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原因 真的是为烟花三月下扬州?

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原因 真的是为烟花三月下扬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074 更新时间:2023/12/22 22:32:29

隋炀帝对付风水也有奇招

杨广当了隋朝皇帝后,立年号为“大业”,意思是创造一番大事业。时有擅望气的术士(传说是有占卜之术的耿纯臣)向他禀奏,称西北的龙门地区(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东北)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天子气”,气势恢宏,一直蔓延到晋阳。

杨广当年授封晋王,镇守晋阳,山西是他的福地。起初,杨广未信,后来看到国内政局不稳,形势不容乐观,才听信术士之言。于是他以自己真龙天子身份,如秦始皇东游“镇王气”一样,数次去山西汾阳等地巡幸,现身气源地镇压。为了镇压这股“王气”,又在晋阳筑晋阳宫,以“厌之”。

不仅如此,为让当地王气尽泄,杨广又在龙门一带掘沟堑山,破坏当地风水。

再后,干脆安排自己的孙子杨侑为晋阳太守,镇守晋阳。杨侑初封陈王,后改封代,杨广如此这么一通安排后,对侍臣称,这股“王气”是杨氏隋室的,不必担心。

此事在正史上没有明说,但可以找到点蛛丝马迹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仁寿四年,“十一月乙未,幸洛阳。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

《隋书·炀帝本纪下》(卷四):大业十一年,“五月,己酉,幸晋阳,避暑汾阳宫。”

“天子姓李”传言

糟糕的是,镇压了“王气”之后,民间又出现了将出真龙天子的传言。

有术士上书杨广,称将出的“天子姓李”。杨广哪容得下这茬事,大开杀戒,把身边可能与他争天下的李姓官员,斩尽杀绝。杨广首先怀疑的是当时的权臣李浑,把他及一族三十二人,统统斩首。

很遗憾,杨广偏偏把真正的“李姓天子”李渊给漏了。李渊与杨广是正儿八经的亲表兄弟,都是独孤信的亲外甥。但亲情友情往往最具迷惑性,后来让杨广成为亡国之君的,正是他的这位亲表兄弟!

杨侑是杨广长子杨昭的三子。杨广去江都(今扬州)前,对国防安全做了周密的安排。让杨侑留守西京,李渊则留守晋阳。想不到,杨广自认为安全可靠的李渊,在晋阳起兵,背后捅了他一刀。隋朝不是二世而亡吗?实乃共有7个皇帝4个傀儡

传言果然应验

公元617年10月,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后,立杨侑为帝,改年号为“义宁”。

次年3月,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弑后,李渊见傀儡杨侑已无用处,便在当年5月逼他退位,代隋称帝,定国号“唐”。

杨侑后被降封为“希国公”,次年被害,谥号“恭皇帝”。杨广在位时制造的风水事件,疑云最大的还是开凿大运河一事。大运河,即现在常说的“隋朝大运河”。

杨广刚当皇帝不久的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就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先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再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大业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一个多支流的运河系统。

杨广开凿的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历史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其所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巨大的。隋为何早早亡国,与大兴工程招致民怨,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挖凿大运河,杨广先后动用了几百万民工。民工人数有明确记载的有两次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大业四年,“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为了开凿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曾三次大型地征用民力。据文献载:(1)大业元年(605)三月,征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之水达于黄河;又自板诸(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历荥泽入汴水;复自开封之东引汴入泗,达于淮水。同年发淮南民十余万整修邗沟(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扬州)至扬子入江。(2)大业四年(608)正月,征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3)大业六年(610),下令开江南河,从京口(江苏镇江)到达余杭。

如此之多的人力,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惊人的。

那杨广为何要开凿大动河?

