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谁的官职最高?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谁的官职最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500 更新时间:2023/12/25 6:59:18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以至于林语堂说,这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在位九个年号、全民偶像宋仁宗:去世时连辽国皇帝都泪流满面

宋代官员待遇比较优厚,退休之后能够优游林下,吟诗作文。这种厚禄制度,使得官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创作,所以文学艺术,成果累累,能够流传万世。宋代以科举取士,政府官员都是文学之士,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这样的事,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这里按照出生的时间顺序来说一说唐宋八大家的官职:

第一位出场的就是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出生于768年,他童年生活是很悲惨的,三岁丧父后随兄长生活,十岁的时候又兄长去世,他只得跟着寡嫂生活,后来19岁投奔族兄想寻找入仕的机会,结果第二年族兄又去世。他科举考到第四次才中进士第,后来的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均以失败告终。三十岁之后才开始进入官场,主要是在唐宪宗时期为官,曾数次遭贬,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唐宪宗时期的主题就是削藩,而韩愈曾奉命写过《平淮西碑》。他生前最大的官职就是六部侍郎,其中去世前的职位是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去世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正三品)。

第二位就是柳宗元,柳宗元比韩愈小五岁,他出生于河东,也算是世家大族。他前半生要比韩愈幸福的多,参加科举考试则进士及第,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也中榜,二十来岁就已经入仕。但是他的后半生却并不好,他希望朝廷进行改革,因此与当时的主张改革的王叔文走得很近,在唐顺宗继位后,曾有过一个短暂的永贞革新,即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由“二王刘柳”所发动的。只是很不幸的,改革并不长久,唐顺宗本人在皇位上也不过待了七个月就被赶下台。改革进行中的时候,柳宗元的官职是礼部员外郎(从六品上),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职。改革失败后,一路被贬,再也没有起来过。

第三位就是欧阳修,欧阳修出生于1007年,前两次科举考试均告失败,第三次连中三元,但在殿试中仅为二甲进士及第,自此进入仕途。欧阳修的仕途也并非平坦大道,他一生侍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也曾三次遭贬。主持编纂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宋英宗时期官职做到最大,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以从二品的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家,第二年去世。他去世之后的影响仍旧是比较大的,数次被追封,赠太尉、太师,又追封为国公。

第四位是苏洵,苏洵比欧阳修小两岁,25岁之前不知读书为何物,更像是一位游侠,到处游历,到了27岁才真正静下心来读书,也曾科举,但并不顺利。他48岁的时候带着两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经由欧阳修的推荐,文章被官员传阅,大受好评。不过苏洵为官的时候已经很老了,直到53岁才有了官职,从秘书省试校书郎做到了秘书省校书郎,在58岁的时候去世。

苏洵的两个儿子因为从小就跟着苏洵刻苦读书,长大后两人在同一年高中,一时传为美谈。苏轼的官场浮沉应该算是最跌宕起伏的,数次遭贬,最常做的就是各地的知州,每次回到朝廷不久之后,就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遭贬或者自请外调。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乌台诗案”,牵连甚广,也是苏轼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但是这并没有让他学会融于朝廷。他的真性情注定是不容于朝廷的,做的最大的官职就是宋哲宗时期的翰林学士(正三品)、知制诰。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与苏轼相比,苏辙的经历要好一些,在最开始两人的经历基本是相同的,到后来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都被贬之后,开始出现不同。最高的官职是正二品的门下侍郎,即宰相职。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封国公。

