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明朝皇帝墓葬群
世界闻名的“明十三陵”,是“燕京八景”之一,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市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那么明朝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却只有十三个皇帝埋在明朝的皇陵里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检,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
一句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朱允炆因下落不明没有进入皇陵,朱祁钰则是没有资格进入皇陵。
北京13陵,葬了大明王朝的13位皇帝。可是大明朝实际上有16位皇帝。这其中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无陵墓。剩下的14位皆葬在北京,那为什么只有13陵?为一般人所忽略的是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钰的陵墓景泰陵。景泰,顾名思义是个亲王墓。当年,景泰帝朱祁钰确实是以亲王礼下葬的,而且陵墓选址并不在十三陵内。
长陵(成祖)明成祖(朱棣)永乐、
献陵(仁宗)明仁宗(朱高炽)洪熙、
景陵(宣宗)明宣宗(朱瞻基)宣德、
裕陵(英宗)明英宗(朱祁镇)正统、
茂陵(宪宗)明宪宗(朱见深)成化、
泰陵(孝宗)明孝宗(朱佑樘)弘治、
康陵(武宗)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永陵(世宗)明世宗(朱厚熜)嘉靖、
昭陵(穆宗)明穆宗(朱载垕)隆庆、
定陵(神宗)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庆陵(光宗)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德陵(熹宗)明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陵(思宗)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唯独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却没被葬入十三陵。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对面金山口,直至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开始恢复其帝号,并将其成王墓扩修为皇陵(景泰陵),虽为扩修,也只不过对其原陵寝略加增饰,徒有帝陵之名。
明朝自开国以来,总共传了16位皇帝。其间,南京两位: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后来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到了北京,总共传了十四位皇帝。
尽管风水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其中不乏荒诞无稽的说教和蛊惑人心的骗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就是其中的典范。明十三陵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一为王承恩,另一姓甚名谁,何等人物,葬于何处,仍不得而知)。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人效果。
“明十三陵”的地址是明成祖朱棣所选,关于朱棣为遴选墓地,民间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故事。
话说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委派姚广孝和廖均卿,到处为明朝皇室选择墓地。
在一个黄道吉日里,朱棣带着两位风水先生出发,来到昌平县的一个村庄里。看到了村庄背后的一座大山极具特色,背靠燕山,左右各有青山两座,中间一片开阔地,清澈的泉水顺山而下。正好符合风水学里面所描述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特征,乃大吉之地。
于是,朱棣便问姚广孝两人:“陵寝的具体位置该选在哪里呢?”两人随即骑马围着大山转了一圈,姚广孝将一枚铜钱埋在了陵寝的位置,作为记号。廖均卿也将一根树枝插在了自己所选的地方。待朱棣前来视察时,姚广孝将树枝提起,赫然发现,树枝上穿了一枚铜钱。经确认,两人居然选择了同一个地点,且分毫不差。朱棣大喜,于是将皇室墓地钦定在了这里。
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
《明太宗实录》载,真正为朱棣选墓的是礼部尚书赵羾和他率领的一些风水术士,里面确实有廖均卿。当时,已年近古稀的廖均卿历经数月,考察了北京郊外的众多地方后,认定了昌平黄土山为墓地绝佳之处,于是绘制了地图,呈交朱棣预览,待朱棣亲自查看后,认定此地“玉烛清明,并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于是立即下旨,“圈地八十里为陵区禁地”,开始动工修建。
