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王朝。它结束了自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文人为中心的政治权利体制。继承了唐朝文学的繁荣,也为明清时期的文学打下了基础。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没有迁都的统一王朝之一,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兴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北宋王朝最重要的统治基础。
但是开封仅仅是中国六朝古都之一,主要是宋朝的都城而闻名。开封曾当过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以及金朝后期的国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东京汴梁主要是和北宋王朝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北宋的开封“太平日久,人物繁阜。……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季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结飘香。……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禁区之异味,悉在唐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唐代以前,首都通常首选洛阳和长安,因此它的历史地位相对于洛阳和长安还是要次一些。那么宋朝为什么定都开封呢?在北宋的历史上,只有赵匡胤提出迁都西京洛阳,后经考虑之后取消了这个计划。之后北宋的统治者一直没有推行迁都计划,可见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重要性。那么北宋王朝始终定都开封的缘由在于那些方面呢?
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几十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代更替,到赵匡胤兵变建立宋朝,天下局势终于稳定下来了。北宋结束了唐朝以后的战乱,统一了国家,开始了和平建设。
这个时候,宋太祖提出了迁都问题,他看中了洛阳,然而赵光义却代表权贵们却反对迁都。那么定都洛阳和开封的优势和缺点都哪些呢?宋太祖迁都被大臣反对灭亡从此被埋下了祸根
开封的优势如下:
一、开封有利于控制广大关东地区。
二、开封历经五代时四朝兴修,城池宫阙完备,人烟稠密。
三、开封有交通之便,地处南北大运河的汇交点,漕运方便。
开封的缺点也很明显:
从战略上分析,开封四周无险可守,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非常不利。为了弥补开封地理上不利防御的弱点,宋朝必须在都城驻屯重兵加以弥补。
洛阳的优势如下:
一、洛阳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地理险要利于防守。
二、洛阳居天下之中,自古以来是定都首选。
洛阳定都也有一些缺点:
一、经过黄巢之乱,五代割据,大运河到洛阳的一段年久失修,通航力下降。
二、隋唐建设的洛阳城已经残破,不如开封城完善。
至于长安城,唐以后已经不在定都的考虑之内,关中环境恶化,而经黄河三门峡的漕运极其艰险,这些因素让唐朝首都一直为粮食发愁。
洛阳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的出生地,公元976年,赵匡胤心怀迁都之念西巡洛阳。他看到洛阳山川关河雄壮,迁都之心更加坚定。
然而晋王赵光义为首权贵反对迁都,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烛影斧声太祖驾崩赵光义不愿迁都搞死了赵匡胤?
原来,宋朝鼓励和纵容勋戚权贵经商,几乎所有的勋戚权贵在汴梁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反对迁都。而赵光义担心迁都洛阳,他可能不能接任皇帝。
其实洛阳的缺点不是大问题,经过修建可以解决,然而开封无险可守,却导致了北宋灭亡。
宋朝生活画卷
北宋王朝建立之前的开封
在地理位置上,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的地区,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我国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古都”。由此可见开封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多个王朝政权的政治中心。
据最早记载,夏朝最早在开封一带建立都城232年,史称老丘。商朝也曾在开封建都27年,史称嚣。到了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开始修建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到了西汉景帝时期,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到了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
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开封作为败亡国的国都被降为浚仪县,属三川郡。“浚仪”作为开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数百年的开封重又慢慢的恢复了元气。
到了唐代时期,开封成为了水陆便捷的大都会。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由此可见,开封在北宋建都之前,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历史地位。
