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争议的皇帝,而且可以说是真正的布衣皇帝,在没有参加起义军之前,他出过家,当过和尚,比当初的刘邦还要落魄。
但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非但没有和兄弟们同生共死,反而是对那些曾经救过他的兄弟一个都不留的杀掉。
在历史上的记载,朱元璋并不是只有他孤身一人,他家里还有三个哥哥,还有两个姐姐,对于他们的记载,历史上很少有提及。
历史上恐怕没哪位皇帝的身世有朱元璋那么惨,等他打天下天后,他本人的亲戚(不算子女)在世一共就还剩七个人,兄妹姐妹们都没了,后辈仅剩一个侄子,一个外甥,马皇后只剩表亲武氏。
这么一个心狠手辣的弟弟一步登天后,他们是否获得了殊荣呢?
朱元璋登基后,活着的平辈的一个是他大嫂王氏(南昌王妃,朱兴隆之妻,朱文正之母),一个是他二姐夫李贞。
小辈外甥李文忠,以及两个侄女,即亲侄女福成公主(大哥朱兴隆之女)和堂侄女庆阳公主(亲大伯的孙女,堂兄朱重四的女儿)。
孙辈的朱守谦(大哥朱兴隆之孙,朱文正之子)。
姻亲还有就是马皇后的六表舅武从真,即丰山武氏族人。
大嫂王氏。
大哥朱兴隆之妻,朱文正之母,靖江王朱守谦之祖母。朱元璋起事后,带着朱文正前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以长姐侍之。朱元璋后囚禁侄子朱文正致死后,叔嫂关系变得淡漠。朱元璋称帝后,册封大嫂王氏为南昌王(朱兴隆追封南昌王)妃。
二姐夫李贞。
封二姐夫李贞(二姐朱佛女夫)为驸马都尉,恩亲侯,之后又加封荣禄大夫,右国柱,曹国公,并且可以免上常朝,赞拜不名,赐穿五爪龙袍。(笔者)1378年6月李贞去世,朱元璋辍朝三日,躬身亲奠,葬于盱眙县灵迹乡斗光山之原,出殡之时,朱元璋望哭于西城楼。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并赠李贞“三世皆王爵”,(曾祖李五二,中奉大夫、陇西王;祖父李六二,资善大夫、岐阳王;父亲:李七三,荣禄大夫、陇西王)享年七十六岁。
朱守谦。
洪武三年被封为靖江王(南昌王三世),赐地桂林,藩屏广西,成为明太祖第一批授封子侄里唯一的郡王,也是除了他的儿子之外唯一的藩王,朱守谦赴藩地后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肆为淫虐,国人苦之”。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把他找回京城训斥羁押,七年后复封其爵位,改封地为云南,朱守谦到了云南不仅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骄奢淫欲,杀人掠获,私派使臣。最终被召回南京后安置于凤阳,但依然我行我素,骚扰乡民,朱元璋只好像对他父亲(朱文正)一样被禁锢,洪武二十五年正月,31岁的朱守谦去世,被埋葬在泗州。
侄女福成公主与庆阳公主。
福成公主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重五)的女儿,庆阳公主是朱元璋长房堂哥朱重四的女儿。亲大哥朱兴隆被追封为南昌王(郡王级),堂哥朱重四被追封为蒙城王(郡王级),按等级说郡王的女儿应该是宗室县主,(笔者)但朱元璋依旧按照皇女的标准册封两女为公主,同时授福成公主之夫(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庆阳公主之夫(淮安卫指挥使)黄琛为驸马都尉。洪武四年三月礼部上疏奏请将两位公主将爵为郡主(亲王女儿级别),但朱元璋说:“我就这两个侄女,不忍将她们降级。”只是把她们的俸银降到了公主级别的三分之二(五百两),驸马则只发其本职官俸。
庆阳公主的驸马黄琛官至中都留守,死在了任上,儿子黄铉官至都督佥事。到了建文帝时,降为庆成郡主,靖难之役时期,庆成郡主还被派往北军处和堂弟朱棣议和。永乐二年,庆成郡主去世,朱棣为她素服辍朝一日,派皇子治丧。
李文忠。
