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族英雄郑成功不姓郑姓朱 收复台湾不如抗清强

民族英雄郑成功不姓郑姓朱 收复台湾不如抗清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096 更新时间:2023/12/16 7:59:02

郑成功不姓郑,姓朱

郑成功虽然是明末清初朝期间的人物,但是伴随他一生中,最大的姓氏问题,却表明他始终是明朝臣。郑成功本名是"郑森",但为何这个名字在民间却不出名,而郑成功为何要因为被人称呼自己是"郑成功"而生气?还要极端更正自己是朱姓呢?

郑成功是南明末期相当出名的战将,他的父亲是海盗起家的郑芝龙,而郑成功在南明还没有亡的时候,其实就有了现在名字的影子。当时的明绍宗朱聿键(隆武帝)特例赐姓,郑芝龙有一次带郑森入宫,隆武帝见郑森大悦,以手抚其背说:“恨无一女配卿,卿为尽忠吾家,毋相忘也。”后来隆武帝赐郑森名朱成功,封忠孝伯。赐郑森为国姓"朱",并为了兴国之意,起名为"成功"。所以从现在开始他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朱成功。这样的赏赐在当时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朱成功也成了当时国内最高的殊荣名词。

但是拥戴隆武帝的郑家都是海寇,他们数十年横行福建、广东、浙江一带沿海,兼商兼盗。他们崇祯初年受招安后,趁天下大乱之际一直忙于扩大地盘,充实自己的私人力量。

郑家惟一的忠臣,其实只有一个郑森(朱成功)。

那后来为何到了我们口中,就成了郑成功了呢?在南明后期政权逐渐难以维持,很多明臣都投靠了清朝,郑芝龙最终也向清廷屈服,为此朱成功与他的父亲断绝了关系,清廷多次以郑芝龙威胁朱成功投降无果,最后将郑芝龙压入大牢处死。清朝为了离间关系,压明提清,外加上挤兑朱成功,于是将朱成功称呼为原姓"郑"。

但是朱成功对此却十分不满,谁要是敢在他面前称他为"郑成功",严重的话那是提剑相挥,轻则也是怒目相斥。听到清臣称呼自己为郑成功,更是会直接回怼,本王姓朱不姓郑。实际上除了清廷称呼朱成功为"郑成功"外,在南明的记载中,绝没有人这样称呼郑成功,对其都是尊称"藩主"、"将军"或是"国姓爷"。

就在后期对外交涉的时候,与荷兰、西班牙的交通文件,"国姓爷"的落款也绝对是"朱成功"三字。这是在朱成功看来,一生都引以为傲的殊荣。可惜在郑氏家族落寞之后,清朝就趁机将朱成功及其后人的姓氏换了回来,赐抗清姓氏为"郑",也就成了后来数百年人们口中的"郑成功",可以说是到最后的清朝史官,在编撰历史的时候,都将真相扭曲,恶心了朱成功一下。

时至今日,人们还难以想象,叫了这么多年的郑成功,原来是对他的一种侮辱,而这个名字,正是从清朝开始,才开始流传的。

朱成功者,郑芝龙之子也;母为夷女,原名郑森。《赐姓始末》

成功原名森,字大木……及隆武召见,奇其状貌,封忠孝伯。抚其背曰:“惜朕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因赐姓朱,改名成功。自是,中外咸称国姓云。《闽海纪要》

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是同一件事,所以他只有过郑森原名和朱成功赐名,根本不存在“郑成功”这个胡乱拼凑的名字。

父亲降清,儿子抗清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寇,确切地说,而且是个巨寇,是海上走私集团的头目。巨到什么程度呢,他的私人海军,是东南沿海最强大的海面力量,明朝无力剿灭他。

郑芝龙一生共娶了5位妻子,他的第二任妻子比较特殊,是一位日本人,名叫田川氏,她是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认识的。

由于日本当局当时对郑芝龙比较重视,不仅在日本为他安排了住所,还对他进行了诸多封赏,而迎娶田川氏自然也是他们拉拢郑芝龙的一项举措。

郑成功便是田川氏与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出生在日本,而且在六岁之前也一直生活在日本九州岛,所以说他确实有日本血统。后来郑芝龙接受明朝招安,摇身一变成为了明廷的官员,便将妻儿接回了老家福建省泉州生活。

不过,如果因为他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海盗,就能将郑成功也称为倭寇,有色的眼镜太明显。

