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武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关羽。不过,在历史上,姜子牙和岳飞,也曾享有“武圣”的称号。同理,就本文要提及的“闯王”,几乎已经和李自成画上了等号。不过,在明朝末期这一历史阶段,还有两个人也曾享有“闯王”的称号,并且这两个人都和李自成存在直接的关系。
首先,在明朝末期这一历史阶段,闯王首先指的是高迎祥。高迎祥是陕西安塞人,出生年月不详。公元1628年,崇祯皇帝在位,但是明朝的困局,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这一年,高迎祥揭竿于安塞,率部活动于延庆府。他曾以贩马为业,善骑射,膂力过人。上阵时白袍白巾,身先士卒。在起义的时候,高迎祥自称闯王。在高迎祥进入山西境内,为王自用“三十六营”主要将领之一时,李自成及侄李过、张献忠等部亦东渡与会,相继攻克了宁乡、石楼、稷山、闻喜、河涧诸州县。
在王子用死后,高迎祥率各部渡黄河,经河南转战湖北、陕西、四川等地。之后,高迎祥与李自成、张献忠东征,攻破凤阳。不过,在陕西巡抚孙传庭等强大的对手下,高迎祥逐渐走上穷途末路。公元1636年七月二十日,负伤的高迎祥在山洞中被俘,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他的心腹将领刘哲、黄龙,他的几万大军,已在此前彻底崩溃。在高迎祥被凌迟处死后,起义军复推李自成为“闯王”。
虽然高迎祥被杀,但是新一任闯王李自成更加勇猛,并且将自己的士兵发展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亡。不过,虽然推翻了明王朝,但是李自成的对手满清和吴三桂走到了一起。在被击败后,李自成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公元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最后,在高迎祥、李自成两代闯王之后,李来亨被称为“小闯王”。在明末清初这一历史阶段,李来亨少年时因灾荒父母双亡,被李自成侄李过收为义子,参加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李自成被杀后,李来亨挺身而出,高举抗清大旗,组成了夔东十三家军。因为关怀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李来亨被称为“小闯王”。不过,虽然奋战数年,但是李来亨还是没有抵挡住清朝大军的进攻。到了康熙皇帝在位时,李来亨被清军围困,选择举家自焚。尽管三位闯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都可以称得上明末清初的一代猛将。
李自成的“闯王”不是接了舅舅高迎祥的班
1644年,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中国的土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位帝王:一位是清朝刚登基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一位是统治中原近三百年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还有一位则是在民间奋斗多年,建立了大顺王朝的永昌皇帝李自成。
以前,李自成自称为“闯王”,但是,关于他称王的具体时间,后世可谓是众说纷纭。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小名黄来,幼年家境极为贫寒,所以,便靠替人放羊来维持生计。他小时候特别喜欢骑马和射箭,因此,在无形之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后来,李自成做了驿卒和边兵,靠着这份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但是,奈何天有不测风云,崇祯元年,陕西出现了大灾荒,饥民暴乱频发。
当时,李自成因为驿站裁员失去了工作,所以,待业在家的他,于崇祯二年率领灾民起义。至此,李自成算是真正加入到了反明的暴乱大军之中,并最终奋斗成为了起义军的领头人,史称“闯王”。但是,关于李自成称“闯王”的具体时间,比较主流的说法却是在:崇祯九年。
当初,李自成参加饥民起义之后,幼年积攒的本领得到了发挥。因为骁勇善战,他一度在军中以猛将著称。后来,李自成又投奔了他的舅父,即已称“闯王”的高迎祥。高迎祥对李自成的到来,自然是十分欢喜,他将其任命为八队将领。故而,当时李自成也被称为“八队闯将”,成为高迎祥队伍中最重要人物。
