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推恩令——把刘备从皇室后裔沦落为织席贩履贩

推恩令——把刘备从皇室后裔沦落为织席贩履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56 更新时间:2023/12/21 15:35:53

汉朝的中央集权:推恩令很明显为何诸王不反对?

汉高祖开国初期,实施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统治方式,为确保刘家天下永世不绝,刘邦大封同姓王,结果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诸侯国实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统治。

汉景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藩国问题,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削藩。

结果,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立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国家迅速陷入动乱,史称“七国之乱”。

虽然在大将周亚夫的镇压下,“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息,但仍让大汉王朝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七国之乱形势图)

到了汉武帝初期,虽然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经相当强大,但诸侯国的势力仍不容小觑,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占地千里,更有甚者自恃实力雄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诸侯国问题一直是汉武帝的心头大患,武力削藩必将再酿动乱,听之任之又唯恐夜长梦多,正当汉武帝左右为难时,朝臣主父偃提出了一个“万全之策”。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上书建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用以安全有效解决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大汉天子》汉武帝剧照,扮演者:黄晓明)

汉朝初期,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其嫡长子单独继承的,而其他幼子、庶子则分毫土地得不到。所以,无论过了多少代,诸侯国的实力都不会改变。

按照推恩令的规定,以后不再由嫡长子单独继承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而是所有子弟都可在原封国内封侯,分别拥有自己的侯国。

按照汉朝的法规,王国独立存在,不受地方管辖,而侯国地位相当于县,直接由各郡管理,隶属于中央,而不再隶属于诸侯国。

如此一来,王国不但化整为零,越分越小,而且新诞生的侯国脱离了诸侯王的统治,直接成为中央管辖的一个县。不出几代,原本庞大的诸侯国就会被分解殆尽,彻底失去与中央抗衡的实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就达到了,而且不费一兵一卒。

(推恩令示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所谓的推恩令,名义上是施恩惠,实际上则是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是一种变相削藩。对此,你我尚能看透本质,当时的诸侯王自然更加知晓其中厉害。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诸侯王,竟然没有一人奋起反抗,来阻止推恩令的颁布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简要分析如下,如有不妥或不足,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当年,汉景帝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这是因为,削藩侵害到了诸侯王的利益。毫无疑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同样也侵害到了诸侯王的利益,诸侯王没有反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我们知道,由于生活安逸,妻妾众多,古代的王爷比皇帝还能生,儿孙数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比如,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汉书》记载,他仅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刘备之所以敢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正是因为他后人太多,无从查明真伪。

仍以中山靖王为例,汉武帝的推恩令,损害的只是诸侯王以及他的嫡长子的利益,但对于其他一百二十多个幼子和庶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恩惠。原本,他们得不到分毫爵位和土地,但有了推恩令后,他们大小也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侯国,所以,他们无疑会成为推恩令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及最忠实的拥护者。

诸侯王如果要反叛,要抵制推恩令,第一个跳出来反抗的就是这些幼子和庶子,他们人数众多,如果联手对付老爹,想必诸侯王还没等起兵,早已被亲儿子砍杀在家中了。

所以,诸侯王们纵然知道推恩令是糖衣炮弹,也不得不叩头谢恩,欣然领旨。

(汉武帝画像)

另外,由于文景两朝对诸侯国的一次又一次打压,到了武帝时期,他们的实力确实也大不如前,纵然是真的奋起反抗,也没有全胜的把握,与其以身试险,不如苟且偷生,至少,可以保证自己在世时的利益,至于子孙后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综上,同样是削弱诸侯国势力,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却非常顺利,这都是有历史原因的,只能说,主父偃比晁错高明,汉武帝比汉景帝幸运。

参考资料:《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书·武帝纪》等

推恩令下:刘备从皇室后裔沦落为织席贩履贩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在自我介绍时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是汉室皇族。就连曹操、孙权、关羽等也默认了,称刘备为刘皇叔。刘备明明就是个卖草鞋卖席子的,为何要认中山靖王这个祖宗,汉朝王室王爷很多,怎么不说是别人王爷的后代呢?

