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风华》孙若微的历史人物原型是谁?

《大明风华》孙若微的历史人物原型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028 更新时间:2023/12/10 6:20:32

孙氏究竟都做过哪些丑事,以至于遭到世人的厌弃?

在历史大剧《大明风华》中,“女一号”孙若微,被塑造成一位真诚坦率、有情有义的奇女子形象。其实,孙若微的历史原型,正是明朝的孝恭章皇后孙氏,不过她的真实形象却相当差,口碑也极为不佳,甚至被称为“一代妖后”。那么,孙氏究竟都做过哪些丑事,以至于遭到世人的厌弃?

孙氏本名、生年均不详,山东邹平人,河南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孙氏自幼在永城长大,并因容貌绝美、恭谨贤淑而闻名县里,渐渐地便引起彭城伯夫人的注意和喜爱。彭城伯夫人是诚孝张皇后(明仁宗朱高炽之妻)的母亲,时时出入宫廷,某次在跟女儿闲聊时,偶然间提起了孙氏,并对她大加赞扬,张氏听后颇感兴趣。不久,朱棣下令要准备给皇太孙朱瞻基选择配偶,彭城伯夫人立即推荐孙氏入宫,这一年孙氏才刚满十岁。

按照《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记载,孙氏入宫后由太子妃张氏亲自教育宫廷礼仪长达七年时间。这一点值得怀疑,因为历史上以贤惠闻名的张皇后并不怎么喜欢孙氏,后来还处处给孙氏难堪,照理说如果孙氏是出自她的门下,断不该如此。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张皇后为了应付母亲的安排,所以勉强承担抚育任务。

孙氏10岁时便入宫侍奉朱瞻基

当时,张氏的长子朱瞻基年方十岁,按照皇室的传统,已经到了可以选择伴侣的年纪,而明成祖出于对孙儿的喜爱,也正在张罗此事。正因如此,张氏便将孙氏推荐给明成祖,请求让她入宫侍奉朱瞻基,并得到公爹的批准,时在永乐八年(1410年)。孙氏入宫后,除了服侍朱瞻基外,还在婆母张氏的教导下学习宫中礼仪,进步相当快。

孙氏不仅美艳绝伦、冰雪聪明,而且与朱瞻基从小朝夕相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朱瞻基很早便与孙氏立下誓言,等到自己成年后,一定会立她为正妻。但是让朱瞻基没想到的是,爷爷朱棣又作梗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司天监禀报说后星将出现在山东,朱棣当即命太监前往寻觅,结果发现赋闲在家的前锦衣卫百户胡荣三女儿胡善祥就是天象所示的后星,于是便诏她入宫。同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被册封为皇太孙妃,孙氏被册封为皇太孙嫔(相当于妾)。从胡善祥和孙氏的出身来历来看想必大家就能很清楚,这两人并非《大明风华》中所说的姐妹关系。朱瞻基虽然不敢违逆祖父的意志,但心中却一直很不甘。

《大明风华》中的胡善祥工于心计,城府很深,是个名副其实的蛇蝎美人。可历史上的胡善祥却是举止端庄、无媚顺态,日常生活起居都很朴素的人,也就是大多数男人都喜欢的那种贤妻良母类型。然而,贤妻良母的女人往往容易吃亏,胡善祥虽然很贤惠,但却始终无法令朱瞻基对她真正动心。反倒是身为皇太孙嫔的孙氏得到了万千宠爱。虽然无法证明孙氏是个“心机婊”,但从她备受宠爱的地位就可以看出,她的手段绝对比胡善祥高出一大截。

朱瞻基当上皇帝后,胡善祥被册封为皇后,孙氏成了孙贵妃。表面来看,胡善祥似乎是中宫之主,可实际上在后宫真正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却是孙贵妃。胡善祥为人不争不抢,这又使她更加被冷落了。

