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二十四帝的庙号、谥号

汉朝二十四帝的庙号、谥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33 更新时间:2023/12/20 7:26:01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商汤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自汉惠帝起,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东汉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及以后各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太祖高皇帝(刘邦)

孝惠皇帝(刘盈)

少帝(为高后所废杀)

淮阳王(为周勃所废杀)

(以上两个废帝都不是刘氏的子孙)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孝景皇帝(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刘弗陵)

昌邑王(为霍光所废)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孝元皇帝(刘奭)

孝成皇帝(刘骜)

孝哀皇帝(刘欣)

孝平皇帝(刘衎)

孺子(为王莽所废杀)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刘)

孝殇皇帝(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少帝(北乡侯刘懿,病死)

敬宗孝顺皇帝(刘保)

孝冲皇帝(刘炳)

孝质皇帝(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刘志)

孝灵皇帝(刘宏)

少帝(为董卓废杀)

孝献皇帝(刘协)

附:汉朝二十四帝谥号的意义(根据《汉书》《后汉书》注)

西汉:

高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

祖多以“高”为谥

惠帝谥法『柔质慈民曰惠』

文帝谥法『慈惠爱民曰文』

景帝谥法『布义行刚曰景』

武帝谥法『威强叡德曰武』

昭帝谥法『圣闻周达曰昭』

宣帝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元帝谥法『行义悦民曰元』

成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谥法『布纲治纪曰平』

东汉:

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明帝谥法:“照临四方曰明”

章帝谥法:“温克令仪曰章”

和帝谥法:“不刚不柔曰和”

殇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

安帝谥法:“宽容和平曰安”

顺帝谥法:“慈和篃服曰顺”

冲帝谥法:“幼少在位曰冲”

质帝谥法:“忠正无邪曰质”

桓帝谥法:“克敌服远曰桓”

灵帝谥法:“乱而不损曰灵”

献帝谥法:“聪明睿智曰献”

从这里分析汉朝帝王谥号的几个特点:

1、出现了多个历史上从未见过的谥号,其中“高”肯定是汉朝的首创。而“光”“明”“和”“顺”“冲”“质”这几个谥号也前所未见,很可能也是东汉王朝的首创。

2、美谥占的比例非常大,除了“灵”是恶谥,“哀”“殇”“冲”算是平谥外,其余都是美谥。有些美谥简直和帝王本人的生平挂不上钩,如元帝任用佞幸,导致朝政日益腐败,谥号却是“行义悦民曰元”,其实从史书上根本找不到元帝“行义悦民”的记录。

成帝本来是一介荒淫之主,死的更是极不光彩,谥号却是“安民立政曰成”,与周成王楚成王这样的一代雄主并列,实在难以服人。桓帝消灭外戚势力,也算是能够杀伐决断,但他统治时期并没有大规模边境战争,所谓“克敌服远曰桓”不知从何说起。虽然谥号的溢美现象从周朝开始就代代相传,但从来没有像汉朝这样司空见惯,整个朝代只出现一次恶谥,简直是前所未有。这样的恶习被后人继承,谥号的“褒善惩恶”就成了一纸空文。

3、多义谥号的使用值得注意。最典型的例子“文”的意义繁多,最高的是“经天纬地曰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可以称为“文”。汉文帝的“文”,并不是周文王的“经天纬地”,而是“慈惠爱民”,与惠帝异曲同工,但“文”明显比“惠”高一个档次。“武”的意义也比较多,汉武帝是“威强叡德曰武”,光武帝则是“克定祸乱曰武”,因为武帝的武功主要是“外事四夷”,光武帝的武功则主要是“削平大难”,这样意义变化也是理所当然。

4、某些谥号的意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汉昭帝的“昭”,名义上是“圣闻周达”,在实际使用中却类似于平谥,表达一种怜悯之义,但又没有“哀”“怀”“闵”的感情色彩那么强烈。在汉朝之前,谥号为“昭”的君主著名的有周昭王楚昭王、秦昭王、魏昭王等,其中周昭王、楚昭王都是死于军中,“昭”字在这里可能也有一点怜悯的意义,但秦昭王的“昭”则可以肯定是褒义。到了汉朝以后,情况完全变化,如北齐昭帝、唐昭宗、唐昭宣帝等,都属于可悲可怜的君主,“昭”字意义的转折就是从汉朝开始的。明帝的“照临四方曰明”也有点可疑,在汉朝之前只见过“显”这个谥号,“明”有可能是汉朝创造出来代替“显”的。明帝的庙号为“显宗”,可见“明”“显”意义相近,至于为什么要用“明”代替“显”,就不得而知了,需要再深入探讨。

5、东汉帝王短折者多,所以平谥经常出现。短折帝王的美谥也多带有同情之义。典型的平谥如“短折不成曰殇”“幼少在位曰冲”,而“宽容和平曰安”“慈和篃服曰顺”也带有一些同情、哀悼意味。值得说明的是,“不刚不柔曰和”看起来也是平谥,但其暗指和帝符合“不刚不柔”的“中和之道”,实在也是美谥无疑。质帝的“忠正无邪曰质”比较有意思,质帝是因为看不惯大将军梁冀的跋扈才被鸩杀,他面对梁冀的那句“跋扈将军”的名言也渗透着孩子的天真无邪。这个谥号估计不满于梁冀的礼官所为,梁冀自己未必知道其意义,否则他是一定不会允许这种谥号存在的。

