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这是京剧《铡美案》里包公最经典的一段唱腔。在《铡美案》的戏曲中,包拯被称为"相爷”,秦香莲在戏中唱到:“相爷替民伸冤”。可是查看历史记载就会发现,在中国历朝历代,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行政长官。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皇帝这样做明显是集中了皇权,分散了相权。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的包拯给人留下了清官的高标准,他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是一位响当当的好官。然而,包拯断案的故事一直是民间津津乐道的事情。尤其是他负责开封府的事,被各类文学作品进行了极为丰富的描写。
北宋仁宗时期,包拯曾经在开封府衙中秉公断案,为民伸冤,被人们称为“包青天”。提起包拯包大人,人人都会伸出大拇指点赞。在我们眼中,他就是为民伸张争议的青天大老爷。他铁面无私,为官公正清廉,人们称他为”包相爷“。可是这位青天相爷,却未曾获得丞相之名。而按照很多小说和电视剧中的说法,他当时担任的官职就叫做“开封府尹”。
可是,北宋的“开封府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包拯当时担任的官职真的就是开封府尹吗?
开封府即是当年首都东京的首府衙门。开封府初建于五代后梁,也称南衙。遗憾的是,经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后又遭黄河水患冲击,府衙遭严重损毁,又无人整修,最终荡然无存。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开封府,乃是近年来重修的人造仿古景点。虽然是仿建,不过门票也不便宜,游客参观一次,门票费需65元。
按照我们传统的理解,开封府尹就是开封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府尹总领府事,掌管京师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但是,关于开封府尹这个官职,其实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在开封府担任首席长官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开封府尹。他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亲王尹京”,另一类叫做“权知开封府”。而在北宋时期,只有前者才可以被称为开封府尹,后者却不能。
那么,这两种官职称谓到底有何具体的不同呢?
然而,在历史文献中可考的案例中,包拯一生只留下了六个经典的断狱案例。其他的都是文学作品编的。包拯主政开封府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担任御史中丞的时间也很短,所以他为官一生,断案子的机会没有大家想象得多。不过,他在开封府的经历的确值得说道一下。
聊包拯负责开封的工作前需要先说下开封府的制度。宋代,开封府是东京汴梁,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极为发达。整个大宋的皇宫、府院全在开封府。当时的王公大臣、贵族贵戚也都聚集在这里。开封府的制度建设,决定了皇室的安危。
开封府的最高职位是开封府牧或开封府尹,这两个职位都不常设。根据朝廷的规定,只有亲王有资格担任开封府尹,依照五代时期的惯例,出任京尹者,多被视为储贰。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以次子秦王李从荣为河南府尹(后唐定都河南府,即洛阳)(李嗣源的长子李从审在邺都之变中路遇仇家被斩杀,李从荣就是李嗣源在世诸子中最年长的了,他后来谋反被杀);后晋高祖石敬瑭封嗣子郑王石重贵(出帝)为开封府尹;后汉高祖刘知远封长子刘承训为开封府尹(刘承训早死,未能继位);后周太祖郭威封嗣子晋王郭荣(周世宗)为开封府尹等等。在北宋时代,前后有四位亲王担任府尹,其中就有宋太宗赵匡胤弟弟赵光义以晋王的身份在北宋建隆二年七月担任府尹。以其为继承人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后来赵光义即位,封弟弟齐王赵廷美为开封尹,意思也是昭告天下,将延续太祖的“兄终弟及”之制。当然后来赵光义迫害廷美以及太祖诸子,那是后话了。太平兴国七年赵廷美出京担任西京留守,开封尹一职暂时撤废,仅设“权知开封府事”而已。后来雍熙年间,又以陈王赵元僖(昭成太子)为开封尹。后来,凡是让皇太子兼任开封府的工作的,要么叫判开封府牧,要么叫判开封府事。非亲王负责开封府的,最高职位是权知开封府。
北宋开封府尹级别很高,并非其它地方府尹的四品官。开封府尹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二品官衔,若为“储君”担任,则为一品官衔。在《宋会要》中记载着:“国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次臣,以次升殿。大两省以上领务京师,若有公事,许时请对”。另外一层意义非同一般,就是赵家某位能够担任开封府尹的人,很多都是事实上的储君。开封府尹这个职位就成了招牌、荣誉等,而在这个位置上的人究竟能干出什么名堂来呢?
