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尊号——最扯淡的帝王称号 给皇帝们拍马屁利器

尊号——最扯淡的帝王称号 给皇帝们拍马屁利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685 更新时间:2024/1/2 20:29:21

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皇帝的称号有四种:尊号(徽号)、谥号、庙号、年号。在秦末汉初尊号就已经出现了。尊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尊号详细解释

(1).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汉书·高帝纪下》:“大王功德之著,於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南史·后妃传下·梁文献张皇后》:“天监元年五月甲辰,追上尊号为皇后。”

(2).自唐代起又在帝、后称号之上再加称号。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帝。”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尊号起於唐,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后明皇称开元神武皇帝,自后率如之。”

(3).指即帝位。

《史记·高祖本纪》:“羣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4).对人名号的敬称。

《西游记》第六二回:“国王请唐僧四众上麒麟殿叙坐。问道:‘圣僧尊号?唐僧合掌道:‘贫僧俗家姓陈,法名玄奘。”

李劼人《天魔舞》第一章:“原来你问尊号……我名字叫长兴,草字洪发。”

(5).为对人所开店铺的尊称。

如:尊号近来生意必定兴隆。

尊号的历史演变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

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之语。

《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

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而生前加尊号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加于在位之时。如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等便是;到玄宗时,已成为制度,玄宗为开元神武皇帝。宋范祖禹《唐鉴》有云:“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有云:“元宗开元以后,宰相率百官上尊号,以为常制。”

尊号字数可以逐年递增;每逢国有喜庆大典,更要增加尊号字数,以至越增越长。如唐高宗累上尊号,最后达24字之多。

生前尊号,玄宗一代先后曾加六次。

先天二年(713年)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天宝元年(742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

天宝七年(748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

天宝八年(749)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

天宝十二年(753年)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由最初四字加至十四字。

晚清慈禧于1862年(同治元年)垂帘听政,上尊号为慈禧。1872年(同治十一年)载淳大婚,加上端佑2字。次年载淳亲政,加上康颐2字。1876年(光绪二年)新君载湉即位,加上昭豫庄诚4字。1889年载湉大婚,加上寿恭2字。同年载湉亲政,加上钦献2字。1894年慈禧60寿辰,加上崇熙2字,前后共加为16字。康熙朝,群臣再三请为皇帝上尊号,皆不许,终不受号。尊号为生前所加,谥号为死后所上,也有将生前尊号即作为死后谥号者。

此外,皇帝逊位之后,为太上皇,由继位皇帝为之加尊号,此再举玄宗之例:乾元元年(758年),肃宗上玄宗“太上至道圣皇天帝”之号便是。唐代皇帝多次加尊号,陆贽于《奉天论尊号加字状》评论曰:“臣子之心,务崇美号,虽或增盈百,犹恐称述未周。”宋孙甫《开元神武皇帝尊号》亦云:“古天子之称,曰皇、曰帝王,盖称其德也。秦不顾德之所称,但自务尊极,故称皇帝,然亦未有尊号也。……(唐)高祖、太宗,各有功德,俱无尊号。高宗徇武后之意,始称天皇,中宗从韦庶人之欲,乃号应天……是妄自尊大。……明皇以贤继位,祖宗善恶之事,闻见固熟,何故忘高祖、太宗之实德,袭高宗、中宗之虚名。盖臣下谄谀,不守经义,逢君之过而然也。”

死后加号者,如玄宗死后,肃宗于上元二年上尊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乃玄宗又被称为明皇之缘故。唐代皇帝死后,尊号多有数次追加。如高祖李渊于贞观九年(635年)甭,先由群臣上尊号为“大武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改上尊号为“神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三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甭,百官上尊号为“文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上尊号为“文武圣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三上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代以降,帝后尊号字数有增无减。宣宗时,其尊号已是十八字,即“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宋神宗尊号为二十字,即“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明太祖被尊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达二十一字。清乾隆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竟多达二十三字。实际上不难看出,后边一长串亦可以视为谥号。皇后、太后亦可得尊号。

唐宋以后,帝后尊号愈加愈长。这与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及皇权日益膨胀联袂而行,息息相关。明、清时代,集权专制登峰造极,皇帝尊号亦叠加成长长一串,大有将世间美好字眼尽收囊中之态势。今人每每观之,常忍俊不禁。

尊号帝王的另一个称号

要说起慈禧,应该说是近代中国最有名的人物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名鼎鼎的西太后,老佛爷,敢对世界十一大强国同时宣战的女人,到今天还是独一份。她还是小吃界的网红,没有慈禧太后,现在中国得有一半的小吃店不知道在宣传文案里写啥。那年代就是没有直播,要是有的话,八国联军那会,慈禧太后一边逃命一遍做吃播,靠打赏就能把辛丑条约赔的银子挣出来。