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在黑水峪一战中不幸被捕。之后,被押送至北京处死,使得他领导的起义军也随之进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
当时,因为众部将的支持,李自成继任成为了新的“闯王”。这种说法不仅在野史之中被广泛采用,甚至,连向来以“严谨”著称的《明史》,其在记录李自成称“闯王”一事中,也采用了崇祯九年七月之说。所以,这一版本的说法,算是流传比较广的。
可能因为《明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后世大多都相信了这一说法。追究其因,恐怕也是因为李自成本来就勇猛善战,在军中有了威望,加之后来起义军失去主帅。而之前,李自成颇得高迎祥的赞赏,使得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闯王”。因为这种说法比较符合情理,所以,被多数人采信,几乎成了定论。
不过,还有其它说法,认为李自成称“闯王”应是崇祯十三年十二月。理由是:李自成从始至终都不是高迎祥的手下,而是自己独立领导着农民军,在米脂县起义后被称为了“闯将”。根据《绥寇纪略》的记载,高迎祥在被抓捕就义后,起义军中的将领都推举他的弟弟高迎恩为领导人。
而且,主帅故去,拥戴其弟为长的做法,也很是符合人之常情。
两个版本的说法,在比较之下,显然推举其弟为主帅的行为更加合理。若李自成是在高迎祥被杀后,被起义军部将拥戴为“闯王”的,想必,当时负责镇压的明朝官员都会知晓。但是,在明军将领于崇祯十三年上奏给明朝的文书中,凡提及李自成之处,都称其为“闯将”。
由此可知,彼时的李自成还未称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李自成从未参与黑水峪之战,因为那时候,李自成还在独立率军作战。故而,从李自成当时的处境及时间条件来看,他都不可能被高迎祥的部将拥戴为“闯王”。甚至,有人根据《甲申传信录·李闯始末》中,所记载的内容认为: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于永宁称“闯王”。并且,在第二年攻下洛阳之后,他的“闯王”之名才得以传遍天下。
然而,也有人觉得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不可相信。
因为,在《豫变纪略》中记载着:李自成是在攻破永宁之后,拿下宜阳之前称王的。但事实上,李自成攻破永宁是在1640年12月27日,而攻破宜阳却是在12月20日,所以,在时间上是冲突的。他们据此推断:《豫变纪略》中记载的内容是有问题的,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自成是在崇祯十四年攻入洛阳之后,才开始称“闯王”的。这种说法,可以在明末清初的著述中,找到踪迹。
邹漪在其《明季遗闻》写道:“自成既入洛,撰九劝九问诸词,勾引饥民,遂为闯王”。张岱所著的《石匮书后集》也提到:“流寇李自成破河南府……称闯王,独雄一部。”除此之外,谈迁所著的《国榷》,计六奇的《明季北略》中,都表明了这种观点。可见,这种说法似乎更加符合历史真相。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河南,拿下洛阳之际,为了满足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并进一步提出了政治纲领和斗争口号。例如:均田、不当差、不纳粮、赈济贫困、除暴恤民、任用好官、平买平卖、通商贾、抚流亡等,这支由饥民发展而来的起义军,似乎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候,为了进一步扩大起义军的人数和号召力,李自成便在洛阳宣布“九劝九问……遂为闯王”。或许,李自成有意将洛阳作为之后建国的都城,所以,便在此称了“闯王”。他在攻入洛阳之后,因为,在军事方面陆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以及义军队伍的急速扩大,使得李自成在军中的威望大大提高。
而且,因为他推出了许多有利于农民的措施,所以,“闯王”也间接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戴。
到了此刻,李自成已经初步具备了称王的条件。
所以,在他自称“闯王”之后,河南各地便开始传唱有关“闯王”的歌谣,诸如“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
由此可见,当时“闯王”这个名号已经在民间流传。而且,近年来,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支持。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明季北略》、《中国通史·李自成》】
李自成百万大军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40天?!
