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的神秘部门“钦天监”,到底是干嘛的?

中国古代的神秘部门“钦天监”,到底是干嘛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547 更新时间:2023/12/10 17:34:24

在一些明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钦天监这个词语,什么预测天气、占卜吉凶、识人断命、解释异象,几乎没有什么是钦天监不会的,由于钦天监经常与玄学连在一起,显得尤为神秘,让人觉得钦天监大概就是一个遍布神棍的地方,而历史中真实的“钦天监”到底干嘛的呢?

钦天监作为官署名,主要职责是观察天象、编制节气、推算历法等,差不多就是现在国家天文台和气象局的工作。

中国古代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职能相似的部门,但是钦天监这个名称一直到明朝才确定下来,而在此之前它的名称经历了数次变化。

上图_《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早在周朝时期就有非常多的文献记载天气和气候,《诗经•幽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lì)烈”讲的就是天气变化,而记录气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就是钦天监的工作,可见在中国古代就有专职天文历法的国家部门。

据传夏商已经有了太史这个官职,《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而周朝的太史同时还承担史官、秘书和掌管典籍的职责,属于实权官职。

太史这个官名从西周一直到春秋战国仍沿用,到了秦汉,太常所设太史令,代替太史;至魏晋,继续沿用太史令这个称呼,但是剥离了修史职责,只掌管天文历法;到了隋代,改称太史监;唐代又多次改名,用过太史局、浑天监、司天台等;五代沿用司天台这个称呼;宋代为司天监、天文院等,同时期辽称为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到了元代,又改称为太史院;明清,终于尘埃落定,统称为钦天监。

上图_古代的天文图

在钦天监的历史发展中,变化的不仅是名称,还有职能。

在西周和春秋时,太史的职责主要分为四方面:

第一、担任国君的秘书,掌管文书的起草,还能决策和任命诸侯卿大夫;

第二需要记载历史,编写史书,这一点符合现代人普遍对太史的理解;

第三要兼管国家典籍,在书籍知识非常珍贵的古代,掌管国家典籍并不仅仅是国家图书馆长,还意味着知识的垄断;

第四才是后世钦天监的主要工作,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祭祀等,在那个时期,太史是可与卿大夫并列的权臣。

到秦汉时期,太史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减,职位降低,基本只负责编写史书和推算天文历法的职责,魏晋时期,记录历史编写史书的职能被分流给著作郎,从此以后的各朝各代,基本上只负责天象历法、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

从最初西周时期的权利部门到后来的“清水衙门”,从起草命令的统治者秘书到国家图书馆馆长再到史官再到天文官,太史令逐渐变成远离权利核心部门的技术类职业。

上图_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

虽然从秦汉时期,掌管天文历法兼史官的太史令职位已降低不少,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能做到这个职位无不是身怀异材之辈,并且“钦天监”的工作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有较高要求,因此涌现了非常多的大佬,在历史中留下了赫赫威名。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曾任太史令,留《史记》传世,今人只知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却不知道司马迁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天文学家,他的天文学造诣主要收录在《天官书》、《律书》、《历书》这三篇文章中,在《天官书》中,司马迁将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

上图_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地动仪”,此图为米尔恩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制图

西汉之后东汉的太史令张衡,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更是大佬级人物。他被后世所知主要是因为发明了地动仪,但实际上张衡是全才,堪比西方的“达芬奇”,他不仅是发明家,同时还是天文学家、数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绘画家、思想家、机械家,可惜张衡不管是文学作品、绘画作品亦或是机械作品,皆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只能从古代典籍中略窥一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何承天曾任太子率更令,掌管漏刻,他通史精律,编写《元嘉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此外还是个思想超前的坚定无神论者。

唐代最出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是李淳风,他于唐太宗时期入职太史局,后升任太史令。在职期间,不仅是为风定级的古代第一人,还改进浑天仪,编写《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推算出《麟德历》,最为后人所知的大概就是传闻《推背图》为他和袁天罡所作,《推背图》号称中国古代第一奇书,据传是为唐太宗推算国运所作,推算至唐后2000年。

上图_《推背图》是中华道家预言第一奇书

北宋时期的太史令沈括是继张衡之后的又一全才,他精通于天文学和数学,发明的隙积术让中国古代数学达到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新阶段,会圆术则促进了平面几何的发展;他还记录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推进物理学;通过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进行记录,涉及光学实验,除此之外,沈括还精通地理学、地图学、水利学,对化学和声学也多有研究。

