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有三位“闯王”:高迎祥、李自成、李来亨

历史上有三位“闯王”:高迎祥、李自成、李来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48 更新时间:2023/12/6 5:33:1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武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关羽。不过,在历史上,姜子牙和岳飞,也曾享有“武圣”的称号。同理,就本文要提及的“闯王”,几乎已经和李自成画上了等号。不过,在明朝末期这一历史阶段,还有两个人也曾享有“闯王”的称号,并且这两个人都和李自成存在直接的关系。

首先,在明朝末期这一历史阶段,闯王首先指的是高迎祥。高迎祥是陕西安塞人,出生年月不详。公元1628年,崇祯皇帝在位,但是明朝的困局,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这一年,高迎祥揭竿于安塞,率部活动于延庆府。他曾以贩马为业,善骑射,膂力过人。上阵时白袍白巾,身先士卒。在起义的时候,高迎祥自称闯王。在高迎祥进入山西境内,为王自用“三十六营”主要将领之一时,李自成及侄李过、张献忠等部亦东渡与会,相继攻克了宁乡、石楼、稷山、闻喜、河涧诸州县。

在王子用死后,高迎祥率各部渡黄河,经河南转战湖北、陕西、四川等地。之后,高迎祥与李自成、张献忠东征,攻破凤阳。不过,在陕西巡抚孙传庭等强大的对手下,高迎祥逐渐走上穷途末路。公元1636年七月二十日,负伤的高迎祥在山洞中被俘,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他的心腹将领刘哲、黄龙,他的几万大军,已在此前彻底崩溃。在高迎祥被凌迟处死后,起义军复推李自成为“闯王”。

虽然高迎祥被杀,但是新一任闯王李自成更加勇猛,并且将自己的士兵发展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亡。不过,虽然推翻了明王朝,但是李自成的对手满清和吴三桂走到了一起。在被击败后,李自成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公元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最后,在高迎祥、李自成两代闯王之后,李来亨被称为“小闯王”。在明末清初这一历史阶段,李来亨少年时因灾荒父母双亡,被李自成侄李过收为义子,参加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李自成被杀后,李来亨挺身而出,高举抗清大旗,组成了夔东十三家军。因为关怀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李来亨被称为“小闯王”。不过,虽然奋战数年,但是李来亨还是没有抵挡住清朝大军的进攻。到了康熙皇帝在位时,李来亨被清军围困,选择举家自焚。尽管三位闯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都可以称得上明末清初的一代猛将。

李自成的“闯王”不是接了舅舅高迎祥的班

1644年,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中国的土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位帝王:一位是清朝刚登基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一位是统治中原近三百年的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还有一位则是在民间奋斗多年,建立了大顺王朝的永昌皇帝李自成。

以前,李自成自称为“闯王”,但是,关于他称王的具体时间,后世可谓是众说纷纭。

李自成,原名李鸿基,小名黄来,幼年家境极为贫寒,所以,便靠替人放羊来维持生计。他小时候特别喜欢骑马和射箭,因此,在无形之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后来,李自成做了驿卒和边兵,靠着这份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但是,奈何天有不测风云,崇祯元年,陕西出现了大灾荒,饥民暴乱频发。

当时,李自成因为驿站裁员失去了工作,所以,待业在家的他,于崇祯二年率领灾民起义。至此,李自成算是真正加入到了反明的暴乱大军之中,并最终奋斗成为了起义军的领头人,史称“闯王”。但是,关于李自成称“闯王”的具体时间,比较主流的说法却是在:崇祯九年。

当初,李自成参加饥民起义之后,幼年积攒的本领得到了发挥。因为骁勇善战,他一度在军中以猛将著称。后来,李自成又投奔了他的舅父,即已称“闯王”的高迎祥。高迎祥对李自成的到来,自然是十分欢喜,他将其任命为八队将领。故而,当时李自成也被称为“八队闯将”,成为高迎祥队伍中最重要人物。

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在黑水峪一战中不幸被捕。之后,被押送至北京处死,使得他领导的起义军也随之进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

当时,因为众部将的支持,李自成继任成为了新的“闯王”。这种说法不仅在野史之中被广泛采用,甚至,连向来以“严谨”著称的《明史》,其在记录李自成称“闯王”一事中,也采用了崇祯九年七月之说。所以,这一版本的说法,算是流传比较广的。

