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忆往昔,多少英豪南征北战一统山河,得以流芳百世。然而,上天却总喜欢给人开玩笑。历史上就有这么两位有为之君,他们励精图治,贤明远播,一度要将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却在胜利前夕英年早逝,幼主继位,然后就被篡位了,令人惋惜不已。若上天再多给他们几年,历史或将重新改写。
巧合的是,这两个朝代国号都是“周”,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一个后五代十国的后周世宗柴荣,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都是马上看着要一统天下的时候英年早逝,然后留下孤儿寡母,被大臣取而代之。历史有些时候非常地相似。
这两个时期是中国最乱的时期。群雄并起,胡人乱华。华夏儿女水深火热,亟需一位有为之君攘外安内一统天下。
如果宇文邕不死,杨坚还敢夺位吗?
从公元557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建立北周开始,到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为止,北周的国祚只有二十多年,期间却产生了5位皇帝。其中活得最长的是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享年36岁。
想要了解北周,那就不得不先来回顾一下北魏西魏的演变过程。话说北魏末年,“六镇起义”让尔朱荣、高欢、贺拔岳、宇文泰、侯景等军阀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最初只是尔朱荣一家独大,尔朱荣被皇帝诛杀后,尔朱氏势力借机攻入洛阳弑杀了皇帝。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高欢趁势起兵推翻了尔朱氏集团,然后拥立宗室元修为皇帝,是为魏孝武帝。魏孝武帝由高欢所立,自然只能是一个傀儡,但他对高欢的专权并不满意,于是想依靠镇守关中的贺拔岳除掉高欢,不料贺拔岳很快就被高欢设计杀害。
贺拔岳突然遇害,关中群龙无首,其部下为了给贺拔岳报仇,决定拥立宇文泰(贺拔岳亲信)为首领,于是魏孝武帝又只能寄希望于宇文泰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扳倒高欢。当然,起初宇文泰也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所以很快便赢得了魏孝武帝的信任。
公元534年,随着和高欢矛盾的不断升级,魏孝武帝决定直接往西投奔了宇文泰。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落到宇文泰手里的魏孝武帝可以说是才离虎穴又入狼窝,不得不处处受制于宇文泰。另一方面,高欢见皇帝跑路,便顺势另立宗室元善见为皇帝,是为魏孝静帝,北魏由此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
由于宇文泰和投奔自己的魏孝武帝之间渐生嫌隙,一年以后,前者干脆杀掉后者,改立宗室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元宝炬虽然当上了皇帝,但西魏大小政务皆由宇文泰处理,文帝仅“拱手而治”而已,两人倒也配合默契。
公元551年,元宝炬去世,其子元钦继位,这个元钦和父亲甘为傀儡不同,一心想要除掉宇文泰,可惜最终因为计划泄密而被废杀,所以元钦也被称为西魏废帝。同年,宇文泰立元钦的弟弟齐王元廓为皇帝,是为西魏恭帝。就在宇文泰准备取代西魏自立时,不幸在北巡中病逝,临终托付自己的侄子宇文护,希望他帮助嫡长子宇文觉主持军国大事。
公元557年,在宇文护的谋划之下,宇文觉正式代魏称帝,建立北周。同年,宇文觉与人谋划,意图诛杀权臣宇文护然后亲政,结果却反被提前得到消息的宇文护废杀。宇文觉去世后,宇文护另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宇文觉之兄)为皇帝,是为周明帝,但仅过了三年,宇文毓也被毒杀,宇文护又立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为皇帝,是为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578年在位。宇文邕在位期间,诛杀权臣宇文护,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周武帝在位时韬光养晦,实行各种改革,整治吏治,劝课农桑,北周的国力在他的治理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他还花了整整十二年时间,用尽各种手段麻痹宇文护,最终趁其不备将其诛杀。公元575年,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并于一年半后灭北齐。公元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英年中逝时年仅36岁,谥号为武帝,庙号高祖。也有人说这是他在位时极力主张灭佛而得到的报应。
