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朝历代壁画之旅,发现艺术之美

历朝历代壁画之旅,发现艺术之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27 更新时间:2023/12/21 15:54:59

壁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被称为墙上的艺术,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建筑装饰和室内装饰的一类,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可以让空间提升艺术感,今天就看一看那些年壁画走过的历程。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壁画的萌芽时期就在这个时候,并且“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限制,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先秦时期

西周、春秋时代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伴随社会分工的扩大,手工业得到极大的发展,而阶级的需要自然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壁画也在其中,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屈原的名著《天问》就是观后有感而作。

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其实物遗存,最早的见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刻纹与镶嵌图像纹饰。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

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幸运的是,在长沙的楚墓中先后出土了两幅战国时期的带有旌幡性质的帛画,它们都属于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两画描绘的都是墓主的肖像,一幅为妇人,其上方绘有飞腾的龙凤;另一幅则是一位有身份的男子,驾驭着一条巨龙或龙舟。墨线勾勒的侧面肖像及伴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是两画的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人物御龙图》所表现出来的画家技巧要熟练了许多。

帛画《美女龙凤图》

以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两幅旌旛性质的战国帛画为代表。

其一为《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质地为平纹绢,高31公分,宽22.5公分,画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祝寿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其二为《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细绢地,高37.5公分,宽28公分,画一危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鲤鱼。两幅画里面的人物,可能是墓主人的肖像。

从上述两幅画中,可以发现战国肖像画有下列特点: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匀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两画显然与战国流行的升仙思想相关,人物作正侧面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仪态肃穆;勾线挺拔流畅,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富丽。

帛画《人物御龙图》

先秦时期的绘画大多具有装饰性和实用目的,殷商文化遗址中最值得注意的绘画性美术品是大石磐上的虎形装饰,造型处理类甲骨上的动物形象,虎口大开,颇有生气。

西汉刘向云:殷纣时期"宫墙文画"、"锦绣被堂"。殷墟小屯发现有建筑壁画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上绘出卷曲对称图案,装饰性很强。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牅,有舜之容,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可见这些人物肖像画寓有"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之意"。

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创作尤盛,"叶公好龙"之说源自《庄子》,文章云:"叶公好龙,室屋雕龙,尽以写龙"。传说屈原的《天问》是屈原仰见楚庙堂之壁画而成,先秦壁画描绘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既为先秦礼教服务,也蕴含着神秘的原始宗教思想。

墓室壁画《车骑出行图》

《说苑·反质篇》引《墨子》佚文云:殷纣时期「宫墙文画」、「锦绣被堂」。1975年冬,殷墟小屯曾发现建筑壁画残块,以红、白两色在白灰墙表上绘出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

西周曾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庙堂壁画。据专家对江苏丹徒出土《矢毁》铭文的考释,西周初年曾有《武王、成王伐商图及巡省东国图》的壁画创作。另据《孔子家语·观周》记载,春秋末期的孔丘,曾到雒邑瞻仰西周建筑遗物上的壁画。

春秋战国时代,壁画创作尤盛。举凡公卿祠堂及贵族府第皆以壁画为饰。《庄子》云:「叶公好龙,室屋雕文,尽以写龙」。东汉王逸《楚词章句》曰:「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诡,及古圣怪物行事」。屈原仰见图画,呵而问之,遂成《天问》之作。可知楚国庙堂壁画绘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象等。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为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促进了壁画的发展,后发展至汉代壁画还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无论是人物造型、风格技巧以及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壁画的创作中大量出现净土经变画,当中有名的就属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题材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场面宏大,色彩瑰丽。

宋金时期

契丹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渐使用棺木墓室丧葬制度,壁画亦随之在辽墓中不断出现,画风趋向严谨,技巧也有明显提高,而随着佛教在金的盛行,寺庙建筑上的壁画场面宏大,笔意流畅,内容丰富。

元朝时期

元代壁画比较兴盛,分布地区也很广,在继承唐宋和辽金壁画传统基础上亦有新的变化。山水、竹石、花鸟等题材的增多,是元代壁画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与文人画的兴盛和当时艺术风尚及审美爱好有密切关系。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与民间工匠美术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壁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壁画由盛转衰,壁画的功用大多已为卷轴画所替代,所以壁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不过仍有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对于现实重大题材描绘。

