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有很多制度是非常不人道的,比如太监制度,宫女制度,其中最残忍的莫过于殉葬制度,也叫人殉,就是把活人作为陪葬品。殉葬的习俗早在商代就有,那时候人们认为人死了之后就去到另外的世界,因此奴隶的贵族死后就会让一些奴隶殉葬,这样到了另外的世界还可以再使唤这些奴隶。因此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奴隶主死后,他家中的部分奴隶就要被迫作为人殉,给奴隶主陪葬。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真的是最没有人性的,没有之一!
殉葬制度的兴止
据史料记载,殉葬制度最早在商朝时期就被发现,当时的商人认为人在去世之后,灵魂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活着,而墓葬便是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住所,所以才出现了殉葬,为的就是能在自己去世之后,还可以有奴隶供自己驱使。殉葬已经开始普及了。比如《墨子》中就有记载,天子殉葬通常高达数百人。这种事情不仅在中国有,外国也有,畜生行为是一脉相承的。
秦汉时期,殉葬制度非常盛行,每当有贵族去世,就会有不少人殉葬,如果是天子驾崩,殉葬人数高达数百,其中很多都是后宫的妃子,特别是没有生过孩子的妃子。殉葬本是秦汉以前的丧葬制度,活杀死者身边的妃妾新侍,到阴间给死者站岗放哨当“服务员”。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便曾父皇生前多得不清的后宫女人全都处死了,天怨人恨。
到了汉朝后期,殉葬制度才开始逐渐减少,改用陶俑来代替活人,到了汉朝以后,这种陋习逐渐废除。逐渐发展成只是一些皇族和大臣死后,墓陵建在皇陵旁边而已,这倒成了一种荣耀了。到了宋朝,是民族融合的大时期,宋朝是没殉葬制度的。而辽国契丹、金国女真等少数民族都有人殉的习俗,金国入侵中原使殉葬再次在中原兴起,特别用后宫妃子殉葬。
朱元璋重启殉葬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殉葬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比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后,皇后述律平怕朝中大臣难以制服,便以给先帝殉葬为借口,一下处死了三百余名契丹贵族,从而稳定了政局。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继位的皇太极担心孝烈武皇后阿巴亥(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母亲)势力过于庞大,便打着先帝遗诏的幌子强迫阿巴亥殉葬。可是,明朝皇帝殉葬的妃嫔、宫女大多都是无权无势、没有根基的女子,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可是到了明朝之后,这样一项异常残忍的自秦汉以来,早已经被废除多年的制度又被朱元璋启用了,始作俑者是朱元璋,他要求妃嫔、宫女给自己殉葬并没有那么复杂的理由,他们只是认为自己要到另一个世界了,所以就得带着身边的这群女人一起走,以便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服侍自己。刚开始殉葬是朱元璋自己的儿子死后,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去世之后,朱元璋便命令朱樉的两个妃子为其陪葬,让自己的儿子在另一个世界也有伴。朱元璋这个屠夫让殉葬制度死灰复燃。这纯粹是出于人性之恶,与原始社会中那些奴隶主要求奴隶殉葬的想法基本一致。毕竟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善茬,他确实杀掉了无数的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做出这样的事情似乎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的,反正人们对他的印象也就那样,他要是做出什么善举,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因此无论朱家这几代皇帝有哪些贡献,他们身上的这一污点是永远无法抹去的。
在朱元璋临终前,特意给孙子建文帝交代这样一条遗嘱:“凡后宫未生育子嗣的妃嫔,一律陪葬”。试想下,服侍了一辈子的男人,一生也许这些可怜的妃嫔也未能得到朱元璋多少宠幸,眼看着乞丐老皇帝去世,或多或少她们心中还有多少悲伤。但听到朱元璋“殉葬”遗嘱后,后宫这些未生育妃嫔的娘娘们,顿时还不哀鸿遍野,哭声四声,有的甚至当场吓晕过去!但无奈,事已经成定局,未生育子嗣的后宫妃嫔只能殉葬。
据史书记载,为朱元璋殉葬的妃嫔宫女多达46人,只留下了一个三岁女儿的母亲没殉掉;这些嫔妃在沐浴更衣后,换上华丽的衣服,由一名首领太监牵引下,依次来到皇宫中偏僻的一间,只见数十条白绫悬挂在宫殿之内,每一条白绫下面有一个小板凳和一名太监,凛冽空气中,随着首领太监一声:“恭迎各位贵妃娘娘升天”,这些平日娇滴滴的娘娘们,在哭泣中选择两腿一蹬,结束了哭泣,胆小的娘娘们,有的当场吓晕,有的要趁机逃跑,但最终都未尝所愿。这些当场吓晕或者欲逃跑的娘娘们,后来才得知,不是被勒死的,就是被灌上水银中毒去世的。这种数十人自缢或被勒死或被灌水银而死的恐怖情景,试想下她们死的那一刻惨状,活着的后宫妃嫔也不寒而栗,这也是作为朱元璋妃嫔生不如死原因之一!
