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根源是什么?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家罗贯中)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出此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的发展形势,分裂久了,必然会走向统一,统一久了,又必然会分裂混乱。
灭亡前后,群雄四起,逐鹿天下,夺取皇权,终有一人统一天下。此为“分久必合”。
天下统一后,历朝历代,无论何人统治,都有最繁华兴盛的时代,也终有灭亡之时。此为“合久必分”。
周王朝时期,七个国家(齐楚秦燕赵魏韩)纷乱争雄,而后被秦统一。等到秦朝灭亡之后,楚国汉国争斗,又一起归入汉朝。汉朝开始于汉高祖刘邦斩杀白蛇宣告起义,统一了天下,后来光武帝刘秀建立后汉王朝,一直传到了汉献帝,大汉统治中国400多年,汉献帝时又分作了三个国家魏蜀吴三国鼎立,在这里应了“合久必分”,后来“魏蜀吴”归于晋,后来又实现了统一,这里又应了“分久必合”!
事实上,在这里不仅仅是三国时期,宋辽金战乱,后来元朝出现统一了全国,明朝清朝相继也是这样的,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我国历史长河来看,“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一个定律
处于乱世当中,老百姓当然都是希望安居乐业的,民心所向,所以最终必定会实现统一的,当一个朝代长期处于安定的状态,皇帝在一个安逸的环境条件下生活,渐渐的就会变得昏庸。而在我国历史上,王朝末代出现了不少的昏庸之帝,比如,商纣王、隋炀帝杨广等等。
统一的前提首先是有交流,有些一个总体的疆界,比如先秦,注定了大概的范围,各国国君从最开始就都是周朝的诸侯,与周朝存在往来,很多诸侯还是周朝分封后派到各地,然后他们自己征服了当时的戎狄,经过几百年的兼并和交流,尽管文字,道路,法律等不同,至少说话的障碍不是那么大了。秦始皇统一之后,能书同文车同轨,也是有这个基础。
之后的分裂是政治问题,总有某些派系无法消灭其他派系的时候,也不时有天灾荒年造反作乱,所以有分裂。但是从秦朝起就有天下的概念了,大势趋于统一,文化和经济的统一基础也有。所以每次分裂的结果都是一统。语言文化种族有一不同就有分裂可能。民族应当在融合中慢慢消失,而不是不停地区分差异甚至故意塑造和放大差异。所以其实分久必合这一点有历史和地域局限,欧洲交流那么频繁,一样没有统一。
中国分裂和统一的历史时期
第一次割据战乱时期: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03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
第一次统一时期:中国进入封建时代;秦:前221年-前206年;西汉:前202-8年;新: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
第二次割据战乱时期:三国:220年-280年;
第二次统一时期:西晋280年-316年。
中国分裂和统一详细历史
第一次割据战乱时期
春秋:前770年-前403年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
第一次统一时期
中国进入封建时代
秦:前221年-前206年
公元前121年西汉地图
西汉:前202-8年
新:8年-23年
东汉:25年-220年
第二次割据战乱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
第二次统一时期
西晋:280年-316年
第三次割据战乱时期
东晋:317年-429年
十六国:304年-439年
1.前赵:304年-330年
2.成汉:304年-347年
3.前凉:314年-376年
4.后赵:319年-350年
5.前燕:337年-370年
6.前秦:350年-394年
7.后秦:384年-416年
8.后燕:384年-407年
9.西秦:385年-431年
10.后凉:385年-403年
11.南凉:397年-414年
12.南燕:398年-410年
13.西凉:407年-421年
14.夏:407年-431年
15.北燕:407年-436年
16.北凉:401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1年
南朝:420年-589年
1.南朝宋:420年-479年
2.南朝齐:479年-502年
3.南朝梁:502年-557年
4.南朝陈:557年-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
1.北魏:386年-534年
2.东魏:534年-550年
3.西魏:535年-557年
4.北齐:550年-577年
5.北周:557年-581年
第三次统一时期
1.隋朝:581年-618年
2.唐朝:618年-907年
第四次割据战乱时期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五代:907年-960年
1.后梁907年-923年
2.后唐923年-936年
3.后晋936年-946年
4.后汉947年-950年
5.后周951年-960年
十国:902年-979年
1.吴越:904年-978年
2.闽: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荆南:906年-963年
4.楚:907年-951年(楚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5.吴:904年-937年
6.南唐:937年-975年
7.南汉:917年-971年
8.北汉:951年-979年
9.前蜀:907年-925年
10.后蜀:934年-965年
第四次统一时期
1.北宋:960年-1127年
2.南宋:1127年-1279年
3.辽:916年-1125年
4.西夏:1032年-1227年
5.金:1115年-1234年
6.元:1260年-1368年
7.明:1368年-1644年
8.清:1644年-1912年
第五次割据战乱时期
1.军阀混战:1883年-1912年
第五次统一时期
1.中华民国:1912年
改朝换代的四大原因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仿佛是一条无人可以逾越的规律。但看中国历史,由统一而分治,由分治而统一,或几百年一变,或几十年一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果然如此。
然而,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国家,非产生分治不可,甚至非分裂不可。内中的原因,不能不引起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深深思索。造成旧王朝灭亡的,概括地说,包括四个基本原因。
第一,内乱。
