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完美,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政治上,他协助父亲李渊一手建立了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为强盛的唐朝。军事上,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当时与其一起逐鹿天下的各路英豪;爱情上,他更是桃花运不浅,一口气把最贤慧的长孙氏、天才美女徐惠妃、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等四大极品女人全部揽入怀中。同行中的前赵皇帝石虎虽然拥有四万名美女常伴左右,却没有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晚年得到一代美人杨玉环,但最后眼睁睁看着她被吊死,所以纵观五千年华夏历史,唐太宗无疑是中国最有桃花运的君主。那么这四位极品女人到底有多好呢?请听我慢慢细说。
一、最完美的皇后长孙皇后
极品关键字:称职
称职的皇后不在少数,但是集好儿媳、好妻子、好皇后、好国母于一身的却不多,而且更难得的是她有位万中无一的好丈夫。说起长孙皇后的出身,许多人并不知道她是胡人的后代,祖先是北魏拓跋氏,随着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几经折腾她们家这一支最后改姓长孙,她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官至右骁卫将军。
长孙氏很小时就知书达理,饱读经书,在今天的孩子们刚刚迈进中学大门的13岁时,她已经迈进了洞房,嫁给了正值雨季,时年17岁的李世民(古代就是好,青春期不用进行生理教育,直接上岗)。古代的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很早熟,长孙氏在13岁的年纪就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照顾丈夫起居,无需娘家操心,俨然一个称职的李家二少奶奶。
就孝道而言,长孙氏不仅做得好,而且做得有始有终,即使后来成了母仪天下的大唐帝国皇后,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好儿媳应有的美德,对退休赋闲的太上皇李渊侍奉有佳,每天早晚都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与寻常百姓家的儿媳们并无两样。这样的孝道恐怕在历代皇后中难有匹敌者,即使有,出自真心的又能有多少。
对于李世民,长孙氏在丈夫身份变迁的不同阶段,她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李世民21岁随父在晋阳(今太原)起兵,一路东征西讨,打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与王世充、窦建德等豪强作战,短短数年,就平定了偌大的一个中国。在这段戎马征战的岁月,长孙氏紧紧追随着李世民在各处奔波,沏茶洗衣,事无巨细,竭力照料其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贴心暖肺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成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役。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氏作为统驭六宫的正宫,对后宫的其他妃嫔,她也真正当一家人一样宽容大度,经常规劝丈夫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完全没有争风吃醋的意思。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女人虽多,却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事,真正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皇帝们的右手握着天下,左手握着女人,然而左右手不免碰到一块儿,所以后宫干政常常成为封建王朝的一个毒瘤,即使是历朝的明君偶尔也免不了这个俗。譬如李世民,夫妻相处多年,他深知长孙氏的人品和才具,所以就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但长孙氏却把做皇后的尺寸拿捏得很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那就是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说白了就是该女人家管的事我管,不该我管的我哪能插手。
她曾经这样婉言拒绝李世民: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丈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影响巨大,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们也时常提到居安思危或是广开言路。一个女人能说出这样见地深远的画,实属难得。
而放在当时的贞观年间,随着天下大势基本平定,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李世民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尚武的传统延续下去,唐朝成为历史上外患最少的朝代。
作为母亲,长孙氏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那一件事来说,她为李世民所生的嫡长子承乾基本由乳母遂安夫人养大,溺爱之心甚至超过了长孙氏。尤其在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上,遂安夫人屡次要求增加,为此她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磨叽,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但长孙皇后不为所动,回复道:“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就这样,太子宫中的费用十分紧凑一直寒酸到她去世。
长孙皇后在世时,后宫的女人们一共为唐太宗生下二十一女、十三子,其中长孙氏有七个子女,三个儿子都是太宗后期夺嫡之争的主角。年幼的李治还是由李世民亲自抚养,一手带大。李治后来回忆说:“念臣七岁偏孤,蒙陛下手加鞠养,自朝及夕,未尝违离。”
二、天才美女徐惠妃
极品关键字:才气