遗诏长子皇太子宇文贇继位,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北周国势日渐衰落。大象元年(579年)禅位于长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权。次年病逝,时年二十二岁。谥号宣皇帝,葬于定陵。
北周静帝宇文阐(573年581年),原名宇文衍,南北朝时期北周末代皇帝(第五代,579年581年在位),鲜卑族人,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孙子、北周宣帝宇文赟的长子。579年,受宣帝内禅即位,时年7岁,由隋国公、外祖父丞相杨坚辅政。大象三年(581年)禅让帝位于丞相杨坚,杨坚登基。至此北周灭亡,隋朝建立。同年,也是隋文帝开皇元年,宇文阐去世,时年9岁。谥号是静皇帝。
看了这3位皇帝的简介,应该明白了,杨坚篡位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前2位皇帝都是早逝,第3位皇帝年幼,皇太后是杨坚的女儿又没什么权谋,北周大权旁落,杨坚把持朝政。杨坚篡位前,用计将北周五位镇守全国的亲王骗回长安,一举杀害,扫平篡位最大障碍,然后又评定北周老臣子尉迟迥等的军事变动,最终坐稳皇位了。
众观历史,虽然宇文邕的记载并不多,但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统一天下,对他来说是早晚的事。还有他作的象经,据说李世民也不能完全看透其中谋略,可见他的军事雄才。而且杨坚在他手下时,还是很乖的。是宇文邕死了几年之后,他才篡位的。宇文邕是一个有雄才韬略的人,他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为后世所赞叹。也正是因为他操劳国事,身体才会垮掉。其才略可比汉武帝,李世民他们的!
柴荣不死,赵匡胤断不敢有篡位之心
赵匡胤取了后周的江山,很多人说他不够意思,因为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在世的时候,对他有多好啊。结果人家一死,还没过一年,赵匡胤就欺负他家的孤儿寡母,将皇位给夺了去。这件事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来说,总是会报以一声唏嘘,因为柴荣是不可多得的有为君主,只可惜他的生命太短了,倘若长一些的话,估计历史的进程就会从此改变了。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多月,后周的大军北上收复幽云一带,短时间内就接连收复三州。倘若不是柴荣死了,后周军队不得不退的话,估计幽云一带,在那时候就要被后周给收复了。
其实一直到柴荣生命的最后一刻,赵匡胤应该都是没有反心的。他是一个武将,而且是一个很出色的将领,但是在此之前,恐怕他从来也没想过自己要当皇帝吧。早先在出征北汉的时候,柴荣刚继位,根基还不稳,那一战关系着后周的国运以及柴荣个人的生死。当时后周军对北汉军出师不利,眼见就要输了。在这种危急的关头,正是赵匡胤振臂一呼,带头冲进了敌军之中。后周将士们被他的这种勇气给感动了,大家纷纷冲了上去,就这样,后周将北汉打败。
由此可见,赵匡胤在跟随柴荣的时候,可是诚心诚意的,他是真地为后周在效力,甚至连自己的命都不顾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柴荣未死之前就有篡位之心呢?完全可以想象,倘若柴荣不是这么早就去世了的话,那赵匡胤自始至终都只会是后周的一位出色将领,而且终其一生,都不会反叛的。因为他对柴荣,那是死心塌地佩服。这一点从他当初投奔柴荣麾下就足以看出,赵匡胤本来是跟在郭威身边的,但是当郭威当上皇帝这后,他竟然立刻选择离开郭威,反而去了当时还不怎么突出的柴荣身边。
这对于赵匡胤来说,是一次赌博,他下了很大的赌注,赌的就是他的政治生命。虽然他的老主子郭威现在发达了,成了皇帝了。可是赵匡胤深知,现在的郭威,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了,以前他是将军,赵匡胤跟着他可以有仗打,而有仗打就可以立功,从而获取更高的地位。然而现在的郭威却是皇帝了,跟着他,最高也就是做个御前护卫而已,这不是赵匡胤想要的。因为他的理想就是带着兵去杀敌,去收复汉人的江山。
