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到底算是革命神话?还是邪教异端?

太平天国到底算是革命神话?还是邪教异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738 更新时间:2023/12/8 11:36:12

如果太平天国是革命,能够推动历史前进,那就应该肯定;如果太平天国是邪教,只会造成动乱破坏,那就应该否定。要想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探明历史真相,让太平天国本身作出回答。

半个世纪以来,太平天国在中国一直是一门显学,许多有关太平军的故事,也成为大家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逐渐受到冷落。

最近(指本世纪初,编者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了一本书,日《太平杂说》。书中收集了35篇短文,其内容全都是探讨或评价太平天国历史的,作者潘旭澜先生在书中直率地说出了自己的论点:

“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是头领们利用迷信发动和发展起来的一支造反队伍。他的一套教义、教规、戒律,不但从精神到物质严厉地控制着参加造反者,而且断绝了一切可能的退路。

它们的指归,在于由洪秀全个人占有天下,建立他个人的‘地上天国。这种洪氏宗教,披着基督教外衣,拿着天父上帝的幌子,以中国奴隶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条规,对他控制下的军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剥夺与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政治性邪教。

洪秀全造反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是以数以百万计军民的生命、鲜血为代价的,是以中国丧失近代的最后机遇而长期沦为帝国主义刀俎下的鱼肉为代价的。尤其可怕的是,这一切还被作为一首英雄史诗,向人们指点通向人间天堂的金光大道。”

虽然在过去我们长期拔高、美化太平天国的时候,海内外也有一些学者曾经提出过疑问和异议;但是像如此彻底的否定意见,以前还没有见过。此论一出,有如一石击起千重浪,南北各地报刊纷纷发表争鸣文章,有赞成的,有补充的,有反对的,还有指为“攻击农民起义”的,形形色色,各类都有。

看来这场争论针锋相对,没有调和的余地。如果太平天国是革命,能够推动历史前进,那就应该肯定;如果太平天国是邪教,只会造成动乱破坏,那就应该否定。要想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探明历史真相,让太平天国本身作出回答。

可惜100多年来,我们对太平天国总是雾里看花,难明真相。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就不断地拔高、美化太平天国。

发展到今天,人们头脑中对太平天国的印象与真正的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假作真来真亦假,虽然拿得出真凭实据,想要一朝说出历史真相,使人信服,使人接受,让太平天国恢复本来面目,绝非易事,可以说是一大难题。

太平天国烂封王2700多王,分为5个等级

在太平天国短短十几年的历史里,洪秀全曾前后分封了2700多个“王爷”。据考证,这里面有名有姓的“王爷”就有200多个,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那几位以外,其中不乏名称比较拗口的“王爷”,比如说听王(陈炳文)、巨王(洪和元)、次王(洪锦元)、光王(洪天光)、补王(莫仕睽)、来王(陆顺德)、爱王(黄崇发)、贵王(陈得胜)、养王(吉庆元)等等。

既然存在如此多的“王爷”,那么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大家同样都是“王爷”,究竟是谁应该听谁的,洪秀全又是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来具体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几次封王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最早的一批“王爷”诞生于广西永安(今广西蒙山县)。由于永安是太平军攻陷的第一座比较大的城市,洪秀全就在那里正式开始颁布并施行天历以及各种军政制度,还进行了著名的“永安封王”:除了洪秀全自封“天王”之外,还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定都天京(今南京)后,洪秀全又分封了两个“王爷”秦日纲为“燕王”、胡以晃为“豫王”。这基本奠定了天国初期统治集团的核心层(最核心的是天王及永安五王,他们也北并称为“首义六王”,以兄弟相称)。

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前,太平天国的历史上只存在以上这八位“王爷”,所以他们也被称为“首义八王”(也有“首义六王”或“首义五王”的说法,即洪秀全和他在永安分封的五位“王爷”)。当然,这八个人并不是平起平坐的,除天王之外,他们被分为四个等级:东王和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和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所以西王萧朝贵死后,太平天国的军政事务都落在了东王杨秀清一个人的身上。

“天京事变”发生后,东王杨秀清及其手下数万亲兵被屠杀殆尽,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也旋即被杀,太平天国“首义八王”只剩下了“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达开。为了迅速扭转这场“内讧”所造成的被动局面,洪秀全召回石达开,并封其为“义王”(未受),让其全权处理军政事务,太平天国局势渐趋稳定。

天京事变(1856年)之后,杨秀清等被杀、出走,但洪秀全为维护所谓上帝家庭的稳定与团结,并未向下层揭露杨秀清叛变之事,封之前诸王子嗣为幼东王等,同时任用胞亲(期间洪仁回归)和青年将领(以陈玉成、李秀成为代表),如义王、安王、福王、干王、英王、赞王、忠王、侍王、辅王、忠王等。而在太平天国的最后岁月,天王洪秀全更是滥封王爵,自1861年冬至两年多后天京陷落,封王至2700余人,举凡广西老兵、宗亲朋友都得以封王。《李秀成自述》称“不问何人,有人保者俱准”。

