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九位极品封疆大吏,你能说出几个?

清朝的九位极品封疆大吏,你能说出几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485 更新时间:2023/12/20 9:38:30

提督、巡抚、总督有什么区别。在清朝,提督就是一省的军事最高长官,按职权范围又可以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相当于省军区的陆军司令和海军司令。而巡抚就是一省文事方面的最高长官,主管行政、司法和文教科举。

总督就厉害了,其职权范围就不是一个省了,总督可以管辖几个省,而且不论文武都在其职权范围内,提督、巡抚都对其负责,听其发号施令。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其一般管辖在一至三个省之间。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总督的直接下属便是执掌一个省的巡抚。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光绪三十二年,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称东三省总督。此外明清时还专门设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清朝初期总督数和辖区并不固定,直到乾隆以后才形成定制。因此,虽然后来清朝又设置了“9大总督”和“11大总督”,但是从整个清朝历史来看,“8大总督”才是唯一的定制、常制。

清朝,只有九位这样的极品封疆大吏,他们分别是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其中,直隶总督是九大总督之首,相当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军事、行政、文教等等他都可以管。由于当时满清朝廷排挤汉臣,除非建有不世奇功,否则汉臣是不可能能升到这样的官职的。比如,洪秀全、张洛行被灭之后,曾国藩被升为直隶总督、江苏巡抚李鸿章被升为两江总督、浙江巡抚左宗棠被升为闽浙总督。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管辖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东小部等地域,拱卫京畿。直隶总督驻地为省府保定,至今,保定直隶总督署仍是中国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在大清“8大总督”里,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在“8大总督”里地位最高。一般而言,直隶总督多为朝中重臣,方观承、李卫刘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担任过直隶总督。其中,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达25年之久。

顺治五年,直隶、山东、河南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称为直隶大名府。顺治十八年,各省设总督,直隶便有了单独一省的总督,从此总督府设于今河北大名县(今邯郸市大名县)。雍正八年总督署迁驻保定,直至清朝灭亡,保定至今保存有完整的直隶总督署建筑。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东三省总督几乎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地位却比直隶总督还高?

1907年,清朝增设了东三省总督,后者一设立便成为了清朝“九大总督”当中地位最高的总督,从而取代直隶总督成为了“疆臣之首”。

那么,东三省总督一共有几任?第一任和最后一任又分别是谁呢?

前身为康熙元年所置的奉天将军。

光绪二年,加总督、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并且兼任奉天兵、刑二部尚书及奉天府尹。

光绪三十二年,东北改制,三个将军辖区改建为行省,改奉天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并加授钦差大臣的头衔,驻地分别为三省的省会。

宣统二年,兼任奉天巡抚。

东三省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总管奉天(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民政务。

从1907年4月20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设立,到1912年2月12日因清朝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东三省总督存在的时间不足5年,共经历了3任总督。

其中,第一任总督徐世昌任期为1907年6月12日至1909年2月8日,第二任总督锡良任期为1909年2月8日至1911年4月20日,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任期为1911年4月20日至1912年2月12日。

东三省历任总督

徐世昌(1907年6月12日-1909年2月8日)

锡良(1909年2月8日-1911年4月20日)

赵尔巽(1911年4月20日-1912年2月12日)

1.第一任总督徐世昌民国大总统

1907年4月20日,清廷正式诏令设立东三省总督,同年6月12日,徐世昌正式上任。

很多人对徐世昌(1855-1939)有印象,知道他是袁世凯的高参、是民国时期的“文治总统”,但是却不知道徐世昌也是清朝的忠臣,不知道他在清朝时期还曾经官至东三省总督。

徐世昌24岁中举人,31岁考上进士,之后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和编修(七品官)。在翰林院待了近10年,徐世昌的仕途一直没有起色,直到成为袁世凯幕僚,徐世昌的仕途才开始迎来转机。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期间,徐世昌跟随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狩(其实就是逃跑),一路上随行护驾。这一次,徐世昌终于受到了慈禧的关注。后来,加上张之洞和袁世凯两人的举荐,徐世昌顺利得到了清廷的重用。此后,仅仅3年时间,徐世昌便涉足清朝的政务、财务、军务和学务,还担任了最后一次科举会试的阅卷大臣。

1905年,时年50岁的徐世昌奉旨入值军机处,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次年,清廷为了挽救其发祥地东三省,避免东三省完全沦为日俄殖民地,派载振、徐世昌奉命赴清朝之发祥地东三省全面考察,并提出解决方案。经两个多月的考察,徐世昌向清廷提出了长达10万字的《通筹东三省全局折》。这份奏折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徐世昌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任东三省总督。