可能因为《明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后世大多都相信了这一说法。追究其因,恐怕也是因为李自成本来就勇猛善战,在军中有了威望,加之后来起义军失去主帅。而之前,李自成颇得高迎祥的赞赏,使得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闯王”。因为这种说法比较符合情理,所以,被多数人采信,几乎成了定论。

不过,还有其它说法,认为李自成称“闯王”应是崇祯十三年十二月。理由是:李自成从始至终都不是高迎祥的手下,而是自己独立领导着农民军,在米脂县起义后被称为了“闯将”。根据《绥寇纪略》的记载,高迎祥在被抓捕就义后,起义军中的将领都推举他的弟弟高迎恩为领导人。

而且,主帅故去,拥戴其弟为长的做法,也很是符合人之常情。

两个版本的说法,在比较之下,显然推举其弟为主帅的行为更加合理。若李自成是在高迎祥被杀后,被起义军部将拥戴为“闯王”的,想必,当时负责镇压的明朝官员都会知晓。但是,在明军将领于崇祯十三年上奏给明朝的文书中,凡提及李自成之处,都称其为“闯将”。

由此可知,彼时的李自成还未称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李自成从未参与黑水峪之战,因为那时候,李自成还在独立率军作战。故而,从李自成当时的处境及时间条件来看,他都不可能被高迎祥的部将拥戴为“闯王”。甚至,有人根据《甲申传信录·李闯始末》中,所记载的内容认为: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于永宁称“闯王”。并且,在第二年攻下洛阳之后,他的“闯王”之名才得以传遍天下。

然而,也有人觉得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不可相信。

因为,在《豫变纪略》中记载着:李自成是在攻破永宁之后,拿下宜阳之前称王的。但事实上,李自成攻破永宁是在1640年12月27日,而攻破宜阳却是在12月20日,所以,在时间上是冲突的。他们据此推断:《豫变纪略》中记载的内容是有问题的,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自成是在崇祯十四年攻入洛阳之后,才开始称“闯王”的。这种说法,可以在明末清初的著述中,找到踪迹。

邹漪在其《明季遗闻》写道:“自成既入洛,撰九劝九问诸词,勾引饥民,遂为闯王”。张岱所著的《石匮书后集》也提到:“流寇李自成破河南府……称闯王,独雄一部。”除此之外,谈迁所著的《国榷》,计六奇的《明季北略》中,都表明了这种观点。可见,这种说法似乎更加符合历史真相。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河南,拿下洛阳之际,为了满足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并进一步提出了政治纲领和斗争口号。例如:均田、不当差、不纳粮、赈济贫困、除暴恤民、任用好官、平买平卖、通商贾、抚流亡等,这支由饥民发展而来的起义军,似乎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候,为了进一步扩大起义军的人数和号召力,李自成便在洛阳宣布“九劝九问……遂为闯王”。或许,李自成有意将洛阳作为之后建国的都城,所以,便在此称了“闯王”。他在攻入洛阳之后,因为,在军事方面陆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以及义军队伍的急速扩大,使得李自成在军中的威望大大提高。

而且,因为他推出了许多有利于农民的措施,所以,“闯王”也间接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戴。

到了此刻,李自成已经初步具备了称王的条件。

所以,在他自称“闯王”之后,河南各地便开始传唱有关“闯王”的歌谣,诸如“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

由此可见,当时“闯王”这个名号已经在民间流传。而且,近年来,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支持。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明季北略》、《中国通史·李自成》】

李自成百万大军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40天?!

是闯王李自成军队不禁打?显然不是,李自成和明军交手无数次,有胜有败,绝地逢生的有几次,李自成顽强精神和打不死的小强有的一拼。那么,和清军刚交手月余就一败涂地是啥原因造成的呢?要弄清原因还得从头剥丝抽缕的仔细分析。

李自成自称是李继迁的后人,原来是明朝的驿站的小头目,也就是相当现在的邮递员。明朝由于天灾欠收,国家财政捉襟见肘。于是裁撤多余人员,李自成被逼无奈走向造反之路。

李自成的造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明军不是吃素的,李自成曾多次被明军吊打,比如被陈其瑜围在车厢峡,差点没命,要不是重金贿赂陈其瑜,李闯王早就被灭了。最惨一次被打得只剩十八骑。然而,李自成却每次都能绝处逢生,输得一无所有却仍能东山再起,最终攻入北京城,逼得大明皇帝崇祯上吊自杀。李自成和明军对阵,失败了总能反转战局,逆袭成功,但和清军一接触,一溃千里,没有反转的机会,这是为何呢?