如果说李世民是军事天才,那么徐惠就是文学天才。在别的孩子的舌头还在舔脚趾的时候,她的舌头已经开始给爹妈点名了,那时她才五个月大。4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认得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已经把《四书》、《五经》念得滚瓜烂熟了。8岁时,她已经能出口成诗了,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所以早早的她就出了名,而且名气翻山越岭跑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虽然不荒淫,但也好色,这样的好女子岂能放过?于是一道圣旨召为才人,将一代才女揽入怀中。入宫对徐惠来说是一件仅次于来到这个世上的好事,因为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她得以有机会遍览群书,才学和见识也进步的更快了。
李世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徐惠日益礼顾,颇怀眷恋,于是将她由二十七世妇最末一级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才见徐惠珊珊来迟,便大为恼火。容光焕发的徐惠见李世民一脸怒气,只是嫣然一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丈夫。诗文写到: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全唐诗》此诗名为进太宗)
李世民看了忍俊不禁,气一下子全消了。除文学造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颇有眼光。李世民晚年多次远征高丽,同时修建了夺处豪华的宫殿,统治渐趋腐化,搞得老百姓怨声不断。贞观二十二年(648),徐惠上《疏建》给李世民,指出“黩武玩兵,先哲所戒”,例举“秦皇并吞六国、晋武奄有三方,反成覆财之业”。说明“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进谏太宗节俭,不宜大兴土木,“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所虑;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李世民看后顿时悔悟,称赞徐惠所言有理,并重重奖赏了一番。
公元649年,太宗去世,徐惠妃悲痛万分。太宗遗诏,所有没有子女的后官妃子都要去感业寺出家为尼,连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才人武则天都没有免去出家的这一-段,但太宗特赦徐惠可以不去感业寺,可见他对她多么用情。
但是,没有太宗在身边的日子,徐惠也无法过得下去,因为太思念太宗,不久就相思成病,病不起。官里的太医帮她看病开药方,徐惠都拒绝。她知道她的病因,她也不想再继续治疗,她只想早日迈过奈何桥,和她爱戴的太宗相聚。
一年以后,徐惠病逝,终年24岁。她也许早就急不可耐地想见太宗了,她葬在昭駿,一直陪伴在太宗身边。高宗即位以后,给她追谥为“贤妃”。这个“贤”,十分精确地概括了她的一生。
三、唯一女皇帝武则天
极品关键字:帝业
红颜薄命这四个字在武则天身上算是栽了跟头,她拥有天使般的容貌,连拥有过无数美女的李世民都赞叹道“美容止,美容止啊!”,侍寝完毕,李世民在回味无穷之际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不过上天送给她最好的礼物不是脸蛋,而是她的命,可以说她的命完全对得起自己的容貌。李世民晚年沉湎女色,体内郁毒久积引发背部恶疮,太子李治因此经常侍候父亲,一来二去,他与武则天见面的机会就频繁起来。两人年龄相近,干柴碰上烈火,一顶大大的绿帽子就落在了李世民的头上。难得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发现,武则天的命硬可见一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逝,武则天与所有嫔妃被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按说,她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然而,那顶绿帽子发挥了它的余温,李治接过了皇位后,依然念念不忘武则天,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武则天入官,晋封“昭仪”。武则天32岁那年,她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后。
虽然武则天的年龄比李治大5岁,但她的命却远比丈夫硬,终于在弘道元年(683年),熬死了李治。又经过九年的准备,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称帝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一年,她已经67岁。古人七十已是古来稀,相当的高寿了,然而武则天一干就是十五年,直到82岁。
武则天称帝后,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武则天参与朝政,到被迫退位,前后长达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四、前朝公主大杨妃
极品关键字:血统
皇帝取到公主的不在少数,不过其中大多以国与国之间的联姻为主。想杨广一生荒淫无道,自己和自己的接班人都不能安然老死,女儿能安全活下来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而这位大杨妃更为神奇的是以亡国公主身份,嫁给了一位新朝天子,而这位新朝天子李世民还是她的表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
最让人赞叹的是,大杨妃差点把大隋朝的血统与李世民的结合,成为大唐朝的正统。大杨妃应该是李世民晋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长孙皇后去后,李世民一度想立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炀帝之女而强烈反对,最后只得作罢。而她的儿子吴王李恪是少有的文武全才,李世民宠爱的不得了,质量远比长孙皇后的几个儿子高出很多。李世民曾想该立李恪为太子,然而一干重臣尤其是太尉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终帝国交给了能力偏低的李治,才有了后来的武则天及其大周。
后记:成功的人生必定首先是独立的人生,男人如此,女人亦如此。唐太宗的四位妻子之所以能成为极品,不是因为嫁给了唐太宗,而是因为她们首先成就了自己,成就了自己独立的性格,成就了自己的世界观,最后才能在李世民众多的女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个历史的极品。所以人首先要做好自己,不要依附别人,不要复制别人,你就是你,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掌握!