再一位就是曾巩,正好比苏洵小了十岁。曾巩应该是八人中名气最小的了,一生的经历也并不是特别的传奇。41岁开始做官,多为地方的知州,最高官职是正四品的中书舍人。

最后一位是王安石,王安石比曾巩小两岁。王安石在官场上的名气大于他在文坛上的名气,他主持的王安石变法是非常著名的。他22岁就进入官场,且政绩不错,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就曾上书变法,只是并没有得到宋仁宗的支持,一直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真正开始。他出任参知政事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罢相一次,但不久再次拜相,出任尚书左仆射和门下侍郎。并获封舒国公。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变法被彻底废除,而紧接着王安石也病逝,获赠太傅,曾一度被被追封为舒王,配享孔庙,后来又废黜爵位,从祀庙廷。由此可见,王安石在后世的地位是比较争议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八人中,在生前出任宰相职的由三位:欧阳修、苏辙和王安石。其中王安石的权力是最大的,为相时间最长,应该是八人中官职最高的。再看去世后的情况:欧阳修、苏轼、苏辙和王安石都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师或者太傅。其中王安石一度被追封为舒王,但旋即被废黜,而欧阳修和苏辙都被追封为国公。

唐宋八大家谁的官职最大谁的官职最小

这唐宋八大家,虽然在文学方面有很厉害的作品,但是他们也都是当时朝廷的官员,只不过各自的官职并不一样,有的身为宰相,比如王安石,但也有的经常被贬谪,比如苏轼。那么,在这唐宋八大家当中,究竟是谁的官职是最高的呢?唐宋八大家里面谁当官的官职最高,谁的官职又是最低的?

唐宋八大家他们都是文坛上的耀眼明星,但同时他们也都是官场中人。官场沉浮远比文坛起落要复杂得多,残酷得多。

唐宋八大家的官职排名王安石最高,官拜宰相当属第一,其次便是韩愈与柳宗元官拜侍郎。其余几人虽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但是在仕途之上却并不顺利,最大也只是做到地方官,而观之,最小的则是苏洵。唐宋八大家无疑是在唐宋时期处于文坛顶端的八位豪杰人物,同样在仕途之上也是有着一些造诣。但他们或出于自身原因,或出于政治环境,仕途并不一帆风顺。有的一生遭贬数次,屡屡失意,而有的虽身君王器重却时间不长,而有的无心做官寄情山水游历,一心研究学问,作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宋代六位文豪的官职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官拜宰相,并且实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但是由于变法过于先进和激烈而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打击,最终神宗去世之后,王安石随之失势,变法也宣告失败,虽然王安石没有实现自己的变法理想,但确实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欧阳修虽然仕途坎坷,但最终做到了兵部尚书。苏轼最高官职是哲宗时期做到了礼部尚书。弟弟苏辙最高官职曾担任代理太尉,这个职位还是非常有话语权的。曾巩生前最高的官职做到了中书舍人。而官职最小的便是无心做官的苏洵。

二、唐代两位文豪的官职

而韩愈的官道仕途也并不顺利,生前最高做到了吏部侍郎副职领导,最高也不过正四品,类似于现在的副部级领导。与王安石相同的是,柳宗元也是积极推进变法,但却遭受打击,最终官拜柳州刺史。

虽然八位在官道仕途上的道路皆走得非常坎坷,但无疑这八人却是唐宋时期属于文坛顶端的人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脍炙人口的著作,或安邦定国、或寄情山水、或豪放、或婉约,但无疑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中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中官位最高的是哪位?职位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里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他们之间谁的官职最大?

唐宋八大家都是有谁?这里面谁的官职最大呢?

历史上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官职最高的是谁呢?

唐【韩愈】(768年824年)

韩愈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是个官迷。为了做官,考了四次才中进士,但进士不能直接授官,又考了三次吏部考试,结果竟然没考上。他就毛遂自荐给宰相写信,写了三封信都石沉大海。于是给吏部写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求职信,这次回信了。回的信的内容是洗洗睡。韩愈也就范进般地继续参加吏部考试,中了,真的中了。822年九月,韩愈的官职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他最高的官职就是从三品的御史大夫。而不是正四品上的吏部侍郎,更不是正四品下的他部侍郎或京兆尹。死后,追赠他的礼部尚书为正三品。韩愈在唐朝官员中地位算很高的,因为唐中期以前宰相的职衔之一是“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说宰相都有本职不到三品的;

唐【柳宗元】(773年819年)