从北宋建立的历史根源谈开封的重要性
在北宋的建国之初,不管是官员任用上还是在军事安排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后周的制度有一定的继承。为什么要对后周政治进行如此全面的一个继承呢?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在于稳固北宋建国初期的统治。公元960年赵匡胤趁着周世宗死后新继任的皇帝幼小,在陈桥驿发动了政变,从一个都点检的官职一跃成为了帝王,从身份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越。而在周世宗统治时期,后周的政权是较稳固的,有一大批忠于后周的大臣。比如说范质、王薄、韩通等人,这就暗示了赵匡胤经过政变获得的政权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险。
因此,赵匡胤为了维护新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对后周的制度进行一些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官员任职基本保持不变动,军队安排上等。而这时的开封已经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作为了都城。作为四个朝代的都城,基本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完整的政治体系。比如说宫殿、皇城等。
再者,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新政权,除了面对前朝留下来的隐患之外,还面临一个四面皆虎的局面。这时的北宋在北方有北汉和契丹的威胁,在南方还存在着十个格局的政权,局面十分严峻。并且刚刚将建立的北宋,也没有能力再去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一个新的都城,更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个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最后,定都开封也是为了满足当时官员和都城人民的愿望,赵匡胤发动这场政变可以说基本是和平的政变,只有一个反对者韩通被杀。因此,许多官员和都城里的百姓也基本上承认赵匡胤的北宋政权。但是他们更加安于现状,或者说是满足于现状。不愿意离开已经居住了多年的繁华的开封都城。所以赵匡胤经过多方面考虑也只有顺水推舟在开封定都。
开封自身所拥有的优越性
首先是传统的水陆交通运输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隋唐迄止五代,开封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尤其是经过后周的进一步经营,将城内的蔡河、五丈河与汴河沟通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系工程,漕运更为便利通畅。通过汴河的漕运,每年可以顺利运送江淮地区的粮食数百万斛,供给数十万京城驻军。而将这些物资转运到洛阳、长安则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据史料记载,唐代有些年份,皇帝要带领大臣、军队到洛阳解决吃饭问题,就是由于粮食运输困难所致。因此,宋朝建都开封,着重考虑的就是要解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实际上服从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其次是政治、地理方面的优势。开封经过五代时期的经营,有过近半个世纪的都城史,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各地民众从心理上也认同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定都开封,正是北宋政府利用和顺应时代思潮的政治选择。而从地理上看,开封自古为四战之地,地平无山,无险可守,易于受敌。而黄河改道在开封附近与其说是形成了一道天险,还不如说是悬在开封头顶上一把利剑。黄河水患屡屡给开封造成灭顶之灾,这在自宋代以来的开封城市史上极为突出。
因此,如果单从战略防御上看,开封作为都城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开封的地理形势不利于守,却利于攻。因其地面平坦,水陆交通发达,主动出击,南征北战,极为方便,有利于国家稳固。
最后是开封综合条件的优势。开封在历史上曾经数度成为帝都,具备定都的社会心理条件。经过后周时代对开封的经营,从城防、城市布局等方面看已经具备了作为国都的规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已有近百万之众,实际上已经是当时全国最发达的城市。赵宋王朝的班底大多来自后周,他们在开封已经根深蒂固,选择开封作为国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心理期望。因此,尽管一直到仁宗庆历年间,宋廷关于定都、迁都的问题仍然在争议之中,但是,直到1127年北宋灭亡,开封作为国都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南宋为何没有选择南京作为都城而是定在杭州?
南宋时的临安府
关于南京和杭州,到底谁是东南地区第一城市的问题,出现了无数次的争论。言而总之,南京与杭州各有千秋。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南京的历史感明显高于杭州。因此历朝历代的南方政权,基本上都是以南京为首都,与北方政权进行对抗。但凡事总有例外,例如南宋政权的首都就没有选择南京,而是选择了浙江的杭州。那么,为何没有选择南京呢?