明末人毛奇龄所著的《彤史拾遗记》曾经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记录:“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宗、宣宗皆然。”这里要说明的就是里面的“朝天女”,即陪葬的女性。
说的是,建文帝和永乐帝对这些生殉后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人都被封赏,授以“千户”、“百户”之职,其官皆世袭。他们都是给朱元璋殉葬宫人的父兄,即所谓“朝天女户”。看,这些高高在上而又惨无人道的明朝统治者们,给这些殉葬嫔妃们起了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朝天女。
后为朱姓子孙皇帝仿效,明成祖朱棣死后,便用30多个宫妃殉葬,子女成年的后妃几乎都陪葬了。明朝史料中都尽量避开人殉话题,可当时明朝和朝鲜王朝关系非常密切,朝鲜经常派使者前往明朝“取经”,并将各种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因此朝鲜《李朝实录》中就毫不避讳地写下了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死后人殉的过程:“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
从上文所记可见,是让殉葬妃女站到小床上,脖子伸进绳套后,太监猛然把下面小床抽走。当时,嗣新皇帝朱棣的大儿子明仁宗朱高炽,还亲自到场,与她们话别,实际是“监刑”。两个朝鲜选献进宫的美女韩氏和崔氏,也都处死了。当时负责的官员以及士兵,很多人看了这个场景之后有的都吓疯了,偌大的宫殿,全是人体在那儿晃荡,双目狰狞。
那么明朝皇帝选定人殉的标准是什么呢?其实标准很简单:皇后豁免,有子女的妃嫔以及功臣贵戚的女儿也可以免除,其他妃嫔以及生前照顾皇帝起居的宫女都在人殉之列。不过这一标准也有例外,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皇帝,他在死前发布遗诏,称:“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他要厉行节约,登基以后,一直以推行仁政,注重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可就是这样一位“仁宗”,最后也没有废除妃嫔殉葬的制度,依然有七位妃嫔为他殉葬。根据《朝鲜实录》中记载,朱高炽的殉葬妃嫔包括:贵妃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元妃黄氏,以及之前被册封为顺妃的张氏和丽妃李氏。朱高炽死后,第一个被殉葬的是恭肃贵妃郭氏。郭贵妃为朱高炽生了三个儿子藤怀王、梁庄王、卫恭王,还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的孙女,按理说怎么殉葬都不该轮到她,因此后人猜测郭贵妃生前与张皇后关系不和,朱高炽死后,张皇后便以后宫之主的身份强迫郭贵妃殉葬。当然殉葬制度也不是对哪一位妃嫔都能一视同仁,比如朱高炽临死前两个月,曾册封了一位敬妃张氏,她虽然没有为皇帝生下子嗣,但也没有给皇帝殉葬,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位张氏的背景比较显赫,她是荣国忠显王的孙女,太师英国公的女儿,由于母家有功勋,所以获得了恩免。
明宣宗朱瞻基死后,陪葬的妃子有:何贵妃,殉宣宗为贵妃,谥端静。赵贤妃,殉宣宗为贤妃,谥纯静。吴惠妃,殉宣宗为惠妃,谥贞顺。焦淑妃,殉宣宗为淑妃,谥庄静。曹敬妃,殉宣宗为敬妃,谥庄顺。徐顺妃,殉宣宗为顺妃,谥贞惠。袁丽妃,殉宣宗为丽妃,谥恭定。诸恭妃,殉宣宗为恭妃,谥贞静。李充妃,殉宣宗为充妃,谥恭顺。何成妃,殉宣宗为成妃,谥肃僖。不止是后宫的妃嫔要跟随殉葬,有些宫女也要跟随殉葬。
明朝不光宫廷中存在殉葬,甚至连藩王各个王府也是如此,朱家孙子真畜生。根据史书记载:
宣德元年,唐琼烃二十一岁去世,高氏女为王妃,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便自杀了。
宣德六年,蜀王二十六岁去世,妃子李氏、侍姬黄氏自杀。