是闯王李自成军队不禁打?显然不是,李自成和明军交手无数次,有胜有败,绝地逢生的有几次,李自成顽强精神和打不死的小强有的一拼。那么,和清军刚交手月余就一败涂地是啥原因造成的呢?要弄清原因还得从头剥丝抽缕的仔细分析。
李自成自称是李继迁的后人,原来是明朝的驿站的小头目,也就是相当现在的邮递员。明朝由于天灾欠收,国家财政捉襟见肘。于是裁撤多余人员,李自成被逼无奈走向造反之路。
李自成的造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明军不是吃素的,李自成曾多次被明军吊打,比如被陈其瑜围在车厢峡,差点没命,要不是重金贿赂陈其瑜,李闯王早就被灭了。最惨一次被打得只剩十八骑。然而,李自成却每次都能绝处逢生,输得一无所有却仍能东山再起,最终攻入北京城,逼得大明皇帝崇祯上吊自杀。李自成和明军对阵,失败了总能反转战局,逆袭成功,但和清军一接触,一溃千里,没有反转的机会,这是为何呢?
其实分析李自成和明军对阵,为何总能起死复生,其一还是明军总想收服他,以至于反复降而复叛。另一原因就是:李自成造明朝的反,其实代表了极大部分民心。不论崇祯如何宵衣惮食,如何勤奋都不可能改变时局。李自成的起义代表了大多数劳苦大众的心愿。
李自成起义后,所采取的招揽人心的策略也非常成功。他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没有宣扬什么假大空的口号,诸如为理想奋斗之类的,而是明确告诉老百姓:跟着闯王有饭吃,闯王来了不纳粮。尤其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很快发展到百万之众。那些整日里饥肠辘辘的老百姓,怎么可能不拥护李自成军队?那些走投无路的老百姓,怎么可能不投奔李自成军队?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管仲说得好,“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太平盛世时期,老百姓固然愿意当大明的忠臣孝子,可如今天下纷攘温饱尚无着落,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吃饱饭比什么都重要,管他谁当皇帝呢!
正因为如此,加上李自成在前期军队纪律也还行,“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所以他能够屡败屡战,总是能起死回生。
然而,当李自成入主北京以后,空前的胜利让他逐渐开始迷失自我,尽管他有时也在尽力克制这种骄傲的情绪,但却管不了手底下的那些军官们。比如,他手下大将刘宗敏,毫无人性的搜刮钱财,放纵手下烧杀抢掠。自己占有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以至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迎清入主中原。当前线紧张时,李自成竟然调不动他,他说:大家都是为贼,为什么我要听你的?手下当兵的,那见过北京城的繁华美景,流连其间毫无斗志。尤其有的士兵烧杀抢掠,使得民怨沸腾,老百姓对大顺政权大失所望。再一个原因就是,起义之初李自成尚有秀才李岩出谋划策,杀了李岩后,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军师了,反观清军那些叛明的汉臣,比如洪承畴都是多谋善断之人。李自成不重用文人也是失败的原因。
于是,当李自成被清军击败时,百姓们不但不同情,反倒幸灾乐祸。同时,老百姓见清军入主中原,鉴于他们起初军纪比李自成军队良好,又是以替崇祯报仇的口号入关,所以对清廷抱有无限希望,自然不可能再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李自成义军。更何况李自成军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早已使其臭名昭著,所以李自成失败也是必然现象了。
李自成在进京当皇帝后,迅速就被清军打败这件事,确实有些不太容易让人理解。要知道,清军和明朝较劲了几十年,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总体上还是无法打进中原来。明朝对清军基本上还是占据着优势的。而明朝最终又是被李自成给灭了的。这样一来,清军打不过明朝,明朝打不过李自成。照理说,清军也应该打不过李自成的。可是,李自成和清军一开战,就迅速溃败,不久就被清军全部剿灭,基本上连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是因为吴三桂帮忙。但要知道,吴三桂也就几万人马,真正的精锐部队也就一万多,和李自成几十万庞大的军队完全不可比。再说了,李自成能够杀进京城,灭亡明朝,打吴三桂的那一点明军,其实并不在话下。那么,李自成究竟为什么迅速失败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自成灭亡明朝属于侥幸。