武则天为何不得宠?
武则天晚年说起一段往事,那是她14岁刚入宫,被唐太宗封为才人的时候。
李世民有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高大威猛,鬈毛似狮子,无人能驯服。
这时,武才人挺身而出,说,陛下,我能驯服它。李世民一愣,行,那你说说。
武才人说,我需要三样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我先用铁鞭抽它,如果它不服,就用铁锤锤它的脑袋,还是不服,我就一匕首割了它的喉咙。
武则天没说此次表现有何奖赏,只说:“太宗壮朕之志。”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史书告诉了我们真相,武则天在太宗一朝一直不得宠。从贞观十一年(637年)被召入宫,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入感业寺为尼,由少女熬成少妇,职位始终是才人,没有升迁。就连传闻中李世民赐给她的名号“武媚”,也只是出自当时一首流行歌曲《武媚娘歌》。
半生戎马倥偬,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雄主唐太宗,为何对他不感冒?
或许是因为,这一类型的女子李世民见得实在太多了。
李世民的妃子有哪些
皇后
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后之一,当代历史学家评论最知性的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挚爱。与贞观群臣一起辅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她的贤德为后人称道的重要原因是她能及时化解太宗的怒气,以一种母性的姿态保护着贞观群臣们。皇后去世后,太宗哀伤不已,建层观远眺昭陵,并亲自抚养皇后留下的幼子幼女,太宗崩,与皇后同穴合葬于昭陵
妃嫔
韦妃(贵妃)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
杨妃(贵妃)生赵王李福
徐贤妃徐惠,帝崩,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复为诗、连珠以见意。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郑贤妃
燕妃(德妃)生越王李贞、江殇王李嚣
杨妃隋炀帝女,生吴王恪,蜀王愔
阴妃生齐王李佑
韦昭容
杨婕妤杨恭道第三女
萧美人萧铄第二女
崔才人崔宏道长女
萧才人萧铿第二女
武才人武则天
王氏生蒋王李恽
杨氏生曹王李明
李世民家的女人
隋初颜之推评价当时北方女性自由开放的性格,曾写道:“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
一个时代,赋予这个时代的人特有的气质。隋唐女性所受压抑束缚远不像明清,她们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桎梏,大多活泼、开朗、奔放、自信,敢爱敢恨,独立自强。
李世民一家,就出了不少巾帼英雄。
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唐代追谥为元贞皇后),堪称李唐第一女强人。
独孤氏嫁给唐国公李昞为妻。李渊7岁时,李昞就去世了。独孤氏膝下诸子李澄、李湛等也都早逝,留下几个年幼的孩子。年纪轻轻,丧偶、丧子,独孤氏的前半生很孤独。
独孤氏守寡,李渊年幼袭爵,一对孤儿寡母,前途堪忧。可这个不幸的家庭,竟然迅速摆脱困境。此后李渊少年得志,官运亨通,发展到隋末,甚至成为代隋自立的地方势力。
如前文颜之推所说,北朝妇女“以妇持门户”,“代子求官”。
李渊母亲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四姐,她不仅艰难地支撑起这个家,还靠着七妹的关系,成功把儿子扶上位,助他顺利进入官场。若没有帮忙,李渊仅仅领着唐国公的虚衔,恐怕很难成气候。(《旧唐书》:“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
独孤氏的这个妹妹独孤皇后,人生更是彪悍。
独孤皇后是隋文帝杨坚的贤内助,尽心辅佐,掌控后宫,夫妻俩还相约“誓无异生之子”,就是说不许杨坚勾搭其他女子。杨坚则是出了名的“惧内”。
有一次,杨坚偷偷临幸了一女子。独孤皇后二话不说,派人将这女子打死。
杨坚知道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狂奔出城,可把大臣们吓坏了。他们一路追到山林里,只听隋文帝抱怨说:“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这独孤姐妹,一看就是亲姐俩。
独孤氏常年持家,积劳成疾。可这女强人偏偏脾气暴躁,自己是个病秧子,还喜欢教训身边人,平时儿媳妇见到她都退避三舍。一听说婆婆身体不好要人照顾,独孤氏的儿媳妇怕被她当作受气包,纷纷装病告退。