刘备这个汉朝皇室后裔的身份,在《三国演义》中并未交代其来历,这也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力,他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全凭刘备自己一张嘴。但是人们却深信不疑,甚至引得偏僻小山村里的猎户刘安,为了投机一把不惜杀妻招待刘备。这得是多铁杆的粉丝啊。这也证明,刘备打出中山靖王这杆旗号是多么正确。

刘备之所以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而不是别的王爷之后,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是保险啊。为何这样说,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中山靖王就知道了。

中山靖王刘胜,一个太平风流王爷,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这个刘胜不好争权夺势,只好酒色。汉景帝在位时给他封了个中山王,他就在自己的封地天天饮酒寻欢作乐。

汉景帝死了,他的弟弟刘彻登基就是汉武帝。中山王刘胜除了出手教训过一次起伏王爷的大臣们,其余时间不问政事只管喝酒作乐玩女人。就这样,他一不小心创了项全国记录,成了孩子最多的男人,光儿子就有120多个。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记的很清楚,“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人。”

53岁时的刘胜,被掏空了身体,终于一命呜呼。谥号,靖,所以后人称中山靖王。刘胜死了,他的120多个儿子们大部分还都生活的不错,除刘昌接班继续当中山王外,不少儿子被封为侯,这些王爷、侯爷们又都繁衍出一大帮子孙。所以,刘邦说是中山靖王之后,比较保险。不信?那你去查查去,120多个儿子挨个查下来,够你忙活一阵子了。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刘备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后的可能,毕竟三国距离西汉不是很遥远,家谱之中传承下来的可能也有。

除了刘备,唐朝的刘禹锡据说也是中山靖王之后,就是写《陋室铭》那个。跟刘备一样,刘禹锡也是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书上说他“自言系出中山”。

刘备,字玄德,出生于战乱不断的涿郡,因为年少丧父,他只能与母亲一起织席贩履,维持生计。后来黄巾军起义爆发,他投身军旅,结识了关羽和张飞,并凭借战功,获得了安喜县尉一职。从此之后,他开启了成就大业的步伐,拿下荆襄,雄据巴蜀,占领汉中,终成帝业。如此看来,刘备的一生如同逆袭,非常的励志。然而如果细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刘备并非真正的草根,他创下大业,也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他从自己的祖辈处继承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金镂玉衣由鞋、手套、裤筒、上衣和头罩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按照当时工匠们的生产和制作能力,如果只请一名玉工,需费工十余年,才可以完成。

刘备是汉家皇室的后代,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对于中山靖王刘胜你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其他死后留下的那一座在河北省的“满城汉墓”,你可能就有印象。1968年,在他与夫人窦绾的陵墓中,第一次发现了两件完整的“金缕玉衣”,还有镶玉漆棺、长信宫灯等一大批极其珍贵的文物。刘备的家族,就出自刘胜的儿子刘贞这一支。

刘备的先祖是西汉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的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第一代中山国国王刘胜就是刘备第十三世祖。刘备的祖先中最后一个皇帝汉景帝到他差不多隔了300多年;他距离其最近的王侯祖先至少也是两百多年、十来辈的事儿了。

也就是说,刘备将近10代以内的先祖已经与王侯无缘了。所以,严格地说,刘备就算不上什么王子皇孙,只能说是“帝室之胄”,通俗点讲就是皇帝的后裔。当然,这个不影响其依照汉朝皇室的宗亲族谱排辈,汉献帝和他一起排了排,就尊称他为大汉皇叔。

汉朝基本上承袭了秦朝“郡县制”,但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制度并行就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然郡国并行,但以“郡县制”为主,郡国杂处,相互牵制,这其实就是现在政治运作中的"掺沙子"策略。