所以当时的赵匡胤毅然地选择了离开郭威,来到了柴荣的身边。他做出的这个选择,实际上与他当初选择投靠郭威,是一个道理。当赵匡胤来投奔的时候,柴荣也还很年轻,这时候的他虽然是郭威的养子身份,但是储君的位置并没有定。当时与他存在竞争关系的,还有李重进以及张永德。这二人无论谁接班,都可以延续郭威的血脉,因为二人一个是他的外甥,一个是他的女婿。而相比之下,柴荣与他之间,则无半点血缘关系。
但就是在这种不确定的局面之下,赵匡胤毅然地选择了柴荣,或许是因为他的英雄气概吸引了赵匡胤吧。总之,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赵匡胤的选择是对的,他的眼光很好,柴荣果然被选为了储君。当柴荣当上皇帝之后,赵匡胤也已经成为了大将了,此时的他再也不用像当初离开郭威那样而离开柴荣了,因为他当了将军,有了领兵的权力,已经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了。可以想象,倘若柴荣不是这么年轻就死掉的话,赵匡胤一定会为后周奋战一生,一直到死都会忠心不二。
周世宗柴荣驾崩之前,是如何防止权臣篡位的?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御驾亲征,他的这次出征非常顺利四十二天时间内便克复三州十七县。然而,在这次出征途中,他遇到了一个离奇的事件来自四方的公文之中竟然藏着一块题有“点检作天子”五个大字的木板,这着实给生性多疑的他增添了一桩心病。而就在他挥斥方遒准备攻克北方重镇幽州之时,他不幸身患重病,只得班师回朝。班师途中,占据他内心的不是对未能统一天下的遗憾,而是对大周王朝前途的担忧。
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曾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确,凭兵权夺取皇位的事例在那个动乱时期实在是太常见了,那么如何才能让大周的皇位平稳过渡到年仅七岁的梁王柴宗训手中呢?重病之中的柴荣布下了一个局:
柴荣推测,如果后周的元老重臣之中有人怀有篡逆之心,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张永德和李重进二人。所以,柴荣对他们俩进行了重点防范:
第一、将张永德调离京城
张永德因为在后周的建立过程中立功而深受后周太祖郭威的器重,而迎娶郭威的第四女寿安公主后,他更是成为后周最有权势的官员之一,并且在朝野中有很高的威望。而最让柴荣不放心的,则是因为张永德此时的官职正是殿前都点检,“点检作天子”的谶语会不会就是在说他呢?出于这个考虑,柴荣决定将张永德调离京城,改为出镇澶州。
第二、以赵匡胤牵制李重进
李重进同样也是后周的皇亲国戚,他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在太祖一朝担任马步军都虞候,掌管禁军的侍卫司。柴荣在用人方面很有一套,他很清楚张永德与李重进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所以故意让他们分别掌握禁军,以互相监视和制衡。既然已经决定将张永德调出京城,则必须要有另一个人来顶替张永德,制衡李重进,柴荣认为,最佳人选就是张永德的老部下殿前司都指挥使赵匡胤。
第三、以韩通制约赵匡胤
而柴荣对赵匡胤也并非完全信任,他当然清楚赵匡胤暗地里拉帮结派,组织了以“义社十兄弟”为首的势力集团。所以,柴荣在提拔赵匡胤的同时,也提拔了与赵匡胤不和的韩通(此人后来成为“陈桥兵变”中唯一的牺牲者),并且规定,赵匡胤所下达的军令,必须经过韩通的裁决。
很明显,柴荣临终还是对握有实权的武将最不放心,所以让他们之间互相制衡。除此之外,柴荣还命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共同行使宰相权力,辅佐幼主,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
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在这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安排妥当之后,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驾崩,时年三十九岁。
柴荣死了,精心布下的这个局最终被打破。
杨坚和赵匡胤都是窃国之人两人之间有什么区别
清朝有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古往今来得国最易者,当属隋文帝。