朱瞻基与孙氏青梅竹马、异常恩爱

所以等到朱瞻基登基后,便立刻把孙氏进封为贵妃,并破例赐予她金册、宝印(此前只有皇后能享受如此待遇),时在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不仅如此,明宣宗在宫中还独宠孙贵妃,跟她相处的时间明显多于其他妃嫔,甚至连胡皇后都不及她受宠。要说孙贵妃的命也真是够好,在明宣宗登基后不久,便为他生下长子朱祁镇,由此令皇帝欣喜不已。

在孙贵妃受到命运垂青的同时,皇后胡善祥的地位则日渐尴尬起来。原来,胡善祥虽然是一代贤后,但服侍明宣宗多年,却只生下两位公主而非皇子。不仅如此,胡善祥为人严肃、正派,经常劝谏明宣宗不可过度沉迷于游猎、文艺创作等活动中,以免荒怠政务、损害身体。年轻气盛的明宣宗起初还能虚心接受意见,但时间一长便觉得聒噪、腻烦起来,进而产生废后的心思。

皇后胡善祥没有任何过错却被废黜

孝恭孙皇后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为由,命令她“主动”上表辞位,随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史书上并没有说孙氏是如何上位的,不过却很明确地说到了胡善祥是无故被废。虽然这里面明宣宗朱瞻基的个人意志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孙氏肯定也在这里面下了不少苦工。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对孙氏的评价是:“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把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胡善祥被废后心灰意冷,索性出家做了道姑。胡善祥虽然被废,但张太后却依然关心这位贤惠的儿媳,时不时地将其招进宫中嘘寒问暖。不仅如此,每逢在宫内举行宴会时,张太后都会命人将胡善祥的位子摆在孙皇后之上,常常让后者怏怏不乐。但孙氏也无可奈何,毕竟她再怎么牛也不敢与自己的婆婆张太后公然对抗。

虽然明里暗里受到婆母的轻视和排挤,但好在明宣宗对她恩爱不减,加上儿子朱祁镇已被册立为太子,因此孙皇后的幸福感依旧爆棚。可惜天不假年,就在孙氏上位7年后,年仅38岁的明宣宗便因病驾崩,时在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驾崩后,年仅9岁的孙皇后所生的长子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而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生活在后宫的女人到了孙太后这个位置,也算是人生圆满了,可是她的故事却并未结束。

孙氏取代胡善祥,成为皇后

明英宗即位之初,朝政由太皇太后张氏在幕后操控,而孙太后在政坛上的影响力则甚微,直到婆母在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去世后,她的影响力才得以提升。不过跟婆母相比,孙太后的政治智慧、决断力都要差很多,以至于大宦官王振敢于把持朝政,给帝国带来难以平复的创伤。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北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敌军的围歼,最终兵败被俘。

在确信儿子短期内无法返回京师的情况下,孙太后被迫接受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建议,将朱瞻基的次子郕王朱祁钰(明英宗的异母弟,吴贤妃所生)扶上帝位,是为明景帝(明代宗)。临到晚年却失去爱子让享受了大半生荣华富贵的孙太后倍感痛苦,虽然此时她的身份依旧是皇太后,可皇帝已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了,因此她的皇太后身价也大打折扣。更可气的是,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千方百计阻止瓦剌人释放明英宗,孙太后知道此事却也没有办法,后对此也不敢抗议,而只能通过派人给明英宗寄去御寒棉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好在上天眷顾,礼部左侍郎杨善奉命出使瓦剌期间,竟然擅作主张,将明英宗迎回北京,时在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明英宗回到北京后,虽然被尊为太上皇,但却被幽禁南宫,形同“高级囚徒”。在此后7年的时间里,孙太后悉心保护被幽禁的朱祁镇和孙儿朱见深,以免他们受到伤害。与此同时,孙太后又在暗中联络忠于明英宗的力量,随时准备反扑。