柳宗元出身书香门第的官宦世家,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不仅有人脉而且还是学霸。韩愈考了四次中进士,柳宗元21岁一次就斩获了进士。柳宗元历任集贤殿书院正字、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但他在805年9月,所担任的最大官职为中州级别的邵州刺史(唐朝刺史分为上州、中州、下州),品秩为正四品上。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柳宗元的悲剧说明一句话,站对(不只是站队)很重要。柳宗元出京前任职为监察御史里行,这个职位是没有品级的兼差,而监察御史正职才正八品上,他此前的官职蓝田尉是从八品下(不知为何许多网络资料写成正六品,蓝田县令才正六品上谢谢),因此他最高官职居然是被贬后辗转出任的柳州刺史(正四品下)。

宋【欧阳修】(1007年1072年)

欧阳修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虽出身于官吏家庭,但其父欧阳观老年得子(56岁),以至于欧阳修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的他们寄身于叔父之家。最早欧阳修像韩愈一样是个学渣,科场两次落第。但他勤奋改变命运,拼命哥的他创造了连中三元(监元、解元、省元)的奇迹。本来他想拿下第四元状元的,只因他锋芒毕露,傲气过重而得了全国第十四名。这个评语可不是福垊说的而是欧阳修的主考官大词人老乡曼殊说的。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的欧阳修,欧阳修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的三朝元老,其最高官职是1061年的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副使,副宰相,宋代官制复杂,实际职务和官品分离,所以只能比职务),为正二品官,类似于现在的副国级领导。退休时得到太子少师(东宫三孤,荣誉头衔第三等)的头衔;死后,追赠的太尉、最高官职为正一品太师(三公,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一位)、楚国公;

宋【苏洵】(1009年1066年)

苏洵年轻时爱玩,25岁勤奋的结果也是科场失意,一怒之下,把自己做的笔记全烧了。他决心重新苦读,重做笔记。发奋苦读六七年,结果还是不中,又考两次还是不中。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中过进士的一位,同时也是官职最低的一位。就一边培养两个儿子,一边勤奋苦读。1056年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拜访了欧阳修,俩儿都中进士了。这时,他都47了。他感觉是不是好考了,想试试,后来一想算,万一再考不上怎么面对自己的俩儿啊。后经欧阳修帮忙,其文章在京城被百官传阅,甚至惊动了仁宗皇帝。后被破格提拔做了官,53岁时,还是在韩琦的推荐下才被认命为从八品的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在国务院整理修改机要文件的,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从九品;死后追赠的光禄寺丞不过从八品;苏洵在家谱行业做出了贡献,苏式谱系流传至今。莫非真的应了那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宋【曾巩】(1019年1083年)

曾巩是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他是官三代,聪明又勤奋,18岁拜欧阳修为师,38岁考中进士。后来还结识了范仲淹、杜衍,可谓人脉很广。1082年4月,曾巩的最高官职为四品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官员迁升的中转职务,不是实际官职。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名气最小,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并不亚于其余7位,《答李沿书》《与王向书》《回傅权书》等都是流传一时的佳作。曾巩做过10年的地方官,担任福州、亳州等地的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期间,曾巩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为老百姓干了许多实事。

宋【王安石】(1021年1086年)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王姓是最霸气的姓,王安石是最霸气的人。曾巩18岁结识了王安石,然后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欧阳修。其结果是曾巩没混出来,王安石倒是混得特别的好。王安石真正的学霸,聪明、勤奋,他21岁中进士,而且考了全国第四名。宰相欧阳修、文彦博都很欣赏他、推荐他,就连名士周敦颐(著有《爱莲说》)也佩服他。57岁时,任尚书左仆射(ye),正一品。追赠太傅、舒王,正一品。而且他曾任比参知政事还高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宰相),级别至少是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领导。解任时加司空(三公,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三位),死后加太傅(荣誉头衔第一等第二位),爵位方面,他生前就封荆国公,死后更曾被封为舒王,但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封,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就取消了。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成就,当然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推行了15年,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其实,王安石的散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宋【苏轼】(1037年1101年)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苏景先八岁夭折。苏轼多才多艺,考试不顺,仕途更不顺。他19岁中进士,本来该是状元的,但主考官欧阳修感觉这文章写得像自己的爱徒曾巩的风格,为了避嫌就让他屈居第二。宋仁宗非常看好他和的弟弟苏辙,曾说:朕为子孙留下两个宰相。结果,苏轼最高官职竟然是从三品的龙图阁学士(包拯也是这个学士,人称包龙图)。死后最高赠太师;三苏比较保守,跟王安石关系不好,这也是苏轼官运不好的原因。