正统四年,周宪王去世,没有子孙。皇帝遵从周宪王的死后从简的意愿,特意下旨妃夫人以下不用殉葬。但是,他的妃子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都殉葬了。
郢靖王朱栋位于湖北钟祥市的墓被盗后,当地考古专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便发现了殉人。在左右耳室里,各发现了六口棺材,从遗骸鉴定分析来看,年龄都不是很大,且都是女性,由于年轻,骨头早都烂了,只剩下牙齿和金属饰物。这些女人应当是朱栋生前年轻漂亮的妃侍,她们不可能同时生病死去,惟一的解释是非正常死亡殉死。
而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时期,这位昏庸一辈子的皇帝死前下诏才下令废止殉葬制度,所以直到明朝结束,后来的也没有再出现活人殉葬。这似乎成为明英宗干过点一点好事了。
明英宗在历史上名声并不太好,一手好牌打得稀碎,一生宠信过小人(太监王振),打过败仗(土木堡之变),当过俘虏(被瓦剌人俘虏),杀过忠臣(处死于谦)。就是这样一位饱受争议的帝王却在自己临终前做出了一项后世评价极高的德政:废除嫔妃殉葬。自此,万恶的人殉制度终于彻底退出了明朝的历史舞台。瓦剌带着大军包围了北京城,若不是于谦力挽狂澜,大明朝说不定那个时候就亡了。于谦抗击瓦剌为大明续命200年8年后被抄家问斩
瓦剌被击败以后,估计认为明英宗也没什么用了,毕竟大明朝已经有了新皇帝。所以明英宗就被瓦剌放回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明英宗后来发动了夺门之变,又一次掌握了权力。于谦因为拥立过新君,后来被明英宗所杀了。
史上第一个皇贵妃,也是明朝最后一个为皇帝殉葬的妃子
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后,知人善用,励精图治,击退瓦剌,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权力会引发出人心深处的欲望和恶念。朱祁钰掌握了大权就不想再放下,不仅不去救明英宗,还想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朱祁钰的皇后汪氏是个好皇后,她劝朱祁钰不要废除太子,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朱祁钰不喜欢皇后的忤逆,便不顾夫妻情分将汪皇后贬成了庶人。明代宗最后还是废除了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并立朱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继皇后。
然而,朱见济仅当了一年半的太子,就夭折了。明代宗此时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他不甘心,就开始努力地生孩子。朱祁钰本不是一个好色的皇帝,但是当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之后,他好色的本性就被激发了出来。明代宗选了一大批的美女进宫,其中唐氏长得最漂亮。明代宗非常宠爱唐氏,还下令“增御花房讨好唐氏。景泰七年,杭皇后去世了。明代宗好像一下子少了最后一层顾虑,开始大肆挑选美女,荤素不忌,还选了一大批的娼技。其中,有一个技女李惜儿最得明代宗的宠。因为什么呢?她的技术好。
明代宗整日流连在李惜儿的床榻上,两人如胶似漆的。李惜儿是风华无限了,但唐氏心有不甘,明代宗为了安抚唐氏,就赐予她一个“皇贵妃”的名号。
杭皇后去世后,后宫一直没有再立后,唐氏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后宫之主。在这之前,后宫中并没有这一称号,“皇贵妃”算是明代宗创造性发明的。
然而,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朱祁钰被赶下了皇位。所谓的皇贵妃,也不存在了。朱祁钰被赶下台一段时间后,就去世了。唐氏等妃嫔全都被赐帛自尽,殉葬了。
后来,明英宗废除了殉葬的制度。唐氏也成了明朝最后一个殉葬的皇贵妃,所有荣华富贵也成了过眼云烟。