然而没过多久,瓦剌人就意识到明英宗在手里反而是个“烫手山芋”。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瓦剌人接受明朝大臣私人提供的一笔极低赎金就放归了明英宗。母子重逢让孙太后万分欣喜,但却令明代宗相当恼火,毕竟一个朝廷出现两个皇帝这算怎么回事。在此后几年时间里,孙太后和被尊为太上皇的明英宗便一直受到明代宗心腹的严密监视,行动毫无自由可言。

景泰八年(1457)正月,利用景帝病重的良机,孙太后果断出手,授意大臣徐有贞、石亨等人乘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迎立明英宗复辟(“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见《明史·卷一百一十三》)。由此可知,明英宗之所以能复辟,母亲孙太后可谓居功至伟。

不仅如此,孙太后在儿子第二个任期内,还督促他下诏废除嫔妃殉葬制度,可谓功莫大焉。

孙氏被后世成为“一代妖后”

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初四日,孙太后终于走完了她比较圆满的一生。历史上的“孙若微”与《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存在较大出入,尤其在人物个性上完全不同,但真实“孙若微”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比电视剧中更加跌宕起伏,精彩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孙太后去世后,明英宗宣布给早已去世的胡善祥恢复了皇后的名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胡善祥生前被孙太后打压到了何种程度。

纵观孙氏的一生,虽然她在晚年有建议废除殉葬制度的善举,但由于她使用阴谋诡计排挤胡皇后,并且坐视大宦官王振祸乱朝政而无所作为,因此在后世饱受批评,甚至被称为“一代妖后”,这恐怕也是她始料未及的。

历史上的孙若微存在感很低,真正影响明朝的是她身边一位宫女

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剧中女主角孙若微的人生一路逆袭,从一个女反贼到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再成为执掌国政的皇太后,给观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孙若微的人物原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氏(孝恭章皇后)。然而在真实的明朝历史上,“孙若微”存在感其实很低,真正对大明王朝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她身边一个宫女,这位宫女的名字叫万贞儿。

万贞儿很小的时候就入宫成了一名宫女。她机智聪明,心灵手巧,深得大家的喜爱。当时已成为皇太后的孙氏看到这个小丫头很讨喜,便将她招至身边做自己的贴身侍女。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进犯。明英宗朱祁镇率20万大军亲征迎敌。可由于准备不足以及战场指挥失误等原因,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遭遇瓦剌骑兵部队的突袭,全军折损过半,所有随军出征的明朝高级将领和朝臣都当场被杀,朱祁镇本人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历史上将这一明朝最大的军事惨败事件称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大明王朝群龙无首,遭遇了自开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朝臣们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拥立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并遥尊身陷瓦剌军营中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作为对朱祁镇的补偿,君臣一致同意册封朱祁镇之子,时年刚满二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如此一来,等朱祁钰百年之后,皇位就要交回到朱祁镇一脉子孙的手中。

幼年就失去父亲庇护的朱见深虽身为太子,但并不被大家看好,因此宫女、太监们都不想来照顾这个地位岌岌可危的大明储君。孙太后担心自己孙子遭下人欺负,因此派自己最信任的宫女万贞儿到太子身边,去照顾太子的生活起居。命运就这样将2岁的朱见深和19岁的万贞儿联系到了一起。

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当上皇帝的朱祁钰很快就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下诏将朱见深贬为沂王,同时册封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虽然此时的朱见深名义上仍是亲王,但正所谓“落地的凤凰不如鸡”,被废掉的太子连自己性命都难以保证,还哪有资格奢求获得亲王的待遇呢?