可就这么一位太后,她的名字却不是慈禧。慈禧是一个什么称号呢?这也是一个文化常识,在考试题里能见到。我们现在称呼历史人物,有很多习惯性的叫法,但这个叫法未必是真正的名字。比如项羽,其实他的名字是项籍(项氏,名籍,字羽)。近现代特别有名的蒋介石,其实他的名字是蒋中正(名中正,字介石)。

帝王家就更是如此了,对皇帝谁敢直呼其名呢?我们常以谥号、庙号、年号来称呼皇帝及其家族,久而久之,本人的名字反倒忘记了。比如我问你,慈禧的名字是什么?估计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还有一些人,看影视剧里说过,慈禧家叫叶赫那拉氏,那肯定叫叶赫那拉·慈禧!

其实不对,慈禧的名字叫叶赫那拉·杏贞,小名就是“杏儿”,一个很接地气的小姑娘的名字。

那如果慈禧不是名字,这又是一种什么称号呢?

这个叫“徽号”,也叫“尊号”,是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肯定有同学“妈呀”一声,刚弄清谥号、庙号、年号,怎么又来一个尊号,这是啥东西?

其实尊号非常好理解。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个外号、绰号。尊号说白了就是皇帝皇后的外号。

有同学马上问了,我给我同桌起个外号叫“猪头”,还挨一顿揍,敢给皇帝起外号,这不找死吗?

你要是给皇帝起外号叫“猪头”,那是找死。可是大臣们也不傻呀,给皇帝起外号,可不按照江湖规矩来。江湖上的绰号,一般是反映一个人的特点的,不能瞎说。比如矮脚虎王英,这人个儿矮,你就不能说他是什么“云里金刚”“险道神”,那样货不对板。

给皇帝上尊号可不管这些,大臣们就是拍马屁,怎么夸张怎么来。有的皇帝也明知道这是拍马屁,可就是爱听,甚至觉得自己真配得上那个尊号。

看那些尊号,能脑补出一个画面:大臣往地上一跪,说皇帝大大您太厉害了,我对您的佩服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那些个尊号真的是连绵不绝。比如唐玄宗的尊号,叫“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十四个字,这还不错。宋神宗是“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二十个字。到了乾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二十三个字。清朝皇帝要祭祀列祖列宗,司仪非得请一个会说贯口的相声演员,不然说不下来。

当然,尊号也不是完全没作用。有同学问过,古人怎么称呼还活着的皇帝?因为古代有严格的避讳制度,皇帝名字里的字都禁止民间使用,更不可能直呼皇帝的名字。可是有很多地方必须要称呼皇帝,就用尊号来称呼。尊号又不用避讳,简短截取一下,还比较方便。有时候尊号用多了,本名都忘了,慈禧太后就是一个例子。

皇帝们为何喜欢上尊号?

不少封建皇帝热衷于上尊号。当然,权力场中的某类臣民们“自发地”为他们“当之无愧地”上尊号时,他们往往也会诚惶诚恐地谦虚一把。有时侯,某些皇帝甚至会下诏申斥这种无聊无益之举。对几个伟大口头表示“讨嫌”偶而伟大谦虚一下的,历史上并不少。

但这种事儿一而再的发生,又只能说明,它的确是皇权政治生活中上有所好下有所要的必需品。是很严肃很有必要的一桩事儿。

皇帝们喜欢上尊号,归根到底还是对自个实际权位、自身权威不够自信不够放心,总感觉还需要再加把火儿。权力天然具有自我扩张冲动,官僚政治中的帕金斯定理就是它的一种本能表现。

皇帝们对现实的潜在的各种各类对手、敌人、不安稳因素分子,总会感觉镇压威慑征服得还不尽意,还需要再加把劲儿。

臣民们感觉伴君如伴虎,深感顾全大局老成谋国的种种为臣之不易。皇帝们则天天坐在老虎背上骑虎难下,感叹为君难。

某类臣民们热衷于为帝王上尊号,绞尽脑汁去讨好拍马屁吹捧奉承。归根到底,也是身在皇权政治的特殊权力场中身不由己,必须时刻把站队表态看齐的几个意识放在最重要位置。必须时刻记住要努力把自己改造为皇权政治所需要的忠诚第一服从到盲从的可靠物品。

只有这样,才能站得住升得上去。否则,不是靠边让位,便是出局挨批受斗下狱抄家。

即便人人口头效忠早请晚汇,即便你上尊号最卖力,但只要你挨近了老虎坐椅,还是很可能惹得皇帝们猜疑心发作,表态“讨嫌”。

皇帝们所讨嫌的,自然不是那些高大上的各类尊号,他真正所讨嫌的,是打掉了牛鬼蛇神之后的钟馗

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一个皇帝这么多名字有什么区别

先以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爷为例,他的本名是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是他,康熙是他,还有一个变态长的名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也是他。

为什么皇帝有这么多个名字?