其实分析李自成和明军对阵,为何总能起死复生,其一还是明军总想收服他,以至于反复降而复叛。另一原因就是:李自成造明朝的反,其实代表了极大部分民心。不论崇祯如何宵衣惮食,如何勤奋都不可能改变时局。李自成的起义代表了大多数劳苦大众的心愿。

李自成起义后,所采取的招揽人心的策略也非常成功。他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没有宣扬什么假大空的口号,诸如为理想奋斗之类的,而是明确告诉老百姓:跟着闯王有饭吃,闯王来了不纳粮。尤其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很快发展到百万之众。那些整日里饥肠辘辘的老百姓,怎么可能不拥护李自成军队?那些走投无路的老百姓,怎么可能不投奔李自成军队?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管仲说得好,“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太平盛世时期,老百姓固然愿意当大明的忠臣孝子,可如今天下纷攘温饱尚无着落,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吃饱饭比什么都重要,管他谁当皇帝呢!

正因为如此,加上李自成在前期军队纪律也还行,“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所以他能够屡败屡战,总是能起死回生。

然而,当李自成入主北京以后,空前的胜利让他逐渐开始迷失自我,尽管他有时也在尽力克制这种骄傲的情绪,但却管不了手底下的那些军官们。比如,他手下大将刘宗敏,毫无人性的搜刮钱财,放纵手下烧杀抢掠。自己占有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以至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迎清入主中原。当前线紧张时,李自成竟然调不动他,他说:大家都是为贼,为什么我要听你的?手下当兵的,那见过北京城的繁华美景,流连其间毫无斗志。尤其有的士兵烧杀抢掠,使得民怨沸腾,老百姓对大顺政权大失所望。再一个原因就是,起义之初李自成尚有秀才李岩出谋划策,杀了李岩后,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军师了,反观清军那些叛明的汉臣,比如洪承畴都是多谋善断之人。李自成不重用文人也是失败的原因。

于是,当李自成被清军击败时,百姓们不但不同情,反倒幸灾乐祸。同时,老百姓见清军入主中原,鉴于他们起初军纪比李自成军队良好,又是以替崇祯报仇的口号入关,所以对清廷抱有无限希望,自然不可能再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李自成义军。更何况李自成军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早已使其臭名昭著,所以李自成失败也是必然现象了。

李自成在进京当皇帝后,迅速就被清军打败这件事,确实有些不太容易让人理解。要知道,清军和明朝较劲了几十年,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总体上还是无法打进中原来。明朝对清军基本上还是占据着优势的。而明朝最终又是被李自成给灭了的。这样一来,清军打不过明朝,明朝打不过李自成。照理说,清军也应该打不过李自成的。可是,李自成和清军一开战,就迅速溃败,不久就被清军全部剿灭,基本上连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是因为吴三桂帮忙。但要知道,吴三桂也就几万人马,真正的精锐部队也就一万多,和李自成几十万庞大的军队完全不可比。再说了,李自成能够杀进京城,灭亡明朝,打吴三桂的那一点明军,其实并不在话下。那么,李自成究竟为什么迅速失败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自成灭亡明朝属于侥幸。

当年,明朝将领杨嗣昌汇集兵力10万,对高迎祥、李自成进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的时候,李自成在杨嗣昌以及洪承畴、孙传庭的联合夹击之下,最后只剩下18骑逃脱。由此可见,如果明朝军队和李自成农民军正面交战的话,李自成绝对不是明军的对手。

只是因为明军在给予了李自成军队沉重打击后,崇祯皇帝不听杨嗣昌“安内方可攘外”的主张,把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防范清军。这样一来,李自成才得到喘息的机会,最后死灰复燃,发展壮大。