因为郑芝龙是个单纯的武官,对文化一窍不通,所以他太知道文化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郑成功在泉州拜的是各路大儒名师,在文化教育方面,郑成功在当时接受的绝对是顶级的。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清军入关后,明廷南迁,建立南明政权,南明永历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负责组织福建全省的力量抗击清军。

明唐王朱聿键当了南明的小皇帝后,将郑芝龙封为了南安侯,总领南明的所有事务,清军进军福建之时,郑芝龙打算投降,郑成功苦劝无果。

看着老爹执迷不悟,郑成功义愤填膺,一气之下跑到南澳岛,并且招募了数千士兵,坚决抗击清军。

郑成功的举动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他的队伍也越来越大,后来又和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一时间气势如虹。

在郑成功的策划下,他们兵分两路北上,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没成想却中了清军的假降之计,结果一败涂地,只好退回厦门。

所以郑成功的主要功绩是抗清,而不是后来的“收复台湾”。

此时的郑成功已经意识到了敌我力量悬殊之大,便打算夺回被荷兰人占据的宝岛台湾,以作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

两万五千人加上350艘船,击溃了当时不可一世的荷兰海军,并且还替皇上收复了民心,作为青年将领,他身上的战绩和荣誉实在太多。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成为了民族英雄(纯粹宣传需要),但是他却在39岁的时候暴毙身亡,那么他究竟是因病去世还是被亲儿子下了毒?

我们一起来看。

郑成功收复台湾

话说郑成功攻打南京失利退回厦门之后,经过他的慎重考虑,他便将主意打到了台湾岛上,可是这时候的台湾是被荷兰人所占据的,想要夺回台湾,谈何容易?

郑成功自然清楚这其中的艰难程度,再加上荷兰人的武器先进,又占据地理优势,即便他想攻占台湾,也只能从长计议。

正当郑成功踌躇不止是,一位不速之客赶到了厦门,并求见郑成功。

来人名叫何廷斌,他来的目的就是劝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当然他可不是空着手来的,他为郑成功带来了一张荷兰侵略军在台湾军事力量布置的地图。

这时候就有小伙伴要问了,为何何廷斌能知晓荷兰军队的军事布置呢?

这是因为何廷斌曾在荷兰侵略军里当过翻译,所以他对于台湾岛上荷兰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

有了这张地图,郑成功大喜过望,二话不说,立即命令自己的儿子郑经带领一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而他自己则带着25000名士兵,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进攻台湾岛。

经过多番激战,历经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将荷兰侵略军从台湾岛上赶了出去,郑成功收复了台湾,结束了祖国分裂的局面,维护了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所以他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收复台湾后的同一年,郑成功病逝。21后,清朝占领台湾,摘了郑成功的桃子。

也有观点认为,郑成功他只是利用反清复明的口号来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诉他的怀抱,用台湾做基地,搞独立,稀里糊涂成了功臣。

南明之所以速亡,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始终没有一个能够调动全部抗清力量的核心,永历帝没有这个能力,郑成功也不是忠心为明之人。

一面是民族英雄,一面是希冀割据称雄,这都是郑成功。

郑成功暴毙身亡

占据了台湾岛,郑成功反清复明自然也有了根据地,即便北上不利,也让他有了韬光养晦的底气,这让他意气风发。

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郑成功根本没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在收复台湾的五个多月后,他便突然暴毙身亡了,年仅39岁。

郑成功的去世很是突然,根据史料记载,他是在166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去世,而他发病的时候是在五月初一。

这也就是说,郑成功从发病到病逝,仅仅只有七天的时间,他当时正值壮年,这种突然的去世很难让人理解。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史料中对于他去世的记载,也非常简略,而且这些简略的记载中,还说法不一,这让人们很难断定郑成功蹊跷去世的历史真相究竟是哪般。

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发了急病,二是被人下毒。

郑成功死因之谜

清代文人王钟麟所写的《郑成功》是这般说的:

五月初八日庚辰,登台罢,冠带请太祖出,做胡床进酒读,至第三帧,叹曰: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也,两手掩面而逝。

从这条记载来看,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似乎是内心悲愤而引起的自然去世,但这与郑成功的年龄不相符,毕竟他只有39岁,即便在悲愤,也不至于因此去世。

与郑成功同时代的李光曾说:

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

从这点记载,我们便能知晓,在郑成功临终前确实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几天之内,病情持续恶化,甚至是医生都看不出他具体得了什么病。