民间传说最广的是,为了方便去扬州看琼花。再一说是,为了泄睢阳(今河南商丘境内)一带的“地气”。唐人韩偓的笔记小说《开河记》首篇即称,“睢阳有王气出,占天耿纯臣奏后五百年当有天子兴。”

当时杨广的小舅子、谏议大夫萧怀静奏曰:“臣闻秦始皇时,金陵有王气,始皇使人凿断砥柱,王气遂绝。今睢阳有王气,又陛下意在东南,欲泛孟津,又虑危险。况大梁西北有故河道,乃是秦将王离畎水灌大梁之处,欲乞陛下广集兵夫,于大梁起首开掘,西自河阴,引孟津水入,东至淮口,放孟津水出。此间地不过千里,况于睢阳境内过,一则路达广陵,二则凿穿王气。”

杨广听了萧怀静的一番话后,心里很高兴,于是开凿了大运河。明齐东野人则将此事进一步进行创作,他在《隋炀帝艳史》第十八回中,便专门说了此事,篇名叫“耿纯臣奏天子气,萧怀静献开河谋”。

耿纯臣到了殿前,望见炀帝,先行过那五拜三叩头的大礼,然后俯伏在地奏道:“微臣职司占验,连见天象有异,不敢不奏闻陛下。”炀帝道:“天象有何变异?赐卿平身,慢慢的奏上。”耿纯臣道:“臣观得睢阳地方,不时有王气隐隐吐出,直上冲于房心之间。或结成龙纹,或散作凤彩,此名为天子之气。事关国家运数,臣不敢不奏闻。”接下来,耿纯臣又详释了“天子气”。

炀帝道:“朕闻山川皆能吐气,况气乃虚无缥缈之象,如何便定得吉凶!”

耿纯臣道:“气虽虚无缥缈,其实有凶有吉,种种不同。”

炀帝道:“你就说有哪几种不同。”

耿纯臣道:“有一种似烟非烟、似云非云,郁郁纷纷,现红黄二色,状若龙形,这叫做瑞气;瑞气见,则人君当有祥瑞之事。有一种白若练絮,晦昧不明,乍有乍无,其状类狗,这叫做妖气;妖气见,则天下不有大丧,即有兵变。有一种中赤外黄,有丝有缕,若欲随风飞舞之状,这叫做喜气;喜气见,则朝廷有非常之喜。有一种状若长虹,冲天直上,中吐赤光润泽者,叫做胜气;胜气见,则天子威加四海。有一种状若人形,而白色蓬蓬不动者,叫做尸气;尸气见,则其分野之下民,当有流离伤亡之灾。有一种赤纹飞舞,团团曲曲,有如冠缨之状,或如笔锋牙笏之状,皆叫做宰相气;所见之方,当出贤相。有一种如虎如豹,如熊如罴,精光四射若火者,叫做将军气;所见之方,当出名将。唯此团团如盖,青、黄、赤、白、黑五色皆备,或现龙纹,或结凤彩,方叫做天子气。其余还有金银之气,珠玉之气,剑气、蜃气,种种不同。臣故敢冒死上奏。”

耿纯臣对“天子气”的解释,与《隋书天文志下》(卷二十一)中对此气解释,如出一辙(详见本书“镇王气事件传奇?楚威王埋金镇王气”)。不要说迷信的天子杨广了,就是一般人听了这番出自术士之口的解释,也可能会信以为真。

杨广开凿大运河真的有风水上的原因吗?这已成了历史不解之谜。联系杨广在位时去山西"镇王气”,民间传说还是靠了点谱的,并非无稽之谈。自从有了这条运河,杨广的荒淫就交通上来说,更方便了(也为后代皇帝下江南巡幸玩乐提供了仿效的样版)。民间传说,杨广以观扬州琼花为名,多次去江南“猎色”。每次经大运河而下,两岸都彩旗招展,阵势隆重。

隋炀帝杨广三下扬州

隋炀帝杨广三下扬州的故事。隋炀帝登基后,分别在公元605年、610年、616年,三次巡幸扬州,前两次可谓空前的辉煌荣耀。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公元605年的仲夏,观看他第一次下扬州的盛况。

在波涛汹涌的大运河上,一条长60米,宽15米,高13米的宏伟龙舟,在上万名体格健壮,光着膀子纤夫的号子声中缓缓前行。这条游动的庞大龙舟,用四层红木打造而成:第一层是宫殿区,供朝臣上朝参政议事,中间两层是办公区,为朝臣日常办公而设,最下层是服务区,由宦官、宫女居住。