不过,就在大家对朱见深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万贞儿却对他不离不弃,照顾得细致入微。这段苦难经历将朱见深和万贞儿紧紧绑在了一起,虽然万贞儿的年龄与朱见深母亲周皇后同岁,但在朱见深心中却对万贞儿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情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登皇帝宝座,朱见深也因此咸鱼翻身再次成为皇太子。此后来巴结朱见深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金银珠宝,还是绝世佳丽都唾手可得,但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感情却更加坚定了。为何贵为明宪宗会终生喜欢大他17岁的万贵妃?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朱见深以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朱见深想立万贞儿为皇后,但他的母亲周太后坚决不同意。最后经过一番妥协,朱见深答应娶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吴氏为妻,并册封为皇后。周太后则同意朱见深册封万贞儿为贵妃。这一年,朱见深17岁,万贞儿34岁。

朱见深对万贞儿极为宠爱,万贞儿也恃宠而骄,不将后宫中的任何一个人放在眼里。宫里人都知道皇帝与贵妃当年同甘共苦的经历,因此没人敢惹万贵妃。然而,吴皇后认为自己才是中宫之主,万贵妃傲慢的态度让她非常恼火,于是吴皇后便以万贵妃表现无礼为由对她动用杖刑。结果当朱见深得知此事后极为震怒,于是他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废掉了吴氏的皇后之位,将她打入冷宫。之后,朱见深又册封另一个妃子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知道万贵妃惹不起,于是对她处处忍让,自此万贵妃就成了后宫的实际女主人。

成化二年(1466年),万贵妃生下皇长子,宪宗大喜,立即进她为皇贵妃,并许诺立其子为太子。然而天不遂人愿,皇长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

痛失爱子对万贵妃来说打击自然非常巨大,因为除了个人感情上的痛苦外,这还意味着她与最高权力再次擦肩而过。为了确保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万贵妃开始用非常恶毒的手段迫害其他妃嫔。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后宫妃嫔只要有人怀孕,万贵妃就派心腹太监前去处理,迫使怀孕的妃嫔流产。

成化十一年(1475年)的某一天,朱见深对着镜子感叹自己正在变老,却仍无子嗣。此时他身边一个叫张敏的太监跪下对朱见深说道:“皇上有子。”原来朱见深早年曾临幸了一个纪氏宫女,对皇帝来说这种事情很常见,因此早就忘得一干二净。然而这次临幸却意外使纪氏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儿子。当时几个知情人都知道万贵妃的手段,于是将纪氏和男孩都偷偷养在无人问津的冷宫里。直到朱见深知道自己有儿子的时候,这名男孩已经5岁了。朱见深给男孩取名叫朱祐樘,他便是后来的明孝宗。明朝后宫最狠毒的女人万贵妃,差点害明朝绝后

此事发生后,朱见深清楚了万贞儿的手段,对她开始有所防备,但在感情上依然无法割舍。万贞儿想要成为皇后和皇太后的梦想彻底破灭,于是便开始放飞自我,不断胡作非为。她联合自己的兄弟贪赃枉法,进行权钱交易。还怂恿朱见深将没收的土地归入皇庄而不归户部,通俗的说就是让皇帝将本该归属国家的钱装入自己腰包供私人挥霍。明朝后期国家财政吃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皇庄占用了太多土地。此外,万贞儿还提拔了明朝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太监汪直,后者因建立特务机构西厂而闻名于世。总而言之,在万贞儿的影响下,成化朝的风纪不断恶化,明朝后来诸多弊政的开端,都是从这一时期延续下来的,《明史》中对此评价是“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贞儿去世,朱见深悲痛欲绝,辍朝七日。几个月后,朱见深因伤心过度导致一病不起,于同年九月九日驾崩,终年41岁。

虽然万贵妃身上有诸多的缺点,但她与朱见深的爱情却生动地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参考文献:《明史》、《明宪宗实录》

更多文章

  • 笏板从周朝开始就有标准,清军入关后退出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笏板,上朝

    在宋朝影视剧中,观众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特色极为鲜明的官员形象:宋朝大臣在上朝的时候,手里都会举着一块板子。这个板子呈长条状,上朝的大臣人手一块,从外观来看似乎是用玉制作而成。虽说影视剧将这一物件拍摄出来,但是,却从没有明确指出大臣上朝时手里的这块板子到底有何用处。那么,这块板子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 55个做过皇帝的姓氏,影响历史进程的十大姓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帝姓氏,中国皇帝,中国有过多少皇帝,中国有多少皇帝,皇帝

