哥朱祁镇回京之后被软禁在南宫,侄子朱见深则有皇太子降为沂王,而把自己儿子朱见济封为皇太子。

但是由于朱见济早逝,而朱祁钰则再也生不出儿子,终于在他病重之时哥哥朱祁镇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此后朱祁钰被废为郕王,死后只葬以亲王之礼,更是给了一个"戾"的恶谥。朱祁镇死后,朱见深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恢复叔父朱祁钰的皇帝身份,赐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没有庙号,牌位不能进太庙。南明时期,弘光帝追谥其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景"字有由义而济、德行可仰的意思,是一个美谥。

八、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朱见深这位史上少有的"熟女控"实质上是一位有情有义,极有作为的中兴之君。皇太子朱祐樘登基后,为朱见深上谥号为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宪宗一般给予中兴之君,但同时有功有过。朱见深在收复河套,压制女真,抚恤流民上面确实功劳很大,但他重用宦官,则肯定被文官所不容。而"纯"字则有中正精粹、志虑忠实的意思,也不失为好谥。

明宪宗朱见深所绘《一团和气图》

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朱祐樘被认为是文官心中最理想的明君,虽然在他手上明朝在军事上乏善可陈。皇太子朱厚照登基后,为朱祐樘上谥号为

"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泰陵。有宋孝宗美玉在前,孝宗这个庙号自然是极好的。而"敬"则有畏天爱民、广直勤正的意思。但是历史上梁末帝萧方智被陈霸先杀害,谥号景皇帝,似乎有死于非命的意思。而实际上朱祐樘也是被庸医所误,实际也是死于非命。

十、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终于到了朱厚照这位明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了,喜欢他的人称赞他处事刚毅果断,大有乃祖跃马天下之风。厌恶他的人则认为他任用奸佞,行事荒唐,是一个十足的昏君。但无论如何朱厚照比不受文官集团的喜欢,而他没有子嗣,堂弟朱厚熜继位之后也并不将他放在心上。最后给他的谥号是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于康陵。武宗这个庙号是典型的明褒实贬,历史上从来没有子承父业而给父亲上庙号为武宗的。要么是叔父继承侄子的皇位,要么是弟弟继承哥哥的皇位,要么像朱厚熜这样继承堂哥的皇位,这才会肆无忌惮地为先帝上庙号为武宗。而"毅"字有致果杀敌、强而能断的意思,倒是符合朱厚照的胃口。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十一、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这位明朝历史上最"作"的白眼狼,前半生为他爹争名分,后半生修道操纵朝局。裕王朱载坖登基后,为朱厚熜上谥号为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因为按照朱厚熜的出身,原本皇位是和他八竿子打不着的。"肃"字则有正己摄下、法度修明的意思。看来在朱厚熜四十多年的余威之下,不管是新皇帝还是文官们,都还不敢太过于造次。

十二、穆宗庄皇帝朱载坖

"隆庆开禁"是朱载坖统治时期最大的贡献,这位甩手掌柜巧妙地利用内阁为自己办事,反而在治理朝政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皇太子朱翊钧登基后,为朱载坖上谥号为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庙号穆宗。穆宗这个庙号,一般是指短命皇帝。而"庄"字则有威而不猛、严敬临民、德盛礼恭的意思。

十三、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朱翊钧这位创下不上朝记录的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从定陵发掘的成果来看,朱翊钧不上朝很可能是腿疾的缘故。但就像公司老板一样,他不去公司,不代表不看邮件。朱翊钧在位48年,多少重要决定都是由他本人亲自做出。皇太子朱常洛登基后,为朱翊钧上谥号为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苏轼曾经说:"之所从受天下者曰文祖,舜之所从受天下者曰神宗。"可见尧即是神宗,这是极高的评价了。至于有些专家嘲笑神宗果然"神经",恐怕也只能用苏轼和佛印的故事来解释了。至于"显"字,在朝臣的谥议中也做出了解释:

"惟显之天,尤称显行。简编具载,轨迹可循。"

明神宗朱翊钧所在的定陵出土文物:乌纱翼善冠

十四、光宗贞皇帝朱常洛

朱常洛,著名的"一月天子"。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却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皇长子朱由校登基后,为朱常洛上谥号为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光宗这个庙号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宋孝宗的儿子宋光宗。宋光宗是为精神病患者,而且对父亲不孝。很难想象文官集团会把这个庙号给他们长期以来一直支持的皇太子朱常洛,而"贞"字更有名实不爽的意思。朱常洛泉下有灵,只怕会气得捶胸顿足。

十五、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这位著名的"木匠皇帝"由于拜某本畅销书所赐,一直被大众认为是"文盲半文盲"似的小丑角色。实际上朱由校利用魏忠贤弹压东林党,手段极其高明。正因为如此,继高伯祖朱厚照之后,朱由校成为了第二位离奇落水,然后莫名致死的皇帝。信王朱由检登基后,为朱由校上谥号为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熹宗这个庙号从来没有出现在历史上,在谥号中是"有功安人"的意思。"悊"应该是通哲,是知能辨物、明知周通的意思。