朱元璋钦定的开国五大功臣外戚之家,明开国第三功臣。朱元璋二姐朱佛女(李贞)之子,跟随太祖之后骁勇善战,功勋显赫。其父李贞带着李文忠一路逃难,艰难的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随军征战,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其子李景隆(李贞之孙)因靖难之役被褫夺公爵(其女李氏,嫁晋王朱棡次子平阳王朱济熿为郡王妃),李景隆因国戚之家未被论死,革爵抄家,被囚禁于家中一直活到永乐末年。后世降为世袭临淮侯,十世孙临淮侯李弘济在南京降清。
武从真。
朱元璋嫡妻马皇后的六表舅,马皇后生母郑媪的表弟,马皇后自幼就和武家非常亲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封马皇后的父亲马二公为徐王,马皇后的母亲为徐王夫人。但马皇后生身父母,养身父母皆亡,也没有兄弟姐妹,唯剩武氏表亲让她日思夜念。明太祖朱元璋命人遍寻探访,终于找到了马皇后的六表舅武从真。
徐王马二公(朱元璋岳父)的爵位无嗣继承,也无嗣奉祀,洪武二十设祠祭署,明太祖便以武从善的长子武忠为奉祀,武从真的长子武聚为禩丞,并昭告天下封丰山武氏为大明国戚,世受国恩。
朱元璋登基前去世的亲戚
朱元璋称帝后追尊天祖之后为皇帝,三代(伯,兄,侄)的宗亲追封为郡王。
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朱元璋天祖)
朱仲八生子三人
长子朱六二。
次子朱千十。
三子明德祖朱百六(玄皇帝,朱元璋高祖)
明德祖朱百六生子两人。
长子朱四五。
次子明懿祖朱四九(恒皇帝,朱元璋曾祖)
明懿祖朱四九生子四人。
长子明熙祖朱初一(裕皇帝,朱元璋祖父)
朱初二。
朱初五(朱孝)
朱初十。
明熙祖朱初一生子两人。
长子寿春王朱五一(太祖皇伯考)
次子明仁祖朱世珍(朱五四,朱元璋父亲)
寿春王朱五一(太祖皇伯考)生四子。
长子霍丘王朱重一(太祖堂兄,生两子,长子高沙王朱赛哥,次子宝应王朱铁哥)
次子下蔡王朱重二(太祖堂兄,无子)
三子安丰王朱重三(太祖堂兄,生四子,长子六安王朱转儿,次子来安王朱记儿,三子都蒙王朱臊儿,四子英山王朱润儿)
四子蒙城王朱重四(无子)
明仁祖朱五四(淳皇帝)生四子两女。
长子南昌王朱兴隆(朱重五)(太祖皇兄,生子两人,长子山阳王朱圣保,次子大都督朱文正。朱文正生靖江王朱守谦(太祖侄孙,原名朱铁柱,后赐名炜,后赐名守谦),封国桂林。
次子盱眙王朱兴盛(朱重六)(太祖皇兄,生子昭信王朱旺儿)临淮王朱兴祖(朱重七,无子)
太原长公主。
曹国长公主朱佛女(夫陇西王李贞,生子曹国公李文忠)
外祖父陈公。
追封母亲陈二娘(淳皇后)的父亲(朱元璋外祖父陈公为扬王,外祖母为扬王夫人,并在太庙之东立祠祭祀,大学士宋濂题写碑文)
岳父马二公。
追封马皇后的父亲马二公为徐王,马皇后的母亲为徐王夫人。
朱元璋大哥二哥大姐和二姐
大哥朱兴隆封为南昌王
朱元璋家里当时是非常贫穷的,从小就是给地主家放牛,他的哥哥也好不到哪里去,和父母是为地主打工,好的时候还可以吃饱饭,到年景不好的时候不仅还要为地主种地,甚至连自己的饭都没得。
当年元朝末年一场饥荒蔓延着全国朝廷腐败无能,在这样的条件下,父母和大哥就这样饿死了,朱元璋也被迫当了和尚,甚至当乞丐来乞讨。
洪武三年四月七日(1370年),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终于想起了自己的大哥,还有自己的一家人,于是就开始进行了分封。
明仁祖朱世珍,娶陈氏,生四子:长子南昌王朱兴隆,本名朱重五;次子盱眙王朱兴盛,本名朱重六;第三子临淮王朱兴祖,本名朱重七;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后改朱兴宗;朱世珍还生有二女: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李文忠之母)。