一般论者言及天国后期王爵泛滥,多从天国末期政治腐败,战事多失利,天王任用私人等等立论,也有称天王欲以封王来激励频频苦战而难获决定性胜利的将士,还有称天王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这些讨论大都有其事实依据,是天国后期王爵泛滥的原因之一,但是若从天国高层政治的模式来看,天国一开始确立就埋下了政治隐患,后期的王爵泛滥是天王对挽救天国政治失望的一种表现。

我们不得不先简单说一下天国初立的模式,即“双主制”。天国初立时,即确立了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的双主制。虽然天王拥有最高权威,但杨秀清依靠天父附体,取得了特殊的地位,“诸王俱受东王节制”,东王得称“九千岁”都是这一体制的表现。这种体制在天国初期对于政权的稳定有着很大的意义,天王一方面需要借助杨秀清的权威,使得自己一整套“降神”的世界观及其仪式完整而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东王任事也使得洪秀全有精力去完成宗教写作,以建构天朝的观念上层建筑。

但是不幸的是,东王最后走到了天王的对立面。“逼称万岁”使得洪下决心除掉东王,但是天京事变之后造成的高层政治真空需要有人填补,同时也需要给被统治者阶层一个解释,以使得他们继续对天朝信仰保持信心。显然双主制需要重新建构,但是翼王石达开明显不是天王满意的人选,迫于压力让石入天京主政仅仅两月,就任用胞兄将其排挤走便是一证。之后洪希望从宗亲中寻找一个得以替代杨位置的人,他找到了族亲洪仁,将其提拔到超过石达开的地位,作为联系天王和诸将的纽带。但遗憾的是洪仁并没有成功的实现天王的愿望,外面诸将领不服,朝内则安、福诸宗亲王掣肘,最后干王则因对安庆陷落负责而被贬。天王的一系列努力落空,从而进入到一个消极的时期,滥封王爵明显不是长久之计,而天京陷落时洪秀全的一些言行,也是一种陷入自我世界的表现,所以说,天朝后期的洪秀全可能因对政治失望而滥封王爵。

或许是因为石达开太得人心,所以他很快就遭到了洪秀全的猜忌。不久,洪秀全分封他的两个手无寸功的哥哥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用以挟制石达开。为了避免重蹈“天京事变”的覆辙,石达开无奈之下,只得选择离开天京避祸。逼走石达开后,洪秀全为了稳定人心,立即撤销了两位哥哥的王位,而且还对外宣称“永不封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也由此出现了一段没有“王爷”的真空时期(洪秀全相当于皇帝)。

这一形势直到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gān)来到天京后才出现了变化,洪仁玕因为能力出众而被封为“干王”,负责总理朝政。很快,洪秀全又大胆起用了一批年轻将领,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紧接着,蒙得恩(赞王)、李世贤(侍王)、杨辅清(辅王)、林绍璋(章王)等人也被陆续封王。这些“王爷”之中,以干王和英王最受器重,朝堂之上一度有了“京内不决之事问于干王,京外之事不决问于英王”的说法。

随着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的崛起,他们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不断增强,洪秀全又不免生出猜忌。从1861年开始,为了制约两人的权力,洪秀全陆续分封若干位陈玉成和李秀成的手下为“王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陈玉成的手下陈得才为扶王,赖文光为遵王,梁成富为王,蓝成春为祜王,陈仕荣为导王;李秀成的手下陈坤书为护王,谭绍光为慕王,黄文金为堵王等等。

如果说这之前的封王勉强还算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之后的封王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因为洪秀全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又一口气分封了2700多个“王爷”。据后来被俘的昭王黄文英招供:太平天国王爵自天王以下分为五等,其中东西南北四王、翼王、干王等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执掌兵权,是二等王;康王、堵王、听王等善战的,是三等王;恤王等为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列王是太平天国最低等的“王爵”,一般都没有封号,统称为“列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小王”。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谭绍光防守苏州时的“八王之乱”。当时慕王谭绍光奉李秀成之命全权负责苏州防务,但除了慕王本人之外,苏州城内还有另外八个“王爷”,而且其手下军队还互不统领。如果按照黄文英的说法,这些王爷都应该属于三等王(均为二等王李秀成的手下)。名义上谭绍光是统帅,但因为指挥不动其他八王的军队,导致苏州防务力不从心,最终八王选择了刺杀谭绍光而投降淮军,苏州就这样被拱手送给了李鸿章。后来,投降的八王又都被李鸿章设计杀死,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太平天国的这些王爷虽然被分成了五个等级,高等级的王可以指挥低等级的王,但平级王之间很有可能出现相互不买账的情况。不得不说,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这种滥封王爵的做法,彻底破坏了论功行赏的原则,使得朝政越来越紊乱,大王小王一大堆,以致于根本就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也从根本上大大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太平天国历史何以扑朔迷离

