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丕:“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是真知道了?

曹丕:“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是真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491 更新时间:2023/12/13 15:35:47

中国早期国家历史,舜禹夏商周那个时代的事,留下的材料非常少,实事是什么样子呢。王和的《中国早期国家史话》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

禅让制:上古时代,有尧舜这么两个帝王,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弟,而是无私地传给了著名的贤人。尧传给了舜,舜传给了禹。历史记载就白纸黑字地摆在那儿。历代儒家也是言之凿凿,说确有其事。

但是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有人不相信。那么重要的最高政治权力,真有人会白白送给别人?你乐意,你身边的人乐意吗?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权力转移不会这么简单轻松。第一个质疑禅让的是荀子。他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韩非子说得更直白,哪有什么禅让,有的只是“舜逼尧,禹逼舜”而已。之所以让,那都是被逼的。最有讽刺性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篡夺汉朝政权自己当皇帝,表面上还搞了一个禅让仪式。演完之后,曹丕忍不住对群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我们中国历史学家拥有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叫“二重证据法”。就是把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做对照研究。这种方法是王国维先生第一次系统提出来的。比如,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一场战争,可信不可信?先存疑。如果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也发现有记载。地上文献,地下文物一对照,那就可以确证无疑了。这叫“二重证据法”。但是近些年,有历史学家提出所谓“三重证据法”。这多出来的一重是文化人类学的证据。就是不管是书里写的,还是出土文物上有的,都拿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再去衡量一遍。如果符合,就可以信。如果不符合普遍的人情事理,那就要另作解释。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有了这第三重的证据,作为思考辅助线,我们再来看“禅让制”这件事。禅让制有很多方面不符合人情事理:

第一,时间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尧46岁上台,在位一共98年,也就是活了140多岁。舜在尧之前“摄政”28年,尧死以后亲政多年,晚年让位给禹以后又多活了17年,粗算一下也差不多活了110年。而且,包括尧舜在内的三皇五帝,寿命都出奇的长。

这不符合人类的生理常识。后世皇帝执政时间最长的是清朝的康熙,在位一共61年。那在上古,卫生、营养等各方面条件都不行,居然有人能执政近百年,个人寿命超过百岁,还连续多个。尧舜那时代的人,能活到三四十岁,就不容易了。所以说这一点可信度极低。

第二:出身问题。

还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家里几代都是穷人,他本人种过地,打过鱼,做过陶器,各种苦活累活没少干,在家里还很受气,总之历经磨难,终于被尧发现。尧看他品德高尚,就立为接班人。这就更不靠谱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什么?是越往古代,身份就越固化,血缘出身就越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就拿咱们中国来说,直到唐宋科举制成熟之后,普通的平民才彻底打通了上升通道。之前,基本上都是是世家大族、世袭贵族垄断官职。再往前,西周时候,贵族和平民之间,那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世界各国的考古都证明,远古时代,基本都是神权政权合二为一,最高领导人都是半神半人的形象。那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个时代。普通平民,仅仅凭借自己道德高尚就能成为统治者的时代呢?

时间问题和出身问题,这两项文化人类学的证据,让我们用简单的人情事理的常识,就可以推断:禅让制不靠谱。

那司马迁是在捏造《史记》吗?司马迁在细节上有想象附会的成分,但是在总体上,他还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把尧舜执政的时间说得那么有零有整,一定有所依据。这也是人情事理的常识。两个人情事理的常识冲突了。那怎么解释呢?还是要求助于人情事理的常识,它能帮我们形成全新的猜想。这个猜想就是,尧舜其实都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部落的代名词的“人格化”。这个猜想如果成立,剩下的疑点就全部解释得通了。

首先看时间问题,那个时代,不可能有大范围的统一国家,都是部落联盟。一个部落强盛个一百多年,所有部落都认可它的领导地位,等它衰落之后,和平地把政权让给另外一个强盛起来的部落,这完全可能。这比一个人活一百多岁靠谱多了。所以,时间就对上了。

其次,不是舜个人的地位低微,而是舜这个形象代表的那个部落,原来实力较弱,在联盟中的地位很低,后来尧代表的那个领导部落逐渐衰落,舜代表的地位低的部落,实力逐渐增强,成了联盟新领导。这是和平的政权交接。这是不是比一个平民在那个时代当统治者靠谱多了。出身问题也对上了。

古代传说,把一个群体投射到一个个人身上,这是很惯常的做法。就像我们今天把美国称为山姆大叔,把英国称为约翰牛一样。因为人格化形象,比较容易在口语化传播中流传下来。你看,这也符合事理人情。那也许过了很多年之后,就会有人传说上古时代,一个叫约翰牛的人,他很贤德,把王位传给了一个叫山姆大叔的人。禅让制也许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编造,它只是在说,在上古时代,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就已经很发达,就已经找到部落和部落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权力交接的和平方式。禅让制的真相,也许仅此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结论,这只是一种更符合人情事理的猜想而已。