2.第二任总督锡良满清大忠狗

1909年2月8日,原云贵总督锡良接替徐世昌成为第二任东三省总督。

锡良(1853-1917),字清弼,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是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为官长达37年的晚清名臣。

锡良为官正直清廉、勤政务实,是晚清时期颇有政绩和杰出贡献的官员。正因为如此,锡良才得以从清朝“八大总督”、“九大总督”中排名最末的云贵总督直接胜任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东三省总督,成为“疆臣之首”,直到宣统三年春(1911年4月20日)因病离职。

锡良是清朝的大忠臣: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受命率部前往太原护驾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后拒绝服药和治疗,直至1917年病逝,锡良都忠心耿耿、毫无异心。

只可惜,锡良一人之力早已无法独力支撑清朝这座岌岌可危的“大厦”,只能眼睁睁在病榻之上看着这个偌大的王朝在一夜之间覆灭。

3.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清史稿主编

1911年4月20日,曾担任盛京将军、四川总督的赵尔巽接替锡良成为第三任,也就是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

赵尔巽(1844-1927),字公镶,清朝末年汉军正蓝旗人,出生于奉天铁岭(今铁岭市)的官宦世家。

1874年,时年30岁的赵尔巽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编修,从此踏入仕途。之后,赵尔巽仕途畅通,先后担任了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要职。

1911年4月20日,赵尔巽接替锡良担任东三省最后一任总督,直至清朝灭亡。1914年,赵尔巽受袁世凯之聘,担任清史馆总裁,潜心负责主编《清史稿》。

1927年,耗费了赵尔巽13年时间的《清史稿》终于编成定稿。同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时年83岁。

清朝九大总督及排位

直隶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总管直隶(今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的军民政务。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晚清又兼北洋大臣,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从47岁第一次任直隶总督起,李鸿章先后三次出任这一职务,时间长达近25年,是历任总督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在直隶总督任上,李鸿章经历了人生最风光的时期。

东三省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在清末总管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民政务,管辖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等地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20日),清廷以“东三省吏治因循,民生困苦,亟应认真整顿,以除积弊而专责成”为由,谕令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东三省正式改为行省制度。东三省总督所辖地域广大,政治和军事地位重要,东三省总督设立后就取代直隶总督成为了“疆臣之首”,主要原因是因为东三省是满族的发祥地,是“龙兴之地”,因此地位比直隶总督还高。

两江总督

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正式官衔为督办两江(即江南省和江西省)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管辖今江苏、安徽、上海、江西等地域。

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其职位多由满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皆为清代重臣,他们都曾担任过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分管地域,为清朝富庶之地,经济地位不是一般的重要,晚清又兼南洋大臣。

“两江”是清朝的财赋重地,在“8大总督”当中,两江总督的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因此,历代两江总督也都是朝廷重臣,如: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两江总督驻地在南京,署衙位于南京城正中,即今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南京总统府)内。

顺治四年设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总督府驻江宁(今南京)。顺治九年,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改名江西总督。康熙元年,操江事务划归江南总督管理。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

清朝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

九位总督中资格最老的,始设于明朝景泰三年,正式官衔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地位差不多,只是到了晚清,两广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一般都由重臣掌握。

两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肇庆、广州、新城等都曾是两广总督驻地。林则徐、琦善、耆英、张之洞、李鸿章、张鸣岐等都曾担任两广总督。

两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到成化元年成为定制。清顺治元年置广东总督,兼辖广西,总督驻广州。顺治十二年总督府迁往梧州。康熙二年,另置广西总督,广东总督移驻廉州。雍正七年为镇压苗族起事,广西政务暂归云贵总督兼辖。雍正十二年广西复隶广东总督管辖,并更名为两广总督。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迁驻广州。

湖广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简称为湖北湖南总督,因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属湖广省,因此通称为湖广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

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权势相当,李鸿章也曾担任过湖广总督。

湖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管辖今湖北、湖南等地域。顺治元年设湖广总督,总督府驻武昌,康熙七年废,九年再置。康熙十九年,改川湖总督复为湖广总督,还驻武昌。康熙二十六年,更名湖北湖南总督。光绪三十年起,历任湖北湖南总督兼任湖北巡抚。