而后世人则猜测,如果郑成功真是因病去世,或许恶性疟疾、肺结核、流感都有可能。

不过在郑成功去世之前曾下过一个极其不可思议的命令,那就是将他的儿子郑经、郑经的乳母陈氏、郑经的生母董氏等人全部斩首。

起因是郑经此人极不正经,他与乳母陈氏之间的关系很不正常,并且还生下了白胖小子。

郑成功不能接受儿子的乱来,便下了这样的命令,可是他的部下直到郑成功突然去世也没有执行这条命令。

更令人不解的是,曾给郑成功推荐医生的马信,在郑成功去世后的第二天(另一说是第五天)也突然去世了。

根据郑成功临终前癫狂中毒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最大的可能,郑成功是被人下毒了,而马信和他推荐的医生应该直接参与到了其中。

《闽海纪闻》中还有这般记载:

都督洪秉承调药以进,被郑成功投之于地,尔后顿足抚膺、大呼而殂。

这条记载则说明了,很有可能郑成功发现了药中有毒,所以才会有这般动作,只可惜当时的他已经中毒很深,无药可救了。

在郑成功去世之后,郑经接替了郑成功的位置,而他并没有调查父亲的死因,所以,这一系列的不合常理则指出最大的可能,郑经就是郑成功暴毙身亡的幕后主谋。

那么您认为哪种可能最大?

郑成功“弑君”了?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一生最主要做了两件事:(1)致力抗清,(2)收复台湾。但在传统历史学家眼里,郑成功有一个巨大的污点,即他毒杀了拥有监国身份的鲁王朱以海。

看似没什么,但在古代社会,这是如同“弑君”的大罪,一旦沾上,一辈子都别想有好评价。试想一下,李世民弑兄,直到现在还有人给他“差评”。郑成功杀了鲁王朱以海,自然千古遗臭。

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近代考古时,发现了鲁王坟墓,墓墙上刻了十二个字,才洗刷了郑成功背负了300多年的黑锅。接下来,笔者就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在清朝官方眼里,朱以海是怎么死的?

在清朝一切官方史料里,都直指鲁王被郑成功活活淹死的。《清史稿》中记载,“鲁荒王檀,太祖第十子……子以派嗣,十五年,大清兵克兗州,被执死。弟以海转徙台州,张国维等迎居于绍兴,号鲁监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语言中暗含机锋。一开始,郑成功对待鲁王还很恭顺,然后就不当一回事了,导致鲁王愤愤不平。于是,鲁王就向去南澳,脱离郑的掌控。这时,郑成功就将鲁王沉之海中。这段描述里,暗含两个意思。

(1)郑成功人品有问题,非常狂傲,对待监国都不当一回事。

(2)郑成功想做曹操,控制鲁王。一旦鲁王想要脱离掌控,就毒杀。但有一个疑问,何必杀,为何不软禁起来掌控?

近代考古发现十二个字,才真相大白。1959年,金门岛上的一个农民炸开一道山石后,发现一座再平常不过的古墓。然而,就是这座古墓,却洗刷了郑成功的污点。原来,这是鲁王朱以海的坟墓。

这座坟墓里面很小很简陋,和监国的身份并不相配。据悉,墓葬的规模很小,墓室是在山上开凿而成,仅能放下一段时间个棺材大小。

另外,里面陪葬品也很简单,只有简陋的几只瓷碗和明朝永历年号的铜钱等。但在众多陪葬品里,却有一块重要的石碑。在这块长方形的石碑上,清楚的写着“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个大字。更让人震惊的是,内容里有这么一句话:“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

所谓壬寅十一月十三日,即1662年11月13日,朱以海去世。然而,郑成功是1662年6月23日,已经去世。

显然,“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这十二个字,彻底反驳了清朝官方历史中,关于朱以海的死亡之说。

在历史上,朱以海和郑成功之间因有一些矛盾,但就当时情况来说,还不至于“撕破脸”,至少郑成功为了自己名声,也不敢毒杀朱以海。

只是,从清朝角度来看,编造这种谎言,显然利大于弊,污蔑了郑成功的名声,有利于降低郑的抗清号召力。

最后,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所有关于明朝和抗清的历史,究竟有多少被清朝删改过了,已经彻底无法弄清楚了。

郑成功后人今何在?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郑氏在台湾的统治。郑成功命短,年仅38岁就离世了。此后,子孙开始经营台湾。实际上,郑成功家族经营台湾,仅仅22年。

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先后攻占澎湖、台湾,郑成功孙子郑克塽被迫投降。此后,清朝血洗郑成功后人,郑克塽无缘无故病死。那么,郑成功还有后人活下来了吗?