一段时间的历史,传闻失实者有之,因日久而湮没无闻者亦有之。但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一再被人为地修改,古为今用的,却很少见。

首先借太平天国历史来“古为今用”的是孙中山先生。他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借以激发民气,推翻清廷。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因此大家就以“洪秀全”呼之。

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1902年,他鼓励留日学生刘成禺搜集资料,写出一木太平天国史来。1904年成书,定名为《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先生为之作序,交由日本东京祖国杂志社出版,作者署名为汉公。此书史实误漏之处甚多,史学价值是谈不上的,可贵之处在于公开反清,号召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洪朝亡国距今四十年,典章伟绩,概付焚如。”也就是说,孙先生以为太平天国的史书与典章制度全被烧掉了,一点也没有留下来。由此可以证明,他对太平天国本身的史料丝毫未见,对洪秀全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太平天国推行的是什么样的制度,不甚了了。他推崇洪秀全,只不过是因其“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胡”而已。

在孙先生的倡导之下,革命党人借太平天国史事宣传反清,一时蔚然成风。

革命党人为了宣传革命,推翻清廷,尽量拔高太平天国,拔高洪秀全,只取一点,不问其余,至于是否符合史实,当时根本不及考虑。

例如章太炎所作《逐满歌》日:“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这种通俗易懂的唱词,对于鼓舞下层人民奋起反清,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势难兼顾。

由于孙中山先生曾经有过拔高太平天国的事实,影响所及,国共两党都有了肯定太平天国的思维定势。国民党认为太平天国诸领袖是民族革命的英雄,共产党认为太平天国诸领袖是农民起义的英雄。

19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一直认为太平天国是革命的,视之为革命前辈。其间虽然也有杂音例如推崇曾国藩的“平乱”,大读《曾文正公家书》,但是在正式场合,从不贬低太平天国。1949年以后,新中国把金田起义的人物定为英雄人物、正面人物,只能歌颂,不得批评。凡此均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浩劫之前,大家觉得对革命有功的英雄是该推崇,并无多大疑问;可是在十年浩劫中间,四人帮对洪秀全的吹捧,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他们认为洪秀全是真理的化身,所作所为,绝对正确,无可怀疑。

在太平天国中除洪秀全外,杨秀清是想篡位的野心家,韦昌辉是混入革命阵营的阶级敌人,石达开是分裂主义者,李秀成忠王不忠,是个大叛徒,一律该杀。好像除了洪秀全这个孤家寡人外,太平天国里再没有一个好人。

物极必反,这种极端的说法引起大家极端的反感,大家被迫重新思考,难道历史上真有这样荒唐的事?于是在四人帮垮台之后对太平天国史研究工作重新开始的时候,听到的已经不是清一色的歌颂之声,各式各样的“杂音”都先后出现了:

1979年5月,在南京举行太平天国史学术研讨会时,有人提出太平天国也是一个封建政权,其封建专制的程度更甚于清朝。

1981年3月,在广州举行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3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人提出太平天国实行的是奴隶制,上层搞特权,下层讲平均。

1981年8月,在四川石棉举行四川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3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很多论文都为石达开说话,认为石达开的出走应由洪秀全负主要责任。

1983年3月,在南京举行太平天国建都天京13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论文指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公开推行奴隶制,人民全无自由,生产不能发展,历史必然倒退。

后来的各种会议,对太平天国的批评意见逐渐增多。最有代表性的否定意见是一篇公开发表的对冯友兰教授的访问记,冯先生就否定太平天国谈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是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他又指出:“有人说,太平天国建立的是农民政权,这无论如何是不对的,中国在历史上未曾建立过农民政权。”他还说:“否定太平天国必然为曾国藩翻案,为曾国藩翻案必然否定太平天国,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中国史学界对太平天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的同时,台湾史学界也有类似的情况。

总而言之,太平天国历史的记载为什么严重失实。是由于以下这样一些原因所造成:

一、一百年来,许多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一再拔高太平天国,借宣传太平天国史事来为政治服务,每每只取一点,不问其余。

二、史学家本有秉笔直书,追求真理,澄清史实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难免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不能畅所欲言。或者是虽然说了,却得不到重视。

三、一般群众对于历史知识不甚了了,只好相信书本,以讹传讹,弄假成真。

近二十年来情况有所转变,对太平天国批评、指责的声音已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是因为:做学问的环境相对宽松;逐渐开展的对外学术交流,特别是两岸的学术交流,有利于互相切磋,探讨太平天国历史的真相;特别有利的是,近年来陆续发现一些珍贵的史料,有的来自国外,有的来自民间。这些史料是揭开太平天国历史真相的铁证。孙中山先生当年认为已经“概付焚如”的太平天国典章制度,绝大部分都已发现。