    浩浩荡荡的中华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诸多的小王朝,它们是: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

  • 隋炀帝毁了“大业”的大业:爱折腾的政治美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杨广,隋朝

    隋炀帝杨广是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物,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导致隋朝覆灭的皇帝。在过去,他一直被当成昏君暴君的代表,简直没有哪个皇帝比他更坏。隋炀帝的谥号来自于唐高祖李渊,从《谥法》来看,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大怠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总体来说就是朝政混乱、暴虐残忍、劳民伤财、无视

  • 中国十个亡国之君的退位诏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退位诏书,诏书,禅让,亡国之君,末代皇帝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中,朝代的更迭一般都是由战争推动的,就是拳头里面出政权,谁的势力大,谁就是新领导,即所谓的“成王败寇”。但是,也有些特殊情况,那就是当权臣的实力大于皇权时,身处皇位的皇帝其实早已沦为傀儡,处处受制于当家大臣。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的结局是怎样的?中国九大皇朝末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相在不同朝代称呼多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宰相,相国,丞相,官职

    说起丞相和宰相,可能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是一个官职。因为历史上好像叫丞相的又被叫宰相,叫宰相的也常常被叫丞相。古装电视剧中,常常会有上朝的画面。文武百官汇集一廷,商议国家大事,有上朝就必有宰相和丞相。但是,有观众就会疑惑,这两不都是一个官职、都是一个意思吗?但事实上,严格意义上讲它们确实有着很大的不同,

  • 皇上不但不万岁而且还很短命 中国皇帝年龄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帝年龄,皇帝寿命,皇帝

    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超过80岁的皇帝有五位最长寿的是乾隆帝(89)、梁武帝萧衍(86)、女帝武瞾(82)、宋高宗(81)和元世祖(80)。需要指出的是,南越王赵佗活了大约103岁,很多人将他列为最长寿的皇帝。其实这并不正确,南越国只是汉朝的藩属国,对汉朝中央绝对服从。赵佗只

  • 为什么隋唐是胡人的谣言至今还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朝,唐朝,杨坚,李世民,鲜卑族,血统

    比较著名的说法是:“北狄夏,东夷商,西戎秦,南蛮汉,柔然隋,鲜卑唐,沙陀宋,蒙古元,回回明,满洲清”。意图很明确:那就是证明中国历史上所有优秀的东西都和汉族无关,让汉人怀疑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杨坚是胡人还是汉人?关于杨坚是不是汉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纠纷,有人说他是汉人,有人说他是

  • 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的郭子兴的后人都哪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郭子兴后人,郭子兴,朱元璋

    朱元璋能够崛起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就是郭子兴,郭子兴是朱元璋的贵人,他的义女也改变了朱元璋,至少抑制住了他的兽性,说一句朱元璋是靠郭子兴发的家也不为过。郭子兴虽然是朱元璋的伯乐,也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但是郭子兴的后代们下场并不好。朱元璋的势力强大之后,和郭子兴就有了一些摩擦…&h

  • 许多国号都在反复使用 为何这个朝代国号没人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朝代前缀,朝代,国号,商朝

    一个朝代诞生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国号,国号可以代表一个朝代的气质,沿用至朝代结束之时,因此历代开国君主都很重视国号。古代国号取名根据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以封地为号,主要出现在早期,比如周朝、秦朝,那时诸侯盛行,独立之后,涌现出了大量的国号,比如韩、赵、魏、楚、燕、秦、齐。这些国号也会在后来被重复

  • 商丘and南京 历史上两座被称为南京应天府的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商丘,南京,南京应天府,都城,陪都,首都

    作为陪都或首都、累计延续500多年的“应天府南京”,同一个称谓出现在一北一南两座城市和相隔近百年的两个朝代河南商丘与江苏南京这段旷古神奇的历史情缘,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请看“应天府南京”双城记引子眼下正热播上线的古装电视剧《清平乐》,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