一、在宋朝之前,南京的地位明显高于杭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政权选择首都的时候,基本上会在洛阳和长安之间反复犹豫。至于南方政权,则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肯定会选择南京。因为在古代社会,南京是东南地区的经济、军事、政治中心,同时拥有长江天险,一直被称为虎踞龙盘。因此,古代的南方政权都会选择南京为首都,例如东吴、东晋等等。在这一阶段,杭州的地位明显不如南京。在唐朝统治时期,由于海外贸易很发达,杭州的地理优势开始体现出来,并且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但总体仍不如南京。在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是吴越国的首都,南京是南唐的首都,两个政权相互对抗。由于战争的影响,南京的经济地区开始动摇,由于和平投降,杭州并没有经历战争。
在北宋统治时期,虽然南京仍是东南地区的中心,但杭州的经济已经超越了南京。在北宋统治的末期,北方的金国大举南下,攻下了宋朝的首都开封,俘虏了宋朝的徽宗皇帝和钦宗皇帝。但金国此时的汉化程度很有限,攻下中原地区之后,并没有稳定下来,而且抢掠一番之后,撤回了自己熟悉的北方地区。由于天下无主,宋朝皇室的唯一幸存者赵构,理所当然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当时,关于国家的首都,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分别是旧都开封、襄阳和扬州。开封的方案直接被排除了,因为开封属于四战之地,根本就无险可守,朝中大部分官员都不建议返回开封。襄阳是为了拱卫两湖地区,而扬州位于江北,是为了拱卫江南,襄阳和扬州互有优劣。襄阳处于国家的中部,不利于对江南地区的控制,赵构最终选择了扬州。
二、宋朝君臣曾经在南京和杭州之间反复犹豫
其实,不仅仅是是南宋,古代的南方政权都纠结这个问题。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南宋君臣进入了扬州城,从而拱卫整个江南的安全。但是金国大军突然南下,南宋方面措手不及。金国军队一路长驱直入,扬州位于长江北岸,地理位置并不好。在逃跑的过程中,赵构丢失了传国玉玺和宋朝历代皇帝的牌位,赵构本人吓得丧失了生育能力。为了躲避金国军队的追击,南宋君臣从扬州逃往南京,从南京逃往镇江。最后感觉镇江仍不保险,选择了港口城市杭州。在金国军队逼近的时候,宋朝君臣乘船出海,上演了千里大逃亡。在这次逃亡过程中,宋朝君臣发现了杭州的便利条件,一旦金国军队南下,自己就能够从容的撤退。从防御的角度来说,杭州是最合适的选择。
对于刚刚建立、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南宋政权来说,确实应该选择杭州。但杭州没有成为宋朝的首都,皇帝仅仅是临时居住在杭州而已。南宋与金国展开了反复的拉锯战,宋朝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南宋的江淮防线已经稳定。此时,要求定都南京的呼声越来越好。作为一个南迁政权,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希望北伐收复失地。选择定都南京,进可以进攻淮河以北地区,退可以保住江南半壁河山。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南宋皇帝赵构确实动了迁都南京的想法。1130年,赵构将江宁府改为建康府(南京),把这个城市打造为行都。但随后1137年发生的淮西兵变,彻底葬送了非常有利的局面。南宋在江淮地区本来处于攻势状态,随着淮西兵变,几万宋朝军队投降了伪齐政权,江淮地区的攻守态势立刻发生了逆转。此时对于南宋来说,继续迁都南京是非常不理智的。
三、随着江淮防线的削弱,宋朝只能选择杭州
在淮西兵变之后,南宋的江淮防线被严重削弱。在此之后,南宋开始处于防守的状态。在这个时候,继续迁都南京是不合适的。在宋高宗赵构在位的末期,金国皇帝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下,迅速撕开了宋朝的江淮防线,直接屯兵长江北岸。虽然,完颜亮并没有渡过长江,但也反应了南宋江淮防线的薄弱。在江淮防线、襄阳防线和川陕防线中,江淮防线是最薄弱的。经历了这次战争之后,南宋君臣基本放弃了迁都南京的想法,开始专心经营临时居住地杭州。1131年,南宋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皇帝行在。把建康府作为留都,表示自己的国家还有一个预备都城。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府,增建礼制坛庙。
在南宋统治时期,杭州的人口总数甚至超过了之前的开封。根据推测,南宋时期的杭州有17万户人口,100多万人。马可.波罗元朝初期来到中国,对于曾为临安的印象是:“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优美和高贵的城市。”在1949年初期,杭州仍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由此可见,当年的杭州有多么繁华。
营销号们鼓吹:南宋王朝为了表明收复故土,打回中原的决心,所以整个南宋王朝都没有正式的都城存在,杭州不是南宋的都城,只是“行在”,比南京陪都略高些,法理上南宋的都城仍是开封,实在是一件奇葩又很尴尬的事情。简直胡说八道,你们把这条历史吃了吗?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府,增建礼制坛庙。
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有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直到1276年2月4日,元朝军队攻入杭州,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献上国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