刘邦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依托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行政框架,希望这些分封出去的刘氏子孙能成为拱卫汉朝的中坚力量,这种制度在西汉初期确实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在这种大背景下,刘备以景帝之后,社会等级阶层迅速下坠与汉武帝时期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令有很大关系。当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刘氏江山永固,大举分封宗亲王;到了文帝、景帝时期,诸侯王坐大威胁到中央皇权,于是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结果引发吴楚等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调整策略,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国策。原来的继承制度只能是嫡长子一人向中央报备后继承王侯。“推恩令“倡导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而且隔代自动递降一级。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诸侯国以削弱其势力。这样,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

此外,汉武帝还推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其聚敛财富、谋取利益的”附益法”;颁布施行《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汉代以“右”为尊),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体系;中央体系内的官吏若违犯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依《左官律》也要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这些法令的的颁布推行孤立了诸侯王,使其在财政上无法聚敛;在用人上限制诸侯网罗延揽人才、朝廷和藩国窜通;在政治上无法形成自己的小集团。如此一来,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朝廷不用明面上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这一政策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武装反抗的可能,比较平和、彻底地解决王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使其一蹶不振

这种制度安排就直接冲击了刘备家族。刘备的十三世祖中山靖王刘胜在历史上很出名,骄奢淫逸,有钱有势还会玩。一共生了120多个儿子,其中20个得宠的儿子被分期分批封为列侯。但不幸的是在汉武帝元鼎五年,有11个儿子因为在进献给宗庙用于祭祀祖先的黄金里掺杂使假,这11人中就有刘备的十二世祖刘贞,被革除了侯爵爵位,于是家道开始中落。

和刘贞一同失去爵位的其实总共有106位刘姓侯爷,这被后世称为“酎金失侯事件”。酎金是汉朝祭祀太庙时,诸侯助祭供奉的金子,皇帝亲自受金,少府验收,如果诸侯所献的黄金成色或者分量不足,王爵削减封县的数量,而侯爵直接免国,称之为“酎金制”。

其实,此前这种进献酎金以少充多、以次充好基本上是一种潜规则,只要不太过分,朝廷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只眼,大汉的中央王朝哪里在乎这点金子?再说都是同宗的叔伯、兄弟、子侄不是?只是此时在位的汉武帝刘彻正愁要找籍口收拾这帮王侯贵胄,以加快推恩令的施行效果。

汉武帝肯定是不会放过这些骄奢淫逸,却只想投机取巧、不思报效的列侯了。他授意少府严格的审查诸侯上交的金子,结果共查出了一百零六人上交的金子有问题,最后这些人都被革除了爵位。刘胜的这个儿子刘贞就是在元狩六年被封为刘备的老家--涿县陆城亭侯的,他这次当然也无路可逃了,失去爵位的他就只能回到原来的封地涿县,过着比一般人好一丢丢的日子。

河北涿县是刘备的老家,属于汉朝中山国的地界。从此,刘备这一支系与王侯无缘了。就如同东汉开国光武帝刘秀,他也是汉景帝的后裔,依照族谱他是汉武帝的兄弟,长沙王的后人,也因为推恩令,到刘秀这一代时也就是一个没落皇族啦。

此后刘贞的子孙们基本没有回光返照的资本,泯然众人矣!到刘备爷爷刘雄,他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勉强当过县令,刘备的爸爸刘弘也是在县里当过小官。但是刘弘去世很早,这样一家的经济来源基本上就断了。刘备虽然还有叔父,虽然从史料记载看他对刘备很欣赏,但是常年居家过日子主要还得靠自己不是?

