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忽必烈的蒙古大军是如何征服了大理国?

忽必烈的蒙古大军是如何征服了大理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01 更新时间:2023/12/11 18:12:22

很多朋友在去到云南旅游的时候,都不会错过美丽的大理古城。当地的朋友总会告诉你那里曾经显赫的段氏家族,不会忘了告诉你大理王国曾经的辉煌。

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其疆域覆盖今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北宋绍圣二年(1095),大理国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但他翌年便薨逝,国家大权落到段正淳手中,史称“后理”。

然而有一段历史却总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大理与蒙古爆发的“蒙古灭大理之战”,也就是题中所说的“忽必烈平定大理”。大理天定二年(1253),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的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大理国源于唐代的南诏国。唐朝天宝战争中,南诏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这一官位传六世,至段思平,而他最终建立了大理国。到大理国第四代君主段思聪时期,迅速膨胀起来的高氏已经取代权臣董氏,成为朝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且直至大理国灭亡。

大理国几乎与中原赵宋王朝同岁,但伴随着元军南下,大理国也走到了末日。南宋淳佑四年(1244),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高禾战死于九河,南宋还专程派使节到大理凭吊。

然而此役着实是飞来横祸。大理被攻是由于蒙古人南侵攻不下四川,因而将算盘打到了大理身上。面对北方的铁骑,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而这不幸中又有“万幸”,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在段兴智继位后,大理终于抵挡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段兴智成了大理国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国,比金朝来得迟,而比宋朝来得早。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兵分东、西、中三路。

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大理天定二年(1253)10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一路上多位酋长归附,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劝降,但大理相国高泰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

12月,忽必烈大军一路直下,长驱直入,进军龙首关,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直逼大理城。随后,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也渡江到丽江县塔城、巨甸、石鼓。东路军过金沙江到达楚雄、姚安。这样,三路大军对大理城形成包围之势。大理国内各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

当时的大理国,其实总体军事力量并不薄弱。但为了削弱段氏势力,控制国政,高氏一方面有意地把大理国军队的精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则着力发展自己的地方武装,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当薄弱。段兴智与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战,惨遭大败,弃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

忽必烈随后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于是军民安定。姚枢还搜集了大理的图书档册。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高泰祥临刑前还叹曰:“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因而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土司,承袭30多代,直至改土归流。

大理天定三年(1254),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继续进攻。当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兴智。段兴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见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怀柔,赐其金符,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

段兴智不但捡回了条命,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得以继续掌管云南,说不定比当初受高氏欺压时还舒坦,因而对蒙古感恩戴德。于是他在回国后替蒙古兵当向导,追杀大理残余抵抗势力,并亲自率兵镇压大理境内反抗蒙古军的各族人民,甚至参加了蒙古攻打安南(即越南前身)的战争。

南宋景定元年(1260),段兴智再次北上朝觐,死于途中,蒙古遣使吊祭,谥号“向义天定贤王”。次年忽必烈令段兴智之弟段实继任大理总管。段实也像他哥哥一样,对蒙古特别效忠,深得忽必烈赞赏。忽必烈对他“示至优之渥”,“以彰同视之仁”。

元灭大理之役,作为元统一中国的战争的一部分,为彻底灭亡南宋奠定了基础。而“元跨革囊”也算是云南历史的里程碑。此后,云南以一个行省的形式被纳入中国版图,结束了唐宋以来云南地区南诏国、大理国地方割据的历史。自唐以来大理城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因而此战不可不谓意义重大。

标签: 蒙古大军大理国

更多文章

  • 称呼皇帝为什么在唐朝之后由谥号改为用庙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谥号,庙号

    中国古代的史书在称呼以前的皇帝时,有比较统一的习惯和成例。一般是三到四个字,而且以朝代名称开头,比如汉景帝、汉光武帝、隋炀帝、唐高宗、明成祖等等。不过,这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唐朝以前的皇帝称呼最后一个字是“帝”,格式是“朝代名+某字+帝”;而唐朝以