其中有三个皇帝死后没有葬于北京“十三陵”,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钰。
因为“十三陵”是朱棣朝开始修建的,所以朱元璋没有葬在“十三陵”,他下葬地点是南京明孝陵。
朱允炆也没有葬在“十三陵”。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破京城时,朱允炆点燃了皇宫,就此无影无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后来朱棣多方寻找朱允炆,均杳无消息,当然也没能葬在“十三陵”。
关于朱祁钰,捡一个皇上来干了几年,又让别人赶下了宝座。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帝干得好好的,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大肆进犯明朝边境。明英宗忍无可忍,御驾亲征,结果差点全军覆没,悲催的是自己也居然被俘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众臣扶持朱祁钰上位,也就是明代宗。更为喜剧的是,后来朱祁镇又回来了,这下可好,一朝俩帝。于是朱祁钰尊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将他软禁。朱祁镇后来发动政变,夺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反将弟弟朱祁钰软禁。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不承认他的帝王身份,将他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北麓。
那明朝北迁后到底是哪位皇帝没被葬入这皇家陵寝呢?是亡国之君朱由检吗?莫非他在煤山上吊以后,尸身没人管,所以没葬入这皇家陵寝?答案不是的,这位亡国之君也被葬入了十三陵。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为安慰大众,将他与周皇后合葬于田贵妃的妃园寝内,由此成了思陵。因此,朱由检能葬在“十三陵”,实属幸运。北迁后没被葬入十三陵的是明朝的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
1、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南京明孝陵
方城明楼与宝顶旧影,原先顶毁于太平天国
明孝陵明楼加顶保护工程于2009年6月完工
反清复明?中华民国成立当天孙文去祭祀明孝陵
大家知道,永乐皇帝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北京后,开始建陵墓的,所以,他前边的两个皇帝,当然没葬在北京十三陵。
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是建在南京的钟山脚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
因为太子朱标离世,朱元璋的迁都之心受到了打击。再加上,当时的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到了六十耳顺的年纪,古人常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六十岁的朱元璋已经没了迁都的精力和时间。再加上,公元1382年,登基十五年的朱元璋,在这一年失去了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马皇后早早就被葬在了孝陵。相互扶持的妻子、自己喜爱的儿子,都被葬在了孝陵,朱元璋不会选择自己孤独的葬在其他地方的。
另外,孝陵不仅仅是一代帝王的埋骨之所,更成为一种象征。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建立的王朝,而朱元璋又是第一位帝王,明孝陵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立之初的:以孝治天下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种政治符号,连康熙大帝都曾特意去祭拜过明孝陵,为的就是表达对汉人的重视。
后来,朱棣篡位,成功后,也是赶紧去祭拜明孝陵,表达自己是正经的朱元璋子孙,标榜自己的身份,洗白自己的篡位之举。还费了很大劲,给朱元璋建了一座碑,名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自己父亲歌功颂德,也为自己拉拢人心。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甚至,清朝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洪秀全,也利用孝陵作秀,特意拜谒孝陵,说自己会恢复汉室河山。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并且,孙中山先生,也曾祭拜过孝陵,因为他当时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明孝陵,从一个帝王陵墓,变成了一个政治符号。