当年,明朝将领杨嗣昌汇集兵力10万,对高迎祥、李自成进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的时候,李自成在杨嗣昌以及洪承畴、孙传庭的联合夹击之下,最后只剩下18骑逃脱。由此可见,如果明朝军队和李自成农民军正面交战的话,李自成绝对不是明军的对手。
只是因为明军在给予了李自成军队沉重打击后,崇祯皇帝不听杨嗣昌“安内方可攘外”的主张,把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防范清军。这样一来,李自成才得到喘息的机会,最后死灰复燃,发展壮大。
而当李自成从商洛出山后,由于采用“均田免赋”的口号,百姓迅速云集起来,一时间声威赫赫。李自成就是在这种赫赫声威中,一路势如破竹,往京城挺进。
李自成在杀向北京城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沿途的州府纷纷开门投降。甚至杀到北京城的时候,本来北京城城防还是比较坚固的,可是城中的大臣及太监也都纷纷给农民军开门,把李自成放了进去。
由此可见,李自成灭明朝,基本上算是不战而胜。
当时,崇祯在李自成往北京城打来的时候,是急忙调集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进京勤王的。但是,一方面崇祯皇帝那时候已经调不动这些军队,另一方面,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总之,李自成是在一种非常侥幸的情况下灭了明朝的。
二、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有限。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李自成是利用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的间歇,同时,通过宣传“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人员迅速聚集起来,一时达到了四五十万。但说老实话,这支农民军,人数虽多,并没有经过多少实战训练,大都属于乌合之众。而清军当时虽只有八万八旗军,加上吴三桂的人数,也就是十多万人,但是,他们是长期打仗的,其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
李自成用乌合之众来对付清军强悍八旗军,而且是在正面战场上硬拼,这样打起来显然很吃力。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与清军和吴三桂大战,就属于双方毫不惜力的正面交战。因此李自成最终没有打得过清军。
三、李自成没有战略布防。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贪图享乐,没有对天下形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也不听从李岩等具有清醒头脑的谋士的建议,以为已经天下太平,可以安心当皇帝了。因此,并没有对全国进行战略布防。
这样一来,李自成在和清军打仗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战略纵深。当他在山海关打败后,由于没有梯队作战,没有战略缓冲,以至于一败涂地,只能一味地退缩逃跑,而不是在战略转移中,找到生存壮大的空间。
四、李自成流寇作战没有根据地。
李自成属于流寇作战,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按照古代战争的特点,城市布防,肯定是李自成重要的根据地。利用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与敌人周旋,敌人未必能够推进得那么快。可是李自成并没有稳固的据点。
就算城市的布防不足,还可以依靠山地作为根据地。当年李自成就依靠商洛山死灰复燃,现在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李自成连山区根据地也没有。
五、李自成没有很好地进行宣传。
李自成当初能迅速壮大,是宣传得好。利用老百姓对朝廷的怨气,吸纳了非常多的老百姓加入。其实,当他被清军打败后,依然可以大力加强宣传。要知道,清军对于中原百姓是异族入侵,中原百姓是亡国。号召大家站起来,不做亡国奴,把异族赶出去,只要李自成宣传得好,相信百姓也是会争相加入的。
但是李自成并没有这样做,最后据说还被农民用锄头挖死。由此可见,李自成当时在宣传上做得有多失败。