朱祁镇遗诏
天顺八年春正月
○己巳。上大渐,召皇太子及太监牛玉、傅恭、裴当、黄顺、周善至榻前,谕之曰:自古人生必有死,今朕病以深傥言有不讳,东宫速择吉日即皇帝位,过百成婚。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德王等王俱与善地俾之国。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歛时湏沐浴洁净,棺内装用袍服系腰绦环,皇后同东宫自选带皮鞓者易以绦鞓,衣服不湏多,纵多亦无用,择好地建陵寝,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此言俱要遵行,毋违。
探究朱祁镇废除殉葬制的原因,无非有三个。
其中之一是因为他年幼时身边一直有很多照顾他的宫女和太监,这些人在宣宗去世后,都被拉去做了“陪葬”。这给年幼的朱祁镇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留下了永远无法消除的阴影,也许在那时他就萌生了要废除这种残酷制度的念头。
其二,与周宪王朱有炖有一定的关系。周宪王朱有炖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在他生前没有留下半个子嗣,因此他死前就向英宗提出:不要让他的妻室为之殉葬。英宗也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拟定了诏书,可惜的是,在诏书还未传到之时,周宪王朱有炖的王妃巩氏和施氏等6人已经同日自尽殉身,这让朱祁镇对这种制度更加厌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祁镇想保护曾和自己共患难的皇后钱氏。这位钱皇后在朱祁镇被景泰帝软禁时候,通过自己做女红来换钱,每天都给朱祁镇去送吃的。在经历这些磨难后,朱祁镇不想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自己死后为自己陪葬。再加上钱皇后并没有给朱祁镇生下子嗣,为了保护她,朱祁镇在临终前向大臣们颁布了一道口谕,说自己死后钱皇后可以不为自己殉葬,除了钱皇后外,那些没有子嗣的嫔妃皆可离宫,同样不需为自己陪葬。就这样,从明英宗起殉葬制度便被废除了。
其实英宗废除了殉葬,并不代表殉葬真就没了,它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存在而已。明朝对于女子不断进行洗脑,强调她们要讲究三从四德,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的烈女,在丈夫死后自己就选择自杀,被别的男人触碰过后,直接就把接触的部位砍掉。这些听起来都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事情,确实就发生在当时的社会,朱元璋为了整顿松散的社会,选择了用严法和严格的理念去匡正,这确实有效保障了明朝的皇权。他的国家变得越来越稳固,对于百姓的束缚也是越来越强,清朝同样延续了他们这种做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这种烈女殉夫之类的,本质上和殉葬区别不大。
有很多女子本来就不愿意死,迫于世俗社会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死去,这就是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所带来的恶果。
后金时,多尔衮母亲就被皇太极等假传遗诏殉葬。清朝建立之后,到康熙前这段时间仍然有活人殉葬,康熙不忍心这些活人跟着自己进陵墓,于是废除,还声称如后世有再犯者,就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
朱元璋画像
宝庆公主让母亲逃过一死
在他病危之际,曾下令让后宫所有的女子都替他殉葬。可是当听到三岁女儿说的7个字后,竟破天荒的让女儿的生母活了下来。
朱元璋的这个女儿就是宝庆公主,她是在朱元璋68岁时才生下的。因为老来得子,所以格外受朱元璋的宠幸。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坚强,病倒在了床榻之上。当时除了太医外,照顾他的还有宝庆公主的生母张美人。由于宝庆公主当时年仅三岁,十分依赖自己的母亲,张美人在请示朱元璋后便将其带过去一同照顾。