这位篡位称帝、弑父辱母、诛杀兄妹的畜生要做的就是要建立旷世功勋,成就一代雄才霸主,这才是他的宏伟目标,市井之徒、燕雀之流安知他的心境和抱负,他的思绪在纤夫豪迈的号子声中,飘向了令他朝思暮想的江都,那里有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眷恋,他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他的所作所为必定会成就他的丰功伟绩、雄图霸业。

这位龙舟之上高傲的王者,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隋炀帝,这是他开巡游江都的首次壮举,而巡幸江都的规模可谓盛况空前,龙舟之上满载了大隋的荣耀,驶向了人杰地灵的江南,笔者写了一首诗,我姑且叫它《游江南》:

运河百里升皇帆,八万纤夫驾龙船。

州府官宦争邀宠,妇孺悲泣声震天。

01运河百里生皇帆。

说的是隋炀帝这次出行,龙舟船队的规模空前未有,为了准备这次巡游,彰显天子风度,他让人打造了以龙舟为首的各类船只上万艘,最后精心遴选了5000艘用于出游,走在最前面的是隋炀帝的龙舟,它长60米,宽15米,高13米,宛如一个水上移动的皇宫大殿,周身富丽堂皇,甚是雄伟壮观。龙舟之后,按照尊贵等级依次是皇后、妃子、僧道、三品以上、四品以下以及普通士兵六个层次,在宽阔的大运河水面上,行进长度达到了200里,出行人员总数达到了10万人,放眼望去,在大运河百里的水面上,龙旗烈烈、遮天蔽日,宛如一团浓墨重彩的红云在飘动,好不威严壮观。

02八万纤夫驾龙船。

说的是隋炀帝这次出行的格局,超过了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明郑和船队下西洋。他们和隋炀帝比起来,隋炀帝才是水中之鲲,他们都是荷塘之鲤。如此规模庞大的船队,如此重量级的大船,运用自然风力那肯定起不到理想的效果,万一再出现极端天气,岂不影响天子龙驾,于是宰相杨素就建议,征集纤夫护守龙舟,征集多少人合适?依据船队规模,按照出行品级,经精密的推算,隋炀帝的龙舟两万、皇后一万、妃嫔的八千,然后以此类推,最终征集纤夫8万人。你想想这场面,在大运河之上,10万人出行,5000艘船只,200里的船队,8万纤夫护卫,这是何等的规模。

03州郡官宦争邀宠。

说的是隋炀帝这次出行,沿途州郡官员为了仰视皇权,极尽争宠献媚,宰相杨素要求,沿途500里以内的州府都要进行全力保障,龙舟船队所到之处,各官府衙门都要提供精美的食品,为了讨好隋炀帝,各处官府衙门大小官员大肆寻找奇珍异宝,收刮民脂民膏。大家共识空前统一,隋炀帝要保障好,这是首要的任务。另外,朝廷的各类要员,权臣显贵也要结交吧,朝廷有人好做官,沿途州郡的官员,谁在朝廷还没有个熟人,即使没有的,利用这次机会,也要结交几个,方便仕途升迁。总而言之,各州郡官员是开动了脑筋,想尽了办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史料记载,仅每天给船队送饭的队伍就达到了10万人,吃不了的东西,就地掩埋,你说奢侈不奢侈,浪费不浪费?

妇孺悲泣声震天。

说的是隋炀帝这次出行,令沿途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作为沿途州府的老人,儿子被征集当了纤夫,作为女人,丈夫去服了劳役,这还没完,官府征收的贡品,上交的赋税,怎么办?没有能力上交的,地方官员哪能顾及老百姓的脸面,有的家庭被关进了牢房,有的家庭妻离子散,乡村巷陌,田野之间,到处都是官府士兵的喊骂声,老百姓的埋怨声,妇女儿童的悲泣声,可见,隋炀帝的出巡,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真可谓有理难说,有状难告,有冤难申。当时,民间有一首民歌《炀帝幸江南》,歌中唱道:

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随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以上是隋炀帝第一次巡幸江都的盛况,第二次是在公元610年,这个时候,隋炀帝完成了北巡、西授和南抚,可谓国力空前强盛,有了第一次巡幸的经验,再加上国力发展达到了巅峰,第二次的盛况可想而知,咱们不再解读。第三次是公元616年,这次巡幸江都就非比寻常了,当时,大隋王朝已风雨飘摇,北方民变,兵戈四起,隋炀帝的壮志被彻底击垮,他已经处于绝望的状态,他只想回到江都,偏安一偶,对于朝臣的劝谏,他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结局是愿了江南梦,埋下帝王魂,结束这个狂傲不羁、好大喜功的大隋天子耻辱的一生。

隋炀帝三巡江都完全就是好大喜功。第一次,虽然他大赦江南,减免赋税,启用南臣,但是他如此动用民力,徭役,怎能安抚了南陈民心?第二次,他把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和扬州放到平等位置来看待。第三次,他放弃两京、偏安江南,公元618年,在权臣宇文化及的逼迫下,自杀身亡、客死他乡,死无葬身之地,实属死有余辜!

扬州美女多的原因?

在大运河流经的苏北民间,至今流传着不少杨广当年下扬州的风流故事。扬州以出产美女而《隋炀帝艳史》第二十九回插图,描绘隋炀帝下扬州故事。

而在杨广之前,扬州女人长得并不出众,也无姿色。杨广到杨州看花,每次总会从宫里带来大批美女。杨广被杀隋亡后,这些美女便散落于当地民间,沦为民妇。一代代传下来,有了美人胚子的扬州,从此漂亮女人就多了。

但是,杨广开凿大运河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既不是为去扬州看琼花,也不是“泄地气”,而是为了方便鱼米之乡江南地区大量物资的北上,以供应京都所需。河成之后,江南地区运往洛阳的大米、珍货源源不断,就是一个证明。

帝王打下天下后,首先要考虑的是都城选在哪儿?而一个城市能成为“帝王都”,因素很多。除了地理位置这一要素之外,风水好不好,是否能养万年龙脉,保万年基业,这是很关键的。

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堪舆考察、修正风水,甚至不惜“凿牛首”、“斩龙尾”,在风水史上闹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故事。

大运河不是七年建成的

必须要强调的是隋朝大运河不是七年建成的,杨广主要的工作是沟通已有运河和天然水系。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今天看到运河实际上有着漫长的修建历史。

另外杨广修建的实际上是隋运河,和今天的京杭大运河路线不一样,取道洛阳再北上。

现存扬州段是最早的开挖的运河之一,联通长江和淮河,是吴王夫差为了伐齐而修建的“邗沟”。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为复兴生产和加强漕运,开皇四年584年修建的广通渠引渭达潼关是隋文帝的手笔。

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

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大业四年(608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隋炀帝和大运河的恩怨

隋炀帝干的影响最大的事就是修运河了,然而他的大运河早就没作用了,元朝的京杭大运河还略有点作用,歌颂京杭大运河错嫁接到杨广身上,那是哭错坟了。

有人说隋炀帝修运河是为了在江南选美女,这当然只是传说了。选美女哪用那么大工程,派几队御林军在江南搜刮一圈就完了,还用的着等六年!

修运河天堑变通途,这是好事儿。但问题是这些好事不能攒一块儿干,你受得了,老百姓受不了。写两本一百万字的小说也得分几个月,你熬夜一个星期把两本都干出来,脑细胞不够用,人就over了。

隋炀帝在位时,三征高句丽,营建东都,严刑酷法,事儿实在太多了,没几件办得风光圆满的。

是谁拖死了隋炀帝?

隋炀帝三征的是高句丽,中国东北的一个地方政权,包括今天朝鲜北部。它骜不驯700多年了,头400年都城在吉林,后300年在平壤。所以我们说高句丽是中国的政权,韩国说是它的政权……炀帝三次打高句丽,用了100多万大军,生还了2700人,因为高句丽对付隋军的战术,就跟俄罗斯对付拿破仑和希特勒似的。

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季节我不跟你打,我撤、撤、撤,一到冬天我反攻,还没打你,你自己就冻死了。为了打高句丽,光从陆上兴兵不行,还得走水路,走水路就需造战船。工匠整天在海里泡着折腾,腰部以下半个身子腐烂生蛆,不下去的话就斩首。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破坏,老百姓忍不了了,爆发了农民起义。