说起朱兴隆他有一个儿子叫做朱文正,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军,为朱元璋打下了江山,但是因为朱元璋封封的时候,朱文正感到不公平进行了造反,最后是失败了,朱元璋没有杀死他,反而是把他软禁了起来。
朱文正里有一个儿子叫做朱守谦,朱元璋封他为靖江王,这还是看在大哥的份上,给了他子孙一个郡王当,明史记载:“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洪武九年定“靖江王,每年米二万石,钞万贯,余物半亲王”。
朱兴隆的子孙享受还是非常不错的,不是朱元璋这一脉,但是也是一个郡王,能够享受很好的待遇,要是朱兴隆当时还活着的话,待遇可能会更好。
二哥为盱眙王
朱元璋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朱兴盛早逝的儿子朱旺为昭信王。这是朱元璋最倒霉的一个哥哥,当年兄弟俩感情非常的好,没想到哥哥连儿子都没有,可以说是彻底断了子嗣,朱元璋在心里也是非常难过。三哥朱兴祖为临淮王
朱元璋的这一个哥哥,当年和周元章埋葬了父母之后,两个人就分开了,但是这一面却是兄弟俩最后一面在那个乱世之中,只有朱元璋苟活了下来。
朱元璋后来当上皇帝也是没有忘记这个哥哥,封他为临淮王,可惜的是这个哥哥也没有子嗣,只有他大哥朱兴隆有一脉保存了下来。
朱元璋兄弟姐妹六个(我皇考、皇妣,生我兄姊及朕六人),大哥朱兴隆,二哥朱兴盛,三哥朱兴祖,大姐姓名不详,二姐朱佛女。朱元璋本名朱兴宗,在兄弟姐妹们中最小。
至正四年,也就是朱元璋16岁那年,淮北发生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又伴随瘟疫大流行。在那场罕见的天灾摧残下,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大哥朱兴隆相继饿死。
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没钱,买不起棺材,连下葬的墓地都没有。亏得邻居刘继祖发善心,将自家的地划出一块,送给朱家做墓地,哥俩才用破衣服将亲人们包一下,草草下葬。安葬完亲人,朱元璋和二哥、大嫂、侄子各自分散讨生活,他去了皇觉寺落发为僧。
从这段记载看,在至正四年前,他三哥朱兴祖很可能已经去世了,没有子嗣。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的当年,追封朱兴祖为临淮王,入家庙。
二哥朱兴盛跟朱兴祖,都出生在五河县(蚌埠地区),有一子朱旺。但史书并未记载朱兴盛与朱旺的生平,推测朱旺应该是早夭,朱兴盛死于朱元璋从军前,因而他这一脉也断绝了。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朱兴盛为盱眙王,朱旺为昭信王,入家庙。
按照古人的常规操作,朱元璋儿子多,他应该选择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二哥和三哥,以延续他们的家族脉系。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任由两个哥哥绝嗣了。
大哥朱兴隆出生在盱眙:“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
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是盱眙人,朱世珍应该是迁居到盱眙后,娶了陈氏。在盱眙生下两个女儿和长子后,全家搬到五河,在那里生下朱兴盛和朱兴祖,又流浪到凤阳,在那里生下朱元璋。
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混出点名气的时候,大嫂领着侄子朱文正,一路找寻过来,投靠在他的门下。朱元璋很高兴,朱文正是哥哥们仅剩的骨血,那时候他的长子朱标也还没出生。也就是说,朱文正来到朱元璋身边时,老朱家就朱文正一根独苗。
所以,朱元璋将这位仅比他小八岁的侄子,当亲儿子对待。朱文正也很争气,打仗非常勇猛,为朱元璋攻克南京立下大功。