朱元璋早已病入膏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便在病床上慢慢的等死。可宝庆公主的出现却给他带来了久违的快乐。看着蹒跚学步的女儿跟着张美人来来回回的忙活,他觉得突然不是那么想死了。正愣神时,宝庆公主来到了朱元璋的病床前。她用还不太流利的话语问着朱元璋:“父皇,你为什么总躺在床上?”朱元璋笑着摸摸她的头说:“因为父皇病了呀?”宝庆公主懵懂的点点头说:“那父皇就好好休息,多睡觉。那样就好得快。我生病了就是那样做的。”朱元璋叹息的说:“怕是好不了咯!”宝庆公主急的大喊:“父皇一定会好的!”
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后,一直都有很重的疑心病。连自己的子女都有所怀疑。可是此时听到宝庆公主口中说的这七个字,真的是百感交集。本来他已经下了让后宫女子全部殉葬的命令,但想到自己可爱的女儿日后没人照顾,便有些焦急。经过再三抉择,朱元璋让人将张美人的名字从殉葬名单中划了出去,张美人也成为了朱元璋后宫中唯一存活的人。
后来燕王朱棣当上皇帝后对于这个幺妹也十分喜爱,将这个8岁的妹妹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徐皇后抚养,时常赏赐她一些珠宝器物供她玩乐。而且还亲自替她挑选了一位驸马赵辉,并附上了丰厚的嫁妆,也是普通公主的好几倍。可惜朱棣的眼光不怎么好,宝庆公主的驸马是一位表里不一的衣冠禽兽。赵辉自幼在宫中当差,心思活络,也很会办面子上的事,让皇室对他很有好感,认为他是一个办事靠谱之人。朱瞻基还给了他一个“练达老成”的评价。而宝庆公主也只活了39岁便黯然消逝了。没有宝庆公主的制约,赵辉更是彻底放飞自我,后来更是娶了一百多房小妾,他也倒是长寿,活到了90岁,享尽齐人之福。
公元1476年3月,朱元璋最小的女婿赵辉去世,负责治丧的礼部却犯了难,因为实在不知道该以什么身份来称呼这位“驸马”。毕竟他活了90岁,历经9朝,当朝皇帝成化帝足足比他小了4个辈分,最后还是成化帝拍板,为这个“高祖姑父”辍朝一日,以示尊敬。而赵辉,也活成了明朝驸马中的传奇。
南京的迷魂阵和妃子葬地
传说,朱元璋下葬时搞了一个“迷魂阵”,当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这个说法已传讲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间最经典的段子之一。南京过去有个民谣:“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朱元葬当年这个怪异下葬传说,竟然被当成了南京的城市符号之一。
可能有人觉得是无稽之谈,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史料上有记载,如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上便有这样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
那么,这么多的殉葬者都要用棺材装殓吧,然后陪葬于孝陵。而且,这殉葬的人数正好与“13”之数颇为接近。所以,在下葬那天,十三城门同时朝外抬棺材就很好理解了。当时的南京市民在朱元璋出殡那天肯定都出来看了,但因为朝廷“清街”,只能远远地看,因为棺材很多,坊间便你传我传,便传成了“十三城门抬棺材”,近而变成了南京一大怪。
各门下葬,是一种障眼法,实行秘葬的步骤之一,属反盗墓的典型特征。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如此反盗墓给谁看的?结合当年当年朱元璋死后嫔妃殉葬的事实,那些棺材里很可能装的都是这些殉死的后宫美女。
殉葬也是一种荣誉。但这些殉葬者可能并未全部进入孝陵,而是葬在陵外,具体地点成谜。
据中山陵园管理局的资料,1937年3月,在明孝陵东侧的紫霞湖建水坝时,曾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墓室高约3米,分内外二室,但奇怪的是室内竟然空无一物,此处是不是给殉葬者准备的?