没有不亡的国,没有不衰落的家族,盛极而衰是常态。于是最终,刘家堕落到一个寡妇带着孤儿过日子的局面。这时的刘备家除了一个皇室血统以外,刘家彻底败落,刘备这一支系走向卖草鞋也是自然。

少年刘备与他母亲象他老家楼桑村其他村民一样,平常以织席贩履为业,在涿县开凉席草鞋铺子,养家糊口罢了!所以后来他的老对头曹操常常以”织席贩履”小儿来嘲讽他。

刘备家族从“龙”到“虫”的迭代衰变过程中,“酎金失侯”事件成了决定性的幕后推手。但它也只是个表象,根子原因还是西汉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国策。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找茬削弱其势力。也就说刘胜是中山靖王,他的儿子刘贞就只是涿县陆城亭侯,儿子的儿子在继续往下分封,即使没有削去侯爵,如此分下去刘备家道中落也是早晚的问题。

在古代的“士农工商”的排序中,刘备属于最底层的商,基本上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生活非常艰苦。不过刘备不是普通的织席贩履之辈,他心中一直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刘备出生地楼桑村的宅院东南角有高大桑树一棵,高5丈有余,枝叶繁茂,层荫如楼,遥望似天子华盖。有占卜之士预言:此村大树临近人家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就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所以刘备从15岁开始,就到处游学结交,又得到同宗的支持。不久织席贩履的刘备就和逃难的关羽以及卖肉的张飞遇到了一起,组成了最初的创业班底,属于刘备的时代来了,经过一番打拼他最终成为一代枭雄。

《三国演义》中描写为: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演义》所写,未必可信)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具体如下。西汉汉高祖“刘邦”(中间还有其他皇帝),刘邦生汉文帝“刘恒”,刘恒生汉景帝“刘启”,刘启生中山靖王“刘胜”。刘启还有一子是汉武帝“刘彻”,而刘备自诩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那么,刘备的家族是如何一步步衰落成“卖鞋为生”的呢?

事情要从刘胜说起。刘胜虽然是诸侯王,但是特别喜好声色酒乐,光孩子就生了120多个,而且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导致越是像刘胜这样孩子多的诸侯,他们家族的权势就越弱小。刘胜的儿子刘贞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不过,这个刘贞比较倒霉,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实行削藩政策,以“酎金成色不足”为借口,废除了大批同姓诸侯,史称“酎金失侯”事件。很不幸,刘贞中枪了,被贬为平民。也就是说刘备家族在刘贞时就失去爵位,被贬为平民了。不过,涿郡刘氏人丁兴旺,也是当地的大族,故而,刘备家族中刘备的祖父刘雄曾举孝廉,当过东郡范县县令(相当于今天的县长)。他爹刘弘也担任过州郡官职,史料中未载官名,估计也就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儿,但好歹也是政府公务员,但是不幸死的早。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

原来,他家的衰败,与深层次的社会背景有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表面上是对诸侯王子弟的赏赐,实际上却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身为武帝侄子的刘贞,因推恩令被封为亭侯,却又因为贡金这种莫须有的问题,被削去爵位和封底,变成了平头百姓。刘贞的后代,下传到刘备的祖父刘雄、父亲刘弘,虽然曾经在地方上的州、郡政府中任职,却只是小小官吏。刘备出生之后,又接连遭遇两大不幸: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碰上了东汉后期的社会动荡;接下来是家庭小环境,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又撒手人寰。双重的巨大打击,迫使相依为命的刘备母子,就只能以织席、卖鞋来谋求生存了。

但是,刘备一族中仍然有“有钱人”,而且那个时候是很看重自己的出身的。所以,就算刘备生活困顿,但是还是可以结交到很多英雄豪杰,还可以和公孙瓒一起拜当时的大儒“卢植”为师学习。刘备“皇室后裔”的身份还是非常有用的。