而当李自成从商洛出山后,由于采用“均田免赋”的口号,百姓迅速云集起来,一时间声威赫赫。李自成就是在这种赫赫声威中,一路势如破竹,往京城挺进。

李自成在杀向北京城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沿途的州府纷纷开门投降。甚至杀到北京城的时候,本来北京城城防还是比较坚固的,可是城中的大臣及太监也都纷纷给农民军开门,把李自成放了进去。

由此可见,李自成灭明朝,基本上算是不战而胜。

当时,崇祯在李自成往北京城打来的时候,是急忙调集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进京勤王的。但是,一方面崇祯皇帝那时候已经调不动这些军队,另一方面,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总之,李自成是在一种非常侥幸的情况下灭了明朝的。

二、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有限。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李自成是利用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的间歇,同时,通过宣传“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人员迅速聚集起来,一时达到了四五十万。但说老实话,这支农民军,人数虽多,并没有经过多少实战训练,大都属于乌合之众。而清军当时虽只有八万八旗军,加上吴三桂的人数,也就是十多万人,但是,他们是长期打仗的,其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

李自成用乌合之众来对付清军强悍八旗军,而且是在正面战场上硬拼,这样打起来显然很吃力。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与清军和吴三桂大战,就属于双方毫不惜力的正面交战。因此李自成最终没有打得过清军。

三、李自成没有战略布防。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贪图享乐,没有对天下形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也不听从李岩等具有清醒头脑的谋士的建议,以为已经天下太平,可以安心当皇帝了。因此,并没有对全国进行战略布防。

这样一来,李自成在和清军打仗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战略纵深。当他在山海关打败后,由于没有梯队作战,没有战略缓冲,以至于一败涂地,只能一味地退缩逃跑,而不是在战略转移中,找到生存壮大的空间。

四、李自成流寇作战没有根据地。

李自成属于流寇作战,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按照古代战争的特点,城市布防,肯定是李自成重要的根据地。利用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与敌人周旋,敌人未必能够推进得那么快。可是李自成并没有稳固的据点。

就算城市的布防不足,还可以依靠山地作为根据地。当年李自成就依靠商洛山死灰复燃,现在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李自成连山区根据地也没有。

五、李自成没有很好地进行宣传。

李自成当初能迅速壮大,是宣传得好。利用老百姓对朝廷的怨气,吸纳了非常多的老百姓加入。其实,当他被清军打败后,依然可以大力加强宣传。要知道,清军对于中原百姓是异族入侵,中原百姓是亡国。号召大家站起来,不做亡国奴,把异族赶出去,只要李自成宣传得好,相信百姓也是会争相加入的。

但是李自成并没有这样做,最后据说还被农民用锄头挖死。由此可见,李自成当时在宣传上做得有多失败。

打内战内行,打外战外行。袁祟焕杀了毛文龙,祟祯又杀袁祟焕,大明亡在自己汉人手中。明朝实亡于李闯王,满清由吴三桂借引入关,击败李闯王,报以家仇国恨。不料,满清入朝北京,反客为主。联合吴三桂等降清汉奸部队挥师南下……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鹿樵纪闻》)

湖北咸宁发现李自成之墓空空如也

公元1644年,阿济格与吴三桂、尚可喜率八旗悍将直扑西北,清人来势凶猛,而李自成部却仓惶不迭,败局已经难以回转。双方将卒鏖战3月有余,清军已入潼关,李自成虽顽强堵截,仍全线溃败,不得已逃亡襄阳,准备图取东南之地。然而清军的全速追剿完全超出了李自成预料,东进之路被切断,李自成步入最后的挣扎。

东去不得,李自成率亲随转而疾驰西南,一路奔逃到湖北通城九宫山。九宫山山高林密是天然的屏障,南北朝时期就成为躲避征伐的好去处,李自成想要向借山势迂回,于是与随从一起潜入九宫山,殊不知这一去,竟留下300余年不能破解的疑团。李自成上了九宫山,就再也没有下来,他死在了九宫山,至于他究竟怎么死的,史料古籍至少给出了4种记载。