在与陈友谅的作战中,朱文正再次立下大功。不料,正因为这些“天大”的功劳,却成了叔侄嫌隙的开始。原来,战后朱元璋对常遇春等人大肆封赏,唯独“忘记”了朱文正,引起了朱文正的不满,以至于“失常度”,屡屡纵兵劫掠。
不久,朱元璋接到按察御史李饮冰的密奏:朱文正存在叛逃陈友谅的可能!老朱大吃一惊,对侄子的心理变化他是知道的,可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于是老朱不敢怠慢,亲自乘船赶到前线,将朱文正带回南京拘押。
经调查后,老朱发现侄子确实做了违法的事,震怒之下就准备处死朱文正。亏得马皇后出面劝阻:这孩子就是个倔驴,管不住自己,其实心眼不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还是饶他一命吧。就这样,朱文正被叔叔囚禁于安徽桐城,没多久就郁郁而终。
朱文正死后,留下一个幼子朱守谦,老朱怕孩子受惊吓,安慰他说,铁柱(朱守谦小名)啊,你别害怕,你爹是你爹,你是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老朱家好孩子:
“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
等到朱元璋称帝,他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后改靖江王)。朱文正因为犯罪,且已经不在世了,不可能继承爵位了,于是老朱下旨,由朱守谦继承爷爷朱兴隆的靖江王。
恐怕连朱元璋都没想到,他这个决定创造了一项历史记录。靖江王一系,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居然一直生存到顺治七年(1650年),比大明王朝的寿数还要长!
二姐朱佛女:孝亲公主(后改为陇西公主)
顺便再介绍一下朱元璋的两个姐姐。大姐出生年月不详,二姐比朱元璋大了13岁,姐俩都嫁到了母亲的家乡盱眙。
不过,朱元璋对两个姐姐的待遇差别很大,他登基后,立刻追封已经去世的二姐朱佛女为孝亲公主(后改为陇西公主),姐夫李贞为驸马都尉、恩亲侯,两年后又封他为曹国公。
李贞一直活到洪武十一年,享尽荣华富贵。朱元璋对二姐夫可谓关怀体贴,在皇城内赐给他一套房子,以方便可以经常看到他。用李贞自己的话来说,他“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
李贞的儿子李文忠,一直被朱元璋当作义子收养,还赐姓朱。当然,李文忠也很争气,他为舅舅浴血沙场,屡立战功。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被朱元璋追谥“岐阳王”,配享太庙。那位“帮”惠帝朱允炆弄丢了江山的李景隆,就是李文忠的儿子。
大姐:太原长公主
相对于二姐,朱元璋对大姐则“刻薄”了点。直到洪武三年,李文忠回乡祭奠,在家乡找到大姨和大大姨夫破烂不堪的灵柩后,朱元璋才下旨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
后人说,朱元璋之所以厚此薄彼,是因为二姐一家,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总是接济他们,而大姐对他们不闻不问。甚至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有一次遭到追捕,跑到大姐家避难,竟然被拒之门外。朱元璋因此心怀怨恨,如果不是李文忠奏请,他可能就当没这个姐姐了。
其实这个猜测不可靠。按朱元璋的说法,“期未久,与夫相继而亡”,意思大姐嫁给王七一没多长时间,夫妇二人都去世了,而且没留下一儿半女。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是至正十二年,就在前一年,二姐朱佛女去世。二姐去世时36岁,大姐至少比她大一岁,到这一年,大姐与王七一至少已经成婚十七八年了吧?