元代的太史令郭守敬除了天文学和数学外,还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海拔的概念。

明代的钦天监最出名的为刘伯温,到了清朝,钦天监监正多为外国人,出名的有汤若望、南怀仁等人。

上图_汤若望(1592年1666年),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德国科隆)人

历朝历代的天文气象部门,虽然掌管国家天文历法的机构名称不同,但部门设置基本围绕四个方面:天文、推算、测验、漏刻。

天文局负责观察天象、推算局负责制定历法和四时、测验局用于各种测绘及实验,漏刻局制定时间,除此之外,各种民间异像、风云地动、祭祀占卜也都是这个部门负责。

如唐乾元元年(758)设置司天台,其中博士一人,教授历法;天文博士,教授天文气象;漏刻博士六人教授计时技术。

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漏刻局。

上图_清朝官员利用比较先进的古代,勘探天文学

明、清两代钦天监,设监正、监副、五官正等。

牛顿曾说: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纵观中国5000年古史,有才文人和厉害武将不少,科学系人才却凤毛麟角,出名的太史令基本上都是历史上非常牛逼的科技大佬,他们没有巨人可站,但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古代科技史上的巨人。

倘若他们生活在今天,将会实现怎样的成就啊!

参考资料:《史记》《后汉书》《宋史》

标签: 钦天监

更多文章

  • 清朝巨富家族,终结于1953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乔致庸,乔家大院,清朝巨富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在回京任军机大臣的路上,专程去山西祁县拜访了一位老者。老人名叫乔致庸,是乔家大院的主人,也是一名商人。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时,得到过乔家的爱国资助。他来到乔家大院,为乔致庸一家写了一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额“履和&rdquo

  • 论述中国古代的“多京制”:两个都城为何还不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多京制,两京制,京城,都城,国都

    首都作为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心,自古以来都是每个朝代最重要最繁荣的城市。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每个朝代似乎都只有一个都城,但是等我们认真想一下就能发现,唐朝好像有过一个东都,清代似乎也有过一个盛京,甚至我们再往前看,还能发现西周时期还拥有成周和宗周。从西周时开始,在往下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几

  • 太平天国到底算是革命神话?还是邪教异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平天国,洪秀全,邪教,农民起义

    如果太平天国是革命,能够推动历史前进,那就应该肯定;如果太平天国是邪教,只会造成动乱破坏,那就应该否定。要想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探明历史真相,让太平天国本身作出回答。半个世纪以来,太平天国在中国一直是一门显学,许多有关太平军的故事,也成为大家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逐

  • 揭秘古代银子的形状和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银子,银子长什么样

    爱看古装剧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会看到古人进行交易的时候用的钱币,很多时候表面都是锃亮锃亮的,而且每个都散发着冷光。并且一个元宝样子的银锭子,一个就能够换成很多的铜钱。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今天就来看看古代的银锭到底是什么样的?银元宝在古代商贸货币主要为金属,是用于交易流通所使用的

  • 明朝最后的硬汉,张煌言坚持抗清19年保气节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煌言,抗清,明朝,清朝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拒绝将太子派往南京,最终国破家亡。同年,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入主中原。在此后的20年内,清廷一路南征,李自成(大顺)、张献忠(大西)、南明王朝相继被清军消灭。当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之后,大一统的明朝虽然灭亡了,但由明朝遗臣们建立的“南明政

  • 中国十大“三绝碑”,闻名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绝碑,碑文,受禅碑

    中国有十大著名的“三绝碑”,或以撰文、题跋、书法而闻名;或因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或以碑文、书法、所颂之人为世人所景仰,而入“三绝碑”之列。可以看出,每一块碑都离不开颂扬之人、撰文之人、刻写之人的优良品行与出神造诣。事实上,有的碑文远不止三绝,有四

  • 历史上有三位“闯王”:高迎祥、李自成、李来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闯王,高迎祥,李自成,李来亨,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武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关羽。不过,在历史上,姜子牙和岳飞,也曾享有“武圣”的称号。同理,就本文要提及的“闯王”,几乎已经和李自成画上了等号。不过,在明朝末期这一历史阶段,还有两个人也曾享有&ldqu

  • 唐朝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世民,李渊

    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我们常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由李世民打下来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张?另一半是谁打的呢?隋炀帝出急,滥用民力,致使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又经过一番混战,形成割据的状态。有:李渊的唐、薛举的秦、李轨的凉、刘武周的定杨、窦建德的夏、王世充的郑、李密的魏、刘黑阀的汉、徐圆朗的鲁等

  • 在古代没有户口行不行?说说古代户口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户口,古代户口

    中国一线城市出台了积分落户政策,可谓是“千金易得、一户难求”。想想在人口众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一线城市的户口如此的重要和难得,那么在人口相对稀少,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想在一线城市安家会不会容易点呢?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古代,看一下那时的户籍制度到底是怎样的。古代的户籍制

  • 曹丕:“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是真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舜禹之事,禅让,禅让制

    中国早期国家历史,尧舜禹夏商周那个时代的事,留下的材料非常少,实事是什么样子呢。王和的《中国早期国家史话》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禅让制:上古时代,有尧舜这么两个帝王,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弟,而是无私地传给了著名的贤人。尧传给了舜,舜传给了禹。历史记载就白纸黑字地摆在那儿。历代儒家也是言之凿凿,说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