作为学者的马克思在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对太平天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就是明显的例证。

1853年,马克思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万分高兴,寄予热切的期望,想像以后东方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他在《国际述评(一)》中说:

“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

中华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

可惜太平天国太不争气,使他完全失望。1862年,当他知道了太平天国推行的各种暴政之后,又说出了如下的话: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persona(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洪秀全的历史作用

对洪秀全的研究,重点在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他与太平天国这一件大事的关系。众所周知,他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也都知道,他既是太平天国的开国之君,又是亡国之君。这其中值得认真探讨。主要探讨洪秀全是不是真有开国的功劳,又是不是应该负亡国的责任?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洪秀全是不是应负亡国之责。对这方面的探讨比较容易,因为没有什么争论。天京内讧以后,洪秀全宣布“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一时兴致很高。但是随即手忙脚乱,因为军政大权过去都由杨秀清掌管,他想找人帮忙,又不敢重用外姓,只好提拔亲贵洪仁发、洪仁达,宠信佞臣蒙得恩等人,把国事搞得一塌糊涂。

以后他的堂弟洪仁玕前来投奔,带来了一份兴国大计《资政新篇》,他十分高兴,立刻重用,封为精忠军师。但在讨论国家大事之时,他不肯放弃半点封建特权,无法接受推行新政的建议,不久,洪仁玕即遭冷落。

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在外苦战,力撑危局,却得不到他的理解与支持,动辄大骂,惩罚,使人心灰意冷。南京被围,形势危急,他还纵容洪仁发洪仁达贪污勒索,垄断粮食,发国难财。到了事无可为之时,李秀成劝他“让城别走”,他大发脾气,说什么“朕之天兵多于水,朕之江山尔不扶,有人扶”等等。洪秀全这些倒行逆施,斑斑可考。

至于他是不是开国之君?请看《李秀成自述》:

“南王冯云山在家读书,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当时太平军全军上下都知道,开国英雄是冯云山。没有冯云山的鼓励,洪秀全不会到艰苦的粤北和广西去;当洪秀全失掉信心退回广东之时,冯云山却独自到紫荆山去开创根据地。根据地已经有了规模,洪秀全还一无所知。

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活动,是以传教的形式进行的;当时小地主王作新向桂平县告发,说他们图谋不轨,桂平县抓了冯云山等人。冯辩称是在传教,始得脱险。因为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争到了传教的特权。

他们以传教为掩护才能立足。冯云山把远在广州曾经在教会工作的洪秀全推为教主,对于群众,更增加上帝教的神秘性;对于官府,也可以引广东的教会为后台,以策安全。冯云山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推洪秀全为教主,是完全正确的。

因此,洪秀全这个领袖,只起偶像作用,并不需要他真正领导。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深藏不露,不与群众见面,当时领导班子的位次是:洪秀全称天上的基督为长兄,他自己是上帝次子,一把手;冯云山是上帝第三子,第二把手;杨秀清是上帝第四子,三把手;以下类推。

从金田起义到永安建国,中间经过八个月的苦战,领导班子的情况有了变化。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第一,能够掌握群众的本地实力派杨秀清,萧朝贵地位上升,来自广东的洪秀全,冯云山地位下降。为了确保洪秀全的教主地位,冯云山作了让步,退居四把手,而让杨、萧上升为二、三把手,并由杨总揽军政大权。

太平军入南京,洪秀全一头钻进深宫,安享富贵,不坐朝,不见人,连一个国君的基本动作也不做。因此,清方情报专书《贼情汇纂》中说:洪秀全实无其人,喜庆节日大殿上所坐的只是一个木偶。

在冯云山支撑大局的时代,洪秀全是偶像。到了杨秀清掌握大权的时代,洪秀全更下降成为木偶。飞扬跋扈的杨秀清看透了洪秀全的无能,只把洪秀全作为一个木偶,一个道具对待,丝毫不加尊重,甚至假借天父下凡的名义指责洪秀全的短处,要打屁股,经百官求告,始予“赦免”。

洪对杨积怨已深,又不甘心长期充当木偶,所以在1856年夏,暗中联络了一批对杨不满的人,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杀了杨的全家,并且株连二万余人,杀得全城天昏地暗。

今人一再把洪秀全奉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奉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那么,就请看看洪秀全自己是如何看待农民起义的。18441845年,冯云山正在努力开辟农民起义的根据地,洪秀全则在广东老家教书,写作诗文。其中有一篇《百正歌》,劝人崇正辟邪,去恶从善:歌中直指黄巢、李闯等人为邪恶。

洪秀全的私生活也颇有可议之处。如果是匹夫匹妇,私生活是小节,无关大局。但是洪秀全的私生活却严重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大局,不可不问。作为封建帝王,多妻纵欲,广置嫔妃,这本不足为奇。