其实严格来讲,这些并不都是康熙的名字。

爱新觉罗·玄烨是他的本名(满语汉译),康熙是年号,清圣祖是庙号,“合天弘运”这拖家带口的一长串是谥号。

有的皇帝还有尊号,但康熙爷比较谦虚,就拒绝了尊号。

一、谥号,对皇帝驾崩后评价的称呼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贬。

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上。

相比于庙号、尊号和年号,谥号出现的最早,西周便已经出现了,但在秦朝的时候曾被废掉。

因为秦始皇认为,谥号是以子议父、以臣议君的行为,是对先皇的不尊敬,所以就把谥号给废掉了。

直到汉代才恢复,并一直用到清末。

最初的谥号都比较短,只有一两个字,所以在唐朝之前的史书中,都是用谥号来称呼皇帝的,形成“朝代+谥号+帝”的格局。

比如汉武帝、汉献帝等。

谥号一直用到武则天。

女皇就是不一样,武则天掌权的时候,觉得谥号只有一两个字,不足以表达对前辈们的滔滔敬仰之情,便开始给他们加字。

当时李世民的谥号是文皇帝,武则天将其名字扩展为“文武圣皇帝”。

如果按照之前的原则,李世民要被称为“唐文武圣帝”,听起来有点像封神榜。

武则天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后世皇帝的谥号,在其带领之下越来越长,直到变成拍马屁的皇家笑话。

所以,史书中开始用庙号来称呼皇帝。

二、庙号: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庙号是指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好多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以纪念先祖。皇家更是不能例外,只不过皇家的不叫祠堂,而是叫太庙。

建于1420年的太庙,如今是劳动人民文化宫

明清两朝的太庙就是今天北京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因为太庙里面纪念的是先祖先宗,所以皇帝的庙号大多数都带“祖”“宗”二字。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赵祯等。

一般而言,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以北宋为例:

第一任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从第二任开始,分别是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

但如果遇到那种功绩极高的非开国皇帝,也有的被称作“祖”。

比如朱棣就是明成祖,康熙爷就是清圣祖。

尽管庙号最早开始于西汉,但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的皇帝才有资格入庙奉祀。

但到了唐朝,皇帝们开始懂事儿了,给每一位先皇面子,都有庙号。

三、尊号: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尊号是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一般为现任皇帝为先皇、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等人所起。

尊号在今天看来,有点像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早在秦朝时,会做人的李斯和王绾等人,就提议为嬴政上尊号“秦皇”。

等到唐朝时,尊号和谥号一样,在虚荣心的拍马屁的双重作用下,字数开始扩招。

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已经开始有点记不住了。

像乾隆爷的尊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听着都有点像对联了。

也正是因为尊号越到后来越扯,所以就变成了面子工程,很少有文献记载用尊号来称呼皇帝。

他国尊号

朝鲜

李氏朝鲜采用与中国相似的尊号系统,为在世的国王、王妃、王大妃和大王大妃上尊号,例如世宗为太宗元敬王后闵氏上尊号厚德,成宗为睿宗安顺王后上尊号仁惠,宣祖为王妃上尊号章圣等等。英祖在位时尊号为至行纯德英谟毅烈章义弘伦光仁敦禧体天建极圣功神化大成广运开泰基永尧明舜哲乾健坤宁主上殿下。哲宗在世时的尊号是熙伦正极粹德纯圣主上殿下,因此朝鲜和中国又称其为“熙伦王”。高宗在位时的尊号为统天隆运肇极敦伦正圣光义明功大德尧峻舜徽禹谟汤敬应命立纪至化神烈主上殿下。

日本

日本一般称在位的君主为“今上天皇”,尊号多被用于称呼皇太后、皇后和皇太子,如万事皇太子(大正天皇)、英照皇太后(孝明天皇皇后)、昭宪皇后(明治天皇皇后)、贞明皇后(大正天皇皇后)、香淳皇后(昭和天皇皇后)等。需要说明的是,与天皇使用年号作为谥号相似,皇后也多以尊号为谥号。

四、年号:用于纪年的称号

年号是用于纪年的称号,可以说是皇权的高度体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回老百姓纪年时间,都得皇帝来决定,

年号由汉武帝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以后每换一个新皇帝,都要在新的一年,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比如,先皇5月份驾鹤西游了,新皇帝会在第二年新年伊始,用上自己的新年号。

在明朝以前,皇帝每当遇到大事儿,就会改元。

汉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用了14个年号。

这帮皇帝,太喜新厌旧了。

乞丐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不太理解老改年号这一套,就定下了一个皇帝,不管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的规矩。

所以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是乾隆。

皇帝这么多称号,用哪个比较好呢?