内乱的因素也多。广义的界定,内乱可以认定为朝廷内部之乱,例如党争之乱,例如王权与相权的矛盾。狭义地考虑,所谓内乱,主要是宫廷之乱。而宫廷之乱,又包括因为太子势力过大造成的动乱,或者因为内宫与外戚勾结造成的动乱,还包括太监擅权造成的动乱,但最主要的,则是因为皇帝本人的昏聩无能,或者滥施暴政造成的内廷与国家之乱。
中国历史上,因为内廷之乱造成朝代灭亡与更替的史实最多。以至有人说,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宦官,唐代既亡于宦官,又亡于割据。因此,自宋代开始,对于内廷之乱,特别重视,对宦官与外戚的行为严加约束,不容其有任何越轨的事情发生。然而,历史的讽刺在于,你管得住宦官,却管不住自己。说来说去,还是皇帝自己把自己推向了灭亡的深渊。从这个意义上,所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可以认为,“话说天下大势,乱久必治,治久必乱”了。
第二,割据。
割据即军阀割据。秦末就有军阀割据,但和后来的情况稍有不同。因为那时的军阀,大多是有封号的,先封诸侯,以后割据。但社会要求统一的力量强大,所以虽有割据,不能长久,七乱八乱,走向大治。
东汉亦亡于割据,割据成为主要社会问题,近人所谓“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正是三国时代的生动写照。
唐代同样亡于割据,安史之乱以后,皇帝的权威已然不复昔日景象。地方军阀势力日益强大,与朝廷的关系,和和打打,打打和和,终于不可收拾,酿成五代十国那样的混乱局面。
割据反映的主要是王权与军权的矛盾,所以到了宋代,对于军人特别警惕,采用各种方式,如最高军事长官由文官担任,实行督军制,高级军官定期调动,使兵不能识官、官也不能识兵,如此等等。宋代没有割据,就是北宋已亡、南宋立足未稳之时,各勤王之军,如韩世忠、岳飞、刘琦等人率领的军队,依然严格控制在朝廷的领导和监督之下。所以,岳家军虽声名显赫,但皇帝要杀岳飞,依然不是一件难事。
割据现象直到明代末期才又有所抬头,以后到了民国时期,又形成新的历史局面。
第三,起义。
起义主要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历代不绝,但有大小之别。大的农民起义,能致王朝于死命,所以,历代统治者对于农民起义,无不深恶痛绝。视起义军为盗匪,必须痛歼之而后快。但事实上,剿杀农民起义,并不简单。而农民起义的情况,又各个有异。所以,从其动机上看,统治者是对于任何起义都一定要痛而歼之的,而从其效果上看,虽拼命剿杀,也不见得成功。于是既有剿杀,也有招安,软硬兼施,交替使用。
第四,边患。
边患是自西周以来就没有真正彻底解决过的大问题。周王朝东迁,就和边患有关。以后,战国时期,北方诸侯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再修造统一的万里长城,这也和边患有关。汉武帝八次征伐匈奴,实际上就是边患之战。东汉讲和亲,和亲确实起了作用。但进入晋代,北方又乱,于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段极其惨烈的历史时期。边患在唐代未成大害,在宋成为亡国之恨,在明又成亡国之恨。边患问题之大,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诸如《杨家将》、《说岳全传》等书的风行,皆与边患有关。
上述四种大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
边患与农民起义有关,这是明代亡国经验所证明了的;割据也与农民起义有关,这是唐代亡国经验所证明了的。
而无论农民起义,还是割据,还是边患,皆与内乱有关,这是历代改朝换代的经验所证明了的。
由此看来,国家政事虽大,却又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话,即苍蝇不叮没缝的蛋。如果你皇帝是好的,国家机器本身没大问题,其运作是正常或者比较正常的,那么,农民起义就不会发生,就是发生了,也不能动摇国家的根基;割据自然也不会发生,发生了也容易纠正。那情形,就如同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一样。从而边患也不会成为太大问题,因为你强悍,我更强悍。你捣乱可以,想亡我国家,办不到,其结果就如同汉武帝北伐匈奴一样,不但把匈奴人逼至漠北,而且把他们赶向欧洲,从而为汉王朝迎来一段平静的边境局面。
四乱其实始于一乱。一乱就是内乱,而内乱首先发因于皇帝,或者因为皇帝无能,或者因为皇帝昏庸,或者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暴君,或者因为他年龄太小,不能理政,或者因为他选错了接班人。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读《三国演义》第一回,第一句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且不说这句话的道理,只来分析下这句话的原始出处。纵贯典籍,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别处无所见,那么这句话的可能出处有哪些呢?个人总结如下:
一:《史记周本纪》: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别,别五百載復合。”,此处已然有分和的寓意。
二:1《六韬·盈虚》:“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一治一乱,指的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正如一盈一虚,有时强盛、有时衰弱。)。2《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3《韩非子·诡使》:“今利非无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听从;官非无法也,而治不当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乱者何也?夫上之所贵,与其所以为治相反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是政治政权上的分裂和统一,那么对应此三处乱和治,也就是说“一治一乱”的另类说法。
三:“分”與“紛”通。《玉篇》:“紛,亂也。《荀子·儒效篇》:“分分乎其有終始也。”始分終合,或始合終分,“紛紛”,多而雜亂的樣子。“分合”之詞可見於《孫子.軍爭》:「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廣韻》:“合,集也。”四:朱熹对泰卦的象曰:上居卦终,泰极必反,此亦事势之必然,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天下无久而不变之理。
通过这些典籍可以发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思想意识虽然古已有之,而朱熹的对卦象的解释最接近原文,朱熹离罗贯中的时代也不是很久远,因为这句话的出处最有可能在这里了。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王又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里的“一”就是“统一”。