在道光以前,两广地区在政治版图上并无特殊地位;但是,随着开埠,洋行林立、外商如云,两广地区迅速繁华,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因此,两广总督很快超越湖广总督,成为“8大总督”中的老三。

所谓“湖广熟,天下熟”,在道光之前,湖广地位较两广要高出不少。但是道光之后,两广地位日渐重要,地位反居在湖广之上,因此湖广总督地位渐渐次于两广总督。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段祺瑞都曾担任过湖广总督。

陕甘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军民政务。管辖今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和青海部分等地域。

陕甘总督由于陕甘的地位略次一些,但军事地位也是举足轻重,尤其是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他的地位仅在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之下。

顺治二年设陕西三边总督,兼辖甘肃,总督府驻西安。顺治三年又兼辖四川。顺治十一年改为川陕三边总督,仍兼辖甘肃。乾隆二十五年,四川另置,陕甘合并,更名陕甘总督。乾隆二十九年,陕甘总督衙门移驻兰州府,直到清朝灭亡。

闽浙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管辖今福建、浙江等地域。

光绪十一年(1885),清朝正式设立台湾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归闽浙总督管辖,自此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

闽浙总督由于主管地方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其实基本不在湖广总督之下,和陕甘总督也算差不多,尤其是晚清,地位逐渐重要起来。

清朝时期,闽浙地区依山傍海、缺少粮田,因此闽浙总督的地位并不高。范承谟、李卫、纪晓岚、左宗棠等都曾担任过闽浙总督。

顺治二年,设立福建总督,总督府驻福州,兼管浙江。顺治五年,改名为浙闽总督,总督府迁往衢州,仍兼管福建。顺治十五年,两省各设总督,福建总督府驻漳州,浙江总督府驻温州。康熙十年,将福建总督府迁往福州。次年,取消浙江总督。乾隆三年正式定制为闽浙总督,总督府驻福州。光绪十一年正式设立台湾省,归闽浙总督管辖,自此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

四川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四川省的军民政务,管辖今四川、重庆等地域。

九位总督中最憋屈的,只管理一个省份。乾隆十三年因金川用兵,始为专缺,四川另置,成定例,不唯一。

顺治十四年专置四川总督,驻重庆。康熙七年更名为川湖总督,迁往荆州。康熙九年,又还驻重庆。雍正九年复置四川总督,驻成都。

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四川总督都略差一些,而且之前是在其他总督统辖之下。主要指由于战事频繁,才设置总督之职的,当然,军事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虽有“天府之国”之称,但却并不太平,因为周边狡蛮叛夷环绕,因此比较难治理,素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传言。乾隆十四年(1748),置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四川巡抚之缺遂罢置。年羹、丁宝桢、赵尔丰等都曾担任过四川总督。其中,赵尔丰在任上被杀,当时正值武昌起义爆发。

云贵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云南、贵州两地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

康熙元年设立云南总督,总督府驻曲靖;贵州总督,总督府驻安顺。康熙二十六年云南总督府迁云南府。雍正十年云贵总督兼辖广西。雍正十二年云贵总督恢复掌管两省。

九位巡抚中经济条件最差的。云贵从雍正时期改土归流,一直不稳定,总督也是责任重大。雍正十年,云贵总督兼辖广西。雍正十二年,云贵总督恢复掌管两省。光绪三十一年,云贵总督兼任云南巡抚。比较出名的有鄂尔泰、杨名时等。林则徐曾经担任过云贵总督。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则是最后一任云贵总督。

云贵总督在九大总督中,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都是比较靠后的,所以应该排在最后。

两广总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清朝的九位最高级封疆大臣是哪些官职?

清朝官员直立总督,总督,巡抚,提督相当现代什么级别官位

清朝的“两广总督”官位有多高?有“九门提督”厉害吗?

清朝中的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中的总督,相当于现在多大的官职?