打内战内行,打外战外行。袁祟焕杀了毛文龙,祟祯又杀袁祟焕,大明亡在自己汉人手中。明朝实亡于李闯王,满清由吴三桂借引入关,击败李闯王,报以家仇国恨。不料,满清入朝北京,反客为主。联合吴三桂等降清汉奸部队挥师南下……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鹿樵纪闻》)
湖北咸宁发现李自成之墓空空如也
公元1644年,阿济格与吴三桂、尚可喜率八旗悍将直扑西北,清人来势凶猛,而李自成部却仓惶不迭,败局已经难以回转。双方将卒鏖战3月有余,清军已入潼关,李自成虽顽强堵截,仍全线溃败,不得已逃亡襄阳,准备图取东南之地。然而清军的全速追剿完全超出了李自成预料,东进之路被切断,李自成步入最后的挣扎。
东去不得,李自成率亲随转而疾驰西南,一路奔逃到湖北通城九宫山。九宫山山高林密是天然的屏障,南北朝时期就成为躲避征伐的好去处,李自成想要向借山势迂回,于是与随从一起潜入九宫山,殊不知这一去,竟留下300余年不能破解的疑团。李自成上了九宫山,就再也没有下来,他死在了九宫山,至于他究竟怎么死的,史料古籍至少给出了4种记载。
清代史料记载,负责追击李自成的阿济格上奏“成窜走,为山民所困,不得脱,遂缢死”,阿济格说李自成上了九宫山被围困,最终自缢而死。湖北通城当地县志又记载“剿成于牛迹岭下”,说李自成被剿于山中一处叫做牛迹岭的地方,除此以外还有被九宫山山勇当成贼人逮之,遂诛,“碎其首”,另外就是隐姓埋名,到湖南夹山寺出家。
这几种说法,到底哪种才是真实发生的,数百年岁月流逝早已无从考证。史学界学者推测,彼时清人穷追不舍,李自成顺利逃脱的可能非常小,出家为僧一说值得商榷,另外几种都没有离开九宫山,可以确定的是,李自成最后的一段行踪就留在了九宫山。为了揭开这段失落的真相,考古学者跋涉九宫山考证,最终却得出颇为意外的答案。
湖北考古学者介绍,他们为了破解李自成是否真的死在了九宫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为墓前原来立有一块差不多被埋没的石碑,上面写着李自成坟呢!到了1928年,14军49师师长岳森到此处瞻仰,觉得那块碑太小了,不符合李自成的身份,于是把碑换成了“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的大碑,上书李自成之墓几个楷书大字。
1955年,学者在九宫山实地寻访时,竟然在九宫山的北麓,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再一打听顿时欣喜不已,当地人世代将古墓称为“闯王坟”,这一发现令考古界非常看重,众人决定挖开墓地,一看究竟。
在墓地2米多深处,出现了石块垒砌的墓室,墓室尚且保存完好,但因山水沉积灌满了淤泥。墓室修葺的非常简单,为长方形,清理完淤泥后,墓室后侧出现了黑漆椁木,椁木已经腐朽,打开亦是一片泥,但是小心翼翼清理完,学者却非常失望,立即将墓室封存撤离。因为除了些许朽烂的类似布团的遗物之外,就只有几颗铁钉,根本没有发现一点骨殖。
按正常时间来看,李自成入土300余年,骨殖必然是存在的,然而九宫山这处墓地内,却并未发现骨殖,这意味着此墓为空墓、衣冠冢。如此一来,李自成死在九宫山的说法就很难得到确凿证实了。难道他果真逃过追兵,出家为僧了,随着李自成墓的打开,这一切愈发扑朔迷离。
那么,墓里到底是不是李自成呢?
我们不如多拿点史料出来,真真假假,大家自行判断。
据顾诚先生在《南明史》里记载,大顺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殉明,农民军拷虐百官,追赃助饷,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起义军被打败,一路西撤、南撤,最后到了通山县九宫山,李自成带着二十八骑前行探路,却被程九伯率领的地方民团杀了个措手不及。一代枭雄,死于非命。
此时,应该是弘光元年(1645顺治二年)五月初四左右,十天之后,农民军进入宁州。宁州与通山接壤,为何农民军会盘桓十日?
因为当时天气已热,抬在军中行进不便,又不能公开为他修建陵墓,否则迟早会被清军或明军剥棺戳尸;再联系到明朝湖广总督何腾蛟、清朝英亲王阿济格分别向各自朝廷报告,未能找到李自成的首级,顾诚推测,在通山的这些日子,除了报复当地人之外,大顺军还将李自成的遗体秘密安葬。
秘密到何种程度呢?要让明军清军都找不到,坟头不能有,甚至还要造得跟没动土之前一个样。而老百姓,则早吓得不晓得哪里去了。因此不必担心他们泄密。
回到开头,某百科里说,“据当年参与培修的罗雄飞介绍:在50年代召开民间文学创作会时,有一姓王的农民说,李自成是由他们王姓人安葬的。”
关于这点,顾诚书里有这样一句他们为了复仇,把九宫山区的乡团杀得鸡飞狗跳,要说他们会无情无义地丢下自成(大顺皇帝)的遗体,任期暴尸荒野,很难令人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