清代史料记载,负责追击李自成的阿济格上奏“成窜走,为山民所困,不得脱,遂缢死”,阿济格说李自成上了九宫山被围困,最终自缢而死。湖北通城当地县志又记载“剿成于牛迹岭下”,说李自成被剿于山中一处叫做牛迹岭的地方,除此以外还有被九宫山山勇当成贼人逮之,遂诛,“碎其首”,另外就是隐姓埋名,到湖南夹山寺出家。

这几种说法,到底哪种才是真实发生的,数百年岁月流逝早已无从考证。史学界学者推测,彼时清人穷追不舍,李自成顺利逃脱的可能非常小,出家为僧一说值得商榷,另外几种都没有离开九宫山,可以确定的是,李自成最后的一段行踪就留在了九宫山。为了揭开这段失落的真相,考古学者跋涉九宫山考证,最终却得出颇为意外的答案。

湖北考古学者介绍,他们为了破解李自成是否真的死在了九宫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为墓前原来立有一块差不多被埋没的石碑,上面写着李自成坟呢!到了1928年,14军49师师长岳森到此处瞻仰,觉得那块碑太小了,不符合李自成的身份,于是把碑换成了“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的大碑,上书李自成之墓几个楷书大字。

1955年,学者在九宫山实地寻访时,竟然在九宫山的北麓,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再一打听顿时欣喜不已,当地人世代将古墓称为“闯王坟”,这一发现令考古界非常看重,众人决定挖开墓地,一看究竟。

在墓地2米多深处,出现了石块垒砌的墓室,墓室尚且保存完好,但因山水沉积灌满了淤泥。墓室修葺的非常简单,为长方形,清理完淤泥后,墓室后侧出现了黑漆椁木,椁木已经腐朽,打开亦是一片泥,但是小心翼翼清理完,学者却非常失望,立即将墓室封存撤离。因为除了些许朽烂的类似布团的遗物之外,就只有几颗铁钉,根本没有发现一点骨殖。

按正常时间来看,李自成入土300余年,骨殖必然是存在的,然而九宫山这处墓地内,却并未发现骨殖,这意味着此墓为空墓、衣冠冢。如此一来,李自成死在九宫山的说法就很难得到确凿证实了。难道他果真逃过追兵,出家为僧了,随着李自成墓的打开,这一切愈发扑朔迷离。

那么,墓里到底是不是李自成呢?

我们不如多拿点史料出来,真真假假,大家自行判断。

据顾诚先生在《南明史》里记载,大顺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殉明,农民军拷虐百官,追赃助饷,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起义军被打败,一路西撤、南撤,最后到了通山县九宫山,李自成带着二十八骑前行探路,却被程九伯率领的地方民团杀了个措手不及。一代枭雄,死于非命。

此时,应该是弘光元年(1645顺治二年)五月初四左右,十天之后,农民军进入宁州。宁州与通山接壤,为何农民军会盘桓十日?

因为当时天气已热,抬在军中行进不便,又不能公开为他修建陵墓,否则迟早会被清军或明军剥棺戳尸;再联系到明朝湖广总督何腾蛟、清朝英亲王阿济格分别向各自朝廷报告,未能找到李自成的首级,顾诚推测,在通山的这些日子,除了报复当地人之外,大顺军还将李自成的遗体秘密安葬。

秘密到何种程度呢?要让明军清军都找不到,坟头不能有,甚至还要造得跟没动土之前一个样。而老百姓,则早吓得不晓得哪里去了。因此不必担心他们泄密。

回到开头,某百科里说,“据当年参与培修的罗雄飞介绍:在50年代召开民间文学创作会时,有一姓王的农民说,李自成是由他们王姓人安葬的。”

关于这点,顾诚书里有这样一句他们为了复仇,把九宫山区的乡团杀得鸡飞狗跳,要说他们会无情无义地丢下自成(大顺皇帝)的遗体,任期暴尸荒野,很难令人置信。

更多文章

  • 唐朝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世民,李渊

    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我们常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由李世民打下来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张?另一半是谁打的呢?隋炀帝出急,滥用民力,致使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又经过一番混战,形成割据的状态。有:李渊的唐、薛举的秦、李轨的凉、刘武周的定杨、窦建德的夏、王世充的郑、李密的魏、刘黑阀的汉、徐圆朗的鲁等