从书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发是:如果有一件事,有激烈的争论,两边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先别忙着否定,也别急着站队,也别一头只扎到证据堆里找什么铁证如山。可以试着回到人情事理的角度,如果能划出一道新的辅助线,也许最终你会发现,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冲突矛盾,一切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果得不到解释,只是我们没找到那个人情事理而已。

标签: 舜禹之事禅让禅让制

更多文章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两个谥号:“汉献帝”和“汉愍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协,汉献帝,汉愍帝,谥号

    汉献帝刘协,字伯和,是汉朝第24代皇帝。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他禅位给曹丕,终结了大汉王朝的历史。我们今天称呼他为汉献帝,来源于曹魏给的谥号“孝献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献帝”。但可能有人不知道,蜀汉也给他上过谥

  • “太上皇”大多下场凄惨 乾隆为何还主动禅让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太上皇,乾隆皇帝,禅让,退位

    在我国古代有一类非常特殊的人群太上皇。这些太上皇大部分都是生前就交出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甚至给了自己的亲戚(晋惠帝司马衷)。而他们的下场也大多十分凄惨,换句话说,在古代封建历史上,能够正常死亡的太上皇都是少数。然而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个最为另类的存在乾隆。乾隆的太上皇计划不仅早有预谋,而且还与众不同,

  • 禅让传说是历史还是谣言?我来告诉你:纯属瞎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禅让

    尧禅位于舜,结束了上古政治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世袭制,开创了王位禅让制的先河,被后世视作明君圣主的典范。然而,关于“禅位”一事从春秋战国时期便遭到质疑。韩非子等人认为,舜的王位并非来自尧的禅让,而是通过武力夺取的。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禅位说关于“禅位说&r

  • 《清平乐》终究还是帝王将相 细节符合史实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平乐,宋仁宗,宋朝

    最近几年来,中国的历史剧终于摆脱了清宫戏一统江湖的局面。无论是以南北朝为背景的架空剧《琅琊榜》、还是以唐朝为背景的《长安十二时辰》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番古代剧百花纷呈的局面,这显然是可喜的。而且,近年来的不少历史剧更注重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如古代的服饰、礼仪等方面,这些进步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我们也知

  • 清朝的九位极品封疆大吏,你能说出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封疆大吏,提督,巡抚,总督

    提督、巡抚、总督有什么区别。在清朝,提督就是一省的军事最高长官,按职权范围又可以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相当于省军区的陆军司令和海军司令。而巡抚就是一省文事方面的最高长官,主管行政、司法和文教科举。总督就厉害了,其职权范围就不是一个省了,总督可以管辖几个省,而且不论文武都在其职权范围内,提督、巡抚都

  • 康熙乾隆都有六次南巡,雍正一辈子宅在紫禁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六次南巡,康熙,乾隆,雍正,下江南

    康熙皇帝是雍正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儿子,他们都曾经进行过六次南巡。唯独夹在中间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间,从来没有去南方视察工作。雍正皇帝甚至没有去承德避暑山庄打过一次猎,最远的行程仅仅是圆明园。用现在的话来说,雍正皇帝就是一辈子宅在紫禁城里。雍正皇帝为什么不到南方视察工作?他不喜欢游山玩

  • 明朝历代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太子,明朝,太子

    明朝的太子有哪些?(包括被废的)朱元璋明太祖太子朱标(懿文太子)、太孙朱允炆朱允炆恭闵惠皇帝太子朱文奎朱棣明成祖(太宗)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朱高炽明仁宗太子朱瞻基朱瞻基明宣宗太子朱祁镇朱祁镇明英宗太子朱见深朱祁钰明代宗太子朱见深、朱见济朱见深明宪宗太子朱祐极(悼恭太子)、朱祐樘朱祐樘明孝宗太子朱厚

  • 《大明风华》孙若微的历史人物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大明风华,孙若微,明朝皇后,明朝太后,朱祁镇,朱祁玉

    孙氏究竟都做过哪些丑事,以至于遭到世人的厌弃?在历史大剧《大明风华》中,“女一号”孙若微,被塑造成一位真诚坦率、有情有义的奇女子形象。其实,孙若微的历史原型,正是明朝的孝恭章皇后孙氏,不过她的真实形象却相当差,口碑也极为不佳,甚至被称为“一代妖后”。那

  • 笏板从周朝开始就有标准,清军入关后退出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笏板,上朝

    在宋朝影视剧中,观众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特色极为鲜明的官员形象:宋朝大臣在上朝的时候,手里都会举着一块板子。这个板子呈长条状,上朝的大臣人手一块,从外观来看似乎是用玉制作而成。虽说影视剧将这一物件拍摄出来,但是,却从没有明确指出大臣上朝时手里的这块板子到底有何用处。那么,这块板子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 55个做过皇帝的姓氏,影响历史进程的十大姓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帝姓氏,中国皇帝,中国有过多少皇帝,中国有多少皇帝,皇帝

    浩浩荡荡的中华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诸多的小王朝,它们是: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