说到此处,可能很多人想到了他的皇叔之名。据记载,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因此无论他走到何处,人们都非常敬重他,他在寄人篱下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被吞并。的确,他的这一身份,为他提供了太多的便利。然而刘胜与刘备之间,相距三百多年,且刘胜一生中,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仅刘胜这一脉中,与刘备身份相同或相似的人,就数不胜数,可是能够脱颖而出,并终成大业的,唯他一人。这除了与刘备个人能力有关之外,还与他的祖父及父亲,为他留下了足够的人脉有关。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祖父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也就是说,刘备的祖父曾经被举为孝廉,曾官至范县县令,而他的父亲,生前也一直在州郡为官。由此可见,刘备必非出身微末。虽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早早去世,看似未能给他提供太大的帮助,但是他们留下的人脉和影响力,却让刘备少走了很多弯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刘备凭借祖父和父亲,得到了哪些好处。

一、得平原刘子平举荐

《三国志》中描写道,刘备起兵讨伐黄巾军之后,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授予了安喜县尉一职,《典略》中对此事,描述的则更为详细,其中提到平原刘子平,素知刘备勇武,举荐刘备为从事,后来刘备立下了战功,得以成为安喜县尉。那个时代,各州郡起义兵的人非常多,刘备却能够从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因为个人能力出众,还离不开刘子平的举荐。而刘子平能够提携他,绝非仅仅因为同族之谊。也就是说,刘辈凭借祖辈的人脉,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

二、结识公孙瓒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他出身于贵族,后来在涿郡太守刘虞手下任职。按理说公孙瓒为官,且一直致力于打击北方游牧民族,刘备只是一个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的穷苦少年,两个人应该毫无交集,可是《三国志》中却记载道:“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也就是说,公孙瓒与刘备的交情非常深,两个人情同兄弟。后来刘备败于黄巾军之手,就曾投奔过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并逐渐升迁为平原相。刘备能够得以与公孙瓒结交,应该也不仅仅是因为志趣相投,这与刘备的祖父及父亲也曾在州郡中为官,脱不了干系。

三、得以拜卢植为师

卢植,字子幹,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师从大儒马融,与郑玄是师兄弟,其名望非常高。刘备游学的时候,还仅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没有任何根基,却能够拜在了此人的门下。虽然卢植也是涿郡人氏,与刘备有着同乡之谊,但是如果刘备真的是一介草根,估计很难得到他的赏识。由此我们不难分析出,刘备能够得此名师教导,也与他父辈留下的人脉资源有关。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刘备并非真正的草根,也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如果没有这些人脉资源的加持,他虽然不至于一事无成,但是在奋斗的道路上,一定会多走很多弯路。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刘备的能力,毕竟在那个乱世之中,很多出身比他更好,握有比他更强大资源的人,都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他却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并建立了蜀汉政权,直到如此,其光彩依然丝毫没有褪色。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刘备像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恰恰又是早年“贩履织席”的艰苦生活,磨砺成了刘备极其坚毅不拔的性格,使他能够在此后长达三十多年的创业奋斗中,面临屡起屡败,最终打拼出了一个亮丽的蜀汉王朝。公元221年他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3年63岁时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帝,史称“先主”。

60岁后才能看懂刘备真正的伟大,太年轻根本理解不了!

之前看一篇文章,文中感慨: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牛,一代枭雄,舍我其谁;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牛,韬光养晦,贵在能忍;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才是最牛,白手起家,创业维艰。

我觉得有此感慨,不经过岁月的洗礼是很难悟出来的,当经历人生后,才知道什么叫“牛”抛去那些华丽的外衣后,方显英雄本色。

刘备不像曹操、司马懿,官二代出生,天然拥有一些政治资本。刘备不过是个穷卖草鞋的,对外宣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实际上是不是也很难说。大概实在找不到往脸上贴金的办法了,只有这个法子最能蒙混过关,让人无法考证。

纵观刘备的一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惨!!

董卓祸乱朝纲,群雄并起组建讨董联盟。刘备没有一兵一卒,就带着俩兄弟老关和老张,也要去参加讨董联盟。结果吃了闭门羹,惹来一通的讥讽。要不是曹操帮忙说两句话,恐怕连讨董联盟的末席也坐不上。

按常理来说,刘备好歹也算是功臣,那这以后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不然!刘备注定是要过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先后投靠过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人,寄人篱下,手无寸土,流离四方……真叫一个惨!