“期未久”就是说大姐与大姐夫结婚没多久,这就表明,夫妇二人早在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前十多年就去世了,不可能有朱元璋逃避追捕,大姐不接纳的事发生。
那么,朱元璋为何没有第一时间追封大姐呢?我觉得,应该是大姐岁数比朱元璋大很多,朱元璋很可能这辈子就没见过大姐,感情相对淡漠。加上大姐家很穷,也帮不上他们家,所以联系很少。更有甚者,朱元璋出生时,大姐已经不在世了。
从李文忠回乡祭祀的描述,也验证了这个推测,王七一夫妇俩跟朱元璋一样穷,穷到四处流浪,亲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若不是李文忠找寻,甚至没人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朱元璋在不知道大姐家庭现状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贸然封赏?所以,他不是不封,而是需要找到大姐一家人才能有结论。
总的来说,老朱对家人还是相当不错,唯一让人疑惑不解的就是他没给两位哥哥续上后嗣。
总结:
说了这么多,朱元璋对自己的哥哥姐姐还是很不错的,就算哥哥姐姐后代里面有人造反了,可是对于朱元璋来讲,出生于贫困的家庭之中,血脉的亲情关系对他而言是更加重要的。
虽然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在历史上他杀了很多功臣,做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是对于亲人他是用尽了能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对于子孙也是一样。
前言:在孔子门人所著的《孔子家语》之中,记载了一个孔子见贤者“皋鱼”的故事,阐述了夫子本人的“重孝观念”,其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在太平时节,我们所有人自然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孝顺双亲,友爱亲属。可是在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很多时候“子无能力养”而“亲也无能力待”,比如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在功成名就之后心中就有这样永远的痛。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一场瘟疫夺去了朱元璋父母双亲和大哥的性命,大嫂王氏则带着侄儿朱驴儿(即朱文正)逃回娘家求生。17岁的朱元璋孤身一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正逢朱元璋之父朱五四忌日,已经是大明皇帝的老朱亲自赶往凤阳皇陵祭奠,并且饱含深情地做了一篇祭文。
乙巳,仁祖淳皇帝忌日。上躬诣皇陵致祭,文曰:思往昔之艰难,痛今朝之忌日。音容杳绝,三十二年。罔极之恩,何从以报?谨献牲醴于陵下,伏惟昭鉴。《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九》
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那么朱元璋在开国称帝之后,身边究竟还剩下多少亲戚?对于已经去世和依然在世的亲戚们,这位素来以冷血著称的皇帝又会如何对待他们呢?
死者追封
追尊四祖老朱家的祖籍是金陵句容的朱家巷,后来迁移到泗州盱眙县,最终落脚于濠州钟离乡(今安徽凤阳)。由于有过这么一段迁徙史,所以对于老朱来说他的亲戚也不算多,除了老爹朱五四一家,只有大伯朱五一和他的子孙后代。
作为农民子弟,这本来没什么。但是作为皇帝,就有些尴尬了。别人家开国称帝,都要往上追尊七世。朱元璋掰着手指头一数,咱最多也就听说过高祖父的名字,再往上真不知道了,也没个人可以问,这可咋办?有人拍马屁说陛下可以认朱熹朱夫子为先祖啊!朱元璋本来有些心动,可转念一想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朕本布衣,起于淮右”。出身低怕什么?祖凭孙贵就是了。不瞎认祖宗了,追尊就到高祖父为止。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在刚刚举行完登基仪式之后,朱元璋立刻捧着玉宝玉册,到太庙追尊四代先祖为皇帝、皇后(注意下文,此时连朱标都尚未被封为太子,仍然只是吴王世子,可见老朱的急迫心情)。这些当了一辈子老农民的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们,万万想不到自己的神主牌位有一天会供奉在太庙中享受后世香火。四祖名单如下:
高祖父朱百六、高祖母胡氏分别为德祖玄皇帝和玄皇后。
曾祖父朱四九、曾祖母侯氏分别为懿祖恒皇帝和恒皇后。
祖父朱初一、祖母王氏分别为熙祖裕皇帝和裕皇后。
生父朱五四、生母陈氏分别为仁祖淳皇帝和淳皇后。
