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商汤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自汉惠帝起,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东汉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及以后各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太祖高皇帝(刘邦)
孝惠皇帝(刘盈)
少帝(为高后所废杀)
淮阳王(为周勃所废杀)
(以上两个废帝都不是刘氏的子孙)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孝景皇帝(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刘弗陵)
昌邑王(为霍光所废)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孝元皇帝(刘奭)
孝成皇帝(刘骜)
孝哀皇帝(刘欣)
孝平皇帝(刘衎)
孺子(为王莽所废杀)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刘)
孝殇皇帝(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少帝(北乡侯刘懿,病死)
敬宗孝顺皇帝(刘保)
孝冲皇帝(刘炳)
孝质皇帝(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刘志)
孝灵皇帝(刘宏)
少帝(为董卓废杀)
孝献皇帝(刘协)
附:汉朝二十四帝谥号的意义(根据《汉书》《后汉书》注)
西汉:
高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
祖多以“高”为谥
惠帝谥法『柔质慈民曰惠』
文帝谥法『慈惠爱民曰文』
景帝谥法『布义行刚曰景』
武帝谥法『威强叡德曰武』
昭帝谥法『圣闻周达曰昭』
宣帝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元帝谥法『行义悦民曰元』
成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谥法『布纲治纪曰平』
东汉:
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明帝谥法:“照临四方曰明”
章帝谥法:“温克令仪曰章”
和帝谥法:“不刚不柔曰和”
殇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
安帝谥法:“宽容和平曰安”
顺帝谥法:“慈和篃服曰顺”
冲帝谥法:“幼少在位曰冲”
质帝谥法:“忠正无邪曰质”
桓帝谥法:“克敌服远曰桓”
灵帝谥法:“乱而不损曰灵”
献帝谥法:“聪明睿智曰献”
从这里分析汉朝帝王谥号的几个特点:
1、出现了多个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谥号,其中“高”肯定是汉朝的首创。而“光”“明”“和”“顺”“冲”“质”这几个谥号也前所未见,很可能也是东汉王朝的首创。
2、美谥占的比例非常大,除了“灵”是恶谥,“哀”“殇”“冲”算是平谥外,其余都是美谥。有些美谥简直和帝王本人的生平挂不上钩,如元帝任用佞幸,导致朝政日益腐败,谥号却是“行义悦民曰元”,其实从史书上根本找不到元帝“行义悦民”的记录。
成帝本来是一介荒淫之主,死的更是极不光彩,谥号却是“安民立政曰成”,与周成王、楚成王这样的一代雄主并列,实在难以服人。桓帝消灭外戚势力,也算是能够杀伐决断,但他统治时期并没有大规模边境战争,所谓“克敌服远曰桓”不知从何说起。虽然谥号的溢美现象从周朝开始就代代相传,但从来没有像汉朝这样司空见惯,整个朝代只出现一次恶谥,简直是前所未有。这样的恶习被后人继承,谥号的“褒善惩恶”就成了一纸空文。
3、多义谥号的使用值得注意。最典型的例子“文”的意义繁多,最高的是“经天纬地曰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可以称为“文”。汉文帝的“文”,并不是周文王的“经天纬地”,而是“慈惠爱民”,与惠帝异曲同工,但“文”明显比“惠”高一个档次。“武”的意义也比较多,汉武帝是“威强叡德曰武”,光武帝则是“克定祸乱曰武”,因为武帝的武功主要是“外事四夷”,光武帝的武功则主要是“削平大难”,这样意义变化也是理所当然。
4、某些谥号的意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汉昭帝的“昭”,名义上是“圣闻周达”,在实际使用中却类似于平谥,表达一种怜悯之义,但又没有“哀”“怀”“闵”的感情色彩那么强烈。在汉朝之前,谥号为“昭”的君主著名的有周昭王、楚昭王、秦昭王、魏昭王等,其中周昭王、楚昭王都是死于军中,“昭”字在这里可能也有一点怜悯的意义,但秦昭王的“昭”则可以肯定是褒义。到了汉朝以后,情况完全变化,如北齐昭帝、唐昭宗、唐昭宣帝等,都属于可悲可怜的君主,“昭”字意义的转折就是从汉朝开始的。明帝的“照临四方曰明”也有点可疑,在汉朝之前只见过“显”这个谥号,“明”有可能是汉朝创造出来代替“显”的。明帝的庙号为“显宗”,可见“明”“显”意义相近,至于为什么要用“明”代替“显”,就不得而知了,需要再深入探讨。
5、东汉帝王短折者多,所以平谥经常出现。短折帝王的美谥也多带有同情之义。典型的平谥如“短折不成曰殇”“幼少在位曰冲”,而“宽容和平曰安”“慈和篃服曰顺”也带有一些同情、哀悼意味。值得说明的是,“不刚不柔曰和”看起来也是平谥,但其暗指和帝符合“不刚不柔”的“中和之道”,实在也是美谥无疑。质帝的“忠正无邪曰质”比较有意思,质帝是因为看不惯大将军梁冀的跋扈才被鸩杀,他面对梁冀的那句“跋扈将军”的名言也渗透着孩子的天真无邪。这个谥号估计不满于梁冀的礼官所为,梁冀自己未必知道其意义,否则他是一定不会允许这种谥号存在的。
6、汉之传谥常用“孝”,除了高帝和光武帝两个开基之祖,其余皇帝都有“孝”字,因此汉朝除了高帝的所有帝王都是两字谥号。大将军霍光废黜昌邑王时的理由之一就是“汉之传谥常用孝”,如此不孝的帝王将来怎么承担的起这个谥号。两字甚至三字谥号早在春秋就已出现,战国时更是流行,如周威烈王、周贞定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楚考烈王等。当时出现这么多两字谥号,原因之一可能是当时的诸侯传世都已经有数十代,大部分谥号都已经使用,如周已有烈王、定王,秦已有惠公、襄公,此后再想用这些谥号,就不能不花样翻新,创造出两字谥号。但是当时并没有“传谥”一说,更没有几十代王侯都使用同一谥号的惯例,两字谥号虽然流行,但并没有规章可循。
汉朝的情况大大不同,“传谥用孝”是一以贯之的政策,体现了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主张。西汉前期儒学尚不盛行,犹有以孝传谥者;武帝之后儒学日益兴旺,以孝传谥更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巩固汉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