但是洪秀全与别人不同之处,一是在起义之初脚跟还未站稳的时候拖带一大批女人,二是他的虐待嫔妃到了伤天害理灭绝人性的程度。请看太平天国“旨准颁行”的正式官书《天父诗》一百一十六:

“天兄耶稣在石头脚下凡圣旨:天史曰:咐多小婶有半点嫌弃怠慢我胞弟,云中雪飞。”其中所说天兄下凡的时间为金田起义之后的16天,地点为距金田十多里的石头脚,下凡借萧朝贵之口说的话是:咐多(这么多)小婶(指洪秀全的一群妻子)有半点嫌弃怠慢我胞弟(指洪秀全),云中雪(刀的隐晤)飞(刀要飞,即指要杀人)。

天京宫廷生活中,洪秀全把嫔妃当成一群牲口,功辄打、杀,宫廷生活是一片肃杀之象。请看一看太平天国“旨准颁行”的官书《天父诗》十七、十八中所载对后妃的管教规定:“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躁气不纯净,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有喙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

洪秀全对后妃虐待不仅是打,是杀,而且使用各种酷刑来慢慢消遣。《太平天国大辞典》“煲糯米”条中说,天王用来惩处嫔妃的酷刑包括“一说系用硫磺火点天灯,即《御制千字诏》:‘淫乱秽亵,硫磺烧尔,《天父诗四百九十》:‘晒突乌骚身腥臭,喙饿臭化烧硫磺。一说是将受刑者绑跪大锅水中,慢火煨水升温。至臀股煮烂而死。”在十多年中间,洪秀全通过一些佞臣,把一批批天真的少女从她们父母手中夺来,关进天王府的深宫以供淫乐,她们有时犯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只是因为洪秀全心情不好,看不顺眼,就可能被打,被杀(比较幸运,死得痛快),遭受酷刑,被慢慢地烧死,烧得乌焦巴弓;被慢慢地煮死,煮得肉尽剩骨。

太平天国运动究竟是开创性的革命,还是一场祸国殃民的灾难?

史学界对这场运动褒贬不一,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对这场运动盖棺论定。

自金田起义洪秀全率教众举事,太平军入主南京建立政权,直至南京被攻陷太平天国树倒猢狲散,该政权仅持续了短短的十一年。这场起义运动是引人深思的,且不论洪秀全举事的初衷为何,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入主南京之前,洪秀全等一众领袖的进取心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在打下南京,在南方立足后,洪秀全便丧失了志向。说得好听点,洪秀全的治国方针属无为而治,说白了他与历史上其他“甩手掌柜”并无本质区别。

洪秀全搬入天王府后,直到1864年六月去世,他都再未踏出南京城半步。其实何止是南京城,在这十一年里,洪秀全仅离开过一次天王府,去探望卧病在床的东王杨秀清。在其他的时间里,洪秀全与封建皇帝别无二致,住在深宫之中享尽荣华富贵。

洪秀全出身草根,按说他不会有皇帝的排场和威仪,但洪秀全的“暴发户”心态十足,他比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气派得多。《天京游记》的作者富礼赐(英国驻中国领事),曾在作品中记载了他造访太平天国时的见闻:

某日富礼赐来到天王府附近,突然听见天王府中传来一阵鼓噪的声响,其中混杂了敲锣打鼓及炮声。富礼赐十分惶恐,不知遇到了什么大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洪天王要用膳了。天王府内的女官敲敲打打,直到洪秀全吃饱了饭,这些声音才渐熄。

后来,富礼赐有幸去了一趟天王府,见识到了洪秀全的排场。洪天王的王冠由纯金打造,重量足有八斤。天王的脖子上还挂着一串金项链,也有八斤重。洪秀全的龙袍由金丝缝制,每个纽扣都是纯金的。每天早上洪秀全自内宫上朝,所乘的车也是纯金打造,其龙辇又被称作“圣龙车”。不同于其他车辇,洪秀全的“圣龙车”并非用骡马牵引,而是由无数美女牵着走。

充实后宫

我们知道,之所以洪秀全在金田起义时能够召集大量客家女子,是因为他当时打出“众生平等”的口号。在入主南京之前,洪秀全的“女营”建功无数,颇有“娘子军”的意思。不过,在打下南京奠定半壁江山后,洪秀全竟背弃了自己提出的口号,将他嘴里的“姐妹”纳入后宫,过上了与封建皇帝一模一样的逍遥日子。杨秀清在与美国人进行外交活动时,曾在文书中亲笔承认:“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

至于洪天王的身边究竟有多少莺莺燕燕,史料中还真有详细的记载:

金田起义之初,洪天王总共有后妃十五人,一年以后又增加到三十六人。随着战局吃紧,这个数字后来有所减少。不过,太平军打下南京后,洪秀全偏安一隅,再次扩充了后宫。根据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后被俘的幼天王洪富贵的供词,在洪天王死前,洪富贵的“母后”有八十八个之多,洪富贵九岁时洪天王就给儿子安排了四名王妃。我们知道,古代宫闱有“三宫六院”之说,在大多数朝代,关于后妃的正统名号约有七十二个。