2、明朝第二帝朱允炆死无葬身之地当然没进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立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朱允炆不被夺权会是好皇帝?
据说,建文帝朱允炆当皇帝前,他爷爷朱元璋就有点不放心,提醒他,你当了皇帝要当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并给他留下一个锦囊,让他遇危难时打开。
后来,果然,四叔燕王朱棣发难,兵戎相见。从北京杀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进皇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爷爷当年交给他的那个包,赶紧拿出来,打开一看,是四套僧衣,还有佛家度谍,并且备有剃刀一把……孙子朱允炆很理解爷爷朱元璋良苦用心。当即,三个身边跟随的人同他自己剃光头发,穿上僧衣,从城角门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进皇城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他逃往哪里。有人说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后来。朱棣派郑和几次出洋寻找……然而至今下落不明。
也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在某寺庙当了和尚,活了七八十岁才逝去。人们感叹朱元璋早年当和和尚。给孙子留了一条佛家的生路,当然,这一切有待史学界进一步考证。
3、明朝第七帝景泰帝朱祁钰为何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
1435年九岁明英宗朱祁镇继皇帝位。1449年蒙古瓦刺首领也先进攻大同,大太监王振怕自己的家乡蔚州有失,鼓动明英宗亲征,可是几场战役大败之后,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镇被也先俘虏,消息传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钰为监国,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来威胁明朝。于是就立朱祁钰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在京师抵住了蒙古也先的进攻,也先只好退兵,皇帝拿在手里的作用没有了,他就多次派使说要送回英宗。
这是为何呢?这就要从他与他哥哥明英宗之间的恩怨讲起。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并邀尊英宗为太上皇。后来,朱祁钰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攻击,瓦剌也就把这位过气的皇帝给放了。英宗被放回来了,天然也就不甘心当一个没权力的太上皇,而且本来为皇储的儿子也被废了,想到这儿英宗更是生气。代宗也惧怕哥哥英宗复辟,就将他幽禁起来了。究竟这一山不容二虎,这兄弟俩的梁子也就这么结下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危。这下英宗的时机就来了。在英宗朱祁镇的亲信翅膀石亨、徐有贞、曹吉利等的策划下,发起夺门之变,迎英宗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幽禁于西苑。不久以后,朱祁钰就逝世了。此刻明英宗不供认他是皇帝,并将他生前在天寿山区域内建筑的坟墓寿陵也捣毁了,把他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
英宗身后,他的儿子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他追认他叔叔朱祁钰为皇帝,而且将景泰陵以皇帝之礼从头安置。但即使这么,代宗仍是没能进入明十三陵,成为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仅有一个没能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朱祁钰是宣宗朱瞻基第二子,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为贤妃吴氏,他的登基比较意外。正统十四年,爆发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年号景泰,是为明代宗。朱祁钰在位仅八年,被迎回的朱祁镇又通过夺门之变复位,祁钰复被废为郕王,遭到软禁。同年,年仅30岁的祁钰病死,被葬于城西金山口的藩王墓地(今海淀区玉泉山北麓),谥曰戾。