宋【苏辙】(1039年1112年)

事事无绝对,苏老三苏辙还真的做了宰相。苏辙是苏轼的弟弟,非常擅长写政论文和史论文。苏辙23岁考中进士,最高官职是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代理宰相)。宋朝时门下侍郎为正三品,是一个虚职,没有什么实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领导。

【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都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属于父子关系,苏洵是父亲,苏轼和苏辙是儿子。

苏洵年轻时到处游玩,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到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不过,苏洵几次参加科考,均失败而归。所以,虽然苏洵名气很大,但直到52岁才在韩琦的推荐下做了官,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主簿是知县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苏轼除了散文写得独步天下,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综合水平最高。苏轼20岁考中进士,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早考取进士者。苏轼一生最高官职是礼部尚书,为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领导。

唐宋八大家中,谁的官职最高,谁的官职最低?

论及唐宋八大家,我们总是把关注点放在他们的文学成就上。这自然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唐宋八大家"是文学界对他们的分类。但有趣的是,这八位大文豪虽然在文坛成就斐然,但他们在政坛却有着大相径庭的结局。

如果我们把他们在政坛的地位作为标准去排序,那"唐宋八大家"就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仕途磕磕绊绊的柳宗元

柳宗元,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被推荐为乡贡,随后参加了科考。他一举便进士及第,名声大噪。但因为其父柳镇在不久后就去世,所以柳宗元不得不等到贞元十二年(796)才进入秘书省成了校书郎。

大概也是因为一开头就不够顺利,柳宗元后来的仕途也起落兼有。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和王伾等人得到重用,与他们政见相同的柳宗元便被提拔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待到王叔文等人失势,柳宗元就去了永州、柳州等当时的荒凉之地做刺史。最后因为频繁奔波,他在四十七岁时便鞠躬尽瘁。

仕途布满荆棘的韩愈

韩愈,一个只比柳宗元早一年进士及第,却已经参加了四次科举的科考"老人"。且和柳宗元相比,他的科举之路还不止这点困难。贞元八年(792)他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失望而归。贞元十年(794)他再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度名落孙山。贞元十一年(795)韩愈第三次参加吏部考试,依旧没能通过。所以耗到最后,他干脆离开长安,去东都洛阳另谋出路。

在赏识他的高官的推荐下,韩愈最终以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的身份开仕途,可起步官位低到差点"跌出"九品。五年后,他再次参加统一考试,才终于在中央做了个国子监四门博士。后来熬了二十余年,韩愈才成了正四品上的吏部侍郎。这也是他仕途的巅峰。够拜相了懂不?唐代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才正二品,副职尚书仆射才从二品,各部尚书可不就得三品了。不懂唐宋时期官员的品级就别出来瞎显摆,韩愈的正四品上已经很高了好不。

一代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重臣。天圣八年(1030),他进士及第。据当时做主考官的晏殊解释,欧阳修之所以拿了个第十四名,是因为考官们觉得他锋芒太甚,想挫挫他的锐气。但这次考试,其实已经是欧阳修参加过的第三次了。

后来现实也曾企图让欧阳修对它低头。因为支持范仲淹改革,他被从中央贬到了夷陵。但欧阳修却并未服输。

在几经起落之后,他在中央站稳了脚跟,不仅成为了文人领袖,还把从正三品的翰林学士到从二品的诸多官职都当了个七七八八。欧阳修死后,更是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师。