乙亥,上率世子暨诸子奉神主诣太庙。追尊四代祖考、妣为皇帝、皇后,奉上玉宝、玉册。册曰:“孝玄孙嗣皇帝元璋稽首顿首上言:‘尊敬先世,人之至情。祖父有天下,传之于子孙。子孙有天下者,追尊于祖考,此古今之通义也。”《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南京太庙在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正式落成,当时采取的是“一帝一庙”的制度,四祖的神主牌位在太庙重的分布如下:
德祖居中,南乡。懿祖居东第一庙,西向。熙祖居西第一庙,东向。仁祖居东第二庙,西向。
到了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感觉当时太庙所在地“地势稍偏”,朱元璋下旨重建太庙。次年十月新太庙竣工,但四祖的神主牌位却由原本的“一帝一庙”改成了“同殿异位”。中室奉德祖,东一室奉懿祖,西一室奉熙祖,东二室奉仁祖,皆南向。同时老朱还确立了大明朝”天子九庙”的制度,即太庙正殿中的神主牌位上限为九个。满了以后,再根据“亲尽而迁”的原则依次迁出。
由于大明只追尊了四位先祖,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皇帝朱允炆,以及皇太子朱标的皇帝身份又不被承认。夺门之变后被废黜皇帝身份的景泰帝朱祁钰,也没能进入太庙。因此直到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太庙中的神主牌位才第一次满员:
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和宪宗朱见深。
最终经过朝臣们的讨论,决定以德祖为始祖,将懿祖的神主祧出太庙,这也为日后的大礼议明世宗嘉靖皇帝钻空子埋下了伏笔。不过这已经是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了,现在的朱元璋自然是无法预料。
追封皇族在追尊完先祖之后,朱元璋在正月初五日下旨追封皇族。老朱的祖父朱初一,现在应该称熙祖裕皇帝,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是老朱伯父朱五一,次子即仁祖淳皇帝朱五四。两兄弟各有四个儿子,可是活到大明建国以后的只有朱元璋一个。
按理祖父和生父都已经追尊为皇帝,伯父以及已故的亲兄弟、堂兄弟们应该追封为亲王。但是老朱仔细斟酌之后,只是给了他们郡王的封号,原因可能就在大哥朱重四唯一在世的孙子朱守谦身上,这个我们放在下文再讲。最终追封名单如下:
伯父朱五一、伯母刘氏追封为寿春王及寿春王夫人。
堂兄朱重一、堂嫂翟氏追封为霍丘王及霍丘王夫人。堂侄朱铁哥追封为宝应王。
堂兄朱重二追封为下蔡王。
堂兄朱重三、堂嫂赵氏追封为安丰王及安丰王夫人。堂侄朱转、朱记、朱臊、朱润分别追封为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英山王。
堂兄朱重五追封为蒙城王。
大哥朱重四追封为南昌王。侄子朱圣保追封为山阳王。
二哥朱重六追封为盱眙王。侄子子朱旺追封为昭信王。
三哥朱重七、三嫂刘氏追封为临淮王及临淮王夫人。
大姐王朱氏、大姐夫王七一追封为太原长公主及驸马都尉。
二姐李朱氏追封为陇西长公主。
外公陈老先生(失其名)追封为杨王,外婆追封为杨王夫人。
岳父马公追封为徐王,岳母追封为徐王夫人。
诰曰:天相我家,肇兴帝业。仰承先德,以克臻此。已于正月四日祭告天地,即皇帝位于南郊。既追尊四代考妣为帝后,重念亲亲之道。无间存没,凡我伯考兄侄悉追封为王,伯妣先嫂皆为王夫人。列祀家庙,著为常典。伏惟英灵,歆此荣祉。《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八月,朱元璋制定了亲王从享太庙制度。上文提到的从南昌王开始19位皇室成员(包括寿春王夫人等,但不含两位长公主及杨王等外姓亲王),每年春天的孟月(即正月)在仁祖庙东庑,夏、秋、冬孟月及岁除(即四月、七月、十月和每年的最后一天)在德祖庙东庑由朝廷进行祭祀。
生者封爵
朱家四代祖先已经被追尊为皇帝,已经去世的皇族也得到了追封,那么朱元璋称帝之时还剩下多少仍然在世的亲戚呢?我们先来捋一捋。
大哥南昌王家:大嫂王氏,侄女王朱氏、侄女婿王克恭,侄孙朱守谦。
二哥盱眙王家:二嫂唐氏。
二姐陇西长公主家:二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
堂兄蒙城王家:堂嫂田氏,堂侄女黄朱氏、堂侄女婿黄琛。
总计10人,笔者把他们分为兄嫂、侄女、侄孙和外甥四个大类进行简单介绍。
第一类:兄嫂大嫂王氏、二嫂唐氏和堂嫂田氏分别被封为南昌王夫人、盱眙王夫人、蒙城王夫人。其实按理她们都应该封为王妃,但不知为何,老朱在开国之初只给了嫂子们“夫人”的封号。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九月初一日,,蒙城王夫人田氏去世。田氏“早寡有节行”,朱元璋向来对其非常敬重,特地进封她为蒙城王妃。而托田氏福的福,王氏和唐氏也分别进封南昌王妃和盱眙王妃。
诰曰:朕惟帝王厚亲亲之道,必推恩及于宗族。况妇以夫贵,存没同荣,此古今之常制也。从兄嫂蒙城王夫人田氏,秉性温贞,克尽妇道。孀居守志,二十余年。方期享兹遐龄,而乃因疾长逝。朕甚悼焉!特稽古礼,爰授徽称,可授蒙城王妃。《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六》