隋文帝在中国的知名度还可以,但是受欢迎程度和好评度则不高。对隋文帝高度评价的,反而是一部外国著作《剑桥隋唐史》,书中高度评价隋文帝,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统一中国,创立科举制,创立三省六部制。
由此三条功绩,我觉得评价倒也中肯,虽然当时的科举很粗糙,但是这个制度的框架是很好的。至于他统一了南北朝,不但是汉族的统一,而且是多民族的统一。三省六部制更是影响深远,直到清朝灭亡。
但是人们对隋文帝窃国这件事却有很多非议,他和后来的赵匡胤一样,都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得到的国家,这不是大丈夫所为。
仔细对比一下,我觉得他们俩人身上还有一些其他共同点,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1.背景接近都在未统一的乱世
在赵匡胤建宋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对当时王朝的忠诚度都不高。五代十国有个老臣叫冯道,他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当过高官,有的官至宰相。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后世有人批评冯道没有忠君之心。其实这样说没有道理。冯道靠什么做到“十朝元老”屹立不倒究竟啥本事
像冯道这样的人在五代十国当中大有人在,比如宋朝建立之后,原来后周的所有大臣全都原封不动,该当什么官还当什么官,就是皇帝换了而已。
大臣们都是这样,何况下面的士兵和普通百姓呢,所以说百姓、士兵、官僚阶级,对国家的忠诚度都不高。在他们眼里,谁手里掌握兵权,谁腰杆子硬,谁都可以当皇帝。
而在杨坚所处的南北朝时期也是这样,你想想五胡十六国,这比五代十国还多还乱呢,一个国家建立好好的,说灭就灭了,哪有什么忠诚度可言。
没有忠诚度,就容易篡夺,这是一个历史条件。隋文帝和赵匡胤都有这个条件,所以说历史背景很接近。
2.前一任皇帝很接近前任君主都英明神武
在赵匡胤前面的周世宗柴荣是个英武的明君,他执政的时间很短,但是做的事情很多。对外积极扩张,尤其是三征南唐。然而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了,年仅39岁。
杨坚前面的皇帝是周武帝宇文邕,这也是个很了不起的帝王,他最大的功绩是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然而不幸的是,他也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对于这两个帝王,我想说一句:“工作不要太拼命,身体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这两个帝王都是病死的,而且都是突发疾病而死。我估计,都是工作太努力了,太劳累了。年年打仗,每次都是御驾亲征,铁打的也受不了。
说起这两人的相似也挺有意思,他们都灭佛。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因为当时国家的财政都不好,只要是励精图治的帝王,都不能视而不见,所以才有相似的举动。
北周时,由于当时佛教盛行,许多人都出家做了和尚,寺庙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不需要向朝廷交税,也不用当兵。如以此来,就导致朝廷是赋税收入减少,士兵数量不足,加上很多百姓的田地都被寺庙占据,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周武帝就决定灭佛,把文武大臣召来商议此事,并提出“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的思想。当时不少信佛的大臣,纷纷劝说皇帝不要这么做,甚至有人说:“皇上啊,若是得罪了佛祖,您以后是要下地狱的。”周武帝非但没有害怕,反而怒喊出14个字:“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以此表示灭佛的决心。听完皇帝的话,大臣们吓得哑口无言,不敢多说一个字。周武帝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在很短的时间内,拆除了四万多座寺庙,上百万僧人还俗,其中一部分作为兵员被送入军营。经过此次灭佛行动,北周的国力进一步增强,周武帝亲率大军出征北齐,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北齐给灭了。