当时时有个叫王薄的农民,做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别去辽东白白送死歌”,发表之后,把农民都煽惑起来造反。评书里什么瓦岗寨、程咬金、秦叔宝,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狼烟,都是被《别去辽东白白送死歌》鼓舞起来的。

最后在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禁卫军哗变,隋炀帝一看时辰已到,死吧。就从身上解下绢带递给部将,让部将将他勒死了。公元618年隋朝灭亡。

隋炀帝在位14年,13年待在扬州,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南方待的时间很长的皇帝。由于他老在扬州待着,所以有人说他修运河一个重要原因就想上那玩儿去。不是,说话要负责任,还是沟通南北为主。

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朝史官编纂的《隋书》。唐朝所修《隋书》,其目的是为了吸取隋亡的教训,巩固李唐政权,自然将前朝皇帝贬得很低。后世承袭《隋书》之说,再加上小说、传奇的渲染,隋炀帝便成了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皇帝。

其实,通过历史史料可以看出,隋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实干家:他平定陈朝,统一天下;修建东都,迁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利在千秋;开疆扩土,平定吐谷浑,通丝绸之路,迫使突厥分裂;开创科举,重视教育。

隋炀帝倾其国力开挖大运河,后人一直颇有争议,有“贪恋广陵美景”之说,有“搜刮江南财富”之说,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之说,也有“攻打高丽”之说等。

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其一》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朝大运河既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例如,大运河开通之后,曾游幸江都。605、610、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扬州),“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隋书》卷二四《食货志》)。其开凿必然脱离不开间接地屠杀人民。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开凿过程中滥施酷刑,进行镇压民众抵抗运动。规定:凡反抗者“罪无轻重,不待奏闻,皆斩”(《隋书·刑法志》)。

但目前很多学者认为,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大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

第一次开凿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是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夫差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开凿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就是所谓的“隋唐大运河”。为了控制江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动用了两百余万人,于公元603年开始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开凿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最终形成,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大运河最终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动脉。

隋朝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区别

不过有现代人感慨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两千多年前杨广在没有任何挖掘机械和现代测量仪器,人挑斧凿仅用了七年就完成了,实在是伟大。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的误区,把后世的京杭大运河误认为是隋炀帝所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的是京杭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隋唐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也就是说大运河要过洛阳。而京杭大运河不过洛阳;隋朝大运河的路线是很弯曲的,而京杭大运河没有那么弯;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2.邗沟

3.永济渠

4.江南河

京杭大运河共分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扬州,入长江;

(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一、隋朝大运河

(一)背景

隋于公元581年统一中国后,结束了晋后二三百年政权割据、动荡混乱的社会局面,从此政局相对稳定下来。隋文帝杨坚在位20多年,国家治理较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力增强,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布帛等财富。从经济上看,隋朝的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两都城人口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北方所产谷物满足不了供应,需要南粮北调,单靠牛、马车和人力的陆运时间长、成本高。因此水运成为当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再说,隋炀帝抱有乘舟楫游江南的个人奢望。于是,公元604年登上皇位后,隋炀帝杨广利用当时国家已具备的较强经济实力,决定实施开发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工程。

(二)工程

通济渠:隋大业元年(公元605)三月,开凿洛阳至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的通济渠。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工,前后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西引洛水等入古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省荥阳县氾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河,沿径河南开封、商丘折东南皖北至江苏淮阴入淮河。这段工程称为通济渠,它沟通了洛水、古黄河和淮河。

邗沟:在开凿通济渠的同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淮南民工十余万”,对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从淮安到扬州入长江170公里的邗沟进行疏浚治理。邗沟从今江苏淮安至江都入长江。

永济渠:隋大业四年(公元608)正月,隋炀帝下令征集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永济渠。从洛阳的古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今卫河),到今天津附近,再经沽水(今白河)和桑干河(今永定河)到涿郡(今北京),“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约1100公里。