两江总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其他总督

漕运总督: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是明、清两朝中央政府派出的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品级为从一品或正二品。始设于明景泰二年,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现存漕运总督府遗址),不仅管理跨数省长达3000多里的运河沿线,并且还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在明代和清初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自清末的1860年起节制江苏长江以北诸镇、诸道。而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1905年因河道废弃而裁撤。

河道总督:明成化七年设河道总督(简称“河督”、“总河”),驻山东济宁。清初置河道总督,掌管黄河、京杭大运河及永定河堤防、疏浚等事,驻山东济宁。康熙十六年总河衙门迁至江苏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清浦区,至今保留有河督府署清晏园)。雍正二年设副总河,驻河南武陟,负责河南、山东河务。雍正七年改总河为“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简称“江南河道总督”或“南河总督”,管辖江苏、安徽等地黄河、淮河、运河防治工作),仍驻清江浦;副总河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提督军务”(简称“河东河道总督”或“河东总督”,管辖河南、山东等地黄河、运河防治工作),驻济宁。次年又增设直隶河道总督(简称“北河总督”),归直隶总督兼领,管辖海河水系各河及运河事务,驻天津。

总督兼兵部尚书、大学士都是虚的,只有兼任此官职才足够显赫

总督、巡抚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比较年轻的官职,从明中期以后才逐步形成的。但是以名气而言,它们却和尚书、大学士一样,是经常被人提及的两个官名,素有封疆大吏之称。

关于清代总督兼职方面的内容。

清代高级京官,一般都有兼职,而且还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官场制度。比如大学士、军机大臣,一般都有兼职,如果是旗人,一般兼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尚书、侍郎、内务府总管大臣的居多;如果是汉臣,一般都是兼尚书、侍郎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等,不太涉及八旗政务。

清代历史上兼职最多的就是和珅,鼎盛时期有十多个要职。此外,一些京官岗位按例都有兼职,比如内阁学士必兼礼部侍郎,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仅是少数。高级京官兼职,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其权威性,以达到名实相符的目的。

相对于京官,地方官兼职的就不多了,仅有总督、巡抚例有兼职,督抚以下的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州、知县一类的,往往只有一个官职。

总督的兼职具体分为三种情况,每一种兼职都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是按惯例的兼职

按清制,从雍正朝以后,各省的总督例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巡抚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副右都御史衔(巡抚的情况不多介绍),这类兼职大家都很熟悉,兼兵部尚书衔一是为了提高其品级并赋予掌管有限兵权,节制属下武官。

总督按照品级而言属于正二品,和各部侍郎同级,但兼了兵部尚书衔就成了从一品,直接跨入了一品大员的行列。实际上,兵部尚书衔名义大于实际,别说是各省督抚,就是正儿八经的兵部尚书,手里头也没有多少权力,和吏部、户部、礼部不可同日而语。

清朝每位总督为什么要挂兵部尚书衔?挂兵部尚书衔有什么作用?

领兵部尚书衔是什么意思?

领兵部尚书衔的意思是,在本身职务上,加一个荣誉头衔,是个虚衔,只有京城六部的兵部尚书才是实职,例如清代各地的总督一般都会领兵部尚书衔,但并没有兵部尚书的权利。此外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加兵部尚书衔的,必须是封疆大吏且主掌军务(例如巡抚主民政,不会授此衔),才可以获此殊荣。明清两代的一些著名的疆臣,都有加兵部尚书衔。

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品级也是从一品和左都御史平级。这个职务是专门为总督量身定制的,京城中并没有右都御史这个岗位。

相比兵部尚书而言,右都御史的兼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因为只有兼了右都御史衔的总督,才具备从法律层面监督属下百官的职能,相比兼兵部尚书那点可怜的兵权而言,右都御史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有了监察权,就无形中加重了总督的权力,可以有效震慑属官。

第二种是兼殿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是正一品,是文官的最高品级。从乾隆以后形成了三殿、三阁的制度,但实际上内阁大学士通常不设满,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人,多数情况下只有三四人,因此内阁大学士是极为尊贵的,就是很多军机大臣往往也没有跻身大学士的行列。

总督兼大学士的情况是不多见的,至少在雍正之前并没有这样的先例。这也不奇怪,因为从品级的角度而言,总督比六部尚书要低一级,大学士如果空缺,一般都是由协办大学士、尚书一类的作为替补,怎么轮也轮不到总督。而且,总督若是兼大学士很容易遭到同僚的嫉妒,导致官场形态失衡,这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雍正以后,开始出现了总督兼大学士的情况,比如鄂尔泰以云贵总督兼内阁大学士。这是因为雍正对鄂尔泰过于宠信,称他是“督抚的楷模”,不过鄂尔泰确实也有不少的政绩,后来调往京城,任首席军机大臣。

乾隆时期,总督兼大学士的情况就不是个例了,比如了福康安就以云贵总督兼大学士,不过福康安属于皇亲国戚,又很受乾隆宠信,而且在历次征战中也立了不少的功劳,他是以军功跻身中枢的。还有两江总督尹继善,也曾兼任大学士。