十六、毅宗烈皇帝朱由检

朱由检是明熹宗的弟弟,原封信王。由于明熹宗无嗣,这才轮到他做皇帝,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真真正正"兄终弟及"的皇帝。朱由检上台后剪除了魏忠贤,却打开了关押东林党人权力的牢笼。此后明朝在关外女真人和关内起义军的轮番冲击之下轰然倒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19日,朱由检在煤山自尽殉国。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时期,弘光帝为朱由检上谥号为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先是怀宗,后改毅宗,思宗。思宗这个庙号,同样不见于历史,但谥法"追悔前过曰思",南明君臣可能是想表达自己重整河山的想法。此后又以"思"非美谥为由,将朱由检庙号改为"毅宗"。殊不知历史上只有偏居一隅的西夏国出过一位毅宗,南明君臣这是在搞什么鬼?"烈"字则有杀身成仁的意思,倒和朱由检非常匹配。

朱由检殉国处

结语:明朝十六帝,从朱元璋简简单单"高皇帝"的谥号到23字的长文,从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从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在南明被补了庙号和完整谥号。围绕着皇帝的庙号和谥号,无不反应着政局的变幻莫测。清朝入关之后,出于招揽人心的考虑,给朱由检上了一个“怀宗”的庙号。此后直到顺治十六年政局稳定之后,才将朱由检庙号除去,改谥庄烈愍皇帝。

更多文章

  • 其实都是想篡位称王 为何董卓落得个乱臣贼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篡位,董卓,乱臣贼子

    开启三国大幕的人,谁排第一?说出来你不信三国乱世,你方唱罢我登场,扰攘百年。谁开启了三国大幕?有人说是张角三兄弟,有人说是董卓,有人说是袁术,有人说是曹操、刘备、孙坚等人。三国时期是指公元220年--公元280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

  • 假如太子朱标造反,朱元璋会不会很高兴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标,朱元璋

    朱标如果造反的话,朱元璋真的会很高兴,并且支持他的行为?皇权之下无亲情网络传闻,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嫡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在死后几百年以后,是大大的火了一把,因为很多人认为朱标如果造反的话,明太祖朱元璋肯定会很高兴,而且还会派兵支援朱标,或者说直接准备退位诏书的。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

  •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一字王”和“二字王”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一字王,二字王,藩王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的确,在秦始皇发明“皇帝”之前,“王”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王”就变成了皇帝册封别人的最

  • 界首光武镇:唯一以皇帝庙号命名的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光武镇,皇帝庙号,皇帝,庙号,汉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逐鹿之地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的历史充斥着太多的金戈铁马,细细翻开,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回荡着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血腥杀戮: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部将一路追杀刘秀,汉光武帝刘秀逃难至界首,在每一次危急关头总能化危为安。于是有传说刘秀就将这块福地以自己的年号命名。光武镇位于界首市西北16公里处,距今已

  • 明朝几个藩王享尽荣华富贵 但是死后却带恶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恶谥,谥号,明朝,明朝藩王

    谥号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有褒、贬、明之分。但自唐朝起,谥号几乎没有什么贬词,几乎都是文、武、孝之类。明太祖朱元璋的26个儿子1、朱标:皇太子,年38岁,建文帝的父亲。谥“懿文太子”,后追尊为孝康皇帝。2、朱樉:秦王

  • 唐朝9成公主都改嫁 公主甚至三婚引发皇帝禁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公主,公主改嫁,公主,唐朝

    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国封建社会女子都是十分保守的,女人有很多限制,不仅是要遵守“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除了亲人以外,见陌生男子都是不能四目相对的,哪怕是多跟其他男人说句话,都会让人戳脊梁骨。一个女人一旦被丈夫休掉,或者离婚再嫁常常

  • 辽简王朱植:虎踞辽东的一代猛将,最终只能蜗居荆州,了此残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辽简王朱植,辽简王,朱植,明朝藩王

    前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在明军的刀锋威胁之下,率领宗室宫眷逃离大都(今北京),宣告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就此结束。当时盘踞在辽东一带的是太尉纳哈出,但洪武四年辽阳行省平章刘益率部投降,明军挺进辽东,纳哈出所部退至金山(即勃勃图山,在今吉林省双辽市东北、农安县一带)。当时

  •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权臣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是皇帝赐予大臣的特殊待遇,拥有这种特权的人要么是皇帝身边的宠臣,比如说萧何。要么就是权倾朝野的大臣,比如说梁冀、曹操、王敦、侯景、杨坚、李渊等人。那么“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入朝不趋:古代

  • 差点做南宋中兴之主 做了孝顺儿子但自家儿子并不孝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昚,赵构,南宋,南宋皇帝

    他最有望成为南宋中兴之主,无奈做了逃跑皇帝的孝顺儿子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脱脱等《宋史·孝宗纪赞》▲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前言公元1194年6月28日,宋孝宗赵昚(音shèn)在重华殿逝世,终年68岁。

  • 五代十国都城的选择和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五代十国都城,五代十国,都城

    五代十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混乱的阶段,时间之短,国家之多,让人眼花缭乱,难以记住。五代相对清晰,就是中原一带前后相继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代的开始时间是公元907年四月,结束时间是公元960年正月,前后共五十三年,上承唐朝,下接宋朝。五代各朝的都城也相对清楚,不是开封就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