只有李渊的妻子窦氏敢承担这个任务,连续几个月守在独孤氏床前日夜伺候,不换衣履。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唐代追尊太穆皇后)出身高贵,她父亲是西魏、北周、隋朝三朝老臣窦毅,母亲是北周襄阳长公主。捋一捋关系,周武帝宇文邕还是她的亲舅舅。
宇文邕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外甥女很是喜爱,从小将她养在宫中。
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在位时励精图治、南征北战,与北齐高氏逐鹿中原,又与北方的突厥多有冲突。
北周与突厥一度联姻,宇文邕的皇后阿史那氏是突厥木杆可汗的女儿。宇文邕起初对这段政治婚姻了无兴趣,将阿史那皇后娶回家后态度冷淡。
窦氏当时还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见舅舅如此冷落舅妈,就劝宇文邕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
意思是四方未定,突厥强盛,我们还需要与突厥合作,舅舅您还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对舅妈好一点儿。
宇文邕一听外甥女的建议,对皇后态度180度转变。此后一段时期,帝后关系和谐,民族关系也就跟着缓和了。
关于窦氏的史料不多,但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这位女性从小就拥有过人的政治觉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后来,隋文帝受禅,从北周宇文家族夺了皇位。窦氏听到消息,痛哭流涕,躺在床上悲愤地说:“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
窦氏的爹妈一听女儿发表这样的政治言论,急忙掩住她的口,说:“汝勿妄言,灭吾族矣!”
窦毅怕女儿乱说话,可对女儿的才学那是相当自豪,而她的颜值也很高,史书说窦氏三岁时发长过膝,应该是有一头乌黑秀发。窦毅对妻子说:“咱们的女儿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配给凡夫俗子,应当为她求得一个贤夫。”
窦毅选女婿的过程很戏剧性。他办了场比武招亲,在门口的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求婚者比赛射箭,每人只给两支箭,射中孔雀之目者就有机会得到窦氏青睐。窦氏躲在帷幕后,偷偷看有没有心仪的男子。
前后来了几十个贵公子,都未能射中。此时,第N号男嘉宾李渊来了,张弓搭箭,英姿飒爽,刹那间,两支箭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10环,满分!(“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
窦氏和李渊就这样结为夫妻。
窦氏当然不乏追求者,平原郡公的儿子长孙炽就是她的粉丝,娶不到“女神”,只好对弟弟长孙晟说,这样优秀的女子,将来必会教出杰出的孩子,我们一定要与李家结下姻亲。
窦氏嫁给李渊后,除了相夫教子,也没忘当年杨坚夺北周江山的仇恨。终隋一朝,窦氏都是那个想为舅舅家复仇的外甥女。
有一次,李渊的表弟隋炀帝杨广大宴群臣。由于李渊脸上有皱纹,隋炀帝就当着众臣的面,戏谑地称他是“阿婆”。李渊被皇帝取外号,当众取笑,心情肯定不悦,回家后就跟窦氏诉苦。
窦氏劝慰丈夫说:“这可是吉兆啊。你是唐国公,阿婆就是堂主(唐主)的意思。”言外之意是,杨氏必亡,李氏将兴。
李世民自小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听到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豪情壮志。后来窦氏病重时,李世民一片孝心,朝夕侍奉在侧,不解衣冠,下人送来煎好的汤药,也要事先尝一口,可见他深受其母亲影响。
窦氏还没等到大唐建国的那一天就去世了,时年45岁。李渊对她一往情深,感激她为家庭的奉献,从此不再立皇后。太原起兵后,为唐朝开国出力最大的诸皇子中,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都是李渊与窦氏的儿子。
窦氏当年遗憾自己不是男儿身,未能带兵“救舅氏之难”,她的女儿平阳公主,为她完成了心愿。
读唐史会发现,这个朝代的公主异常活跃,从初唐开始,文成、高阳、太平、安乐等公主,或和亲,或参政,大都与政治有关,怒刷一波存在感。
大唐公主之首,非平阳昭公主莫属。
平阳公主是李渊与窦氏的女儿,李世民的亲姐姐。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积极响应。他对妻子说,你爹起兵,我想去参加,恐怕不能带上你,怎么办?