根据资料记载,郑成功共育有十个儿子。分别是郑经、郑聪、郑明、郑睿、郑智、郑宽、郑裕、郑温、郑柔、郑发。早在施琅攻占台湾之前,郑成功的三子已经逃到福建,后来辗转逃到怀集,隐姓埋名隐居在现在的大浪村。而郑成功的六子郑宽携次子郑星往北逃亡,幸运躲过施琅的追杀,开始隐姓埋名过日子。他还制定了家规,其中一条规定-----“不可泄漏自家身份”,凭着这条家训,子孙繁衍下来。

据史学家追踪,郑成功的后人主要分布在台湾、大陆和日本,已传到第13代。

郑成功第9代子孙郑守让如今生活在台湾,是位鱼类学家,也是台湾复育樱花钩吻鲑的主要功臣之一。20世纪80年代,他成功复育、放生2000条樱花钩吻鲑。除了成功复育樱花钩吻鲑之外,郑守让也被称为“台湾香鱼之父”,因为他让香鱼在台湾“复活”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播出后,有关剧中历史人物与史实不符在郑氏后人中引起很大反响,在福建的郑成功后裔就开过一个研讨会!2002年1月14日下午,郑成功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南安市石井镇延平王祠召开研讨会,声讨《康熙王朝》丑化郑成功家族,指出该剧当中关于郑成功方面的几个违背历史事实的问题。据了解,《康》剧播出后,引起了石井镇郑氏后代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康》剧中的一些情节充满了对郑氏先人的不敬,而2002年恰逢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这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在研讨会上,众人畅所欲言,他们一致认为《康》剧在关于郑氏的一些情节严重违背了历史事实:一是,将郑经病逝改为自杀;二是,郑经与施琅失和纯属“关公战秦琼”式的杜撰。据悉,下一步他们将向该剧的编剧讨个说法。《康熙王朝》的历史常识错误连连,却依旧是经典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令其众。崇祯初,因巡抚熊文灿请降,授游击将军。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芝龙有弟三:芝虎、鸿逵、芝豹。芝虎与刘香搏战死。鸿逵初以武举从军,用芝龙功,授锦衣卫掌印千户。崇祯十四年,成武进士。明制,勋卫举甲科进三秩,授都指挥使。累迁亦至总兵。福王立南京,皆封伯,命鸿逵守瓜洲。顺治二年,师下江南,鸿逵兵败,奉唐王聿键入福建,与芝龙共拥立之,皆进侯,封芝豹伯。未几,又进芝龙平国公、鸿逵定国公。

芝龙尝娶日本妇,是生森,入南安学为诸生。芝龙引谒唐王,唐王宠异之,赐姓朱,为更名。寻封忠孝伯。唐王倚芝龙兄弟拥重兵。芝龙族人彩亦封伯,筑坛拜彩、鸿逵为将,分道出师,迁延不即行。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与芝龙同县,通书问,叙乡里,芝龙挟二心。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唐王坐是败。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芝龙欲以成功见博洛,鸿逵阴纵之入海。四年,博洛师还,以芝龙归京师,隶汉军正黄旗,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会将吏盟,仍用唐王隆武号,自称“招讨大将军”。以洪政、陈辉、杨才、张正、余宽、郭新分将所部兵,移军鼓浪屿。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而彩奉鲁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长垣,进建国公,屯厦门。彩弟联,鲁王封为侯,据浯屿,相与为犄角。成功与彩合兵攻海澄,师赴援,洪政战死。成功又与鸿逵合兵围泉州,师赴援,围解。鸿逵入揭阳,成功颁明年隆武四年大统历。五年,成功陷同安,进犯泉州。总督陈锦师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成功遣其将施琅等陷漳浦,下云霄镇,进次诏安。明桂王称帝,号肇庆,至是已三年。成功遣所署光禄卿陈士京朝桂王,始改用永历号,桂王使封成功延平公。鲁王次舟山,彩与鲁王贰,杀鲁王大学士熊汝霖及其将郑遵谦。七年,成功攻潮州,总兵王邦俊御战,成功败走。攻碣石寨,不克,施琅出降。成功袭厦门,击杀联,夺其军,彩出驻沙埕。鲁王将张名振讨杀汝霖、遵谦罪,击彩,彩引馀兵走南海,居数年,成功招之还,居厦门。卒。