英宗赐朱祁钰谥号戾,显然有报私仇的意味。事实上,代宗在位八年不可谓没有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重用于谦等主战派,拒绝都城南迁,组织北京保卫战,终于在翌年击退瓦剌,收回失地。但是,在面对帝位诱惑时,他也有自私的一面。英宗被迎回后立刻就遭到了他的软禁,长达七年。同时,他又废掉了英宗所立太子,自己的侄子朱见深,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人无完人,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也算深明大义,并没有记叔父的仇。在宪宗继位第二年,就下旨恢复景泰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到了南明弘光时期,朱祁钰又加上庙号“代宗”,并把谥号增加到17个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另据记载,到了嘉靖年间,景泰陵建筑统一被换成黄琉璃瓦,算是在陵墓规格上也与帝号相统一了。在永泰陵宝顶上,还可以见到散佚的黄琉璃瓦,可以推测距今已经有500年历史。
尽管历史上关于景泰陵的记载很详细,但是今天到访景泰陵的人并不多。原因是景泰陵所在的颐和园玉泉山西北一带,现在是军事科学院干部疗养所,属于军事禁区。不过碍于景泰陵皇帝陵的地位,相关部门也不会故意干涉普通人进入参观。笔者到干休所门前,与警卫说明来意,也没有受到过多阻拦。由娘娘府公交站下车,面前就是干休所大门,由干休所进入直行约两百米,便可以看到景泰陵的碑亭了。
景泰帝下葬时,依照的是藩王礼制,而且他当时在政治上受到了严重排挤,所以陵墓规格并不高,陵墓建筑也十分简单。今天景泰陵遗存的,只有碑亭、祾恩殿基址和宝顶。碑亭并非是其他帝陵建在陵园外的神圣功德碑碑亭,而是刻有其谥号的墓碑。如果是其他帝陵,这块碑显然是要树在高大的明楼上。碑亭后百米,正对中轴线是一座很小的祾恩殿,估计面阔仅三间。今天在祾恩殿基址上复建有一座府门式建筑。与原结构差异甚大。
与祾恩殿相连是一座高约两米余的石墙,环绕陵墓一周,成半长圆形,长径约二百米。祾恩殿后面即是宝顶。按照遗存情况看,景泰陵宝顶直径很大,当在八十米上下。可惜的是,今天干休所在祾恩殿后和宝顶上,分别修建了两组、共四座门球场,供老干部娱乐休闲之用。就此,景泰陵的宝顶结构也被破坏殆尽,常人很难认出高大宝顶的轮廓。在宝顶制高点,有一座二三十年前做的红砖水泥水槽,不知为何用。在宝顶后靠近围墙处,笔者发现有破碎黄色琉璃瓦埋在潜土层下。宝顶上不可能有建筑,而这些遗存构件显然为景泰陵所有,又是何人搬到此处呢?据说,文革时期,在景泰陵宝顶上还建有工人宿舍,想来真是混乱不堪。明朝的文物历经清朝,战乱都没事,却毁于当下,实在令人一声叹息。
整体来看,现在的景泰陵被划在了一处花园里。其中,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的碑亭立在花园正中间,还算和谐。碑亭背后通往祾恩殿的神道上长出了一棵大树,将神道拦腰截断。重新修建的祾恩殿上覆灰色瓦顶,为单檐硬山式,与当年规格大不相同。显得不伦不类。祾恩殿及石墙所围陵墓,已经被开辟成门球场,又成何体统?另一个不成体统之事,则是碑亭内的墓碑。据载,墓碑正面篆刻“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九个大字,碑阴无字。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碑阴则被酷爱题字炫耀文采的乾隆皇帝题了首诗。而且,在文革后重新扶起石碑时,碑阴碑阳还被弄反了位置,乾隆题诗朝向南面了。
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景泰陵
今天在网上可以找到一幅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迅摄于30年代的作品。当时她应该站在玉泉山顶,身体面向西北方向,用约100mm的长焦镜头拍摄了这张景泰陵图。通过这幅老照片,可以清晰看出八十年前景泰陵的全貌。碑亭、祾恩殿都在,半长圆形的城墙也十分清晰,在城墙围绕的宝顶上,生长着稀疏的大树。碑亭前面,神道曲折延伸,向东南方向二百米似乎还有其他建筑结构,今天已经找不到了。神道两侧似乎并没有石像生,可见景泰陵作为帝王陵墓还是寒酸了些。
明代不止十三陵,盘点那些葬于天寿山外的朱家子孙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墓葬群,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从明成祖朱棣,到明思宗朱由检,贯穿了整个明代历史。明代正统一共十六帝,除十三陵内的十三帝外,明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孝陵,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明代宗朱祁钰葬于北京玉泉山,所以明代十六帝应当有十五座陵寝。
其实纵览中华大地,散布在各处的被称为明陵的皇家墓葬远远多于十五座。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墓主并没当过皇帝而得享皇陵待遇的“明陵”。
明祖陵: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洪泽湖畔,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埋葬地。朱元璋并不知道其祖父确切的埋葬地,此陵仅有象征意义。称帝后,重修了祖父的坟墓,并将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设在这里。康熙年间,明祖陵被洪泽湖淹没,直到1966年,洪泽湖枯水期水面下降,这座“水下皇陵”才重见天日。