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因为没有其他称号,所以多称谥号,比如汉献帝、晋武帝、隋文帝等;

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因为武则天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谥号越来越长,听起来像吹牛,叫起来很搞笑,所以多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徽宗、元英宗等;

到了明清两朝时,因为大多数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称呼皇帝多用年号,如嘉靖帝、雍正帝等。

所以,要想成为皇实身边的红人,对皇帝们的称呼可千万别弄错了。

标签: 尊号帝号皇帝

更多文章

  • 为什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宋朝文化也能经久不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节假日,五一黄金周,五一长假,恢复五一长假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是具有局限性的,只能适用于一定的时间内,但凡事都有例外,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化,其中唐文化和宋文化更是经久不衰,对现在来说,也仍然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唐文化理所当年地在描绘着强大的唐朝的辉煌,而宋朝在历史课本是弱小的,那为什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宋朝文化也仍然能

  • 汉字文化圈最长的年号 “天授礼法延祚”是最长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年号,年号长度,最长的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天赐礼盛国庆

    看过中国年号列表,中国日本越南,四个字如“太平兴国”的年号很多,六个字的就只有西夏的“天授礼法延祚”了,应该不会有更长的吧?其实还有繁称更长的,王莽的两个年号始建国天凤上戊、始建国地皇上戊六个字的有: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五个字

  • 司马炎选错一个傻儿子 导致八王之乱西晋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炎,八王之乱,西晋,晋朝

    西晋王朝是继东汉朝以来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结束了三国群雄割据的局面。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确实也是雄才大略,结束了中国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励精图治国家富强,四海归心,百姓安居乐业,按理说如此有作为的开国皇帝,即使晚年犯下点错误,也不会影响到伟大光辉的形象。比如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明太

  • 中国出皇帝最多的省排名 中国唯一没出皇帝的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皇帝故乡,出皇帝最多的省,中国皇帝,开国皇帝

    中国出皇帝最多的省是河南。湖北、四川、黑龙江、山东各1位皇帝,浙江3位皇帝,江苏、安徽、辽宁、内蒙古各4位皇帝,陕西5位皇帝,山西6位皇帝,河北7位皇帝,甘肃8位皇帝,河南10位皇帝。山东居然没有出过一个皇帝。河南出了10位皇帝(最多)从秦始皇称帝,到清朝结束,中国共出有400多位皇帝,存在过59个

  • 中国人服饰变迁史:中国历朝历代服饰图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人服饰变迁史,中国人服饰,古代服饰,历朝历代服饰,朝代

    修仙了,中国历朝历代服饰大全原始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商朝男女服饰

  •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个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朝代,中国历史朝代,朝代

    朝代起止时间都城都城今址建立者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阳城、阳翟、斟鄩、商丘、纶城、帝丘、原、老丘、西河河南郑州、许昌、洛阳、商丘、濮阳、济源、开封禹商朝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亳、西亳、嚣、相、邢、殷、朝歌河南商丘、洛阳、郑州、安阳、焦作、鹤壁商汤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根源是什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家罗贯中)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

  • 日本效仿中国——记日本历史上与中国相同的那些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年号,日本年号,中日相同的年号

    据新华社2019年3月28日消息,日本当今天皇明仁将在2019年4月30日正式退位,新天皇德仁将在次日即位。而为确保新老天皇交代期间社会平稳过渡,日本内阁将在4月1日,提前1个月宣布新天皇的年号。新年号的宣布,将改变日本计时用语。银行数据、政府文件和老百姓生活,将不再使用“平成31年&r

  •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中古的禅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禅让,舜禹之事

    宋齐和齐梁的两次禅代479年5月26日,农历四月二十日辛卯,《宋书·顺帝纪》在这一天只记下八个字:“天禄永终,禅位于齐”。年仅十二岁的宋顺帝刘準不会明白禅位的全部意义,但也知道这是关系身家性命的事情。他在宫里藏到第二日壬辰,齐王的心腹将领王敬则带兵进宫,太后情急

  •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总数,从春秋战国至大清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朝历代人口,中国各朝代人口,中国人口

    中国古代人口增减春秋战国期间,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当时世界人口约有2亿。秦始皇时因修建长城、阿房宫还有秦皇陵大量征用民夫,残暴虐政,死亡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