平阳公主说,你先走,我自有办法。
照公主对丈夫说的,她一介弱女子,在乱世中难以保护自己,肯定是找个地方躲起来,等天下安定再与家人团聚。
平阳公主就不按套路出牌,柴绍一走,她就变卖家产,赈济灾民,到山里招揽亡命之徒,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跟着李渊大军打仗去了。柴绍估计都要纳闷了,老婆你嫌我是累赘吧。
一路上,平阳公主为唐军招兵买马,招纳了沿路州县的贼寇、义军。到当年九月,公主手下已经有一支七万人大军,且军纪严明,前来投奔者络绎不绝。
这支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破鄠县、武功、始平等地,又与弟弟李世民所部在渭北会合,围攻京师,在长安一战中立下大功。
这支军队被时人称为“娘子军”,而平阳公主镇守过的山西平定县苇泽关,也被称为“娘子关”。
平阳公主犹如女战神一般的传奇故事,在隋唐乱世中如昙花一现,之后几年的经历却未见史籍记载。她在武德六年(623年)骤然离世,死因成迷。
有学者推测,公主可能是在征讨各路军阀时战死的。
据史书记载,平阳公主去世后,唐高祖李渊下诏为爱女举办了不同寻常的葬礼,坚持要以军礼葬之,在仪仗队中加入“鼓吹”的军乐队,并有大辂、麾幢、班剑、虎贲、甲卒等配置。显然,公主的葬礼除了皇室成员礼仪,还加入了高级将领的规格。
主管礼仪的大臣不解,说,鼓吹是军乐,依礼制,从未听说妇女葬礼奏军乐。
李渊反驳道:“确实没有听过女子葬礼用鼓吹,可你有听说过公主举兵起义,亲临战阵,擂鼓鸣金,参谋军务吗?以军礼为公主举办葬礼,有何不可!”
李渊坚持用将军礼仪安葬女儿,追赠谥号为“昭”,有“明德有功”之意。
李世民的祖母是霸道女强人,母亲是天才少女,姐姐是开国女将,而他本人更是身经百战,在沙场上偏爱做孤胆英雄,冲锋陷阵,一往无前,曾经率领数千精兵向刘武周的十万大军发起奔袭,三日不解甲。
李世民深得其父真传,也是一个弓箭高手,后来在虎牢关之战时曾对尉迟恭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这样一个马上皇帝,喜欢怎样的女子?历史给了我们答案,至少不是武则天。
长孙炽当年对窦氏念念不忘,成天想着和李渊夫妇做个亲家,可自己又没有适龄的儿女,倒是他的弟弟、隋朝名将长孙晟有个女儿,小字观音婢,才貌双全,知书达理。长孙晟去世后,正值豆蔻年华的长孙氏在舅舅高士廉的主持下,嫁给李世民为妻。
她就是一代贤后文德皇后长孙氏。《贞观政要》曰:“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
长孙皇后是将门之女,拥有李唐皇室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特点,做事干练,能谋善断。这一点与李世民从小见过的这些女子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