后周时,佛教比较兴盛,占据了大量的田产、人口和社会资源,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柴荣决定整顿寺庙,但一大把的人站出来反对,这里面牵涉的利益团体太多了,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柴荣可不管这么多,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好处,就必须执行下去,哪怕碰到再多的“老虎”。还好柴荣手中握有军权,谁不听话就灭谁,灭佛最终还是执行了下去。结局是:后周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极大地恢复。
说起他们的接班人,有点不同,但是总体情形是相同的。
柴荣留下了孤儿寡母,小皇帝柴宗训只有8岁,太后是新封的小符太后,只有20几岁,没有从政经验。宇文邕的儿子则已经成年,为周宣帝。不过,周宣帝没多久也死了,他的孙子周静帝继位,当时还是刚会走路的娃娃。
3.相同的谶(chen)语事件
谶语就是预言,在柴荣时代,就有‘点检做天子的谶语。不得不说,这个谶语真准,后人说这个谶语是赵匡胤放出来的。我觉得有点牵强。因为谶语出现的时候,柴荣还活着,正在去攻打燕云十六州的路上。柴荣还好好的呢,又没生病,赵匡胤怎么知道柴荣会病死呢,这不科学。
杨坚当皇帝之前也有谶语,不过他和赵匡胤有点不一样,因为杨坚的谶语是自己算命算出来的。当时有个很有名的算命先生叫来和。他说杨坚有皇帝命,杨坚很高兴。
后来杨坚当上了并州总管(山西太原),并州这个地方的西门是常年不开的,因为西方面对的是突厥,为了防止突厥进攻,所以这扇门从来不开。因此就有了一个谣言:能开西门者当为圣人。
当时杨坚还不知道这扇门还有这么个传说,他就直接开了,开了之后谣言就传开了,说杨坚将会成为圣人,也就是皇上。杨坚又惊又喜。
喜的是他觉得自己天命所归,惊的是被人说成是将来的皇上,这是要杀头的,万一提前被杀了,皇帝还当个毛线呢。
宇文邕的近臣王轨和宇文宪都听说了这件事情,都建议要杀了杨坚。宇文宪说:杨坚这个人仪表非凡,有天子之相,一定要尽早除掉。
宇文邕心想,既然说杨坚有天子之相,不如找个看相的来看看。于是就找来了来和,就是那个给杨坚看相的人。
这个来和和杨坚有交情,当然不能说杨坚是帝王之相,就说是将军之相。宇文邕放心了,本来他也不想杀杨坚,杨坚是一员大将,不是随便能杀的,而且杨坚也没有过失,无辜杀大将,这在朝廷内外也说不通。
再者,宇文邕和杨坚是亲家,宇文邕的儿子周宣帝娶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有这样的关系在,除非是犯了谋反大罪,否则宇文邕绝不可能杀杨坚。
宇文邕没有听宇文宪的意见,但是将杨坚打发到偏远地区任刺史,也算是一种打压。就算是找了个心理安慰。
说到错失良机,柴荣也做过这样的事情,不过他不是打压,而是换人。因此谶语出现的时候,当时的‘御前都点检是张永德。为了防止‘点检做天子的谶语应验,柴荣将张永德换成了赵匡胤。
柴荣这样做是因为当时赵匡胤的资历比较低,而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很有威望。要知道郭威无子,他在当时有三个候选人,一个是养子柴荣,一个是外甥李重进,一个是女婿张永德。所以张永德是有政治风险的。
不管怎么样吧,都应了那句老话:王者不死,自有天命。不是你打压或者残杀就能灭了他们的。
总结
赵匡胤和隋文帝都有军事才能,但都不是很突出,隋文帝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征伐北齐的军事行动中,但是他也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主要还是宇文邕自己的功劳。隋文帝在清除北齐残余势力的时候立了一些战功。但是他能当上将军,是因为他的爵位显赫,他继承了父亲随国公的爵位,起点高。
赵匡胤要好一些,他是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是凭借着军功一点点的从士兵升到宋国公的位置。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因为柴荣总是御驾亲征,所以赵匡胤只是按照柴荣的军事部署行动,很少有单独做大将的机会,因此后人对赵匡胤的武功有所怀疑,尤其是元朝,当他灭了宋朝以后,修宋史的时候,着重强调赵匡胤的文治,从侧面反应对其武功的不认可。
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是励精图治,国强马壮,统一河山指日可待。但历史似乎不太眷恋他们,着实是一种遗憾。倘若上天再多给他们几年的时间,一统中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