标签: 壁画古代壁画

更多文章

  • 中国人口:中国坐稳了3000年的世界第一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人口,中国历朝历代人口,中国各朝代人口总数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一

  • 放牛娃被30万大军拥立为皇帝 兵败降后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汉,刘盆子,皇帝

    光武帝知道刘盆子不过是个傀儡,同时又可怜他的遭遇,便任命他为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无法继续任职,光武帝便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他,直到刘盆子去世。刘盆子作为失败投降的皇帝,最终却能得以善终,也算是很幸运了。真正的历史远比小说精彩,这句话用来形容汉朝某位人物,简直再恰当不过。他

  • 唐高宗李治的恋母情结 娶了小妈成就女皇帝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女皇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大唐王朝第三代天子。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即便从长孙皇后的角度讲,他也只是嫡出的第三子。依照常理,太子应该是轮不到他做的。他于贞观五年,即公元631年被封为晋王。两年后,被遥授并州都督。唐太宗暮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取皇位承继权的奋斗,这让唐太宗非常恼怒和非常绝望

  • 朱元璋逆行倒施,恢复殉葬制度让妃子宫女人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殉葬制度,朱元璋

    封建社会有很多制度是非常不人道的,比如太监制度,宫女制度,其中最残忍的莫过于殉葬制度,也叫人殉,就是把活人作为陪葬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代就有,那时候人们认为人死了之后就去到另外的世界,因此奴隶的贵族死后就会让一些奴隶殉葬,这样到了另外的世界还可以再使唤这些奴隶。因此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

  • 北宋的剧痛真的全赖石敬瑭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企非法撤离,非正常撤离,外资非正常撤离,外资非正常撤离现象

    公元916年,河东之主李存勖与后梁名将刘鄩[xún]大战于清平。李存勖的军阵还没列好,老辣的刘鄩就引兵掩杀过来,打得李存勖措手不及。眼看兵败如山倒,当此情势危急之时,河东军一员骁将策马而出,带领十几个骑兵冲入后梁军阵之中,“横槊深入,东西驰突,无敢当者”,李存勖

  • 若把中国422位皇帝放在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皇帝,皇帝

    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第一个自称皇帝始皇帝,后世称秦始皇。到公元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自此中国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帝制社会经历了2133年,共有皇帝422人(谥号大全)。在这2133年的帝制社会里,皇帝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国自秦朝之后的君主虽然大多数以皇帝

  • 你以为你真的理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土地所有制

    孔子删定《诗经》,保留了先秦的一首民谣《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后世杂文家特爱引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说,借以佐证两点:一、中国的政治传统的“家天下”的传统,“天

  • 明朝天下养猪,除闽贵外几乎所有省份均有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天下养猪,明朝藩王,藩王,明朝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元末农民起义最后的胜利者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郊外登坛祭告天地、向昊天上帝宣读祝文、汇报了自己起兵以来十六年里的成就、功业,然后正式下诏晓谕全国,向天下宣布自己登基称帝、建立新朝、国号曰“大明”、年号曰“洪武”。朱

  • 中国古代打仗怎么解决生理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生理问题,古代打仗

    中华经历了朝代的不断更迭,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会经历战争,攻城略地不断扩张与巩固。那时的战争没有现如今的高科技手段与武器,全部是依靠士兵面对面的厮杀。将士们出征往往一别数年,甚至会出现入军时是少年,归来却已老矣的现象。当然能够回来还是幸运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十分残酷,那时的医疗水平又很低下,所以在战场

  • 1799年乾隆与华盛顿去世,世界到底有多疯狂?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1799年,乾隆皇帝,美国总统,华盛顿

    中国的大清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和美国总统华盛顿都在1799年去世,爱新觉罗·弘历死在年头(2月7日),乔治·华盛顿死在年尾(12月14日)。两人虽在不同的半球,可两人确实是一个时代的,两人还在同一年去世。但是,一说起乾隆,你怎么都会觉得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