八年,桂王诏成功援广州,引师南次平海,使其族叔芝筦守厦门。福建巡抚张学圣遣泉州总兵马得功乘虚入焉,尽攫其家赀以去。成功还,斩芝筦,引兵入漳州。提督杨名高赴援,战於小盈岭,名高败绩,进陷漳浦。总督陈锦克舟山,名振进奉鲁王南奔,成功使迎居金门。九年,陷海澄,锦赴援,战於江东桥,锦败绩。左次泉州,成功复取诏安、南靖、平和,遂围漳州。锦师次凤凰山,为其奴所杀,以其首奔成功。漳州围八阅月,固山额真金砺等自浙江来援,与名高兵合,自长泰间道至漳州,击破成功。成功入海澄城守,金砺等师薄城,成功将王秀奇、郝文兴督兵力御,不能克。

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十年,封芝龙同安侯,而使赍敕封成功海澄公、鸿逵奉化伯,授芝豹左都督。芝龙虑成功不受命,别为书使鸿逵谕意,使至,成功不受命,为书报芝龙。芝豹奉其母诣京师。成功复出掠福建兴化诸属县。十一年,上再遣使谕成功,授靖海将军,命率所部分屯漳、潮、惠、泉四府。

成功初无意受抚,乃改中左所为思明州,设六官理事,分所部为七十二镇;遥奉桂王,承制封拜,月上鲁王豚、米,并厚廪泸、溪、宁、靖诸王,礼待诸遗臣王忠孝、沈佺期、郭贞一、卢若腾、华若荐、徐孚远等,置储贤馆以养士。名振进率所部攻崇明,谋深入,成功嫉之,以方有和议,召使还。名振俄遇毒死。成功讬科饷,四出劫掠,蔓及上游。福建巡抚佟国器疏闻,上密敕为备。李定国攻广东急,使成功趣会师。成功遣其将林察、周瑞率师赴之,迁延不即进。定国败走,成功又攻漳州,千总刘国轩以城献,再进,复陷同安。其将甘辉陷仙游,穴城入,杀掠殆尽。至是和议绝。

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成功遣其将洪旭、陈六御攻陷舟山,进取温、台,闻济度师且至,隳安平镇及漳州、惠安、南安、同安诸城,撤兵聚思明。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十三年,济度以水师攻厦门,成功遣其将林顺、陈泽拒战,飓起,师引还。

成功以军储置海澄,使王秀奇与黄梧、苏明同守。梧先与明兄茂攻揭阳未克,成功杀茂,并责梧。梧、明并怨成功,俟秀奇出,以海澄降济度。诏封梧海澄公,驻漳州,尽发郑氏墓,斩成功所置官。大将军伊尔德克舟山,击杀六御。成功攻陷闽安城牛心塔,使陈斌戍焉。十四年,鸿逵卒。师克闽安,斌降而杀之。成功陷台州。

十五年,谋大举深入,与其将甘辉、余新等率水师号十万,陷乐清,遂破温州,张煌言来会。将入江,次羊山,遇飓,舟败,退泊舟山。桂王使进封为王,成功辞,仍称招讨大将军。十六年五月,成功率辉、新等整军复出,次崇明,煌言来会,取瓜洲,攻镇江,使煌言前驱,溯江上。提督管效忠师赴援,战未合,成功将周全斌以所部陷阵,大雨,骑陷淖,成功兵徒跣击刺,往来剽疾,效忠师败绩。成功入镇江,将以违令斩全斌,继而释之,使守焉;进攻江宁,煌言次芜湖,庐、凤、宁、徽、池、太诸府县多与通款,腾书成功,谓宜收旁郡县,以陆师急攻南京。成功狃屡胜,方谒明太祖陵,会将吏置酒,辉谏不听。崇明总兵梁化凤赴援,江宁总管喀喀木等合满、汉兵出战,袭破新军,诸军皆奔溃,遂大败,生得辉杀之。成功收馀众犹数万,弃瓜洲、镇江,出海,欲取崇明。江苏巡抚蒋国柱遣兵赴援,化凤亦还师御之,成功战复败,引还。煌言自间道走免。