江南河:隋大业六年(公元610),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河。该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综上所述,隋炀帝开的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其中南运河系统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北运河系统是洛阳东北方向至涿州(北京)的永济渠。隋朝大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它以古黄河为基干,充分利用了古黄河以洛阳为起点的南北自然地形趋降的特点,使古黄河水分流而入南、北运河。同时运河也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隋朝大运河是唐和北宋长达500多年的经济大动脉和生命线。之后,隋朝大运河也为600余年后的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借用和开挖打下了基础。

隋朝大运河,这条运河运营至今,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道还是隋代开通的。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二、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六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追溯到春秋吴国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一)背景

元朝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将国都定在燕京(今北京),打破了宋代以前历代王朝定都中原腹地长安(今西安)、洛阳或开封的局面。这样隋朝大运河的重心必然要移到最北端的北京。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元朝统一江南后,江南丰富的物产对于元政权甚为重要。

当时南北物流的主要途径:一是海运。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长江口沿岸北上,绕山东半岛达天津,后再转运北京。其海难较多。二是内陆水旱转运。沿江南运河、淮河、黄河、御河、白河等抵北京。这条运道中途转卸货物多次,耗费大量的人力畜力;若遇到雨天道路泥泞,行进尤为艰难,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将隋朝大运河截弯取直,从淮北直接穿过山东进入河北抵达北京,便成为元政权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

(二)设计

郭守敬(公元12311316),河北邢台人,元代著名科学家。在天文、水利、数学等方面,他都有杰出的成就。因此,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1271年,他任都水监,主管全国的水利事务。元廷“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通过实地勘察,郭守敬拿出了将隋朝大运河截弯取直的设计方案。其具体规划是,保留隋永济渠河北段,开辟从德州附近始,经临清、聊城、济宁、微山湖,南下苏北入隋通济渠,再经扬州过长江与隋江南运河连通,后直达南端的杭州。这项对隋朝大运河弃弓走弦的方案,得到了忽必烈的首肯。

(三)实施

济州河:济州(今济宁)至须城(今东平),全长75公里。公元1281年12月至1282年12月开挖,历时一年完成。

会通河:须城(今东平)至临清,全长125公里。公元1289年1月至6月开挖,当年竣工。

通惠河:大都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至通州接白河,全长82公里。公元1292年至1293年开通。

元朝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开挖新运河道,连接天然河道、疏浚隋运河段、并利用有关湖泊(如山东微山湖等)方才完成了从北京起,途经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台儿庄、徐州、淮阴、淮安、扬州、镇江、常州、苏州,以杭州为终点的京杭大运河。

这条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

北京至通州区称通惠河

通州区至天津称北运河

天津至临清称南运河

临清至台儿庄称鲁运河

台儿庄至淮阴称中运河

淮阴至瓜洲称里运河

镇江至杭州称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元、明、清三个王朝、600年左右的漕运要道。尤其是明、清中前期,京杭大运河货运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三,是名符其实的交通大动脉中的黄金要道。

三、两条大运河的区别

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元朝时候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使其基本成了一条直线,大大缩短了江南与北京(元大都)的距离,郭守敬也因此被誉为"京杭大运河的总设计师”~。比如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清朝的时候修建的,而且今天的大运河比隋唐大运河要短很多,它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现在已经不能通航,只有以南的这段还能通航。而且现在也不是水运的黄金时代。

(一)年代的区别: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隋炀帝执政时期。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元忽必烈执政时期。

两条大运河前后始建相差600多年。

(二)路线的区别: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

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三)长度的区别:

隋朝大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缩短约900多公里。

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仍发挥作用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京杭大运河南端起点

历经2500年的历史沧桑,今日的大运河还能否“至今千里赖通波”?中共建政以后,大运河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是有用处,在今天已经一无用处,这并不是少漏寡闻观点。

今天是交通工具发达,没有太大必要通过运河沟通南北,所以有很多河段河泥堆积,但是在短途,还是有货物运输的,同时它也有很大旅游价值,最重要是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

目前大运河济宁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发挥航运效益。济宁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级,其中大型船闸12座。运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洪水期调泄,枯水期补给,江水北调工程已初具规模。

而在徐州以南河段,船闸年通过船舶吨位已达1370余万吨,年货运量达5500万吨。为适应货运任务的迅速增长,分流煤炭南运,济宁至杭州段的运河扩建续建工程业已开始,将进一步浚深扩宽航道,加建复线船闸,沟通运河至钱塘江的航道,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使运河单向通过能力达到3500~4000万吨,承担起年运量1亿吨的总货运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更多文章