1976年,在距离明孝陵西侧约300米的山麓处,又发现一座砖砌墓葬,出土了大批雕金首饰。有一只金镯的内部印有“匠作局”三字,这是专门皇室制作首饰的官方工场。由于明代这里曾是禁区,非皇亲国戚不能葬入,因此这两座墓很可能是殉葬墓。
著名考古学者、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在负责明孝陵“申遗”时曾作专门做调查,朱元璋殉葬的宫妃葬地可能分布在三个地方,一处在今天陵西侧百米处,今植物园内;其在孝陵陵宫墙外西南角处,第三处位于明孝陵右侧,与东陵(太子陵)遥遥相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朱元璋在阴间艳福同样不浅,被成群的美女在阴间“抱着””呢。
当然,十三城门抬出的可能是殉葬宫妃棺材的推测,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证实。
明清两朝殉葬制度的对比
残忍的殉葬制度自古有之,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殉葬墓,出现在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中。而后殉葬制度开始迅速发展,至奴隶社会,以殷商和西周时期殉葬制度最盛,考古中常常发现数百人甚至数千人的殉葬坑,惨不忍睹。
春秋以后,人殉制度逐渐衰弱,开始以人俑殉葬,发展至汉朝,开始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人殉。此后,人殉只零星出现,而且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朝建立后,人殉制度再度死灰复燃,朱元璋复兴人殉制度,并且以“祖制”的形式效法于后世。
明清两朝的宫人殉葬制度
明清两代在开国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恢复过人殉制度,明朝的人殉制度,在规模上则较清朝更甚,但人殉制度不论规模大小,都是封建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残害。明朝的人殉制度,是明显的历史倒退,也是明朝君权高度集中的表现;而清朝的人殉制度,则是奴隶制的残余表现,是满清的传统习俗,随着满清的入关,又将这一野蛮的陋俗带到了中原。
①明朝宫人殉葬制度
从明太祖朱元璋重启人殉陋习开始,明朝先后有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实行人殉,直至明英宗时被废止,从朱元璋算起,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又被恢复执行了66年。
为明太祖的殉葬的人数最多,有三十八位妃嫔殉葬。明成祖至少有十六位妃嫔殉葬,不同典籍记载人数不同,《明会典》记载:“长陵十六妃,俱从葬。”而《李朝实录》中,记载却是三十余人。之后的仁宗殉五人;宣宗殉十一人;代宗具体人数不详。
太祖孝陵,凡妃嫔四十人,具身殉从葬,仅二人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薨者。《万历野获编》
明朝为皇帝殉葬者,集中在宫人,也就是皇帝的无后妃嫔和近侍,朝廷对殉葬者也通常加以封赏补偿,追封谥号,殉葬者被称为“朝天女”。朝廷给其亲属加官进爵,给以高官厚禄以示优抚。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明史》
②清朝宫人殉葬制度
清朝的建立者满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的游牧民族,其社会形态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移的阶段,以活人殉葬是满清贵族已经延续了千百年的陋俗,殉葬者也不再局限于妃嫔和宫女,还包括奴仆和大臣。清初的殉葬制度,在康熙十二年被彻底废除。
清朝建立初期,殉葬制度仍被保留,只是人数大大减少,通常只有两到五人。而且清初的殉葬,还掺杂着对政权的斗争。比如为努尔哈赤殉葬的大妃阿巴亥,与其说其是殉葬制度的牺牲品,不如说其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孝慈皇后崩,立(阿巴亥)为大妃……。八月,(努尔哈赤)疾大渐,乘舟自太子河还,召大妃出迎,入浑河。庚戌,舟次叆鸡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清史稿》