但是王氏和唐氏何时去世,史书失载。
第二类:侄女朱元璋登基后,侄女王朱氏和堂侄女黄朱氏分别被封为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其夫君王克恭和黄琛则被封为驸马都尉。
到了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礼部官员提出两位公主并非陛下的女儿,按照《唐宋会要》只可称郡主,其夫不称驸马止称所授官。王女称郡主,确实是唐代和宋代的规矩。而在元代不管是皇帝还是亲王的女儿一律称为公主,礼部这一次称得上是对蒙元旧俗的一次拨乱反正。
朱元璋知道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角度出发,礼部官员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大明开国之初,宗室数量实在是太过稀少,因此老朱最终法外开恩,保留了两个侄女和侄女婿公主以及驸马都尉的头衔,只是略微降低了她们的岁禄。
上曰:“吾兄俱早亡,惟存此二女耳,吾不忍遽加降夺也。其公主封号不去,岁给禄米五百石。夫王克恭、黄琛仍驸马都尉、镇国上将军。”《明太祖实录卷六十》
福成公主记载稀少,亦不知何年去世。王克恭在洪武三年正月出任福建行省参政,奉旨前去镇守抚绥。当年六月,泉州府惠安县民陈同作乱,兵锋席卷永春、德化、安溪三县。当时泉州卫指挥、千户等多次分兵进剿,均告失利。王克恭在接报之后调集精兵亲自出征,一举大破叛军。
时驸马都尉王克恭镇福建。闻贼势猖獗,遂自将精兵讨之。比至,贼悉众迎战,官军奋击,贼众大败,获同斩之,众遂降。《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不过王驸马虽然平乱时颇有建树,但捞起钱来也是一把好手。明初开国功臣的腐化堕落,也有这些宗室的“功劳”。比如怀远侯曹兴,在镇守福建时候就曾接受王克恭的贿赂,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的时候受到老朱的严厉批评。但此后王驸马的记载缺失,未知何年去世。
至于庆阳公主,做了三十多年的公主,却在堂侄朱允炆即位之后被降为了庆成郡主。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朱棣率领的靖难大军饮马长江。朱允炆君臣认为庆成郡主和燕王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应该比较深厚,竟然让老公主出面前往燕军大营求和。建文帝也不想想自己是怎么对待这位堂姑母的,他哪来的自信觉得庆成郡主会帮朝廷说话呢?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七月十三日,庆成郡主去世,《太宗实录》用一个“薨”字表达了对于老公主最后的敬意(郡主去世的正式记录是“卒”,公主才会用“薨”)。
庆阳公主夫君黄琛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出任中都留守司正二品留守。中都留守司统凤阳、长淮等八卫,担负着保卫凤阳皇陵的重任,责任不轻。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九月十三日黄琛去世,享年49岁。赐葬于凤阳白塔之原,其子黄铉恩封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第三类:侄孙事实上朱元璋大哥南昌王之子朱文正,老朱的亲侄子,为叔父的江山是立过大功的。当年朱文正在洪都城(今江西南昌)死死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为朱元璋到安丰救驾小明王争取了足足85天的时间(电视剧《朱元璋》中将这个功劳记在了蓝玉的头上)。
早在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的时候,朱元璋就改枢密院虽为大都督府,任命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如果不出意外,朱文正应该在明朝建立后获封亲王,带兵镇守一方。可惜不知究竟是自己作死,还是叔父朱元璋过河拆桥。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年、公元1365年)正月朱文正被免去官职,囚禁于桐城县,罪名是“通敌”。朱文正不久之后死去,死因不详,据说是被朱元璋亲手打死。处置完侄子之后,看着年仅5岁的侄孙朱守谦(此时的名字还叫做朱铁柱),朱元璋还是动了恻隐之心。