觉醒又放弃的苏洵

苏洵,一个算是大器晚成的清高读书人。他"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后来又多次落榜。至和三年(1056),已经四十八岁的他带着苏轼和苏辙兄弟俩进京应试。

因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十分赏识,苏洵才在京师声名大噪,并在两年后收到宋仁宗要他去舍人院参加考试的诏书。

可也许是失望多年,或觉得家里已有儿子们光耀门楣,苏洵"佛系"地婉拒了宋仁宗的好意。后来还是在时任同平章事的韩琦的推荐下,苏洵才直接做了秘书省试校书郎和霸州文安县主簿。而职位高些的校书郎,也不过从八品。

同甘共苦的苏轼与苏辙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不仅在文学领域是各自开花,在政坛的起起落落中其实也都站到了高位。我们熟悉的苏轼,虽多次被贬到惠州、儋州等地,但也是欧阳修"文人领袖"的接班人,曾做过从四品至正三品的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和礼部尚书。

他死后也被追赠了正一品的太师之职,甚至和欧阳修一样获得了"文忠"的谥号。而苏辙,踏踏实实地做过正三品的御史中丞,后来也被追赠为太师。论谥号,他的"文定"也离苏轼的"文忠"相差不远。

得志又失意的王安石

王安石,一个早期不得志,好不容易熬出头却最终黯然收场的改革名臣。他的仕途,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正好相对。二苏得势时,王安石被压制。而在他得到宋神宗支持以推行新政时,他站在正二品的参知政事的高度,将苏家兄弟贬得"一无是处"。

虽然最后王安石又因老朋友背叛而被挤出权力中心,憋屈地回家养老,但他还是在死后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傅。

"默默无闻"的曾巩

曾巩,大抵是唐宋八大家里仕途被谈论得最少的一位。他在嘉佑二年(1057)就进士及第,且后来因为熟悉律法,为官清廉而获得好评。但熙宁二年(1069),他因《宋英宗实录》的修撰而被贬到地方,此后十余年都没能回到中央。直到元丰三年(1080),在前往新任职之地时途径开封,他才得到宋神宗召见并被留了下来。

因为曾巩多年清官之名在外而又精通史学,所以朝臣们大体上也待见他,让他做了个掌管太常寺和礼仪事务的史官。元丰五年(1082),他还被提拔为正四品的中书舍人。不过曾巩以年事已高为由婉拒了朝廷的好意。后来,这位北宋知名清官还获得了和苏辙一样的谥号"文定"。

所以总的来说,论仕途成就,欧阳修和苏轼全然并列,苏辙和王安石则紧随其后。之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才能"上榜"。差点成了正四品的曾巩在其之后。而柳宗元位列第七,苏洵则以最"没追求"的心态"垫底"。

这个排名恰好和以韩愈和柳宗元开头的"唐宋八大家"之称大相径庭。

政治上也就王安石宰相有作为,其他基本打了酱油,柳宗元略可惜。思想上,韩愈后世地位最高,当时而论也还是王安石毕竟开宗立派文学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差不多,苏辙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后世苏轼礼部尚书最出名,欧阳修参知政事(副宰相)。就去世后的影响来说,欧阳修的影响是胜过王安石的。

结论

王安石的官职最大,正一品。苏洵的官职最小,从八品。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综上而言,我们很清晰地看出,王安石的官职最高,欧阳修屈居其后,苏轼、韩愈、苏辙、柳宗元、曾巩依次排位,苏洵的官职最低。

由此可知,生前担任官职、官品、爵位最高的都是王安石(宰相、从一品、公爵),死后被赠官爵最高的也是他(一字王),但他的王爵很快被剥夺,因此盖棺论定时头衔最高的并不是他(公爵、太傅),而是欧阳修(公爵、太师)。

生前担任官职最低的是苏洵,先后担任过的几个实际职位都是从九品,也即宋代前中期九品十八级官品中最低的一品,再低就流外了;死后封赠官职最低的自然也是他当然,比死后连追封都没有的柳宗元那几位还多少强点儿。