从雍正朝开始,一直到咸丰朝,总督兼大学士的情况较为常见,但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旗人的特权,汉臣中是没有这样的先例的。

同治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以总督的身份兼任大学士,这与晚清时期中央政权内轻外重,汉人督抚手握实权不无关系。不过这些汉人总督兼任大学士,大多是给个头衔,并无实际意义,他们也不会到内阁去当差。

第三种是总督兼军机大臣

这种情况就较为少见了,军机大臣和大学士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军机大臣没有具体的品级,但权力很大,而且是在皇帝眼皮底下实实在在干事的。以总督兼军机大臣这种做法本来就很难成立,当了军机大臣就不能当总督,当了总督就不能当军机大臣,两者无法兼顾。

有清一代,总督兼军机大臣的仅有鄂尔泰、福康安等少数几人。这种兼职可以向文武百官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皇帝对他们极为宠信,而且不久将要调任军机处,总督不过是个过渡性的工作而已。

总督兼任军机大臣这个荣誉,汉臣是无法享受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被慈禧太后调到京城当了几个月的军机大臣,但同时也免去了他的陕甘总督一职。李鸿章受宠程度比左宗棠更高,但慈禧也没有让他兼任军机大臣。

从以上三个兼职类型来看,总督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是工作需要,兼大学士是皇帝额外恩宠,只有兼军机大臣才是实打实的和权力相挂钩。

湘军在最鼎盛时期,占据了全国八大总督的七个位置

时间是1866年。

担任直隶总督的是刘长佑。刘长佑是湖南新宁人,生于1818年。刘长佑办团练的时间很早,是另一名湘军名宿江忠源的朋友。江忠源战死疆场后,刘长佑继续活跃在抗击太平军的第一线。1862年,刘长佑任职直隶总督。期间在海河一带试垦稻田,对长芦盐法进行整顿。

担任两江总督的是曾国藩。曾国藩从1860年开始任职两江总督,至1868年改任直隶总督,一共任职8年。期间,曾国藩率部攻破天京,兴办洋务,步入人生巅峰。

任职湖广总督的是李鸿章。1866年,曾国荃奏报朝廷,弹劾原湖广总督官文,使得朝廷将官文调离湖广总督岗位。官文留下的湖广总督空缺,由江苏巡抚李鸿章填补。李鸿章在湖广总督职位上干了3年多,直到“天津教案”发生,前往直隶地区,顶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

任职闽浙总督的是左宗棠。左宗棠于1863年由浙江巡抚转任闽浙总督。在闽浙总督任上,左宗棠创建了福州船政学堂这是中国第一家海军及航海学院,被誉为“海军摇篮”,北洋水师大部分高级将领都从这里走出。又创建了福州船政局这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任职四川总督的是骆秉章。骆秉章虽然是广东花县人,但却是湘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860年,骆秉章奉旨入川督办军务,并任职四川总督。期间,骆秉章最大的功劳是抵抗并消灭了入川的太平军名将石达开。1867年12月12日,骆秉章因病死于四川总督任上,终年74岁。

任职陕甘总督的是杨岳斌。杨岳斌是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杨岳斌于1864年任职陕甘总督。1866年,因兰州发生兵变,杨岳斌被革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1867年,朝廷将闽浙总督左宗棠调来陕甘地区,代替杨岳斌。

任职云贵总督的是劳崇光。劳崇光与杨岳斌一样,也是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1863年5月,劳崇光授云贵总督。期间,石达开率太平军进犯贵州,劳崇光奋力将其击退。在那以后,劳崇光就把云贵总督驻地改为贵阳。1867年,劳崇光病逝于云贵总督任上。

当时,满人唯一能够掌握的位置是两广总督,这个“幸存”的两广总督叫瑞麟。瑞麟不学无术,为人粗鄙,又贪得无厌,虽然屡遭弹劾却稳如泰山,足足当了6年两广总督。原因无他,如果将他赶走了,全国八大总督就尽数掌握在湘军手里了。这是朝廷无论如何不愿看到的现象。

标签: 封疆大吏提督巡抚总督

更多文章

  • 康熙乾隆都有六次南巡,雍正一辈子宅在紫禁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六次南巡,康熙,乾隆,雍正,下江南