显然,洪秀全“天后”的数量已远超其他皇帝。

《天父诗》中有这样一首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打油诗”:

“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

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

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的就是洪天王宫闱中的规矩。

天王府的女人们,不得与洪天王对视,她们的视线必须停留在洪秀全肩膀以下,如果胆敢抬头直视天王,那便是杀头的罪过。由于天王府相对封锁,所以我们不知道在此期间有多少女人死在这条戒律之下。从洪秀全的狠辣作风来看,想来不是个小数字。

说起《天父诗》,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行查阅一下相关的内容,这些狗屁不通的诗句读起来不符平仄韵律,且毫无美感,完全是胸无点墨的洪秀全编出来的清规戒律,以及一些粉饰之词。其中最经典的一句,便是:

“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从表面上看,这句话倡导的是平等。不过,我们能从洪秀全的统治中看到的,只有对妇女无尽的压制和迫害。

大兴土木

在入主南京之前,太平军中流传着这样的口号:“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对于封建王朝来说,若万国来朝,的确要兴土木工程,做足“面子工程”,增加国际影响力。然而,太平天国师出无名,其思想又偏离了基督教义,以至于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主动朝贡太平天国,遑论万国来朝?即便是如此,洪天王仍做足了表面功夫,大兴土木。

从太平军进入南京的第二个月开始,天王府工程便破土动工了。在原两江总督府的基础上,洪秀全命人将附近十里的民间、商铺全部拆除,扩建为天王府。在天王府的周围,环绕着高达三丈的黄色宫墙,墙外还挖了一条两丈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上还建了一座“五龙桥”供人出入。从“天王府”的规格来看,恐怕普天之下唯有紫禁城能与之媲美。

在天王府的第一道大门天朝门外,挂着一条十丈长的横幅,上面有洪秀全亲笔写下的诏令:“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云中雪。”前面三句说得比较明白,最后一句“云中雪”是何意?原来,“云中雪”就是太平军内部“砍头”的隐喻。一首文理不通的打油诗,就这样挂在豪华的宫阙前,着实令人觉得可笑。

进入天朝门,来到天王府的第二道大门圣天门前,这座大门两旁修建了两座“吹鼓亭”,其间分别放置了两面大鼓,以及若干乐器,平时有数十名乐工随时待命。前文中提到,富礼赐曾在天王用膳时听到的敲打声,多半出自“吹鼓亭”。

过了圣天门,终于来到天王府的宫殿区,在宫殿区的入口竖立着一座高耸的牌坊,牌坊的东西两侧又修建了几十座“朝房”,天国百官入朝觐见时,便会先来到朝房中报到。位于天王府正中心的,便是洪秀全的“金龙殿”,在大殿之后有一条长长的穿堂,穿堂共分九进,取“九重天庭”之意。穿堂之后,便是洪秀全的后宫,包括东花园、西花园、后林苑以及各后妃寝宫。

史料记载,这座富丽堂皇的宫阙“雕镂工丽,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庭柱用朱漆蟠龙,鸱吻用鎏金,门窗用绸缎裱糊,墙壁用泥金彩画,取大理石铺地。”

然而,这还只是天王府的“第一期工程”,只是洪秀全初步规划的皇宫。该期工程总共耗时半年建成,在建成后因走水被烧毁了一小部分。

在复建的同时,洪秀全又开展了第二期工程。

在此期间,天王府所用的砖石木料均取自民居、庙宇、前朝故宫,至于在此期间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我们不得而知。所有征调的民夫,全都是从安徽、湖北等地招募的,这些招募而来的建筑工人,没领到一分钱的工钱,全部是无偿奉献。

太平军从金田打到南京,收缴而来的所有战利品,全部充入天王府。这些财宝,全都成了洪秀全奢侈的生活用品。为了“物尽其用”,洪秀全设立了几个专门制造奢侈品的机构,例如专门负责打造金银器物的典金官、专门负责雕刻玉器玛瑙的典玉局、专门负责制作王冠官帽的典角帽以及专门负责制造官靴的典金靴等。单洪秀全吃饭用的金碗金筷,就有二十四套之多。除此之外,洪秀全洗澡用的浴盆、出恭用的夜壶,全部都是纯金打造。

洪天王的生活如此奢侈,天国官员自然上行下效。一时间,太平天国刮起了一阵追求奢侈的歪风,达官显贵们身上的官袍,一件就能抵得上中产阶级的身家。我们知道,仅天京一处,就有大大小小的天国官员三十一万人,这些官员争相斗富,于国无功,没过几年便将府库中掳掠而来的金山银山耗尽了。