这些王爷作为储君,并不能每天都在开封府处理政务,他们还需要跟随皇帝学习治国理政之法,但京师汴梁又不能无人治理,所以当时名义上虽然是储君担任,但实际管理者却是少尹,或是临时委派的官员具体负责日常事务,这个临时委派的人称为“权知开封府事”,包拯在开封府就是这个职位。
在宋代,开封府知府只是差遣,它本身是没有品秩的。一位官员的品秩,取决于他的本官,或者贴职,跟差遣却没有关系。这就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宋朝官制了,不细说。总而言之,我们很难从知府这一差遣来判断包拯(或其他开封府知府)的品秩与品级是多大,还得看这位知府的职与本官。
虽然是临时委派,由于汴梁不同于别的城市,临时委派的人员也是经过细细筛选的,必须能力、口碑、忠诚度都十分高的人担任,如寇准、欧阳修、范仲淹等名臣都担任过这一职位,所以说包拯能力虽足,但远远不够资格担任开封府尹一职。
权是暂时的意思,代理的意思,并非正式的任命。所以,在北宋时代,非太子、亲王担任开封府一把手的,全都叫权知开封府。其中,担任这个职位最有名气的就是包拯。包拯是嘉佑元年,即公元1056年权知开封府,同年升职为右司郎中。
张子健饰包拯
张子健饰包拯
右司郎中为三品官,可见权知开封府的职级非常高。在北宋没有地方大员的说法,一般只有中央官,中央官员下派负责地方事务就叫“知”某地或“判”某地,实际上是中央派的一个暂时管理地方的官员,在中央兼职。
包拯在中央做的右司郎中是多大的官呢?其实,宋代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所有的行政权,军权在枢密院,财权在三司。中书省负责政令起草,门下省负责复审有驳回权,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副长官是左右仆射。
尚书省分为六部、二十四司,下辖左右郎中,其中右司郎中掌管兵部三司、刑部三司、工部三司,相当于副部长的职位。包拯负责开封府的时候,同时负责尚书省内部的工作,可见开封府并非他所有的工作内容。
包拯终生也没有做过开封府牧、开封府尹,仅仅作过权知开封府,也仅仅是一年多。随后,他一路高升,最终进入了政事堂,做了宰执。所以说,包龙图大坐开封府,其实不是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实际的一把手和名义的三把手。
一、亲王尹京
所谓亲王尹京,其实是从五代时期继承下来的一个传统,就是指一个人担任开封府尹,同时被封为亲王。假如“亲王”和“开封府尹”两个条件同时具备,这个人就被默认为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说明他很有可能将来会当皇帝。
在北宋,亲王尹京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宋太宗赵光义。他在当皇帝之前,先担任了开封府尹,后来又被封为了晋王(自古晋王多皇帝,细数登基前被封晋王八个皇帝),最终成功继承了他哥哥赵匡胤的皇位。后来,宋太宗又将自己的儿子赵元僖封为了许王,并授予了开封府尹的职位,相当于就是把赵元僖立为了皇太子。
不过,赵元僖英年早逝,宋太宗只好又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赵元侃封为了寿王,同时也任命为开封府尹。后来,赵元侃果真继位为皇帝,也就是宋真宗。
可见,开封府尹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能真正当上开封府尹的一般都是同姓的亲王,而且都是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包拯担任的官职不可能是开封府尹,因为他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另外,开封府尹是正一品的官衔,还拥有“开府”的特权。所谓开府,就是设立自己专属的办公官署,并有权力自己选择幕僚和官员。这种特权一般只授予皇亲国戚或者是开国元勋,像包拯这样进士出身的普通官员根本不可能拥有。
▲包拯真人长这样,须白脸不黑,额上没月牙。白面书生,年轻时属于帅哥类型的。
那么,既然包拯担任的不是开封府尹,那他在开封府当的到底是什么官呢?
二、权知开封府
事实上,包拯并没有担任过开封府尹,而是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一个是开封府尹,一个是权知开封府,看起来只有几个字之差,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所谓的“权知某某府”,其实是宋朝一种比较常见的官职称谓,民间一般都将其简称为“知府”。所以说,包拯其实就是开封府的知府,而不是府尹。
其次,宋朝为了加强皇权,一般会将官员的官衔和职务区分开来,借此避免权臣的出现。例如,包拯被封的官衔是龙图阁直学士,这只是一个从三品的虚衔,而他真正负责的职务则是开封府的知府。因此,他虽然握有很大的权力,但在朝中的官衔其实并不太高。
《宋史·职官志》显示,包青天每个月的工资包含每月粮30石,其中米和麦子各半;柴禾20捆、干草40捆;冬天时加发15枰木炭;以及月发“底薪公使钱”1500贯钱、“津贴添支钱”100贯。
在开封当官又属于外任藩府(等于今日副部长级的高级官员),享受朝廷无偿划拨的职务耕地20顷(2000亩),最后按宋朝当时每亩地用米来当租金的习惯,光这片田就能让包拯一年,就能多捞2000石的白米!
这些薪水、物资换算钱后,发现他光年收入就约21878贯钱(年薪万贯)。当时10贯钱和1两黄金等值;宋朝的1两等于现在的40克,换算成黄金是87512克;现今黄金价格约每克280元,包青天的年薪高达2450多万元!这可是比美国总统“40万美元”的高薪还高,有这么多钱不贪也能挥霍过下辈子了!
这也难怪从古至今有句话,暗讽官员“不知人间疾苦”啊!但包拯在那样的风气下仍能保持清正廉洁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官!