清初规模最大的殉葬,发生在顺治年间,顺治皇帝最宠爱的皇贵妃栋鄂氏去世。顺治帝极其宠爱栋鄂氏,命宫女太监三十人为其殉葬,以照顾死后的董鄂妃,这一规模超过了清初历代有人殉的皇帝。
明清两朝恢复人殉的原因
明清两朝,其统治者的身份背景不同,在建朝初期实行人殉制度的原因也不行同。明初统治者恢复中原地区灭绝了一千多年的人殉制度,是文明退步的表现。而当时的满清统治作为落后的游牧民族,其一直延续的殉葬制度,则就是其本身落后的表现。
1.明初恢复人殉的原因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总结元朝速亡的教训,认为必须防范“女祸”和外戚乱政,为此其建立了一整套“严内教”的制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以后宫妃嫔殉葬,目的就是严防后宫干政。
(朱元璋)上以元末之君,不能严宫闱之政,至宫嫔女谒私通外臣,而纳其贿赂,或施金帛于僧道,或番僧入宫中持受戒,而大臣命妇,亦往来禁掖,淫渎邪乱,礼法荡然,以至于亡。《典故纪闻》
明朝中央集权地空前加强,使得明初封建思想的三纲五常和守贞殉节思想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整个明清时期,是对妇女禁锢的最严重的时期,贞洁观成为约束妇女的工具,为夫殉葬或终身守节成为女性追求地最高尚的目标。
②蒙元习俗的影响
明朝初年,社会上的方方面面,还都留有前朝的痕迹,尤其是在文化习俗上,一些蒙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一时无法改变。元朝本身的文化就有弑杀以及人殉的制度,这些对明初的文化取向都有影响。
当时相信人有灵魂,人死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在元末明初也发展到了高峰,人死后生活的地方只是从阳间转换到了阴间,这些生前掌握特权的群体,在死后想依旧享受这样的权利,于是明清之时,厚葬与殉葬之风盛行。
2.清初人殉盛行的原因
①满族旧俗
前文曾提到过,人殉这一陋俗在中原地区被禁止后,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习俗仍在流传。努尔哈赤建国时,散居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族,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迅速转变,但文化转变的却很慢。
男子死,则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即于生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不哭,艳妆而坐于炕上,主妇率其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扣环而陨。倘不肯殉,则群起而缢之矣。《绝域纪略》
制度的转变容易,但文化习俗则需要一个过程,清初的殉葬制度就是满族旧俗的遗留,这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其文化落后的一种体现。满清入关后,将这一陋习再次带到中原地区,不过很快就废止了。
②明朝制度的影响
满清入关之初,继承和发展了明朝的旌表制度,对殉葬者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给予了极高的奖励,顺治十年,还专门颁布了《旌表宗室节孝贞烈例》,鼓励满族宗室起表率作用。
觉罗内有节孝者,给银三十两、缎一收。有贞烈者(殉葬者),给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满清继续发展贞洁观,极力赞扬主动殉葬者,殉葬者自己会得到溢美的封谥,其家属也会得到荫蔽,以表彰殉葬者对主人的忠心。其实这种做法,为得只是控制人的思想,使人忠心与皇室,加强皇权。
明清两朝初期的殉葬制度,虽成因不同,但是在结果上,都是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一种摧残和迫害,更是由于明清社会文化的影响,导致无数女性因此丧命。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都是文明发展的倒退。不过好在,不论是明朝还是清朝,虽有过人殉制度,但都及时废止了,也是历史退步中的及时改进与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