1853年九月,清军安插在天京的探子回报,破城时“圣库”中总共有一千八百万两白银,此时仅剩八百万两。两个月后,探子再次汇报情况,“圣库”中的银两已不足百万。短短的两个月,就花去了七百万两白银,究竟是怎样的挥霍,才能让银钱消耗比火烧得还快?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这一短命政权的衰亡,绝不只是因为太平天国领袖错误的政策和军事战略。

太平天国的实质是什么

要问太平天国究竟是革命还是邪教?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所能回答,需要说明那十几年中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

我在这里只提邪教,不提正当宗教。因为正当宗教有教规约束,不容许成为“叛乱”的温床。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正当宗教的机构也会被邪教所利用。

在历史上,农民起义或流民起事总不免与宗教有牵连,如汉末黄巾军之与太平道,宋代方腊之与摩尼教,明代朱元璋之与明教,清代各地起事队伍之与白莲教等等。其原因不难理解。在封建社会中,老百姓既不能组党问政,也不能集会结社,只有通过宗教活动,人们才能获得经常聚会的机会。也不论是什么宗教,土生土长的,或是外来的皆可利用。

大致开头是借助于正式宗教活动,以后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逐渐转为邪教活动,太平天国就是这样。洪、冯先是在传布基督教的掩护下,到处寻找发展机会。同时借用一些基督教教义,另创上帝教,等到后来他们与杨、萧的力量结合,承认了天父、天兄下凡等神鬼附身的荒唐举动,当然就成了道地的邪教。

古今中外都有邪教,从两千年前我国土生土长的邪教,到20世纪美国、日本的新型邪教,名目不同,花样百出,各有各的个性;但是中外古今的各种邪教,也必然有其共性,才能与正当宗教有所区别。这些共性大致是:

一,正当宗教要求教徒恪守教规,劝人行善,从宗教信仰上获得精神上的寄托。既不危言耸听,用种种灾祸来恐吓教徒,也不对教徒作空头许诺。邪教则常以世界末日来吓人,并许诺信教可以逃避灾祸,进入天国。太平天国正是一再作出许诺,入教可登入小天堂、大天堂,不入教者在世会有“蛇虎伤人”(《李秀成自述》语),死后堕入地狱。

二、邪教都会装神扮鬼,特别是会吹嘘教主能知天意,能与天神沟通。太平天国除吹嘘洪秀全是天上派来的世界万国独一真主,还按广西“降僮”的迷信习俗吹嘘天父能附杨秀清之身下凡说话,天兄能附萧朝贵之身下凡说话。

三、邪教都需要敛财。因为正当宗教能够公开募化,或有经费来源,邪教必须自筹活动经费,否则无法生存,无法发展。太平天国则要求人教者把全部财物交公,做得最为彻底。

四、正当宗教只要求内部的宗教职业者遵守教规,对教徒们不作硬性要求,对许多宗教活动也只是自愿参加。邪教是一种半公开半秘密的组织,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不对入教者加以严格控制。太平天国军民不分,全民皆兵,入教者都成了“圣兵”,以教规十款天条作为军律,对内控制之严,堪称空前绝后。

五、还有个怪现象也是古今中外的邪教所专有,而为正当宗教所绝无。这就是邪教的教主都是淫棍,年轻的女教徒都是他们的猎物。因为邪教既从身心两方面都严格控制了所有的教徒,也就给了教主对女教徒为所欲为的可乘之机。太平天国洪、杨两个的多妻纵欲,甚至以天父天兄的圣旨作为根据,也是够荒谬的。

以这五项标准来衡量,太平天国正是不折不扣的邪教。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在太平天国与邪教之间画了等号?事情也并不如此简单。

可以说,在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中间如开国元勋冯云山、石达开,如后来抱着满腔热诚前来投奔的洪仁歼是极不愿意让太平天国堕落为邪教组织的。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作了极大的努力,希望力挽狂澜,把太平天国推上正轨,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归于失败,壮志难酬,抱恨终天!

历代农民起义或流民起事,大都利用过邪教。邪教是一种破坏的力量,推翻旧王朝需要利用它。它不是一种建设的力量,建立新王朝就用不上它。因此,比较聪明的领袖在取得初步胜利之后,就会断然抛弃邪教,重用知识分子,来建立正规的新王朝,谋得长治久安。

在太平天国十多年的短促的历史中,经过了不少波澜起伏。开始依靠邪教以策动起事,这是事非得已,不得不然。但是后来形势发展,一再出现了可以抛弃邪教,改弦易辙的机会。

既可能按传统的模式改朝换代,建立一个新王朝,使得士农工商各安生业;还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古老的东方首先推行新政,实现富国强兵,建立起一个现代的新国家。只可惜机会一失,时不再来。

但是我们却不能在太平天国与邪教之间划上等号。如果这样,我们将把冯云山、石达开、洪仁玕这些志士仁人置于何地?将把成千上万自觉地为了救国救民而奋斗牺牲的忠勇军民置于何地?就是对那些被愚弄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人们,我们也不忍心加以指责。