刘备匡扶汉室恢复大汉荣光的理想,一次次被现实的冷水所浇灭,刘备却又总是如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次次站起来。虽然颠沛流离,虽然手无寸土,虽然屡被泼冷水,但就是不肯认输,只要没死,就要干到底!

当我们在嘲笑刘备总是一副狼狈逃窜的窘相时,你是否有想过,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真正的英雄,他会将人们的嘲笑放在眼里吗?不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笑去吧!

当你有一天停止嘲笑的时候,可能你已经历了许多人生,你会发现,刘备的人生简直就是农村小伙子白手起家创业艰难的一部奋斗史!

至今也有人嘲笑刘备著名的“三哭”,认为说一个大男人动不动就像女人似的哭,太丢人了。

其实刘备何止三哭,刘备哭过的地方还真不少,要数一箩筐。

在三国这种乱世英豪的时代,是不相信眼泪,刘备的哭显得多么的不合时宜,然而又是多么的真情流露。是啊,刘备同志太难了,太不容易了无家室、无人脉、无资历,要在乱世纷繁的三国中混出个门道来,真的太难了!

刘备的哭既是真情流露的哭,也是为时事所需而哭,更是为他一生所奋斗的理想的坎坷道路而哭。

刚得到谋臣徐庶,不久就被曹操抓住其软肋,软禁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是大孝子,不得不离开。刘备也是好主公,将心比心,含着泪送走徐庶。

这时候刘备该不该哭呢?当然该哭,此情此景,必须痛哭一场!即发自内心而哭,同时又要做一场戏。这一哭哭得好,感动得徐庶稀里哗啦,从此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终身未出一计。

刘表死了,刘备也哭的稀里哗啦。从感情上讲,刘表可能是对刘备最好的人,给他一个落脚之地,又对他恭敬有加。刘备哭刘表同样也是既有真情流露,也有做给他人看的意思,表明他跟刘表情真意切,对荆州没有觊觎之心。

后来关羽之死张飞之死,更得酣畅淋漓痛哭一回了。这时的哭是兄弟之情,战友之谊,没有半点的利益关系可能这也是刘备哭得最为纯粹的一回。

后来白帝城托孤,是刘备人生哭戏之绝唱。这次他不得不哭,于公、于私、于时代,都不得不哭。

奋斗了大半辈子,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得到川西之地以图中原,但如今身边虎将接连失去,孙刘联盟又破产,自己又将身死。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匡扶汉室,却这还看不到曙光。不要说是刘备,即使放曹操在此处境,恐怕也不得不痛哭一回!

刘备的一生注定是悲情的,历史上真正的英雄往往都是悲情的。你可能会说,大汉江山早已是僵死之躯,还天天说什么匡扶大汉,这不是笑话吗?这不是傻B嘛?对,很傻很天真,但英雄往往就是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从某种程度上讲,刘备就像切·格瓦拉一样,有着是坚定的信念,有着远大的理想,一旦坚定就会有“要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直至死亡。就这样一个傻子的人生经历,没有足够人生阅历的话,岂能读懂?

刘备为何不直接自称汉高祖刘邦之后?为何非要蹭中山靖王的名气?

《三国演义》中,刘备出场的开场白常常是一句:“在下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这句话奠定了刘备的江湖地位,让八方豪杰人人尊称他一声刘皇叔。

然而,掩卷长思,汉代那么多有名的皇帝,刘备为何要自称中山靖王后裔呢?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01中山靖王

刘备提到的这个中山靖王,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妥妥的王孙贵胄。

然而,中山靖王的运气可实在是太差。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受到严格的监视,中山靖王饱受官吏欺压之苦。