召其子铁柱语之曰:“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明太祖实录卷十六》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建诸子。时年10岁的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明初靖江王坐拥王府和三护卫,待遇比亲王相差并不多。靖江王府位于桂林独秀峰前,至今仍保存完好。其王府大门的金钉朱户之制,也和亲王府一般无二。普通郡王使用镀金银册及银印,靖江王却是和亲王一样的金册金宝。而在王国内的宗庙祭祀制度上,靖江王和其他亲王一样,也可以立五庙。唯一不同的是其他亲王以始封之王为始祖,靖江王国则以朱守谦的祖父南昌王朱重四为始祖,而且四时之祭皆用王者礼乐。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年底,靖江王朱守谦之国桂林。但他在封国内胡作非为,引得广西当地军民民怨沸腾。朱元璋将其召回南京戒谕,结果这熊孩子还敢写诗讽刺四叔公。老朱勃然大怒,将他废去爵位,打发回凤阳老家种地反省。
守谦知书,而好比群小,粤人怨咨。召还,戒谕之。守谦作诗怨望。帝怒,废为庶人。《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云南平定之后,朱元璋又给了朱守谦一次机会。可惜这次云南之行最终还是以搞砸而收场,彻底失望的老朱只能再次将他贬往凤阳。而朱守谦这一次甚至在老家都不安分,最终朱元璋将其禁锢于南京,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侄孙去世为止。
尽管朱守谦死后朱元璋余怒未消,甚至都没有给他赐谥。但对于靖江王这一爵位,老朱依然不忍废除。朱守谦之子朱赞仪被册为靖江王世子,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八月袭封靖江王,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闰十一月之国桂林。
第四类:外甥朱元璋自小和二姐感情深厚,甚至其在出嫁之后也对老朱接济良多,这一切当然也要归功于二姐夫李贞的宽容大度。
因此当日后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投奔小舅子之时,朱元璋大喜过望,对外甥视如己出,一度还为其改名朱文忠。
文忠时年十六,沉毅有智勇。上甚爱之,曰:"吾甥犹吾子也。"教养之备至,命从征讨。《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先追封姐姐为陇西长公主,后以外甥李文忠的功劳,加封曹国长公主。姐夫李贞则先封恩亲侯,后来也父凭子贵,受封曹国公。至于李文忠本人,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凭借出色的战功跻身开国六公爵之一,封曹国公,食禄三千石。其实李贞也不算光靠儿子的红利,他在大明开国之前也曾于杭州权掌军务,击退过张士诚所部的袭扰。
张士诚遣其部将由乌石山犯严州及诸暨,经两月不解,严人大恐。贞心不自安,乃权掌军务,令文忠引兵击败之,六日而还,人赖以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李贞封驸马都尉、恩亲侯。洪武三年朱元璋下旨在西华门玄津桥之西为李贞修建府邸。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李家的府邸就在皇宫边上,可见老朱对其父子的信任。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陇西长公主加封为曹国长公主,李贞进封曹国公。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月十一日去世,享年76岁。追封陇西王,谥恭献。灵柩发引之日,朱元璋御驾亲往送别。
外甥李文忠:明初开国六公爵之一,靠的是踏平应昌,俘获元朝皇孙买的里八剌的赫赫战功,而非和朱元璋之间的娘舅外甥裙带关系。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落成的功臣庙之中,李文忠的座次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位列第三。洪武三年十一月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
丙申,上召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初一日,曹国公李文忠去世,享年46岁。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次子李增枝封前军左都督,第三子李方英授中都正留守。
结语: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可能是历代开国帝王中对亲戚最为包容的皇帝。无论是在世的还是过世的亲戚们,除了朱文正,老朱都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绝对做到了问心无愧。朱文正是朱家的长子长孙,比老朱本人还要根正苗红。不知是否因为这层身份,最终造成了他本人的离奇死亡?这位在洪都保卫战中为叔父拼了命的功臣,不要说追封一个亲王了,连其父南昌王的爵位都没有混上,更遑论一个谥号。朱文正的遭遇,实在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