真正应该受到谴责的只是那些暴君、野心家、佞臣、走狗,如此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一场历史大悲剧中汲取教训,让后人不要再蹈前车的覆辙。

思之再三,我觉得对于太平天国可以称之为一场流产了的革命,一场失败了的起义,一个不应该长期延续却可悲地一直延续到覆亡的邪教集团。

作为一个纵横天下14年,先后攻下500余座城池,打的清廷狼狈不堪的太平天国,自然有其广大的群众基础。如今,人们痛骂太平天国时,却忽视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经过清朝200多年高压统治之后,加上鸦片战争带来的国家压榨者,底层民众已经不堪重负,所以才会集体爆发。

更多文章

  • 揭秘古代银子的形状和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银子,银子长什么样

    爱看古装剧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会看到古人进行交易的时候用的钱币,很多时候表面都是锃亮锃亮的,而且每个都散发着冷光。并且一个元宝样子的银锭子,一个就能够换成很多的铜钱。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今天就来看看古代的银锭到底是什么样的?银元宝在古代商贸货币主要为金属,是用于交易流通所使用的

  • 明朝最后的硬汉,张煌言坚持抗清19年保气节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张煌言,抗清,明朝,清朝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拒绝将太子派往南京,最终国破家亡。同年,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入主中原。在此后的20年内,清廷一路南征,李自成(大顺)、张献忠(大西)、南明王朝相继被清军消灭。当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之后,大一统的明朝虽然灭亡了,但由明朝遗臣们建立的“南明政

  • 中国十大“三绝碑”,闻名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绝碑,碑文,受禅碑

    中国有十大著名的“三绝碑”,或以撰文、题跋、书法而闻名;或因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或以碑文、书法、所颂之人为世人所景仰,而入“三绝碑”之列。可以看出,每一块碑都离不开颂扬之人、撰文之人、刻写之人的优良品行与出神造诣。事实上,有的碑文远不止三绝,有四

  • 历史上有三位“闯王”:高迎祥、李自成、李来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闯王,高迎祥,李自成,李来亨,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武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关羽。不过,在历史上,姜子牙和岳飞,也曾享有“武圣”的称号。同理,就本文要提及的“闯王”,几乎已经和李自成画上了等号。不过,在明朝末期这一历史阶段,还有两个人也曾享有&ldqu

  • 唐朝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世民,李渊

    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我们常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由李世民打下来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张?另一半是谁打的呢?隋炀帝出急,滥用民力,致使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又经过一番混战,形成割据的状态。有:李渊的唐、薛举的秦、李轨的凉、刘武周的定杨、窦建德的夏、王世充的郑、李密的魏、刘黑阀的汉、徐圆朗的鲁等

  • 在古代没有户口行不行?说说古代户口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户口,古代户口

    中国一线城市出台了积分落户政策,可谓是“千金易得、一户难求”。想想在人口众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一线城市的户口如此的重要和难得,那么在人口相对稀少,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想在一线城市安家会不会容易点呢?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古代,看一下那时的户籍制度到底是怎样的。古代的户籍制

  • 曹丕:“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是真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舜禹之事,禅让,禅让制

    中国早期国家历史,尧舜禹夏商周那个时代的事,留下的材料非常少,实事是什么样子呢。王和的《中国早期国家史话》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禅让制:上古时代,有尧舜这么两个帝王,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弟,而是无私地传给了著名的贤人。尧传给了舜,舜传给了禹。历史记载就白纸黑字地摆在那儿。历代儒家也是言之凿凿,说确有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两个谥号:“汉献帝”和“汉愍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协,汉献帝,汉愍帝,谥号

    汉献帝刘协,字伯和,是汉朝第24代皇帝。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他禅位给曹丕,终结了大汉王朝的历史。我们今天称呼他为汉献帝,来源于曹魏给的谥号“孝献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献帝”。但可能有人不知道,蜀汉也给他上过谥

  • “太上皇”大多下场凄惨 乾隆为何还主动禅让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太上皇,乾隆皇帝,禅让,退位

    在我国古代有一类非常特殊的人群太上皇。这些太上皇大部分都是生前就交出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甚至给了自己的亲戚(晋惠帝司马衷)。而他们的下场也大多十分凄惨,换句话说,在古代封建历史上,能够正常死亡的太上皇都是少数。然而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个最为另类的存在乾隆。乾隆的太上皇计划不仅早有预谋,而且还与众不同,

  • 禅让传说是历史还是谣言?我来告诉你:纯属瞎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禅让

    尧禅位于舜,结束了上古政治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世袭制,开创了王位禅让制的先河,被后世视作明君圣主的典范。然而,关于“禅位”一事从春秋战国时期便遭到质疑。韩非子等人认为,舜的王位并非来自尧的禅让,而是通过武力夺取的。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禅位说关于“禅位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