6、汉之传谥常用“孝”,除了高帝和光武帝两个开基之祖,其余皇帝都有“孝”字,因此汉朝除了高帝的所有帝王都是两字谥号。大将军霍光废黜昌邑王时的理由之一就是“汉之传谥常用孝”,如此不孝的帝王将来怎么承担的起这个谥号。两字甚至三字谥号早在春秋就已出现,战国时更是流行,如周威烈王、周贞定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楚考烈王等。当时出现这么多两字谥号,原因之一可能是当时的诸侯传世都已经有数十代,大部分谥号都已经使用,如周已有烈王、定王,秦已有惠公、襄公,此后再想用这些谥号,就不能不花样翻新,创造出两字谥号。但是当时并没有“传谥”一说,更没有几十代王侯都使用同一谥号的惯例,两字谥号虽然流行,但并没有规章可循。

汉朝的情况大大不同,“传谥用孝”是一以贯之的政策,体现了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主张。西汉前期儒学尚不盛行,犹有以孝传谥者;武帝之后儒学日益兴旺,以孝传谥更带上了一层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巩固汉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

更多文章

  • 中国教会学校列表(附:教会大学在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教会学校,教会大学,教会大学在中国

    中国教会学校列表(附:教会大学在中国)一、大学01.上海沪江大学-UniversityofShanghai-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杨树浦军工路圣约翰大学-St.Johns-美国圣公会-沪西极司非而路震旦大学-UniversitèAurore-法国耶稣会(天主教)-法租界吕班路02.苏

  • 这几位父亲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上皇,皇帝

    中国古代的皇位一般都是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式进行传递的,所以除开国皇帝(刘邦除外)外,现任皇帝的父亲一般也是皇帝。但是总会有意外,儿子是皇帝但父亲不是皇帝且父亲还活着亲眼见到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历史上确实有一小部分这样的人,父亲活着见到儿子当皇帝自己却不是皇帝,这样的

  • 竹书纪年里那些颠覆史观:禅让是囚禁名相是大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竹书纪年,禅让,名相,奸臣

    《竹书纪年》始作于春秋年间,当时晋国的史官们最先编撰了此书,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将此书进一步完善。全书共有13篇,所写的都是夏朝到战国年间的历史,在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之后,此书还能保存,实在难得。而且此书的发掘过程也很有趣,他被埋于魏襄王的墓里,在西晋年间被盗墓贼挖出,这个古本在宋朝年间失散,

  • 曾左李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的官职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晚清名臣,清朝,清朝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合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当大清王朝摇摇欲坠之时,是他们挺身而出,凭借着惊人的才能与忠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有《治学

  • 蔡锷将军的开挂人生:21岁当旅长,29岁当省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蔡锷

    民国时期人才辈出,能人异事多如过江之鲫,但年少成名大权在握的牛人不多。今天这位历史牛人袁世凯对他的评价超过孙中山,29岁就出任云南都督,34岁去世享受国葬待遇,这位牛人就是护国元勋,“护国倒袁,再造共和”名将蔡锷将军。很多人对于蔡锷的了解仅限于他跟小凤仙之间的风流韵事。但后世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为何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十三陵,明朝皇帝

    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映,明朝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再次走进观众的视线。我们知道,明朝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共传十六帝,历经276年。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里,大明王朝经过了洪武之治、靖难之役、永乐盛世

  • 秦简说徭役遇雨免罚 陈胜和司马迁撒谎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简,徭役,陈胜吴广起义,秦朝

    过去我们对秦朝的认识,一般来源于传世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又大多从汉朝人的角度来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史记》。这些文献基于“他者”的立场去看秦国,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客观,但终究不如秦人基于“我者”看待自己翔实可靠。除了传世文献外,近代考古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

  • 割据四川的十个地方政权,仅有一个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割据,地方政权

    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我国历史上受到的战乱较少,但每逢乱世也容易被地方势力所割据,是我国历史上割据政权最多的区域之一。?古代四川容易割据,首要原因是四川独特的位置,北依秦岭,南靠三峡,可以说“插翅难飞”中国版图上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蜀地,背靠青藏高原;秦巴山地横亘其北;巫山

  • 《康熙王朝》的历史常识错误连连,却依旧是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王朝,电视剧bug,历史常识错误,清朝,康熙

    康熙帝8岁即位,69岁去世,在位长达61年,除去亲政前的7年,其执政也达54年。在位时间之久,堪称中国历代皇帝之最。他不仅是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贤明君主之一。他治国首重治黄,根治水患,整修大运河,畅通增运,奖励垦荒,镯免钱粮,增丁不加赋,经济空前繁荣;倡导文教,注重教育,组织学者整理典籍,

  • “床”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床”和“榻”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床,榻,家具

    “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十分普遍的家具之一,很多人在忙碌一天之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睡觉。其实“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至于“床”是到底由谁发明的,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当这种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家具诞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