更多文章

  • 李渊为什么是高祖而不是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庙号,李渊,高祖,太祖

    谈到中国历史,皇帝的“庙号”是绕不开的问题,包括“谥号”、“年号”都是干的不能再干的历史干货,介绍一下古代帝王庙号。庙号一般是后世皇帝给去世的皇帝供奉庙号祭祀时的称号,最先起源于商朝,因为在那个时候礼乐盛行,注重对先人的祭奠。每

  •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大赦天下的次数和频率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大赦天下

    大赦是对特定犯人实行刑罚同免的刑法措施。在影视剧中,封建帝皇经常任性地大赦天下。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对的是作为封建社会的象征,皇帝与大赦与有密切相关,通常皇帝驾崩、新皇即位、更改年号、册封皇后、册立太子等重大事件,都可以成为大赦的理由,错的是国家发生的大事,例如开疆拓土、受灾遇瘟、天降祥瑞等,也会

  • 长安!长安!西安13朝古都——中国世界级古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安,西安,13朝古都,古都

    长安一座伟大的城市尤其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城史上平面规模最宏大的城市之一(请横屏观看,西安城全景图,这里曾属于唐代长安的宫城区域,摄影师@苟秉宸)▼是当时东方世界的中心时人赞颂其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明宫遗址公园,上文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从小被过度教育的皇帝 跟大臣怄气30年不上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万历皇帝,朱翊钧

    朱翊钧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三个统治者,又被称之为“明神宗”,朱翊钧年仅仅十岁时就当上了一国之君,在位时间将近五十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享年五十八。宫女的儿子临幸宫女生下不爱的儿子一日,明神宗去向母亲李太后请安,不巧太后

  • 命好的和被演绎最多的乾隆皇帝 他被最被高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皇帝,清朝皇帝

    中国朝代众多,虽说从始皇帝伊始,距满清末帝也不过区区数百个,期间不乏震古烁今的明主,自然也少不了“何不食肉糜”的庸帝。而最被高估的皇帝,他如果谦称第二,那么将无人敢称第一。他就是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 清朝没有“南京”这个地名,为何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京条约,清朝,英国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对《南京条约》应该不会陌生。《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意义十分重要。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清朝时期根本没有“南京”这个地名,那《南京条约》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

  • 明朝十六帝:加上南明追尊为帝还有十二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十六帝,明朝皇帝,明朝追尊皇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经16帝,共计276年。明朝灭亡后,又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南明王朝。南明历时仅18年,先后有弘光、隆武、永历几位皇帝。不过,明朝及南明,都分别还有6人被追尊为皇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先来看看明朝。古代开国皇帝,似乎都有一种最尊先祖为帝的习惯

  • 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都干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和亲,赔款,割地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生活中人们引经据典成为了日常,实际上这也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不过大众总会刻意将近代晚清的历史避开,主要还是这段时期太过屈辱,一个泱泱大国差点沦为了殖民地,换谁都不会愿意揭开这块遮羞布。强盛的汉唐就有和亲的传统,宋朝虽说经济发达,但在和外族分庭抗礼的时代,这些钱可大都被宋朝赠

  • 浅谈皇权继承上的“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皇权继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世袭制的诞生世袭制是指帝位、爵位等职位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世袭制的产生和私有制的确立有很大关系。在远古氏族时期,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对于私有财产的占有欲滋生了对权力的渴望。虽然当时不可能出现严格意思上的世袭制度,但这种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到了有史可考的商朝,世袭制已经出现雏形。商朝的世袭制和后世略有不同

  • 宋真宗皇后刘娥为何不能像武则天那样成为女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娥,宋真宗皇后,宋朝皇后,宋朝

    在中国古代,女主执掌朝政总归不为传统所认同。因此,宋真宗遗诏刘娥以太后身份掌权时,用的是“军国大事,权取处分”。重在一个“权”字,也就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宋仁宗赵祯坐像刘娥在开始垂帘听政时,也不得不承诺,“候皇帝春秋长,即当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