明皇陵:
位于安徽省凤翔县,是朱元璋父亲朱世珍和母亲陈氏的墓地。朱元璋在称帝之前就开始准备修建,到洪武十二年方才完成。陵前有朱元璋亲撰《大明皇陵之碑》,叙述其家世。
明东陵:
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东约60米处。是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之墓。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后,将其升格为东陵。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再降东陵为懿文太子墓,南明弘光帝、清朝乾隆帝两次恢复朱标、朱允炆的帝号,东陵的陵号,也称作“孝东陵”。
明显陵:
位于湖北省钟祥市,是明世宗朱厚熜之父,兴献王朱祐杬之墓。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死时无子,堂弟朱厚熜继位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当年就尊生父为帝,并要升级墓地规格,比照皇陵修建。明世宗在位时,屡屡扩建显陵,按着天寿山皇陵的规格增加了碑亭、红门、明楼、石像生,共花费白银60万两。嘉靖十七年明世宗生母蒋氏去世后,明世宗曾动过迁陵到北京的念头,但最终还是觉得“显陵风水好”而把母亲葬进了显陵。
以上四座明陵,都是明朝皇帝在位时出于对父辈的尊崇和怀念而追封的。在四陵之外,另有一些与南明政权有关的墓葬,也多少可以帝陵待之,但大多数不被人所知。崇祯帝朱由检自尽后,明朝宗室子弟纷纷难逃,一些人建立了地方小朝廷,他们也算是明代历史的尾巴。南明各路政权虽然四处起事,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都免不了被清朝各个击破的命运。其中有些人不思救亡,先却给父祖追封帝号,仍沉迷在醒不来的皇帝梦中,后果自然是十分惨痛的。
明熙陵: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是明神宗第三子,福王朱常洵的墓地。
弘光陵:
位于河南省孟津县东山头村,是南明永历帝,朱常洵之子朱由崧之墓。李自成攻陷洛阳后,杀死朱常洵,朱由崧翻墙逃跑,前往怀庆避难,崇祯帝亲手赐他玉带并让他继承福王爵位。崇祯帝殉国后,朱由崧在百官拥戴下,于南京继位,年号弘光,并追封父亲朱常洵为帝,定墓园为熙陵。弘光政权维持不到一年,清军在攻城略地时,朱由崧仍在选秀女享乐。清军攻南京,朱由崧临阵脱逃,被多铎派降将拿获,解往京城,受到世人唾骂。之后朱由崧一直被软禁,顺治三年,因有人告发居住北京的前明衡王、荆王谋反,朱由崧等前明遗民一并在菜市口被杀。只有朱由崧王妃黄氏之弟黄调鼎,买来棺木给朱由崧收拾,与黄妃合葬于河南孟津县东山头村。
隆武陵:
位于福建省福州罗汉岭,是南明隆武帝,唐王朱聿键之墓。
朱由崧被俘后,明朝遗民四处躲藏,朱聿键便到嘉兴避祸,随后到杭州,找到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等人,谈及国运,泪下沾襟,不久,几人去往福州,在郑芝龙等人的支持下奉朱聿键为监国,随后称帝,年号“隆武”。继位之后,马上追尊先祖四代唐王为帝。但第二年,清兵攻来,隆武大臣随风而倒,郑芝龙投降。隆武帝逃出福州,被清军追兵赶上,乱箭射死(一说被俘绝食而死)。当地百姓草草将其殓葬了。
四唐王陵: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紫山,本是明代唐王家族祖墓,朱聿键称帝后加陵号,共有四人。
明兴陵:
位于广西梧州凤凰山,是明神宗第七子,桂端王朱常瀛的墓地。
永历陵:
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是南明桂王,朱常瀛之子朱由榔之墓。
隆武帝死后,桂王朱由榔自称监国,后与“小唐王”朱聿鐭相继继位,朱由榔年号“永历”,朱聿鐭年号“绍武”,双方为争谁是明朝正统打了起来。结果永历不敌绍武,被迫退出广州。清军攻下广州后,捕获绍武帝及大臣十五人,绍武帝自缢,永历帝却因此幸免一死。从此永历帝开始逃亡之路,从广州逃至昆明,又从昆明逃至缅甸。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甸国王莽达被其弟莽白杀死,莽白将永历帝等人送给吴三桂做了投名状。吴三桂把永历帝一行人带回昆明,用弓弦绞死。辛亥革命后蔡锷等人在永历帝死难当地竖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
绍武君臣冢:
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越秀公园内,是南明绍武帝,朱聿键之弟“小唐王”朱聿鐭和臣属十五人合葬墓。绍武帝在位仅40天,连年号都不及使用便被俘殉国。
鲁王墓:
位于福建省金门县太武山西麓小径路旁,是南明监国,抗清领袖鲁王朱以海之墓。朱以海是南明最后一位抗清领袖,事未成而病故。石碑记载着“中痰而薨”,所以朱以海的死因是死于哮喘。不是郑成功害死的,而且通过时间推算出来,朱以海是在郑成功去世之后才暴毙而亡的。因为金门不产稻米,朱以海常以地瓜为主食,金门当地人称他为“地瓜王”。朱以海的墓是1959年发现的,每年农历五月十五鲁王生日,金门县都会在鲁王墓举办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