上遣将军达素、闽浙总督李率泰分兵出漳州、同安,规取厦门。成功使陈鹏守高崎,族兄泰出浯屿,而与周全斌、陈辉、黄庭次海门。师自漳州薄海门战,成功将周瑞、陈策死之,迫取辉舟,辉焚舟。战方急,风起,成功督巨舰冲入,泰亦自浯屿引舟合击,师大败,有满洲兵二百降,夜沈之海。师自同安乡高崎,鹏约降。其部将陈蟒奋战,师以鹏已降,不备,亦败,成功收鹏杀之,引还。十七年,命靖南王耿继茂移镇福建,又以罗讬为安南将军,讨成功。十八年,用黄梧议,徙滨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桂王入缅甸,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芝龙与颜思齐为盗时,尝屯於此。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馀,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水土恶,皆惮行,又以令严不敢请,铜山守将郭义、蔡禄入漳州降。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咬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更多文章

  • 汉朝二十四帝的庙号、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皇帝庙号,汉朝皇帝谥号,庙号,谥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商汤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

  • 中国教会学校列表(附:教会大学在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教会学校,教会大学,教会大学在中国

    中国教会学校列表(附:教会大学在中国)一、大学01.上海沪江大学-UniversityofShanghai-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杨树浦军工路圣约翰大学-St.Johns-美国圣公会-沪西极司非而路震旦大学-UniversitèAurore-法国耶稣会(天主教)-法租界吕班路02.苏

  • 这几位父亲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上皇,皇帝

    中国古代的皇位一般都是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式进行传递的,所以除开国皇帝(刘邦除外)外,现任皇帝的父亲一般也是皇帝。但是总会有意外,儿子是皇帝但父亲不是皇帝且父亲还活着亲眼见到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历史上确实有一小部分这样的人,父亲活着见到儿子当皇帝自己却不是皇帝,这样的

  • 竹书纪年里那些颠覆史观:禅让是囚禁名相是大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竹书纪年,禅让,名相,奸臣

    《竹书纪年》始作于春秋年间,当时晋国的史官们最先编撰了此书,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将此书进一步完善。全书共有13篇,所写的都是夏朝到战国年间的历史,在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之后,此书还能保存,实在难得。而且此书的发掘过程也很有趣,他被埋于魏襄王的墓里,在西晋年间被盗墓贼挖出,这个古本在宋朝年间失散,

  • 曾左李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的官职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晚清名臣,清朝,清朝大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合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当大清王朝摇摇欲坠之时,是他们挺身而出,凭借着惊人的才能与忠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有《治学

  • 蔡锷将军的开挂人生:21岁当旅长,29岁当省长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蔡锷

    民国时期人才辈出,能人异事多如过江之鲫,但年少成名大权在握的牛人不多。今天这位历史牛人袁世凯对他的评价超过孙中山,29岁就出任云南都督,34岁去世享受国葬待遇,这位牛人就是护国元勋,“护国倒袁,再造共和”名将蔡锷将军。很多人对于蔡锷的了解仅限于他跟小凤仙之间的风流韵事。但后世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为何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十三陵,明朝皇帝

    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映,明朝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再次走进观众的视线。我们知道,明朝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共传十六帝,历经276年。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里,大明王朝经过了洪武之治、靖难之役、永乐盛世

  • 秦简说徭役遇雨免罚 陈胜和司马迁撒谎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简,徭役,陈胜吴广起义,秦朝

    过去我们对秦朝的认识,一般来源于传世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又大多从汉朝人的角度来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史记》。这些文献基于“他者”的立场去看秦国,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客观,但终究不如秦人基于“我者”看待自己翔实可靠。除了传世文献外,近代考古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

  • 割据四川的十个地方政权,仅有一个统一全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割据,地方政权

    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我国历史上受到的战乱较少,但每逢乱世也容易被地方势力所割据,是我国历史上割据政权最多的区域之一。?古代四川容易割据,首要原因是四川独特的位置,北依秦岭,南靠三峡,可以说“插翅难飞”中国版图上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蜀地,背靠青藏高原;秦巴山地横亘其北;巫山

  • 《康熙王朝》的历史常识错误连连,却依旧是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王朝,电视剧bug,历史常识错误,清朝,康熙

    康熙帝8岁即位,69岁去世,在位长达61年,除去亲政前的7年,其执政也达54年。在位时间之久,堪称中国历代皇帝之最。他不仅是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贤明君主之一。他治国首重治黄,根治水患,整修大运河,畅通增运,奖励垦荒,镯免钱粮,增丁不加赋,经济空前繁荣;倡导文教,注重教育,组织学者整理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