    康熙皇帝是雍正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儿子,他们都曾经进行过六次南巡。唯独夹在中间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间,从来没有去南方视察工作。雍正皇帝甚至没有去承德避暑山庄打过一次猎,最远的行程仅仅是圆明园。用现在的话来说,雍正皇帝就是一辈子宅在紫禁城里。雍正皇帝为什么不到南方视察工作?他不喜欢游山玩

  • 明朝历代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太子,明朝,太子

    明朝的太子有哪些?(包括被废的)朱元璋明太祖太子朱标(懿文太子)、太孙朱允炆朱允炆恭闵惠皇帝太子朱文奎朱棣明成祖(太宗)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朱高炽明仁宗太子朱瞻基朱瞻基明宣宗太子朱祁镇朱祁镇明英宗太子朱见深朱祁钰明代宗太子朱见深、朱见济朱见深明宪宗太子朱祐极(悼恭太子)、朱祐樘朱祐樘明孝宗太子朱厚

  • 《大明风华》孙若微的历史人物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大明风华,孙若微,明朝皇后,明朝太后,朱祁镇,朱祁玉

    孙氏究竟都做过哪些丑事,以至于遭到世人的厌弃?在历史大剧《大明风华》中,“女一号”孙若微,被塑造成一位真诚坦率、有情有义的奇女子形象。其实,孙若微的历史原型,正是明朝的孝恭章皇后孙氏,不过她的真实形象却相当差,口碑也极为不佳,甚至被称为“一代妖后”。那

  • 笏板从周朝开始就有标准,清军入关后退出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笏板,上朝

    在宋朝影视剧中,观众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特色极为鲜明的官员形象:宋朝大臣在上朝的时候,手里都会举着一块板子。这个板子呈长条状,上朝的大臣人手一块,从外观来看似乎是用玉制作而成。虽说影视剧将这一物件拍摄出来,但是,却从没有明确指出大臣上朝时手里的这块板子到底有何用处。那么,这块板子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 55个做过皇帝的姓氏,影响历史进程的十大姓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帝姓氏,中国皇帝,中国有过多少皇帝,中国有多少皇帝,皇帝

    浩浩荡荡的中华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诸多的小王朝,它们是: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

  • 隋炀帝毁了“大业”的大业:爱折腾的政治美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杨广,隋朝

    隋炀帝杨广是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物,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导致隋朝覆灭的皇帝。在过去,他一直被当成昏君暴君的代表,简直没有哪个皇帝比他更坏。隋炀帝的谥号来自于唐高祖李渊,从《谥法》来看,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大怠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总体来说就是朝政混乱、暴虐残忍、劳民伤财、无视

  • 中国十个亡国之君的退位诏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退位诏书,诏书,禅让,亡国之君,末代皇帝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中,朝代的更迭一般都是由战争推动的,就是拳头里面出政权,谁的势力大,谁就是新领导,即所谓的“成王败寇”。但是,也有些特殊情况,那就是当权臣的实力大于皇权时,身处皇位的皇帝其实早已沦为傀儡,处处受制于当家大臣。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的结局是怎样的?中国九大皇朝末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相在不同朝代称呼多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宰相,相国,丞相,官职

    说起丞相和宰相,可能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是一个官职。因为历史上好像叫丞相的又被叫宰相,叫宰相的也常常被叫丞相。古装电视剧中,常常会有上朝的画面。文武百官汇集一廷,商议国家大事,有上朝就必有宰相和丞相。但是,有观众就会疑惑,这两不都是一个官职、都是一个意思吗?但事实上,严格意义上讲它们确实有着很大的不同,

  • 皇上不但不万岁而且还很短命 中国皇帝年龄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帝年龄,皇帝寿命,皇帝

    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超过80岁的皇帝有五位最长寿的是乾隆帝(89)、梁武帝萧衍(86)、女帝武瞾(82)、宋高宗(81)和元世祖(80)。需要指出的是,南越王赵佗活了大约103岁,很多人将他列为最长寿的皇帝。其实这并不正确,南越国只是汉朝的藩属国,对汉朝中央绝对服从。赵佗只

  • 为什么隋唐是胡人的谣言至今还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朝,唐朝,杨坚,李世民,鲜卑族,血统

    比较著名的说法是:“北狄夏,东夷商,西戎秦,南蛮汉,柔然隋,鲜卑唐,沙陀宋,蒙古元,回回明,满洲清”。意图很明确:那就是证明中国历史上所有优秀的东西都和汉族无关,让汉人怀疑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杨坚是胡人还是汉人?关于杨坚是不是汉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纠纷,有人说他是汉人,有人说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