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这个名字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被后人取用或致敬的可能。
《清明上河图》究竟存世多少版本,恐怕没人说得清楚。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院本,都是除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的一版之外相对有名的版本。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明朝苏州城的景色,整幅画卷共有两千多人,萌点和槽点都很多……
它不同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淡设色,从右至左分别为近郊村野、城外虹桥、城里商肆、御苑龙舟。
有42条船,7座桥,74个挂牌商户······
即便只是街角一景,也充满生活情趣。有人坐着“人力敞篷车”惬意舒适,也有人互扯辫子怒气冲冲……
1
辽博本虽然与张择端版同名,但画面内容大不相同;辽博本并非是以“临”“仿”张择端版的姿态呈现,而是借用命题和基本结构的再创作,明人的服装不同于宋代,人和物的刻画笔法和不似设色艳丽程度不同。
辽博本
宋本
单看其画面的具体气氛和内容,甚至也与清明时节的关系不大。
近郊村庄的村民聚众看戏。
例如,不同于张择端描绘的北宋都城汴京的木质虹桥,辽博本中的桥梁大多以坚实笔墨和砖石叠加架构,这与地方志记载的,明代苏州桥梁大多以当地花岗岩为材料,为方便通行多设计为单拱形制的内容一致;
宋本
辽博本
画作既然落了仇英的款“仇英实父制”,且钤了两枚印“十州”“仇英之印”,亦有项元汴的印章,即便可能为托仇英的名号而制,探讨画作也不能离了相近的时代。
它的时间不能比仇英出生年早(1502-1552),大体不应晚于项元汴去世(1590)。
2
商铺在画中最为抢镜,也在画面的中心部分。各类大小商铺光是带牌子的便有74家。更有古董地摊三个。
甚至有专门合婚的店铺。
还有美酒和开在水边上的鲜鱼面店。
总之吃喝玩乐样样俱全。
顾炎武在《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日知录》卷十六)中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
3
相似的简易戏台还可见于《南中繁会图》《清代农村演剧图》。
明《南中繁会图》
清刘阆春《清代农村演剧图》
南戏的四大声腔形成于明代,包括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弋阳腔出于江西,昆山腔出于江苏,其余二者出于浙江。
祝允明《猥谈》:“自国初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今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又不如旧……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
注:祝允明生于明天顺四年(1460),卒于明嘉靖五年(1526)
可见在成画时间(15021590)中,南戏的四大声腔已经形成。
而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南词叙录》成书以前,除昆山腔流行范围仅限苏州一带之外,其他三腔的流布范围都较广。海盐腔在士大夫中享有盛名,在民间有广泛影响的则是弋阳腔和余姚腔。
中国的傀儡戏大致起源于汉代,那时木偶又称作“魁榻”、“窟碌”,至迟到南北朝(北齐)时期就已形成。
明代木偶戏可用于丧葬仪式在夜间进行,又可在民间节日中表演;且明时受南戏影响,戏目有与南戏相近的。
以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为例,第33回,《宋江夜看小鳌山》中写宋江元宵节在清风寨镇上看到木偶戏,“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宋江矮挫,人背后看不见。那相陪的梯已人却认得社火队里,便教分开众人,让宋江看。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4
古代的戏曲演员可被专称为优伶,而广义的优伶则是中国古代演员的总称,优伶出现的地方除上两处外,还有武陵台榭的部分以及民间杂耍。
5
画面中“武陵台榭”的位置可不一般,官员模样的人听曲看舞,围坐下棋,旁边临水,有鹤有鹿有园林,和隔墙外面的市井可不是一类景象。
官店主要是明代由官府开设的特殊店铺,始设于吴元年(1367年)之前。
//////////
《清明上河图》究竟多少版本,没人说得清。
原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项元汴所藏,仇英到项元汴家做客,看到真迹,他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删节增添而完成了明代版本。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结构大体按张择端的景物布局,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卷》中房屋建筑更宏大。看看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萌点和槽点。
男人打架狂扯头发,看来这一行为与男女无关,与头发长短有关
“奶奶,快去看热闹啊,有人扯头发。”
摔个跤,赌谁会赢。拗个造型。
客官,这些好产品,一两银子!
“哇,那个唐三彩好好看的。”
后驱宝马,何止一个爽字
就知道打架扯头发,我坐法拉利路过
城管,那学府门口有摆摊的
这秋千挺高
远处树杈上没买票的朋友,注意安全!