  • 宋朝积贫积弱?伟大充满枯涩记忆与回味的大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宋朝历史

    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前提,但正确的理念选择,永远以长远眼光和科学规划做事,才是一个国家长期富足的保险杠。本文约6000字|建议阅读25分钟文|周掌柜,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这个“富”字,放在繁华风雅到出名的北宋身上,真是全方位富到亮眼:官员俸禄空前高,补贴

  • 清朝皇帝显其尊奴才化 谥号缠足纱布般又臭又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皇帝,清朝皇帝谥号,清朝皇帝庙号

    显尊是清朝皇帝的一个突出特点。历代汉族皇帝尊显的手段他们全部继承了下来,例如,住富丽堂皇的宫室,禁止官民房屋门户及院墙盖黄绿瓦。自称“朕”,去某地叫“幸”,有时还用“狩”、“巡”。他们统治天下是&ldqu

  • 中国4000年地震记录史:最严重地震死亡83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地震,地震记录史

    回顾中国有记载的地震历史,至今已有4000多年之久。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是什么时候?历史上伤亡最大的地震是哪一次?古代关于地震的科学文章又是出自谁人之手?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距今4000多年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震带所发生的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量的90%以上,释放的能量占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9

  • 中兴皇帝赵构不思进取,一生都在逃难和妥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构,宋高宗,逃跑皇帝

    他贵为皇帝,却不思进取,一生都在逃难和妥协!纵观历史上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的是由于先天身体等方面缺陷导致的,有的是后天的经历塑造的。胆小这个名词似乎跟皇帝沾不上边,因为皇帝一生权势在身,即使之前再怎么落魄,等继位坐上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即使再懦弱都被直接逆转,变得威武至极来。但历史却真

  • 玄武门之变 建成元吉儿子被杀 亲信妃子却被收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杨妃

    自古以来为了皇位不乏亲兄弟相残者,即使是同父同母所生也并不例外,比如杨广和杨勇,雍正和胤禵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被弟弟亲手射穿了喉咙,首级被割了下来,五个孩子也都被杀,可谓非常凄惨。假如历史有如果,李建成听了李元吉的话,没有倔强地要去皇宫找李渊证明清白,证明自己

  • 中国历史上那些不被正史承认的朝代或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不被承认的政权,政权,朝代,正史,割据政权,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朝代讲求正朔,正统,因此一些朝代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被官方承认的朝代(多为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嘻嘻网编辑部历史组罗列中国历史上这些不被承认的朝代。王莽“新”8年至23年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

  •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一览表(完整版)在位时间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皇帝,中国皇帝,中国皇帝列表,中国皇帝在位时间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复辟,到1916年“洪宪皇帝”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不足2137年中,在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

  • 明朝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 有了2个年号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明朝皇帝,明英宗,明代宗,土木堡之变

    明朝16个皇帝却有17个年号在中国皇帝庙号谥号年号大全一文里,我们提到明清皇帝绝大部分在位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为了方便,一般用“年号+帝”称呼他们。比如清朝年号按顺序依次为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里要说明一下,努尔哈赤的年号是天命,

  • 同一个皇帝有不同的称号: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我们在看历史书或者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时,经常会看到皇帝的各种称号,明明是同一个皇帝,却有很多种叫法,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皇帝的各种称号。一、庙号庙号是商朝传下来的制度,庙号就是皇帝死后放在太庙里祭祀的时候牌位上特起的名号,本来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进太庙的,所以皇帝未必都有庙

  • 中国历史其实是由“秦隋后周”三个短命王朝打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秦朝,隋朝,后周,朝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吸收前人的经验,特别是在国家兴亡方面,尤其要注重避免前朝覆亡的覆辙。但是,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短命王朝,后世紧接着却是强盛的朝代,更有两个朝代却有个极为相似的朝代,从建立到灭亡都相差无几。谈到大一统的朝代,汉朝、唐朝、宋朝,这三个朝代历时悠久,汉朝四百年,唐