另外,在《宋史.职官志》中也有相关的史料记载:
开封府,牧、尹不常置,权知府一人。
也就是说,北宋的“开封府尹”平时根本就不设立,只有在亲王尹京的时候才让储君进行担任。而平时在开封府任职的是“权知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权知开封府”。
包拯没做过宰相
在北宋初期,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是正宰相,副宰相成为“参知政事”(北宋宰相被称为什么?宋朝宰相制度发生多次变化)。政事堂是宰相议事办公的地方,参知政事连宰相的办公厅都不能进,可见没有多大权力。后来,宋太祖看到赵普为政专断,为了加强对宰相的牵制,便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和职权。这样参知政事和正宰相的职权基本平等。再怎么调整宰相制度,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迈,包拯不想出远门,想要侍奉父母这是真孝顺。所以就申请就近为官,后来就出任和州监税。父母也不想他出远门,所以包拯就辞官回家孝顺父母。一直到双亲相继去世之后,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他才在亲友的劝说下进入仕途。
包拯为人刚正不阿,他从不贪污国家的财产。对那些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进行弹劾。他这样做,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可是他一生正直,一本大宋历法熟记心中,一直按法规办事,别人就是想陷害他都没办法。所以那些权贵达人都很害怕他。
包拯另一个职位是龙图阁大学士,说到大学士,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大学士,因为这两个时期的的大学士,就相当于是宰相了。但是北宋时期的龙图阁大学士,并不是宰相,而是一种荣誉称号,是一个虚职,表明皇帝对你的厚爱和恩宠,这是古代的一种加官制。
世上本无狗头铡,包青天也不会当堂铡犯人!
包拯也没有什么权威无边的“铜铡”。他最大的官职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后升为礼部侍郎,死后追为礼部尚书。他的长相也不是什么黑脸,倒是和他同朝为官的侍御史赵扩,因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编戏人把赵的“铁面”挪给包拯了。还应指出,包拯是位“清官”,但和他同时代也先后做过御史和开封知府的吴奎、赵扩、唐介、庞籍、欧阳修等,不管“政绩”、“直声”都不比包拯差。不知为什么独有这位被欧阳修称为“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的包拯,从宋元至今在戏剧舞台乃至民间,一花独秀,大显威风,经久不衰,流传千年。人啊,真的需要努力,也需要命啊。
在嘉佑元年,朝廷任命包拯出任开封府。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把开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条,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在嘉佑六年,包拯升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包拯因病去世。开封市民听说之后,都是伤心不止。
可以看到,包拯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而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所以包拯的职权是与副宰相的职位一致,可是宰相的名号却始终没有当上。
结束语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北宋的“开封府尹”和“权知开封府”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一个是储君才能担任的要职,权力大且地位高;一个则只是给皇帝家干活的官员,权力虽然大但是地位低。所以说,很多电视剧和演义小说中说包拯是开封府尹,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事实上,在北宋167年的历史中,一共曾有183人曾经在开封府任职。其中只有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以及宋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儿子赵元僖等几个人担任过真正的开封府尹,其他的人全部都是权知开封府。平均每位市长任期时长11个月,包公任职时间超过平均时间四个月,而短的个把月多,甚至还有几天的。以上是按照北宋成立到结束计算的,如果按照开封府题名记碑上时间跨度只有146年,再算一下,平均任期不到十个月。这儿不是在玩小学生“奥数”哦!因为这中间再摊上几个昏官贪官,乱搞一通,问题就出来了,这不是拿大开封老百姓开玩笑吗!所有的城市规划等,乱折腾一下,真不敢想象开封会是如何场景。哦!这就不对了,那会儿的官还不像现在,不能以现在的思维方式去揣测大宋的开封,《清明上河图》还是不错的。
好在开封府尹多数是挂名的,再么就是跑马灯式的换来换去。如范纯礼,这个人的名字在碑文上显示了三次,也就是说他先后三次做过开封府府尹,但三次时间都不长,加起来时间也就一年左右。每次府尹的椅子可能都没有坐稳,就滚蛋了,同现在的地方主官上任第一件事走访调研所用的时间差不多,说明府尹该干的事情都由下面人在干。大宋开封府管理蛮先进的,还有点美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感觉,总统在与不在,政府照样运转。因此,开封府还没有过分的乱。像包公那样拼命干活的,也就是为百姓办实事,而没有去摆花架子搞政绩。
开封府尹,下设官吏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也不怎么复杂。府尹总领府事,掌管京师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北宋的太宗、真宗、钦宗没当皇帝之前坐镇开封府,也就是体察民情,掌握京畿安全层面的事儿,其它事情也没做什么,至于搞政绩,在皇帝眼皮底下搞,这就不是胡来了,而是找死。这倒从另一方面成全了开封,也变为大开封老百姓的幸事。换做现在,如此频繁更换地方主官,走马灯式的换来换去,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百分之百的要坏事,完全是在拿这个地方开玩笑,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权知开封府”也并不是那么的不重要。其实,如果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说明这个人会被皇帝重点栽培,将来很可能会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或者枢密使。在北宋历史中,有很多名臣都曾经担任过“权知开封府”,除包拯之外,还有欧阳修、寇准,范仲淹、蔡襄、苏轼、司马光、宗泽,甚至是大奸臣蔡京等等。因此,北宋的“权知开封府”这个职位,成为历史上最豪华的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