摆姿势等辣妹
我就是想天天看戏
那是一个晴朗的好天。
“飞咯、飞咯、风筝飞起来咯
艾玛,我也要起飞了”
“哎呦,刚才有个什么东西从我左手边飞过去了”
“快看,快看,灰机啊,有灰机灰过去了”
“一大早的,都吵吵什么啊”
小儿:“亲爹,看快,有人在街上撕逼呢”
老爹:“瞎扯,人家明明在扯淡……”
男人打架不扯淡,要扯就扯他辫子
不许扯辫子了啊……
还不服?来比划比划
“苍天啊,大地啊,
这比划把力气全划完了
老子实在扛不动了
还是偷个懒去集市上找个人来扛”
“乡亲们,楼市股市都是水,还是古董最保值。”
路人甲:“我看上那个古董瓶子了”
路人乙:“一看就是假的”
老板:“会说话吗?”
“我最会说话了,
这块布这么长,上吊专用?”
“大爷,您这是在练劈叉吗~
帮我扛个木头成不?”
“成,你先去给我找辆独轮车”
这独轮车就是快
“坐四轮儿有人拉着最舒服……”
“哎呀,那两家伙还没扯完啊”
“那是小日本不?”
“额,那是商船挂在船头用的”
好容易到了,让我摆个销魂的姿势晾干先……
“喘什么喘,三天吹风,赶紧添瓦,后天就要娶亲了”
“秋千这么高,你是怎么上去的?”
“看见没?我给了那个人两只鸡,两只鹅,他就把秋千让给我了”
“两只鸡,两只鹅都送掉了……后天轿子来了拿什么给人家回礼啊???”
“老子又被甩了,伐开心,去踢个球……”
“踢它、踹它、射它、
我说的是蹴鞠……”
“带孩子过来看看,刚才有个踢球的不长眼踢到他手了”
“给爷画帅点,我就不信下次相亲还不成功”
“不要画了,已经画到第99张了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
“好了好了,别看了,都回家吃饭听《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吧”
清乾隆摹本清明上河图完整全画卷
此卷《清明上河图》在明代时归收藏家项元汴所有,后传承于项家子孙。清代时收入乾隆内府,见于《石渠宝笈》续编著录。1922年,溥仪将此卷连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书画带出宫,后带至沈阳。1945年被截获,1950年,经鉴定家杨仁恺鉴定后留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后,历代都有临摹本(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摹本约50幅,一说多达100件,据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所说:中国大陆存有10件,中国台湾存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国有6件,欧洲有6件,去向不明的有5件),其中又以明代仇英的最为出彩。
仇英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亦称“天门四杰”。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与其他的很不一样,尽管主图布局上自右而左也是郊外、城外大桥及大河两岸,城内市井三段生,仇英画的可不是北宋汴京(开封),而完全是明代苏州的风物,是明代苏州郊外,运河(外城河最繁华的阊胥段)两岸及桥梁上下、城内市井。因此严格地说,仇英根本不是临,也不是摹,而是模仿北宋张择端长卷绘开封的手法,绘制明代苏州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情态。
比如图画中的山石,奇崛耸立,就是天平山“万笏朝天”的意境,附近还有春台戏和观音山烧香,水陆城门内外,像极苏州老阊门城内外景象,特别是城外城河两岸市井,活灵活现的大运河阊胥段,细看市井市肆景象,更全是苏州风情。
稍稍浏览该长卷画面后,但凡比较熟悉苏州古城的,十之八九会惊叹不已:“像,真像!”像什么?像过去的苏州,像现在的苏州,像天平山,像古运河,像万年桥,像钓桥,像阊门大街,像北寺塔后面的教场……像,像,像,简直太像了!”
仇英《清明上河图》很出名,在当时卖得出价钱,于是民间大量仿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所以以仇英名款出现的《清明上河图》也很多,许多山寨版也描得精细,也就真假难分了。但最负盛名著录传世的有三件:一件今藏辽宁博物馆的,可称“石渠本”(原由《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乾清宫藏);一件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原由《石渠宝笈初编》著录,重华宫藏),可称“台北本”;另一件是北京民间藏家近年公开的,因吴荣光《辛丑销夏记》等著录,故称“辛丑本”。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这里太有故事了,是百姓的日常故事,也是大明的兴衰故事,苏州的风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