“大一统”的正式提法最早就见于《公羊传》,《春秋》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对此句的解释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何谓“大一统”?《公羊传》进一步阐释为:“大一统也,解云:所以书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使“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变成现实,“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使得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成为现实操作的可能。
“大一统”思想在汉朝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董仲舒是公羊派大师,反复强调《春秋》大一统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多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朝体现出“大一统”的强大力量,享国四百零五年,历经“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与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之威,彪炳史册,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动乱分裂的时候,“人心思汉”。
从秦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扩展;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而处于分裂状况的700余年中,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
这是对中国而言,自秦皇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文明了,分分合合,始终是一家人,并天下也始终是各英雄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任何仁人志士,都看不得华夏分裂。与中国面积差不多的欧洲可以一直四分五裂,分割成几十个小国家,且呈继续增多之势,分歧不可调和,就算被武力强行统一也迟早像元朝那样百年后分崩离析。但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视国家为监护者、管理者和文明的化身,其职责是保护统一。中国国家的合法性深藏于中国的历史中,这完全不同于西方人眼里的国家。”
“大一统”是中国人的历史信仰,“大一统”思想的基石是强大的文化认同。“大一统”的过程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构建起强大的生命基因。孔子提出“华夷之辨”,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为儒家所尊,在民族文化思想上确立了华夏的正统地位。孟子则进一步提出“用夏变夷”的论点,“吾闻以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金末元初儒士郝经明确提出了“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从秦汉时期的“华夷之辩”,到明清时“华夷一家”已成为大一统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一统”的文化认同,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实现统一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
前赵开国皇帝刘渊,本是匈奴人,称自己是汉王朝的外甥,他建国号为“汉”,自称汉王。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行汉族衣冠,改姓自己的拓跋氏为元姓。赫连勃勃建立夏国,以此来说明自己秉承夏朝正朔,以中国正统皇帝自居。契丹人始终把自己称作是炎帝、黄帝的子孙。辽代从耶律阿保机到耶律德光,将中国帝王名数“尽袭用之”,以此表达自己是中国之君。
元世祖忽必烈根据汉文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建国号“大元”并提出“天下一家”的思想。清军入关以后,宣告“统一天下,满汉一家,同享升平”。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
这就是“大一统”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没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可能争先恐后自视为中华正统。
“大一统”成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谁搞分裂,谁就是历史的罪人,就是民族的败类;谁为统一做出贡献,谁就是民族英雄,就是国家功臣。祖逖多次组织北伐,企图实现统一南北朝,最终没能实现,在弥留之际,还在高呼:“渡河、渡河!”民族英雄岳飞,志在收复中原、夺回燕云、直捣黄龙府、还我山河,只可叹奸臣当道昏君误国,无奈一曲《满江红》。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被分割蚕食以至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民族的危机感,大一统思想越发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统一是大势所趋,分裂不得人心,中国人的历史信仰就是“大一统”。
其实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后面还有一句,即“合不可久,就必分”,但这是封建制度的缺陷,封建制度权力集中于君王,而且是家天下传承,自然会造成“合不可久,就必分”的后果。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可知,想要达到真正的长治久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只有把权力交到人民手中,进行投票选举制度,才能避免“合不可久,就必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