  • 中国各大朝代灭亡后:子孙后代都去了哪儿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朝代灭亡,末代皇帝,皇帝子孙,各朝代灭亡后皇族下场如何

    皇帝在位时是万人之上,但皇帝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万一倒台,那就是死皇帝莫死贫道了。历代无不亡之王朝,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寿祚至多不过300年,江山换主是一件太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命运最悲惨的无过于皇室。草不除根,后患无穷。亡了国,下面的臣子还可以摇身一变另投新主,而皇室宗亲却只能引颈就戮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相——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范仲淹,宰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出自《岳阳楼记》的名言,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的熟悉。而这句话的提出者,则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范仲淹。说起范仲淹,这位北宋的名臣,在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除了这篇《岳阳楼记》之外,由他主导的庆历新政,几乎影响了北宋上百年的时间。北宋一朝,如果要评一个对北宋影响力的

  • 隋朝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朝历任皇后大全,隋朝皇后大全,隋朝皇后

    一、隋武元帝杨忠皇后(追尊):元明皇后吕苦桃(?-?)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随国公杨忠之妻,隋文帝杨坚之母。隋朝建立后,隋文帝追崇为元明皇后。(追尊)二、隋文帝杨坚皇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月15日)复姓独孤,字伽罗,汉化鲜卑人。隋文帝杨坚皇后,北周太保卫国公独孤信嫡女。十四岁,嫁

  • “明亡于驿”:明末农民起义军主力军为何是驿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亡于驿,驿夫,明末农民起义军,明朝,农民起义军

    驿站萌芽于商周,完善于汉唐,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经久不衰。纵观古代驿站的设置及运营,历代虽有不同,但它都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相依相存,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态下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组织,随着漫长岁月的洗礼而不断地成熟和完善。元代驿制最显著特点是实行“站户制”。“站

  • 唐朝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历任皇后大全,唐朝皇后大全,唐朝皇后

    一、唐先天太上皇李敬皇后(追尊):先天太后益寿氏(?-?)周朝时御史大夫李敬的妻子,传说是李耳的母亲。唐朝天宝二年三月,唐玄宗下制追尊益寿氏为先天太后。(追尊)二、唐献祖李熙皇后(追尊):宣献皇后张氏(?-?)嫁给北魏的金门镇将李熙,儿子李天锡、孙子李虎。武德元年,李虎的孙子李渊建立唐朝,六月廿二,

  • 汉后皇帝得恶谥的没几个 但是中奖者真是不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恶谥,谥号

    谥号是对一人一生的盖棺定论,谥法的形成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较为完整的谥法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短暂废除,西汉立国后又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谥法制度;谥号有上谥(美谥)比如庄、宣、襄、睿、刚、威等等,平谥比如悼、哀、闵(愍)等等以及下谥(恶谥)比如厉、灵、炀等等。一个初中生灵魂发言:商纣王居然真名字

  • 北周逆袭灭了国力强大的北齐 北朝南下统一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南陈

    北周逆袭,灭了国力强大的北齐,这是怎么回事?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梳理清楚北齐和北周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大多人都知道中国有南北朝这个历史时期,然而,因为国家众多,朝代更迭频繁,所以真正对这个时期有清晰印象的人恐怕又寥寥无几。三分钟读懂历史书上都说不清楚的南北朝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又一次面临

  • 放大看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比你想象的有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仇英,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这个名字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被后人取用或致敬的可能。《清明上河图》究竟存世多少版本,恐怕没人说得清楚。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院本,都是除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的一版之外相对有名的版本。仇英版

  • 做皇帝要找名人当祖宗 朱元璋也想高攀却攀不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帝,认祖归宗,朱元璋,皇帝追尊

    历代中国王朝开国,一件皇帝的“家务事”,经常严肃摆在满朝文武面前:朕该认谁当祖宗?封建王朝讲究“皇权天授”,帝王贵为“天子”,有个强大的祖宗,就是撑场面的江山基石,当然要瞪圆眼睛找。好些实在找不到的帝王,更是牙一咬就跨界: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