  • 在古代没有户口行不行?说说古代户口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户口,古代户口

    中国一线城市出台了积分落户政策,可谓是“千金易得、一户难求”。想想在人口众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一线城市的户口如此的重要和难得,那么在人口相对稀少,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想在一线城市安家会不会容易点呢?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古代,看一下那时的户籍制度到底是怎样的。古代的户籍制

  • 曹丕:“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是真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舜禹之事,禅让,禅让制

    中国早期国家历史,尧舜禹夏商周那个时代的事,留下的材料非常少,实事是什么样子呢。王和的《中国早期国家史话》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禅让制:上古时代,有尧舜这么两个帝王,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弟,而是无私地传给了著名的贤人。尧传给了舜,舜传给了禹。历史记载就白纸黑字地摆在那儿。历代儒家也是言之凿凿,说确有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两个谥号:“汉献帝”和“汉愍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协,汉献帝,汉愍帝,谥号

    汉献帝刘协,字伯和,是汉朝第24代皇帝。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他禅位给曹丕,终结了大汉王朝的历史。我们今天称呼他为汉献帝,来源于曹魏给的谥号“孝献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献帝”。但可能有人不知道,蜀汉也给他上过谥

  • “太上皇”大多下场凄惨 乾隆为何还主动禅让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太上皇,乾隆皇帝,禅让,退位

    在我国古代有一类非常特殊的人群太上皇。这些太上皇大部分都是生前就交出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甚至给了自己的亲戚(晋惠帝司马衷)。而他们的下场也大多十分凄惨,换句话说,在古代封建历史上,能够正常死亡的太上皇都是少数。然而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个最为另类的存在乾隆。乾隆的太上皇计划不仅早有预谋,而且还与众不同,

  • 禅让传说是历史还是谣言?我来告诉你:纯属瞎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禅让

    尧禅位于舜,结束了上古政治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世袭制,开创了王位禅让制的先河,被后世视作明君圣主的典范。然而,关于“禅位”一事从春秋战国时期便遭到质疑。韩非子等人认为,舜的王位并非来自尧的禅让,而是通过武力夺取的。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禅位说关于“禅位说&r

  • 《清平乐》终究还是帝王将相 细节符合史实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平乐,宋仁宗,宋朝

    最近几年来,中国的历史剧终于摆脱了清宫戏一统江湖的局面。无论是以南北朝为背景的架空剧《琅琊榜》、还是以唐朝为背景的《长安十二时辰》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番古代剧百花纷呈的局面,这显然是可喜的。而且,近年来的不少历史剧更注重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如古代的服饰、礼仪等方面,这些进步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我们也知

  • 清朝的九位极品封疆大吏,你能说出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封疆大吏,提督,巡抚,总督

    提督、巡抚、总督有什么区别。在清朝,提督就是一省的军事最高长官,按职权范围又可以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相当于省军区的陆军司令和海军司令。而巡抚就是一省文事方面的最高长官,主管行政、司法和文教科举。总督就厉害了,其职权范围就不是一个省了,总督可以管辖几个省,而且不论文武都在其职权范围内,提督、巡抚都

  • 康熙乾隆都有六次南巡,雍正一辈子宅在紫禁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六次南巡,康熙,乾隆,雍正,下江南

    康熙皇帝是雍正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儿子,他们都曾经进行过六次南巡。唯独夹在中间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间,从来没有去南方视察工作。雍正皇帝甚至没有去承德避暑山庄打过一次猎,最远的行程仅仅是圆明园。用现在的话来说,雍正皇帝就是一辈子宅在紫禁城里。雍正皇帝为什么不到南方视察工作?他不喜欢游山玩

  • 明朝历代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太子,明朝,太子

    明朝的太子有哪些?(包括被废的)朱元璋明太祖太子朱标(懿文太子)、太孙朱允炆朱允炆恭闵惠皇帝太子朱文奎朱棣明成祖(太宗)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朱高炽明仁宗太子朱瞻基朱瞻基明宣宗太子朱祁镇朱祁镇明英宗太子朱见深朱祁钰明代宗太子朱见深、朱见济朱见深明宪宗太子朱祐极(悼恭太子)、朱祐樘朱祐樘明孝宗太子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