有一次,汉武帝宴请中山靖王,席间中山靖王突然痛哭起来,汉武帝问他为什么哭泣,中山靖王说:“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桡椎。是以文王拘于牖里,孔子厄于陈、蔡。此乃烝庶之风成,增积之生害也。臣身远与寡,莫为之先,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伯奇所以流离,比干所以横分也。《诗》云‘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唯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臣之谓也。”

原来中山靖王认为,众人吹气能将山移动,聚集而飞的蚊子声音犹如雷鸣,朋党结队可以抓住老虎,十个男子可以弄弯铁锥。现在中山靖王远离京师,朝中又没有朋友,受到官吏的欺压打击进而影响和皇上的手足之情也无计可施,因此心中觉得很忧伤。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山靖王虽然有个王爷的头衔,但日子过得可真不是一般的闹心。他不仅受到官吏打压监视,还不被朝廷信任,简直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空头王爷。

因此,无权无势的中山靖王也没别的事可以做了,只好回家去生孩子。

据《汉书》记载,中山靖王在生孩子上的成就可不小,总共生了120多个儿子。就连班固都说中山靖王“为人乐酒好内”。

02大汉皇叔

中山靖王添丁加口的壮举为大汉宗室的人丁兴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中山靖王的子孙们一代代的繁衍生息,等到东汉末年时,中山靖王的后裔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了。

因此,当刘备说自己的中山靖王之后时,由于实在没有人能够统计出中山靖王到底有多少后裔,所以也就没有人能反驳刘备皇室宗亲的出身。

而且,刘备还是河北涿县人,这个地方正是中山靖王以前的封国。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倒也有几分历史依据。

种种因素叠加下,刘备有了大汉皇叔的完美人设,这也促使刘备不管走到哪都不忘说上一句:“在下乃中山靖王之后。”

03皇室正统

靠上中山靖王这颗大树后,刘备的皇室光环熠熠生辉。那么,既然自称皇室后裔有这么多好处,刘备为何不说自己是汉景帝之后,又或是汉高祖之后呢,这样的名人光环不是更大更好吗?

这就要从汉代的礼制说起了。《周礼·春官》上说:“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可见,古代的皇室也有大支和小支的区别,帝是帝的世系,王是王的世系,丝毫不能混淆。

虽然刘邦作为汉高祖,理论上也是刘备的祖先,但依照《周礼》上对于礼法的记载,刘备只能追认到自己分支首个受封的祖先,而不能直接说是汉高祖之后,否则就违反礼法了。

因为,只有皇帝,才能追认先皇为祖先,这代表着正统的皇帝只有一系。因此,不是刘备不想说他是汉高祖和汉景帝之后,而是刘备作为皇室分支根本没资格认祖到汉高祖和汉景帝。

而中山靖王是汉景帝的儿子,也就是刘备所能追认的最遥远的那一代祖先了。

同时,刘备说自己的中山靖王之后,既不违反礼制,又很容易让人清楚他的分支。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裔,无疑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刘备的事业越做越大,终于创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江山,此后刘备成为蜀国开国之君,后世称之为汉昭烈帝。

按照礼法,刘备称帝后,就具有了追认刘邦为祖先的资格,追认刘邦为祖先,才能显示出刘备皇位的正统性。

因此,小说《三国演义》在刘备称帝后,就几乎没有安排他做过中山靖王之后的自我介绍。毕竟要一位帝王逢人就自豪的说他有个祖先是王室分支,这画风总感觉有些怪怪的。

然而,或许是刘备之前的介绍太过深入人心,让他和中山靖王的标签牢牢的绑在了一起,以至于他名扬四海后,人们提起刘备都不忘提一句名声远没有刘备响亮的中山靖王。

本来想蹭中山靖王的刘备,反倒成了中山靖王最好的宣传员,世事的出人意料之处,往往就是这样。

标签: 推恩令刘备族谱

更多文章

  • 堪比大家的帝王书法 宋高宗赵构书法造诣颇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构,宋高宗,赵构书法

    此前曾有文称:他的书法,位列帝王前三甲!说的就是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 中国第一个喝可乐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可口可乐,可乐

    40年前,第一个喝可口可乐中国平民。这张照片是1979年3月30日拍摄的,一个叫詹姆斯·安丹森(JamesAdamson)的外国摄影师被拍了下来。可口可乐被他偷偷带进了中国,拍摄当天,他特意在长城上空出一条无人的弧形路,小男孩用几枚硬币当场就“被收买”了。在食品

  • 我们对历史有误会 秦汉隋元明清等这些国号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国号,国号来历

    名字往往要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因此起名的时候不能马虎。想想看,别人叫你的时候,一口一个狗剩、铁蛋、二麻子……心里阴影面积肯定是不小。中国古代,大户人家起名特别讲究,需要考虑家谱、典故、寓意、皇室避讳等等诸多方面,给人取名都这么慎重,更别说给国家起名了。因此古代国家的名字国号

  • 历史上这些朝代都不是一个首都 最多有五个首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朝代,历史朝代,首都,都城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都大多集中在国都,然而每个历史朝代的国都数目不尽不异,只算王朝不变工作的国都数目,由于朝代不合数目也随之变化。我们熟知的历史很少讲过历史上那些朝代的首都的事情。对于首都,我们默认的就是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首都。但是有好多王朝并不是只有一个首都,最多的有5个首都。陪都又叫&ldquo

  • 把中国抬进联合国的,到底是不是非洲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联合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非洲

    最近在网络上,刀妹看到一个“老谣帖”/“老辟谣帖”又回魂了。大意就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这句老话是在胡扯八道,因为1971年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投票的赞成票中,非洲国家虽然最多,但占非洲国家总数的比例还没有欧洲

  • 东三省不是就三个省吗?不!曾经有几十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三省,东北

    东北有几个省?很多人第一反应:当然是三个省喽!都说东三省、东三省嘛。但我们都知道,一块地域的行政划分并非历代沿袭不变的,而东北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政治的原因,其行政划分曾经历过一番“魔幻”的变迁,最终才有了今日东北三省的格局。东北有几个省呀?这不废话嘛,当然是三个省!都说东三

  • 皇帝的称呼: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帝的称呼,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皇帝

    对皇帝的称呼不是小事,既不能直呼其名,又要威风便捷地被提及。这在古代士大夫那里,一直是一件头疼的事。于是,庙号、谥号、年号、尊号被发明出来,用于称呼皇帝。皇帝活着就叫天子、皇帝、上、皇上、陛下,死后就看年代了:远古时代,黄帝、炎帝都不是追号,这些是根据他们的特点称乎他们的。再后来尧以后,则称呼名字。

  • 明朝大肆封王当猪养着 清朝限制亲王当狗养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亲王,明朝,明朝宗室,清朝亲王

    明清两朝对待亲王的态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源于两朝的权力结构的不同。简而言之就是:明朝把王爷当猪养,清朝把王爷当狗养。有明一代,几乎所有皇子都为亲王,而清代皇子大部分是从低级爵位逐步到高级爵位,其中皇子最低一般为贝子,不过等到封到亲王时差不多已经是自己的兄弟为皇帝了。清朝不像明朝一样直接封亲王

  • 两大开国皇帝不杀功臣 不是也没亡家天下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世民,赵匡胤,开国功臣

    开国皇帝不杀功臣会怎么样?咱们先来看看中国历史上两位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的情况。宋太祖赵匡胤第一位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赵匡胤没有杀功臣,但他也没有对功臣放任不管。他是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功臣手里的权力。“杯酒释兵权”的做法,说白了,就

  • 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也非独苗 争夺皇位也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构,宋高宗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金国掳走,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作为徽宗唯一免于被掳往北国的嫡子,康王身登大宝可谓顺应民心、名正言顺,登基过程虽然一帆风顺,无任何悬念,但还是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一位宗室拥兵6000,试图争夺九五之尊的宝座,这位觊觎皇位的宗室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